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小说叙事艺术

合集下载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

从言语行为理论角度分析老舍《骆驼祥子》中的语言叙事技巧1. 引言1.1 介绍老舍《骆驼祥子》作品背景《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于1936年首次发表。

这部小说以描写北京城中一个出租骆驼的小商人祥子为主线,展现了他在现代社会中的艰辛生存现状和对人生命运的挣扎。

作品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残酷现实和人性的弱点。

老舍在小说中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塑造了一个真实且充满悲剧色彩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而令人触及心灵的印象。

通过对《骆驼祥子》作品背景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主题和情感内核,以及老舍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叙事技巧对作品整体氛围的塑造和读者情感共鸣的产生起到的重要作用。

1.2 概述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描述故事情节的工具,更是展现作家思想和心情的关键方式。

通过精妙的语言叙事技巧,作家能够巧妙地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营造氛围,从而使读者更加沉浸于故事之中,感受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语言叙事技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比如对话的设置、人物内心独白、语言的节奏感和韵律等等。

这些技巧不仅仅是为了美化语言,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故事背后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在小说中,语言叙事技巧的巧妙运用可以让故事情节更加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让读者能够更加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故事中的情感冲突和人物命运的起伏。

语言叙事技巧在小说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可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也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学体验。

在老舍的《骆驼祥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巧妙运用语言叙事技巧,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生动细腻的北京城市画卷。

2. 正文2.1 言语行为理论对小说叙事的影响言语行为理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方式以及语言行为背后的意图和目的。

在文学作品中,言语行为理论对叙事有着重要的影响。

浅论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

浅论老舍小说的底层叙事
我这一辈子中的巡警我直到五十岁仍然穷困潦倒虽然年轻时曾经学得一些知识还在装裱店里当过伙计但命运多为了使孩子能吃上窝窝头我不得不做了一名低三下四的巡警虽然委屈受罪也只能勉勉强强地生活3p144到老了还要拿出全套的本事去给孩子们找点粥吃时期底层老百姓们为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而奋斗一生的悲为上顿的窝窝头着忙3p168作品描写了中华民国军阀剧
“ 为上顿的窝窝头着 忙”3 , l( _ 到老 了还要“ 出全套 的本 拿 事, 去给孩子们找点 粥吃” P8作 品描 写了 中华民 国军 阀 【6  ̄) 时期 , 底层老百姓们 为了获得最低生活保障而奋 斗一 生的悲
剧。
踏的群体。所 以王富仁曾说 : 老舍“ 仅仅是平民作家 , 不 并且
源于特殊的底层 出身和底层 生活经历 , 老舍一生创作 了大量描写旧社会底层人 民苦难 生活和 悲惨命 运的小说作 品 。
具有丰富的思想 内容 , 并形成 了独特 的底层叙事话语 方式 。
[ 关键词] 老舍小说 ; 底层贫民 ; 底层叙事
[ 中图分类号】 66 o .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2 272o )2— 26— 17 —1 1{09o 05 0 2
还是一个贫 民作家 ” , “ 他 知那些 底层 的人 过 的是 非人 的生活” l( )没有忘掉 自己所 出 身的那 个 阶层的人 们 的 , lT 2P“ 痛苦和绝望 , 胛 一直 为他们 的悲惨 遭遇而抗争 、 ” ) 呐喊 、 呼
号。
【 收稿 日期]O9— 3 5 2O 0 —1
同堂》 中的艺人 、 商贩等等 。他们 身份低微 , 经历坎坷并且 受
穷、 受饿 、 受苦 , 经济收入仅能满足甚至不能满足基本 的生活 需要 , 了谋生 , 为 他们整 日劳作不息 , 在社会底层 苦苦挣扎 , 却始终难 以摆脱悲惨 的命运 。老舍 的小说真 实反映 了旧中 国城市底层人 民的命运 、 思想 与心理 , 具有丰 富的底层叙 事 思想 内容 , 而且在底层叙事的话语方式上形成 了鲜明的艺术 特色 。而这一切 , 均与他 的特殊底层 出身和 曾经 经历 的底 层 生活体验密切相关 。

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

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

说不尽的《骆驼祥子一部经典著作的多角度解读一、本文概述《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由著名作家老舍创作。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鲜明的人物刻画和独特的叙事风格,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尊敬。

本文旨在通过多角度解读的方式,探讨《骆驼祥子》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揭示这部经典著作的魅力和价值。

我们将从文学、历史、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期更全面地展现这部伟大作品的多维面貌。

通过对《骆驼祥子》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老舍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还能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现代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苦难与希望。

二、文学角度解读《骆驼祥子》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作品,从文学角度来看,它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老舍先生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成功地塑造了一个饱满、真实的骆驼祥子形象。

作品的语言表达充满了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这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深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北京城的氛围。

老舍运用地道的北京方言和口语,让骆驼祥子这个角色更加鲜活,更具有生活气息。

这种语言风格不仅使得作品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也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老舍在塑造骆驼祥子这个人物形象时,巧妙地运用了现实主义手法。

他通过对骆驼祥子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以及命运变迁的细腻描绘,展现了那个时代下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命运无奈。

骆驼祥子的形象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他的遭遇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无奈。

作品在结构上也极具特色。

老舍巧妙地运用了倒叙和插叙等叙事手法,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富有张力。

这种叙事方式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效果,也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骆驼祥子的内心世界。

《骆驼祥子》从文学角度来看是一部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命运,也展现了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

这部作品对于我们理解和感受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社会历史角度解读老舍的《骆驼祥子》不仅是一部深入人心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生动反映旧中国社会历史现实的镜子。

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

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

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试析《呼兰河传》的叙事艺术内容摘要:《呼兰河传》在人物形象和戏剧性的情节方面并没有多少看点,它在某种程度上更像一首散文诗,一幅风俗画。

这跟作者的叙事角度、叙事速度与节奏、叙事场景营造上的声乐、诗画特点是分不开的。

在叙事角度上,《呼兰河传》分别采用了第三人称的成人视角、童年视角和第一人称成人视角,这种视角间的转换使小说别具风味。

整篇小说使用了大量短句,节奏轻快,重复的大量使用延长了读者的感受并且读起来朗朗上口,使整篇小说具有浓浓的诗意。

山于作者特别注重对场景的时空性和色彩的把握以及简笔勾勒等绘画技法的使用,《呼兰河传》的确具有风景画、讽刺性漫画的特点。

关键词:叙事角度叙事节奏空间场景与同时代的许多作品相比,《呼兰河传》并没有涉及到时代风云,没有轰轰烈烈、生生死死,没有大奸大恶之人,也没有大智大勇的英雄人物,更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情节。

在某种程度上,它不像一部小说,然而它有一些比“像” 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1]《呼兰河传》写的是家长里短、儿童趣事。

它是忧伤的,然而这忧伤也是单纯明晰的,没有愁肠白结、弯弯折折,自有一份单纯之美。

但是,这单纯并没有使读者感到内容上的单薄与空虚,相反,它是丰富而灵动的。

徐坤在谈小说创作的时候曾道出这样一句话:“写小说的规律,一般是这样的:若是情节大起大落、大开大合的小说,那么在语言上就省了不少劲,刷刷刷往前走情节就是了;若是情节和场景不多,没有多少故事,那么就得考验作者的耐心和语言文字上的功夫,完全靠话语的力量将小说铺陈。

” [2]在典型的人物形象和戏剧性的矛盾冲突这两方面,《呼兰河传》并没有多少看点。

它的看点在很大程度上依幕的是徐坤所谓的“话语的力量”,即作者独特的叙事视角、叙事速度和节奏、叙事场景的营造所达到的声乐、诗画之美。

一、叙事角度的转换从叙事角度讲,《呼兰河传》前两章采取的是第三人称的成人视角,分别描写了呼兰河人的卑琐、平淡的实际生活和跳大神、唱秧歌之类的精神盛举。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的作品风格
老舍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其作品风格独具特色,具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作品风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入社会底层,生动描绘人民生活。

老舍的作品大多聚焦于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如《骆驼祥子》、《茶馆》等。

他通过对人民生活的深入观察和描绘,刻画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真实地反映了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

第二,独具民族特色,展现中华文化。

老舍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他深刻理解和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如《骆驼祥子》中的道德情感、《茶馆》中的国粹艺术等,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

第三,语言简练,感情真挚。

老舍的语言风格简练明快,直观生动,让读者可以轻松理解和感受其作品所蕴含的情感。

他的作品情感真挚,充满人文关怀,引人深思。

第四,大胆创新,艺术表现力强。

老舍在创作中大胆创新,善于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表现形式,如《骆驼祥子》中采用了独特的叙事方式,表现了一代人的命运、人生和人性。

他的作品艺术表现力强,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总之,老舍的作品风格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暗夜里微寒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

暗夜里微寒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暗夜里微寒的月牙儿——赏析老舍的《月牙儿》柏鹏 绥化学院摘 要:《月牙儿》是老舍创作的中篇小说,悲剧艺术的代表作品,主要采用了叙事的手法、诗性的表达和意向的心理刻画,将作品内容的深刻涵义透露处出来。

在老舍看来,悲剧的教育力量是非常强大的,他通过这种力量呼唤女性解放意识。

关键词:《月牙儿》;女性视角;男权主义作者简介:柏鹏( 1993-),女,黑龙江巴彦人,汉族,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1-007-02月牙作为自然之物,总会给人清冷孤寂之感,因此总会被文人墨客作抒发压抑已久的情感的对象。

老舍笔下的《月牙儿》,暗示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控诉。

小说以凄冷的月牙为背景,运用诗情画意般的意境描述人间疾苦,是老舍在默默地低诉着曾经的苦难。

月牙昭示着主人公的命运,它在天空中悬挂着,总是被乌云所骚扰,忽隐忽现,斜挂在那里,被笼罩在黑暗中,而那暗淡的微光却又将希望呈现出来,当然也预示了未来的黑暗。

一、老舍记忆深处之“月牙儿” 《月牙儿》是老舍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中少有的,将艺术与思想完美结合的力作。

从写作手法可以感受到老舍对主人公的怜悯之心。

在这种“肚饿是真理”的社会环境下,老舍将处于饥饿状态的人们置于同情的行列。

这种同情,事实上是老舍隐藏在内心深处的记忆,也对其所认为的“妓女不是堕落者,而是‘人’”以价值观上的定位。

老舍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没父亲,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

在成长期间,一名刘善人长期以来资助他读书。

老舍的初恋,就是刘善人的女儿。

由于门第的悬殊,两个人无法走到一起。

后来,老舍有机会离开了国土,远洋英国教学,回国之后知道刘善人因为破产而出家,女儿也出家为尼,成了暗娼。

这种戏剧性的变化可谓是“造化弄人”。

老舍依然爱着刘小姐,这种爱始终折磨着他,但他始终都没有娶她,却将这些记忆以小说为途径宣泄了出来。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写文章的风格
老舍是有名的幽默大师,他以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特殊的幽默艺术,刻画出众多的喜剧人物,为中国文学开创了一个新领域。

不管哪一位读者,只要一翻开老舍的作品,就能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幽默感扑面而来。

它就像一个无所不在的精灵,在字里行间嬉戏着,在读者的脑海里跳跃着。

幽默在他的创作个性与艺术风格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1.幽默的修辞手法
幽默形象仅赖于揭示事物内涵是不够的,同时还需辅之以其他艺术手法,老舍深谙个中奥妙,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现艺术效果。

2.幽默的人物语言
老舍擅长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塑造人物,他把对黑暗社会的讽刺、批判与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祖国的热爱联系起来,在微笑中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形成自己独特的幽默风格。

3.幽默的情节结构
老舍幽默技巧不仅在语言表达,在情节结构方面也有所显现。

4.俗白浅易的口语
老舍在北京口语的基础上,广泛吸取古典文学、民间文学和
外国文学的营养,用普通人都能听得懂,说得出的话来写作,通俗易懂,明白晓畅。

5.简洁准确的词语
老舍把简洁凝练作为其遣词艺术的追求目标:“写东西一定要求精练、含蓄。


6、浓郁的民族色彩
作为“语言大师”,老舍的小说幽默诙谐、“京味”十足、雅俗共赏。

恰似一坛老洒,历久弥醇,芳香四溢。

对老舍小说艺术风格的探讨,不仅使我们了解其作品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探索我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和个性化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舍的善人读后感

老舍的善人读后感

老舍的善人读后感1. 引言老舍的小说《善人》以其鲜明的写作风格和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通过阅读《善人》一书,对书中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叙事方式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分析,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2. 人物形象《善人》中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贾瑞德。

他是一个正直善良、勇于追求幸福的人。

他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总是坚守原则,为了事业的成功不计代价。

另外,书中的其他人物形象也都具有鲜明的特点,例如贾瑞德的母亲和朋友。

通过这些人物的塑造,老舍成功地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并存的现实。

3. 主题思想《善人》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人性的探索和价值观的辨析上。

作品通过对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的描述,探讨了人性中的善与恶、真与假的现实问题。

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示了贾瑞德在现实中面对的种种困境和挑战,通过这种方式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困扰。

另外,作品还对社会价值观进行了一定的批判,探讨了个人追求和社会道德的矛盾与冲突。

4. 叙事方式在叙事方式上,《善人》采用了线性叙事的方式,通过贾瑞德的视角展示了他的成长经历和内心变化。

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和真实的情感描写,使读者更容易与主人公产生共鸣。

另外,老舍的叙事手法颇具特点,通过对音乐、绘画等形式艺术的描绘,将故事融入到文化的背景中,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读者的阅读乐趣。

5. 总结老舍的小说《善人》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思想的展示和叙事方式的运用,成功地展现了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读者在阅读中思考和反思。

本文在对《善人》的阅读感悟中对以上几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希望能够给读者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舍小说的叙事艺术摘要老舍先生曾经说过:“只有文艺本身才是文学特质的真正说明者。

”而他的文学作品也恰好验证了这一点。

本文将以《离婚》这部小说为切入点,全面地分析老舍在叙述方面所特有的丰富性与完满感。

重点研究老舍小说中所使用的文本逻辑、语言策略、叙述资源与路径、变相方法和形式,从中解读出其在小说中的叙事艺术框架。

关键词:老舍叙事艺术《离婚》叙事艺术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一在对《离婚》这部小说进行研究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事实所构成的主要框架,再深入了解作者为了突出这个框架所做的所有努力,这样就可以抓住小说叙事的文本逻辑,以老舍的角度看待这个丰满的艺术生涯。

研究《离婚》首先要清楚它的出发点是什么,这样才可以顺藤摸瓜找到正确的核心逻辑,然后再进一步了解其中“人”和“事”的复杂关系。

小说中最有特色的一个人物就是“张大哥”,他不仅唤起了老舍丰富的情景想象能力,还凸显了现代社会中稳态的人生哲学理论。

小说中,张大哥所坚持的那种稳态生活哲学,与当时病态的民族文化、流行的生活习惯如出一格。

在面对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婚姻的时候,张大哥这种生活哲学便对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

而叙事过程中张大哥的生活哲理之所以被当成主线,完全因为周围的人对他的无声认可。

小说中,张大哥成功完成了一次做媒活动,便借此宣扬自己的生活哲学。

但是,仅仅这样是不能够塑造出一股巨大的逻辑规制力量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基础上,还必须有一种历史语境在中间约束和制衡,而且还要时不时的为人物间的意识创造不同的冲突。

就像张大哥和老李的关系,互相矛盾,但又缺一不可。

张大哥的生活哲学就好比一种匿名的统治力量,而老李就是深受这种力量压迫的人。

其实,《离婚》这部小说绝对不是单纯的在叙事,而是将一个富有生命解释意义的框架融入其中,让整篇文章充满哲学的韵味。

是的,“每一个有价值的小说一定含有一种哲学”,老舍创作的初衷就在于领略与解释生命的含义。

所以,《离婚》的叙事意义就是要体现生命的哲学,这必然会成为整部小说的逻辑,并且贯穿始末。

老舍在创作作品时都会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结构的形成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哲学性。

小说《离婚》中,叙述开始,张大哥宣扬“以婚治国”的理念,诱使老李将乡下的老婆孩子接到城里接受教育,而在结尾,老李是以辞去一等科员职位为代价,带着老婆孩子回乡下生活。

老李的这段人生,就是一个人在面对平衡哲学是从无奈发展到勉强接受最后彻底放弃的过程。

可悲的是,老李最终还是向张大哥屈服了,这就证明所有的抗争没有起到任何作用。

尽管如此,老李似乎比老邱更有自己的原则,老邱选择不再对生活和生命产生质疑,而老李却时刻反应自己的命运,并且以衙门里的另一种身份坚持着。

这样以来,老邱自然而然的就和张大哥和吴太极等一伙人厮混在一起了,老李则只能私下进行精神上的反抗。

《离婚》中所要体现的哲学意义就是在这种抗衡中诞生的。

老李在精神上的自我纠缠,让自己萌生了一种“闷火”,这一团小小的“闷火”无法燃尽整个精神地狱。

历史的语境是在不断的埋葬和熄灭这样的火焰,只有《离婚》是在解释和讲述这种特殊的生命迹象。

在这里,老舍的叙事艺术将张大哥的生活哲学彻底打败了。

老李反思的重点是关于自己周围的世俗生活以及当时的婚姻制度,但是由于受到生存环境的影响,他的精神经常处在反思、妥协和犹豫的矛盾中。

就像他认为:“夫妻们原来不过是那么一回事,将就是必要的;不将就,只好根本取消婚姻制度。

”也就是说,虽然他具有相当活跃的思想意识,却没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即使能够对张大哥的生活哲学产生质疑,却提不出一种可以被自己认可的生命哲学。

是的,老李是一个没有自我立场的人,所以越是挣扎越会觉得自己没有出息,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妥协者。

老李的内心就像一片干旱的沙漠,他找不到属于自己的绿洲,所以只能在饥渴的追求中感受那种生命的空虚,即使后来他发现了“诗意”,却也没能走出自己的围城,最终只能到“乡下”逃避现实。

在《离婚》这部虚构的叙事小说中,可以将历史环境下底层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和认知与匿名统治系统中的“生活哲学”之间的冲突表现得惟妙惟肖,而这种冲突中所暴露出来的敷衍、妥协和失败的结局更耐人寻味。

在宏大的历史陈述中会将老李这般人物的生活埋没在“匿名统治”下,而老舍则是站在一个知识分子的角度重新对其挖掘,并且将自己的理解融入到文本逻辑的叙事之中。

二老舍的自述基本有两大策略,而他通常将自己的叙事重点放在“人物领导事实前进”的上面。

所以,在《离婚》这部小说中,他很少用到“事实操纵人物的手法”,而是浓墨重彩地对内心深处和事实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描述。

与中国传统的小说相比,老舍的《离婚》显然背离了纯然客观的叙述方式,反而转向文本逻叠的手法。

而老舍自己则认为,要想在叙事的时候做到匀调完美,就必须将心里描写、分析和事实的陈述联系到一起,互相补充,让意识内容和事实叙述之前达成一种友好互动的良性发展关系。

所以,他将这种循环互动的关系称为“人与事是相互为用的”。

在《离婚》这部小说中,对张大哥的外部叙述和对老李内心的叙述交替出现,两者良好的协调关系令这部作品至今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叙述者要想真正平衡外部事实叙述和内在意识描写的关系,就必须做出很大的努力。

营救天真,就是《离婚》中老舍特意设计的一个对重大事件的描写。

当天真被捕,张大哥马上就陷入到了深深的愁思当中,而老李却在这个时候挺身而出,到处为营救天真而奔走。

这个时候,两个主人公的行为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发生了对调,但终究尘归尘,土归土。

天真回家以后,张大哥再次投入到请客的忙碌中,而老李却再次陷入深深的意识世界。

老李并不像张大哥,他没有足够的关系网和金钱去救天真,靠的仅仅是自己的良知和微薄的工资。

他为了天真,将自己抵押给了小赵,就像浮士德将自己的灵魂交给靡费斯特一样。

魔鬼永远不会对人守信,所以小赵必然不会遵守和老李的约定,也就是说知识分子和社会的对抗注定要以失败结尾。

老舍同志精心设计的文本逻辑和叙事框架正好给了自己一个能够诉诸心灵的机会。

对张大哥的描写就代表着“实”,对老李的刻画就代表着“虚”,而作者就是虚实之间的协调剂。

张大哥担心自己儿女的事情,作者并不是对其心理活动进行描写,而是说他放弃做媒活动、不和来访的客人见面并且脾气暴躁,这里几乎没有“虚”的表述,相反是利用心理活动对外在形象的影响来显示这么一个复杂的过程,即“几个月的愁苦使展大哥变了样子,头发白了许多,脸上灰黄,来背也躬了些”。

再来看对老李的表述,基本上都是抽象的词语,传达出来的也是一种十分具有现代特色的“意识哲学”。

作者在修饰的过程中应用了大量的抽象语言:“生命只是妥协、敷衍和理想完全相反的鬼混”……是的,仅在我们所列举的这几个例子中就不难发现,老李就是懦弱、胆怯、敷衍和妥协的代名词。

其实,老李还是会上街买东西和为朋友的事奔跑的,虽然次数并不多。

最让人佩服的是,老舍可以将“现实生活”和“意识哲学”之间的张力矛盾处理非常和谐与妥当。

由于现代化小说的叙述方式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所以出现了一种难以化解的矛盾,直到老舍的《离婚》问世,这个问题才被解决,他的贡献真的不容小觑。

以《离婚》中的叙述为例,如果生硬地夸大老李的能力,让他违背本文逻辑,神奇地完成营救天真的使命,那么就无法安排张大哥剩余的人生以及寄托了。

于是,安排丁二这个人物登场。

丁二为了报答老李,杀死了小赵,成功营救了天真。

小说叙述到这里,仿佛添加了一些传奇的色彩,丁二这种离奇人物的出现,成功逆转了局面,变成用事实操纵人物的手法;而叙事者为了不让这类人物的登场影响整个文本逻辑,最终还是将其和离婚这个既定的“桩”捆绑在一起,并且还用他离婚的经历映射出人们“普遍的苦闷”。

所以,对于读者而言,接受这个人物便成了一种理所应当的事情。

三小说中的文本逻辑是基本主线,结合叙述对象的“智”与“情”,便将复杂的叙述变得充满艺术的趣味。

老舍同志将“感情、美和想象”列为文学的三个特质。

叙述中,可以对感情进行多种方式的处理,而以感情发展为主线是最为重要的一种。

单看《离婚》这部作品,里面感情线索的安排就充分体现了“匀净”的结构美。

老李想要离婚的心思被张大哥发现以后,很快就受到了阻止,这种冲突本来应该是一种尖锐的对立场面,结果却因为一场充满人情味的家宴改变了。

老李接受了张大哥的稳态哲学,所以回乡去接老婆儿子。

这里可以看出,张大哥总是用一种柔顺的方式将跟他不是一条路上的人拉进自己的轨道。

而老李就成为了充满情与智的矛盾代表。

当智被情蒙蔽,并且开始逐渐向理想化发展时,“诗意”的出现就变成了一条“副线”。

小说中所谓的“诗意”就是指房东马少奶奶,即便老李从乡下把老婆和孩子都接过来,但是心里仍然时不时地冒出一种离婚的想法。

而叙述者对这一副线的清理,即遵守了现代小说的艺术原理,就独具一格地利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叙述学资源。

老李和马少奶奶隐秘的情感线索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物质上两人经历了从微妙的感觉,忽隐忽现的接触,似有似无的慰藉和理解,到最终放下理想返乡的残酷现实;精神上原本微细渺茫、蠢蠢欲动,然后遭遇挫折、藕断丝连,最后绝望分开,留下遗憾。

虽然马少奶奶从第五章就出现了,到第二十章才结束,可她的内容并不多,似乎只有在老李的内心世界中才可以发现有这么一个人的存在。

她的出场,老舍先生曾经用了一个“闪”字,而这个词可谓是直接击中要害,也就是说,“诗意”的存在方式以及叙述者对它的关注方式都不外乎一个“闪”字。

自从这个名字出现在小说当中,她的身影都是匆匆出现又匆匆离开。

例如,第六章她在老李的心中只描绘出了一个人的外形;而第八章中从马太太穿着的“蓝皮”袍子上才体会出“诗意”的品位;到了第十章,老李与心中的马少奶奶偶遇,那种激动的情绪溢于言表,这里虽然让两人的情感掀起了一个小高潮,可还是无疾而终;所以在第十一章中,老李就更加渴望拥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爱情,可他得到的却是伤感和无奈。

当老李生病以后,并没有像爱情小说那样出现一段鸳鸯蝴蝶版的剧情,所以没有生离死别的场景,没有凄美的故事,这样的爱情注定要以失败告终。

在博大精深的世界文库中,存在着各种各样感人的凄美爱情故事,但是像老李这样并没有实际的故事,就连爱情也是那么的似有似无,所以叙述者在进行描述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

《离婚》中的艺术结构在文学作品中可谓是一朵“奇葩”,它将一段感情和人的意识内容关联到一起。

中国人喜欢以“情”为叙述的中心,无论是耽情、滥情还是忏情的文学,都可以利用文笔的功能进行夸饰,情节极尽曲折,却远离真实的生活。

而《离婚》中对老李和马少奶奶的情感描写非常平淡,甚至不细细品味都难以发现爱情的存在,但是却深深地牵动着思维意识,这种描写不但真实而且独具一格。

叙述者对这段感情的描写,即让理性生活的单调浮出水面,同时又不违背整部小说的基本框架,而且还紧紧抓住了文本逻辑的脉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