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古诗三首

合集下载

5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5年级古诗三首上册

五年上册三首古诗1.《示儿》——陆游原文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释•“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 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人一旦死去,就本来知道万事万物都和自己没有关系了。

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死的豁达态度。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 是只是的意思,“九州同” 指全国统一。

只是让诗人感到悲伤的是,没有亲眼看到国家的统一。

这一句表达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怀,他将国家的命运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 指朝廷的军队。

诗人期望朝廷的军队向北进军,收复中原失地。

这展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他相信宋朝的军队能够收复失地,实现国家的统一。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 是家中祭祀祖先的仪式。

“乃翁” 是你的父亲,这里是诗人指自己。

诗人叮嘱家人,在祭祀的时候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好消息告诉他,即使自己已经死去,依然心系国家的命运,这种爱国情感深沉而真挚。

2.《题临安邸》——林升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解释•“山外青山楼外楼”:描绘了临安(杭州)的自然风光和繁华的建筑。

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展现出当时南宋都城的繁华和壮丽。

•“西湖歌舞几时休”:“西湖” 是临安著名的风景区。

诗人面对西湖边不断的歌舞享乐发出质问,这种歌舞升平的生活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沉迷于享乐,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慨。

•“暖风熏得游人醉”:“暖风”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暗喻当时社会上的奢靡之风。

这种风气让那些达官贵人(游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 是北宋的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这里象征着中原地区。

诗人批判南宋统治者在杭州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简直把杭州当作了北宋的都城汴州,忘记了旧都沦陷、国土尚未收复的耻辱,辛辣地讽刺了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

3.《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原文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

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诗意【第一首】《望庐山瀑布》1、日照香炉生紫烟,2、遥看瀑布挂前川,3、飞流直下三千尺,4、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望庐山瀑布》原著名为《锦瑟》,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全诗中笼统描绘了浙西崇山峻岭,庐山绝艳壮丽的景色,真实地反映出写实主义派诗人的雅观大气,充分突出了自然风光的伟大美。

诗人望着瀑布飞流而下,有“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比喻,以此表达了他对自然的无限热爱以及对它的景色的迷恋情怀。

在这里,不难感受到诗人诗句里面的迷恋深情,他望着青山绿水的庐山,给人以极大的安宁感和宁静感,而他惊叹于瀑布山间飞流而下的奇景,更为庐山峻岭增添了一分神秘感。

【第二首】《琵琶行》1、主人下马客在船,2、举酒欲饮无管弦。

3、醉不成欢惨将别,4、别时茫茫江浸月。

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全诗描写的是爱情的悲剧,也让人在哀怨中痛惜芸芸众生。

在这里,描写的是一副凄美的情景,也隐喻了宋朝士大夫包玉刚与织女孟姜女的离别故事。

诗中“别时茫茫江浸月”,正是织女在江边遗情时心灰意冷的放空自若。

诗中提到“主人下马客在船”,主人似乎表示要离去,而“举酒欲饮无管弦”却表明了客人的态度,即他坚持情到永久,复旧不复,而他最终还是被主人的冷漠所迫,只好洒洒眼泪,唏嘘泊船,上的苦海未归。

【第三首】《登鹳雀楼》1、白日依山尽,2、黄河入海流。

3、欲穷千里目,4、更上一层楼。

诗中,作者王之涣描绘了赏景的景象,形象描摹了夜幕低垂,映衬出群山环绕、江河绵延,令诗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

从“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来看,诗人充满了挥之不去的惆怅之情,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来看,可以看到诗人心旷神怡之余,还有追求美好、超越自我的渴望,充分体现了诗人的风趣好文的精神。

这首诗的最终深刻体现在它的结尾,诗人在观赏高山大河,深情凝视着苍茫天空,仿佛向自己这首诗许了一个诺言:一步也不停步,持续追求下去,一步也不落后,不断前行,一步也不缩短,始终保持着勇于挑战自我定力不屈的精神。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笔记

五年级上古诗三首笔记
《古诗三首》是五年级上册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笔记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古诗。

一、导入新课
1、提问:你们读过哪些古诗?你们知道哪些诗人?
2、今天我们要学习三首古诗,你们会发现每首诗都有自己的故事,每首诗都
藏着自己的秘密。

你们准备好了吗?那我们开始吧!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出示《枫桥夜泊》这首诗,请学生自由读。

2、请学生说说诗中的哪些词不理解,并在全班讨论。

3、请学生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4、教师播放音乐,学生听音乐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情景。

5、学生表演读。

6、小组合作,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交流。

7、播放歌曲《涛声依旧》,学生听后交流感受。

并背诵这首诗。

三、学习《长相思》
1、学生自由读词,读完后同桌交流不理解的词。

2、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

3、学生试着说词的意思。

4、学生再读词,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5、学生交流想象的画面和感受。

背诵这首词。

四、学习《泊船瓜洲》
1、学生自由读诗,读完后小组讨论不理解的词。

2、全班交流不理解的词。

3、学生试着说诗的意思。

4、学生再读诗,思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背诵这首诗。

五、小结内容及写作方法。

六、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并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

全班交流。

5 古诗三首_生字词学习

5 古诗三首_生字词学习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chóu
心部 上下结构
发愁 忧愁
高考在即,她正发愁孩子考不上理想 的学校。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mián
目部 左右结构
冬眠 睡眠
蛇是一种需要冬眠的动物。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艹部 上下结构
复苏 苏州
春天到了,万物复苏,到处一片生 机勃勃的景象。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艹部 上下结构
菊花 秋菊
秋天到了,公园里开满了菊句 子
shâ
人部 上下结构
宿舍 校舍
开学了,我们把宿舍收拾得干干净净。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biàn
辶部 半包围结构
遍布 遍地
春天到了,山上遍地都是野花,十分 漂亮。
拼 音
结 构
拼 音
结 构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土部 上下结构
寺庙 寺院
树林里有一座寺庙。
第五课
会认字: 拼 音
古诗三首

luó
shuāng
螺 霜
会写字: 拼 音

biàn jiàn pián sū sì

shâ

shuáng s#
舍 遍 渐 偏
chóu mián

愁 眠 苏 寺
部 首
词 语
句 子
jiàn
氵部 左中右结构
渐渐 逐渐
秋天到了,天气渐渐变凉了。

5 古诗三首_教案

5 古诗三首_教案

语文(S)教学设计教 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 文:5古诗三首板 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古诗教学主要想体现课堂的扎实有效,教师传授学习方法,由“扶”到“放”地引导学生分三步学习古诗。

力求体现以下两点:一、 让语文课堂回归“纯棉”时代,“纯棉”的东西是“纯净自然的,温柔贴心的,素朴简洁的”。

在整堂课中,突出古诗教学的真实、扎实、丰实。

在课堂上,无需繁多的花样,通过朗读、解句、漫谈、想象、拓展,师生之间言来语去,平平常常。

二、古诗教学要显现其本色力求用简单明了的教学显现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会认“畔、御、侯”等3个字,会写“畔、莺、啼、御、暮、隔、数”等7个字。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

教学难点:利用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1. 生词卡片。

2. 课件。

3. 搜集诗人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把今天的学习内容讲给父母听,看谁讲得最棒。

六、板书设计江畔独步寻花花 欣欣向荣蝴蝶 翩翩起舞 生机勃勃 黄莺 放声歌唱第二课时一、激趣导入春色是美好的,人们希望自己的生活也如春光一样,安静美好。

杜甫借花、蝶、莺来歌颂春。

一起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我们再走入春天的长安城去看看寒食节的景象吧。

二、学习古诗《寒食》(一)学习生字词,会读诗。

借助拼音自学“御、暮”两个汉字。

指导学生从意义上区分“暮、幕”,从而理解“日暮”的意思。

指名读诗,要求读准、读通。

师生评议。

(二)知诗人,解诗题。

介绍课前搜集有关寒食节的资料。

每年四月清明节的前一天。

因为介之推是被火烧死的,大家在这天都不忍心举火,宁愿吞吃冷食,所以,这天叫“寒食节”。

(三)解词连句知大意。

自由读诗,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把不懂的词句作标记。

5古诗三首

5古诗三首

课题四年级第二单元第 5 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3.能解释诗中重点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1.PPT 课件2.学生自学生字词,熟读古诗。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1.课件出示洞庭湖图片。

师: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

2.板书课题(《望洞庭》刘禹锡);齐读课题。

3.创设情境。

请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

)二、学习诗文(一)交代学习古诗的方法——“五读法”。

(二)运用“五读法”读古诗。

1.一读读通,咬准音。

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ng磨m$2.二读读懂,知大意。

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月夜遥望洞庭湖的美丽景色。

)3.三读读精,解词义。

①指名读第一、二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②根据书后注释练说诗意。

③重点理解“潭面无风镜未磨”。

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④读第三、四句(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⑤根据注释说意思。

⑥重点理解“白银盘”“一青螺”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4.四读读会,悟意境。

配乐读古诗,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5.五读会读,有感情。

(进行配乐朗读。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前往观光旅游的人很多。

我们将来要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洞庭湖,好好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练习作业设计想象《洞庭湖》中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板书设计湖面镜未磨银盘热爱之情君山青螺相关知识链接洞庭湖介绍:洞庭湖在湖南省北部, 长江南岸, 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古称“云梦泽”。

跨湘鄂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fēng)四水,号称“八百里洞庭...现水面被分割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三部分。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34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5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诗歌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10
诗歌理解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 来的?
可爱、调皮、疲倦。
一个“弄”,一个“卧”。
11
诗歌小结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1
字音认读
篙 (gāo) (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 (翁媪) 剥
(bāo) (剥开)
2
牧蓑遮 醉媚锄剥
3
4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5
课文朗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7
听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8
诗歌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

五年级《古诗三首》五年级的《古诗三首》分别包括《枫桥夜泊》、《长相思》和《泊船瓜洲》。

以下是这三首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1.《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译文:深秋的夜色中,月亮落下,寒鸦啼叫,满地白霜,江边的枫树摇曳着,渔船上的灯火映照着,使愁绪难眠。

在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里,半夜时分敲响了清脆的钟声,悠悠地飘到了客船上。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所作,描绘了枫桥夜泊时的景象。

诗中使用了富有深秋特色的景物,如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等,营造出一种空灵、寂寥、忧愁的氛围。

通过这些景物的描绘,诗人表达了自己旅途中的孤寂和愁思。

诗的后两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则通过描写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和钟声,进一步强调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愁绪。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诗歌才华。

2.《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译文:翻山越岭,登舟涉水,一路向榆关那边行进。

入夜时分,已是深夜千帐灯火。

风雪交加,一直未停,这种声音吵得人难以入眠。

我的故乡可没有这种声音啊!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旅途中的山水、风雪等景物,表现了旅途的艰辛和孤独。

同时,“夜深千帐灯”和“故园无此声”等句子的描写,突出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3.《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译文:京口和瓜洲之间只隔着一条长江,钟山也只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吹绿了江南岸边,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赏析:这是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

诗人通过描绘京口和瓜洲之间的距离以及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景象,表现了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之情。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一、导入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这首诗《泊船瓜洲》。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了解大意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释词语,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三、运用方法,学习古诗(一)知诗人,解诗题1、你们知道王安石吗?(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2、你是怎么理解这个题目的?(诗人把船停泊在瓜洲这个地方)(二)释词语,明诗意1、自学。

2、汇报学习情况。

3、引导学生了解京口、瓜洲、钟山三地的位置关系。

4、指导朗读一、二句。

生读: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师解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这是诗人在瓜洲遥望家乡时所见所想。

他看到的是跟瓜洲一水相隔的京口,想到再过几重山就是钟山。

而钟山,就是诗人的家乡。

一道长江水,数重大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

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只隔”呢?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产生的巨大反差,正好说明了诗人人在途中,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

思乡之情跃然纸上。

看谁能读出诗人思乡之情切。

(比较读、自己读、齐读等)5、重点理解:又绿、何时6、指导朗读三、四句。

生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师解说:(诗句点明了诗人离乡的时间,正是草长莺飞的春天。

看到春天满目的新绿,想到春天去了,有再来的时候,而自己离开了家乡,什么时候能再回来呢?这一思乡的愁绪像春天的草一样,很快地滋生、蔓延起来,当春风绿了江南两岸的时候,诗人的心里也长满了乡愁。

诗人的思乡情从离开家乡的时候就开始了,刚刚离开,就已经想着回来,更见其情之浓烈。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一是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请同学们试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

(找小伙伴互相评价读,个别读,齐读)7、试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师解说:(京口和瓜洲不过一水之遥,中山也只隔着几重青山。

温柔的春风又吹绿了大江南岸,可是,天上的明月呀,你什么时候才能够照着我回家呢?)三、通过背景,悟诗情:作者的家乡近在咫尺,思想之情切,为什么不能回家乡?师解说:(诗人写作此诗时,已是五十五岁的老人了。

是当朝的宰相,亲自策划了新法变革,几年来,围绕着新法旧法,朝廷上的派系斗争,致使新法的推行十分艰难。

在经历了两次因推行新法而罢相的坎坷遭遇之后,心力交瘁,对从政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

回到家乡后,不问朝政,过上了舒适的隐居生活。

后来朝廷重新启用他主持新法变革,但王安石对朝政已心灰意冷,又不得不去赴任,所以心情悲苦,忧郁,伤感。

在这样的际遇心境下写下了《泊船瓜洲》,诗人还远没有到达京城,家乡还未从视线中消失,内心里就已真诚地发出了回家乡的念头,这思乡之情还不深切真挚吗?今日明月送我而走,他日明月“何时”送我而还?仕途险恶,吉凶难测,那“何时”二字是诗人发自肺腑的一声沉重叹息,蕴含了诗人对险恶仕途的担忧,对施行新法前途的顾虑。

诗意忧思深切,格调也十分苍凉,是如闻其声的一声喟然长叹,是诗人抑郁消沉心态的真实自然的流露。

此时诗人“泊船瓜洲”,回首南望,那熟悉而亲切的“京口”仅一水相间,“钟山”也只隔数重山,真是近在咫尺。

但空间距离上的近,却反衬了诗人心理距离上的远。

因为家乡虽如此之近,但可望而不可及,看近实远。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距离还会越来越大,更何况这一去又不知何时才能回来,不知何时才能再见到这家乡的山山水水,甚至他可能还会更为悲观地想到,将来还能不能再回到自己的家乡。

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以近写远的艺术手法,委婉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伤感心情,展现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巨大的失落感、孤独感。

其实,一水长江,数重大山,相间相隔的空间上的距离也是很大的,诗人反以近写之,也是为了强调诗人对家乡的强烈依恋,是恋恋不舍的思乡爱乡眷乡之情的自然流露,又何来轻松愉快的喜悦心情呢?)四、指导朗读,读出诗人的无奈之情。

五、背诵《泊船瓜洲》。

板书设计:泊船瓜洲宋·王安石又绿思念故乡何时秋思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背诵《静夜思》,引出“思乡”这一主主题。

作者:李白(唐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诗中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呢?(明月)B、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作者:王维(唐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在这首诗中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思乡之情?(佳节:重阳节)2、引入课题。

A、板书“秋思”,解题,(在秋天思念家乡)B、简介“文人悲秋”,在古代诗人的笔下,秋天最令人思乡的季节。

春天去了,夏天走了,代表生命的绿色也没有了。

秋风萧萧,落叶纷纷,使人平添了无数惆怅。

身在异乡的游子常常会生出思乡的情思。

C.介绍作者:张籍,唐代诗人。

他出身贫苦,常年过着四处奔波、漂泊异乡的生活。

在唐朝安史之乱时兵荒马乱,民不聊生,离家十年的诗人身陷洛阳城,却不知战乱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信息,正在此时他在洛阳城里遇到了故人,并托他捎信给家人。

在此情此境下,写下了这首诗——《秋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生自由读课文,利用书上的注释了解诗的大意。

2、同桌交流诗句意思。

3、生再齐读古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师解说:(一年一度的秋风,又吹到了洛阳城中,引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催我写了一封家书,想把我的万重心意告诉家人。

捎信人即将出发,我又担心还有什么事情没写进去,又拆开了封上的信封,赶快再添上几句,说不尽的心事,无奈时间短暂太匆匆。

)三、知意境,明诗意。

1.师解说:这是乡愁诗。

通过叙述写信前后的心情,表达乡愁之深。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见秋风”),秋风本不可见,但可看到秋景,因悲秋而思乡。

洛阳繁华,但诗人不见繁华,只见秋风,因为这里不属于他,还因为思乡而不见繁华。

以下三句是描写作书前、作书后的心理活动。

作书前是“意万重”,作书后是“复恐说不尽”。

“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把“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

2.生自由朗读背诵。

四、拓展1、“匆匆”谁在匆匆?引导学生说一说,师解说:可能是“行人”,也可能是诗人,其实也许两个都是。

因为匆匆才“又开封”。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他还会“说不尽”吗?2.这只是一封信吗?它是一个游子对家乡无比思念的心。

这是一个游子说不完、道不尽的思念之情。

3.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在这封信里给家人说什么?(音乐)写信。

(提示:报平安,说健康,谈工作,说朋友,问候家人......)4. 生读所写,5. 学生再次朗读背诵。

作业:想象《秋思》中描绘的画面,将《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秋风瑟瑟,秋意浓浓。

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黄。

花谢了,草枯了,大雁南飞了,老槐树那茂盛的绿叶,也化作片片蝴蝶,飘飘悠悠地往下落。

是呀,又到了落叶归根、全家团聚的时间了,可是……诗人心头泛起一阵酸楚,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啊?故乡的亲人啊,你们一切都可安好?诗人提笔要写一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表达自己思乡怀亲的心情,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

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信短而情长,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

)板书:秋思〔宋〕张籍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叙事抒情又开封长相思(一)导入1.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

正如唐代诗人杜甫所说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出示)2.今天我们先学习《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三首——词:《长相思》阅读课文的时候,要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并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者事情表达出来的。

3.解题。

质疑。

(1)“相思”什么意思?(思念)(2)“长相思”就是什么意思?(读题)(3)这首词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陪同康熙皇帝出征山海关,祭祀长白山的途中写的。

(4)看到这课题,你想提什么问题?(相思谁?为什么相思?怎样相思?为什么长相思?)(你们提的问题都很有探究价值,我们一起走进词中探索吧)(二)初读《长相思》作者:纳兰性德(清代)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自由读,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为止。

2.提醒读音的词语,结合理解:聒【guō】,释义:声音吵闹,使人厌烦:~耳。

~噪。

~~(话多的样子,如“~~不停”)。

更,【gēng】,要读平声?另一个读音是什么?怎么组词?(打更,更好)3.指名读全文,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停顿节奏才能把词读有板有眼,注意上下阙的停顿。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4.齐读。

过渡:同学们可真会读书,要是了解了词的内容,老师相信大家会读得更投入,更有韵味。

(回顾质疑的问题)(三)读懂《长相思》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释,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学生:默读《长相思》。

1.师:相思谁?从哪里知道?2.师:作者为什么会思念故乡和亲人呢?生:作者远离家乡。

3.师:作者的身在何方?从哪里知道?4.师小结:他身在山海关、高山上、岸边、船上、帐篷里。

他经过了崇山峻岭,经过了悬崖绝壁,经过了荒山野岭,经过了险滩急流,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5.师:想象行军队伍在征途中可能遇到什么困难?从词中你知道什么?生:“风一更,雪一更”知道天气恶劣。

(过渡:同学们,作者在行军途中历经千辛万苦,尝尽了酸甜苦辣,作者怎能不想自己的故乡,不想自己的亲人呢?他怎样想呢?怎样相思呢?6.作者怎样相思?想到怎样?(睡不着,心碎了),题目中哪个字体现了?这就是相思前要加一个“长”的原因了。

7.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想故园。

这是一种什么感受?8.师:身在征途,心想故园。

我们可以想象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

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4.想象词的意境。

9.师:听着你们的朗读,老师仿佛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画面,仿佛看到了他抬头仰望孤独沉思的画面。

看,在这风雪交加的的夜晚,他来到帐篷外,他在看什么?想什么呢?(指导看图)10.想象作者故园的情景。

师:让我们展开想象,把作者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提示:作者在故园白天可能和朋友做什么?晚上可能和家人做什么呢?)生:读自己写的文字。

师:多么温馨,多么快乐,多么美好的生活呀!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没有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在这里没有故园的宁静,没有家乡的温暖,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生读)师:在这里,没有与志趣相投朋友骑着骏马到野外打猎的舒畅的笑声,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生读)师:在这里没有在暖暖的灯光下与家人一起聊天的温馨,没有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在这里有的只是——长相思(生读)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