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烟草甘蔗主要害虫认识

合集下载

甘蔗主要病虫害调查

甘蔗主要病虫害调查

甘蔗主要病虫害调查经福林;揭育其;吴坎军;陈华辉【摘要】针对火炬农场种植甘蔗特点、病虫害发生危害方式,于2018年9—11月对全场甘蔗病虫害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火炬农场甘蔗地主要病害有甘蔗轮斑病以及甘蔗赤腐病,其平均发生率分别为45.95%、23.81%,平均危害指数分别为14.27、5.32,其次为甘蔗褐条病、甘蔗锈病、甘蔗紫斑病、甘蔗梢腐病,平均发生率在1.19%~5.24%;主要虫害是螟虫,其平均发生率为59.24%,平均虫节率为16.52%,其次有粉蚧、蚜虫、白蚁、地下害虫,平均发生率在1.67%~3.76%.根据病虫害发生现状,提出推广甘蔗抗性品种与使用脱毒健康种苗,加强农业防治措施,适时进行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建议.【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年(卷),期】2019(047)014【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甘蔗;病虫害;危害状况;防治建议【作者】经福林;揭育其;吴坎军;陈华辉【作者单位】广东省火炬农场,广东雷州524259;广东省火炬农场,广东雷州524259;广东省火炬农场,广东雷州524259;广东省火炬农场,广东雷州5242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435.661广东省火炬农场组建于1952年,隶属广东农垦,现有土地总面积超过0.80万hm2,其中耕地面积约0.55万hm2,地理位置为109°49′51″~109°59′31″E、20°32′51″~20°41′31″N,位于广东省雷州半岛西海岸,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夏热冬凉,年平均气温23 ℃,各月平均气温均高于15.7 ℃,全年日平均气温≥10 ℃的活动积温8 458.1 ℃;年平均降雨量1 273 mm。

地貌属低丘缓坡台地形,地势以南部较高,逐渐向北部倾斜,地面坡度多在5 ℃以下,全为旱坡地,连片集中,便于机械化、水利化等现代农业建设。

土质为玄武岩砖红壤和水化砖红壤,2种土层均在1.5 m以上,具有一定肥力。

《甘蔗害虫》课件

《甘蔗害虫》课件
风力传播:通过风将害虫传 播到甘蔗田
动物传播:通过动物携带将 害虫传播到甘蔗田
植物传播:通过植物种子将 害虫传播到甘蔗田
人为传播
甘蔗种植过程中,农民在田间操作时可能将害虫带入甘蔗田 甘蔗收获后,农民在运输、储存过程中可能将害虫带入甘蔗田 甘蔗加工过程中,工人在操作时可能将害虫带入甘蔗田 甘蔗销售过程中,消费者在购买、食用甘蔗时可能将害虫带入甘蔗田
影响甘蔗生长:害虫会破坏甘蔗的茎、叶、根等部位,影响甘蔗的正常生长。 降低甘蔗产量:害虫会降低甘蔗的产量,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 传播疾病:害虫可能会传播一些疾病,影响甘蔗的品质和人们的健康。 影响生态环境:害虫可能会破坏甘蔗的生态环境,影响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甘蔗害虫的传播 途径
自然传播
水流传播:通过水流将害虫 传播到甘蔗田
甘蔗害虫的种类
甘蔗螟虫:主要危害甘蔗茎部,造成甘蔗茎 部腐烂
甘蔗蓟马:主要危害甘蔗叶片,造成叶片卷 曲、枯萎
甘蔗蚜虫:主要危害甘蔗叶片,造成叶片褪 色、枯萎
甘蔗螨虫:主要危害甘蔗叶片,造成叶片褪 色、枯萎
甘蔗象甲:主要危害甘蔗茎部,造成甘蔗茎 部腐烂
甘蔗粉蚧:主要危害甘蔗茎部,造成甘蔗茎 部腐烂
甘蔗害虫的危害
化学防治: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如使用杀虫剂、杀菌剂等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昆虫、微生物等生物进行防治 物理防治:使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如使用诱虫灯、防虫网等 效果评估:通过观察甘蔗生长情况、害虫数量等指标进行评估,以确定防治措施的有效性
经验教训与改进措施
推广甘蔗害虫的生物防治技 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警级别
预警发布:通 过短信、微信、 APP等方式发
布预警信息
预警级别与应对措施
预警级别:根据害虫数量、危害程度等划分

甘蔗病虫害防治培训

甘蔗病虫害防治培训

(四)黑穗病
症状:以蔗茎顶端生长出一条黑色鞭 状物(黑穗)为明显特征,其黑穗短 者笔直,长者或卷曲或弯曲,无分枝。 感病蔗种萌发较早,蔗株生长纤弱。 叶片狭长,色淡绿,节间短。 发生条件:宿根蔗、分蘖茎和干旱、 瘦瘠而管理差的蔗田发病较多。高温 高湿,雨季或蔗田积水,旱后较多雨 等,为本病发生的有利条件。 传播媒介:主要是气流。
(七)甘蔗褐条病
• 症状: • 病斑最先发生于嫩叶, 初期呈透
明水渍状小点, 以后病斑很快向 上下扩展黄色,并在病斑中央出 现红色小点, 不久整个病斑都变 成红色, 周围有狭窄的黄晕, 在 阳光透射下特别明显; 病斑在叶 片两面表现相同。本病发生严重 时, 条斑合并成大斑块, 使叶片 提早干枯, 甘蔗生长受抑制, 叶 片减少, 植株矮小, 造成减产减 糖。
赤眼蜂能寄生于二点螟、条螟、黄螟等 多种害虫的卵,幼虫孵化后取食卵液,杀 死寄主卵,使其不能变成幼虫,将蔗螟消 灭在卵期。
螟虫卵 赤眼蜂
图为赤眼蜂正在 螟虫卵上产卵
释放方法:
待赤眼蜂即将羽化时,将蜂卡 挂到田间。一般在早上或傍晚 时放蜂,主要为了减少新孵化 的赤眼蜂遭受日晒雨淋的可能 性。放蜂时,将卵卡钉在蔗叶 背面,也可以固定在叶鞘上 。 每亩释放8000~10000头蜂 (约5张蜂卡)。
• (4)推广甘蔗间套种:特别是套种西瓜、大豆等,生物多样性增加, 改善甘蔗地生态环境,增加了自然控制因子的作用。
国家明令禁止或限制的农药
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陆续公布了一批国家明令禁止使用或限制使 用的农药。为方便广大农药消费者及农药生产销售企业,现就有关规定做一汇 总。 • 全面禁止使用的农药(23种) • 六六六(BHC),滴滴涕(DDT),毒杀芬,二溴氯丙烷,杀虫脒,二溴乙烷 (EDB),除草醚,艾氏剂,狄氏剂,汞制剂,砷、铅类,敌枯双,氟乙酰胺, 甘氟,毒鼠强,氟乙酸钠,毒鼠硅以上农药根据农业部第199号公告全面禁止使 用; • 根据农业部第274号公告甲胺磷、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久效磷和磷胺等5种高 毒农药全面禁止使用。 • 限制使用的农药(18种) • 根据农业部第194号公告禁止氧乐果在甘蓝上使用;禁止特丁硫磷在甘蔗上使用; • 根据农业部第199号公告禁止在蔬菜、果树、茶叶、中草药材上使用的农药有: 甲拌磷,甲基异柳磷,特丁硫磷,甲基硫环磷,治螟磷,内吸磷,克百威,涕 灭威,灭线磷,硫环磷,蝇毒磷,地虫硫磷,氯唑磷,苯线磷; • 根据农业部第199号公告,三氯杀螨醇、氰戊菊酯禁止在茶树上使用; • 根据农业部第274号公告,禁止丁酰肼在花生上使用。

甘蔗主要病虫害识别防治及化学除草技术0 1

甘蔗主要病虫害识别防治及化学除草技术0 1

甘蔗主要病虫害识别防治及化学除草技术0 1甘蔗的主要病虫草害据报道全世界甘蔗病害有120多种,虫害20多种,草害100多种。

我国已发现病害64种;台湾病害最多,大陆30多种;已发现虫害17种,草害90多种。

由于各地气候、环境条件、主栽品种等不同而各地病虫草害发生有所不同。

目前在生产上发生的主要病害有:甘蔗梢腐病、凤梨病、黑穗病、赤腐病、虎斑病、褐条病、锈病及黄斑病等9种病害;虫害有:甘蔗螟虫、甘蔗绵蚜、甘蔗蓟马、甘蔗蚧壳虫、蔗蝗、粘虫、甘蔗扁飞虱等8种虫害;甘蔗地主要杂草有:扁穗莎草、马唐、香附子、胜红菊、狗牙根、光头稗、鬼针草等。

2 甘蔗主要病、虫、草害的识别与防治2.1病害甘蔗病害种类多,分布广。

临沧市蔗区以梢腐病,锈病、黄斑病发生较普遍,危重较重。

2.1.1梢腐病症状识别:叶片染病,幼叶基部缺绿黄化,较正常叶狭窄,叶片显著皱褶,扭缩或短缩。

病叶老化后,病部出现不规则红点或红条,有的变红组织形成不规则的眼形或菱形穿孔。

有的形成边缘带暗褐色排列成梯形的病斑,叶缘叶端也形成暗红色至黑色不规则的病斑,有的叶片展开受阻顶端形成打结状。

叶鞘染病,生有红色坏死斑或梯形病斑。

梢头染病纵剖后具很多深红色条斑,节部条斑细线状,有的节间形成具横隔的长形凹陷斑,似梯状。

病部发生在茎的一侧时,造成蔗茎弯曲,发病最严重时形成梢腐,生长点周围组织变软变褐,心叶坏死,使整株甘蔗枯死,有些品种侧芽很少发生。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株及腐生在土表的植株残体上的病菌,随气流传播蔓延,分生孢子落在蔗梢心叶上,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侵入甘蔗幼嫩叶片。

病部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

蔗田高温高湿或久旱遇雨以及灌水过多易发病,氮肥不足,植株生长瘦弱或偏施、过施氮肥,植株组织柔嫩,生长过快发病重。

粤糖系列较感病。

防治方法:①选用桂糖、台糖等抗病品种。

②提倡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注意氮、磷、钾合理配合使用。

避免偏施、过施氮肥。

③修好排灌沟渠,及时排除积水。

甘蔗常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甘蔗常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

农技推广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年第6期甘蔗常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技术住妞(励海县西定乡农业服务中心,云南励海666207)摘要:甘蔗是我们十分常见的经济作物.其可以用于蔗糖制作,也可以应用乙醇提炼,用途十分广泛。

想要增加甘蔗种植的经济效益,就要改善甘蔗的产量和质量,为此要强化甘蔗常见病虫害的防治,减少病虫害对甘蔗的威胁和影响。

阐述了甘蔗常见的病虫害类型,并提岀了相应的防治技术。

关键词:甘蔗;病虫害;防治技术0引言种植甘蔗可以为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然而甘蔗十分容易发生病虫害,病虫害问题不仅会影响甘蔗的产量,还会降低甘蔗质量,进而造成种植地区经济效益受损。

为了保障我国甘蔗种植和加工行业的健康发展,要不断完善甘蔗品种,增加甘蔗的抗病性。

同时,也要采取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技术,掌握在种植甘蔗的过程中常见的病虫害问题,进而重根源上减少病虫害对甘蔗的危害,确保甘蔗能够正常的生长和发育,进而保障甘蔗种植的产量和质量。

1甘蔗常见病虫害种类1.1钻蛀害虫常见的甘蔗钻蛀害虫有钻心虫、赭色鸟喙象两种。

钻心虫的传播方式为引种传播,根据危害性大小,可以将钻心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通常,在甘蔗苗期就有可能有钻心虫生长,造成枯心苗的出现,危害率约为15%,严重时还会影响廿蔗的正常生长。

甘蔗生长的中后期更加容易出现钻心虫问题且危害率也随着甘蔗的生长不断升高,最高可达到80%,严重影响甘蔗的产量和质量;赭色鸟喙象会咬食甘蔗的嫩茎、心叶和甘蔗茎,造成甘蔗心叶枯萎。

研究表明,该害虫的幼虫能够危害多株甘蔗,危害率高达40%-90%o该害虫普遍出现在5~6月,幼虫出现在6〜10月。

1.2地下害虫地下害虫的危害性十分严重,甚至超过了钻蛀虫造成的危害。

常见的地下害虫有蔗龟、甘蔗白蚁两种。

蔗龟会危害甘蔗的根部,幼虫危害性最大。

由于该害虫体积较大,所以适量较高,能够将甘蔗根部啃食干净,造成甘蔗无法吸收土壤养分和水分,最终枯萎而死,蔗龟通常在6〜11月出现。

(烟草行业)常见烟草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烟草行业)常见烟草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

(烟草行业)常见烟草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常见烟草病虫害的识别及防治技术中国农业科学院青州烟草研究所1烟草苗期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1.1烟草苗期主要病害简述1.1.1烟草炭疽病分布:全国各烟区均有发生,烟草各生育期、叶、茎、蒴果均可受害,但以苗期受害重,严重的可使烟苗枯死。

症状:感病初期,叶片出现水浸状小斑点,病斑圆形,周围隆起,中央凹陷,病斑颜色灰白到黄褐色。

易和气候斑混淆,其区别是:气候斑多发生于团棵至旺长期,斑点多集中于叶尖,病斑比炭疽病病斑小,且不规则。

苗床留苗过密,湿度过大排水不良,温度在25~30℃条件下易发病。

1.1.2猝倒病分布:苗床常见病害,南方烟区重于北方烟区,个别省发生重壹些,壹般不会造成大的损失。

症状:主要在3叶期内以前发生。

发病初期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发病后期象开水烫过,烟苗成片死亡,成“补丁状”,天气潮湿时,有菌丝。

易和立枯病混淆。

立枯病常发生于三叶期以后,发病速度较猝倒病慢,在苗床上可见有菌核。

发病条件:猝倒病发生和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低温、高湿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温度低于24℃,苗床排水不良,降雨过多易于发病。

1.1.3立枯病分布:全国各烟区均有分布,但危害不重。

症状:危害部位为茎基部,起初在病部表面形成褐色斑点,后茎部显著凹陷收缩、变细,甚至倒伏。

发病壹般在三叶期以后发生。

发生条件:中温、中湿利于发病,温度20℃以下,往往在揭膜后,遇干旱风后引起发病。

1.2苗床期病害综合防治1.2.1苗床地的选择及苗床期卫生选择地势高,排水好的无病地作苗床,施用无菌肥料,远离烤房和菜园地。

发现病苗拔出抛出田外、烧毁深埋。

1.2.2苗床土消毒将肥料施入已做好的苗床,翻匀,用支架撑好,用塑料薄膜覆盖,用40克/m2溴甲烷熏蒸,密封至少48小时,然后揭膜散毒48~72小时,整平苗床,灌足底水,再播种。

为防治烟草病毒病在播种、假植前、剪叶前、移栽前均应喷施抗病毒药剂,播种时可将抗病毒剂药液代替第壹次浇水施用。

农业昆虫学实验:实验四 甘蔗和地下害虫

农业昆虫学实验:实验四 甘蔗和地下害虫
实验四 甘蔗和地下害虫
1
一、目的
❖ 通过实物标本的观察,加深对甘蔗害虫及 地下害虫的形态牲及其为害状的认识。
二、材料
❖ 蔗螟(条螟、二点螟、黄螟和白螟等)、 绵蚜、蔗长蝽、蔗蓟马、甘蔗粉蚧、蔗扁 角飞虱、蔗龟等液浸、生活史和为害状标 本以及挂图。
❖ 蝼蛄类、蟋蟀类、地老虎类、白蚁类、金 针虫类、金龟子类的实物标本和挂图。
40
41
暗褐鳃角金龟成虫:体长17mm~22mm,
宽9.0mm~11.5mm,窄长卵形,被黑色 或黑褐色绒毛,无光泽。前胸背板最 宽处在侧缘中部以后,前缘具沿并布 有成列的褐色边缘长毛,前角钝,弧 形,后角直,后缘无沿。小盾片呈宽 弧状三角形。鞘翅伸长,两侧缘几乎 平行,靠后边稍膨大,每侧4条纵肋不 显。前足胫节具3外齿,中齿显近顶齿。 爪齿于爪下方中间分出与爪呈垂直状。 腹部腹板具蓝青色丝绒色泽。
❖ 苗期:为害心叶,使心叶枯黄,重者枯死; ❖ 伸长期:主要群集在叶鞘的内侧,使甘蔗生长不良,
糖分下降。 ❖ 卵成块产在叶鞘的内侧。
14
❖ 蔗长蝽
15
蔗蓟马
16
蔗龟
17
心脏形坑斑
地 下 害 虫
东方蝼蛄
华北蝼蛄
18
两种蝼蛄的形态特征比较
虫 比较特征 东方蝼蛄 态
体长
体长30mm-35mm,

体色
虫 前胸背板形状
前胸宽6mm-8mm 浅茶褐色 卵圆形
与斑纹
心脏形坑斑明显
前足腿节下缘
平直
后足胫节内上 方
有刺3个

体色
灰褐色

前后足
2-3龄以上同成虫
华北蝼蛄
体长36mm-55mm, 前胸宽7mm-11mm 黄褐色或灰色

甘蔗虫害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甘蔗虫害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

甘蔗虫害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被广泛种植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甘蔗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虫害的侵袭,甘蔗虫害严重影响了甘蔗的产量和质量。

甘蔗虫害的分析及防治技术推广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一、甘蔗主要虫害种类1. 甘蔗蚜虫:主要为甘蔗生长期害虫,主要危害甘蔗叶片和茎部,严重时会导致甘蔗叶片萎缩、生长缓慢等现象,造成产量降低。

2. 甘蔗象甲:主要侵害甘蔗的茎部,造成甘蔗茎部溃烂、腐烂,最终导致甘蔗死亡。

以上虫害种类对甘蔗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叶片凋萎、茎部腐烂、甘蔗生长缓慢等现象,严重影响了甘蔗的产量和质量。

二、甘蔗虫害分析1. 生物学特性分析:对甘蔗主要虫害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其寿命、繁殖力、食性等方面的特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方案。

2. 危害程度分析:根据甘蔗虫害的危害程度和分布情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及时发现虫害的严重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治措施。

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甘蔗虫害发生的影响因素,如气候、土壤、作物品种等,为防治技术的制定和推广提供理论支持。

4. 防治技术评估:对现有的甘蔗虫害防治技术进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甘蔗虫害的种类、危害程度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科学的防治技术提供依据。

三、甘蔗虫害防治技术推广应用1. 生物防治技术:通过人工引种天敌或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降低虫害发生的可能性。

2. 种植技术:采用套种、轮作、间作等种植技术,减少虫害发生的机会,降低虫害对甘蔗的危害程度。

3. 化学防治技术:合理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根据虫害种类和发生程度进行喷洒,减少虫害对甘蔗的危害。

4. 防治技术推广:通过培训、宣传、示范等方式,向农民推广甘蔗虫害防治技术,提高他们的防治意识和能力。

1. 产量提高:采用科学合理的甘蔗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虫害对甘蔗的危害程度,提高甘蔗的产量。

2. 质量改善:有效的虫害防治技术可以减少甘蔗的残留农药,提高甘蔗的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虫:共有6龄,有时5 龄(取食豌豆苗,向日 葵花盘的),老熟6龄幼 虫长约40~50mm,头黄 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
幼虫体色多变,分4个类型:1)体色淡红,背线、亚背线褐色,气门 线白色,毛突黑色。2)体色黄白,背线、亚背线淡绿,气门线白色, 毛突与体色相同。3)体色淡绿,背线、亚背线不明显,气门线白色, 毛突与体色相同。4)体色深绿,背线、亚背线不太明显,气门淡黄色。 气门上方有一褐色纵带,是由尖锐微刺排列而成(烟青虫的微刺钝圆, 不排成线)。幼虫腹部第1、2、8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Helicoverpa armigera Hubner 鳞翅目 夜蛾科
为害特点:在烟草上和烟青虫类似。
为害棉花时,幼虫食害嫩叶造成缺刻或孔洞;为害棉蕾后蕾的下部有蛀孔,蕾内无粪便,而蕾外有粒状粪 便,蕾苞叶张开变成黄褐色,2~3天后即脱落。青铃受害时,铃的基部有蛀孔,孔径粗大,近圆形,粪便 堆积在蛀孔之外,赤褐色,铃内被食去一室或多室的棉籽和纤维,未吃的纤维和种子呈水渍状,成烂铃。1 只幼虫常为害十多个蕾铃,严重的蕾铃脱落一半以上。
一、烟草潜叶蛾 Phthorimaea opercuella (Zeller) 属鳞翅目 麦蛾科
为害状:烟苗上幼虫多从顶芽或茎部蛀入,以致嫩茎和叶芽枯死;在大田多集中在 烟株下部脚叶上为害,蛀食叶肉,仅剩表皮,蛀道破裂,使叶片黄萎干枯,失去经 济价值。
马铃薯上以幼虫取食马铃薯叶肉形成“亮泡”叶,泡内堆积有黑绿色虫粪;薯 块受害严重时,外形皱缩,腐烂变质,失去食用价值。
烟草潜叶蛾(马铃薯块茎蛾、马铃薯麦蛾)
成虫:体长5~6.5mm;翅展13~16mm;灰 褐色微具银灰色光泽。下唇须长,共3节, 第1节短,第2节略长于第3节,向上弯曲 高过头部。前翅狭长,呈披针形,黄褐或 黑褐色,缘毛长;雌蛾前翅左右合并时, 在臀区有一黑色鳞毛密集形成的明显的黑 色大斑纹;后翅翅缰3根,前缘基部无毛 束。雄蛾前翅臀区黑色鳞毛组成4个黑色 斑点,排成一列;后翅翅缰1根,前缘基 部有束长毛。
成 虫 : 体 长 7 ~ 8mm , 翅 展 12~14mm;黄褐色,头顶有 毛簇。复眼黑褐色;触角丝状、 灰色;下唇须3节,向上弯曲 高过头部,端节尖锐。前翅披 针形,无斑,铜红色、棕褐色 或灰棕色;翅端有长缘毛。后 翅菜刀形,顶角突出,灰褐色, 较前翅宽大,翅缘也有长毛。 足跗节5节,具2爪,胫节以下 黑白相间。雌蛾腹部较肥大, 末端有圆形开孔,较雄蛾圆。
为害状:在烟株现蕾以前,以幼虫集中为害取食心芽及顶芽嫩叶,造成大小不 等的孔洞缺刻,严重时烟叶仅剩叶脉;有的蛀食烟茎,造成上部萎蔫;留种地 烟株现蕾后,蛀食花蕾及果实,造成留种困难。
成虫:体长15~18mm,翅展27~35mm。雌虫黄褐色,雄虫黄绿色。 前翅具黑褐色波状细横纹3条,内横线及中横线间有一黑褐色眼状环纹, 中横线上半分叉为二,在分叉之间有一肾状褐纹;外横线外方有一个 较宽的褐色带;外缘有黑点一列。后翅外缘有一粗黑色带。
卵:椭圆形,光滑,透明,长约0.5mm,宽 0.4mm 。 初 产 时 乳 白 色腹足趾钩-双 臀足趾钩-双序
序环形
弧形横带状
幼 虫 : 体 长 5.8 ~ 13.5mm , 体 宽1.0~2.7mm;空腹时体乳黄 色,为害叶片后呈绿色。头部 棕褐色,每侧各有单眼6个。 胸节微红。前胸背板及胸足黑 褐色。臀板淡黄色。末龄幼虫 腹部第5节背面可见肾形睾丸1 对。腹足趾钩双序环形,臀足 趾钩双序弧形横带状。

♀ 成虫:体中型,灰褐色,长15~20mm,翅展
31~40mm。复眼球形,绿色(近缘种烟青虫
复眼黑色)。雌蛾赤褐色至灰褐色,雄蛾青
灰色。前翅外横线外有深灰色宽带,带上有7
个小白点,肾纹,环纹暗褐色。后翅灰白,
沿外缘有黑褐色宽带,宽带中央有2个相连的
白斑;后翅前缘有1个月牙形褐色斑。
卵:半球形,高0.52mm,0.46mm,顶部微 隆起;表面布满纵横纹,纵纹从顶部看有12 条,中部2纵纹这间夹有1~2条短纹且多2~ 3岔,所以从中部看有26~29条纵纹。
Gnorimoschema heliopa (Loew) 属鳞翅目 麦蛾科
为害状:幼虫沿叶脉、嫩茎蛀食,蛀食叶肉后仅留上下表皮,有潜痕;蛀食 叶脉,使叶片出现畸形、肥厚、皱缩或扭曲状;蛀食嫩茎或侧芽,受害处肿 大形成虫瘿,俗称“大脖子”。烟株受害后生长停滞,植株矮小,顶叶簇生, 叶片小而肥厚,严重受害时整株烟枯死,严重影响烟叶的产量和品质。
卵 : 长 椭 圆 形 , 长 0.5mm , 表 面 具粗糙皱纹,初产时乳白色,后 变灰黄色,至孵化前可见1黑点。
幼虫:初龄灰黄色,成长幼虫乳 白 色 , 体 长 10 ~ 12mm 。 前 胸 背 板及胸足黄褐色。腹部体壁多褶 皱,腹足趾钩单序环形,趾钩数 14或15个。臀足趾钩单序横带, 趾钩数8或9个。
蛹 : 体 长 5 ~ 7mm , 宽 1.2 ~ 2mm。 棕色, 圆锥形 。翅 芽 伸达第6腹节。触角长达翅芽 顶角1/3处,左右相接触。第 10腹节腹面中央凹入,背面中 央有1向上弯曲的角状突。臀 棘短小而尖,向上弯曲,周围 有刚毛8根。生殖孔为一细纵 缝(雌虫位于第8腹节,雄虫 第9腹节)。
蛹:长17~20mm,纺锤形,赤褐至黑褐色,腹末有一对臀刺, 刺的基部分开。气门较大,围孔片呈筒状突起较高,腹部第 5~7节的点刻半圆形,较粗而稀(烟青虫气孔小,刺的基部合 拢,围孔片不高,第5~7节的点刻细密,有半圆,也有圆形 的)。入土5~15cm化蛹,外被土茧。
Heliothis assulta Guenee 鳞翅目 夜蛾科
蛹:初蛹淡黄褐色,后渐变为黄褐色或褐色。一般头、 胸及翅颜色较深,腹部较淡。体长6~7mm。额唇基线 明显,中央向前突出成圆形;下颚长约超过翅芽的一半; 触角近于翅芽末端内侧;后足伸出翅芽末端;翅尖在蛹 末端前4节处,气门圆形,微向外突出。臀节末端生有 钩齿状微小臀棘,两侧生有尖端弯曲的刚毛。雄蛹尾端 尖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