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_以仙桃为例_朱查松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

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研究一、前言公共服务设施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之一,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公共安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为此,如何优化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成为关键问题之一。
本文将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视角维度的拓展和模型优化上。
常用的优化方法包括数学程序和信息模型等。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主要从两个角度出发,一是分析某一类型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布局”与用途在城市内的空间分布特征,如医院、学校、交通等;二是探讨城市治理、空间规划对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作用。
三、影响因素分析影响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人口密度、交通网络、资源配置等。
同时,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布局时也需要考虑其使用范围、需求程度和服务水平等因素。
四、优化方案1. 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对人口、交通和市场等多方面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制定科学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
2. 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力度,完善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选址和规模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
同时,加强对养老和医疗等重点领域的关注,逐步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
五、结论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优化的问题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出发,引入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城市规划管理体系。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政策制定和实施力度,推进重点领域的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为民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保障。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研究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研究一、背景介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是指农村地区提供给居民的教育、医疗、交通、文化等方面的服务设施。
合理布局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对于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现状分析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合理布局呈现出一些突出问题。
首先,某些地区公共服务设施过剩,而有些地区却严重匮乏。
其次,一些服务设施虽有,但由于管理不善、设施陈旧等原因,无法满足人们实际需求。
此外,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不协调、资金不足等问题。
三、合理布局的原则为了实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可以遵循以下原则:1.公平原则。
应当平衡城乡差异,不仅关注农村家庭,也要关注贫困地区和特殊困难群体。
2.需求导向原则。
合理布局应以居民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确定设施的类型、规模和数量。
3.就近原则。
设施的建设应方便居民使用,尽量靠近居民聚集地,缩短行程距离。
4.综合规划原则。
应统筹考虑各类设施的布局,协调发展,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资源。
四、教育设施布局农村教育设施主要包括学校、幼儿园等,应考虑居民分布和年龄结构,合理设置。
农村学校可以与周边村落共享资源,共同构建教育网络。
五、医疗设施布局农村医疗设施应充分考虑医疗资源的整合和共享,避免冗余。
重点建设农村卫生院和诊所,提高医疗服务水平。
六、交通设施布局农村交通设施是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基础,应合理规划道路和乡村公交线路,为居民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
七、文化设施布局农村文化设施是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满足居民的文化需求。
八、资金保障机制建设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应加强资金保障机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领域。
九、政策保障措施国家对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给予政策保障,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提供税收减免、优惠贷款等政策支持。
十、总结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是改善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

生活圈视角下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摘要】本研究从生活圈视角出发,探讨了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优化建议。
通过对我国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分析,发现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生活圈视角下,探讨了影响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因素,提出了一些建议用于优化配置。
案例分析部分展示了不同城市的实际情况,并从政策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在结论部分指出了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配置的重要性。
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希望未来的研究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关键词】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活圈、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现状分析、影响因素、优化、建议、案例分析、政策建议、问题、改进、重要性、未来方向。
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中小城市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对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城市形象和经济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中小城市的规模和资源限制,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目前,国内外关于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大多集中在大城市或乡村地区。
针对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这一特殊情况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影响因素,为优化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旨在从生活圈视角出发,探讨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优化方案,以促进中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提升。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中小城市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对于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可以为更好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中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分析,有助于全面了解城市功能布局及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例

基于生活圈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例王庆庆;赵彬【摘要】城市规划中,传统基于“城市-片区/管理单元-社区”三级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虽能对应人口规模快速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并且便于管理和实施,然而却具有公共服务设施共享性较弱、人的差异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问题.文章以涡阳县城南新区为例,以慢行、水系绿化、公共服务等搭建总体空间结构,提出构建半径800~1000m的社区生活圈,在此基础上引导社区服务设施沿宜居生活道路集聚,提倡设施的综合设置和共享使用,注重设施与生活相关要素的互动,打造乐活街区.基于生活圈的社区公共服务配置为城市发展提供可借鉴的社区建设模式和推动更新的触媒作出了先行探索.【期刊名称】《四川建筑》【年(卷),期】2018(038)006【总页数】3页(P15-17)【关键词】生活圈;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作者】王庆庆;赵彬【作者单位】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江苏省城市规划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21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1 社区与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社区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1]。
在当代城市规划中,社区往往被作为居住用地的最小“单元”进行人口规模测算、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等。
作为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单元”,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对居民生活品质而言至关重要,也是当前城市规划中需要关注的重要层面。
1.2 传统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根据使用功能划分公共设施类别,采用“城市-片区/管理单元-社区”三级的公共服务配置体系,逐级确定设施类型和建设标准是目前城市规划中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最常用方法。
所谓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上述三级配置体系中的最末层级,是相对于城市大型公共服务设施和片区等行政管理单元的大中型公共服务设施而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
基于社区划分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层级清晰,分类明确,能够较大程度上完善个城市各片区的公共服务配置,便于管理和实施。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研究作者:李佩松周涛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6期摘要:通过对当前我国乡村地区基本公共设施问题的总结,从居民点分布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机制两方面,分析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非均等化的成因。
从居民点聚集化发展、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和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三方面,探讨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适合乡村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途径。
关键词:乡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城乡统筹中图分类号: U49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Abstract: Summarizes the problem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the rural areas. From the distribution of settlements and basic public services supply mechanism two aspects, analyzes the causes of non-equaliza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From the residential development, facility standards and facilities supply explore the way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basic public services facilities in rural areas.Keywords: rural, basic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urban-rural integration1.引言城乡统筹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是近年来我国学术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许多学者已经在城乡统筹和城乡关系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理论探讨与政策分析。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初探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初探作者:聂怀天张洋来源:《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年第20期摘要:完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是是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解析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进而分析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策略。
关键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公共服务是国家为社会公共生活及居民参与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创造的条件和提供的保障,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向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及产品,公共服务设施是公共服务的载体与运行基础。
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按其用途可分为生活服务设施、社会管理设施和社会公共福利设施,根据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辐射率、拥有率和覆盖率等主要指标分析,目前,我国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在农村地区亟待完善。
一、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对全国34756个乡镇和637011个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调查数据,2006年末,10.8%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69.4%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87.6%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30.2%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81.1%的乡镇有邮电所;11.7%的乡镇有公园,10.7%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
98.8%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66.6%的乡镇有敬老院,74.3%的村有卫生室。
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3.0%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
88.4%的乡镇有储蓄所。
根据我国的《村镇规划标准》(1993年版),在中心村(一般为300-100人)必须配备村委会和居委会,在实地考察中也发现绝大部分的村庄均配有村委会和居委会。
二、我国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在上文所述现状基础上,结合笔者在陕西省恒口示范区、泾阳县、高陵县等地实地调查的情况看,我国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公共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空间分布不平衡,设施缺乏,供求矛盾尖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建了许多新住房,广大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却十分的滞后,且在空间分布上极不平衡,新建或改建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分布于新建社区或者发展相对较好的社区中,这种布局不能满足农民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方案研究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方案研究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加快,乡村逐渐被忽视。
乡村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给农民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为了改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农民生活质量,需要研究相应的完善方案。
一、调查研究首先,要对乡村现有公共服务设施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了解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农民的需求和诉求,为制定完善方案提供依据。
二、设施规划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制定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
需要考虑到人口密度、地理环境、用地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设施的建设项目和布局。
三、投入资金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承担责任,通过政策支持、项目合作等方式筹集资金,保障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四、建设管理设施建设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规划,确保建设质量和工期。
同时,要加强对建设过程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出现质量问题和资金浪费。
五、推动落实政府部门要加大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宣传力度,引导农民参与建设,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获得感。
只有广泛动员和推动,才能让完善方案得以落实。
六、设施维护建设完公共服务设施后,要加强设施维护工作。
设立专门的维护部门,定期检查设施状况,及时维修和保养,确保设施长期有效运行。
七、提升服务水平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数量和质量,更要提升服务水平。
培训乡村工作人员,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为农民提供更优质、高效的服务。
八、引进新技术要引进新技术,提升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智能化水平。
利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提高设施的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让农民享受到更便捷的服务。
九、促进乡村振兴完善乡村公共服务设施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
通过提升乡村生活环境,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推动乡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十、加强监督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监督。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加强对设施建设过程和使用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
总结乡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方案的研究,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_以仙桃为例_朱查松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朱查松 王德 马力摘 要: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各地纷纷展开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
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配置城乡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面对传统规划编制以等级序列来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缺陷,本文提出借鉴日本“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经验,以居民出行距离、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划分,构建不同层次的生活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以仙桃城乡总体规划为例阐述生活圈配套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应用。
关键词:生活圈;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设施;仙桃1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发展差距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乡村的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文化服务设施、教育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1]。
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试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自《城乡规划法》实施之后,已有不少城市展开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进行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研究。
规划是龙头,如何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公平成为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既有分析当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如叶齐茂对京郊百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调查[2]、李王鸣和杨泽霖对浙江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3];也有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思考,如周志清对城郊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考[4]、张大伟和陈伟东对城市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的研究[5];同时还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的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乡人口流动变化监测技术研究”(批准号2006BAJ11B02)赞助成果绍,如赵广君和吴光伟对上海新江湾城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介绍[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以仙桃为例朱查松 王德 马力摘 要: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各地纷纷展开城乡总体规划编制的试点工作。
贯彻城乡统筹发展理念、配置城乡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设施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面对传统规划编制以等级序列来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缺陷,本文提出借鉴日本“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的经验,以居民出行距离、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划分,构建不同层次的生活圈进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并以仙桃城乡总体规划为例阐述生活圈配套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应用。
关键词:生活圈;城乡统筹;公共服务设施;仙桃1 引言进入21世纪以来,城乡发展差距引起了政府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城乡公共服务之间的差距,乡村的公共服务(医疗卫生服务、老年福利服务设施、文化服务设施、教育设施),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远远低于城市公共服务[1]。
为此,党的十七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扩大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试图缩小城乡公共服务的差距。
自《城乡规划法》实施之后,已有不少城市展开城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进行城乡基础设施配置的研究。
规划是龙头,如何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在规划编制和管理上实现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相对公平成为城乡总体规划的重要工作内容。
长期以来,学术界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也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既有分析当前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如叶齐茂对京郊百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现状的调查[2]、李王鸣和杨泽霖对浙江基础性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3];也有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理论思考,如周志清对城郊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考[4]、张大伟和陈伟东对城市规划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标准的研究[5];同时还有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实践的介*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城乡人口流动变化监测技术研究”(批准号2006BAJ11B02)赞助成果绍,如赵广君和吴光伟对上海新江湾城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介绍[6]。
但总体说来,这些研究存在如下不足:(1)忽略城乡是统一的系统,从城市或乡村单个角度研究;(2)更多关注城市,对乡村的关注较少;(3)偏重公共服务设施现状或空间特征的研究,较少关注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法。
本文在总结传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缺陷的基础上,提出以城乡居民的实际公共服务需求为依据,以“生活圈”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以期为城乡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和配套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2 传统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及其缺陷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是城乡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
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重点是城市,配置方法则是依据规模和等级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
一般而言,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可以分为“市级-居住区-居住小区”三种级别。
如上海市的《城市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DGJ08-55-2002)就规定依据级别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其中居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行政管理、文化、体育、教育、医疗、商业、金融、社区服务、绿地、市政和其他等11类。
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也是按照“镇区—中心村—自然村”的等级序列进行配置。
总体而言,传统依据等级序列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固然清晰明了,满足了规划快速编制的要求,却存在以下缺陷:(1)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城乡割裂。
传统配置方法忽视了城乡是统一的系统,而将城市和乡村看作两个独立的系统,分开配置不同标准的公共服务设施,固然考虑了城市和乡村的各自特征和经济门槛,但乡村和城市配置标准相差过大,决定了城乡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与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相背。
(2)传统配置方法以等级为依据,而不是以居民实际需求为依据。
以等级为依据的配置方法认为到了一定级别就应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而完全忽略了居民的需求内容和需求数量,同时也忽略了不同设施的服务范围、服务容量的差异。
(3)传统配置方法忽略了居民需求的差异性。
传统的配置方法将城市居民、乡村居民各自当作无差别的整体。
但实际上,无论是城市居民或者乡村居民,内部属性的差异导致了居民公共服务需求的分异性,如老人群体与中年人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种类和需求数量相差较大。
3 基于生活圈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随着《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传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方法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客观上要求改进城乡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方法,即变以等级为配置依据为以居民(包括城市居民和乡村居民)的客观需求为配置依据。
借鉴日本生活圈的经验,对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进行不同层次的划分,构建不同层次的生活圈,配套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可以为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
3.1 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层次的划分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是分异的。
如小孩老人与青年、中年由于闲暇时间和出行距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公共服务需求。
因此,按照属性的不同,对公共服务需求进行分类,然后进行相应的配套,是确保公共服务设施符合需求的有效办法。
3.1.1 依据居民出行距离划分公共服务需求研究表明,在各年龄阶层间,存在着共同的圈域和不同的圈域。
典型的案例就是不同的年龄阶层,由于生理状况、生活规律的不同,其出行距离呈现出明显的空间圈层:幼儿与老人的徒步界限、小学生徒步界限、中学生徒步界限、机动车出行。
与此对应,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也可以划分为四个空间圈层。
(1)幼儿与老人的徒步界限圈层(徒步15-30分钟):总体说来,幼儿与老人的日常出行距离在各个年龄阶层中是最小的,约为老人徒步15-30分钟,其空间距离不超过1千米。
研究表明,70%-80%的老人行动都是集中在这个圈层中。
因此,这个圈层应集中布置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如幼儿园、儿童游乐场、老年活动室等。
(2)小学生徒步界限圈层(步行徒步1个小时):在各个年龄阶层中,除幼儿与老人阶层之外,小学生空间出行距离是较小的,极限为小学生徒步1小时,约为4千米。
在这个圈层范围内,应布置服务半径相符的公共服务设施,以满足小学生阶层的公共服务需求,如小学、卫生室、图书室、室外活动场地等。
(3)中学生徒步界限圈层(中学生步行1.5个小时或自行车30分钟):中学生的出行距离是各个年龄阶层中第三个空间界限较为明显的圈层,其空间界限为6-8千米。
这个圈层是步行所能达到的最大空间界限,在此圈层内应布置居民需求层次较高的公共服务设施,如中学、图书馆、卫生院和体育运动设施。
(4)机动车出行圈层(机动车行驶30分钟左右):居民的一般公共服务需求在以上三个层次内都可以解决,但某些需求频度较小、但层次较高的公共服务无法在以上三个圈层得到满足,需要在这个圈层内得到满足。
此圈层空间界限为机动车行驶30分钟,空间距离为15-30km。
3.1.2 依据需求频率和服务半径划分公共服务需求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的需求程度是不同。
如老年人经常使用老年活动室,而卫生所则只有在需要医疗或健康咨询时才会光顾。
同时,不同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也不尽相同。
因此,可以按照居民的使用频率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四类:(1)居民日常使用且服务半径较小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生理、心理需求,居民对这类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频繁,几乎每天都要使用。
同时,这类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半径较小,仅能服务居民点内部。
因此,此类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必须和每个居民点相结合,以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此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儿童游乐场、老年活动室、室外体育活动场地等。
(2)居民日常使用且服务半径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由于生理、心理需求,居民对这类公共服务设施需求频繁,几乎每天都要使用。
但与第一类不同的是,这类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相对较大,在满足配置点居民需求的同时,亦可以满足周围居民点居民的需求。
因此,此类公共服务设施宜在重要的居民点配置。
此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小学、村委会(居委会)、图书室、卫生服务中心等。
(3)居民需求频度较小且服务半径较大的公共服务设施:居民对此类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频率较小,只有有明确的目的时才会有需求。
一般说来,此类公共服务设施服务半径较大。
此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中学、职业教育学校、镇政府(街道办)、图书馆分馆、卫生院、敬老院等。
(4)居民需求很小且服务半径很大的公共服务设施:以上三类公共服务设施基本能够满足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但还有一些层次较高的公共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此类公共服务设施的特点是居民需求频度较小,但服务半径很大,几乎可以覆盖县(市)范围。
一般说来,此类公共服务设施包括职业教育、高等学校、市政府、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综合医院、保健所、室内体育馆、室外运动场等。
依据不同居民群体出行距离的公共服务需求划分、依据使用频率和服务半径的公共服务设施划分,基本贴和居民的需求,而且在空间上具有较好的叠合性,为以生活圈配置公共服务设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3.2生活圈的构建“生活圈”概念源于日本,是居住于有地理和社会连贯性的聚落中的人群的、有关日常生产生活的各种活动的面分布,与拥有集团方向性的地域性领域的重合。
日本根据地形特点,认为生活圈在务农、通勤、上学、购物等日常活动中,和居住地、就业地等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
基于此,将居民的日常活动划分为家—大字—旧村—市町村—市町村外五个圈层,并明确各个圈层的关联性,并配置满足各个圈层内居民需求的各种服务设施,从而为城乡居民提供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
在城乡总体的编制中,提供城乡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设施成为规划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对此,可以借鉴日本生活圈的理念,通过与居民活动圈层相结合的方法构建生活圈,并配置能够满足圈域内居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各种公共服务设施。
结合以上两类公共服务设施的划分,在一般县(市)域范围内,以一般永久居民点为基准,可以构建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一次性生活圈——二次性生活圈——三次性生活圈(表1、图1),并进行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满足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
(1)居民点基本生活圈:以幼儿和老人徒步15-30分钟为空间界限,空间极限为1000米,考虑幼儿和老人使用公共服务设施的方便性和舒适性,基本生活圈的半径在500米左右较为合适。
在居民生活圈内,应该提供居民生活所需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如幼儿园、儿童游乐场、日常用品店、老年活动室、室外活动场地等。
(2)一次生活圈:以小学生徒步1小时为空间界限,约为为4千米,考虑享用服务的方便性和设施运营的经济性,一次生活圈的半径在2千米左右较为合适。
在一次性生活圈内,应配置小学、卫生室、图书室、日常饮食品店铺、室外活动场地等。
(3)二次生活圈:以中学生徒步1个小时或自行车30分钟为空间界限,约为6-8千米,考虑享用服务的方便性和设施运营的经济性,二次生活圈的半径在4千米左右较为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