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doc
精品解析:2022年辽宁省鞍山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辽宁省鞍山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积累与运用(满分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着落(zháo)混合(hùn)妨碍凭心而论B. 渲染(xuàn)尊敬(zhūn)贸然与日具增C. 穴位(xuè)夹杂(jiā)坚难食不果腹D. 奖券(quàn)茎叶(jīng)妥帖关怀备至【答案】D【解析】【详解】A.着落(zháo)--zhuó;凭心而论--平心而论;B.尊敬(zhūn)--zūn;与日具增--与日俱增;C.穴位(xuè)--xué;坚难--艰难;故选D。
2.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奋斗的道路往往荆棘丛生;青春的旅途也不会______。
②大数据背景下;帮助学生______人格;树立正确三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
③所谓正直;从来______称量别人的天平;______丈量自己的标尺。
A. 一帆风顺建立不是而是B. 一路平安健全既是也是C. 一帆风顺健全不是而是D. 一路平安建立既是也是【答案】C【解析】【详解】(1)"一帆风顺'意思是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阻碍;"一路平安"意思是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多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本句表达旅途顺利无阻;故用"一帆风顺"恰当。
(2)"建立"意思是开始成立;"健全"是使完善的意思。
本句是表达使人格不断完善;故用"健全"恰当。
而且从词语搭配习惯来看;一般说"健全"人格;不说"建立"人格。
(3)从本句意思来看;前后两个分句是并列关系;不是递进关系;故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不是......而是";不能用递进关联词"既是......也是"。
2022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8.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回: (2)弈:
9. 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环滁皆山也.
D.“我希望你能按时测体温,勤洗手,勤消毒,让老师和家长放心”,没有劝小明“遵守规定戴口罩”,没有达到劝说目的。
故选D。
6.结合语境,填人下面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_____,数学使人周密,科学_______,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_____: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A. 使人灵秀 使人灵秀 使人深刻
(2)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10. 文章第②-④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答案】8.(1)曲折、回环(2)下棋
9.(1)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2)四季的景色不同,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10.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来写的。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答案】D
【解析】
【详解】A.萌发(míng)——méng(sù)——shù;
故选D。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耐人寻味 入木三分 如雷惯耳
B.妙手回春 草长莺飞 喜出望外
C.相得益彰 因地治宜 自圆其说
D.不趾下问 天伦之乐 眉开眼笑
山西省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及答案word版

山西省中考语文试题一、读·书(12分)1.中国书法历经演变而产生不同的字体,如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
请赏读这幅书法作品,说出其字体,并用楷体将“少年易老学难成”的下.一句..正确、规范地书写在田字格内。
(2分)2.读古诗文,将空缺处的原句书写在横线上。
(10分)(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2),提携玉龙为君死。
(《雁门太守行》李贺)(3),闻道龙标过五溪。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4)马作的卢飞快,。
(《破阵子》辛弃疾)(5),衣冠简朴古风存。
(《游山西村》陆游)(6)但知其一,,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纪昀)(7)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运用两个典故,写出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人事全非,恍若隔世,无限惆怅。
(8)《送东阳马生序》中,“,”说出了宋濂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的原因。
二、读·思(38分)(一)“初心”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关乎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请积极参与“学语文·悟初心”主题活动,完成下列各项任务。
【画说“初心”】3.为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初心”二字的本源,第一小组展示了以上材料。
细心的你发现两段“解说”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2分)(1)图一“解说”中“”改成“”(2)图二“解说”中“”改成“”【读文赏句】不忘初心女什么是初心?可能是一个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也许是一个质朴的愿望,凭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智慧。
男有的初心,走着走着丢失了;有的初心,走得再远,我们依然会坚定地靠近它。
女初心在最开始的时侯,往往简单、朴素,但它会慢慢长大,就像一颗种子,能够长成参天大树,又仿佛站在零的起点,慢慢绵延成很长很长的道路。
男到最后我们会发现,所谓初心,就是在所有的愿望、誓言和梦想当中,离自己的本心最近的那颗心。
合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不忘初心,砥砺前行!4.第二小组朗诵《不忘初心》,赢得阵阵掌声。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A卷)及答案解析(word版)

重庆市中考语文试题(A卷)及答案解析(word版)重庆市初中学业水平暨高中招生考试语文试题(a卷)(全卷共四个小题,满分150分后,考试时间120分钟)注意事项:1.试题的答案书写在答题卡上,严禁在试卷上轻易答题。
2.答题前深入细致写作答题卡上的注意事项。
3.考试结束,由监考人员将试题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一、语文科学知识及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戎装(róng)狂妄(yū)被褥(rù)刨根问底(páo)....b.檀香(tán)字帖(tiè)荒凉(pì)白驹过隙(jū)....c.曲折(ke)污垢(gou)抄写(teng)绰绰有余(zhuo)....d.肋骨(lèi)麻痺(bì)烙印(lào)失之东隅(y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
c项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
改为:坷kě;垢gòu;誊téng;绰chuò。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的一项是()a.门框缅怀腐化惰落日月如梭b.诽谤瞻养花团锦簇寡不敌众c.训诫侥幸心不在蔫满目苍痍d.畸形贿赂疲惫不堪鞠躬尽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字形题从表象来看主要考核双音节词语和成语,有时可以考核三字的专业术语和熟语。
a惰―坠;b.瞻―赡;c.好些―矣;苍一疮。
3.以下句中加点词语采用有误的一项就是()a.中国这台被称作“天眼”的超大望远镜走在了科技的前沿,令世界瞩目。
..b.随着我市全民阅读活动的持续推进,书店受到越来越多市民的青睐。
..c.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d.重庆两江新区城市建设发展迅速,短短几年时间,一座座高楼鳞次栉比。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c豁然开朗:形容一下子显得宽广或通达了。
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word版-含解析)

语文试卷第Ⅰ卷(共70分)一、语文基础,下面各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选出答案后在答题卡上用铅笔把对应题目的选项字母涂黑涂满。
(共12分。
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绯.红(fēi)狭隘.(yì)津.津有味(jīn)B.剔.透(tī)步骤.(zhòu)既往不咎.(jiù)C.濒.临(bīn)颈.椎(jīng)载.歌载舞(zǎi)D.庇.护(pì)广袤.(mào)中流砥.柱(jīn)2.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四川成都的杜甫草堂,古木参天,竹林掩映,环境十分清幽静谧。
B.素有“天下第一行书”美誉的《兰亭序》是学习行书的首先字帖。
C.面对圆明园的断壁残垣,我们坚定了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的信念。
D.垃圾分类即能回收可再利用资源,又有利于环保,可谓两全其美。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或俗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重庆合川区三汇天然石体,虽不与云南石林壮观奇绝,也不与湘西红石林古朴秀雅,却也形态万千,别具匠心....。
B.他出射于书画世家,自幼便随研究敦煌艺术的父亲出入莫高窟,耳.濡目染...,最终选择了用线条的色彩演绎人生。
C.玉不琢不成器......,一个运动员天赋再好,如果没有教练的悉心心指导和严格训练,也难以超越自我,取得优异成绩。
D.柳敬亭拜说书艺人莫后光为师,虚心学习,说书技艺炉火纯青,成为扬州评话的一代宗师,真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4.在下面语段中,一次填入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沙漠地区的兀鹰个个都是捕猎高手,却很少单独出去,这与沙漠地区自然环境恶劣有很大关系,这种环境下,为了避免被天敌捕获,许多弱小运动都有很强的逃生能力,兀鹰来说,想获得足够食物,单干就不如合作。
A.因为但是只要 B.所以因此只要C.因为因此如果 D.所以但是如果5.结合语境修改画线病句,最恰当的一项是()在现代工业社会,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过多燃烧,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急剧增加,二氧化碳具有吸热和隔热功能,它在大气中增多的结果是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玻璃罩”,太阳辐射到地球的热量向外层空间无法发散,造成地球表面温度升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温室效应”。
解析:2024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

B. “置、覆、酌、沥”,四个动作一气呵成,卖油翁身手不凡的形象便跃然纸上。
C. 本文主要通过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塑造人物形象。
D. 本文故事短小,记述简洁生动,深入浅出地阐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
【答案】7. B 8. C 9. C
【答案】A
【解析】
【详解】A.“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意思是:燕子与麻雀怎能知道天鹅的志向。“鸿鹄”指天鹅,比喻庸俗的人不能了解志向远大者的抱负;“燕雀”喻指平凡的人;
故选择A。
二、(33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答案】C
【解析】
【详解】A.亲合力——亲和力;
B.应衬——映衬;
D.微不足到——微不足道;
故选C。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微型小说精彩的故事情节戛然而止,产生了出人意料的效果。
B. 毕业典礼筹备会上,同学们热烈讨论,纷纷提出真知灼见的意见。
C. 在“向来来”演讲比赛中,他得意忘形地说:“要让青春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姿态!”
A.文明办近日公布测评结果B.“四连冠”:文明创建,济南永不停歇
C.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开门红”D.济南受到文明办通报表扬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给新闻拟写标题。本题新闻的标题可以根据新闻的主体(内容)来拟定,应体现“对象、事件”。
根据“济南在30个省会、副省级全国文明城市中,连续四年位列该组别第一名,实现了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连冠’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开门红’,标刻出济南城市文明新高度”可知,对象是“济南”,事件是“济南连续四年评选为文明城市,不断刷新文明新记录”;据此可知“‘四连冠’:文明创建,济南永不停歇”最适合作为该新闻的标题;
(完整版)初中语文中考试题和答案

中考语文试题(总分120分,时间150分钟)第I卷:选择题(共30分)一、基础知识及运用(每小题2分,共10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慷慨.(ɡǎi) 沧.桑(cānɡ)酝酿.(niànɡ)一劳永逸.(yí)B.折.服(zhé) 魅.力(mèi)绰.号(chuò)任劳任怨.(yuàn)C.澎湃.(bài)侮.辱(wǔ)应和.(hé)水涨.船高(zhǎnɡ)D.沉淀.(dìnɡ)肃穆.(mù)堕.落(duò)彬.彬有礼(shā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A.嘹亮烘托融洽引人入胜B.纳闷脸夹吹嘘兴至勃勃C.安适酷爱清辙汉马功劳D.气势震摄憔瘁花枝招展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那些满带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B.生活中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就看你是否懂得寻找。
C.虽然小草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钦佩。
D.桂林那些巧夺天工....的奇山胜景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人们常用“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概括唐、宋、元、明、清这几个时期突出的文学形式。
B.《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降职贬官,因为中国古代以“右”为尊。
C.“令”是一种敬辞.所以,我们在向别人介绍自己的父母时,可用“令尊”和“令堂”这样的称呼。
D.“诸子百家”中对后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5.有人拟了一副对联。
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威取经路”选择与之对应的最为恰当的下联。
(2分)A.惩凶除恶,晁天王聚义梁山泊 B.路见不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C.报仇雪恨,黑旋风泄愤山神庙 D.棋差一着,青面兽痛失生辰纲二、阅读理解(Ⅰ)(20分)(一)诗词鉴赏。
2024年福建省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语文试题一、积累与运用(23分)1. 根据语境,补写出古代诗文名句。
(1)《〈论语〉十二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意是说“时光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2)郦道元《三峡》中描写山势起伏、绵延不断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崔颢《黄鹤楼》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4)杜牧《赤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史事写自身,发议论,抒感慨。
【答案】①. 逝者如斯夫②. 不舍昼夜③. 两岸连山④. 略无阙处⑤. 日暮乡关何处是⑥. 烟波江上使人愁⑦. 东风不与周郎便⑧. 铜雀春深锁二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识记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本题易错字有:逝、阙、暮、郎、乔。
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科技创新是生产力,文化创意也是生产力。
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之后,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复杂多元。
而文化创意几乎可以改变一切,可以(),“文化+”也就()了。
当然,文化是需要用创意的方式① (zuò)加法的,与科技创新有着不尽相同的规律和要求。
更重要的是,今天的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一旦实现真正的融合发展,将会爆发出巨大的威力,② (shèn)至成为颠覆性的创新力量,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要成为发展新动能的双引③ (qíng),科技和文化要真正融合发展,最大的挑战和最关键的瓶颈还是人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全社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加强科学普及、文化普及和艺术普及的工作力度,还需要提高全社会尊重科技创新、热爱文化创意的意识。
这样双管齐下,才是养护人才和市场的两全之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 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5 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2)题。
那片浩翰汹涌的水,仍旧尽日横.冲直滚,倒悬飞溅.,汹涌澎湃,雷鸣山崩;那些虹霓仍旧在它下面一百英尺的空中弯亘.横跨。
太阳照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仍旧像玉液金波,晶萦清澈。
天色暗淡的时候,它仍旧像玉霰琼.雪,纷纷飞洒;像轻屑.细末,从白垩质的悬崖峭璧上阵阵剥落;像如絮如棉的浓烟,从山腹幽岫里蒸腾喷涌。
...( 1)文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 横冲( hèng)飞溅(jiàn)B.弯亘(gèn g)琼(qióng)....C.屑(xi è)剥落(bō)D.絮(xù)喷涌(rǒng)....(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2 分)A.晶萦清澈 B .浩翰C.悬崖峭璧D.虹霓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
不要担心下一步。
听我的话。
”B.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
C.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
D.曲阜的“三孔” 、少昊陵、邹城的峄山、泗水的泉林都是济宁境内著名的旅游景点。
3.下列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 分)A.他们有的坐火车旅行漫长的路程,有的从图拉驾车而来,在客厅里正襟危坐....地等待这位大师的接见。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C. 人类为自己取得这些成就而喜形于色,然而,谁能断言那些狼藉斑斑的矿坑不会是人....类自掘的陷阱呢?D. 孟宪实教授将一代明君唐太宗励精图治,开怀纳谏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不同年龄的观众都非常喜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 分)A.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一个节日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B.由于建成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系统,为济宁市民“绿色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
C.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速降费,加强服务水平。
D.如果将烟草税提高50%,可使烟民减少4900 万,避免约1100 万人不因吸烟死亡。
5.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 分)A.《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
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族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我们学过的《香菱学诗》就节选自此书。
B.《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深切的关爱之情。
C.《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的早期作品,语言既富于变化又生动优美,文采斐然,是一部极具讽刺意味的社会喜剧。
D.《格列佛游记》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奇异的幻境,童话色彩只是这部小说的表面特征,对当时社会的赞美才是其灵魂所在。
6.参考下面的例子,从“海、路、思、记、忘”中任选一字,根据其字形特点写一两句有意蕴的话。
( 3 分)示例:灯——黑暗中一丁点儿的火星,也可以点燃希望的明灯。
...出——努力翻过一座山又一座山,就会找到出路。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0 分)7.默写填空( 5 分)( 1)曾子曰:“▲,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2)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4)古代有很多抒发愁情的名句,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赋予“愁”以长度;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赋予“愁”以形态;李清照却在《武陵春》中赋予“愁”以重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8— 9 题。
( 4 分)湘南即事戴叔伦卢橘花开枫叶衰,出门何处望京师。
沅湘日夜东流去,不为愁人住少时。
8. 《湘南即事》共四句,每句七字,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
诗中所写的季节应为。
( 2 分)9.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 13 题。
( 11 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 分)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黄发:借指老人..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无助的境地..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具:全,部D.余人各复延.到其家延:引领11. 下列句子中,加点“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2 分)例句: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A.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B.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C.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D.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1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 4 分)(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2)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3.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用斜线(/ )给画线的部分断句。
( 3 分)江中有小孤山,嶷然独立,世俗转孤为姑。
江侧有一石矶,谓之澎浪矶遂转为彭郎矶云彭郎者小姑婿也。
(欧阳修《归田录》)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4—16 题。
( 10 分)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张铁“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 之感,更显强烈。
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
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
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
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
“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
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
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
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
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
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
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
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
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
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
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
“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
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
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
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 年 4 月 16 日,有删改)14. 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的原因是什么?( 4 分)15. 文章在论述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2 分)16. 通观全文,本文作者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4 分)(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7—20 题。
( 15 分)石崖上的枣树刘成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
照说,枣树生长在那儿,哪来的什么养料和水分,只要能勉强挤出几片叶子,现出一点儿绿色,就算很不错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
每到了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
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
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
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
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
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
“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
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