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赏析

合集下载

读《项羽之死》

读《项羽之死》

读《项羽之死》摘要:《项羽之死》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中描写了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

本文从项王之勇;项王之情;项王之义;项羽之失败;项羽之印记等方面,浅谈读《项羽之死》的感受。

关键词:;项王之情;项王之义;项羽之失败;项羽之印记历史上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的失败而告终,作为败军之将的项羽还是被很多人称为英雄,究其原因,也许可以从《项羽之死》一文中窥见一二。

《项羽之死》是高中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中的一篇,文中描写了三个场景:垓下被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先从人物形象的角度来鉴赏。

一、“东城快战”,项王之勇作为西楚霸王,项羽最不缺少的是霸气,在本文中,项羽的霸气可以说表现得淋漓尽致。

主要体现在东城快战。

“快”,痛快,畅快,酣畅淋漓。

文中“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写出了项羽无人能挡的气势,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项羽堪称战神。

“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

”一个“必”字可见项羽极度自信,项羽的自信不是自负,也不是狂妄,后来的结果证明项羽所言非虚。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

”在如此敌我悬殊的情况下,项羽仍然不慌不忙,排兵布阵,这就是大将风度。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遂”字可见其轻而易举,项羽在千军万马之中,取敌首级,易如反掌。

“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

”“数里”可见敌将闻风丧胆,也反衬项王之神勇。

“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伏,是口服,更是心服,也侧面表现了项羽之勇。

尽管敌军围困万千重,战神项羽仍然左冲右杀,顺利完成溃围、斩将、刈旗的战略目标,为战士们表演了一场精彩的“勇武秀”。

东城快战,集中表现了项羽的勇。

这两段文字句式上多用短句,大量运用短句,节奏很快,有气势。

二、“垓下被围”,项王之情项羽的盖世豪情征服了他手下的兄弟,也征服了我们每一个人。

但真正打动我心的,却是他的铁血柔情。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项羽之死》作品赏析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项羽之死》鉴赏本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题目为后人所拟。

有人把《史记》誉之为悲剧英雄画廊,西楚霸王项羽则是悲剧群像中的绝代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断便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

“喑叱咤,千人皆废”的英雄死了,留在人间的是历史长河中曾经“卷起千堆雪”的浪花,群山万壑中殷殷不绝的回响,两千年来无数读者掩卷而思、拍案而起的长叹息。

这最后一幕,由垓下之围、东城快战、乌江自刎三场组成,其中包含了楚歌夜警、虞兮悲唱、阴陵失道、东城快战、拒渡赠马、赐头故人等一连串惊心动魄的情节和细节。

司马迁怀着满腔激情,运用史实、传说和想像,传写了项羽的穷途末路,不断丰富、发展了他的性格,让这位英雄死在歌泣言笑之中,取得了可歌可泣的艺术效果。

第一场:垓下之围。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先奏起背景音乐;然后唱出变徵之音的“虞兮”主调:一起便哀音满耳,感人至深。

“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结尾三虚字反复唱叹,曼声苍凉。

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说的那样:“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这支歌由项羽主唱,美人和之,更显得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至这位从不曾流过泪的西楚霸王也不禁“泣数行下”;他的部属更是“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一片呜咽。

这里唱出的不仅是个人在命运面前无可奈何的悲哀,也包含了连所宠爱的美人都无法保护的悲哀;这里流出的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英雄犯了错误之后的悲哀的眼泪,也是一位伟大的英雄面对最终失败的忏悔与惭愧的眼泪。

司马迁不愧是伟大的传记文学家,他对音乐的感发作用有着深邃的理解。

在《刺客列传》中,他曾用“易水之歌”写荆轲的壮士之别,令“士皆垂泪涕泣”;在《留侯世家》中,他用“鸿鹄之歌”写刘邦晚年不得立如意为太子的痛苦心态,使戚夫人“嘘唏流涕”;现在,他又用“虞兮之歌”作为项羽之死这最后一幕的序曲,让悲怆的气氛笼罩全篇,把读者引进苍茫辽远、四顾寂寥的境界,噙着泪水一字一字地往下读,一读则欲罢不能。

《项羽之死》人物赏析)解析

《项羽之死》人物赏析)解析
归天难, 杀气腾腾剑光寒, 剑光寒。 力拔青山, 气盖中原。 欲渡江东却无颜, 歌声残。 逐鹿问鼎, 四面楚歌歌声残。 恨地无环。
霸王别姬
• 四面楚歌 • 霸王别姬
衬托手法:英雄末路, 多情无奈,悲剧氛 围笼罩天地。
东城快战
• 溃围 • 斩将 • 刈旗
展露勇猛雄壮之英姿 解释“天亡我”之原因
自刎乌江
项羽的人物形象小结
项羽是一个英雄豪迈、骁勇善战、多情重义之人。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潸然泣下,悲歌慷慨痛别佳 人。乌江岸边,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实至情至 性之人。以数十击数千,斩将刈旗,当者披靡。身处绝 地,仍杀人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 气,善战之能激荡天地。司马迁将自己所有的情感融注 笔端,塑造了这样一个光明磊落,勇武豪壮,然而最终 却兵败自刎的悲剧英雄,其目的在于通过‘悲’反衬出 美,通过‘苦难’显示出崇高,通过‘毁灭’展示出希 望。鼓舞读者化逆境为动力,引磨难向奋斗,完成生命 的恢宏哪怕只是刹那芳华也当义无反顾!
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 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 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 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 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 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 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 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 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 也”,岂不谬哉!(《史记· 项羽列传》)
项羽之死?
名家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 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

初中语文教案《项羽之死》文学鉴赏:望断天涯路,思念黄河清《项羽之死》是历史上著名的一个故事,许多人都知道其中的情节,但是如何对其进行深入的文学鉴赏呢?本文将通过对故事的分析,对文学的韵味进行探讨。

一、钟离汉史《项羽之死》的故事是源自于《史记》所记载的“钟离汉”这个事件,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概括了中国战国秦汉两朝的历史。

在这一段历史中,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最后决定自杀,但是其死亡方式并不是被人所知晓的。

这时,一位叫钟离汉的将军跳入江中,将自己的衣物给了项羽,并表示自己是项羽的忠诚之臣。

项羽化干戈为玉帛,送给了钟离汉。

由此可见,钟离汉在项羽之死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文学韵味1、望断天涯路故事一开始,项羽被困在乌江之中,身陷困境,孤立无援,寂寞难耐。

此时,他抬头仰望着天空,望断了天涯路,不由自主地流出了悲凉的感叹。

这样的句子非常优美,它不仅有着强烈的悲伤情感,还表现出了项羽在那个时候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2、思念黄河清在故事的后半部分,项羽决定自杀,并在自杀前表现出了强烈的思念之情:“今日且死,勿复言愁。

鸣鼓不再、悲从中来。

吴江水冷、梦入平湖。

”这样的句子表现出了项羽的伤感和无奈,以及对黄河的思念之情。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项羽在自杀之前,思念黄河之清,这不仅表现了项羽不忘民族大义的高尚情怀,更表现了作者对黄河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三、结尾故事在结尾处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这样的句子是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对其表示哀悼,人们对项羽这样一位英雄的评价和赞誉。

这也是对项羽一生历程的简单诠释,和对其生死的肯定。

而“使君”和“操耳”是关于历史上两位著名政治家的称呼,这样的结束也更加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继承输。

四、总结通过对《项羽之死》故事的文学鉴赏,我们可以看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历史事件,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传承。

而望断天涯路和思念黄河清等语言都是非常优美、饱含情感的,它们让我们从中品味到了中华民族那种高尚、深邃的文化性格。

《项羽之死》解析

《项羽之死》解析

名家看项羽: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认为:不应该过江东。项羽气势豪壮,宁 死不辱,知耻重义,视死如归令人敬仰,洋溢着 对英雄的赞美敬仰。“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英雄 观。
名家看项羽:
乌江
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钜鹿之战:
▪ 勇冠三军,成为天下英雄 ▪ (破釜沉舟)
▪ 鸿门宴:
▪ 坐失良机,埋下悲剧种子 ▪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垓下之围:
▪ 乌江自刎,英雄末路悲怆 ▪ (四面楚歌)
项羽之死?
名家看乌江自刎
项羽该不该过江东?
名家看项羽: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名家看项羽:
易中天评项羽之死
方法指导:
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1、要有理有据。 2、要将历史人物放到其生 活 的时代背景中去评价; 3、要在评价中获得经验教训, 以启示今人。
扩展延伸:你喜欢哪个场面中的项羽?为什么?
《霸王别姬》歌曲
项羽之死 司 马 迁
重点探讨:乌江自刎
为什么项羽“欲东渡乌江”,却又在有船 可渡时候不渡而自刎了呢?从中可知项羽 的什么性格?
▪乌江拒渡 知耻重义 重情重义
▪赠马亭长 心地仁善
宁死不辱
▪赐头故人 视死如归
《项羽之死》视频1 《项羽之死》视频2
合作探究:
天命还是人为?
项羽失败的启示
成败史迹回顾
胡曾认为:项羽应该过江东,东山再起。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解读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传说中项羽的传说,记载了他的主要事迹。

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的军队在官渡之战中相遇,项羽败给刘邦,他在战败后自杀身亡,他的死亡引起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之一——秦汉战争。

《项羽之死》的解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项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英勇的将军,他勇敢地抗击刘邦,但最终仍然败给了刘邦。

他的死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战争的发生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

另一方面,项羽的死亡也说明了他的责任感和英勇精神,他在战败后仍然拒绝投降,而是选择了自杀,以此为国家作出了贡献。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

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汉语言文学末路英雄的慷慨悲歌——赏析《项羽之死》左磊摘要:《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本篇课文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关键词:项羽末路英雄慷慨悲歌人物塑造《项羽之死》是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中《本纪》是专门为皇帝立传的,而项羽作为一个失败者却名列其中,可见在司马迁心目中,项羽即使兵败自刎,但仍是一位可敬可佩可叹的英雄。

历史不容忽视,首先在推翻秦的斗争中,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不畏强敌,破釜沉舟,一鼓作气,在巨鹿之战中歼灭秦军主力,百二秦关终属楚。

而后统治天下,分封诸侯,“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曾有也”[1]。

另外司马迁经受腐刑的屈辱之后,心中有了一种感触,项羽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而大汉王朝的开创者刘邦仅仅是个市井无赖而已。

所以司马迁是怀着这种敬重与惋惜、褒扬与责斥的复杂心情为项羽立传的。

节选的《项羽之死》,多角度、多手法、丰富立体地塑造了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中走向末路的悲壮形象。

笔者以“末路英雄的四部曲”为主题和框架,来探究和赏析文本塑造人物的艺术,以期待能对人物有更深入细致的认识,也希望能一窥《史记》的深奥高远。

一、壮士悲歌——英雄末路的苍凉“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1],仅用“兵少食尽”这四个字就写出了垓下围困的项王已是力单势弱、寡不敌众,但汉军慑于霸王的威势,仅“围之数重”,不敢轻举妄动。

在关键时刻,善用人才的刘邦采纳了谋士张良和陈平的计策,用了瓦解楚军斗志为主的“攻心”战术,以楚方归顺人员和汉军中善唱歌者,每夜皆唱楚歌,用“四面楚歌”瓦解敌人的斗志,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

从《项羽之死》来看生与死的选择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生死问题也是一直被探讨的重要主题。

《项羽之死》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项羽的悲剧命运,向我们展现了生与死的选择。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他是楚国的霸主,也是民族英雄。

《项羽之死》一文以项羽的死亡为主线,通过项羽内心的挣扎和抉择,向我们展示了人在生死抉择中的选择和态度。

本文将从《项羽之死》讲起,探讨生与死的选择。

《项羽之死》这篇散文描写了项羽在败于刘邦之后的种种挣扎和抉择。

项羽的生死抉择始终贯穿着整个故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项羽内心的挣扎和痛苦。

在文中,项羽曾经说过:“什么权势、富贵,于我至亲死亡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这句话表达了项羽对生死的看法,他心甘情愿为至亲去死。

这说明项羽在生死问题上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态度。

他愿意为了至亲去死,这表达了他对生死的态度,也表现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抉择。

在项羽即将面临刘邦的围攻时,他曾对身边的将士们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显示了项羽对生死的深刻思考,他认为人生都会死,重要的是要留下一个正直、忠诚的形象。

这说明项羽在生死问题上有着自己的思考和选择,他选择了留下一个正直、忠诚的形象。

项羽在生死问题上表现出了自己的选择和态度,他坚定地选择了忠心为国,照亮自己的汗青。

在项羽的最后一战中,虽然处于绝境,但项羽并没有选择向刘邦投降,而是选择了自刎。

这个决定充分展现了项羽对生死的选择和态度。

相比投降,项羽更愿意选择死亡。

这表现出项羽在生死问题上有着自己的选择和态度,他选择了死亡,来体现自己的忠贞和气节。

这也表现出了项羽对生死的态度,他选择了死亡,来守护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从《项羽之死》中我们可以看到,生与死的选择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精神。

项羽的生死抉择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忠臣的气节和忠贞的信仰。

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人们要有着正确的选择和精神,坚定自己的信仰和立场。

生死并非是一种终结,更是一种转变,人们要有着正确的生死观,坚持自己的信仰和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之死》赏析一
项羽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以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赏析:
此则文字是司马迁笔下项羽被围垓下的一节文字,其千古悲歌使无数骚客文人,豪杰英雄无不唏嘘扼腕,仰天长叹!
大幕刚启,夜空中传来若断若续,如泣如诉的四面楚歌之声,在这样的背景音乐烘托之下,我们的末路英雄演出了一幕霸王别姬的历史活剧.其苍凉感喟,其悲歌慷慨,怎使读者不为之动容呢?"力拔山兮气盖世",极言自己所创功业至伟."时不利兮骓不逝",时运不济呀乌骓马不能再跑 ,这里"乌骓"具有双关意:战马不能闯出重围,当然表示出了处境的危险,但又何不是对自己骑着乌骓马驰骋疆场的怀念呢?想英雄当年,杀宋义,沉渡船,持三日粮,声震距鹿;破函谷,灭强秦,自封西楚,分封诸侯,谁与争锋?!那真是风流倜傥,纵横捭阖,其霸王雄姿,世所罕匹呀!但今天呢?由于入秦前后,坑降卒,杀子婴,掠财宝,烧宫室,搞分封等一系列政策上的倒行逆施,大失民心;由于鸿门宴上,不听忠言,优柔寡断,大施妇人之仁,不打落水之狗,致使沛公得以东山再起,酿成大错;由于自己胸无大志,沐猴而冠,非弄什么"衣锦还乡"的把戏……,终于落得个敌围千重,四面楚歌,故地尽失,孤家寡人的境地,又怎么能不千肠
百结,泣数行下呢?
所唱之"虞兮虞兮"的悲歌,只是为知己红颜-哭吗?不!那是在为英雄自己而哭,为霸业消逝,风光不在而哭啊!试想当此末路凄凉之时,纵有拔山扛鼎的气魄,还能做什么呢?于是只好泣下数行,掬一捧伤心的泪水呀!男儿有泪不轻弹,更何况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更何况是一个已经尝到了胜利,走到霸业顶峰的英雄呢?在这里我们仿佛见到那历史长悲的大画面呀:英雄挺立,饮泣悲歌,其左右,其美人都为英雄气短而洒同情之泪,大帐内外一片呜咽呀!这只是项羽在哭,部属红女在哭么?不,这是司马迁在施展平生本事,在驱使手中的笔墨,为惊天地泣鬼神的末路英雄祭奠而哭呢呀!是在为自己纵有胸中百万丘壑,终于不能被当路所重,能力不能施展而一洒触景生情之悲呀!正如<史记评林>引吴贤齐所说:"一腔怨愤,万种低徊,地厚天高,托身无所,写英雄失路之悲,至此极矣!"
《史记》原文(续前霸王别姬段):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

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

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汉骑追者数千人。

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吴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为四队,
四向,汉军围之数重。

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

”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

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

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

项王謓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

与其骑会为三处。

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

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

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

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这段文字,被评家概括为"东城快战"。

大致分为以下几层意思:(一)溃围南走,汉军平明方觉,说明项王真“神人”也。

谁不佩服!(二)渡淮之后,能属者仅百余人。

惶惶如丧家之犬。

岂不狼狈!(三)倒行逆施,田父相绐,跑到东城仅剩28人,可见人心丧尽。

(四)死到临头,尚不觉悟,还以为“天之亡我,非战之罪”,真乃执迷不悟,可叹之至。

(五)于是英雄欲做最后的表演,以重温昔日的辉煌。

更显困兽之犹斗。

从表面看,项王又是"溃围",又是"快战",真乃酣畅淋漓。

特别是他的与君相约,快战三胜:溃围、斩将、刈旗,说到做到,逐一实现。

其声威,其勇力,其武功,其指挥,真可谓出神入化,足见其英雄本色。

似乎果如项王自言:“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也。

但此日“所当者破,所击者服”与当年“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能做同时语否?
当年,是为推翻暴秦,解救百姓于水火,所以渡漳水,破釜沉舟,其战场上“杀声震天”,此战之时“诸侯皆做壁上观”,此战之后,诸侯在项王面前皆“匍匐膝行,莫敢仰视”。

那时霸业成就,英雄陶醉,还是说得过去的。

因为总的说来,其英勇作战,顺应了救民于水火的大势,其胜利乃政治之胜利。

但如今呢,您项羽坑降卒,焚咸阳,掠珠宝,分裂天下,破坏大一统。

最终落得孤家寡人,其输也在政治呀!用眼前的“所当者破,所击者服”——区区杀几人
的胜利来自我陶醉,难道不是太愚昧了吗?不但不能自省,还三番几次的反复申述:“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不正好证明了自己的最终与政治家无缘,只不过是一介赳赳武夫么??
是的,在这样的反复申述中,我们确实看到了他的明知其必死,意之犹未平。

还是钱钟书先生看的准——“认输而不服气!”而这不服气,正显示了他的平生意气,说明了他只知自尊、自负而不知自省、自责的品性。

而人家给他指左,他便不假思索向左,表现了他不惯骗人,也从来不相信别人敢骗他的直率,粗犷的性格.
司马迁施展了极大的写作工夫,表现他的拔山盖地的意气和个人英雄主义.他可以使千军万马"披靡",可以使"赤泉侯人马惧惊,辟易数里",他像一尊凛然不可犯的天神,一只被猎犬激怒了的猛虎,须眉毕张,咆哮跳踉,谁也不敢靠近他一步.他对部下所说的"何如?"两个字,又活活画出他的得意,他的自负!更可以看出他不能自省的可悲!作者是含着泪看英雄这最后一幕表演的,在为他着急,为他惋惜,为他叹息呀!
《项羽之死》赏析三(原创)
<史记>原文:(接前东城快战)
于是项王乃东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
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

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五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

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

”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

吾为若德。

”乃自刎而死。

此即评家所谓"自刎乌江"。

正当项羽拼死搏杀,尚存一线生机的时候,项羽马到乌江,茫茫江水阻绝了去路。

面对一条可以救命的唯一小船,和忠心不二的乌江亭长,项羽毅然选择了死。

面对生路而不就,却于死生之际而从容发出镇定安详的“笑”,那么,英雄想到了什么呢?第一是他依然固执地认为是“天之亡我”,至死没有服气。

第二是自惭无颜去见对自己倾心支持的江东父老,做到了“知耻近乎勇”。

他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却不肯爱马被杀,因为看到它,就想起了“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的数度辉煌。

今昔如此,情何以堪呀!再说马迁写他留下了战马,就是给他留下了一段磨灭不了的历史功绩呀!最后,面对追之认之必欲杀之以邀功的“故人”,他却慷慨赐头,“吾为若德”。

呜呼!泰山之伟,蝼蚁之轻,怎可同日而语!!
项羽死了。

他是站着死的!他在最后的行动言语表明,他还知道什么是耻辱,知道谁是自己的支持者。

他敬待长者,厚赐故人,以死谢乡亲,以死谢天下,以大无畏的死完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辉煌卓著缺憾人生的表演。

马迁“代为喉舌”,对他的死,对他这样一个“非有尺寸,乘势起于垄亩的空前的,
有巨大缺点的英雄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使我们这些对刘邦项羽无所轩轾的后人,面对这悲情四溢的自刎乌江,也不免要咨嗟叹息,起坐彷徨,回肠荡气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