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小说艺术手法
叙述艺术

小说的叙述艺术叙事艺术是指小说家讲故事的艺术,包含叙事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一、叙事手法: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一)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真实、亲切,便于抒情;受限于一定时空。
(2)第二人称“你”:增强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便于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1)有限视角: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受限于一定时空。
(2)全知视角: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随时介入故事,发表评价。
强调(1)叙述人称不等于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2)叙述者的选择,涉及到叙述的动机与叙述的效果。
在分析叙述者的作用与效果时,应考虑到叙述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
(3)叙述视角并不固定,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叙述视角,要注意其中的转换。
(二)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先后来写。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再按顺序写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4.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5.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情节结构手法: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比如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为话题等。
特殊技法重点记:双线、历史与现实相交织、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等。
典例2014年高考试题叶紫《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小说叙事艺术完整版

注意点:(二)叙述视角并不是唯一的,可多个叙述视角交 织转换(故事套故事;听他人讲故事。)
——(饱满、立体)
3.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生动
——(鲜明、生动)
4.有助于烘托人物心理、体现人物的感情 ——(烘托心理、体现感情)
四、环境
1.营造氛围、折射时代社会特征
五、主旨:
1.有助于凸显(揭示)、深化、丰富小说主题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一)谁来讲这个故事? 叙述者是谁? 叙述的视角 叙述的人称 叙述的腔调
故事是谁讲的——叙述视角
《祝福》: ——限知视角“我” ——“我”的身份:受新思潮影响的返乡的知识青年 (游子、 “异己者” ) 由“我”来讲故事的特点?若换成鲁镇的其他人不好吗? 1.“我”是一个返乡的青年,对祥林嫂有更多关注的兴趣, 如果是鲁四老爷,则不屑于关注这样的小人物。 2.我是受到新思潮影响的新派人物,对祥林嫂有一定同情, 才会有灵魂有无的关键性对话。如果是柳妈的叙述,则无 法达到这个高度。 3.我回答的模棱两可也加速了祥林嫂的死亡,突出了小资产加 阶级知识分子的懦弱,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性。
(二)怎么讲这个故事? —— 叙述的顺序 叙述的节奏 叙述的频率
:常见、特殊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 叙事人称(一、二、三人称) 叙事的身份(儿童、伙计、知识分子等) 叙事视角(全知、有限制)
第一板块:小说的叙述技巧
——谁来讲故事
一、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 —— “我”
叙述的艺术

“讲述”与“显示” ◎关于“讲述”
特点:上帝俯瞰 全知视角 多采用第三人称 叙述者时不时要亮相,“指手画脚”。
传统小说多用“讲述”,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关于“显示”
特点:凡人目光 有限视角 多采用第一人称 叙述者不肯露面,消失在文字背后。
现代小说多用“显示”,如:海明威《桥边的老人》。 注意:“讲述”与“显示”在同一篇小说中可两相
当下,奶娘来请问黛玉之房舍……每人一个奶娘并一个丫头照管,余者在外 间上夜听唤。一面早有熙凤命人送了一顶藕合色花帐,并几件锦被缎褥之类。
黛玉只带了两个人来,一个是自己的奶娘王嬷嬷,一个是十岁的小丫头, 亦是自幼随身的,名唤作雪雁。贾母见雪雁甚小,一团孩气,王嬷嬷又极老,料 黛玉皆不遂心省力的,便将自己身边的一个二等丫头,名唤鹦哥者与了黛玉。外 亦如迎春等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盥沐两 个丫鬟外,另有四五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当下,王嬷嬷与鹦哥陪侍黛 玉在碧纱橱内。宝玉之乳母李嬷嬷,并大丫鬟名唤袭人者,陪侍在外面大床上。 [以上加速]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 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 “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 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 用取这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 ‘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 有?”众人都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 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

小说赏析情节手法件上下功夫,其着眼点却是主要人物或事件。
伏笔是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提示或暗示,使下文的情节不让读者感到疑惑,以求前后呼应。
它常常与“照应”配合使用,即所谓前有伏笔,后有照应。
②从形态上看,为了达到衬托的目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唯恐读者看不见,因此,铺垫可以说是“显性”的。
而伏笔,一般来说,贵在一个“伏”字,通常比较隐蔽,因而,伏笔是“隐性”的。
巧妙的伏笔,在没有看到“照应”之前,貌似“闲笔”。
③从位置上看,铺垫一般在文章开头,伏笔常见于文章中间。
④从着墨多少上看,铺垫所使用的笔墨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当然,其程度不及对主要人物或事件的描写);而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否则就失去了“伏”的意义。
《林黛玉进贾府》中在贾宝玉正式出场之前,王夫人的话:“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在情节手法上属于铺垫。
[典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冷暖岛事王福日时至三月,天气乍暖还寒。
这天阳光很好。
老顺财沿着山坡上满是雪水的泥泞小路,一呲一滑地赶向山坡下已废弃的打谷场。
他的许多老伙计已经等在那里——六冠叔、张大炮、凤举……他们散落的这个小岛上,能聚起来的老人也就这十几个了。
只要天气好,这十几个人都要聚在一起,在打谷场上拢一堆火,吊起大茶壶,一群老人摆桌放凳,边喝茶边打牌,时间就在丝丝啦啦的水沸声中悄然过去了。
但这天的气氛有些压抑,昨天就说身体不舒服提早回家的有田叔,快到中午了还没有来。
“我们去看看吧!”老顺财说。
众人互相搀扶着往有田叔家去,没走出几步,就听见了噼里啪啦的鞭炮声。
老顺财心里一紧,这不年不节的,鞭炮声在这个岛上只有两个意义——一是喜,一是丧。
若有喜事,早该筹划了,大家应该有耳闻,若不是,那只能是……老顺财脚下一踉跄,“有田叔!”几位老人面色骤然紧张,脚步也快了起来。
快到有田叔家的时候,一个孩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隐约递进了老顺财的耳朵,空气中飘荡着浓重的火药味道,老顺财觉得一颗心就卡在嗓子口,他想喊,但与泥泞抗争的双腿已经耗尽了他的体力,他不得不张大嘴,用直窜进肺管的寒风把这股情绪压下去。
小说叙事技巧

● 玉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 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 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 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 妹原有这个来着。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 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 夸张之意。你如今怎比得他?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 亲与他带上。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 夏天,我在后园玩的时候,冯歪嘴子就喊我,他向我要黄瓜。
活泼天真的腔调
● 我就摘了黄瓜,从窗子递进去。那窗子被黄瓜秧封闭得严密得很,冯歪嘴子用手扒开那满窗的叶子,从 一条小缝中伸出手来把黄瓜拿进去。
● 有时候,他停止了打他的梆子。他问我,黄瓜长了多大了?西红柿红了没有?他与这后园只隔了一张窗 子,就像关着多远似的。
笑。祖父怕冯歪嘴子听见了不好意思。
萧红《呼兰河传(节选)》
我小的时候,没有什么同伴,我是我母亲的第一个孩子。 我记事很早,在我三岁的时候,我记得我的祖母用针刺过我的手指,所以我很不喜 欢她。我家的窗子,都是四边糊纸,当中嵌着玻璃。祖母是有洁癖的,以她屋的窗纸 最白净。 别人抱着把我一放在祖母的炕边上,我不假思索地就要往炕里边跑,跑到窗子那里, 就伸出手去,把那白白透着花窗棂的纸窗给通了几个洞,(顺着文段腔调写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祖母若来追我的时候,我就越得意了,笑得拍着手,跳着脚的。 有一天祖母看我来了,她拿了一个大针就到窗子外边去等我去了。我刚一伸出手去, 手指就痛得厉害。我就叫起来了。那就是祖母用针刺了我。 从此,我就记住了,我不喜她。
叙述小说艺术手法

有限第三人称叙述
总结词
有限第三人称叙述是指小说中的叙述者以“他”或“她”的身份来讲述故事,但只通过某个人物的视 角来展现故事情节。
详细描述
有限第三人称叙述能够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某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增强故事的真实感和 可信度。同时,有限第三人称叙述还可以通过某个人物的视角来展现不同人物的特点和性格,让读者 更加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张弛有度
张弛有度的小说节奏既有快也有慢,通过快慢结合,使情节跌宕起伏,给读者带来丰富的阅读体验。
张弛有度的小说中,情节发展有起有落,人物性格也较为复杂多样,既有紧张刺激的情节,也有温馨感 人的场景。
张弛有度的小说适合表现多种主题,既能突出情节的紧张刺激,又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
THANK YOU
优点
通过提前揭示未来事件或结局, 增加故事的层次感和深度,使读 者对故事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受。
缺点
如果过度使用,可能会破坏故事 的连贯性和悬念感,使读者对故 事失去兴趣。
03
叙述结构
线性结构
线性结构
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叙述,从头到尾,一气 呵成。
优点
易于理解和接受,适合讲述连贯、有逻辑的故事情节。
第三人称叙述
总结词
第三人称叙述是指小说中的叙述者以“他”或“她”的身份来讲述故事,让读者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来了解故事 情节。
详细描述
第三人称叙述能够更加自由地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叙述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人物和事件,使故事更 加丰富多样。同时,第三人称叙述还可以通过客观的描述来展现故事的背景和环境,让读者更加全面地了解故事 情节。
倒叙
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关键部分提 到前面,然后再从头叙述事件的 整个过程。这种手法能制造悬念,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

小说中的叙事技巧与结构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通过叙事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在小说中,叙事技巧和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们直接影响着读者对故事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本文将探讨小说中常见的叙事技巧和结构,并分析它们对故事的影响。
一、叙事技巧1. 第一人称叙事第一人称叙事是指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使读者更加贴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主人公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第一人称叙事也可以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和代入感,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
2. 第三人称叙事第三人称叙事是指以第三人称的视角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提供更客观的观察和描述,使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故事中的各个角色和事件。
同时,第三人称叙事也可以创造出更广阔的叙事空间,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
3. 多重叙事多重叙事是指在同一个故事中使用多个叙事者来叙述不同的视角和经历。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使故事更加复杂和立体,展现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感受。
同时,多重叙事也可以增加故事的悬念和吸引力,使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4. 倒叙叙事倒叙叙事是指将故事按照时间顺序的相反方向来叙述。
这种叙事技巧可以增加故事的神秘感和紧张感,使读者更加期待和好奇故事的发展。
同时,倒叙叙事也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加深入地思考故事的含义。
二、叙事结构1. 线性结构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时间顺序展开,从开始到结束呈现出一个连贯的故事线。
这种叙事结构简单明了,容易理解,适合叙述简单的故事情节。
线性结构可以使读者更加顺畅地跟随故事的发展,体验到故事的起伏和高潮。
2. 非线性结构非线性结构是指故事按照非时间顺序展开,通过回忆、闪回等手法来叙述故事。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增加故事的复杂性和深度,使读者更加思考和解读故事的含义。
非线性结构可以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让读者更加投入到故事中。
3. 并行结构并行结构是指故事中同时展开的多个情节线,它们相互交织、相互影响。
这种叙事结构可以使故事更加丰富多样,增加故事的张力和吸引力。
叙述艺术

小说的叙述艺术叙事艺术是指小说家讲故事的艺术,包含叙事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
一、叙事手法:作者是如何叙述故事的,包含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方式。
(一)叙述人称与叙述视角1.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真实、亲切,便于抒情;受限于一定时空。
(2)第二人称“你”:增强抒情性、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便于直接、客观地展现故事,灵活、自由。
2.叙述视角(1)有限视角:更真实,便于直接抒情;受限于一定时空。
(2)全知视角:视野开阔,不受时空限制,能随时介入故事,发表评价。
强调(1)叙述人称不等于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是指“谁说故事”“站在什么立足点上说故事”。
(2)叙述者的选择,涉及到叙述的动机与叙述的效果。
在分析叙述者的作用与效果时,应考虑到叙述者的身份、地位、年龄、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等多种因素。
(3)叙述视角并不固定,一篇文章可以有多个叙述视角,要注意其中的转换。
(二)叙述方式1.顺叙:按时间(空间)先后来写。
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再按顺序写下去。
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4.补叙补入的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它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此外,补叙可以在篇中,也可以在篇末,而插叙只能在篇中,不能在篇末。
5.平叙: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所发生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事。
通常是先叙一件,再叙一件,常称为“花开两朵,各表一支”,使文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情节结构手法: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技巧。
比如线索、悬念、伏笔、照应、铺垫、抑扬、对比、衬托、突转、以……为话题等。
特殊技法重点记:双线、历史与现实相交织、与环境描写相结合等。
典例2014年高考试题叶紫《古渡头》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小说的结构艺术可用下面的表格图示:
结构技巧 作用与效果 “出人意料的结尾”(欧·亨利式结尾)的好处:①内容上,它使 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 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 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篇 章 结 构 “大团圆结尾”的好处:①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大团圆结 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 结尾 之感。②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人性的美好,反映出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愿望,首尾照应,结构圆合,深化了小说的 主旨。 “无结尾(在高潮中戛然而止)”的好处:①从表达效果看,给 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从内容上看,留下 了多方解读的可能,丰富了作品的主旨意蕴。
表达技巧 肖像、神态、动作 描写 语言描写 人 物 描 写 的 角 度 直接 描写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 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小说的结构艺术可用下面的表格图示:
结构技巧
铺垫 情 节 结 构
作用与效果
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 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 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突转
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 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者是 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 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 龙点睛的作用。
考向一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小说的表达技巧可用下面的表格图示:
表达技巧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衬托或渲染
对比 表现 手法 的角 度 点面结合
用渲染描绘某一事物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 特点或营造氛围。
突出主要人物或事物特点,使形象更鲜明。 叙写事件全过程是面,抓住某一特殊情节或某 一细节为点,两者结合能反映出人物或事物的 全貌,又能突出重点,表现事件的普遍意义和 特殊意义。 抓住最能体现大主题,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 型意义和生命哲理的小事件、小人物来叙写, 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3.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四要素——人物、环 境、情节、主题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 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 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可以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这样全盘考虑,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4.表达技巧类题目解答时一般包括三个步骤:指(指明所用技巧) +析(结合文句分析如何运用)+点 (点明表达效果)。
以小见大
考向一 鉴赏小说的表达技巧
【方法点拨】 鉴赏小说的表现手法,一般要注意以下四点: 1.一定要注意小说对人物自身的描写技巧,如肖像、心理、动作 (细节)、语言描写等,更要注意人物间的相互对比、映衬技巧及环境衬 托作用,即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实写和虚写。 2.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手法灵活多变,它可以包罗其他艺术体裁 的所有写法,分析时要注意视野的广阔。但重点应放在情节、环境、 细节、人物、表现手法上。
考向三 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和车厂的老板刘四爷快七十岁了;人老,心可不老实。年轻的 时候他当过库兵,设赌场,买卖过人口。放过阎王账。干这些营生所 应有的资格与本领 ——力气,心路,手段,交际,字号等等——刘四爷 都有。在前清的时候,打过群架,抢过良家妇女,跪过铁索。跪上铁 索,刘四并没皱一皱眉,没说一个饶命。官司教他硬挺了过来,这叫 作 “字号 ”。出了狱,开了个洋车厂子。土混混出身,他晓得怎么对 付穷人,什么时候该紧一把儿,哪里该松一步儿,他有善于调动的天 才。车夫们没有敢跟他耍骨头(注:调皮捣乱)的。他一瞪眼,和他哈哈 一笑,能把人弄得迷迷糊糊的,仿佛一脚登在天堂,一脚登在地狱, 只好听他摆弄。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知识储备】 小说在结构上有哪些艺术特点? 小说的结构艺术可用下面的表格图示:
结构技巧 作用与效果
篇章 结构
开头
设疑法(悬念法):作用是①造成悬念,引出下 文,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 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点题、 引出下文、总领全文、为下文作铺垫、设置 悬念,渲染氛围等)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小说的结构艺术可用下面的表格图示:
结构技巧
作用与效果
悬念 情 节 结 构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 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 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 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 作用是吸引读者关注、引人入胜。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方法点拨】 怎样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1.先梳理小说结构脉络,对全篇或局部情节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 识。可根据小说的基本结构特点即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依次梳理, 这是鉴赏的基础。
2.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 ①从人物看结构。有些小说以人物的性格变化或心理、情感的变 化来组成文章结构,抓住了人物性格演变过程,理出了人物心理、情 感变化的轨迹,也就容易鉴赏小说的结构了。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2012· 高考江西卷《报复》 ,文本见本章第 一节 “ 考向二 ”)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 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 ②具有喜剧色彩。艺术 效果:①呼应前文,② 出人意料,令人回味; 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 深化了主旨。
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不受时空限制,叙写展现自由灵活。 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 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作某些交代。
小说的表达技巧可用下面的表格图示:
考向三 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 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 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 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 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如上面的题目考查的就是对 老舍小说语言的京味、口语化特点的掌握。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 不能等同的。
细节描写
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 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①刻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②深化主题。③推动情节 发展。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⑤渲染人物心情、心 理活动。
交代 人物, 突出 特点, 展示 人物 性格 品质。
间接 描写 (侧面 描写)
借助次要人物烘托 借助物象烘托 借助环境烘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象。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2.了解小说的结构特点。 ②从事件看结构。有些小说,常按事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组 织文章结构。从事件看结构,就是要留意于事物发展的阶段性、量变 和质变、前因和后果、主次轻重等。事物的这种内部联系,往往是鉴 赏的依据。 ③从线索看结构。 有些小说, 其全部故事情节往往与某一具体“物 品”存在着紧密关联,该物品往往是贯穿作品全篇的线索关联物,因 此,可抓住“物线”赏析结构。 3.掌握鉴赏题的答题步骤:指明采用了哪一种技巧,然后分析这 种技巧的作用或效果(对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作品主题)。
作用与效果
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 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 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 后果更分明。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 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 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对比
衬托
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 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考向二 鉴赏小说的结构技巧
(2012· 高考江西卷《报复》 ,文本见本章第 一节 “ 考向二 ”) 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 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从鉴赏小说的结构 艺术角度考查小说结尾 的特点及其艺术效果。 小说的结尾让人联想到 欧•亨利的小说结尾,情 节突转,意料之外却又 在情理之中,但相比之 下,又多了一点让人忍 俊不禁的感觉。分析其 艺术效果要考虑到在结 构安排、刻画人物形象 和表达主题方面的作用。
考向三 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语 言的分析鉴赏能力。 分析鉴赏小说的语 言特点可以从作者 遣词造句的方法入 手,老舍小说具有 明显的京味儿,语 言通俗易懂,口语 化、生活化、形象 化。要注意的地方 是举例时必须是画 线部分的文字。考向三 鉴赏小说的语言艺术
画线部分突出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举例分 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了口语方言(北 京方言,或“有京 味儿”“浓郁的地 方色彩”),例如 “土混混”“耍骨 头”“松一步 儿”“紧一把 儿”“迷迷糊糊” 等;质朴(自然、通 俗)、形象(活泼、 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