浅谈小说叙事艺术的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

合集下载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

小说的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描写人物的故事和情节来展现作者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

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叙事视角与语言运用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小说的叙事视角以及语言运用对于作品的影响。

一、叙事视角叙事视角是指作者在创作小说时所采用的故事讲述角度。

常见的叙事视角包括第一人称视角、第三人称视角以及多角度视角。

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角度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更好地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让读者能够更加贴近主角的经历和感受。

例如,经典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就采用了第一人称视角,由主人公尼克·卡拉威(Nick Carraway)来叙述盖茨比的故事,使读者与主人公情感上有了更强的共鸣。

第三人称视角的小说则通过旁观者的角度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相对客观,适合展示多个角色的情节和发展。

例如,当代作家穆赫兰·达维奇(Murakami Haruki)的小说往往采用了第三人称视角,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呈现故事的发展,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每个角色的行为动机和心理状态。

除了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外,一些小说也采用了多角度视角。

这种叙事方式可以让读者看到故事中多个角色的不同观点和经历,增加故事的深度和复杂性。

例如,美国作家乔治·R·R·马丁(George R. R.Martin)的《冰与火之歌》系列小说就以多角度视角为特点,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展现故事的众多线索和复杂的人际关系。

二、语言运用语言是小说的载体,也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

合理运用语言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达力,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故事。

首先,用词精准是语言运用的关键。

作者应选择准确的词汇来描述人物、环境和情感,以确保读者获得清晰而准确的信息。

例如,在描写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时,可以使用形容词如“明亮”、“璀璨”等来表达光线的明亮和温暖。

其次,语言的节奏和韵律也是语言运用的重要方面。

浅谈叙事学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叙事学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叙事学在中学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变色龙》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已有经验,侧重从叙事学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和读解,选择主体、文本的内在要素和语言三方面作为点拨学生阅读的切入点,以期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出一点努力。

[关键词]叙事学;中学语文;小说;变色龙叙事学是一门“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或者说它是一种“对叙事文形式和功能的研究”。

叙述者、视角、人物话语模式、叙述接受者、叙述时间和叙述层次等,是叙事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

下面,笔者将根据《变色龙》的文本特点,以叙事学方法进行解读,用以说明叙事学对中学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必要性。

一、叙述者及视角分析《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的故事,既不是他自己讲述的,也不是参与故事的其他人物讲述的。

叙述者好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法官,知道每一个人物的姓名、职业,但对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似乎又不完全了解,也没有公开发表对事件的看法。

显然,这是一个介于有限全知者和旁观者之间的叙述者,而警官奥楚蔑洛夫这个变色龙的故事,正是通过一个有限全知、旁观者的视角叙述出来的。

实际上,变色龙的故事似乎可以用其他叙述方式,比如主人公叙事、次要人物叙事、全知叙事,并非完全不可用。

我们要问的是,现在这样的叙述者和视角安排,有着作者怎样的叙事意图呢?这样的叙述者和视角安排,对故事内容或文本意义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知道,朴素、自然、含蓄、冷峻、简洁、凝练,尽量减少叙述者的干预,让生活本身自行展示,是契诃夫一贯追求的小说创作风格。

我们看到,在这篇小说中,叙述部分自始至终都强调客观性,而且几乎所有的内容都用现实主义的、富有个性的人物对话来表现。

为此,作者一方面选用了旁观的叙述者,让事件自行展示,尽量不干预、不影响事件的进程;另一方面,介于有限全知和旁观者之间的视角,又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还留存了许多未知的因素,如那只白毛小猎狗咬伤首饰匠赫留金的手指,是毫无来由呢,还是赫留金咎由自取?对于个中缘由,叙述者没有告诉读者。

叙述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叙述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叙述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方法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通过叙述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来表达作家的思想和情感。

而叙述手法是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影响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情感共鸣。

本文将探讨叙述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运用方法。

一、直接叙述直接叙述是最常见的叙述手法,它通过直接陈述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来传递信息。

这种叙述方式简洁明了,能够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物的外貌特征时,可以直接叙述:“她有一头长发,眼睛明亮而有神,身材苗条。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直接了解到这个人物的形象。

二、间接叙述间接叙述是通过描写细节、对话和人物行为来间接地传递信息。

这种叙述方式常用于揭示人物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

例如,在描写一个人物的内心矛盾时,可以通过他的行为和对话来暗示:“他紧皱着眉头,不停地来回踱步,似乎在思考着什么。

”通过这样的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内心纠结和焦虑。

三、回忆叙述回忆叙述是通过人物的回忆来叙述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了解到人物的过去经历和内心感受,增加故事的层次和复杂性。

例如,在描述一个人物的童年回忆时,可以使用回忆叙述:“她回忆起小时候在乡村的快乐时光,那里有绿树成荫的小路,有欢声笑语的田野。

”通过这样的叙述,读者可以感受到人物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四、多重叙述多重叙述是通过不同人物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情节。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展现出不同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看法和理解,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立体感。

例如,在描述一场争吵时,可以使用多重叙述:“他认为是对方的不对,而她却坚持自己的立场。

他们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最终导致了分手。

”通过这样的叙述,读者可以了解到不同人物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五、环境叙述环境叙述是通过描写环境来传递信息和情感。

这种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场景,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

例如,在描述一个寂静的夜晚时,可以使用环境叙述:“月光洒在静谧的街道上,只有微风拂过树叶的声音,仿佛整个世界都陷入了沉睡。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

小说中的文学艺术手法解析小说是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创造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以及独特的文学艺术手法,向读者传递情感和思想。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常见的文学艺术手法,以及它们在小说中的应用。

一、象征与隐喻在许多小说中,作者常常使用象征与隐喻来传递深层次的意义。

通过将某一事物或形象与某种特定的意义联系起来,作者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情感或思想。

例如,在《老人与海》中,作者海明威通过鲨鱼象征着挑战与困难,以及人与自然的斗争。

二、叙事技巧叙事技巧是作者在叙述故事时所采用的手法。

通过巧妙地运用时间顺序、视角转换和叙述方式等手法,作者可以增强故事的吸引力和张力。

例如,在《时间简史》中,作者霍金将复杂的科学概念以故事的方式进行叙述,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三、意识流意识流是一种将人物内心思想和感受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手法。

通过运用意识流,作者可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展现其复杂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尤利西斯》中,作者乔伊斯通过运用意识流的手法,将主人公的思维过程以及对外界的感知展现得淋漓尽致。

四、对话与对白对话与对白是小说中常见的一种文学艺术手法。

通过对话,作者可以展现人物之间的互动和关系,同时也可以传递情感和思想。

对话可以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性格和动机。

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展现了社会阶级和爱情的复杂关系。

五、描写与意象描写与意象是通过文字创造生动形象的手法。

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精心选择的意象,作者可以使读者更加身临其境,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和氛围。

例如,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通过描写魔幻的场景和细腻的意象,营造出一个奇幻而神秘的世界。

六、反转与悬念反转与悬念是小说中常用的手法,可以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吸引力。

通过精心设计的情节转折和出人意料的结局,作者可以让读者产生强烈的情绪共鸣。

例如,在《福尔摩斯探案集》中,作者柯南·道尔通过犯罪案件的反转和福尔摩斯的推理,给读者带来了无尽的悬念和惊喜。

[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运用初探-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我的教学叙事

[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运用初探-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我的教学叙事

[叙事视角在初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的运用初探-语文教学论文]初中语文我的教学叙事针对上述现状,本文试图将叙事学中的叙述视角理论引入初中语文小说的阅读教学,期待它对文本的解读产生独到效果,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小说的阅读方法。

一、叙事视角概念的引入小说是叙事性作品中的一种。

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涉及到怎么讲的问题,也就是看故事的人关心的故事是以何种角度叙述出来的问题。

在叙事学理论中,就是所谓的视角。

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认为“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

”热奈特将视角称为“聚焦”,叙事视角是指“叙事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即叙述人站在怎么样的位置上讲述故事或叙事角度是随着哪个人物的视点而变化的。

”视角在小说中的地位不容忽视,因为“在整个复杂的小说技巧中,视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依据聚焦模式的不同,热奈特将聚焦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

“零聚焦”指无固定观察角度的全知叙述,又称全聚焦。

其特点是叙事者所掌握的情况不仅涉及到故事中的任何一个人物的现实情况,他还能知道他们的过去和未来,甚至知道人物的内心感受。

“内聚焦”是指叙事者在作品中担当角色,他只能叙述他所看到的,描写他所感觉到的,其特点是叙述者仅说出某个人物知道的情况。

叙事者知道多少,读者就知道多少。

“外聚焦”,仅从外部客观观察人物的言行,不透视人物的内心。

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的是零聚焦叙事和内聚焦叙事。

二、教材中课文的举例分析《孔乙己》是鲁迅的经典之作。

对于《孔乙己》的教学设计,大多数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位在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孔乙己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以此探讨出他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感受病态社会的冷漠;从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方面学习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用词的准确。

除了上述教学切入点,还可以考虑从叙述视角的选择上,探究孔乙己的悲剧命运。

解读文本时,教师可以围绕叙事视角设计出以下几个问题:第一,。

叙事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叙事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

叙事学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运用文学作品的教学,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灵动最丰富最美好的内容,它承载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因而也一直为语文教育研究者所关注。

然而目前各类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均呈现出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倾向,究其原因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却始终没有有力地介入过语文课程与教学,在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红红火火的同时,文学鉴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含量却相当的贫乏”。

一方面是文学研究已经取得了相当丰硕、稳定的成果,另一方面是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有价值的教学知识严重缺席。

如果能将叙事学理论引入中学的文学作品教学领域,其意义一定是非同寻常的。

因此,我们不妨结合教学实例从将叙事学引入文学作品教学时所采用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共性的角度来探讨,即无论采用什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不可缺少的要素,它们是:文本比较、角色体验、提供互文性文本。

1文本比较叙事学涉及叙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叙事类型、话语模式等概念,这些概念所表达的就是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同的述者、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结构、叙事类型、话语模式就必然有不同的叙事效果。

而揭示不同地方的最好的办法就是比较,比较是无论采取什么具体的教学方法,都会必然蕴含于其中的要素。

比较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将它大致分成三类:A文本与B文本的比较,文本的呈现方式与另一种可能性的比较,文本内部的比较。

例如,我在教学《项链》一课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主题时,设计了一个填空题:这是一部关于___的小说,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填上了不同的内容,主要有:虚荣、诚信、贫穷、差距、梦想、欲望、命运等五大类。

我并没有简单地肯定或否定学生的意见,而是与学生一起一一探之,最后通过《项链》与《灰姑娘》情节要素、以及两个文本中的人物灰姑娘与马蒂尔德的比较,大家一致发现,原来隐藏在文本中的主题是对命运无常的慨叹。

不是吗?在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灰姑娘和马蒂尔德的境遇有着惊人的相似,但结局却有天壤之别,虚荣、诚信、贫穷、差距、梦想、欲望都不能解释她们的不同结局,唯一能解释的只有命运。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叙述技巧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叙述技巧

小说中的叙事视角与叙述技巧在小说创作中,叙事视角和叙述技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决定了读者对故事的感知和理解。

通过选择不同的叙事视角和灵活运用各种叙述技巧,作家们能够创造出多样化的作品,让读者更加沉浸其中。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的叙事视角和叙述技巧,并分析它们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

一. 叙事视角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通过主人公或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来讲述整个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可以深入了解角色的内心世界、情感和思想。

同时,也提供了更加亲密的叙事体验。

例如,杰罗姆·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主人公霍尔顿的角度叙述,使读者能够真实感受到他的孤独与反叛。

2.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故事中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既可以是客观的旁观者,也可以是受限的第三人称叙述。

这种叙事方式常用于叙述复杂的故事结构和多重人物关系。

例如,乔治·R.R.马丁的《冰与火之歌》系列采用了多角度的第三人称叙述,让读者可以同时观察到不同人物的行动和心理。

3. 全知叙事全知叙事是指作者从无所不知的角度对故事进行叙述。

通过全知叙事,作者可以自由切换角色的思想和感受,提供全面的故事信息。

例如,简·奥斯汀的《傲慢与偏见》运用了全知叙事,将读者带入到整个社交圈的复杂关系中,揭示了角色的内心活动和隐藏的动机。

二. 叙述技巧1. 描述与展示通过描述和展示,作家可以向读者传递丰富的画面感和情绪。

通过精准的描写和细腻的语言,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的氛围和情感。

例如,夏洛特·勃朗特的《简爱》中,勃朗特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主人公的情感反应,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戏剧性和浪漫的世界。

2. 对话与独白对话和独白是展示角色性格和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角色之间的对话,读者可以了解他们的交流和互动,把握故事的推进方向。

同时,角色的独白也可以透露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

如渡边淳一的《千针刺出一片白》中,通过主人公的自我独白,读者得以深入了解他内心的痛苦与挣扎。

浅谈小说叙事艺术的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说叙事艺术的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小说叙事艺术的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作者:张小娟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5年第12期小说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样式,作者创作之时,必是苦心经营,百般雕琢,甚至常要突破固有不断创新,以便借故事更好地诉说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也使作品别具风格,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所以作为学生阅读文本的引导者,除了指导他们对文本的内容意蕴进行赏析,还要去引领他们去探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去叙述这个故事的,发现小说的叙事美。

文学评论界对叙事与小说的关系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作为表述方式的叙述和作为被表述的对象的故事。

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也可借助这种理论让学生更深入走进小说的阅读鉴赏。

同时,我们也可将小说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它们叙述故事在情节安排上的异同,借此激发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小说讲述的魅力。

一、叙事情节情感与理性的色彩比较小说叙事情节的色彩与小说中叙事视点密切相关。

叙事视点即“谁”站在什么位置讲述故事。

由于故事讲述者的身份立场不同,故事本身便具备了不同的色彩倾向,那么情节的布置与流向也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苏教版“和平的祈祷”这一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进行这方面的分析。

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但由于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站在了这场战争的相对立场,一个代表了战争的正义方而另一个却是非正义的一方,因此两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呈现了不同的倾向。

《一个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借索科洛夫这个普通人在战争中从成功逃亡,听到妻女被炸死的消息,重燃希望寻找儿子到听到儿子牺牲,埋葬所有人生希望与欢乐的起伏情节,将读者的情感激发,在浓烈的情感流露中,折射出俄罗斯甚至是所有遭遇战争的民族承受的悲剧,它的情节设置中流溢中浓烈的情感色彩。

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伯尔,却选择了德国一个年轻人去讲述他在战争中的诊治途中的所思所想,情节也设置了伤病医院是不是曾经自己就读学校的悬念,但对于有关我的遭遇的情节叙述的色彩呈现出了客观的倾向,随着外界环境的触发冷静地叙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说叙事艺术的比较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说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学样式,作者创作之时,必是苦心经营,百般雕琢,甚至常要突破固有不断创新,以便借故事更好地诉说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同时也使作品别具风格,对读者产生强大的吸引力。

所以作为学生阅读文本的引导者,除了指导他们对文本的内容意蕴进行赏析,还要去引领他们去探究分析作者是如何去叙述这个故事的,发现小说的叙事美。

文学评论界对叙事与小说的关系研究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西方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作为表述方式的叙述和作为被表述的对象的故事。

高中语文的教学课堂也可借助这种理论让学生更深入走进小说的阅读鉴赏。

同时,我们也可将小说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发现它们叙述故事在情节安排上的异同,借此激发学生对小说文本的阅读鉴赏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小说讲述的魅力。

一、叙事情节情感与理性的色彩比较
小说叙事情节的色彩与小说中叙事视点密切相关。

叙事视点即“谁”站在什么位置讲述故事。

由于故事讲述者的身份立场不同,故事本身便具备了不同的色彩倾向,那么情节的布置与流向也不同。

我们可以借助苏教版“和平的祈祷”
这一专题中《一个人的遭遇》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两篇小说进行这方面的分析。

两篇小说都以二战为背景,以第一人称的叙事视点,展现了战争给人类带来的毁灭性伤害。

但由于两篇小说的主人公站在了这场战争的相对立场,一个代表了战争的正义方而另一个却是非正义的一方,因此两篇小说在情节的设置上呈现了不同的倾向。

《一个人的遭遇》中,肖洛霍夫借索科洛夫这个普通人在战争中从成功逃亡,听到妻女被炸死的消息,重燃希望寻找儿子到听到儿子牺牲,埋葬所有人生希望与欢乐的起伏情节,将读者的情感激发,在浓烈的情感流露中,折射出俄罗斯甚至是所有遭遇战争的民族承受的悲剧,它的情节设置中流溢中浓烈的情感色彩。

而《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的作者伯尔,却选择了德国一个年轻人去讲述他在战争中的诊治途中的所思所想,情节也设置了伤病医院是不是曾经自己就读学校的悬念,但对于有关我的遭遇的情节叙述的色彩呈现出了客观的倾向,随着外界环境的触发冷静地叙述。

这样的情节安排与叙述旨在触发读者的理性思考,客观与冷静地去分析这些情节背后作者对战争的深入思考。

在这样的对比阅读中,可以让学生领会不同的情节叙述色彩与作品意蕴之间的联系,对作品的艺术感受也更加深入。

二、叙事情节的戏剧化与生活化比较
小说家对情节的布置可谓用心良苦,或伏笔铺垫,或
悬念贯穿,或曲折回环,力图通过各自的叙述技巧使作品更有魅力。

对读者而言,跌宕起伏充满戏剧冲突的情节布置自然是小说有吸引力的必备因素。

戏剧化的矛盾冲突不仅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意图的展现方面有重大作用,同时形成激烈紧张的阅读氛围,引人入胜。

同样是表现人性美与善的小说,节选自《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和《边城》节选却在情节设置方面呈现了截然不同的叙事风格。

前者聚焦于一个看台,人物形象充满个性,伽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美好,克洛德道貌岸然。

伽西莫多在行刑过程中遭受众人耻笑,到神甫出现,再到爱斯美拉达德出现,情节设置充满了矛盾冲突。

在这种矛盾冲突与戏剧化情节变化中,完成了个性人物的塑造和主旨的展露。

而沈从文的《边城》节选却以从容闲散的笔调,尽情描绘湘西优美的山水和纯朴的风俗场景,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也没有戏剧冲突。

湘西端午的热闹,翠翠与傩送的相遇,水手的聊天等平常人物的平常故事,写来仿佛不是小说而是生活情景的再现。

但却将湘西的风情人情和作者的审美倾向浸染入读者的思想。

生活化的小说原来是另一种韵味。

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此类小说时应注意的地方。

两种不同的叙事风格,一个情节紧张激烈,一个闲散悠淡生活味极浓,让读者领略了小说不一样的叙事方式和审美倾向。

三、叙事情节留白方式比较
留白是艺术创作中常用的手法,小说的创作同样也运用到它。

留白艺术手法的恰当运用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加深对作品意蕴的探究。

高中课本中不乏运用这种手法的小说,但是留有余味的方式和效果却是大不一样的。

为使学生在这方面有所体悟,可以将欧亨利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和汪曾祺的《鉴赏家》进行比较阅读。

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主人公贝尔曼画常春藤叶是小说的重要的情节,作者却没有实写,不仅使小说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老贝尔曼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是怀着怎样的信念不计后果地与风雨搏斗,画上了那一生的杰作。

在此处,学生能够充分调动想象力,融入自己的情感,领悟小说的深刻意蕴。

叙事时情节的留白给读者带来了审美心理的愉悦。

但是留白不只停留在对情节的这种处理。

汪曾祺的《鉴赏家》将这种艺术手法运用得更加微妙有致。

题目为鉴赏家,但是小说中的人物谁是鉴赏家,汪曾祺在情节发展时未曾点明。

叶三能赏果赏画,季陶民能赏叶三,几件叙述的小事中,已构建出审美留白。

更有意思的叙事在于作者用了很大篇幅叙述叶三卖果子,这对于写叶三赏画的作用不可小觑,从中可看出叶三脱俗的审美能力和生活情趣,足见其见识和鉴赏力。

话中有话,看似随意自然,实则曲折有致,文字背后耐人寻味。

叙述出的情节背后仍能给出巨大空间给读者,真是不得不佩服小说家叙事的匠心。

两个作品所运用得
留白方式虽说不同,赏析中却都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以上几种比较,可以让学生真正带着兴趣去走进文本,真正参与到对小说文本的审美阅读,提高小说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通州高级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