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医内科学研究

合集下载

最新 中医内科学研究

最新 中医内科学研究

• 1. 急性冠脉综合症 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2014 年中国中西医结合专家形成了《急性心肌梗死
中西医结合诊疗专家共识》 。急性期,中医药及时干预 能够缓解胸痛,防治并发症,降低急性期病死率,改善 心功能和生活质量。常用的中成药有复方丹参滴丸、麝 香保心丸、速效救心丸等中药可缓解疼痛。针对AMI 进 行中医辩证施治,通过辩证在推荐方剂上进行加减,达 到减轻症状,改善预后等功效。气虚血瘀证者,应用补 元汤合血府逐瘀汤;痰瘀互结证者,应用瓜篓薤白半夏 汤合桃红四物汤;寒凝心脉证者,应用当归四逆汤;正 虚阳脱证者,应用参附龙牡汤。中医药干预在二级预防 方面的优势在于改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通过“双心” 调节改善患者情绪障碍,如中药红景天、当归、三七、 麝香保心丸的作用备受重视。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研究证明了芪苈强心胶囊能显著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高203改善患者6分钟步行距离较对照组多22m明显改善患者心慌气短下肢浮肿乏力疲劳等症状改善提高生活质量显著降低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患者死亡心衰加重再住院等发生率
心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是导致我国城乡居民死亡最主要 的原因。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预计到2020 年我国65 岁以上人口将达3 亿人,随之伴发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将大大增加。如何有效防治心血管疾病,遏制 其快速增长的趋势,已成为我国重大疾病防治的主要任务之一。西医药和介入手术 治疗等方法是目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措施,但仍有相当一部分病人在应用西药 治疗过程中出现较大的副作用或不能耐受西药及介入手术治疗。所以,中医药及其 辨证思维在心血管病防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在临床上被已广泛的应用。尽管在 祖国传统医学中并无各种心血管病的具体命名,然而中医对于心血管病的典型症状 早已有了相关的证候名字和辨证治法。例如,祖国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心肌 梗死早就有了很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病因、病机、病状、治疗原则和用药等诸多 方面给我们积累了宝贵遗产。365医学网 转载请注明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

中医内科学目录整理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人体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二、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内容:1. 内脏病理学:研究内脏和腑器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以及相应调治方法。

2. 诊断学:研究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标准、诊断方法和辨证论治。

3. 防治学:研究内科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膳食调理等。

4. 临床研究:通过临床实践,探索内科疾病的发展机理、疗效评价和优化治疗方案。

三、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1.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中风等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2. 呼吸系统疾病: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结核等呼吸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3. 消化系统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消化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4. 泌尿系统疾病:包括肾炎、尿路感染、尿结石等泌尿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

四、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 阴阳学说:中医内科研究中,阴阳学说被广泛运用于疾病诊断、分型和治疗方案的制定。

2. 脏腑学说:中医内科学强调脏腑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来治疗内科疾病。

3. 经络学说:经络系统是中医内科研究的重要内容,研究经络的病理变化和调治方法。

五、中医内科学的应用:1. 临床应用:中医内科学广泛应用于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在慢性病和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独特优势。

2. 科学研究:中医内科学的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医学理论的深入发展,也为中西医结合提供了科学依据。

总结: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研究内脏和腑器的疾病,包括心脏病、肝病、肺病、肾病等。

其研究内容包括内脏病理学、诊断学、防治学和临床研究。

中医内科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和泌尿系统疾病。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阴阳学说、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中医内科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并在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研究生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优质课建设初探

研究生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优质课建设初探

研究生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优质课建设初探摘要: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加快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阶段,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学习、实践能力培养、科研训练、论文撰写等,其中课程教学是基础环节。

因此,进行优质课程建设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优质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和一流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研究生优质课程是针对硕士、博士开设的示范性课程,加强研究生优质课程建设,有助于深化研究生课程改革,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对打造高水平教学队伍、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建设等具有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随着对课程质量保障体系的深入研究,课程学习作为重要课题越来越得到高校的重视。

关键词:研究生;中医内科学;研究进展;优质课建设引言自从教育部颁发关于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系列文件,各院校逐渐开始着手从学校、专业、课程层面开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诊断与改进系列工作,进而推动教育教学进步,落实人才培养方案。

课程是国家诊改专委会提出的“五纵五横一平台”理论的基础环节,是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横向层面开展常态化自我诊断与改进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平台,是关系学校、教师、专业三个层面诊断与改进是否落到实处的关键性指标。

学校教育教学的关键环节是课程教学,其质量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学生就业情况。

目前,由于中医学高职院校的特殊性,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开展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的诊断与改进十分必要。

1推理—启发连接知识在每节课中,老师提出问题后应将引导学生把过去曾学过的知识进行适当的推理,引出所学新的知识。

如将咳嗽章节中,首先提出咳嗽与那个脏腑关系最密切,接着引导学生对肺藏功能的复习,对肺脏的主气,司呼吸,通调水道,宣散卫气,朝百脉,主治节功能进行简单理解。

认识到肺为气生成之场所,呼吸运动调节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

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

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主要研究人体内脏腑和经络的生理、病理变化,以及诊断与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涵盖了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临床实践等内容,培养具有良好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包括中医内科学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病案分析、中医治疗学等内容。

学生将系统学习中医内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脏腑论、经络学、证候学等,掌握诊断技术和辨证论治方法,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诊疗规律。

在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还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学生将深入医院临床部门进行实习,参与临床诊疗,熟练掌握中医内科常见病、疑难病的诊治方法,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

同时,学生还将开展科研项目,进行疾病防治、临床研究等方面的科研工作,培养科研创新能力。

1.熟练掌握中医内科理论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扎实的中医内科理论基础,包括脏腑学、经络学、证候学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中医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2.掌握中医内科临床技能: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临床实践能力,熟练掌握中医内科的诊断技术和治疗方法,能够独立开展常见疾病的诊治工作。

3.具备科研能力:毕业生将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开展中医内科相关科研项目,参与学术论文撰写和发表,不断推动中医内科学科的发展。

4.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毕业生将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能够与医疗团队和科研团队合作,共同推动中医内科的发展。

总的来说,中医内科研究生专业方向旨在培养具有较强中医内科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他们将成为中医内科领域的专家和学术领军人物,为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和创新做出贡献。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研究生方向是指在中医内科学领域深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中医内科学主要研究中医理论和方法在内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旨在探索中医内科学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规律,提高中医内科学的诊疗水平,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

首先,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的基本原理、中医病证辨析、中医诊断方法、中医治疗原则等。

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可以为后续的临床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内科学的临床技能,包括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法。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象等,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等,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需要进行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

临床实习是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临床中的过程,通过与患者的接触和观察,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临床技能和诊断能力。

科研实践是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学生可以深入研究中医内科学的相关领域,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的毕业要求是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医内科学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能力。

毕业生应具备独立诊治某些常见内科疾病的能力,能够运用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患者提供有效的诊疗服务。

此外,毕业生还应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能够参与科研项目的开展和研究成果的发表。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中医内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学生通过学习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和临床技能,进行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最终达到掌握中医内科学的核心知识和技能的目标。

中医内科学研究生方向的毕业生可以在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等领域发展,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和推广做出贡献。

中医内科学 第八版

中医内科学 第八版

中医内科学第八版摘要:一、中医内科学概述1.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2.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2.脏腑学说3.气血津液学说4.经络学说三、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1.望诊2.闻诊3.问诊4.切诊四、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1.治疗原则a.辨证论治b.治病求本c.调整阴阳d.五行生克2.治疗方法a.中药治疗b.针灸治疗c.推拿按摩d.拔罐刮痧五、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1.呼吸系统疾病2.心血管系统疾病3.消化系统疾病4.泌尿系统疾病5.神经系统疾病6.内分泌及代谢疾病7.风湿性疾病六、中医内科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现代中医内科学的研究进展2.中医内科学在国际上的影响3.中医内科学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中医内科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学理论体系在内科领域的具体应用,以预防和治疗内科疾病为主要任务的学科。

它涵盖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与方法,以及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等各个方面。

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为中医内科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内科学的诊断方法有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四诊合参,中医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中医内科学的治疗原则与方法包括辨证论治、治病求本、调整阴阳和五行生克等原则,以及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拔罐刮痧等方法。

这些治疗手段在内科疾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医内科学在各系统疾病中的应用广泛,如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内分泌及代谢疾病、风湿性疾病等。

中医治疗能够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西药治疗的副作用。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得到了国际学界的认可与关注。

然而,中医内科学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现代医学的冲击、研究方法的局限、标准化与规范化的不足等。

中医内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问题

中医内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问题

中医内科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与问题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于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和提升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日益关注,中医内科学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中医内科学的发展现状:中医内科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和科研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成果。

与传统的经验总结不同,现代中医内科学越来越注重把握病因病机,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并将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结合以不断提高诊断和治疗效果。

另外,随着现代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特别是融入了现代科技手段的中医内科学在诊断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利用生化指标、影像学等现代检测手段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为医生提供可靠的辅助诊断信息,提高了诊疗准确性。

中医内科学未来的趋势:尽管中医内科学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重要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中医内科学将更加注重个体化诊疗。

现代医学已经认识到每个人的身体差异,因此将个体化医疗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内科学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方法,针对不同的体质、病情和病因给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其次,中医内科学将更加注重与现代医学的结合。

近年来,中医内科学与现代医学的合作研究和交流不断增加,双方相互借鉴、融合,为病患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

中医内科学在中药治疗、针灸、推拿等疗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而现代医学在诊断技术和先进治疗方法上更具优势,两者的融合将进一步推动中医内科学的发展。

再次,中医内科学将更加注重科学研究。

虽然中医内科学在临床实践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在科学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内外一些学者已经开始开展中医内科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为中医内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对中医内科学的科研投入,推进中医内科学的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2024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4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1.培养目标中医内科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旨在培养具备系统的中医内科学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掌握中医内科诊断、治疗和预防常见内科疾病的方法和技能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2.培养要求(1)专业知识:具备中医内科学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中医内科学研究的现状和前沿。

(2)临床技能:具备良好的临床观察、操作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完成中医内科临床工作。

(3)科学研究能力:具备从事中医内科学研究的能力,能进行相关临床科研项目的设计、实施、分析和评价。

(4)实践能力:具备良好的中医内科临床实践能力,能够运用中医内科学理论和方法有效地诊治内科疾病。

二、培养方案1.学制和学位学制为3年,获得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证书和硕士学位。

2.培养课程(1)公共基础课程:包括考核创新思维和科研方法的本科生导论、学术论文写作、学术道德规范、医学统计学等公共基础课程。

(2)专业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内科学基础、中医内科疾病学、中医内科诊断学、中医内科治疗学、中医内科药学、中医内科方剂学等专业基础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中医内科临床常见疾病诊疗进展、中医内科重大疾病诊疗进展、现代医学技术在中医内科中的应用等专业选修课程。

3.实践教学(1)临床实习:通过医院临床实习,学生参与中医内科临床工作,掌握诊断和治疗常见内科疾病的方法和技能。

(2)科研实践: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导师的指导,开展中医内科相关科研项目,并在学期末进行科研成果报告和论文撰写。

(3)远程教育与实践:通过远程教育平台,学生可以参与国内外中医内科学研讨会、学术讲座和病例讨论等学习活动。

4.毕业要求(1)完成培养课程的学习并通过考核。

(2)完成临床实习和科研实践任务,形成实习报告和科研论文。

(3)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并发表学术论文。

(4)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三、培养方式中医内科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采取导师制,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习和实践,开展科研项目,并参与相关学术活动和实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内科学研究
中医内科学研究
课程编号:303207
开课单位:附属医院中内教研室
任课教师:涂晋文教授、谭子虎副教授
授课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期
学时学分:40学时,2学分
教学方式:课堂授课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中医内科学》(教参书),张伯臾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年
《实用中医内科学》,方药中等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年
《实用中医内科学》(第九版),戴自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内科临床与新进展》,黄象谦主编,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1993年
一、本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掌握中医内科系统理论体系,全面了解古今中医内科学家的学术思想和丰富经验;熟悉当今中医内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

培养学生在掌握中医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诊水平及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与内容提要
(一)基本要求
熟悉历代医家对内科病证的精辟论述和独到见解,掌握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规律;了解当代中医内科学的新进展、新成就,熟悉内科疾病研究的新思路、新技术、新手段及新的治疗方案;掌握内科疾病重大疾病(列入“九五”科技攻关项目)和本专业病种的国内外治疗概况与进展,以及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

(二)教学内容提要与学时安排
1.心脑血管疾病(含中医内科急症)的中医治疗及研究(6学时)
(1)高血压病
(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3)心律失常
通过讲授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使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医对心血管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的诊断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研究概况与进展。

(4)真心痛
中医对真心痛的认识源流;古今医家辨证论治特点;单方、验方在真心痛治疗中的应用。

(5)高脂血症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辨证规律、诊疗标准;目前中医研究概况、研究方向与西医研究进展。

(6)脑血管疾病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风先兆与中风的病因病机与临床特点;中风的预防;中医药治疗中风先兆、中风病的辨证规律;中医治疗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2.恶性肿瘤、血液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3学时)
(1)恶性肿瘤
中医对恶性肿瘤的认识;目前常用的治法;中医辨证用药规律;中医治疗恶性肿瘤的机制;中药增效减毒作用在恶性肿瘤综合治疗中的意义;运用中医药抗癌术后转移的研究;恶性肿瘤的中医研究方向与展望。

(2)白血病
(3)再生障碍性贫血
分别讲授中医对急慢性白血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药治疗白血病的辨证规律;中医治疗白血病的诊断标准与疗效标准;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3.糖尿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3学时)
(1)糖尿病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3)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分别讲授中医对糖尿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辨证规律;中医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诊断标准;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4.肝胆胃肠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4学时)
(1)消化性溃疡
(2)慢性肝炎
中医对肝胆、胃肠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肝胆、胃肠疾病的病因病机;肝胆胃肠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治疗肝胆胃肠疾病的研究进展、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关于肝胆、胃肠的生理病理学研究;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5.肺系疾病的中医治疗及研究(4学时)
中医对呼吸系统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方法和辨证规律。

西医关于呼吸系统的生理病理学研究进展(如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研究方向与展望。

6.肾系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5学时)
(1)尿路感染
(2)尿路结石
(3)肾小球肾炎
(4)肾小球疾病
(5)肾功能衰竭
通过讲授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使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医对泌尿系疾病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7.神经系统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6学时)
(1)三叉神经痛
(2)癫痫
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瓶况与进展。

(3)痿证
中医对痿证的认识及痿证的历史沿革;中医药治疗痿证的辨证规律;痿证与西医神经、肌肉疾病的关系。

8.免疫性疾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7学时)
(1)类风湿性关节炎
(2)系统性红斑狼疮
(3)皮肌炎
(4)多发性肌炎
(5)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6)痛风
(7)硬皮病
通过讲授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使学生较全面了解中医对免疫性疾病的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9.老年病的中医治疗与研究(2学时)
(1)老年痴呆
(2)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对上述疾病的认识及历史沿革;中医药治疗上述疾病的辨证规律;中医的诊断标标准与疗效评价;目前中医研究概况及今后研究方向与展望;西医的研究概况与进展。

中医对衰老的认识及西医关于老年人生理病理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