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海洋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

海洋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海洋生物学期末复习资料海洋生物学是研究海洋中各种生物的分类、分布、生态及其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海洋生物的形态、生理、生态、进化等方面知识。
本文将从海洋生物的分类、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保护等几个方面进行复习资料的总结。
一、海洋生物的分类海洋生物按照其生活方式和形态特征,可以分为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三大类。
浮游生物主要指那些漂浮在水中,无法自由游动的微小生物,如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
底栖生物则生活在海洋底部的沉积物上,包括底栖植物和底栖动物。
游泳生物则具备自由游动的能力,如鱼类、鲸类等。
海洋生物的分类还可以按照其所属的系统分类,包括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和动物界、植物界等。
原核生物是最早出现的生物,其细胞没有真核膜,包括细菌和蓝藻等。
真核生物则具备真核膜,包括原生动物、纤毛虫、甲壳动物等。
动物界和植物界则是更高级的分类单位,包括脊椎动物、软体动物、海藻等。
二、海洋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是指海洋中各种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体系。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浅海、深海、沿岸和开阔海域等不同的生态区域。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关系。
食物链是指生物之间通过摄食关系形成的线性链条,而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而成的复杂网络。
海洋生态系统还受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的影响。
物理因素包括海水温度、盐度、光照等;化学因素包括海水中的溶解氧、盐度、氮、磷等物质的含量;生物因素则包括各种生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健康发展。
三、海洋生物多样性海洋生物多样性是指海洋中各种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海洋生物多样性非常丰富,包括各种鱼类、无脊椎动物、海藻等。
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对于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气候变化、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许多珍稀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海洋生物学复习要点

鳍式、八爪鱼、鳞式、无颌类、后鳃类、同律分节、学名、后鳃类、同物异名、“抱卵”、前鳃类、消(藻类)、石决明、海螵蛸、瓦楞子、底栖生物、多毛类、管足、夏眠、赤潮及毒素、浮浪幼体、叶状幼体、大眼幼体、糠虾幼体、 蚤状幼体、担轮幼体、双名法、优先律、蓝色血液、奇鳍、偶鳍、洄游、无颌类、疣足、步足、多孔动物、硬骨鱼类、软骨鱼类、侧线鳞、上位口、端位口、下位口、鳃盖、鳃孔、鳃耙、厴、底栖生物、游泳生物、八目鳗、浅埋生物、书鳃、脂鳍、稜鳞、鳍棘、鼻口沟、眼后头长、上口位、腹鳍喉位。
二、 1、赤潮及其主要危害形式 2、赤潮毒素主要种类 3、鲸类与鲨类的区别 4、鲸类与豚类的主要区别 5、我国5种海龟的主要区别 6、棘皮动物种类的主要形态 7、鲨类与鳐类的主要区别 8、硬骨鱼类与软骨鱼类的主要区别 9、中外传统名称中不是鱼类的“鱼”有哪些(8种以上) 10、东方囊对虾、中华绒螯蟹、日本鳗鲡都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洄游
11、举例各5种浅埋式、匍匐式、固着式、附着式生活方式的海洋生物
12、虾、蟹类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何区别
13、头足类中的柔鱼、乌贼、蛸三者在外形及内部构造上有哪些主要区别
14、以检索表形式,区别三疣梭子蟹、日本大眼蟹、锯缘青蟹、招潮蟹及中华绒螯蟹
15、以检索表形式,区别大黄鱼、小黄鱼、棘头梅童鱼、白姑鱼、黄姑鱼
16、以检索表形式,区别青蛤、文蛤、杂色蛤、缢蛏、彩虹明樱蛤
17、真虾派与对虾派的主要区别
18、介绍海参的护身、共生现象
19、鱼类的基本定义
20、举例10种海洋珍稀动物
三、外形
硬骨鱼类、鲨类、鳐类、虾类、蟹类、螺类、双壳类、头足类 院专业班级姓名学。
浮游生物学复习资料

浮游⽣物学复习资料浮游⽣物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名词解释+问答第⼀章绪论1.名词解释:浮游⽣物:指个体微⼩,⾏动能⼒微弱,受⽔流⽀配,营随波逐流⽣活⽅式的⽔⽣⽣物类群;浮游植物:浮游⽣活的光合⾃养⽣物的统称,主要包括单细胞的藻类(及其组成的群体)及部分⾃由⽣活的⾃养原核⽣物(浮游光和细菌)。
浮游动物:浮游动物组成复杂,包括从原⽣动物到脊索动物背囊类中的所有营浮游⽣活的种类及幼⾍,还有鱼类的浮性卵、仔稚鱼等;漂浮⽣物:亦称表层浮游⽣物,分布于⽔体表层(0-5cm);悬浮物:悬浮在⽔体中、⽆法通过0.45 µm滤纸或过滤器的有机和⽆机颗粒物,如难溶于⽔的淤泥、黏⼟、有机物、藻类和微⽣物等,是衡量⽔质污染程度的指标之⼀。
⽣物悬浮物:悬浮在⽔中的浮游动植物、细菌等微型⽣物颗粒物。
⾮⽣物悬浮物:悬浮在⽔中的死有机体、有机碎屑和胶质物质等⽆⽣命有机颗粒物。
终⽣浮游⽣物:终⽣营浮游⽣活的种类,亦称真性浮游⽣物。
阶段性浮游⽣物:仅在⽣活史中某⼀阶段(⼀般为幼⾍期)营浮游⽣活。
暂时性浮游⽣物:原来⾮浮游种类,仅有时由于⽔况改变及⽣殖季节等原因⽽短暂地营浮游⽣活,⼜称假性浮游⽣物。
2.浮游⽣物按“栖息⽔域”,“分类类群”,及“粒径”的类型区分按栖息⽔域区分:limmoplankton—planktonof lakesheleoplankton—plankton of pondspotamoplankton—plankton of riversmarine planktonfreshwater plankton按分类类群区分:Bacterioplankton(浮游细菌)Mycoplankton(浮游真菌)Virioplankton(浮游病毒)Ichthyoplankton(鱼卵或与鱼的幼体)3.浮游⽣物的研究意义:1)环境与地球科学:环境管理(健康指标),防灾减灾(⾚潮),揭⽰全球⽓候变化等;2)⽔产业:天然及⼈⼯饵料,渔业对象(海蜇、⽑虾等),⽔质管理(调⽔),渔业环境评价;3)⽣物资源:保健品,药品,⽣物原料(⽣物柴油)等⽣物产业。
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一、浮游生物(Plankton)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一、营养方式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自养性浮游生物——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µm,浮游病毒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µ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µ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µ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颚类,被囊类,鱼卵和鱼仔6、大型浮游生物(Marcoplankton ):2~20mm ,较大水母,糠虾,端足类,磷虾,海樽,鱼类幼体7、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 ):20~200mm ,大型水母,被囊类(火体虫、纽鳃樽) 生物学意义:三、生活史中浮游阶段长短 1、永生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 )2、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水母体、幼虫、季节性/兼性浮游生物3、暂时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营浮游生活,大多数为底栖生物如:四、生活环境1、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 ):盐度<52、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盐度>163、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 ):盐度5~16五、分布1、水平分布:①沿岸性(近海)浮游生物:盐度较低②远洋性(远海)浮游生物:盐度较高③泛栖性浮游生物:适应盐度范围较宽2、垂直分布:①上层浮游生物:0~100m :漂浮生物(neuston ):0~5cm ,受风影响大,生活在海液界面上 ②中层浮游生物:100~400m③下层浮游生物:>400m :深海浮游生物(>600m )、极深海洋浮游生物(km 级)3、地理分布:北极、北方、温带、热带、南极浮游生物4、季节分布:春夏秋冬、终年、偶现六、来源1、自生浮游生物2、外来浮游生物第四节 海洋浮游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1、经济海产和养殖动物的饵料2、浮游生物渔业(人类食物)3、海流、水团指示生物4、研究海洋地质史和勘探石油(钙质、硅质壳)5、海洋污染的生物性指标(对污染物有富集作用)二、有害1、产生赤潮——甲藻、夜光虫、中缢虫2、破坏渔业资源、养殖敌害第五节浮游生物研究历史与重要研究理论二、浮游生物几个重要研究领域1)微型生物环或微生物网(microbial food web)营养物质更新快、能量转换效率高、与有机碎屑关系密切微生物环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大2)能学研究浮游动物摄食率、呼吸率等研究3)桡足类的培养研究浮游动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鱼虾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天然饵料,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宽幅饵料目前的好饵料:卤虫、轮虫,但高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桡足类高4)桡足类滞育卵的研究<桡足类、卤虫、轮虫都可产生滞育卵>环境不适时,产滞育卵沉到海底保存时间很久,环境适宜再孵化5)种群遗传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种群遗传、揭示种群动态变化机制6)种群动态及模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解释变化规律、预测变化规律第一章原生动物第一节基本形态一、细胞质外质 ectoplasm :透明,均匀,少颗粒,滞性大内质 endoplasm :色泽暗,多颗粒,滞性小(易流动)二、细胞核泡状核 Vesicular nucleus :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小核)致密核 Massive nucleus :染色质多,分布均匀(大核)如:草履虫 大核(肾形)、小核(球形)——双态核有些有多个核,一般只有一个核。
(整理)浮游动物学重点总结

浮游动物学重点——静影藤绒绪论1.浮游生物的一般特征①生物体缺乏发达的游泳器官,活动受水流或风浪支配,营随波逐流式漂浮生活,但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垂直移动的能力②除部分水母类外,身体体型小,对它们形态结构的研究,需要借助于解剖镜和显微镜③除生活于气水交界和深海的部分种类具色彩外,一般身体趋向于透明无色④浮游生物能以各种不同方式适应漂浮生活2.真光层(euphotic layer):水层中能照到光的部分,通常为水深0米到100-200米范围。
3.浮游生物按个体大小的分类group Body-size representatives Femtoplankton超超微型0.02-0.2µm 病毒,细菌Picoplankton超微型0.2-2µm 细菌,金藻Nanoplankton微型2-20µm 硅藻.甲藻.chrysophyta,绿藻,黄藻Microplankton小型20µm-1mm 硅藻,蓝藻,原生动物,甲壳动物,轮虫,幼虫Mesoplankton中型1-5mm 水母,桡足类,cladocera,介形亚纲,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acroplankton大型5-10mm 水母,桡足类,磷虾,hyperiidae,sergestinae,毛颚动物,翼足目,异足亚目,被囊动物Megaplankton巨型>1cm 水母,甲壳动物,被囊动物4.按生活史中浮游时期的长短Holoplankton 永久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阶段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浮游生物5.生物海洋学Biological Oceanography研究海洋生物发生发展、运动变化和海洋水体、基底结构及各种动态过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生物海洋学是一门研究海洋生物种群在时间和空间分布状态,以及各生物群落之间和环境间相互作用的学科。
不难看出,生物海洋学主要涉及的领域是生物分类学和生态学。
海洋生物学 知识点总结

(二)、羽纹硅藻纲(Pennatae):
1.无壳缝目
2.单壳缝目
3.双壳缝目
4.管壳缝目
1.无壳缝目Araphidiales:脆杆藻科Fragilariaceae常见属:
①星杆藻属Asterionella:细胞棒状,两端异形,细胞借助粗的一端相连成螺旋状或星形群体。无纵沟,拟纵沟不明显。
②海毛藻属Thalassiothrix:壳环面针形,两端形状不同,
板式:横裂甲藻亚纲。
上甲:顶孔板(p),顶板(’),沟前板(’’),前间插板(a)
下甲:沟后板(’’’),底板(’’’’),后间插板(p)。
横沟:3个板片。G1 G2 G3
纵沟:6个板片,左前板la,右前板ra,左鞭毛孔板lf,右鞭毛孔板rf,连接板co,后围板po。
壳面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花纹一般作辐射状排列。
断面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角形及扁形等。
无纵沟,不能行动。色素体一般小而多。
生殖方式:间接分裂、小孢子、休眠孢子、复大孢子是直接产生。
大多营浮游生活,大部分是海产,淡水少。
细胞外面常有突起和刺毛。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

浮游生物知识点总结一、浮游生物的分类浮游生物包括植物浮游生物和动物浮游生物两大类。
植物浮游生物是指那些通过光合作用来获取能量的浮游生物,它们通常是藻类或原生生物。
而动物浮游生物则是指那些以浮游生物为食或者依靠其他浮游生物获取能量的生物,它们通常是浮游动物或浮游无脊椎动物。
在现实生活中,浮游生物的种类非常丰富,涵盖了各种不同的生物形态和生态习性。
植物浮游生物通常包括浮游藻类和原生生物。
浮游藻类包括硅藻、甲藻、螺旋藻等,它们是水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水中食物链的起点提供能量。
原生生物则是一类比较原始的单细胞生物,它们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维持微生物的多样性和维持水体的生物化学平衡等。
动物浮游生物通常包括浮游动物和浮游无脊椎动物。
浮游动物通常是那些在水中游动的微小动物,例如浮游水虱、浮游水丝虫等。
它们通常以浮游藻类和原生生物为食,同时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浮游无脊椎动物则是指那些没有脊椎的水生动物,例如水母、水螅等。
它们通常依靠水流来移动,同时也是水生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食物链成员。
二、浮游生物的生态角色浮游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它们是水中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植物浮游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能量转化为有机物质,成为水生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初级生产者。
而动物浮游生物则通过捕食植物浮游生物或其他浮游动物来获取能量,同时也是其他水生动物的食物来源。
因此,浮游生物在维持水生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平衡和稳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次,浮游生物也能够影响水的生物化学循环。
植物浮游生物通过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有机物质,同时释放出氧气,为水中的其他生物提供氧气供氧。
浮游动物则通过摄食植物浮游生物,帮助水生生态系统中营养循环的进行。
因此,浮游生物可以促进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化学循环,保持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
另外,浮游生物还能够对水质和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
海洋生物学复习提纲资料

海洋⽣物学复习提纲资料复习提纲1.⽣命与⾮⽣命的区别是什么?⽣命能够⽣长、新陈代谢、感知外界环境并调节内部⽣理环境,以及繁殖后代2.⽣命的主要组成成分是什么?碳⽔化合物、蛋⽩质、脂肪、核酸3.DNA和RNA的主要功能是什么?DNA:携带某⼀⽣命体构建和运⾏的所有指令;RNA:将编码在DNA 上的遗传信息传导到蛋⽩质上,催化,贮存遗传信息。
4.写出光和作⽤和呼吸作⽤的化学分⼦式。
光合:6CO2+6H2O→C6H12O6+6O2呼吸:C6H12O6+6O2→6CO2+6H2O5.什么是扩散作⽤?什么是渗透作⽤?扩散:离⼦和分⼦从⾼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渗透:指⽔对选择性的可渗透膜进⾏扩散的过程;主动运输:细胞利⽤能量将物质想与扩散相反的⽅向运输。
6.海洋⽣物是如何调节渗透平衡的?多喝海⽔,少产尿,盐分从鳃排出。
7.海洋⽣物的⽣殖机制有哪些?分别举例说明。
散卵⽣殖:⾦枪鱼护卵⽣殖:⼤王乌贼胎⽣:南蓝鲸卵胎⽣:⼤⽩鲨8.什么是物种?⼀群⽣物它们具有共同的性状、特征,相互之间可以繁殖后代,⽽且与其他⽣物物种种群产⽣⽣殖隔离。
9.写出⽣物分类的位阶(中⽂和英⽂)域domain,界kingdom,门pylum,纲class,⽬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 10.真核⽣物域可分那⼏界?各举出2个物种。
动物界:⼤王乌贼,⼤⽩鲨植物界:马尾藻,裙带菜真菌界:海洋酵母菌,海洋链霉菌原⽣⽣物界:有孔⾍,放射⾍,纤⽑⾍11.海洋微⽣物包括哪些⽣物门类?细菌,真菌,病毒,放线菌,⽴克次⽒体,⽀原体,⾐原体,螺旋体,原⽣动物,单细胞藻类12.病毒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仅含有核酸物质(DNA或RNA)和蛋⽩质,寄⽣于活细胞中⼀类不具备细胞形态的微⽣物。
14.海洋细菌有哪些类群?在海洋⽣态系统中分别发挥什么作⽤?球形、螺旋形、杆状、环状、分枝丝状等分界值,初级⽣产⼒,⾷物源,营养物质循环15.原核⽣物(细菌、古菌)有哪些类型和特点?原核⽣物特点:结构最简单,⽆核,⽆包被膜的细胞器类型:细菌、古⽣菌、放线菌细菌:不还叶绿素和藻蓝素的原核单细胞⽣物,⽆核膜、核仁,环状DNA,有细胞膜、中膜体、细胞壁、荚膜、鞭⽑古⽣菌:多⽣活在极端的⽣态环境中;具有原核⽣物的某些特征,⽆核膜、内膜系统,闭合状DNA;具有真核⽣物特征:DNA复制转录翻译以及DNA和RNA聚合酶都相似;既不同于原核也不同于真核:细胞膜中脂类不可皂化,细胞壁有所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部分海洋浮游生物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浮游生物和浮游生物的定义一、浮游生物(Plankton)定义: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动地营漂浮生活的水生生物。
二、浮游生物的共同特征1、缺乏发达的行动器官2、体色:浮游植物——因有叶绿体等色素体而表现颜色多样化;浮游动物——多透明Eg:水母;栉水母;海樽3、多数个体小浮游植物:10μm-100μm浮游动物:1mm~10mm Eg:北极霞水母(2~7.8m)火体虫(尾索动物海樽的群体,长度可达2m)三、浮游生物学(Planktology)研究浮游生物生命现象、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浮游生物分类(不同分类标准下不同分类名称及解释如阶段性浮游生物)一、营养方式1、浮游植物Phytoplankton: 主要包括单胞藻(硅藻、甲藻)自养性浮游生物——生产者,初级生产力,真光层<这个光层的光能可以保证植物足够的光能进行光合作用> 2、浮游动物Zoopankton异养性浮游生物:无脊椎动物<原生、腔肠、甲壳类>很多海洋生物幼体也属于浮游范畴——消耗者,次级生产力二、个体大小(知道中英文名)1、极微型浮游生物(Ferntoplankton):0.02~0.2µm,浮游病毒2、微微型浮游生物(Picoplankton):0.2~2µm,浮游细菌,浮游植物3、微型浮游生物(Nanoplankton):2~20µm,浮游真菌,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4、小型浮游生物(Microplankton):20~200µm,浮游植物、浮游原生动物5、中型浮游生物(Mesoplankton):0.2~20mm,小型水母,栉水母,桡足类,枝角类,毛颚类,被囊类,鱼卵和鱼仔6、大型浮游生物(Marcoplankton ):2~20mm ,较大水母,糠虾,端足类,磷虾,海樽,鱼类幼体7、巨型浮游生物(Megaplankton ):20~200mm ,大型水母,被囊类(火体虫、纽鳃樽) 生物学意义:三、生活史中浮游阶段长短 1、永生性浮游生物(Holoplankton )2、阶段性浮游生物(Meroplankton ):水母体、幼虫、季节性/兼性浮游生物3、暂时性浮游生物(Tychoplankton ):暂时性营浮游生活,大多数为底栖生物如:四、生活环境1、淡水浮游生物(freshwater plankton ):盐度<52、海洋浮游生物(marine plankton ):盐度>163、河口浮游生物(estuarine plankton ):盐度5~16五、分布1、水平分布:①沿岸性(近海)浮游生物:盐度较低②远洋性(远海)浮游生物:盐度较高③泛栖性浮游生物:适应盐度范围较宽2、垂直分布:①上层浮游生物:0~100m :漂浮生物(neuston ):0~5cm ,受风影响大,生活在海液界面上 ②中层浮游生物:100~400m③下层浮游生物:>400m :深海浮游生物(>600m )、极深海洋浮游生物(km 级)3、地理分布:北极、北方、温带、热带、南极浮游生物4、季节分布:春夏秋冬、终年、偶现六、来源1、自生浮游生物2、外来浮游生物第四节 海洋浮游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一、有益1、经济海产和养殖动物的饵料2、浮游生物渔业(人类食物)3、海流、水团指示生物4、研究海洋地质史和勘探石油(钙质、硅质壳)5、海洋污染的生物性指标(对污染物有富集作用)二、有害1、产生赤潮——甲藻、夜光虫、中缢虫2、破坏渔业资源、养殖敌害第五节浮游生物研究历史与重要研究理论二、浮游生物几个重要研究领域1)微型生物环或微生物网(microbial food web)营养物质更新快、能量转换效率高、与有机碎屑关系密切微生物环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比例很大2)能学研究浮游动物摄食率、呼吸率等研究3)桡足类的培养研究浮游动物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小鱼虾最主要的食物来源天然饵料,富含高不饱和脂肪酸,宽幅饵料目前的好饵料:卤虫、轮虫,但高不饱和脂肪酸没有桡足类高4)桡足类滞育卵的研究<桡足类、卤虫、轮虫都可产生滞育卵>环境不适时,产滞育卵沉到海底保存时间很久,环境适宜再孵化5)种群遗传分析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种群遗传、揭示种群动态变化机制6)种群动态及模型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解释变化规律、预测变化规律第一章原生动物第一节基本形态一、细胞质外质 ectoplasm :透明,均匀,少颗粒,滞性大内质 endoplasm :色泽暗,多颗粒,滞性小(易流动)二、细胞核泡状核 Vesicular nucleus :染色质少,分布不均(小核)致密核 Massive nucleus :染色质多,分布均匀(大核)如:草履虫 大核(肾形)、小核(球形)——双态核有些有多个核,一般只有一个核。
第二节 分类(海洋中浮游生物的纲、亚纲、目的名称,各目特征,主要特点,大体分布,代表动物)鞭毛虫纲、肉足虫纲、纤毛虫纲(孢子虫纲、丝孢子虫纲)——寄生一、鞭毛虫纲 Mastigophora以鞭毛为运动器官,有坚实的皮膜,不变形。
分为2个亚纲,10个目:植鞭亚纲(鞭毛较少)、动鞭亚纲(鞭毛较多,寄生生活) 如:夜光虫科的夜光虫:异养(捕食硅藻、小型动物)①纵沟、纵鞭毛,口,触手,质,核,中央团②食物泡 ③夜光原眼虫(绿色)当大量夜光虫聚在一起时为肉色。
二、肉足虫纲 Sacrodina以伪足为运动胞器,无坚实的皮膜,有些具有外壳或骨针。
伪足形状,轴丝有无 辐足亚纲:针状伪足,有轴丝绿色:某些热带地区 体内共生夜光原眼虫根足亚纲:叶状,根状或丝状伪足,无轴丝(可伸缩)(一)辐足亚纲(放射虫)中央囊(几丁质)有孔:使内外质相通无孔:通过囊上的膜使内、外质相通等辐骨虫目透明等棘虫(二)根足亚纲(伪足中无轴丝支持,可伸缩)有孔虫目外壳:单室类型胎室(肧室)<多室类第一室>多室类型隔片、孔<室与室间叫隔片,隔片有孔交流>胎室的形成:配子结合——小球型无性生殖——大球型1、管棘虫科管矛棘虫平旋壳、多室2、圆辐虫科敏纳圆辐虫(镶边圆辐虫)3、圆球虫科抱球虫亚科抱球虫属伊格抱球虫(塔式螺旋)普林虫属三、纤毛虫纲Ciliata构造复杂,分化最高等,以纤毛为运动胞器,细胞核分化为大核(营养核)和小核(生殖核)。
旋唇亚纲沙壳纤毛虫目(简壳虫目)特点:圆锥形、杯形或喇叭形体外有壳壳表嵌有外来颗粒主要分布在沿岸,我国有记录的12种。
1、沙壳纤毛虫科薄铃虫属诺氏薄铃虫2、铃壳纤毛虫科拟铃虫属3、类铃纤毛虫科类铃虫属运动类铃虫细壳虫属小领细壳虫4、钟形纤毛虫科网纹虫属巴拿马网纹虫、钟状网蚊虫第三节习性与经济意义布氏拟铃虫(帽子)妥肯丁拟铃虫根状拟铃虫纽螺旋——有孔虫中种类最多的螺旋一、分布12、垂直分布——<100m,6~30m分布最多3、季节分布:种组成、数量变动都和季节有关4、垂直移动:季节、昼夜二、生殖无性生殖:二分裂,复分裂,出芽有性生殖:配合法(受精)——同配、异配(两配子不同)接合法(草履虫)三、发光放射虫(深海)、夜光虫四、赤潮(red tide)——夜光虫(鞭毛虫纲)、中缢虫(纤毛虫纲)第二章腔肠动物(Coelenterata)和栉水母(Ctenophora)第一节概述(分纲依据、纲的特征、各部分结构名解)刺细胞是腔肠动物独有的特点。
水母(Medusa)分纲依据:大小、缘膜、世代交替水螅水母纲:小型,有缘膜,世代交替明显,水螅型发达。
钵水母纲:大型,无缘膜,有世代交替,但水螅型退化或消失。
第二节水螅水母纲有缘膜水母一、形态结构(一)外部形态1、伞部:上伞部、下伞部、伞腔2、缘膜(velum):伞边缘伸向伞腔,有肌肉,排水运动3、垂管(口柄):长短各异4、触手触手球:捕食器官,长在伞的边缘。
触手基部的膨大为触手,有点种类长在触手上,长有刺细胞,可放出刺,攻击。
5、平衡囊:在触手球或触手基部,其中有平衡石。
在游动时,平衡石会在平衡囊中滚动,压刚毛,从而信号传到神经系统。
6、眼点:在触手基部,感光,无视觉能力,颜色各异(有无、数量、颜色为分类依据)7、刺细胞(Cnidoblast):触手最多,体表上也有,防御和捕食。
刺丝囊在里面,囊的有无也是分类依据之一。
(二)内部结构1、胃管系统(消化系统):口、胃、胃囊、辐管、环管;2、神经系统和感官:神经网、平衡囊、眼点3、生殖系统:雌雄异体,同形。
生殖腺的形状和位置不同,分类依据之一。
水螅水母——辐管/垂管钵水母——胃囊二、分类依据水母体的形状眼点和平衡囊的有无、数目生殖腺的位置、形状辐管的有无、数目触手的位置、数目(目的名称及区分、检索表)1、花水母目伞高钟形;多有眼点;无平衡囊;生殖腺在垂管或胃壁上2、软水母目伞半球或扁形,通常无眼点,有平衡囊,触手多,生殖腺在辐管上3、淡水母目触手空心,生殖腺在胃壁或辐管上4、硬水母目伞半球到高钟形,胶质硬,触手实心或同时有实心和空心触手5、刚水母目(筐水母目)伞缘分叶;无辐管;生殖腺在胃壁上,胃宽大,实心触手(8根)从伞缘或其上方生出6、管水母目(群体)无世代交替,但有多态现象(polymorphism)三、水螅水母纲分目检索表1、多态型群体————————————————————————————管水母目单体型个体————————————————————————————22、伞缘分叶;无辐管、环管——————————————————————筐水母目伞缘未被分隔———————————————————————————33、伞缘无平衡囊———————————————————————————花水母目伞缘具多个平衡囊—————————————————————————44、伞厚而硬—————————————————————————————硬水母目伞薄而柔软————————————————————————————55、伞多为扁球形生殖腺位于辐管上———————————————————软水母目伞一般较高,生殖腺位于胃壁或延伸到辐管上—————————————淡水母目第三节钵水母纲(结构特点、目的名称、检索表、代表动物)一、形态构造无缘膜水母,伞缘有缺刻、缘瓣(凹的比较明显则形成缘瓣)。
二、分类1、立方水母目灯水母“海黄蜂”2、冠水母目红斑游船水母3、旗口水母目①游水母科夜光游水母②霞水母科北极霞水母(伞可达2m+)③洋须水母科海月水母(碟子状)4、根口水母目①端根水母科嘉庚水母②叶腕水母科叶腕水母③根口水母科海蜇三、钵水母纲分目检索表1、伞立方形—————————————————————————————立方水母目伞不呈立方形———————————————————————————22、外伞部中央附近有一条冠沟—————————————————————冠水母目外伞部中央附近没有冠沟——————————————————————33、口腕彼此分离———————————————————————————旗口水母目口腕彼此愈合———————————————————————————根口水母目第五节栉水母Ctenophora(多数浮游,少数底栖,极少数寄生)(比较、主要结构名称(栉板)、纲目名称、代表动物、特点特征)一、与腔肠动物比较相似点:两辐射对称两胚层分枝的胃管系统不同点:栉板(栉)、刺细胞(腔肠)、粘细胞(栉)、感觉器官集中(位于反口面)、神经系统集中(向8行栉板基部集中)成体触手有无:有触手纲无触手纲栉板:每一栉板由一列基部相连的纤毛组成,栉板下面有肌纤维使栉板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