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生物技术复习 (1)
海洋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海洋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分类、分布、生态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海洋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总结。
一、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按照其生活方式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三大类。
浮游生物主要指那些漂浮在水中,无法自由游动的微小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则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上,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
游泳生物则具备自由游动的能力,如鱼类、鲸类等。
海洋生物的分类还可以按照其所属的系统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动物界、植物界等。
原核生物是最早出现的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包括细菌和蓝藻等。
真核生物则具备真核膜,包括原生动物、纤毛虫、甲壳动物等。
动物界和植物界则是更高级的分类单位,包括脊椎动物、软体动物、海藻等。
二、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浅海、深海、沿岸和开阔海域等不同的生态区域。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
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关系形成的线性链条,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海洋生态系统还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物理因素包括海水温度、盐度、光照等;化学因素包括海水中的溶解氧、盐度、氮、磷等物质的含量;生物因素则包括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指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各种鱼类、无脊椎动物、海藻等。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海洋生物学复习要点

鳍式、八爪鱼、鳞式、无颌类、后鳃类、同律分节、学名、后鳃类、同物异名、“抱卵”、前鳃类、消(藻类)、石决明、海螵蛸、瓦楞子、底栖生物、多毛类、管足、夏眠、赤潮及毒素、浮浪幼体、叶状幼体、大眼幼体、糠虾幼体、 蚤状幼体、担轮幼体、双名法、优先律、蓝色血液、奇鳍、偶鳍、洄游、无颌类、疣足、步足、多孔动物、硬骨鱼类、软骨鱼类、侧线鳞、上位口、端位口、下位口、鳃盖、鳃孔、鳃耙、厴、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八目鳗、浅埋生物、书鳃、脂鳍、稜鳞、鳍棘、鼻口沟、眼后头长、上口位、腹鳍喉位。
二、 1、赤潮及其主要危害形式 2、赤潮毒素主要种类 3、鲸类与鲨类的区别 4、鲸类与豚类的主要区别 5、我国5种海龟的主要区别 6、棘皮动物种类的主要形态 7、鲨类与鳐类的主要区别 8、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的主要区别 9、中外传统名称中不是鱼类的“鱼”有哪些(8种以上) 10、东方囊对虾、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都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洄游
11、举例各5种浅埋式、匍匐式、固着式、附着式生活方式的海洋生物
12、虾、蟹类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何区别
13、头足类中的柔鱼、乌贼、蛸三者在外形及内部构造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14、以检索表形式,区别三疣梭子蟹、日本大眼蟹、锯缘青蟹、招潮蟹及中华绒螯蟹
15、以检索表形式,区别大黄鱼、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白姑鱼、黄姑鱼
16、以检索表形式,区别青蛤、文蛤、杂色蛤、缢蛏、彩虹明樱蛤
17、真虾派与对虾派的主要区别
18、介绍海参的护身、共生现象
19、鱼类的基本定义
20、举例10种海洋珍稀动物
三、外形
硬骨鱼类、鲨类、鳐类、虾类、蟹类、螺类、双壳类、头足类 院专业班级姓名学。
海洋生物技术复习汇总

海洋生物技术第一章绪论1)海洋生物技术概念;2)海洋生物技术主要研究内容;3)与陆地好氧微生物培养相比,海洋微生物培养有哪些特点;第二章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开发利用的生物技术1)与陆地生物相比而言,海洋生物及其产生的活性物质(种类繁多、结构特异、活性强、含量少等)具有哪些特点?2)海洋天然活性物质主要结构类型?如聚醚类化合物是海洋生物中的一类毒性成分;包括脂溶性聚醚、水溶性聚醚、聚醚三萜等。
3)从虾、蟹中制备壳聚糖的方法,并简述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药理活性?4)海洋药物开发的难点?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有哪些特点?目前,海洋药物开发主要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5)我国开发的海洋药物有哪些?世界(ET-743、沙蚕毒素、阿糖胞苷、阿糖腺苷、头孢霉素等)?6)《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海洋中药品种?7)海藻多糖功能(抗肿瘤、抗氧化、抗辐射、抗突变、免疫调节活性、降血脂、护肤润肤功能);8)藻胆蛋白主要包括藻红蛋白、藻蓝蛋白和别藻蓝蛋白,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作用、提高免疫力作用、抗肿瘤作用;9)大型海藻产生的活性物质(较特殊有卤代酚类);第三章海洋动物细胞的培养1)原代培养/传代培养/细胞系/细胞株/分批培养/分批补料培养/连续培养/半连续培养/悬浮培养;2)海洋鱼类细胞培养培养基的特殊性;3)海洋鱼类细胞培养组织或细胞的来源;4)目前海洋鱼类细胞培养较常用的原代培养的方法;第四章大型海藻的组织培养1)海藻组织培养及其分类/快速繁殖/愈伤组织;2)大型海藻育苗方法(江蓠、麒麟菜、羊栖菜、石花菜、紫菜、海带、裙带菜);3)早期研究海藻组织培养两大难题?4)紫外线消毒法(空气和固体表面)100-400nm(A、B、C波段);5)植物细胞的特点及生物反应器的选择标准。
第五章大型海藻和海洋微藻的细胞操作1)原生质体/原生质球/念珠培养法/琼脂岛培养法;2)原生质体的分离方法;3)微生物及动物来源的海藻解壁酶;4)原生质体鉴定方法;5)植物体细胞杂交与动物细胞融合比较;6)化学融合法进行细胞融合诱导常用多聚物;7)空间微重力对植物细胞融合的影响第六章海洋生物基因工程1)转基因鱼类作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有哪些优点?2)1958年,我国首先报道了转基因鱼的研究成果。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海洋基础知识之海洋生物

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海洋基础知识之海洋生物2014年国家海洋局事业单位公开招聘450人。
笔试时间:2013年11月30日,笔试分数海洋基础知识占40%,职业能力测试占60%。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为了大家顺利备考,整理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汇总,帮助大家梳理海洋科学基本知识,争取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海洋基础知识之海洋生物(一)一.[掌握]: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内容和层次生物多样性(biological diversity 或简写为biodiversity)是一个包括物种、基因和生态系统的概括性的术语,可简单表述为“生物之间的多样化和变异性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OTA,1987) 。
也就是说,生物多样性是所有生物种类,种内遗传变异和它们的生存环境的总称,包括所有不同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基因,它们与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汪松、陈灵芝1990)。
生物多样性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人类的生存无不依赖于生物多样性。
二.[掌握]:外来生物入侵的概念外来物种是生态入侵、生物污染、外来种和引入种等的同名词,是指由人类活动有意或无意引入在某海域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物种。
外来物种具有竞争性、捕食性、寄生性和防卫性。
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途径是:船舶压舱水的排放和引入养殖种类,一艘大型货船的压舱水中带有几百种浮游生物、底栖生物,游泳生物的幼体或藻类孢子等,全球庞大的海运网几乎在任何时刻都能把几百种生物送往世界各大洋。
[了解]:外来生物入侵的生态作用一些双鞭甲藻和硅藻出现在以前并不存在的海水中,在得到必要的营养条件下造成赤潮。
自1869年苏伊世运河开通以来,就有250余种生物从红海进入地中海。
20世纪70年代开始,水产养殖支持者把具有经济价值的鱼、虾、贝(牡蛎、扇贝)等物种的引入同农业引种同等看待,这对发展海洋农牧化经济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引重前,必需对引进种在今后对该海域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科学论证,真正做到利大于弊。
水生物复习

水生生物复习点1.藻类植物含有哪几大类色素?答:藻类植物的色素一般有叶绿素、胡萝卜素、叶黄素和藻胆素4大类。
全部有色藻都含有叶绿素a和胡萝卜素b。
2.试述藻类的各种繁殖方式?答:藻类的繁殖方式有营养繁殖、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
营养繁殖是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的,群体种类可由丝状体断列或群体分割进行营养繁殖;无性繁殖是通过产生各种类型的无性孢子进行的,有专门的生殖细胞(孢子)来繁殖后代,产生孢子的母细胞称孢子囊,孢子不需结合,一个孢子可直接发育成一个新的藻体;有性繁殖是由母细胞产生配子,配子结合形成分子,由分子萌发形成新的个体,需要有专门的生殖细胞(配子)。
有性繁殖分为:(1)同配繁殖:相结合的两个配子形态大小一样。
(2)异配繁殖:相结合的两个配子形态相似,大小不一样。
(3)卵配繁殖:相结合的两个配子形态、大小都不一样。
(4)接合生殖:由能变形的无鞭毛的两个静配子相结合,为绿藻门接合藻目所特有。
3.名词解释:藻类和赤潮!藻类:藻类是一群具有叶绿素,营自养生活,植物体无真正的根、茎、叶的分化,以单细胞的孢子或合子进行生殖的低等植物。
赤潮:赤潮又称红潮,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一种异常现象。
由于海洋中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增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或对海洋中其他生物危害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
4.蓝藻门藻类有哪些主要特征?(是否有色素体,细胞核,同化产物等)答:无色素体和细胞核,同化产物为蓝藻淀粉和蓝藻颗粒体。
5.蓝藻水华对养鱼和水体环境有何危害?目前控制和清除蓝藻水华的方法有哪些?6.名词解释:异形胞和假空泡!答:异形胞:是某些丝状体蓝藻所特有的一种细胞,由少数营养细胞分化形成的。
其特点是:细胞光亮,细胞壁较厚,缺乏或极少藻胆素,与相邻细胞连接处有向细胞壁内突出而增厚的瘤状小体,称“极节”,细胞光亮,“极节”反光更强。
假空泡:又称伪空泡,是某些蓝藻细胞内特有的泡状结构,内充满氮气。
7.隐藻属与渔业有何关系?答:隐藻类喜生长于含有丰富有机物和氮的水体中。
海洋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

海洋⽣物学复习提纲资料复习提纲1.⽣命与⾮⽣命的区别是什么?⽣命能够⽣长、新陈代谢、感知外界环境并调节内部⽣理环境,以及繁殖后代2.⽣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碳⽔化合物、蛋⽩质、脂肪、核酸3.DNA和RN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DNA:携带某⼀⽣命体构建和运⾏的所有指令;RNA:将编码在DNA 上的遗传信息传导到蛋⽩质上,催化,贮存遗传信息。
4.写出光和作⽤和呼吸作⽤的化学分⼦式。
光合:6CO2+6H2O→C6H12O6+6O2呼吸:C6H12O6+6O2→6CO2+6H2O5.什么是扩散作⽤?什么是渗透作⽤?扩散:离⼦和分⼦从⾼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渗透:指⽔对选择性的可渗透膜进⾏扩散的过程;主动运输:细胞利⽤能量将物质想与扩散相反的⽅向运输。
6.海洋⽣物是如何调节渗透平衡的?多喝海⽔,少产尿,盐分从鳃排出。
7.海洋⽣物的⽣殖机制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散卵⽣殖:⾦枪鱼护卵⽣殖:⼤王乌贼胎⽣:南蓝鲸卵胎⽣:⼤⽩鲨8.什么是物种?⼀群⽣物它们具有共同的性状、特征,相互之间可以繁殖后代,⽽且与其他⽣物物种种群产⽣⽣殖隔离。
9.写出⽣物分类的位阶(中⽂和英⽂)域domain,界kingdom,门pylum,纲class,⽬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10.真核⽣物域可分那⼏界?各举出2个物种。
动物界:⼤王乌贼,⼤⽩鲨植物界:马尾藻,裙带菜真菌界:海洋酵母菌,海洋链霉菌原⽣⽣物界:有孔⾍,放射⾍,纤⽑⾍11.海洋微⽣物包括哪些⽣物门类?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克次⽒体,⽀原体,⾐原体,螺旋体,原⽣动物,单细胞藻类12.病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仅含有核酸物质(DNA或RNA)和蛋⽩质,寄⽣于活细胞中⼀类不具备细胞形态的微⽣物。
14.海洋细菌有哪些类群?在海洋⽣态系统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球形、螺旋形、杆状、环状、分枝丝状等分界值,初级⽣产⼒,⾷物源,营养物质循环15.原核⽣物(细菌、古菌)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原核⽣物特点:结构最简单,⽆核,⽆包被膜的细胞器类型:细菌、古⽣菌、放线菌细菌:不还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单细胞⽣物,⽆核膜、核仁,环状DNA,有细胞膜、中膜体、细胞壁、荚膜、鞭⽑古⽣菌:多⽣活在极端的⽣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物的某些特征,⽆核膜、内膜系统,闭合状DNA;具有真核⽣物特征: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DNA和RNA聚合酶都相似;既不同于原核也不同于真核:细胞膜中脂类不可皂化,细胞壁有所不同。
海洋生物学总复习提要总节

海洋生物学总复习提要一、基本概念1、学名(scientific name):是生物的名称。
属名+种名=学名(拉丁文)2、正模标本:用以描述新种形态特征的主要的一尾标本。
3、林奈(Carl von Linne):瑞典著名植物学家,首次提出双命名法(《自然系统》,1768年)4、生物分类基本阶元(class、order、Family、Genus、Species):界(kingdom) ←门(phylum) ←纲(class) ←目(order) ←科(family) ←属(genus) ←种(specis) 。
5、同物异名(synonym) :同一种生物具有2个或2个以上的学名。
如: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 (有效名)其有同物异名有Scomber janesaba 等。
6、双名法:从1758年林奈的《自然系统》(System a Naturae)开始,每一生物的名称都用双名法表示。
即属名+种名=学名(拉丁文) 如:钝顶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宽纹虎鲨Heterodontus japonicus。
如果在学名中如果引用亚属名,可将亚属名加圆括号,放在属名和种名之间。
7、休眠孢子:8、囊果:受精的果胞经发育形成果胞子体(也称囊果carposporophyte)。
果胞子体是雌配子体上的果胞受精后产生的二倍体植物,自身不能独立生活,而只能寄生于雌配子体上。
9、厚壁孢子(akinete) 又称休眠孢子resting spore,在藻类营养体的细胞质中形成的孢子细胞膜特别厚,也称(厚垣孢子),具有很强的耐干性、耐寒性,可通过不良环境的孢子。
在形成时,因失去细胞膜和一定的细胞质,所以形体变得比开始时要小。
通常单独形成,也有几个相连的细胞发育而成为一串的,当环境适宜时可再萌发成新个体。
10、同型世代交替:在形态构造上基本相同的两种植物体互相交替循环的生活史,如水云属的孢子体和配子体外形很相似。
海洋生物学复习题1

海洋生物学一、名词解释:浮游生物:是指栖息于水域中,行动能力微弱,全受水流支配,过着随波逐流的漂浮生活方式的水生生物。
浮游植物:是营植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动物:是营动物性营养方式的浮游生物。
浮游幼虫:营浮游生活的幼虫,形态上千姿百态,与成虫迥然不同,有的种类还包括许多个幼虫阶段或时期,变态后营底栖性的爬行生活或附着生活或底埋生活,也有少许种类营钻孔生活和寄生生活等。
永久(终生)性浮游生物:是指终生在水中营浮游生活的浮游生物。
阶段(季节)性浮游生物:是指只在其个体发育中的幼虫阶段营浮游生活,经过变态以后,成体便改营底栖生活或游泳生活的浮游生物。
暂时(偶然)性浮游生物:是指原非浮游种类,仅因海况变化、生殖季节等原因有时会短时期的营浮游生活的种类。
浮游生物学:是研究浮游生物及其在水域中所发生的生物学过程的科学。
赤潮:在海洋浮游生物中,有许多单细胞微小生物,由于异常地急剧繁殖,并高度密集在一起,从而引起海水变色地现象,称为"赤潮"。
原核生物:无真正细胞核的生物。
相连带(接合带):硅藻的壳边。
壳环(带):上下相连带的总称。
壳环面:壳环带的面。
壳套:壳面向相连带弯转部分。
贯壳轴(壳环轴):连接上下两壳面中心点的线。
纵沟(壳缝):在壳面上沿纵轴的一条裂缝。
管纵沟:在菱形藻和双菱藻里,呈管状的纵沟。
拟纵沟:羽纹硅藻目的部分种类壳面上无纵沟和结节,但壳面花纹集中两侧排列,中间空白很像纵沟。
节间带(间生带):壳面和相连带之间的次级相连带,是壳环面细胞壁的一些特殊构造。
隔片:某些硅藻节间带的细胞壁向细胞内部伸展成片状。
复(增)大孢子:硅藻细胞经过多次间接分裂之后,细胞形状逐渐缩小,到了一定限度,这种小细胞将不再继续分裂,而吸水扩大形成增大的孢子。
休眠孢子:当水中营养盐缺乏,水温突然变化,光照不足等情况下,圆心硅藻目的许多种类进行细胞分裂之后,原生质收缩到中央,然后产生厚壁,并在上下壳上分泌了很多突起和各种棘刺,即为休眠孢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海洋价值海洋经济价值(海洋资源价值),海洋军事价值,海洋科研价值,海洋生态价值。
2. 宇宙大爆炸产生地球原始大气中无机小分子CO2,NH3,H2,CH4太阳紫外线,闪电,高温作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Aa,核苷酸,单糖,脂肪酸聚合,缩合反应有机高分子物质葡萄糖,核酸,多糖聚集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现代生物界3.三元界真核生物,真细菌,古细菌4.海水是稳定的环境海水的比热高——海水温度的稳定性海水是一种缓冲溶剂——酸碱性的稳定5.【河口】海水和淡水交汇和混合的部分封闭的沿岸海湾。
根据成因的不同,可把河口分为下列几种类型:(1)溺谷型河口海侵淹没的河谷末端,海水直拍崖岸。
由于河流较小,或流域来沙不多,虽在湾头或局部地段有泥沙堆积,但溺谷状态仍然保留。
(2)三角洲河口流域来沙丰富的河口,泥沙沉积于河口区,不仅改变其冰后期海侵所形成的溺谷形态,且有三角洲发育。
一般而言,三角洲发育于弱潮河口和某些中潮河口以及河流挟带的泥沙不易为沿岸流带走的地区。
(3)峡江型河口在冰川作用过的地区,河槽受冰川挖掘刻蚀,谷坡陡峻,海侵后形成峡江,其河口的特点在于口门附近有深约几十米的岩坎,坎内水深可达数百米,向着内陆可延伸几百公里。
这种河口常见于高纬度地带,如挪威的松恩峡湾和苏格兰的埃蒂夫湾。
广义地说,河口湾除真正的河口外,还包括半封闭的沿岸海湾、潮沼和在沿岸沙坝后面的水体。
现代河口是在冰后期海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由于侵蚀基准面上升或地壳下降,或由于海水面上升时被海水淹没而形成的漏斗形的狭长三角湾是为溺谷潟湖相应地分为两种类型︰1.海岸潟湖︰位于滨岸坝与海岸之间,水域狭长而不规则;2.珊瑚潟湖︰由环状珊瑚礁环绕或由坝状珊瑚礁相隔而成,水域呈圆形或不规则形状。
6.红树林“红树林”这一名词并不是指单一的分类类群植物,而是对一个景观的描述(红树林沼泽mangals)。
代表一个生境类型。
红树植物根植于潮带上层的软泥底所构成的一种类似于温带盐沼的海洋生态类型我国的红树林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福建和台湾等省(区),有16科20属31种。
红树、秋茄树、红茄苳、海莲和木榄等。
7.珊瑚礁形成岸礁——堡礁——环礁8.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物多样性下降和资源衰退问题海洋生境破坏和生态失衡问题有害赤潮问题全球环境变化及效应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拉尼娜)赤潮: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海洋环境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1)建设人工鱼礁2)近海增殖放流中国海洋生物技术发展现状1)海水养殖物种优良种苗的培育和保存。
主要包括组织培育及细胞工程育苗研究,虾、贝类三倍体育种技术的研究,海洋生物基因工程育种研究;海水养殖动物雌核发育和性别控制研究。
2)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包括海洋药物开发;海洋生物制剂及制品开发。
3)海洋生物基因资源的研究与开发。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功能基因组研究;芋螺毒素的基因工程和药物研究;对虾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问题:海洋生物技术力量分散,长期以来海洋生物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海洋开发总体科技水平不高,特别是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一直处于粗放式状态,严重阻碍了中国海洋生物产业的发展。
在海水养殖业也存在着养殖产业结构单一、种质退化、对病害和环境胁迫的防御能力下降等问题,严重制约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为此,应该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带头人,造就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形成我国海洋生物高技术创新体系,使我国海洋生物技术再上一个新台阶。
发展海洋技术的出路1)实现产业化2)实现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性开发发展海洋生物技术,实现产业化的对策1)发展海洋生物技术是增加海产品的附加值,促进海洋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2)产、学、研相结合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必由之路推动产、学、研结合,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科技力量以多种形式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开发,以及合作建设中试基地3)与科技兴海相结合,建设中试基地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示范基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产业发展,是科技兴海的一个重要发展模式。
4)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是促进海洋生物技术研究与开发的重要途径海洋生物资源持续开发利用技术1)海水养殖优良品种选育和苗种繁育技术2)海水规模化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在近海深水水域进行养殖,近岸浅海水域进行增殖。
3)海洋生物资源的安全保障技术逐步开展区域性的海洋渔业水域环境保护的研究,提出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环境治理计划;建立一系列灵敏的病原检测手段、宿主健康生理检验技术和关键性生态环境因子监测技术4)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及增殖技术定期进行我国专属经济区生物资源评估调查,研究渔业资源的补充机制及动态变化规律,评估主要生物资源最低生物学可接受生物量、总允许可捕量6)海洋生物资源的精深利用与水产品安全质量保证技术以水产品保鲜、保活,低值水产品加工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强水产品加工、贮藏、运输中的活体组织与生物化学变化等应用基础研究;搞好水产品和水产加工废弃物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9.性别调控技术生物性别伴随有性生殖的出现,生物界同种个体之间普遍出现的一种形态和生理上的差异现象。
鱼类性别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主要是由染色体所决定的遗传性别和由遗传性别控制下通过个体发育而形成的生理性别所构成。
遗传性别(染色体性别)遗传性别是在受精时通过一半来自卵子以及一半来自精子的染色体的结合而形成的。
生理性别生理性别的基础取决于原始性器官的类型。
该基础称为性腺性别。
由他再进一步分为雌雄异体和雌雄同体。
(1)雌雄异体是指一个个体内仅含有精巢或卵巢。
大多数鱼类都属于这种性别类型。
(2) 雌雄同体是指同一个体内同时含有可辨认的卵巢和精巢,并分化产生卵子和精子,但一般卵子和精子并不同时成熟,而是轮番地成熟,从而可以防止自身受精。
假雌雄同体外生殖器、第二性征为一种性别,生殖腺为另一种性别,如剑尾鱼雌性个体发育晚期出现雄性交配器。
性逆转性成熟前为一种性别,性成熟后为另一种性别。
先雌后雄:鳗鱼,石斑鱼先雄后雌:小丑鱼第一性征是那些直接与繁殖活动本身有关的性征,即性附属器官第二性征是那些与繁殖活动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性征,但他们和性腺的发育与分泌活动有密切关系性别是生物的一种重要的性状,主要涉及到性别决定和性别分化前者指的是决定未分化性腺向精巢方向还是向卵巢方向发育的过程。
后者指的是某些体细胞在性激素的作用下分化发育成内外生殖器以及第二性征。
性别决定机制是多种多样的,总体来说,有染色体型性别决定和环境型性别决定两种类型。
染色体型性别决定指子代的性别主要由遗传基因来决定,胚胎发育成雌性或雄性取决于其染色体上性别决定的基因或性染色体的组成;环境型性别决定指子代的性别主要由环境因子决定,受精卵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pH值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均有可能影响到子代的性别。
其中,研究最多的环境因子是温度,即温度依赖性的性别决定目前一般认为鱼类性别的染色体决定类型主要有6类:①XX-XY型:是指雌性为同配性别,雄性为异配性别,如尼罗罗非鱼②ZW-ZZ型:此类型的雄性为同配性别,雌性为异配性别,如奥利亚罗非鱼③XX-XO型: XY型的一种特殊形式,雌性是同配性别,只产生一种含X染色体的卵子。
雄性为异配性别,只含一条X染色体而无Y染色体。
④ZO-ZZ型: ZW型的一种特殊形式,雄性为同配性别,雌性为异配性别,体细胞内仅含一条Z染色体而无W 染色体,分布于于长江中下游的短颌鲚就属于这一类型,其雌鱼的染色体为47条,而雄鱼则有48条;⑤X1X1X2X2-X1X2Y型:即复性染色体型。
⑥少数鱼类具有复杂的性别决定系统,如剑尾鱼中存在3个性染色体W、X、Y。
此物种的雌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WY、WX或XX,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类型为XY或YY。
鱼类性别控制育种的意义1)提高群体生长率对于雌、雄鱼生长速度不一样的鱼类,通过性别控制,实行单性养殖将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2)控制繁殖速度对于性成熟周期短,繁殖力强的鱼类,可通过单性养殖控制其过度繁殖,避免幼鱼与商品鱼争夺饵料和空间。
3)延长有效生长期.对于性周期较短,雌、雄性成熟年龄不同的鱼类,单性养殖可延长有效生长期,避免因性腺的发育而降低生长速度。
性别控制的主要方法⏹种间杂交在非鲫中有两种性决定的遗传机制,尼罗非鲫、莫桑比克非鲫等属于雌型配子同型,奥利亚非鲫属于雄性配子同型。
因此可以利用雌性配子同型的雌鱼与雄性配子同型的雄鱼进行种间杂多交,获得全雄性的杂种后代供生产上养殖。
⏹激素处理鱼类的性别可以用性类固醇激素加以控制,但只能改变鱼类的生理性别,而不能改变鱼类的遗传性别II-酮基睾酮雌二醇浸泡,注射,投喂⏹人工诱导雌核发育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就是用γ射线或紫外线照射精子,使精子遗传失活,然后与成熟卵受精,但精子只起激活卵子的用,而不参与发育。
卵子的发育完全是在雌核的控制下进行的。
超雄鱼(YY)的获得雄核发育/激素诱导假雌鱼(XY)⏹人工诱导三倍体三倍体鱼类最大特点是它的不育性( sterility) ,即性腺不发育。
10.引种驯化引种就是将一种新作物品种从现有的分布区域或养殖区域人为地迁移到其他地区养殖的过程;也就是从外地引进本地尚未养殖的新的动植物种类、类型和品种。
驯化以改造某种生物野生性为目的,通过一系列实验措施,逐步改变其遗传性使之适应新的环境,从而在人工控制条件下正常生长的过程。
引种与驯化区别生态环境与生物适应性引种: 一般在生物的适应范围内进行移植工作。
驯化: 超越驯化对象所直接承受的适应范围所进行的一系列措施。
遗传变异引种: 利用生物现有的适应性来扩大养殖范围,一般无变种出现。
驯化: 驯化成功往往会改变生物现有的某些适应性和遗传特征,形成变种。
引种驯化的意义引种驯化是人工养殖作物的起源与演化的基础扩大良种的养殖面积和延伸良种养殖界限引种驯化是丰富并改变品种结构,提高生活质量的快速而有效的途径引种驯化可为各种育种途径提供丰富多彩的种质资源P=G+E(P:引种效果;G:植物的适应性;E: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环境的差异)引种驯化的遗传学原理就在于引种效果同引入物种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的大小及其遗传相关。
如果引种植物的适应性较宽,环境条件的变化在植物适应性反应规范之内,就是“简单引种”。
反之,就是“驯化引种”。
生态环境相似论11.分子标记RFLP限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是根据不同品种(个体)基因组的限制性内切酶的酶切位点碱基发生突变,或酶切位点之间发生了碱基的插入、缺失,导致酶切片段大小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特定探针杂交进行检测,从而可比较不同品种(个体)的DNA水平的差异(即多态性),多个探针的比较可以确立生物的进化和分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