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译文

合集下载

《四圣心源》译读(33)

《四圣心源》译读(33)

《四圣心源》译读(33)霍乱根原[原文]霍乱者,饮食寒冷而感风寒也。

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其在上脘则为吐,其在下脘则为泄。

或吐或泄,不并作也。

一感风寒,皮毛闭塞,而宿物陈菀壅遏,中气盛满莫容,于是吐泄并作。

其吐者,胃气之上逆,其泄者,脾气之下陷。

胃土之逆者,胆木之上逼也;脾土之陷者,肝木之下侵也。

盖中气郁塞,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以胆木则胃逆,贼以肝木则脾陷也。

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是以筋转。

吐泄无余,寒瘀尽去,土气渐回,阳和徐布,中气发扬,表邪自解。

若其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以麻桂发之,而温以理中四逆之辈,表寒既退,而藏腑松缓,痛泄自止。

若其不能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下之,陈宿推荡,立刻轻安。

病在火令,全属寒因,是以仲景立法,率主理中四逆,变通理中四逆之意,而病有尽而法无穷矣。

倘泥时令,而用清凉,是粗工之下者也。

【翻译】霍乱,饮食寒冷而感风寒。

夏秋饮冷食寒,水谷不消化,发病在上脘则为呕吐,发病在下脘则为泄痢。

或吐或泄,不同时发作。

一旦感染风寒,皮毛闭塞,而存留之物积滞堵塞,中气盛满不能容纳,于是吐泄一块发作。

发病吐的,胃气之上逆,发病泄的,脾气的下陷。

胃土的上逆的,胆木的上逼;脾土下陷的,肝木的下侵。

因为中气郁积,脾胃不转,不能升降木气,木气郁迫,而克中宫,刑克胆木则胃逆,贼克肝木则脾陷。

肝胆主筋,水土寒湿,木气不荣,所以转筋。

吐泄没有剩余、残留,寒瘀都去,土气渐回,阳气和煦慢慢布散,中气发扬,表邪自解。

如果表邪不解,外有寒热表证,宜用麻桂发汗,而温以理中四逆汤等药物,表寒既退,而藏腑松缓,痛泄自止。

如果病人不能吐泄,腹痛欲死,可用大黄附子,温药泻下,存留之物推荡,立刻减轻安静。

发病在火令,全属于寒的原因,所以仲景树立规范,遵循理中四逆汤为主,变通理中四逆汤的方子,而病有尽而治疗法无穷了。

倘若拘泥于时令病,只是用清凉的药物,是医道粗疏的医生的泻下。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作者介绍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目录分析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学术

心源
核心
理论
变化
五行生克
原文
黄元御
中医 根源
精神
白话
气血 杂病 气
七五官
生成
九阳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四圣心源》是清代中医一代宗师黄元御的精华之作,是黄师中医学术的核心思想的体现。黄元御所尊四圣: 黄帝、岐伯、秦越人、张仲景。所尊四部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圣 心源》阐发四圣要旨,其学术以脾胃中气为核心,兼顾四旁(心、肺、肝、肾),提出了脾升胃降的脏腑整体循 环理论,在中医临床中极具指导价值。本书补充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基础内容,并画龙点睛的讲出了黄元御脏腑循 环和三焦循环的核心理论,比原著内容多出两卷,更浅显易懂,更易于读者学习,特别是易于初学者入门。
4
九伤风根源
5
十齁喘根源
二鼻口根源
一耳目根源
三咽喉
四声音
五须发
一痈疽根源 二瘰疬根源
三癞风根源 四痔漏根源
一经脉根源 二杂病根源
三胎妊解 四产后根源
附录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精彩摘录
精彩摘录
这是《《四圣心源》白话解:附原文》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01
一六气名目
02
二六气从化
03
三六气偏见
04

《四圣心源》译读(173__186)

《四圣心源》译读(173__186)

《四圣心源》译读(173__186)由于劳伤中气,或困情志不舒,或痨虫乘袭,致使脾虚肝郁,肺胃上逆,不能降敛,则胆木逆升,经气壅遏,化生相火,刑灼肺金,肺气壅滞,瘀热抟结于耳后两侧,下至缺盆,顽肿磊硬,瘰瘰成串,是病瘰疬。

相火升炎,壅滞经络,所以初起耳后两侧烧灼。

肝主筋,肝胆同气,火热伤阴,筋脉捲屈壅肿,所以症状表现颈侧渐而肿起,磊落历碌,顽硬坚实,重大如鸡卵,甚至其大如拳。

若自缺盆而至腋下瘰瘰如串,形如马刀的状,叫做马刀。

病在筋而不在肉,所以多坚硬而不溃,不红不热,肿而不痛。

重溃烂,脓水浅淡,状如粉浆,极难愈合。

中气不健,所以多伴见全身不适,疲乏无力。

脾虚肝郁,所以情志抑郁。

胆火上炎,可兼见失眠。

初起推的移动,无根,属阳,易治;后期推的不动,有根,属阴,难治。

中气不健,肝胆郁滞,所以脉现细濡、稍弦、两寸关大,舌白腻、或黄腻。

【治则】平胆疏肝,宽胸降逆,通经活血,化瘀消肿。

【方药】茯苓11克黄芩炭11克炒杭芍11克粉丹皮11克制首乌15-20克鹅枳实11克全瓜蒌11克法半夏11克蒲公英l8-25克苦桔梗11克青浮萍11克水煎温服。

【方解】茯苓,健脾调中;黄芩炭、炒杭芍、粉丹皮、制首乌,平胆泄火,润血疏肝;鹅枳实、全瓜蒌、法半夏,清肺破滞,宽胸降逆;蒲公英、苦桔梗、清浮萍,通经活络,化瘀消肿。

【加减】左侧重,口苦,加软柴胡11克,舒肝平胆以行瘀。

肿块硬大,加昆布15克、海藻15克,软坚化瘀以捎肿。

失眠,肿块硬大,加昆布15克、海藻15克、牡蛎粉15克,软坚化瘀,敛神潜阳以安眠。

胃热口臭,加粉葛根11克,清胃降逆以去热。

肺热气逆,加浙贝母11克,清肺以降逆。

已渍,内服三七粉4克,或外搽“育红膏”,或外贴“拔毒膏”,化瘀解毒以敛口。

【忌宜】忌食宿根菜,无鳞鱼,天鹅肉,鸡、鹅、鸭肉,及一切发物。

宜食营养丰富,含钙质多的食品,及骨髓汤。

【按语】瘰疬,即淋巴结核。

此方主要治疗颈淋巴结核。

其状肿大小平,瘰疬如串珠,有的其大如拳,可使头颈强迫性向健侧歪斜。

《四圣心源》译读(30)

《四圣心源》译读(30)

《四圣心源》译读(30)泄利根原[原文]泄利者,肝脾之下陷也。

谷入于胃,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于大肠,而为大便。

水入于胃,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

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而后糟粕之后传者,不至于滑泄。

水之消化,较难于谷,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水谷混合,下趋二肠,而为泄利。

谷贮于大肠,水渗于膀胱,而其疏泄之权,则在于肝。

今水入二肠,而不入膀胱,则乙木疏泄之令,不行于膀胱而行于大肠,是以泄而不藏也。

盖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复遏其发育之机。

生长之意不遂,怒而生风,愈欲疏泄。

膀胱空虚,既无可泄之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故乙木后泄,而为下利。

缘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故也。

其发之过激,冲突脏腑,则生疼痛。

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

其一切诸证,皆缘土败而木贼也。

【翻译】泄痢,肝脾的下陷。

谷物进入到胃里,脾阳升磨,精华归于五脏,而化气血,糟粕传送到大肠,而为大便。

水进入胃里,脾阳消克,化为雾气,上归于肺,肺气降洒,化而为水,注于膀胱,而为小便。

水入膀胱,而不入大肠,然后糟粕才后传的,不至于滑泄。

水的消化,比谷物更难,阳衰土湿,脾阳陷败,不能蒸水化气,则是水谷混合,下到二肠,而为泄痢。

谷物贮存在大肠,水渗到膀胱,而其疏泄的关键,则在于肝。

现在水进入了二肠,而不进入膀胱,那么乙木疏泄之职能,不发挥在膀胱而到了大肠,所以泄而不藏。

因为木生于水而长于土,水寒则生气不旺,而湿土郁陷,又再遏制其发育的机能。

生长之意不强,怒而生风,越想疏泄。

膀胱空虚,就是没有可排泄物,大肠盈满,水谷停积,所以乙木后泄,而为下痢。

缘于木气抑遏,郁极而发,为湿土所限,不能上达,势必下行,行则水谷摧注而下的缘故。

病发的太激,冲突脏腑,就产生疼痛。

奔冲抵触,而不得上达,盘郁结塞,则生胀满。

黄元御《四圣心源》

黄元御《四圣心源》

黄元御《四圣心源》《四圣心源》是黄元御所有著作中水平最高的一本,顶峰之作,它的理论体系简单地讲就是一气周流。

黄元御一直强调本气为病,外邪和自身的正气是相对而言,对于疾病来讲,真正引起疾病的还是自身正气、本气为主,外邪是助缘、诱因而已。

《内经》里面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所以他是站在本气为病的根基上,都是从自身正气,本气为病的角度来论述。

本气,就是自身的正气,经常讲的一气周流,土枢四象。

中气为枢纽,左升右降。

《四圣心源》的第一章讲《天人解》,是从天人合一的角度来阐述。

讲病、论病、治病都是从自身正气的角度出发,而对外在邪气的阐述相对少一些。

所以用药、观点都是偏于温阳,反对苦寒,黄元御本身是圆融大家,即不推崇温阳,也不推崇温病派的苦寒伤阳,讲究运转中土,流通一气,人体的一气只要在流通就是一股阳气,所以一定要保护好这股阳气,不能过用苦寒。

在保护好这股阳气的基础上,这股阳气是有升有降的,所以他既有温通的药,也有凉降的药,滋阴助阳是并重。

很多人反映,用《四圣心源》的方子治病,有时效果不错,有时没有效果,不知什么原因。

实际上是对《四圣心源》理论体系了解地不够透彻。

因为黄元御主要是从本气为病、从自身正气这个角度,所以他的方子主要是调节自身正气的。

但是有时候有一些急性病,或者有一些郁结比较重的病,邪气比较重,需要去邪气的时候,单纯去扶正气,有时候病确实好得比较慢,甚至看不到效果。

是对黄元御的东西没有理解透。

所以有些疾病临床上需要先去邪气,但是去邪气的同时也始终要知道,他自身的正气还是在按黄元御的体系运转着,时刻要保护好它。

去邪气的前提是在正气能够支撑的基础上去邪气,一旦邪气去得差不多了,马上就要转过来辅助正气,一旦辅助正气,就是黄元御这一套东西,效果非常地好,立竿见影。

讲一个小案例。

八十多岁的老太太,一直便秘,没有其他的病,就是年龄大了,经常一个多星期排不出大便,很痛苦。

去医院检查,医院说你这个宿便,都在肠子里面,自己下不来了,说如果再不处理就成肠梗阻了,建议手术治疗比较好。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

【清黄元御《四圣心源》白话版】卷五杂病解上卷首【原文】病不过内伤外感,而杂病之传变,百出不穷。

感伤者,百病之纲,百病者,感伤之目,譬如水火,源本则合,支派攸分,虽殊途而同归,实一致而百虑。

先圣既往,此道绝传,搏考方书,乖讹万状。

纵身若松柏,未必后雕,况资如蒲柳,动辄零谢,申之以杂病之侵凌,益之以群工之毒药,真轻尘之栖弱草,朝露之落薤上矣。

痛昔亲从凋亡,手足伤毁,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存殁,情何可言,作杂病解。

【翻译】病不过内伤外感(外感风邪,内有郁积),但杂病的病邪或病变的传移、演变,百出不穷。

感伤,百病的纲目,百病,感伤的条目,譬如水火,本源是合二为一的,医学流派截然分开,虽然殊途而同归,实际上各种不同的思想归于一致。

先圣已经作古,此间的道理失传,广泛地考证专门记载或论述方剂的著作,不合情理错讹什么样的都有。

纵然身体如同松柏,不一定守正不苟而有晚节,何况资质如同蒲柳,动不动就凋零,再加上杂病的侵凌,越发用庸医的毒药,真是轻尘上停的弱草,朝露落在薤草上了。

痛惜亲人衰老死亡,手足兄弟伤亡失去,荒草颓坟,烟笼雾锁,感念生存和死亡,感情又怎么能承受这种打击呢?作杂病解。

鼓胀根原【原文】鼓胀者,中气之败也。

肺主气,肾主水,人身中半以上为阳,是谓气分,中半以下为阴,是谓水分,气盛于上,水盛于下,阴阳之定位也。

而气降则生水,水升则化气,阴阳互根,气水循环。

究其转运之枢,全在中气,中气一败,则气不化水,而抑郁于下,是谓气鼓,水不化气,而泛滥于上,是谓水胀。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上焦气盛,故如雾露之空蒙,下焦水盛,故如川渎之注泄,而气水变化之原,出于中焦,中焦者,气水之交,气方升而水方降,水欲成气,气欲成水,气水未分,故其形如沤。

气之化水,由于肺胃,水之化气,由于肝脾。

肺胃右降则阴生,故清凉而化水,气不化水者,肺胃之不降也;肝脾左升则阳生,故温暖而化气,水不化气者,肝脾之不升也。

《四圣心源》译读(26)

《四圣心源》译读(26)

《四圣心源》译读(26)消渴根原[原文]消渴者,足厥阴之病也。

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相为表里,风木之性,专欲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遂,而强欲疏泄,则相火失其蛰藏。

手少阳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从相火化气,手少阳陷于膀胱,故下病淋癃,足少阳逆于胸膈,故上病消渴,缘风火合邪,津血耗伤,是以燥渴也。

淋因肝脾之陷,消因胆胃之逆,脾陷而乙木不升,是以病淋,胃逆而甲木不降,是以病消。

脾陷胃逆,二气不交,则消病于上而淋病于下。

但是脾陷,则淋而不消,但是胃逆,则消而不淋。

淋而不消者,水藏而木不能泄也,消而不淋者,木泄而水不能藏也。

木不能泄,则肝气抑郁而生热,膀胱热涩,故溲便不通,水不能藏,则肾阳泄露而生寒,肾脏寒滑,故水泉不止。

肝木生于肾水而胎心火,火之热者,木之温气所化,木之温者,水之阳根所发。

水主蛰藏,木主疏泄,木虚则遏抑子气于母家,故疏泄不行,而病淋涩,木旺则盗泄母气于子家,故蛰藏失政,而善溲溺。

《素问?气厥论》:心移热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此上下俱寒,上寒则少饮,下寒则多溲。

饮一溲二,是精溺之各半也,是以必死。

《金匮》:男子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小便一斗。

此下寒上热,下寒则善溲,上热则善饮。

饮一溲一,是溺多而精少也,则犹可治。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是消淋之兼病者也。

【翻译】消渴,足厥阴经的病。

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互相为表里,风木的本性,特别想疏泄,土湿脾陷,乙木遏抑,疏泄不如意,却强想疏泄,那么相火失去他蛰藏的功能。

手少阳三焦经以相火主令,足少阳胆经跟从相火转化为气,手少阳下陷于膀胱,因此下面发病淋病,足少阳上逆于胸膈,所以上面发病为消渴,缘于风和火聚集邪气,津液、血液耗伤,所以燥渴。

淋病是因为肝脾的下陷,消渴是因为胆胃的上逆,脾下陷而乙木不升,所以发淋病,胃上逆而甲木不降,所以发病消渴。

脾陷胃逆,二气不交,于是消渴病在上而淋病在下。

只是脾下陷,则是淋病不是消渴,只是胃逆,则是消渴而不是淋病。

《四圣心源》译读(16__30)1

《四圣心源》译读(16__30)1

《四圣心源》译读(16__30)1《四圣心源》译读(16__30)【翻译】湿,太阴经的土气所转化的,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

太阴经以湿土主令,辛金随从土转化为湿;阳明经以燥金主令,戊土随从金转化为燥。

己土的湿气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所以胃的燥不敌脾的湿,生病是土燥的少而土湿多。

太阴经主上升,己土上升则癸水与乙木都上升。

土之所以上升,脾的阳气发散生长,阳虚是土湿不上升,己土不上升,那么水木陷落了。

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上降,那么火金上升逆行,己土不上升,那么水木下降陷落,其根源全是由于湿气旺盛。

《子华子》:阴阳交,则生湿。

湿者,水火之中气,上湿则化火而为热,下湿则化水而为寒,然上亦有湿寒,下亦有湿热。

湿旺气郁,津液不行,火盛者,熏蒸而生热痰,火衰者,泛滥而生寒饮,此湿寒之在上者。

湿旺水郁,膀胱不利,火衰者,流溢而为白淫,火盛者,梗涩而为赤浊,此湿热之在下者。

便黄者,土色之下传,便赤者,木气之下陷。

缘相火在水,一线阳根,温升而化乙木。

木中温气,生火之母,升则上达而化火,陷则下郁而生热。

木气不达,侵逼土位,以其郁热,传于己土,己土受之,于是浸淫于膀胱,五行之性,病则传其所胜,其势然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

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

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

【翻译】《子华子》说:阴阳相交,那么就生湿气。

湿气,水火的中气,上湿则转化火为热,下湿则转化水为寒,但是上湿也有湿寒,下湿也有湿热。

湿气旺盛湿气郁积,津液不畅通,火旺盛,湿气熏蒸产生热痰,火衰败,湿气泛滥受寒就咳嗽,这是因为湿寒在上。

湿旺水郁积,膀胱不通利,火衰,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火盛,梗阻滞涩而为小便浑浊色赤,这是因为湿热在下。

小便黄的,土气的颜色传下来的,小便赤色的,木气的下陷。

因为相火在水,一线通到阳根,温暖上升转化乙木。

木中的温气,是生火的母亲,升则上达转化为火,陷则下郁积产生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圣心源译文
四圣心源译文(二)(2011-01-10 17:10:11)
转载
【原文】
肝藏血,肺藏气,而气原于胃,血本于脾。

盖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故温暖而生乙木;胃土右转,收敛之政行,故清凉而化辛金。

午半阴生,阴生则降,三阴右降,则为肺金。

肺金即心火之清降者也,故肺气清凉而性收敛。

子半阳生,阳生则升,三阳左升,则为肝木。

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

肾水温升而化木者,缘己土之左旋也,是以脾为生血之本。

心火清降而化金者,缘戊土之右转也,是以胃为化气之原。

气统于肺,凡脏腑经络之气,皆肺气之所宣布也;其在脏腑则曰气,而在经络则为卫。

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营卫者,经络之气血也。

【译文】
肝藏血,肺藏气,气起源于胃,血根本在脾。

中土里脾土左旋,生发畅顺,所以温暖之气生肝木;胃土右旋,收敛
畅行,所以清凉之气生辛金。

中午的时候阴气生,阴气生则气降,三阴经从右降,阴气右降肺金生。

肺金是心火清降气敛而成,所以肺气清凉而性质清凉。

子时阳气生,阳生则气升,三阳经从左升,阳气左升肝木生。

肝木是肾水温暖上升而成,所以肝血温暖而性质生发。

肾水可以温升化肝血在于脾土左旋,所以脾是生血的本源。

心火可以清降化肺气在于戊土右转,所以胃是化气的源头。

收敛之气都是肺气,凡是脏腑经络的气,都是肺气宣发四布的地方,在脏腑叫做气,在经络叫卫气。

生发之气都是肝气,凡是脏腑经络的血,都是肝血流淌倾注的地方,在脏腑叫做血,在经络叫做营气。

卫气与营气是经络里的气血。

精神化生
【原文】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脏之悉凝也,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火之热者,六腑之尽发也,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
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译文】
肝血温暖向上升,升腾不止,温暖之气化为炎热之气生出心火,肺气清凉向下降,降敛不止,清凉之气化为寒冷之气生出肾水。

水非常寒冷,五脏都凝聚在一起,阴极生阳,所以纯阴之中有生发的阳气。

火非常炎热,六腑都发散到外面,阳极生阴,所以纯阳之中有降敛的阴气。

阴可以阳化气,那么水温暖而精气盈满,阳可以阴成行,那么气清爽而精神旺盛。

神气在心发出,当在肝的时候,神气未旺,半升之时称为魂;精气蕴藏在肾,当在肺的时候,精气为满,半降的时候称为魄。

《素问》说,跟随神气交往的是魂,与精气进出的叫做魄。

阳气刚升还没有化成神气的时候先化为魂,阳气完全上升,魂就变成神气。

魂是神气刚生出来的气,所以跟随神气来往。

阴气刚降还没有化成精气的时候先生出魄,阴气完全降敛,魄就变成精气。

魄是精气的开始,所以跟随精气出入。

形体结聚
【原文】
肝主筋,其荣爪;心主脉,其荣色;脾主肉,其荣唇;肺主皮,其荣毛;肾主骨,其荣发。

凡人之身,骨以立其体干,筋以束其关节,脉以通其营卫,肉以培其部分,皮以固其肌肤。

皮毛者,肺金之所生也,肺气盛则皮毛致密而润泽;肌肉者,脾土之所生也,脾气盛则肌肉丰满而充实;脉络者,心火之所生也,心气盛则脉络疏通而条达;筋膜者,肝木之所生也,肝气盛则筋膜滋荣而和畅;髓骨者,肾水之所生也,肾气盛则髓骨坚凝而轻利。

五气皆备,形成而体具矣。

【译文】
筋膜是肝气所主,繁茂在爪甲;络脉是心气所主,繁茂在脸色;肌肉是脾气所主,繁茂在嘴唇;皮毛是肺气所主,繁茂在毛皮;髓骨是肾气所主,繁茂在头发。

人的身体,髓骨支撑身体,筋膜束约关节,百脉调通营卫,肌肉增添所处之位,皮毛稳固肌肤。

肺金生皮毛,肺气旺盛,皮肤毛发就会精致紧密有润泽。

脾土生肌肉,脾气旺盛肌肉就会丰盈饱满充足不虚;心火生络脉,心气旺盛,络脉就会疏阔畅通条理通达;肝木生筋膜,肝气旺盛,筋膜就会滋润繁茂协调通畅;肾水生髓骨,肾气
旺盛,髓骨就会兼顾凝聚轻快敏捷。

五气生长化收藏完备,形成了人的身体。

五官开窍
【原文】
肝窍于目,心窍于舌,脾窍于口,肺窍于鼻,肾窍于耳。

五脏之精气,开窍于头上,是谓五官。

手之三阳,自手走头,足之三阳,自头走足,头为手足六阳之所聚会。

五脏阴也,阴极生阳,阳性清虚而亲上,清虚之极,神明出焉。

五神发露,上开七窍,声色臭味,于此攸辨。

官窍者,神气之门户也。

清阳上升,则七窍空灵;浊阴上逆,则五官窒塞。

清升浊降,一定之位。

人之少壮,清升而浊降,故上虚而下实;人之衰老,清陷而浊逆,故下虚而上实。

七窍之空灵者,以其上虚;五官之窒塞者,以其上实。

其实者,以其虚也;其虚者,以其实也。

【译文】
肝主五色开在上窍为眼睛,心主五臭开在上窍为舌头,脾主五味开在上窍为唇口,肺主五声开在上窍为鼻子,肾主五液开在上窍为耳朵。

五脏的精气开窍在头上叫做五官。

手三阳经顺着手的方向走向头,足三阳经,顺着头的方向走
向足,头是手三阳经和足三阳经会聚的地方。

五脏属阴,阴气到了极点阳气始生,阳气性质清淡虚无向上升,清淡虚无到极点精神智慧就生发出来。

五脏的神气显示流露在头上一共有七窍,这样就能分辨感知出声音、颜色、气味和味道。

五官七窍是神气出入的门户,清虚的阳气向上升,人的七窍就会空明灵敏,如果污浊阴沉之气向上升,人的五官就会窒息。

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清气浊气都有其应去的地方。

人在年轻的时候,清阳之气上升浊阴之气下降,所以上面虚明儿下面结实,人到年老的时候,清阳陷落浊气上逆,所以下面虚弱上面填塞。

七窍空明灵敏是因为上面阳气清虚,五官窒闭堵塞是因为上面填塞。

堵塞是因为浊气上逆,虚弱是因为阳气不升。

分享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