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第一课时一、以情导入: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诵读,默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一等奖创新教案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22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一等奖创新教案四年级下册课文22 古诗三首(第1课时)一、教材分析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三首古诗《芙蓉楼送辛渐》《墨梅》《塞下曲》,分别属于送别诗、题画诗和边塞诗。
本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单元语文要素是“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三首古诗都表现了诗人的志向和精神品格。
本课时教学的古诗为《芙蓉楼送辛渐》。
它是唐代诗人王昌龄所作的一首离别诗,描绘了清晨时分作者在江边送别辛渐的情景。
首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离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作者以大片淡墨染出满纸烟雨,用浩大气势烘托出“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开阔意境。
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形成一种照应,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这两句是王昌龄对朋友辛渐的嘱托,也是作者自己的心里话。
诗人构思新颖,构设了“江中楚山孤”和“冰心在玉壶”两个场景,前者气势恢宏,后者精致典雅,一大一小两个场景交相呼应,形神合一,甚为巧妙。
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人物的高风亮节。
该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学生可通过自读自悟、想象画面、借助资料等方式,感受诗句中蕴含的精神气节。
二、教学目标(一)认识“芙”“蓉”“洛”,会写“芙”“蓉”等4个字,重点学习“壶”的书写。
(二)通过自主阅读、合理想象、充分朗读等方式,感悟诗句表达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意及诗人高尚纯洁的精神品格。
(三)学习作者借物抒怀、借景抒情的写法。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积累送别诗。
(二)教学难点1.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写作背景与生活经验等方法,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1、理解后我们会读得更好。
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 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喑含着两个人物)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 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 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在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 21《古诗三首》说课稿

21《古诗三首》说课稿一、说教材《古诗三首》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伟大的品质”,编排的课文都表现了人物的高尚品质。
本课由三首古诗组成。
《芙蓉楼送辛渐》是王昌龄被贬入吴,送好友辛渐赴洛阳时所作。
诗人送别友人,并借友人告知他在洛阳的亲朋好友,他虽然身处逆境,但无一丝凄风冷雨,他有的仍然是一颗纯洁的玉壶冰心。
全诗语言流畅自然,格调开朗,感情真挚。
《塞下曲》是唐代诗人卢纶创作的一首古体诗,是组诗《塞下曲》中的第三首。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诗句虽然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营造了诗歌意蕴悠长的氛围。
《墨梅》是元代诗人、书画家王冕的作品。
作者善画梅,也喜咏梅,这是他的一首题画诗。
诗人借墨梅为喻,在素洁的梅花身上寄予了他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淡泊名利的胸襟。
诗的前两行写实,强调“吾家”的梅花都是“淡墨痕”的,素净雅洁;后两行抒情言志,说明他画梅花,不是为了让人夸赞颜色好,只是要让它的清香弥漫在天地之间。
二、说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读懂诗句意思。
4.结合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表现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是教学的重点,读懂诗句意思,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品格,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
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
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
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
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
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及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写景,用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后两句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与前面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二、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抓住《芙蓉楼送辛渐》中“一片冰心在玉壶”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分析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要抓住“冰心、玉壶”的象征意义,这首诗构思新颖,看似在写与友人的离情别绪,实则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因此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分析写首诗时,诗人遭贬四年,此时又逢亲友回归故里,其深感仕途失意,内心凄切,但王昌龄仍保留心中的高风亮节,这种遭遇所生的情怀距四年级学生的情感经验和生活经验较远,学生较难理解。
五、说教法学法通过了解此诗创作背景,与诗人“对话”以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所蕴含的可贵精神品格,体会诗人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
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谈话导入。
1.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一、说教材《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XXX”“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四、说教法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研究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四年级的学生对研究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研究的意识不敷。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解释了解古诗的粗心,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味作者的思想豪情,感受田园生活的乐趣,激发学生研究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1、今天,我们研究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研究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难过齐读题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五、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古诗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背诵古诗的记忆力比较强,但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够。
因此,课堂中重点是引导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吟诵、想象画面等体验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受田园生活的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和积累古诗的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流传至今仍广为传颂的唐朝名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题。
强调:“芙蓉”的写法、意思。
3、齐读题目。
让我们带着学习古诗的饱满热情再读题目。
既然是送别,让我们再带着淡淡的忧伤齐读题目。
4、用一句话说说诗题的意思。
介绍诗人。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古诗,多读几遍,读准确,读流畅。
②结合文中注释,四人一小组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诗写了些什么。
③在不明白的地方打上问号。
2、回报交流。
(1)指名读诗。
随机学习“壶”字。
再齐读。
(2)从诗的前两行,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此时此刻你觉得哪一个词最能表达你的感受?
想一想:诗中的哪两个词语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
什么样的雨称为“寒雨”呢?“寒雨”怎么样呢?
“秋风秋雨秋煞人”,“寒雨”不仅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暗淡气氛。
谁“孤”呢?仅仅是“楚山孤”吗?还有谁是孤零零的?
让我们带着无限的离愁再来齐读这两句诗。
指名读。
(3)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最后两句诗写了些什么?
“冰心”从字面上看是什么意思,实际上诗人想说明什么?
“玉壶”又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里的冰一样清正廉洁。
在与好友分别的时刻,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自己呢?
出示写作背景。
阴霾的天气,远离的朋友,再加上众口的毁谤,朝廷的贬谪,诗人没有退却,而是勇敢的面对一切。
所以,临别之时,王昌龄坚强地对辛渐说——
一切的一切,王昌龄没有失望,而是乐观地对辛渐说———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
(4)同学们已经会从前两句诗中读出孤独、凄凉,从后两句诗中读出乐观坚强。
你们会读诗了,你们会吟诗吗?
吟诗,就要入情入境的吟诵,抑扬顿挫慢慢的吟出诗的韵味。
试读。
指名读。
3、拓展延伸。
人生自古重离别。
你们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4、小结: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明天的重逢吗?只要我们心中有彼此,只要我们学会珍惜,离别将不再是忧伤。
(三)、学用结合,多元训练
1、解释:
平明——冰心——
2、《芙蓉楼送辛渐》是朝诗人写的一首诗。
诗人与友人分别的时间是,具体地点是,友人所去的地方是。
3、最后一句是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的品格。
4、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七、板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坚强冰心
孤乐观玉壶
八、教学反思
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搜寻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者听读、或者范读、或者领读、或者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经由过程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如许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