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 上下求索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

屈原《离骚》原文及翻译家世生平帝高阳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阳氏的子孙,朕皇考曰伯庸。
我的父亲字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岁星在寅那年的孟春月,唯庚寅吾以降。
正当庚寅日那天我降生。
皇览揆余初度兮,父亲仔细揣测我的生辰,肇锡余以嘉名:于是赐给我相应的美名:名余曰正则兮,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字余曰灵均。
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天赋给我很多良好素质,又重之以修能。
我不断加强自已的修养。
扈江离与辟芷兮,我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纫秋兰以为佩。
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
汩余若将不及兮,光阴似箭我好像跟不上,恐年岁之不吾与。
岁月不等待人令我心慌。
朝搴阰之木兰兮,早晨我在山坡采集木兰,夕揽洲之宿莽。
傍晚在小洲中摘取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时光迅速逝去不能久留,春与秋其代序。
四季更相代替变化有常。
唯草木之零落兮,我想到草木已由盛而衰,恐美人之迟暮。
害怕君王逐渐衰老。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利用盛时扬弃秽政,何不改乎此度也?为何还不改变这些法度?乘骐骥以驰骋兮,乘上千里马纵横驰骋吧,来吾道夫先路也!来呀,让我在前引导开路!以上是第一部分:叙述诗人家世出身,生辰名字,以及自已如何积极自修,锻炼品质和才能政治理想昔三后之纯粹兮,从前三后公正德行完美,固众芳之所在。
所以群贤都在那里聚会。
杂申椒与菌桂兮,杂聚申椒菌桂似的人物,岂惟纫夫蕙茝!岂止联系优秀的茝和蕙。
彼尧舜之耿介兮,唐尧虞舜多么光明正直,既遵道而得路。
他们沿着正道登上坦途。
何桀纣之猖披兮,夏桀殷纣多么狂妄邪恶,夫唯捷径以窘步。
贪图捷径落得走投无路。
唯夫党人之偷乐兮,结党营私的人苟安享乐,路幽昧以险隘。
祖国的前途黑暗而险阻。
岂余身之惮殃兮,难道我害怕招灾惹祸吗,恐皇舆之败绩!我只担心祖国为此覆灭。
忽奔走以先后兮,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及前王之踵武。
希望君王赶上先王脚步。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你不深入了解我的忠心,反信谗以齌怒。
反而听信谗言对我发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我早知道忠言直谏有祸,忍而不能舍也。
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

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上下求索苦一片报国心——屈原《离骚》赏析川雪《离骚》篇名的含义,一般采用司马迁和班固的解释,是遭到忧患的意思。
全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有诗人自我怀抱的抒写,有对楚国黑暗政治的揭露,有幻想世界的描绘,也有香草美人的点缀,交织成一幅五光十色的人生图画。
鲁迅称它“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贯穿全诗的是一条主线——诗人心灵世界的悲剧性冲突,这条主线又展现为两个方面的矛盾:一是诗人的政治理想与现实环境的对立,二是诗人远游自疏的念头与眷念故国之情的对立。
前者可称之为主观与客观的矛盾,后者则属于主观世界内部的矛盾,两者共同纠结成诗人心灵上的悲剧性冲突。
全诗思路的展示、结构的安排便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的矛盾逐步展开的。
根据全诗的感情线索,可以把全诗分为三个主干部分和一个尾声。
从诗的开头至“岂余心之可惩”为第一部分,是写诗人对往事的回顾。
这一部分展示了诗人的人生道路、美好理想及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冲突,将诗人坚持美好操守、不向邪恶势力妥协的伟大形象初步展现在读者面前。
诗人的形象是美好的,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心。
诗一开始就从遥远的祖系追溯起,表明自己是高阳帝的后代,以见出家世的华贵;然后说到生辰的吉祥,体貌的端正和名字的嘉美。
在这一切内在美质(喻指先天禀赋)的基础上,再加上用各种香草美花来修饰仪容(喻指后天修养),当然更见得美丽出众。
这些自我介绍,紧紧扣住了“爱美”的主旨。
诗人如此不厌其详地从各个角度来表白自己“爱美”的天性,正是为了突出他的人生目标。
因为有了这样的美质,就决不能虚度年华,沦于“美人迟暮”的可悲境地,而应该奋发自强,驰奔于时代前列。
“来吾导夫先路”的自誓,鲜明地揭示了诗人变革现实的远大抱负。
诗人的政治理想是“致君尧舜”,使楚国强大。
为此,他愿辅助楚王使之像先君(即三后)开创楚国基业那样奋发有为、纯洁完美,像古代圣帝尧舜那样光明正大,遵循正道,坚持正确途径;而不要像亡国之君夏桀、商纣那样任意妄为、违道乱常,使政乱国危。
《离骚》全文赏析

第一段。
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
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
叙述自己在政治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第四,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
下文展开了剧烈的思想斗争而终于取得胜利,就是确立在这样一个坚实基础上的。
《离骚》分段讲解

《离骚》分段讲解《离骚》分段讲解《离骚》是中国战国时期诗人屈原创作的诗篇,是中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离骚》分段讲解,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段、通过自叙的笔法,提出了积极用世的人生观。
首先追溯世系,表明自己是楚国宗室之臣;详纪生年和名、字的由来,强调禀赋的纯美。
这和爱国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就成为屈原生命中进步的动力。
奠定了他那种坚强不屈的战斗性格的基础。
接着叙述他对待生活的态度。
由于热爱生活,所以特别感到时间的易逝,生命的短暂;因而孜孜不倦地培养品德,锻炼才能,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而这一切。
都是为了一个远大的理想,明确的目标,在楚国政治改革中,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第二段、承接上文,阐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立场,以及事君不合的经过。
首先述三后以戒今王,接着陈尧舜以示典范。
在古代社会里,凡是具有政治抱负的士大夫,他们的理想都必然寄托在最高统治者的身上,因而屈原就必须争取楚怀王的合作,首先是取得他的信任。
可是怀王的态度是不坚定的。
这一矛盾的存在,就展开了屈原和“偷乐”的“党人”之间的剧烈斗争;同时,怀王的听信谗言,也就决定了屈原政治上的客观遭遇,为下文提出张本。
第三段、叙述自己在斗争中的客观遭遇,并分析其原因。
综合起来,有下面几层:第一,政治上的改革,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
除了争取君王的合作,必须培植人才,广结同志,共赴其成。
屈原在这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
可是想不到“众芳芜秽”,致使他的计划落空,陷于孤立。
第二,指出了他和“党人”之间的矛盾的根本原因。
他们之所以勾心斗角,排除异己,只不过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屈原的坚持理想,则是为了“恐修名之不立”,“哀民生之多艰”。
这里,他强调法度绳墨,进一步提出他的法治思想;这和腐化没落的贵族势力绝不相容,因而这一斗争是不可调和的。
第三,在这样不可调和的斗争中,怀王的昏庸糊涂,“不察民(人)心”,不辨黑白,助长了邪气的高涨,造成了群小进谗的有利条件。
第四,从邪正不能相容,预测自己前途遭遇的必然性;强调不屈服、不妥协的顽强精神,并准备为此而不惜作任何牺牲。
楚辞《离骚》赏析

楚辞《离骚》赏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佛陀是人类灵魂的导师,而屈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始祖!两位都是爱国爱民的人君和辅君!概赏:第一章(被贬)53行:诗人从自己的家世和出生写起,回顾了自己有生以来的努力、追求、奋斗以及所遭受的失败,满腔悲愤地表述了矢志不渝的精神和九死未悔的态度。
第二章(反思)38行;接着面对自己的失败,进行了一番深刻的反思。
毕竟惨遭失败是不争的事实。
因此,诗人以“路径似未看清兮”领起,先以“退身修整服装”一般地表现自己的反思,但仅如此则缺乏波澜,且难以深入,所以借“家姐”这个人物从反面来责备、劝说,以逼出“找舜帝评理去”一节,既深化了反思,又强化了情感。
连情谊最亲密、对自己最关心的“家姐”,也如此责骂、劝说,世上还有谁能理解自己呢?一气之下便“找舜帝评理去”。
反思的结果,坚定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第三章(再试)38行:又积极地重新求索,然而上下求索后却没有结果。
诗人写自己的“仔细寻路”。
这是在遭遇诽谤之后的重新努力,但无论叩“天门”还是“求美女”,都以失败告终。
第四章(徘徊)38行:诗人又陷入苦闷与徘徊之中。
辛辛苦苦的求索又遭失败,究竟何去何从?诗人无奈,于是“取琼茅来卜卦”,请灵氛为他占算以决疑。
灵氛卜卦的结果是必须远游离开楚国才有出路。
经过一番考虑,仍然犹豫不决。
于是再请巫师降神求教。
之后,又经反复审慎的思索,最终决定“远游自离去”,离开楚国出游。
第五章(他投)21行;通过审慎思虑后,诗人结束了自己的徘徊,认可了灵氛的“吉卦”,选择“吉日”出发。
但充满憧憬的出游还是因为“眷顾楚国”而中途放弃了:”曲身回首停步“。
结果只能选择以死殉国,“追随彭咸归去!”诗歌通篇是第一人称叙事的结构,情节分明,脉络清晰,而它的言志、抒情,则全都融入叙事过程之中,密切结合情节发展的具体阶段来进行,从而达到一种悲愤倾诉的强烈效果。
赏析宋代著名史学家、词人宋祁说:“《离骚》为词赋之祖,后人为之,如至方不能加矩,至圆不能过规。
《离骚》的思想内容

《离骚》的思想内容《离骚》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作品。
它吸收和发展了古代人民口头创作——古代神话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
下面是《离骚》的思想内容,和小编一起看看吧。
《离骚》是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 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
《离骚》艺术地表现了屈原如下思想:第一,大一统思想。
希望由楚国完成统一中国的伟业。
《离骚》在谈自己的美政理想时,反复提到那些具有一统地位、曾在一定程度上统一中国并有所作为的君主--尧、舜、禹、汤、周文、周武等,歌颂他们的一统业绩、政治措施、治国方法,希望楚王能效法他们。
如“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汤禹俨而祗敬兮,周论道而莫差”,“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先王之踵武”。
第二,德政思想。
诗人认为有德者在位,无德者失国。
如:“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苟得用此下土。
”第三,打破贵贱等级和“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明修法度。
例如:“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吕望之鼓刀兮,遭周文而得举;宁戚之讴歌兮,齐桓闻以该辅”。
(注:其中的傅说、吕望、宁戚等皆是地位低下而有才能的人。
) 一般认为,《离骚》的主旨是爱国和忠君。
司马迁说:“虽放流,睠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返。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在《离骚》前一部分中,有不少“系心怀王”的诗句,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指九天以为正兮,夫唯灵修之故也”等。
诗中用了一些婚姻爱情的比喻,如“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等,以这种男女之间感情的不谐比喻君臣的疏远。
根据中国传统的伦理习惯,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所以,这些诗句可以解释为屈原的忠君。
高中课文《离骚》原文

高中课文《离骚》原文高中课文《离骚》原文导语:《离骚》是战国诗人屈原创作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大量的比喻和丰富的想像,表现出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并开创了中国文学上的“骚”体诗歌形式,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下面是它的原文。
离骚先秦: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惟通:唯)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
杂申椒与菌桂兮,岂惟纫夫蕙茝!彼尧、舜之耿介兮,既遵道而得路。
何桀纣之猖披兮,夫惟捷径以窘步。
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
荃不查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
指九天以为正兮,夫惟灵修之故也。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
冀枝叶之峻茂兮,愿俟时乎吾将刈。
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众皆竞进以贪婪兮,凭不厌乎求索。
羌内恕己以量人兮,各兴心而嫉妒。
忽驰骛以追逐兮,非余心之所急。
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
掔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
矫菌桂以纫蕙兮,索胡绳之纚纚。
謇吾法夫前修兮,非世俗之所服。
虽不周于今之人兮,愿依彭咸之遗则。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离骚》诗词赏析

《离骚》诗词赏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意思:在追寻真理方面,前方的道路还很漫长,但我将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追求和探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译文] 路途十分遥远啊,我要上天下地去寻找我理想中的人。
[出自] 战国屈原《离骚》跪敷衽以陈词兮,耿吾既得中正。
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
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匆迫。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
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鸾皇为余先戒兮,雷师告余以未具。
吾令凤鸟飞腾夕,继之以日夜。
飘风屯其相离兮,帅云霓而来御。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
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
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
世溷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嫉妒。
朝吾将济于白水兮,登阆风而緤马。
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
溘吾游此cun宫兮,折琼枝以继佩。
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吾令丰隆乘云兮,求宓妃之所在。
解佩纕以结言兮,吾令蹇修以为理。
纷总总其离合兮,忽纬繣其难迁。
夕归次于穷石兮,朝濯发乎洧盘。
保厥美以骄傲兮,日康娱以淫游。
虽信美而无礼兮,来违弃而改求。
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
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
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
雄鸠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
心犹豫而狐疑兮,欲自适而不可。
凤皇既受诒兮,恐高辛之先我。
欲远集而无所适兮,聊浮游以逍遥。
及少康之未家兮,留有虞之二姚。
理弱而媒拙兮,恐导言之不固。
世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
闺中既已邃远兮,哲王又不寤。
怀朕情而不发兮,余焉能忍此终古。
注释:跪敷衽:下跪的礼节之一。
即跪在地上,把衣服的前襟铺开。
玉虬(qiu 2):无角的白龙。
鹥(yi 4):凤凰类,身有五彩。
这里似指饰有鹥的车。
溘(ke 4):忽然。
轫:止住车轮的木垫。
悬圃:中的山名。
在昆仑山中部。
灵琐:神仙居住的宫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另一方面,诗人更是充满忧虑:“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 暮。”“美人”在这里指君王。君王昏聩误国,保守落后,政治 混乱。 诗人虽怀有一腔热忱, 无奈“美人”不识。 诗人在发出“不 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的劝告后,又以昂扬的斗志发出呼 喊:“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诗人想像驾着骏 马奔向远方,他热情地回首,望着徘徊无路的楚王,高喊着“随 我来吧,我当为君在前面带路”。诗人崇仰真理,有着高尚的人 格,所以他当仁不让地以君主的引路人自居。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 动词,等待 恐年岁之不吾与 . 秋其代序: 连词,和 (3)与春与 .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动词,亲附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助词,的 帝高阳之 苗裔兮: . 又重之 以修能: 代词,我 . (4)之 不吾与: 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 恐年岁之 . 独立性
导记·晨读晨练
4.一词多义
文本12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名词,法度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 . 已失期: 动词,揣测、揣度 (1)度会天大雨,道不通,度 . 先自度其足: 动词,量 . : 名词,名字 肇锡余以嘉名 . 名余曰正则兮: 动词,起名字,命名 . 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有名的, (2)名故虽有名 . 著名的 动词,说出 其一处也: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o) (8)肇 锡( zhà .
(10)朝搴 ( qiān ) . (12)阰 ( pí) .
n) (11)朕 ( zhè .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2.通假字 (1)肇锡 余以嘉名: 同“赐”,赐给 . (2)扈江离与辟 芷兮: 同“僻”,幽僻 . (3)来吾道 夫先路: 同“导”,引导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 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 、 《天问》 、 《九 歌》(11 篇)、 《九章》(9 篇)、 《招魂》 ,凡 23 篇。其中, 《离 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 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2.楚怀王三十九年(前 300)春,屈原被贬斥流放到汉北。此间 他作了《离骚》 ,它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 一首抒情诗。全诗 373 句 2 490 字,运用美人、香草的比喻、 神话传说和丰富的想像, 表达了作者鼎革图治的政治抱负和 同腐朽势力作斗争的坚强意志,抒发了热爱祖国的炽烈感 情,是我国浪漫主义长诗的鼻祖。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3.骚体诗:亦称“楚辞体”,古代诗歌体裁之一。起于战国时 楚国,因为这种形式的诗歌以屈原所作的《离骚》为代表, 到了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与萧统的《文选》等作品中, 就用“骚”来指称具有楚辞特点的诗歌, 后人便称之为“骚 体诗”。骚体诗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四言为主的 体制, 在民歌的基础上又继承了散文的笔法, 句式长短参差, 形式比较自由,多用“兮”字以助语势,富有抒情成分和浪 漫色彩。骚体诗的形成,是诗歌形式的一大革新,对后世文 学影响深远。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语言识记】 1.读准字音 (1)苗裔 ( yì) . (3)骐骥 ( jì) . (5)孟陬 ( zōu ) . (7)辟芷 ( zhǐ ) . (9)弃秽 ( huì ) . (2)庚 寅( ɡēnɡ ) . (4)驰骋 ( chěnɡ ) . (6)览揆 ( kuí) .
文本12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常识常记】 1. 屈原(前 340?—前 278?),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 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 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 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 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 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的贵 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 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及顷襄王的放逐, 流放江南, 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5.这首诗是如何塑造抒情主人公形象的? 答:
文本12
答案 屈原既注重内美修洁,又注意外美修饰,所以他要塑造 采摘花木、披挂香草、高冠长佩,集众美于一身的形象。“奇 服”、“纫秋兰以为佩”既是屈原追求外美的表现,亦是他洁 身自好的象征。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具备了正直、善良、忠诚、 公正无私、 坚持真理、 热爱祖国这些美德和情操, 才是高尚的、 美好的人, 反之就是卑鄙丑恶的小人。 他的这种美学理想在 《离 骚》里具体表现为赋予抒情主人公美名、美德、美政理想,并 以美人、美物等来象征明志。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问题生成——带着更多问题而非答案去生活 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请写下你的新问题,或与同学、 老师交流,或在课后自己独立解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在《离骚》的开篇突出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开篇在内容上突出了诗人的品质。诗人不仅具有“内 美”(高贵的出身、降生的瑞奇、美好的名字),而且具有“修 能”(美好的品质和才能)。 这样写的作用主要是表达作者出身高贵,与楚王是同根,楚 国是他的祖国,爱国是其内在的美好品质;突出其自身的高 洁,同时也表明屈原与现实的抗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不 屈精神。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降:连词,不译 惟庚寅吾以 . 嘉名:介词,把 (5)以肇锡余以 . 乘骐骥以驰骋兮: 连词,表目的,来 .
形容词,美好的 又重之以修 能: . 乃重修 岳阳楼:动词,修建 . (6)修 八尺有余: 形容词,长,高 邹忌修 . 守战之具: 动词,整治 修 .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一、基础梳理
1.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找出活用的规律。 (1)不抚壮而弃秽 兮 本 . (2)纷吾既有此内美 兮 . 答:
课 栏 目 开 关
答案 (1)形容词用作名词,秽恶,秽政。(2)形容词用作名词, 美德。 活用规律: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 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 “之”或数词。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4.诗中写到的“江离”、“辟芷”、“秋兰”、“木兰”、 “宿莽”等有什么象征意义?这些事物在诗中有什么表达 效果? 答:
答案 这些香草、香花、香木,大都象征了诗人美好的品德 和高尚的节操,表现了诗人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始终保持 高洁的情操,不肯同流合污的品质。 把这些事物写进诗中,一方面使诗歌的表达更为含蓄,富有 韵味;另一方面增加了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屈原诗歌 的一大特色。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记·晨读晨练
文本12
5.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6.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7.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8.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9.心郁郁之忧思兮,独永叹乎增伤。 10.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离骚》 ——《离骚》 ——《离骚》 ——《九歌· 湘夫人》 ——《九章· 抽思》 ——《渔父》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一、文白对读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二、文本深度阅读 纵恣的文笔 激荡的情感
文本12
屈原的作品,以纵恣的文笔,表达了强烈的激荡的情感。明 代诗人袁宏道指出: 《离骚》“劲质而多怼,峭急而多露”,正是 “楚风”的特点。不仅如此,屈原赞美自我的人格,是率性任情、 真实袒露;咏唱神灵的恋爱,是热情洋溢、淋漓尽致;颂扬烈士 的牺牲,是激昂慷慨、悲凉豪壮……总之,较之《诗经》总体上 比较克制、显得温和蕴藉的情感表达,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 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于生气和强大感染力 的诗歌风格。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屈原不能满足于平实的 写作手法,而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奇丽的幻想,使诗歌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二、整体感知 2.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答:
答案 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主人公形象。由于理想的崇高、 人格的纯洁、感情的强烈,这个形象远远地超出于流俗和现实 之上。全诗始终贯穿着诗人以理想改造现实的顽强斗争精神。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三、重点突破
文本12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宏瑰丽的特征。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 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 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他的诗篇,也喜欢大量铺陈华美的、色泽艳丽的辞藻。他 还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赋予草木、鱼虫、鸟兽、云霓 等种种自然界的事物以人的意志和生命,以寄托自身的思想感 情,又增加了诗歌的美质。大体上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中讲 究文采、注重华美的流派,最终都可以溯源于屈原。
本 课 栏 目 开 关
导读·边学边思
文本12
四、疑点探究 6.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在文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