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小倩》教学设计
《聂小倩》教学设计与反思

二、课堂讨论
PPT:“读者”还是“观众”?
设问:
在文学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大行其道的今天,有人说,我们没有必要去阅读原著小说,这种观点对我们来说可取吗?我们应不应该去读书、读小说呢?
·读者:主动鉴赏,对大部分人来说比较吃力,但却能享受文字带来的无穷想象力。
·观众:被动接受,身心都得到放松,但失去了独立想象的权利,很容易受到影视作品的左右而失去自己的判断。
复习
小说要》情节复习:(板书)
1、基础知识复习
2、文学常识复习
3、开展课堂讨论
课
堂
活
动
一、影视剧与原著小说对比
1、香港电影《倩女幽魂》
·1960年(导演:李翰祥)
·1987年(导演:程小东)
2、2007年电视剧《倩女幽魂》
(主演:徐熙媛、陈晓东)
3、2011年电影《倩女幽魂》
3、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板书与多媒体白板结合,达到了清晰明确的教学效果。
板
书
设
计
环境
情节
人物
兰若寺—————————宁宅
(阴间) (人间)
金华妖 宁采臣 宁母
燕赤霞 聂小倩 宁妻
文本想象——视觉消费
教
学
反
思
1、学生活动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课下准备基础上,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准备的周期不宜过长,否则造成教学进度的拖延。
2、课堂讨论开展充分,因为学生对于文本进行了透彻和细致的研读,文言小说的教学也应当进一步引进朗读教学模式。
要点:
一、学生以探究兴趣为原则组成4个小组,分别探究不同版本的影视剧与《聂小倩》原著的比较。
每个小组制作展示PPT,撰写发言稿,推选1-2位同学进行展示性发言,就本组观点进行说明。
高一语文聂小倩学案

高一语文聂小倩学案一、目标和要求目标:通过学习《聂小倩》,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要求:1. 掌握《聂小倩》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了解《聂小倩》的故事情节;2.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发展变化;3. 理解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
难点:1. 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与道德的关系;2. 分析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思辨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1.1 《聂小倩》的情节解读;1.2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1.3 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
2. 教学方法2.1 情感导入法:通过教师导入和相关视频展示,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2.2 课堂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述《聂小倩》的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成长经历。
2.3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进行合作学习。
2.4 反思讨论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总结,形成思考和思辨的习惯。
四、教学过程1. 情感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相关视频或展示相关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聂小倩》的情节解读(20分钟)2.1 第一部分:聂小倩的出现2.2 第二部分:聂小倩与柳云眉的故事2.3 第三部分:聂小倩的拒绝和牺牲2.4 第四部分:倩影消失的结局3. 主要人物形象分析(30分钟)3.1 聂小倩的形象特点和发展变化3.2 柳云眉的形象特点和成长历程3.3 其他人物形象的分析和评价4. 古代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30分钟)4.1 情感表达:对爱情、友情和家庭的描绘4.2 道德思考:对人性的思考和拷问4.3 隐喻和象征:分析作品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5. 小组讨论与展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和道德思考,并展示讨论结果。
北师大附属实验中学高中一年级语文《聂小倩》教学设计+袁金楠

《聂小倩》教学设计(第三课时)北师大实验中学语文组袁金楠一、指导思想新课程在课程理念、教育目标、学习方式、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均有创新之处。
就课程理念而言,它强调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性,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就教育目标而言,强调全面育人,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就学习方式而言,不能是简单的教师“讲学”,而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就评价方式而言,新课程提出了发展性的评价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侧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基于以上认识,在准备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第四课《聂小倩》的教学时,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首先,利用网络平台教室,设置相关论题,让学生做好预习,预习内容:结合注释自己疏通文本,并质疑;根据第七段到第九段的内容改编成剧本——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因为这三个段落是文章分析的关键点,这个内容的布置让学生对文本更为熟悉,课堂上的分析会容易突破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可看看根据课文改编的影视作品。
其次,对文字和故事情节进行梳理,这一教学环节主要以学生的自学为主,教师对重点内容进行点拨与引导;最后,进入文本讨论分析的环节。
结合预习中的相关论题和学生质疑中比较集中的问题,引领学生从人物的言行及心理等方面品读人物的性格,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了解小说创作的主旨,并深切体会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的“孤愤”情怀。
二、教学背景1.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接触过小说单元,对小说有浓厚的兴趣;而且,本篇小说是一个“鬼故事”,对学生的吸引力应该比较大。
但是,学生往往容易被小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而忽略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把握,而且,有的学生看过一些根据该小说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可能对文本的人物关系、小说主旨等方面的理解产生偏差,比如时下正在热播的新版电影《倩女幽魂》就把聂小倩与宁采臣、燕赤霞写成了一段三角恋,故事倒是很凄美,但是与原文的创作意图相差甚远。
北京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第4课《聂小倩》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

《聂小倩》课堂教学实录与反思执教者:北京化工大学附中冯天林师:我们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上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在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谈一下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谁来?生:我觉得聂小倩这个人物,她是一个性格爽快,善良,勇于追求幸福的女士……师:勇于追求幸福。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直爽,总结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她虽然是鬼,却是鬼中的好鬼,是特别善良的那种……师:好,他总结的是聂小倩的善良……请坐,还有其他观点吗?生:聂小倩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在鬼怪要挟她的时候,她敢于和宁采臣一起反抗妖怪,和宁采臣一起去追求幸福……师:他总结的是聂小倩和宁采臣一起敢于追求幸福,共同反对邪恶的妖魔,对文本情节把握很深刻,他们最终的幸福确实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好,还有吗?生: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聪明,会察言观色,能洞察周围人的心思,然后做出一些相对正确的选择……师:非常聪明,善于察言观色,能应对一切外面的变化。
从最终的结果看,他们之间相互选择对方都是正确的,聂小倩因为结识宁采臣而最终脱离苦海,宁采臣也因为选择聂小倩而免于被害。
前面同学的发言对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都有深刻又独到的认识。
好,请举手同学再来进一步补充。
生:她是勤劳的多才多艺的儿媳。
师:她是勤劳的多才多艺的儿媳。
文章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生:文章中写到了聂小倩除了服侍宁母之外,还照顾宁采臣生病的妻子。
师:多才多艺怎么体现的呢?生:她善于绘画而且她的绘画被前来道贺的亲戚收藏。
师:很好,注意到了她善于绘画这个特点。
生:我觉得聂小倩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宁采臣救了她,她知道回报,她还愿意跟着他,帮他做家务……师:刚才,许多同学谈了自己对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观点有依据。
下面,我也来谈谈在读完文本之后对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想和同学交流一下:(投影向学生展示)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美丽、向善又不失聪慧,由被胁迫害人而最终走向真诚、善良、温顺的女鬼形象。
聂小倩 教案

聂小倩教案教案标题:聂小倩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聂小倩的故事,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鬼魂传说,并能够理解其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聂小倩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阅读速度和技巧。
3. 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难点:1. 分析聂小倩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
2. 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技巧,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读文本。
3.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帮助他们进行文学创作。
教学过程:引入活动: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聂小倩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提出问题,如“你们听说过聂小倩吗?她是一个怎样的人物?”阅读活动:1. 分发聂小倩的故事,让学生独立阅读。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故事的理解和感受。
3.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如聂小倩的牺牲精神和对爱情的执着。
4. 提出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你认为聂小倩是否正确地处理了自己与李元霸之间的关系?为什么?”阅读技巧训练:1. 给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技巧,如快速浏览、寻找关键词等。
2. 组织学生进行阅读速度比赛,鼓励他们尽快理解和解读文本。
3. 分享一些阅读技巧和方法,如划重点、做笔记等,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果。
文学创作:1. 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可以是聂小倩故事的延续、改编或类似题材的作品。
2. 提供一些建议和指导,如角色设定、情节安排等。
3. 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和评价,促进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总结活动:1. 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和收获。
2. 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强调聂小倩故事中的道德教育意义和阅读技巧的重要性。
3.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下一节课的思考和预习。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和阅读理解能力。
《聂小倩》课堂教学案例

《聂小倩》课堂教学案例北京化工大学附中冯天林师:我们上课!生:老师好!师:同学们好,请坐。
上课前我们布置了预习任务,请同学们结合书下注释,在自主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谈一下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谁来?生:我觉得聂小倩这个人物,她是一个性格爽快,善良,勇于追求幸福的女士……师:勇于追求幸福。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直爽,总结得很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生:我觉得她虽然是鬼,却是鬼中的好鬼,是特别善良的那种……师:好,他总结的是聂小倩的善良……请坐,还有其他观点吗?生:聂小倩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在鬼怪要挟她的时候,她敢于和宁采臣一起反抗妖怪,和宁采臣一起去追求幸福……师:他总结的是聂小倩和宁采臣一起敢于追求幸福,共同反对邪恶的妖魔,对文本情节把握很深刻,他们最终的幸福确实是共同努力的结果,很好,还有吗?生:我觉得她是一个非常聪明,会察言观色,能洞察周围人的心思,然后做出一些相对正确的选择……师:非常聪明,善于察言观色,能应对一切外面的变化。
从最终的结果看,他们之间相互选择对方都是正确的,聂小倩因为结识宁采臣而最终脱离苦海,宁采臣也因为选择聂小倩而免于被害。
前面同学的发言对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都有深刻又独到的认识。
好,请举手同学再来进一步补充。
生:她是勤劳的多才多艺的儿媳。
师:她是勤劳的多才多艺的儿媳。
文章什么地方体现出来的?生:文章中写到了聂小倩除了服侍宁母之外,还照顾宁采臣生病的妻子。
师:多才多艺怎么体现的呢?生:她善于绘画而且她的绘画被前来道贺的亲戚收藏。
师:很好,注意到了她善于绘画这个特点。
生:我觉得聂小倩还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后来宁采臣救了她,她知道回报,她还愿意跟着他,帮他做家务……师:刚才,许多同学谈了自己对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观点有依据。
下面,我也来谈谈在读完文本之后对聂小倩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想和同学交流一下:(投影向学生展示)这篇小说塑造了一个美丽、向善又不失聪慧,由被胁迫害人而最终走向真诚、善良、温顺的女鬼形象。
高一语文《聂小倩学案》

C.叶公名气很大,郭生珍藏了他的文章抄本,但狐狸却在抄本上泼墨,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
D.郭生屡拔前茅之后,狐狸还是涂抹他的文章。郭生很不以为然,就不再为狐狸设馔,并将读本锁在箱子里。
康熙己未春日柳泉自题
??
??
??
??
1
(3)宁采臣对聂小倩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试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分析宁采臣其人。
3.品味鉴赏
《聂小倩》中,"宁正容曰:'卿防物议,我畏人言;略一失足,廉耻道丧。'......宁又咄之。......宁叱:'速去!不然,当呼南舍生知。'......宁掇掷庭墀,曰:'非义之物,污吾囊橐!'"加点的词语表现出宁采臣面对诱惑的凛然正气,结合宁采臣的语言,体会加点词语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3)蒙公子露覆,泽被发肤 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下堂操作,无不曲承母志 ____________________
(15)借博封诰,以光泉壤 ____________________
认真阅读下面文段,体会其中滋味。
披萝带荔,三闾氏感而为骚;牛鬼蛇神,长爪郎吟而成癖。自鸣天籁,不择好音,有由然矣。松落落秋萤之火,魑魅争光;逐逐野马之尘,魍魉见笑。才非干宝,雅爱搜神;情类黄州,喜人谈鬼。闻则命笔,遂以成编。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邮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积益夥。甚者:人非化外,事或奇于断发之乡;睫在眼前,怪有过于飞头之国。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痴且不讳。展如之人,得勿向我胡卢耶?然五爷衢头,或涉滥听;而三生石上,颇悟前因。放纵之言,有未可概以人废者。松悬弧时,先大人梦一病瘠瞿昙偏袒入室,药膏如钱,圆粘乳际。寤而松生,果符墨志。且也,少羸多病,长命不犹。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每搔头自念,勿亦面壁人果吾前身耶?盖有漏根因,未结人天之果;而随风荡堕,竟成藩溷之花。茫茫六道,何可谓无其理哉!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乎!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
聂小倩设计

2.学生问题探究:
(1)聂小倩初到宁家时,宁母因其鬼女而害怕,后来为什么又接受她,甚至与其同卧起?
(2)聂小倩为什么先害怕那把剑,后来就不那么害怕了呢?
学生问题:
(1)宁采臣听完聂小倩说完话后,出于什么原因要帮助聂小倩?
(2)宁采臣是怎样的人?专情还是守礼?
《聂小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通过质疑、讨论,分析总结聂小倩的艺术形象;
2.结合资料,深入主题,理解人物内涵。
教学重难点设计
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小说主题,即:歌颂人性复归以及对人世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流程设计
问题探究→研读资料→总结提升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设计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学生完成
写作训练
学以致用
2分钟
板书
一心向善;向往人世美好生活
学生对情节上的疑问实质是对人物形象把握不好。这一环节为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及分析人物的能力。
15分钟
研读资料
作者介绍
作品介绍
结合两则资料,理解蒲松龄塑造聂小倩这一艺术形象意在呼唤人性的复归,昭示世人只要有一颗向善的心,勤劳智慧,是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的。
另外理解作者寄予宁采臣传统文人理想人生的想象。他是道德理想的寄托。
时间
安排
问题探究
一、整理学生问题,对主要问题进行预设。
1.聂小倩如何实现由鬼到人的转变?
(1)为鬼时良心未泯,勇敢解救宁采臣,真诚坦白身世,信任托付;
(2)为佣时日夜照料宁家母子,勤恳孝顺,聪慧机敏,获得信任;
(3)为妻时尽显才貌,延承子嗣,与宁采臣铲除夜叉,劝夫入仕纳妾,光宗耀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聂小倩》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我国的短篇小说源远流长,至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再次把短篇小说的创作推向了发展的高峰。
《聊斋志异》不仅融入了深厚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社会意义,在灰暗的人生现实中建造了一座温馨的人生乐园,而且在思想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
《聊斋志异》已从唐代传奇以叙述故事为主,发展到以刻画人物为主,在人物塑造方面发生了质的飞跃。
《聂小倩》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这是一个善与恶、美与丑构成强烈的对比,而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的动人故事。
这篇的思想倾向、艺术手法都很能反映蒲松龄的思想艺术追求。
[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已经在模块(一)中学习过小说,学生对小说原本即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但往往容易被小说离奇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忽略对小说中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层把握。
另外,本课是篇幅较长的文言小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存在一定的文字障碍。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了解课文大意,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能力;了解相关的文学常识。
2.体会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体会本课在动态变化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作者通过人鬼相恋的故事,歌颂了不为色利所诱,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的美好品德,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4.搜集《聊斋志异》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比较阅读[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心理和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借用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来寄托作者的孤愤,表达美好的理想。
[教学设计思路]本篇小说是文言文,篇幅较长,但文字较浅显,因而可以安排学生课前利用工具书疏通大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自主性,养成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习惯。
设计口述故事情节这一环节,可以使学生避免过多地纠缠于文言字句,引导学生关注故事情节,从而为鉴赏艺术形象作好准备。
本文堪称短篇小说中成功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
善于通过言行细腻地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态等都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因而让学生梳理聂小倩由鬼变成人的过程,既进一步熟悉了情节,又引导学生透过言行洞悉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除塑造了美丽、娇弱又不失智慧、狡黠,最终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和控制,悔过自新的聂小倩外,还塑造了慷慨正直、不被色利所诱,能急人之困的宁采臣这一形象。
教师引导分析完聂小倩这一主要形象后,学生基本把握了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宁采臣这一形象可以放手交给学生自己分析。
总结作者的创作目的,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小说的创作目的在于反映现实生活。
课外拓展可以有效地实现精读与泛读的结合。
[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搜集有关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资料;2.利用工具书,疏通大意,积累重点实词、虚词;3.练习口头叙述故事梗概。
二、课堂教学阶段(一)导入蒲松龄《聊斋自志》:“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
”他的《聊斋志异》,巧妙采取谈狐说鬼的艺术形式,演绎了一个个经典动人的人鬼相恋、人狐相爱的精彩故事,这些鬼狐既个性鲜明,又丰腴饱满;既有深刻的现实内涵,又展示出纯真的人性的善、美,个个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同时,这些异类形象也担负了作者寄托孤愤和表现理想的双重任务,作者和着眼泪,饱含爱憎谱写了一篇篇人情与人性的赞歌。
《聂小倩》即是女鬼和书生相爱相依的爱情绝唱。
(二)检查预习作业.学生介绍关于蒲松龄和《聊斋志异》的相关知识。
蒲松龄的生平和创作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县人。
19岁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试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后屡试不第,43岁时补“廪生”,71岁高龄才补上了“岁贡生”。
其间,蒲氏于31岁时曾随同乡孙蕙在宝应县帮办文牍,次年即辞幕归家,从此在家乡的一些缙绅人家设馆授徒,前后达40年之久。
蒲松龄科场失意,一生贫困,对现实生活有深刻的认识,这些,都反映在其积数十年时间完成的《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之中。
此外,他还著有《聊斋文集》、《聊斋俚曲集》、《日用俗字》、《农桑经》、《婚嫁全书》、《家政内外篇》等。
《聊斋志异》,以今人张友鹤辑、校的“会校会注会评本”最为完备。
《聊斋志异》的思想内容《聊斋志异》谈鬼说狐,却最贴近社会人生。
在大部分的篇章里,与狐鬼花妖交往的是书生、文人,发生的事情与书生、文人的生活境遇休戚相关,即便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也没有超出他们的目光心灵所关注的社会领域,从这里也就表现了一种既宽广而又集中的独具的视角。
(1)揭露科举弊端《聊斋志异》创作的这个特点,以写书生科举失意、嘲讽科场考官的篇章最为明显。
蒲松龄长期困于场屋,感受最强烈的是科举弊端,关键在于考官的昏庸,黜佳才而进庸劣。
《聊斋志异》里许多篇章对科场考官冷讽热嘲,不遗余力,嬉笑怒骂,皆成。
《司文郎》、《叶生》、《贾奉雉》、《王子安》、《考弊司》等篇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2)歌颂男女爱情《聊斋志异》里众多的狐鬼花妖与书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龄在落寞的生活处境中生发出的幻影。
一类情节比较单纯者,如《绿衣女》、《连琐》、《香玉》等,大体是写一位书生或读书山寺,或书斋临近郊野,忽有少女来到,或吟唱,或嬉戏,给寂寞的书生带来了欢乐,数度相会,方知非人,或者进而生出一些波折。
还有一些故事,狐鬼花妖的出现不只是让苦读的书生或做了馆师的书生解除了寂寞,还使书生得到敬重、鼓励,事业上也获得上进,为之编织出种种理想的梦。
如《爱奴》、《凤仙》等。
这一方面的名篇,还有《青凤》、《婴宁》、《红玉》、《小翠》、《白秋练》、《娇娜》、《阿宝》、《瑞云》等。
(3)反映社会问题蒲松龄没有将自己的小说创作局限于仅就个人的境遇而发,只写个人的失意、落寞。
在那个时代,官贪吏虐,乡绅为富不仁,压榨、欺凌百姓,是普遍的现象。
位贱家贫的蒲松龄,有一副关心世道、关怀民苦的热心肠,又秉性伉直,勇于仗义执言。
抒发公愤,刺贪刺虐,也成为《聊斋志异》的一大主题。
如《席方平》、《续黄粱》、《公孙夏》、《促织》、《梦狼》、《窦氏》、《胭脂》、《向杲》等均乃这方面的佳作。
2.学生分组分段朗读课文,交流所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并就疏通文意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
3.选一名同学口述故事情节,其他同学作补充或更正。
(三)思考讨论:.课文怎样表现聂小倩由鬼变成人的过程?参考:①首先借助环境描写来暗示人物性格的发展趋向。
第二段中,宁采臣眼中看到的是一幅鬼气森森的图画:“寺中殿塔壮丽;然蓬蒿没人,似绝行踪。
东西僧舍,双扉虚掩;惟南一小舍,扃键如新。
又顾殿东隅,修竹拱把;阶下巨池,野藕已花。
”这是聂小倩生活的环境。
这段描写,鬼气中夹杂着人气,荒凉里富有希望。
整个寺院虽然荒凉,但池里的野荷花开放带来了生机。
不仅为后面的情节的发展设下了伏笔,而且也暗示了聂小倩有改邪归正的希望。
②借助聂小倩的言行表现了她的精神和性格的转变。
(重点分析)描述了聂小倩逐渐脱离了专门以害人为生的生活轨道,从而过上知恩向善、悔过自新的崭新的人间生活的过程:欲诱害宁采臣——向宁采臣通风报信——求宁帮助自己脱离妖魅控制——以身相许报恩(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具体内容作分析)提示:善于通过言行细腻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表现聂小倩精神和性格的转变。
分析示例:第7段写聂小倩诱害宁采臣的情节:聂小倩最初的“笑曰”,说明她内心满怀着成功的希望,揣测有成功的把握,因而才喜形于色地流露出得意的媚笑,并说出挑逗性的话“月夜不寐,愿修燕好”。
当宁采臣“正容”、“咄之”之后,聂小倩便收敛了起先的“笑”,一下子变得“逡巡”起来,在对方一再的叱责之后,小倩终于因怕而“乃退”,这样的描写,说明了当宁采臣的义正词严唤起她内心良知的关键时刻,她的心里、她的思维中显然出现暂时的矛盾——回去怕无法向老媪交待,不回去又一时达不到诱惑宁采臣的目的,于是女主人公尴尬、难堪、进退两难的心理活动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活化出一个女性因为要求遭到拒绝而变得面红耳赤的丰富而多变的特定心态。
亲昵之计不成,“至户外”的小倩决意采用惯用的金钱引诱手段,因而“复返,以黄金一铤置褥上”来试探,遭遇更严厉的斥责后,她惭愧不已,满腹委屈,无奈地埋怨宁采臣的铁石心肠。
这样成功的心理刻画,不仅表现了聂小倩内心深处既喜且惧又委屈加羞惭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由不怀好意的笑说到只说不笑,由决意害人到“逡巡”犹豫,由先前的“女惧”到后来的“女惭”,由想伤害宁采臣到钦佩崇敬宁采臣,作者借助言行细腻的表现了人物内心的变化。
③借助细节描写表现了聂小倩由鬼到人的转变。
借助细节写聂小倩“人性”激活和“鬼性”消失:其一,聂小倩从刚来时不食人间烟火,到能喝点稀粥,跟常人吃饭无异;其二,聂小倩从惧怕燕生剑袋到主动把剑袋挂到卧室,跟惧怕剑袋的恶鬼彻底划清了界限。
女鬼聂小倩人性日渐表露,鬼性日渐湮没,终于脱胎换骨,直至最后见到她的人“疑为仙”,数年后“举一男”。
2.在作者笔下,聂小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①美丽:“仿佛艳绝”,“小娘字端好是画中人”,“肌映流霞,足翘细笋,白昼端相,娇丽尤绝”,“女慨然华妆出,一堂尽眙,反不疑其鬼,疑为仙”。
②聪慧:虽极不愿意害人,但在老妖面前一直隐忍未发;寻找适当的人选,来帮助她脱离苦海;设法得到了燕生的帮助除灭妖怪。
③乖巧柔顺:初入宁采臣家对宁母之戒心能理解承受,尽心侍奉;对宁采臣有依恋之心,却不强求。
终于使婆母释疑,变防范为喜爱,也获得了所有读者的爱惜和同情。
3.宁采臣对聂小倩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试结合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分析宁采臣其人,完成一篇赏析短文。
参考:正容咄斥——毅然助之——窃爱怜之——喜纳为妇。
不为色利所诱(“廉隅自重”),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性慷爽”)。
4.试总结蒲松龄创作本篇小说的目的。
写聂小倩被妖物役使,利用自己的心智与计策,在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复杂而又尖锐的矛盾斗争中,得宁采臣之助,摆脱凶恶势力的要挟和控制,逐渐脱离了专门以害人为生的生活轨道,还阳与宁生结为夫妇,从而过上知恩向善、悔过自新的崭新的人间生活,并享受到了甜蜜的爱情,反映了古代社会被侮辱被摧残的妇女对邪恶势力的顽强抗争和对美好生活的执著追求。
同时歌颂了不为色利所诱,勇于救人于危困之中的美好品德。
(四)课外拓展作业:搜集《聊斋志异》中反映对封建礼教的蔑视,歌颂对婚姻自由的向往的作品,如《鸦头》、《香玉》、《巩仙》、《阿霞》等,与本篇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