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临湘市虎形山钨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合集下载

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

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

Coal Mining Technology︱426︱2017年12期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与找矿分析邓丽军 余 俊江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九一六大队,江西 九江 332100摘要:某省份的钨矿床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老矿山,钨矿床产地众多、发展规模大、品位较高,矿山发展深受区域断裂带和花岗岩株的影响。

其中,岩浆岩破裂构造是矿山的重要构造。

文章结合甘肃省北山地理位置特点对钨矿床的发展形成规律进行分析,并对甘肃省钨矿床的未来找矿前景展开分析。

关键词:钨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找矿方向中图分类号:TD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8465(2017)12-0426-01我国钨矿床最早出现在1908年,钨矿床的发展具有产地多、规模大、品位高、元素复杂的特点。

甘肃省钨矿床矿区位于西贝利亚模块明水-旱山微板块-内雀儿山!狐狸山晚古生代洋盆-狼娃山-白山复背斜西段南翼。

矿带是多金属成矿带,矿产数量众多,矿山开采条件好,具有广阔的找矿发展前景。

1 区域地质情况 区域地质构造是从东西向区域性双尖山-狼娃山压扭性深大断裂,以及派生的北东向扭张性断裂,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

区域范围内的岩浆活动剧烈,岩浆岩发育快速,从基性到酸性都有分布。

其中,华力西中期是该地区岩浆岩发展规模最大的地区,主要成岩基、岩株状产出。

岩浆岩具有很强的基性、超基性、中性、酸性等特点,局部还有碱性岩出露。

中晚期发展起来的岩浆岩矿性发展良好。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甘肃省北山矿区能够被人们肉眼看到的地层挤压发展强烈,呈现片理状发育,产状比较凌乱,总体走向是60度到80度。

下石炭统白山组下亚组倾向南南东,倾斜角度是65度到85度。

在矿区的南边和北边的大小冲沟中有分布第四系全新统。

北山小白石头钨矿床出露地层为蓟县系平头山组下亚组,结合岩石的特点,岩性段可以具体划分为三层。

首先,甘肃省北山矿区下岩段。

甘肃省北山矿区下岩段的钨矿床是比较厚实的大理石,颜色是纯白色;其次,甘肃省北山矿区中岩段。

湘东北虎形山钨铍矿主要赋矿层位的重新划分与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

湘东北虎形山钨铍矿主要赋矿层位的重新划分与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

湘东北虎形山钨铍矿主要赋矿层位的重新划分与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随着湘东北虎形山钨铍矿的开发,对其主要赋矿层位的重新划分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变得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赋矿层位的划分、矿床构造特征以及成矿物质来源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根据现场地质调查和实验测试,对北虎形山钨铍矿的赋矿层位进行了重新划分。

经过初步分析,将矿体划分为了底板、中板、顶板以及矿体上部四个部分。

其中,底板矿体主要分布在,矿脉呈北向、东北向及近东-西向分布,矿脉倾角普遍介于60度至70度之间,矿脉具有剪切破碎特点,矿脉内钨铍矿石以黑钨矿为主。

中板矿体主要分布在散落在底板以下的小隆起、鼻状、小槽状等构造形态上,赋矿层位与底板相近。

而顶板矿体则主要位于距离地表约20米-70米的深度处,赋矿层位位于灰岩的上部。

通过这样的赋矿层位划分,可以很好地指导矿区勘探开发。

其次,矿床构造特征也是成矿物质来源的重要因素。

经过初步研究,北虎形山钨铍矿的矿床构造主要为新构造和老构造。

其中,新构造主要为矿脉,是矿床的主导构造;而老构造则表现为断层、褶皱等构造形态。

矿脉主要受新构造的影响,而老构造则对矿床的成矿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如造成混入岩墙群等。

最后,成矿物质来源也是研究矿床的重要方面。

研究表明,北虎形山钨铍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地壳和地幔物质。

其中,地壳物质主要为岩浆和火成岩熔融产物,而地幔物质则主要为板块运动及其下隆起所带来的热液、气体等。

此外,水也是成矿作用中重要的媒介。

综上所述,重新划分湘东北虎形山钨铍矿的主要赋矿层位以及探讨成矿物质来源有助于深化我们对矿床的认识,为矿区开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针对北虎形山钨铍矿的重新划分与成矿物质来源的探讨,以下列出了一些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首先,根据对矿床的调查,发现矿脉的长度普遍在100米以上,矿脉宽度大多在2米以内,但少数矿脉宽度可达15米以上。

根据地质勘探数据显示,该矿的储量约为30万吨,其中钨和钼含量较高。

湖南湘东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湖南湘东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湖南湘东钨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朱浩锋,李兆宏,蔡维,刘文军(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一六队,湖南株洲412007)摘要:湘东钨矿为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其资源量已经面临枯竭。

通过对湘东钨矿地层、构造、岩浆岩的详细阐述,分析对比矿区南组脉与北组脉地质特征,讨论了岩浆岩成矿之间的关系,认为矿体与燕山早期花岗岩侵入有关;而通过对构造的观察与大地构造背景分析,认为矿区老山坳断层表现为先逆后正的性质,矿脉富集于该断层所派生的R 与R’裂隙之中。

最终,通过所建立的构造演化图,认为老山坳断层下盘深部与控盆断层深部具有一定的找矿前景。

关键词:钨矿;地质特征;找矿潜力;湘东中图分类号:P618.6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995(2019)01-0068-04DOI:10.3969/j.issn.1006-0995.2019.01.016湘东钨矿位于湖南省茶陵县北东部(图1),属于典型的石英脉型黑钨矿床[1],目前矿山面临可采储量日益减少的困境。

根据矿脉产出位置,矿区共分为南组脉与北组脉(图1c)。

两组矿脉受断层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地质特征,前人[2-6]工作对老山坳断层的控矿特征进行了相关讨论,一种观点认为老山坳断层为逆冲性质,另一观点则认为老山坳断层为伸展性质。

老山坳断层性质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直接影响了湘东钨矿找矿方向确定。

本文通过对湘东钨矿各中段进行系统构造观察,在分析地质构造演化的基础上提出湘东钨矿找矿方向。

1地质背景湘东钨矿位于杨子地块与华夏地块交界处(图1a),属于南岭多金属成矿带中段。

研究区内沉积地层除缺失志留系地层外,显生宙地层寒武系至第四系均有发育,包括寒武系变质石英砂岩和绢云母板岩、奥陶系硅质板岩、泥盆系中-厚层石英砂岩夹砂质页岩、石炭系白云质灰岩、三叠系泥质灰岩及砂质灰岩、侏罗系变质石英砂岩、白垩系及古近系红色砂砾岩以及未固结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7]。

研究区基底构造层由炎陵县-桂东南北向隆起带和炎陵县-汤市北西向褶断带组成,主要形成于加里东期最后定型于印支期。

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铅锌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铅锌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铅锌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康博;颜志强;李恋宇【摘要】桃林铅锌矿控矿因素以构造为主,也受岩浆岩活动、地层、岩性等条件控制,矿床成因属多期多阶段、多来源的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充填矿床.根据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理化学条件、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等因素,初步提出桃林铅锌矿床成矿模式和找矿标志,指出下一步找矿方向在北矿带边深部寻找隐伏铅锌矿体.【期刊名称】《资源环境与工程》【年(卷),期】2015(029)002【总页数】5页(P160-163,172)【关键词】桃林铅锌矿;控矿因素;矿床成因;成矿模式;找矿标志;找矿方向【作者】康博;颜志强;李恋宇【作者单位】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二队,湖南长沙410014;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二队,湖南长沙410014;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二队,湖南长沙41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42;P618.43桃林铅锌矿床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经探明为一大型低品位铅锌萤石矿床[1],其后有多家地质队和科研单位对该区开展了勘探和研究工作,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资料,结合湖南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二队近几年来在矿区边深部的找矿成果,笔者综合分析和总结了这些地质勘查及科研成果,对控矿条件、成矿机制、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找矿方向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

桃林铅锌矿位于扬子准地台江南地轴南缘中段的湘东北台拱带北部,即临湘东西向构造带边缘,该区是湖南省十分重要的钨、铜、铅、锌等多金属成矿带。

区内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为冷家溪群、震旦系—志留系、上泥盆统—上三叠统、上白垩系—下第三系、第四系(图1)。

其中震旦系是区域内铅锌矿床主要控矿地层;前泥盆地层构成加里东期变质褶皱基底,岩性主要为板岩、粉砂质板岩夹浅变质砂岩、千枚岩、砂岩、硅质岩等;泥盆纪—三叠纪地层为相对稳定发展阶段的浅海相沉积盖层;白垩系—第三纪地层为活动大陆边缘相盆地碎屑岩沉积。

区内褶皱构造主要有临湘东西向复式向斜、土马坳扇形背斜、大药姑山倒转向斜,大云山倒转向斜;断裂构造十分发育,主要有路口—幕阜山断裂(F1)、石田畈—邱坪坳入字型构造(F6)及公田断裂(F7),其中石田畈—邱坪坳入字型构造与区内成矿密切相关。

钨矿地质概述与找矿标志研讨

钨矿地质概述与找矿标志研讨

钨矿地质概述与找矿标志研讨首先介绍了福建西部龙岩地区的钨矿开采情况,简述了目前龙岩地区的钨矿发展。

接下来简要论述了龙岩地区的钨矿地质概况,介绍了跟钨矿相关的一些矿物,并对白钨矿、黑钨矿作了较为详细的讲解。

然后列举了一些经常用于寻找矿物的标志。

本文研究成果将对钨矿的地质的进一步开采利用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标签:钨矿龙岩地区地质找矿标志龙岩市又名闽西,地处福建省的西部,位于闽粤赣三省的交界处。

作为福建省重要的矿产地之一,龙岩市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

迄今为止,在龙岩市找到的矿产达60多种,其中包括能源矿产、非金属矿、金属矿、其他矿产等,可以说龙岩的矿产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研究的不断深入,地质技术的不断提高,龙岩钨矿也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慢慢地被开采利用。

钨已然成为重要的金属,在很多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比如航空航天、国防等。

长久以来,许多国家都致力于钨矿的勘探、开发,我国对钨矿的开采技术日趋成熟。

在我国,钨矿含量丰富,在世界的钨矿产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龙岩钨矿也逐渐广为人知。

当下更是有公司与龙岩市政府以合资的形式成立了专门的开发公司,主要从事龙岩地区的钨矿资源的开发。

在公司的业务中,以钨为其主要产业,并且针对钨矿公司有着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这条产业链的流程为钨矿山→冶炼→深加工。

下面本文将探讨福建西部龙岩地区的钨矿地质概况及寻找矿产的标志。

1龙岩地区钨矿地质简述在龙岩地区,地壳中钨的含量一般不高,丰度仅是 1.3ppm。

由于表生地质作用的影响中,因为含钨矿物的性质比较稳定,所以经常性地形成砂矿。

但是在个别条件下就可能发生反应。

比如在酸性的环境中,含钨矿物很有可能会被分解,一般情况下以WO3的形式在地表水中存在着,并且有时候还会形成钨的次生矿物。

然而在自然界中,钨更多的是以六价阳离子的形式存在着。

根据离子的特性可知,六价的阳离子电价高,但是离子半径较小,因此决定了此离子的极化能力很强,较为容易变成络阴离子而存在,而且也常常会与所在溶液中的某些二价阳离子结合,形成沉淀,沉淀的主要成分是白钨矿或者钨酸盐-黑钨矿。

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铅锌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湖南省临湘市桃林铅锌矿成矿模式及找矿标志
断裂 发 生 顺 钟 向 扭 动 而 进 一 步 张 开 , 形 成 张 性 构 造
绿泥石 化碎 裂岩 多 具 铅锌 矿 化 ; 重 晶石 化分 布在 硅 化 带和红层 铅锌 矿体 的上 下盘 、 两侧 或顶 部 。绿 泥石 化 、
角砾岩 化是 矿 区 主要 的找 矿 标 志 , 而 硅 化 强 的地 方 不 含矿 或只 见星点 状铅 锌矿 、 黄铁 矿 。
据 l 3个 重 晶石包裹 体 分 析 资料 , 包裹体含 P b 、 z n 、 c u成矿 元 素之 和平均 为 6 O . 5×1 0I ” ; 成 矿 温度 : 据
均一法 测定 为 3 8 0 。~1 3 0 。 ; 成矿压力 : 1 8 0 b a r 。溶 液 盐度 : 据冷 冻 法 测 定 为 7 . 0 % 一1 9 . 5 % 。上 述 数 据 表
1 6 2
资 源 环 境 与 工 程
2 0 1 5生
1 5 . 7 7×1 0 ~, 伴 生铜 品位 0 . 1 ×1 0 - 2 。
2 . 5 矿石 特征
赋矿地层 的缺失 、 矿( 化) 体 亦缺 失 ; 赋 矿地 层 在走 向上
的侧伏 , 也 意味着矿 ( 化) 体 的侧伏 。
棱质构造角砾岩 , 有 少 量 黄 铁 矿 化 及 微 弱 的铅 锌 矿 化 。但 不形 成 工 业矿 体 。在 主 干 断 裂 北 西 侧 的近 东 西 向分 枝 断 裂 与 主 干 断 裂 呈 锐 角 相 交 , 由 于 近 东 西 向分 支 断裂 迁 就 、 利用 、 改 造 原 来 的 东 西 向压 扭 性 断 裂, 所 以具 有 延 伸 长 、 下 切深 的特 点 , 后 来 由 于 主 干
岩 或角砾 岩组 成 。研究查 明 , 在震旦 系上统硅质 炭质板

钨的地球化学与找矿

钨的地球化学与找矿

序言钨是属于有色金属,也是重要的战略金属,钨矿在古代被称为“重石”。

1781年由瑞典化学家卡尔.威廉.舍耶尔发现白钨矿,并提取出新的元素酸-钨酸,1783年被西班牙人德普尔亚发现黑钨矿也从中提取出钨酸,同年,用碳还原三氧化钨第一次得到了钨粉,并命名该元素。

钨在地壳中的含量为0.001%。

已发现的含钨矿物有20种。

钨矿床一般伴随着花岗质岩浆的活动而形成。

经过冶炼后的钨是银白色有光泽的金属,熔点极高,硬度很大。

钨矿的种类主要的钨矿有十几种,我国主要有两种;黑钨矿(钨锰铁矿)和白钨矿(钨酸钙矿)。

1.黑钨矿(FeMn)WO4。

颜色有暗灰色、淡红褐、淡褐黑、发褐及铁褐等颜色。

半金属光泽、金属光泽及树脂光泽。

通常为叶片状、弯曲、片状、粒状和致密状;也有的呈厚板状、尖柱状等单斜晶系晶体,常与白色石英一起以脉络的形式充填在花岗岩及其附近的岩石裂缝中。

硬度5-5.5,比重7.1-7.5。

参差状断口。

性脆,有弱磁性。

黑钨矿是炼钨和制造钨酸盐类的主要原料。

2.白钨矿CaWO4。

颜色为灰白色,也有黄褐、绿和淡红色等。

油脂光泽。

它属正方晶系,形成双锥状的假八面体或板状晶体,晶面有时可见斜条纹,其中插生双晶者较为常见。

也有的晶体呈皮壳状、肾状、粒状和致密块状。

硬度4.5-5;比重5.9-6.2。

性脆,贝壳状或参差状断口。

受荧光灯照射时,白钨矿可发出美丽的浅蓝色荧光。

白钨矿产于我国江西大余、湖南汝城、安化、临武、云南文山等地。

多成砂矿,以上钨矿物可用重选(摇床、跳汰等)、浮选、溜槽、淘重砂法等方法得到黑钨精矿或白钨精矿。

钨的特点电灯泡里头的灯丝,就是钨丝。

钨是最难熔的金属,熔点高达3410℃。

当电灯点亮时,灯丝的温度高达3000℃以上,在这样高的温度下,只有钨才顶得住,而其他大多数金属会熔成液体或以至变成蒸气。

钨,是瑞典化学家社勒在178l年用酸分解钨酸时发现的,但过了六十七年,人们才制得纯净的金属钨。

纯钨是银白色的金属,只有粉末状或细丝状的钨才是灰色或黑色的。

湖南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湖南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湖南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湖南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分布于湖南邵阳市华容县境内,开发历史悠久。

该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对其成矿规律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一、地质特征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岩石类型多样,主要有花岗岩、二长花岗岩、斑岩、英安岩和绿色岩等。

其中以斑岩和英安岩发育最为明显。

矿床中的钨矿石主要呈石英脉状出现,铍则多分布在斑岩中。

此外,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还伴生有许多其他的金属矿石,如铅锌矿、铜矿、银矿、钼矿等。

这些金属矿物的分布规律较为复杂,一般与钨铍矿床的分布差异明显。

二、成因探讨关于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有不同的看法。

一般认为,该矿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区域构造运动造成的地壳变动,通过热液作用,沉淀出了含有钨铍等金属元素的矿物。

同时,矿物的高温、高压等环境条件也为金属元素的沉淀提供了条件。

在成因上,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可能与花岗岩、斑岩等火成岩有关。

由于这些岩石在成因、性质上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极有可能具有一定的联系。

另外,近年来还有学者提出了岩浆热液双重来源的成因模式。

同时,与同类矿床相比,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的地质年代较为久远,属于古生代矿床。

三、结论综合来看,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的成因最可能与区域构造运动、火成岩及热液作用相关。

在矿床形成的过程中,高温、高压等地质环境条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与其他的金属矿床邻近分布,其分布规律与成因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总之,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是湖南地区较为重要的矿床之一,其地质特征及成因的深入探讨对于该矿床的更好开发利用以及同类矿床的研究都有着积极意义。

以下是与虎形山钨铍多金属矿床相关的一些数据:1. 矿床规模:矿床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初步资源储量为2.33万吨,具有开采价值。

2. 矿石成分:主要包括钨、铍、铅、锌、银、铜、钼等多种金属元素。

其中钨的平均品位为0.2%-0.5%,铍的平均品位为0.2%-0.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临湘市虎形山钨铍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摘要湖南临湘市虎形山钨铍矿处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上,在地质、物探、化探综合评价的的基础上,圈定了数十个钨铍矿体,发现了一个低品位大规模的大型钨铍矿床。

初步研究分析其成因类型属于构造裂隙热液充填型钨铍矿床。

关键词地质特征虎形山钨铍矿找矿标志前言虎形山钨铍矿区位于湖南省临湘市北部,矿区西靠长江,邻近临湘市儒溪工业园区,行政区划分属临湘市儒溪镇和源潭镇管辖。

水陆交通皆方便,矿区往南至临湘市,可与京广线、与107国道和京港澳高速公路(G4)相接,往西南到城陵矶码头。

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先后有多个地质队陆续在该区开展野外地质找矿工作与区域成矿研究。

二00五年,我队对该矿区开展地质、物探、化探综合方法找矿工作,发现了一个大型的钨铍矿床,为在湘东北地区乃到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勘查金属矿床取得了重大突破。

本文以该矿区勘查成果为基础,阐述其地质特征,探讨成因类型,寻找找矿标志。

1、区域地质概况虎形山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地台内下扬子台褶带与江南台背斜之过渡部位,下扬子台褶带是我国重要的以铁铜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带—即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该带控制了诸多大型、特大型铜、铁及多金属矿床的分布,矿床类型主要有斑岩型、矽卡岩型、热液型多金属矿床,虎形山地区就处在该成矿带的西端南缘(图1)。

区域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结晶基底、震旦系地层、下古生界寒武—志留系地层、中新生界白垩系上统—第三系地层及第四系。

本区缺失上古生界泥盆—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白垩系下统地层。

区域东南侧见有侏罗世花岗岩分布(幕阜山岩体),分为主体期和补充期。

主体期为中侏罗中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补充期为晚侏罗中细粒二云母二长花岗岩。

区域密度特征:地层密度由新图 1 长江中下游大地构造分区及有关矿床分布略图至老逐渐增大;地层密度受岩性的制约也明显,碳酸盐类岩石较碎屑岩类密度大;花岗岩类岩石密度较之中生代以前岩层密度低,特别是与元古代古老的结晶基底之间存在更大更稳定的负剩余密度,随着岩石基性成份的增加,岩石密度将逐渐增大。

区域磁性特征:除冷家溪群以外,各沉积岩层基本不具磁性或磁性很弱,但经历了热动力事件发生变质后,则可具有弱磁或中强度磁性,盖层中这种磁异常是岩层变质和岩浆活动的磁记录;区域内岩浆岩磁性变化较大,基性超基性岩及闪长岩类等深源岩体常具有中强以上磁性,浅源的斜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等则不具磁性或有弱磁性。

区域重力异常特征:从岳阳市沿长江到黄盖湖为重力场偏高区,异常呈哑铃状,在重力偏高区两侧出现了对称的重力低值区,即华容重力场低值区和幕阜山重力场低值区,最小值低于-50×10-5m/s2,虎形山矿区处在幕阜山重力场低值区的过渡带上,异常等值线发生了畸变和扭曲。

区域重力深域异常呈北高南低梯度下降特征,等值线由北往南呈近东西走向由高到低平行展布,反映了扬子板块古地理格架北高南低。

区域重力浅源异常具有“两高三低”特征:即岳阳、洪湖两个重力场偏高区,重力等值线在区内均未封闭,峰值分别为15×10-5m/s2、5×10-5m/s2,两个重力高值异常以零值线连接在一起,呈北东走向。

幕阜山重力异常是本区规模、幅值、分布面积最大,形态比较完整,走向北西的重力低异常区,虎形山矿区处于该异常区的北西端。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根据1989年湖南省地矿局四○二队开展的《1/20万蒲圻幅水系沉积物地化测量》中资料,冷家溪群产生了Au、Sb、As、Hg、Pb、Zn、Cu、W、Bi等元素的初步富集,尤以Au最为富集;震旦纪系造成了Sb、As、Mo、Ag等元素的富集,尤以Sb最为富集;寒武—志留系产生了Mo、Sn、As、Sb、Ag、Hg、U、Pb、F、Be、La、W等元素富集,尤以Mo、Sn、As最为富集;燕山期岩浆的侵入,形成了Be、Pb、Zn、U、F、La、Sn、B等元素的富集,其中以Be、Pb、Zn、U、F、La富集程度最度。

区域矿产特征上,虎形山矿区外围,临湘向斜以南有桃林铅锌矿、崔家坳钨矿、干港晏家锑金矿及安山冲金矿点;矿区近围有张家冲铅锌矿点、石滚岭铜钼矿点。

结合近外围矿区(或矿化点)的地质特征,初步归纳本区域主要控矿因素及矿化富集特征如下:⑴、本区域主构造线呈近东西向或北西西向展布,这一方向的断裂构造不仅控制矿床(点)有分布,也控制着矿化带甚至矿体的展布。

近东西向的鸭栏—虎形山—源潭断裂,即控制着虎形山矿床及矿带的展布。

根据遥感解译及区域地质调查,该断裂以南还有与之平行的断裂分布,丁家新屋、张家冲、石滚岭等矿点或矿带同样受这组断裂的控制。

⑵、以虎形山—源潭断裂为界,南主要分布冷家溪群易家桥组地层,以W、Be、Cu、Mo、Pb、Zn、Au矿化为主;北以震旦、寒武系地层为主,浅部为W、Be矿化、深部见W、Mo、Cu矿化或Cu、Mo矿化。

⑶、区域内出露的斑岩体或岩脉多见有W、Au 、Cu、Mo 矿化或W、Cu、Pb、Zn、Au矿化。

斑岩体微量元素分析,前述成矿元素也明显富集。

2、矿区地质特征2.1矿区地层矿区出露的地层较简单,主要为第四系、震旦系陡山沱组(Zbd)及元古界冷家溪群易家桥组中段(Ptlny2)(图2)。

第四系(Q)地层分布于低洼处和山坡上,由残积、坡积和冲积物构成。

震旦系陡山沱组(Zbd)分布在矿区北部,构成F1的下盘,地表已强烈风化,仅在硐探和钻孔中见到原生岩石。

岩性为硅化灰岩、白云质灰岩及钙质板岩等。

地层走向近东西向,南倾,倾角一般35—50°,与下伏地层冷家溪群易家桥组呈断层接触。

该地层是本区多金属矿的重要赋存层位。

冷家溪群易家桥组中段(Ptlny2)分布在矿区南部,构成了F1的上盘,岩性主要为青灰色千枚状板岩、硅化板岩、变质细砂岩,凝灰质砂岩等。

地层呈北东—东西走向,缓倾或呈平缓褶曲状,倾角15—40°。

倒转覆盖于Ptlny3之上。

2.2矿区构造矿区以虎形山—源潭断裂带(F1)为界分为南北两区(图2)。

区北为乘风倒转背斜,背斜轴近于东西方向,北倒南倾,轴面倾角30-45°。

矿区处在乘风倒转背斜的南翼,为一走向近乎东西、向南倾斜的单斜构造,由震旦、寒武系地层组成,岩性为海相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石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变质作用。

单斜构造内次级小褶皱及揉皱构造较发育。

区内断裂构造主要有近东西向的虎形山—源潭断裂带F1和北北东向的F2。

F2:该断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40°-60°,属平移性质,横切F1,错距100-150米,将F1含矿破碎带为东、西两段。

F1:即区域上的虎形山—源潭断裂带,该断图2 虎形山钨矿矿区地质图裂发育在冷家溪群与震旦、寒武白垩及第三系地层的接触界面,呈近东西向横贯矿区,倾向南,倾角65°-80°,走向长15km以上,破碎带宽4—12米,具上宽下窄变化特征,地表出露最宽处达20m,断层角砾岩发育,压碎、挤压现象明显,往深部断层面逐步变为紧闭,具瘉合特征,断层泥发育,局部见糜棱岩化、硅化普遍。

该断裂是一条上陡下缓的铲形推复构造,上缓中陡下缓。

上盘(南)为易家桥组中段(Ptln2-2)及上段(Ptln2-3)千枚状板岩、千枚岩、条带状板岩、变质粉砂岩等,普遍具硅化,多见绿泥、绿帘石化,黄铁矿化,靠近构造面地层具有明显的挤压变形或破碎特征;下盘(北)为震旦系上统陡山沱组(Zbd)泥质灰岩、灰岩夹板岩。

该断层造成易家桥组上段(部分)、崔家坳组、大药姑组、陆城组及南沱组缺失,断距较大。

F1含矿断裂带在矿区被北北东向后期平移断裂F2、F3、F4 、F5穿切,均为左行平移性质,平移错距在30~150米左右。

F1断层为本区主要导矿和控矿构造。

地表见有褐铁矿化带,并有较强的WBe 矿化,构成浅部厚大的WBe矿体。

断裂带及其旁侧(尤其是下部灰岩、泥质灰岩中)次级裂隙相当发育,均被云英岩脉或石英脉充填,脉体多含白钨矿及绿柱石;不少地段灰岩或泥质灰岩破碎并具有硅化、绿泥石绿帘石化、滑石化、萤石化等,同时见有浸染状白钨矿化。

这两类矿化共同构造本区F1下盘厚度较大的矿化体或矿体。

2.3矿区岩浆岩矿区内无大规模的岩浆岩体出露,仅在虎形山—源潭断裂带(F1)下盘的震旦系陡山沱组(Zbd)地层中见有数条小的花岗岩和花岗斑岩脉,长约50米,宽约1-6米,走向100°—110°,倾向南,倾角60°—70°。

沿层间及破碎带侵入,蚀变较强,地表受强风化作用而成粘土矿物和石英砂粒。

2.4 矿区地球物理特征全区磁异常划分为一个强磁异常区和两个弱磁异常。

虎形山深源磁异常呈现西南高、北东低的梯度带磁异常,引起深源磁异常的磁源体推测为虎形山下部的隐伏岩体的磁性外壳所致,这与区域重磁异常认识一致。

虎形山浅源磁异常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位于虎形山F1断裂附近走向东西的磁异常带,另一组位于测区东面刘家祠堂—董家冲一带走向北西的异常,在本区未反映全,向南东继续延伸。

两组异常规模较大,呈线性展布,经上延可推测异常为构造与热液活动的结果。

前者即为F1断裂,后者因第四系浮土覆盖地表尚未发现。

磁异常对应的磁源体反映了岩浆热液的存在。

视电阻率异常形态总体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现象,测区中部有一条明显分界线,把南北视电阻率异常分割开。

呈“两区、七个异常点”特征。

两区是指南区、北区;七个异常点是指卢家门—杨家门、陈家门—坳上、罗家咀—宋家湾、陈家咀、晏家冲、周家咀、狮子垄等七处高阻异常。

异常均呈东西向展布,中心明显,梯度较缓,分布面积较大。

2.5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矿区东西部次生晕共有五个综合异常区。

东部测区西段AS1以高温元素异常为主,东段AS2以中低温元素异常为主,也伴有较弱的W、Be高温元素异常,东部测区往东成矿温度有降低的趋势,钨铍找矿远景区主要位于徐家下屋以西地段,其东段具找金矿的前景。

西部测区W、Be、Li、Bi、Mo等元素异常强度不高,主要以Au、Ag、Pb、Zn、As、Sb等中低温元素为主,异常范围较广在较分散,缺乏明显的浓集中心,Au异常值得重视。

从矿区东、西部区内化探土壤剖面中非异常部分次生晕结果和见矿体异常次生晕结果分析看来,矿体内元素含量相对于背景值富集程度从高至低顺序依次为:W→Be→Sb→Li→Ag→Au→Bi→Sn→Pb。

其中W元素强富集达近50倍,其它元素仅1-5倍之内。

Zbd地层土壤中元素含量相对于背景值较强富集的仅有Sb 元素,弱富集的有Li、Mo、Bi、Sn、Cu、Pb、Zn、Ag、As、Au等元素,Ptlny2地层土壤中元素含量相对背景值较强富集的有As、Sb元素,弱富集的有W、Be、Bi、Cu、Pb、Zn、Ag、Au等元素。

2.6 矿区围岩蚀变区内围岩蚀变范围较广、种类较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