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复习过程

合集下载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雁门太守行》全文。

(2)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重和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和理解。

(2)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3)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2.2 教学难点(1)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

(2)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掌握。

(3)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和意象。

3.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3 解析诗歌(1)分析诗歌的意象,解释生僻词语的含义。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4 应用拓展(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2)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评价学生在小组合作中的表现,注重团队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4.2 诗歌理解与鉴赏(1)通过问答或测试,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评价学生对诗歌意象、节奏和韵律的把握能力。

4.3 学生创作与表达能力(1)评价学生创作的同类型诗歌,关注其表达能力和发展空间。

(2)鼓励学生提出独特的观点和见解,评估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作者李贺以及诗句中的历史典故。

(3)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想象力,体验诗歌所描绘的历史场景。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

(2)了解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尊敬英雄、报效国家的意识。

(3)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释义、句子翻译。

2. 诗歌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地理知识。

3. 诗歌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战争场面的描绘。

2. 诗句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3.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贺及其《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诗句的含义、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

5. 案例分析:分析古代边塞将领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感受爱国主义情怀。

6. 课堂练习:让学生默写诗歌,并对诗句进行翻译。

7.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3. 调查其他古代边塞诗人的作品,与《雁门太守行》进行比较,简要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发言积极性。

2. 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赏析能力。

4. 学生对爱国主义情怀的认同程度。

5. 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接近实际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词语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3)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勇敢、坚定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

2. 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3.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古代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3. 诗歌的鉴赏和评价。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诗歌内容、背景介绍、词语解释、句子分析等。

2. 学生准备《雁门太守行》的文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作者。

(2)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解决生字词。

(2)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4. 探究学习:(1)学生通过探究学习,深入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和指导。

5. 诗歌鉴赏:(1)学生欣赏诗歌的美,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6. 课堂小结:(2)学生表示本节课的收获和感受。

7. 作业布置:(1)学生背诵《雁门太守行》。

(2)学生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读后感。

8. 板书设计:《雁门太守行》诗歌背景作者词语解释句子分析主题思想情感表达9. 课后反思:10. 教学评价:(1)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雁门太守行》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王之涣的生平等信息。

掌握并运用文言文断句、注解的基本方法。

分析并欣赏这首诗的意境、情感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参考资料,了解古代雁门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家国、忠诚和英雄主义的深情表达。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原文朗读并背诵《雁门太守行》。

学习并掌握文言文中的难点字词。

2.2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分析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雁门地区的军事重要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地图或图像介绍雁门地理位置。

引导学生思考英雄主义和忠诚的主题。

3.2 朗读与讨论分组朗读诗歌,注意语气、停顿和情感的表达。

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

3.3 解析与练习分析并解释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如填空、翻译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练习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4.2 知识掌握检查学生对诗歌字词、句子的掌握情况。

评估学生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生平的认知水平。

4.3 技能应用评价学生在朗读、解析和练习中的技能运用。

观察学生对文言文阅读和理解的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雁门太守行》的全文,并附有注解和翻译。

5.2 参考资料收集有关王之涣和雁门历史的资料,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

5.3 多媒体资源使用图片、音频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背景和情感表达。

第六章:教学活动6.1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关键词或句子进行深入研究和展示。

6.2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通过绘画、表演等形式表达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创作与诗歌相关的短文或诗歌。

第七章:拓展学习7.1 课后阅读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雁门太守或王之涣的诗作。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诗句。

(3)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诗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2)学会珍惜和平,关注社会民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与背诵。

2. 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与翻译。

3. 诗中意象和意境的分析,作者表达技巧的领会。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难点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文内容。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3. 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教材和相关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和已学习的古诗词知识。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李贺及《雁门太守行》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节奏和韵律。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领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

(2)分析诗文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闭眼静听,感受诗文的意境美。

(2)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进行情感交流。

6. 课堂练习:(1)翻译诗句,巩固所学知识。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精品3篇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猜谜导入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二、作者与背景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雁门太守行》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雁门太守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绝,通过描写雁门关守将冯妇的慷慨壮烈,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首诗既是文学经典,也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素材。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雁门太守行》的教案进行设计。

一、教学目标1.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2.理解每一个词句的含义,掌握抒情、描绘、借景等各种表现手法;3.通过《雁门太守行》了解冯妇这样的伟大英雄人物,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生观念;4.鼓励学生对有意义的事情保持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方法1.讲述法:通过老师先讲述《雁门太守行》的背景、作者和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阅读法:学生个人或小组阅读《雁门太守行》,根据理解学生自己对诗歌进行总结和解读;3.演讲法:冯妇是这首诗的主人公,学生通过模拟冯妇演讲,表达对国家、民族和荣誉的重视和爱护之情;4.分组讨论法:学生按小组分组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展示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教学内容1.诗歌背景《雁门太守行》这首诗写的是唐朝长安元和年间,位于太行山北端的雁门关守将冯妇的事迹。

并非所有学生都与唐代中国历史有所接触,因此老师需要引入相关背景知识,为学生了解此时此景做好准备。

2.诗歌内容《雁门太守行》意境高远,词意深刻,古文典范,而且充满胆识、高傲、澎湃热情和奋发向上乐观精神,既使人钦佩,又能陶冶人的心灵和文化修养。

3.分析诗歌《雁门太守行》的格律优美,运用多种表现手法,如抒情手法、描绘手法、借景手法等,从而勾画出一副壮丽的历史画卷。

老师通过讲解各种表现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理解各字句的层次结构,当然,学生应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语境把握,词语的多义等问题是要注意的。

4.冯妇激发学生责任、爱国精神冯妇是一个值得大力宣传和学习的英雄人物。

老师通过讲述冯妇的事迹,引领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得到赞誉并不是因为个人的力量,而是成功背后的社会力量支持了他。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文的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与热爱。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把握。

2. 诗中意象和情感的分析。

3. 修辞手法的识别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 诗中历史背景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及修辞手法。

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3. 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介《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及诗歌背景。

2. 朗读诗文: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和韵律。

3. 解析内容:分析诗文内容,解释生僻词语,阐述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4. 欣赏修辞:识别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分析其作用。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6. 情境体验:创设相关情境,如角色扮演、画面展示等,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诗歌魅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特点和价值。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9. 课后反思: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背诵诗文的情况以及相关练笔作品的质量。

3. 知识测试:通过课后测试或课堂提问,检验学生对诗文内容、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调整1. 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门太守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味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领悟诗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要求当堂背诵这首诗歌。

2.采用点拨式疏通大意,不必面面俱到,着重讲一两个可以提挚全诗的词,着重讲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上课开始,我们先玩一个抢答游戏。

请听题:①唐代②年少早逝③诗鬼”请根据提示猜一人物名。

(李贺)
二、作者与背景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

有“诗鬼”之称。

—生抑郁,27岁病逝。

他的诗常以描写想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死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他的代表作《雁门太守行》。

《雁门太守行》: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作此诗李贺仅17岁。

三、初读,体味韵律美。

1、请同学朗读,注意朗读节奏;点评
2、教师范读,生自由朗读。

3、齐读。

四、精读,感受意境美
1、诗人构思大胆,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个昼夜的时间里加以表现。

诗中写了三个时间段,请你找出来?
——白天——傍晚——夜里。

2、诗人分别描写了哪三个画面,请你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

白天——首联:敌军压境,官军戒备森严;傍晚——颔联:激战后的惨烈;夜里——颈联: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3、现在人们常用“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句话形容局势的危急。

首句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以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

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
耀人眼目。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4、这句中哪些字用得好,更加突出了紧张的氛围?
“压”是“逼迫”的意思,敌军像黑云一样压向城头,想把城摧毁。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开”依次排开的意思,写出了守军披坚执锐,严阵以待,雄姿英发,士气高昂和以死报国的决心(与摧照应)与敌军形成鲜明对比。

5. 你能用你的语言,想象紧张的画面和氛围,描绘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所展示的画面吗?
黑云翻滚之下,凶猛的敌军向我孤城扑来,大有城倾郭摧之势;然而,我方将士泰然不惧,整装披甲;在日光照射下,金甲闪金光,气宇轩昂,正准备迎击。

赏析:运用夸张和比喻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6.时间从白天到傍晚,激战过后气氛从紧张到悲壮苍凉,作者从哪两个角度表现了了激战过后的苍凉气氛?
这两句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写战场, 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创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渲染了战场悲壮的气氛和战争的残酷,把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

“塞上”泛指我国北边地区或长城附近。

“燕脂”,即胭脂,形容边塞土地的颜色。

“夜紫”指紫色的晚霞。

塞上的泥土在晚霞的映衬下凝成胭脂色。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7、作者是又通过什么描写来营造苍凉悲壮的气氛的?试作简要分析。

——景物描写。

用呜咽的“角声”,肃杀悲凉的“秋色”营造了悲凉的气氛。

8、能否用你的语言描绘“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这一画面?
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

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

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

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

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

9、时间从傍晚到深夜,官军夜袭敌军阵地。

请设想“半卷红旗”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显然是潜师夜袭,一场苦战。

“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半卷红旗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
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10、“临易水”点名了什么?你联想到什么?
“易水”二字使人联想起战国时刺客荆轲的《易水歌》。

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那样一种无所畏惧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和壮怀激烈的豪情。

11、前四句写日落前情景,后四句写唐军将士夜袭敌营,以死报效朝廷。

诗歌的后两联各用了一个典故,颈联用荆轲《易水歌》,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的精神。

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黄金台”,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所筑,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用这个典故,既与战争的地点相吻合,是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表现了将士们奋勇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12、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从这首诗中找出作者利用的色彩,说说有什么作用?
——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跟黑色、秋色、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卷。

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了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小结:本诗有声有色地描写了从白天到夜晚的战斗全过程。

景物鲜明,色彩凝重,渲染了悲壮惨烈的气氛,突出将士浴血奋战的勇武形象,歌颂将士们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

五、拓展延伸
1、边塞诗积累
2、想象扩写
诗歌是想像的果实。

现在请你就诗中“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进行扩写。

要求:
①展开合理想像,适当加上一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表现战争的惨烈。

②字数在150字左右。

例文:
秋高气爽,万木摇落,军中的号角声呜呜咽咽地响满天空。

暮色中,刚经过白天酣战的沙场上,一片沉寂。

有几只灰色的秃鹰在低低地盘旋,眼中射出贪婪之光。

在尸身堆积如小丘的地方,半卷红旗斜倒着,一匹瘦马在主人徘徊不前,不时发出一声凄惨的嘶鸣。

土地已被鲜血浸透,就像胭脂一般浓艳,在夕阳的掩映下,呈现出一片紫色。

3.诗歌赏析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陇西行》——陈陶
1请欣赏三、四句的精妙之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可怜”句紧承上句,诗人似乎作为一个旁观者对牺牲的将军表示同情。

但是,“犹是”一句宕开一笔另辟新境:在年轻的妻子的梦里,这些枯骨还是活生生的心上人,她们并不知道丈夫早已献身疆场,诗人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将现实与梦境构成鲜明的对比,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2、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个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表现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