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骚》课文分析
高一课文《离骚》

高一课文《离骚》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
二、课文原文及重点字词注释。
1. 原文(部分)-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 重点字词注释。
- 太息:叹息。
- 掩涕:掩面而泣。
涕,眼泪。
- 修姱(kuā):美好。
- 鞿羁(jī jī):喻指束缚、约束。
- 謇(jiǎn):古楚语的句首语气词。
- 谇(suì):谏诤。
- 替:废弃、贬斥。
- 蕙纕(xiāng):香草做的佩带。
- 揽茝(chǎi):采集白芷。
茝,香草名。
- 谣诼(zhuó):造谣、诽谤。
- 偭(miǎn):违背。
- 忳(tún):忧闷。
-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
- 侘傺(chà chì):失意的样子。
- 溘(kè):突然、忽然。
三、课文分析。
1. 思想内容。
- 爱国情怀。
- 诗中屈原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里的“民生”不仅指百姓的生活,也暗指楚国的命运。
他将自己的命运与楚国的兴衰紧密相连,即使遭受排挤和迫害,仍然心系楚国,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体现出他对楚国至死不渝的热爱。
- 追求美政理想。
- 屈原追求“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理想。
他希望楚王能够“察夫民心”,做一个贤明的君主。
他自己也秉持着美好的品德,如“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但是却遭到群小的嫉妒和排挤,“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这反映出当时楚国黑暗的政治现实与他理想之间的巨大矛盾。
《离骚》课文鉴赏

《离骚》课文鉴赏《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屈原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于整个生命熔成的诗篇。
下面是课文的鉴赏,以供参考。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共三百七十三句,二千四百九十字。
这是一首浪漫主义杰作,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崇高理想和火热的感情,迸发出了異常灿烂的光采。
《离骚》的命名,司马迁解释为“犹离忧也”,汉代班固在《离骚赞序》里也说:“离,犹遭也;骚,忧也。
明己遭忧作辞也。
”这是汉代人从文字本义所得出的解释。
诗里叙述了诗人的所以“遭忧”和反复曲折地表达了他的忧心之深,因此在这首抒情诗里,含有不少叙事的成分。
这首诗几乎可以看作诗人的“自叙传”,它曲折尽情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这首诗可分为八个部分。
第一部分叙述他的家世、出生和他自幼的抱负;第二部分写他在政治上的遭遇;第三部分写他遭受迫害以后的心情,表示他坚持理想,至死不屈;第四部分写女媭劝他不必“博謇好修”,他就向传说中的古帝重华陈辞,正面地说出他的政治理想;第五部分写他在心情抑郁,无可告愬之下,幻想上天入地,寻求了解他的人;第六部分写他的矛盾心情;他问灵氛和巫咸;冀求得到指引,灵氛劝他离开楚国,巫咸劝他留下来再作打算,但环顾楚国政治情形,却又使他失望;第七部分写他幻想离开楚国远游,但终于依恋不舍;第八部分是“乱辞”,表示要以死来殉他的理想。
《离骚》表现了诗人眷念祖国和热爱人民的胸怀。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有着宏伟的抱负。
他想刷新政治,挽救楚国的危亡:“惟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
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并且还愿意奋身而起,作楚王的先驱:“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 ”他的目的不止在于挽救楚国的危亡,还想让楚国强大起来,从而实现中国的统一。
统一中国,这是当时人民的愿望,也是有远见的人物的共同理想。
屈原在《离骚》里,时常提到尧、舜、禹、汤、周文王等,就是想让楚怀王以他们为榜样。
当时的儒家是提出这些人物来加以理想化,希望统治者要像这些理想人物一样来统一中国的。
《离骚》课文解析

《离骚》课文解析《离骚》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属于先秦时期的楚辞。
它由大思先生所作,以其高峰之作《离骚》闻名于世。
这篇文章通过诗歌的形式,揭示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本文将对《离骚》作出详细解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这部杰作。
一、作者背景介绍首先,我们来看一下《离骚》的作者,大思先生。
他是楚国的官员,也是一位文学家。
大思先生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楚国正面临着战乱与内忧外患。
这些背景对于他的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激情与对现实的思考。
二、《离骚》的主旨《离骚》描述了作者内心的挣扎与奋发向上的精神追求。
整篇作品以诗歌的形式表达,运用了华丽的辞藻和形象的描写,将作者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既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感到不满,又对外部环境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与批判。
同时,大思先生也表达了对自由与人性的渴望,对理想与追求的追逐,以及对命运的反抗。
三、诗歌结构分析《离骚》由十五篇构成,每篇都具有独立的主题和表达方式。
其中,每篇的开头都有"屈原"两个字,表明这是屈原的个人抒发和思考。
整个作品以流畅的辞章与押韵对仗交替呈现,给人以强烈的节奏感和美感。
四、主要意象解析在《离骚》中,大思先生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以增强表达的效果。
其中,最为明显的意象就是“离骚”一词本身。
这个词既可以解读为离别之骚动,也可以理解为才思激荡之意。
通过运用这个意象,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现实境况的不满,以及对自己内心力量的迸发。
五、情感表达与审美追求《离骚》中充满了作者的痛苦与挣扎,也流露出他对美的追求。
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花鸟、山水等描写,使得整篇诗歌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在表达情感的层面上,作者用词准确、细腻,使得读者可以深入感受到作者内心的矛盾与激情。
六、文化价值与影响《离骚》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形式和主题上都具有创新性,使得文学研究者对它的研究与解读从未停止。
高中语文《离骚》

高中语文《离骚》一、文学常识1. 作者简介-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时期楚国人。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他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因遭贵族排挤诽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
最终,楚国郢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二、课文内容分析1. 思想内容- 爱国情怀- 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对楚国命运的深切忧虑。
他虽遭受奸佞小人的排挤和楚王的疏远,但始终心系楚国,如“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他并不害怕自身遭受灾祸,而是担心楚国的国家命运走向衰败。
这种爱国情怀贯穿全诗,即使在被流放的困境中,他仍然眷恋故土,渴望能为楚国的兴盛贡献力量。
- 高洁的品质追求- 诗中通过描写诗人对美好品德的追求来体现其高洁品质。
他以佩戴香草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他把江离、芷草披在肩上,把秋兰结成索佩挂身旁,表明自己从一开始就注重培养美好的品德。
同时,他对世间的丑恶现象坚决批判,与那些“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的小人形成鲜明对比,显示出自己不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2. 艺术特色- 比兴手法的运用- 浪漫主义风格- 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运用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他想象自己早晨饮用木兰上坠落的露水,傍晚食用秋菊飘落的花瓣,还能命令神话中的羲和停住太阳的车子,不让时光流逝得太快。
这些想象奇幻瑰丽,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特点。
三、重点字词与句子1. 重点字词- 朕:第一人称代词,我。
在先秦时期,不论尊卑贵贱,人人都可以自称“朕”。
- 修姱(kuā):修洁而美好。
- 鞿羁(jī jī):马缰绳和马笼头,这里比喻束缚、约束。
- 谇(suì):谏诤。
- 浩荡:荒唐。
- 蛾眉:比喻美好的品德。
《离骚》教材分析

《离骚》教材分析《离骚》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第二单元第二课,屈原借《离骚》痛斥楚怀王的腐败荒淫、听信谗言,众臣嫉妒诽谤、扰乱朝政,整个世俗的投机取巧、阿谀奉承,表达诗人由于失去君王的信任、无法得到大臣支持的“美政”理想破灭的悲痛,以及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仍然砥砺心志、洁身自好、矢志不渝地追求自身道德与人格的完善的崇高意志。
整篇课文充满了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作者极尽铺成之能事,描绘了一个极具象征意味的“香草美人”的世界,在回环往复的旋律中沉痛而激昂地悲吟。
《离骚》紧接《〈诗经〉两首》之后,编写者意在强调作为《楚辞》的代表作《离骚》在艺术审美上与《诗经》的差别,以及二者在中国文学史上无法逾越的地位。
《离骚》与《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滥觞,就像中国文学天空中的双子星座,闪耀着亘古不变的艺术光芒。
二者在各版本教材的选文中互伴而生。
而第二单元的另外一篇课文《孔雀东南飞》作为我国古代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与《诗经》和《离骚》在对诗歌的尝试与创新方面有着相同的地位和作用,他们同为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
《离骚》与《诗经》虽然在文学史上处于比肩地位,但是二者在具体的艺术审美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就内容方面,《诗经》的涉猎面很广,所反映的是各阶层的人,特别是平民真实的生活和情感,而《楚辞》为文人士大夫所作,表达的多为士大夫阶层对现实的情感流露,多为抒情言志,《离骚》就是屈原遭贬之后内心苦闷之情的流露;在艺术风格上,《诗经》作为“平民文学”,无论记叙、抒情、写物都是以平淡、自然、质朴为美,而《楚辞》作为具体文人所作,极尽文采之能事,想象丰富、意蕴深远。
在表现手法上,《楚辞》继承了诗经的赋比兴,但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突破,《楚辞》作家们寄情于物,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物融为一体,创造出许多富有象征意味的意象,如《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
而《孔雀东南飞》继承了《诗经》的淳朴记叙风格与《楚辞》的铺张手法和浪漫意蕴,在中国文学史上亦占据着一席之地。
《离骚》(含逐字逐句翻译解析)

精选课件
5
2、“楚辞” ①诗体名。屈原吸收楚地民间语言和民歌形式 而创作的一种诗歌样式,又称“骚”体。 ②总集名。西汉刘向所辑,收屈原、宋玉及汉 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诗歌作品, 主要是屈原的作品。 ③特色:“楚辞”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 溶化神话传说,塑造鲜明形象;以楚地的诗歌形式、 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 色彩,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 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 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 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 、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 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精选课件
3
屈原与楚词
1、 简介屈原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 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将屈原 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波兰天文学家哥 白尼、法国文学家拉伯雷、古巴作家和民族运 动领袖何塞·马蒂 )受到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精选课件
4
屈原,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字灵均,汉族, 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 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 但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 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 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 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 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 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八、九言,并多用楚地口语“兮”字。
朗读时,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好它的
【课文离骚】课文《离骚》详解

【课文离骚】课文《离骚》详解【--端午节】《离骚》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各方面的影响。
所谓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词,吟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下面是整理分享的课文《离骚》详解,一起来看看吧。
端午和屈原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长久以来众说纷纭,说法不一,流传最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据南朝《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塬。
按《史记》"屈塬贾生列传记载,屈塬,战国末期楚国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
相传,屈塬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塬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塬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在写下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千百年来,屈塬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塬联系在一起。
民国着名报人张慧剑说:"中国有三大天才皆死于水,此三人者,各可代表一千年之中国文艺史--第一千年为屈塬,第二千年为李白,第三千年为王国维。
离骚题解《离骚》,是屈塬文学作品。
关于"离骚的题解,古往今来,也有多种诠释,西汉司马迁说:"离骚,就是离忧。
东汉班固解释:"离,就是遭;骚,就是忧,离骚,就是遭受忧患。
东汉王逸则说:"离,别也;骚,愁也。
认为离骚是离别忧愁等等。
国学大家钱钟书在《管锥篇》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离骚' 一词, 有类人名之'弃疾' '去病' 或诗题之' 遣愁''送穷',盖'离'者, 分阔之谓, 欲摆脱忧愁而遁避之, 与'愁' 告别, 非因'别'生' 愁' 。
《离骚》课文分析

《离骚》课文分析贯穿于《离骚》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下面是《离骚》课文分析,以供参考。
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诗句:“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 …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骚》课文分析贯穿于《》长诗中的“情”,即司马迁所说的“怨”情,更确切地说就是一股忠怨之情。
下面是《离骚》分析,以供参考。
1、创作背景:关于《离骚》的创作背景,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它创作于屈原被楚怀王疏远之时,还是流放中。
《史记·屈原列传》里说,年轻得志的屈原遭到同僚上官大夫(即靳尚)的谗害,楚怀王因而疏远了他。
他“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屈原放逐,著《离骚》。
”《报任安书》里也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司马迁对同一事件的表述明显存在着矛盾。
由于可靠史料的缺乏,要解决这个问题,从这首诗本身找证据是好办法。
诗中有这样的:“何离心之可同兮,吾将远逝以自疏。
”“自疏”意味着主动的态度,不是“被放”。
此外,也有人因为诗中有“济沅湘以南征兮”一句,怀疑它是屈原放逐之后所作,这并不足信。
因为《离骚》后半部分,全是写作者想象中的云游,“济沅湘以南征兮”并非实有其事。
总之,《史记·屈原列传》的说法是可信的。
而《史记·太史公自序》《报任安书》是抒情性文字,行文时不大忠实于史实,是有可能的。
2、主要内容:《离骚》是一首伟大的抒情长诗,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
它有着丰富的内容,浪漫的想象,强烈的感情,自成一格的写作手法,思想和艺术上的魅力并重,令无数人为之倾倒。
同时,它也是我们了解屈原伟大思想与生平的最重要的历史资料。
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主要叙述作者因洁身自好、坚持正道而受到周围众人的猜疑和造谣中伤,君主也疏远了他,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和蝇营狗苟的小人们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自己的美好的德行。
这部分也是作者最集中表白自己的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苦闷、难以排解的心情,为下面情绪的抒发定下了基调。
“余虽好修姱以羁兮,……又申之以揽茝”,写自己受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而原因竟是自己太注意修身!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屈原同周围群小之间的尖锐冲突,也可以看到君主不分贤愚忠奸的昏庸。
对此,作者坚定地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写群小对自己的诬陷以及周围风气的败坏。
“众女”“时俗”两词,说明当时社会环境一团糟,人们的行为没有准则、尺度可言,一味投机取巧,钻营逢迎。
面对如此污浊的、看不到希望的环境,作者爆发出痛苦而无奈的浩叹:“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忳”和“郁邑”都是忧愁烦闷的意思,两个词连用,表现了作者忧闷之深。
清代朱骥在《离骚辨》中说:“此句无限神情,在‘独’字、‘也’字内,盖大夫遥想从前一片婆心,满腔热血,不意今日到此地位。
”这一句是整首诗中最长的诗句,作者似乎将胸中郁积已久的愁闷尽情倾吐出来,震动人心。
然而,作者虽然为自己的遭际悲愤万端,却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节操,他声明:“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接下来,“鸷鸟之不群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进一步指出自己和群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在对自己之所以不见容于朝廷的原因有了清醒的认识后,“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虽然抑郁难平,但情绪趋向平稳,并坚定地表白自己的信念──“伏清白以死直”。
“固前圣之所厚”,表现作者以前贤为榜样,同时它也透露了作者精神力量的重要来源。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里说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离骚》里也称引了不少诗史或传说材料,可见作者对历史很熟悉,前世的明君贤臣就是引导他追求进步政治理想的活生生的例子。
痛定思痛,作者对此前自己的行为产生了怀疑。
他后悔当初没有认清形势,选准道路,那么现在赶紧抽身退出还来得及吧!当然,由进到退是要经过一番内心挣扎和斗争的。
“延伫”“步”“止息”等语,让我们看到一位犹疑、彷徨、苦苦思索的诗人形象。
“兰皋”“椒丘”的意味,正如唐代吕延济说:“行止依兰椒,不忘芳香以自洁也。
”终于,诗人有了一个明确的想法:“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
”这一句既含有让步,又带着倔强。
只求洁身自好,这是碰壁之后的让步;“复修”“初服”,全然不顾自己获咎之由正是自己太“好修”了,这是不计功利得失的倔强。
以下“制芰荷以为衣兮,……芳菲菲其弥章”从各方面写自己衣饰的高洁。
作者不惮繁复地描述种种衣饰,意在表明他修身之严。
读起来,这几句诗给人无限郑重的感觉。
其中,“忽反顾?抠猓酆跛幕?”和前面的“复路”是相应的。
最后,作者再次重申自己“独好修以为常”。
“独”字表现出作者认定自己的原则是正确的并甘愿为之付出的自觉态度,带有一点自豪的味道。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坚信自己,至死不变。
对于这一部分,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点:⑴屈原和楚怀王的矛盾。
楚怀王贤愚不分,没有主见,轻易听信周围群小的.挑拨。
有关诗句:“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⑵屈原和群臣(主要指楚国旧贵族)的矛盾。
群臣妒忌贤才,肆意对屈原造谣中伤;他们投机取巧,毫无原则。
有关诗句:“众女嫉余之蛾眉兮,……竞周容以为度。
”⑶ 屈原和楚王、群臣产生矛盾的根源。
屈原的“美政”理想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这是导致他在现实中碰壁的根本原因。
“举贤授能”就是要任人惟才,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循绳墨而不颇”就是要完善法度,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
这极大地触犯了楚国旧贵族的利益。
屈原意识到楚国的危险处境,深知楚国只有改革政治,才能富强起来,才能与强秦抗衡。
他一心为国家的前途考虑,群臣却只顾自己眼前的利益,这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楚怀王昏庸浅薄,经不起小人挑拨,不能采纳他的主张,疏远了他。
⑷屈原的品格与精神。
屈原洁身自好,决不与周围群小同流合污,并誓死坚持真理,捍卫理想。
有关诗句:“民生各有所乐兮,……岂余心之可惩。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亦余心之所善兮,……固前圣之所厚。
”拓展阅读:历史上关于对屈原评价问题的争议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深受广泛推崇的伟大作家。
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屈原无端受到谗邪小人的中伤和昏庸的楚怀王的放逐深表同情。
屈原在流放过程中,又目睹了楚国的危难和“民生之多艰”,因而,带着满腔的愤懑投汨罗江自杀。
刘向所编的《楚辞》中收入的《九辩》,王逸认为是屈原弟子宋玉“悯其师忠而放逐”之作。
他还认为,宋玉怜屈原“忠而斥弃,愁满山泽,魂魄放失,厥命将落,故作《招魂》欲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
宋玉甚至幻想怀王看到《招魂》之后,会觉悟起来召回屈原。
请看这个宋玉岂不是古今少见的尊师典范?真不理解历史学家先生何以要在话剧《屈原》中把宋玉丑化为屈原的叛徒。
至于《卜居》和《渔父》,我认为也是屈原的后学悼念屈原之作。
汉武帝是汉代第一个热爱屈原作品的皇帝。
而所作赋达82篇之多的怀南王刘安,则是对《离骚》作了很高评价的第一位理论家。
刘安称《离骚》兼有《国风》、《小雅》之长,它体现了屈原“浮游尘埃之外”的人格风范,可“与日月争光”。
其后,司马迁为屈原作传,不仅照录了刘安的这些警句,还进一步把《离骚》和孔子删定《春秋》相提并论。
他盛称前者“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是屈原伟大完满人格的写照。
可见,司马迁乃是非常崇拜屈原的人。
但是,后汉的历史学家班固却不尽以司马迁对屈原之评赞为然。
他对屈原及《离骚》的思想倾向是有褒有贬的,甚至是以贬为主的。
班固批评时,有意避开了司马迁,而径直把矛头指向刘安。
他指出,称屈原和《离骚》可“与日月争光”云云,“斯论似过其真”。
班固的人生观是“全命避害,不受世患”。
他以为屈原应像《诗·大雅》所谓的“‘即明且哲,以保其身’斯为贵矣!”他批评屈原不应“露才扬己,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
他也不同意屈原把大量的神化传说融入作品中,多称昆仑、冥婚、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正,经义所在。
但班固也并不否认屈原的作品“弘博丽雅,为辞赋宗。
后世莫不斟酌其英华,则象其从空。
”因此,他对屈原的评价是:“虽非是明智之士,可谓妙才也。
”后汉的王逸则不满于班固这样的庸俗之见。
他盛赞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
至于梁代的刘勰的《文心雕龙》,又概括王逸的观点,写了《辨骚》一章,除证明屈原作品有异于《风》、《雅》的四点以外,也有同乎经典的四事。
宋洪兴祖是继王逸之后整理、注释《楚辞》的又一著名学者。
他曾得诸家善本,参校异同,成《楚辞补注》一书。
洪氏对北齐颜之推所谓的“自古文人,常陷轻薄,屈原露才扬己,显暴君过”之说,甚为不满。
他从儒家伦理观念出发驳之云:“屈原,楚同姓也。
同姓无可去之义。
”而孔子是提倡士“见危授命”的。
因此,洪氏为屈原的自沉辩护说:“同姓兼恩与义,而屈原可以不死乎?”那么,屈原又为什么不离开楚国呢?洪氏以为,这是由于当时“楚无人焉,屈原如去国,则楚必从而亡”。
因此他说:“屈原虽被放逐,又徘徊而不去楚,其意是生不得力争强谏,死犹冀其感。
”(按:指楚王悟而改行)由此亦可见,屈原“虽死犹不死也”。
朱熹是我国哲学史上有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古籍整理名家。
他对《》和《楚辞》的研究均有重要贡献。
他为《楚辞》作的《集注》也足以媲美其《诗集传》。
朱熹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政治家,他注《离骚》中“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云,此乃是屈原“托为此行,周流上下,而卒返于楚焉;亦仁之至,而义至尽也”。
如此体会屈原眷恋楚国的思想情感,可谓深入了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