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分析
利奈唑胺结构

利奈唑胺结构利奈唑胺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防治泌尿系统感染症状的药物,其化学结构也十分特殊。
它属于一种合成的类似于氨基甲酸酯的药物,具有强烈抗菌作用,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本文将从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利奈唑胺的分子式为C12H12FN3O3,它的分子量为269.24。
利奈唑胺是一种含有三元环的药物,其中心的三元环具有两个相邻的杂原子,它们分别是一氮和一氧,如下所示:这个三元环是利奈唑胺分子的主要活性部分,其在金属离子的催化下可以与细菌的DNA结合,从而影响DNA的合成和复制,进而抑制细菌的生长。
二、利奈唑胺的药理作用利奈唑胺是一种广谱抗菌药,主要用于治疗泌尿系统感染、呼吸道感染以及肠道感染等。
它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细菌的DNA合成和复制,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在体内,利奈唑胺会被迅速吸收,并在肝脏中代谢成代谢产物。
它的半衰期为1.5-2.5小时,主要通过肾脏排泄。
利奈唑胺对一些厌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它主要用于治疗以下疾病:1.泌尿系统感染:利奈唑胺可以有效杀灭导致尿路感染的细菌,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等。
因此,它也被广泛用于治疗尿道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
2.呼吸道感染:利奈唑胺可以杀死引起细菌性肺炎、外界气管炎等感染的细菌,如军团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
3.肠道感染:利奈唑胺还被用于治疗肠道感染,如沙门菌感染、大肠杆菌感染等。
总之,利奈唑胺是一种十分重要且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的独特性为其带来了强大的杀菌作用,成为医生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选择之一。
脓毒症

辅助检查:
CT回示:未见出血灶,肺部慢性炎症改变,昏迷 原因排除脑血管意外。 血常规示:血红蛋白 105.00g/L;白细胞 10.6910^9/L;中性细胞比率 81.60%;余项正常。 血气分析示:PH7.459,二氧化碳分压38.1mmHg,氧 分压50mmHg,碳酸氢根离子27mmIL/L,血氧饱和 度87%,血乳酸1.87mmol/L。 凝血:D-二聚体 2.93mg/L FEU;余项正常。 血生化示:钾 3.09mmol/L;白蛋白 31.5g/L;葡萄 糖 9.2mmol/L;余项均正常; 2017-05-25降钙素原 3.77ng/mL; 尿常规:白细胞 +-个/uL;红细胞 5-8/Hp; 葡萄糖 +1mmol/L;镜检白细胞 2-5/Hp;酮体 阴性。
血乳酸升高
(2mmol/L以上)
符合这一标准临床 病死率超过40%。
脓毒症诊断流程
脓毒性休克的抗菌治疗流程
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抗菌治疗
4 3 2
评估患者情况, 停止抗菌治疗 根据微生物培养 结果及临床治疗 反应调整起始治 疗方案
1
迅速、广谱经验 性治疗
怀疑或确诊为脓 毒性休克的患者, 在经验性给药前 应采集标本进行 病原学检测
病例分享
友谊医院重症医学二科 张丽梅
姓名:温某 性别:女 年龄:75岁 民 族: 汉族于2017-05-25 00:34入院。 主诉: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6小时。 现病史:患者家属诉于6小时前,患者晚餐 后在床休息时突然出现恶心呕吐,然后出 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在家给予观察4小 时患者仍意识不清,不能叫醒,故来我院 急诊科就诊,在急诊科时血压:74/66mmHg, 心率:118次/分,呼吸:30次/分,神志不 清,昏睡状态,行头颅CT:未见脑出血, 胸部CT提示:双肺下叶轻度感染。为进一 步诊治送入我科。病程中有大小便失禁, 有发热,在家最高体温38℃,无咳嗽咳痰, 无四肢抽搐。
临床治疗中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研究进展

Wa n g G u o - j i a n a n d C h e n J i a n
( 1 T h e S e c o n d P e o p l e Ho s p i t a l o f Xi h u Di s t r i c t , Ha n g z h o u 3 1 0 0 2 4 ;
骨 关节、肺 部、泌尿道 、中枢神经系统、腹腔等) 均 能渗透达到有效 的抑菌浓度,肝肾功能影 响较小 。利奈唑胺可以广 泛用 于各
种 敏感 菌所 致 的感 染 。本 文 简 述 利 奈 唑胺 在 不 同患 者 群 体 中的 药 效 学和 药动 学 研 究 进 展 。 关键 词 :利 奈 唑胺 ;药 动 学 ; 药 效学 中 图分 类 号 :R 9 7 8 文 献 标 志 码 :A
b a c t e r i o s t a s i s c o n c e n t r a t i o n d u r i n g a d mi n i s t r a t i o n i n t e r v a l i n a l mo s t a l l o r g a n s a n d t i s s u e s ( b l o o d , s k i n , f a t , mu s c l e ,
A bs t r ac t Li ne z ol i d h as g r e a t or a l bi Oa va i l a bi l i t v a nd t i s s ue pe ne t r a t i o n.a n d c a n ma i nt a i n e f f e c t i ve
2 T h e F i r s t Af il f i a t e Ho s p i t a l , C o l l e g e o f Me d i c i n e ,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n g z h o u 3 1 0 0 0 3 )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进展

利奈唑胺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潜在相互作用
利奈唑胺可能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 用,影响疗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VS
注意事项
在使用利奈唑胺期间,应避免同时使用强 效酶抑制剂和诱导剂,如利福平、苯巴比 妥等。
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与处理方法
常见不良反应
利奈唑胺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恶心、呕吐、 腹泻、头痛等。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骨髓炎方面具有显著疗效,尤其对于由MRSA等耐药菌引起的骨髓炎具有较高的抗菌活性。
详细描述
骨髓炎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由耐药菌引起。利奈唑胺对于治疗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等引起 的骨髓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在临床实践中,利奈唑胺常与万古霉素等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抗菌效果,降低耐药 菌株的产生。此外,利奈唑胺的口服制剂也广泛应用于骨髓炎的治疗,方便患者使用。
CHAPTER 02
利奈唑胺在血液科的应用Βιβλιοθήκη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的应用
总结词
利奈唑胺在治疗血液感染中表现出良好的抗菌活性, 尤其在治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等 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方面具有显著疗效。
详细描述
利奈唑胺作为一种新型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通过 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在血液感染的 治疗中,利奈唑胺对多种常见的血液感染病原体,如 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都具 有较高的敏感性。对于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引起的血液感染,利奈唑胺是首选药物之一,能够有 效降低病死率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性质
利奈唑胺具有较高的脂溶性,容易透 过细胞膜,在细胞内达到高浓度,有 效抑制细菌的DNA合成。
利奈唑胺的抗菌机制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

利奈唑胺的药性分析作者:刘炼来源:《中国科技博览》2014年第01期[摘要]文章对利奈唑胺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特点作一全面、客观的述评,以期为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利奈唑胺药性分析中图分类号:R9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276o-01利奈唑胺(linezolid)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噁唑烷酮类抗菌药,对大多数革兰阳性致病菌都有良好的抗菌活性,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加之组织、体液分布广泛以及给药方法便捷,使得其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均很好,在临床上受到广泛的关注。
一作用机制和抗菌活性作为一种新型抗菌药,利奈唑胺作用于细菌的50S核糖体亚单位。
但与其他抗菌药不同,利奈唑胺不影响肽基转移酶活性而只是作用于翻译系统的起始阶段,通过抑制mRNA与核糖体连接、阻止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最终产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作用。
由于作用部位及方式独特,利奈唑胺与其他抗菌药多无交叉耐药现象[1]。
在耐药菌日益流行的今天,利奈唑胺的这一特性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体外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利奈唑胺对几乎所有的致病性革兰阳性菌、非典型病原体、各种分枝杆菌、诺卡菌以及革兰阳性的厌氧菌都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革兰阴性杆菌不敏感,可能与革兰阴性杆菌的外排机制有关。
体外药敏试验还显示,包括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在内的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在内的肠球菌对利奈唑胺都100%敏感。
10多年的临床应用经验表明,利奈唑胺对多种革兰阳性致病菌、包括耐药菌所致感染均有很好的疗效。
此外,利奈唑胺对日益常见的耐多药结核杆菌和泛耐药结核杆菌也有明显的抗菌活性和治疗疗效,但因利奈唑胺不是常规抗结核药,故目前尚无相应的体外药敏试验数据。
利奈唑胺用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药学监护

利奈唑胺用于连续肾脏替代治疗下脓毒症休克患者的药学监护范盾聪;张蓓霞;杨玲英【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药师面对利奈唑胺治疗连续肾脏替代治疗(CRRT)下脓毒症休克患者,如何调整其剂量及开展药学监护.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药师参与1例CRRT下脓毒症休克患者使用利奈唑胺的治疗过程.结果临床药师建议减少利奈唑胺剂量为400 mg,q12h,同时加强血小板监测,医师采纳,取得很好疗效,同时避免药物治疗中潜在的风险.结论临床药师协助医生完善利奈唑胺在CRRT下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治疗的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8(037)006【总页数】3页(P758-760)【关键词】利奈唑胺;脓毒症休克;连续肾脏替代治疗;连续静脉-静脉血液透析滤过【作者】范盾聪;张蓓霞;杨玲英【作者单位】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海宁314400;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海宁314400;浙江省海宁市人民医院药剂科,海宁314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8.1;R951利奈唑胺是第1个人工合成并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主要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最早阶段,其对葡萄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肠球菌属细菌均具有高度的抗菌活性,且与其他抗菌药物无交叉耐药性[1],是目前治疗脓毒症休克等重症感染的首选之一。
脓毒症休克时患者组织灌注不足,约一半患者因为脓毒症合并急性肾损伤,在重症医学科(ICU)会采取连续肾脏替代疗法(continuous renal replacement therapy,CRRT)的治疗方式替代肾脏工作。
然而,此法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利奈唑胺的药动学特点,同时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 [2]。
此类患者如何调整给药方案,发挥抗菌药物疗效的同时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探讨。
临床药师通过参与1例CRRT下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者使用利奈唑胺抗感染的治疗,充分发挥自身在药学知识方面的优势,协同医师优化治疗方案,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研究

血管以及消化系统 等为主,老 年患者 是本品 不良反 应的好 发群体。
结论 临床应明确诱发 利 奈 唑 胺 不 良 反 应 的 各 因 素,加 强 利 奈 唑 胺
的合理使用与监护,尽量规避或降低其所诱发的各种不良反应,促进 患者转归。
表 1 受累器官及典型临床症状
受累器官
例数 (n)
构成比 (%)
临床表现
血液
79
心血管 6
消化
4
外周神经 1
888
67 45 11
血小板数目 降 低、乳 酸 酸 中 毒、白 细胞以及中性粒细胞数目降低
高血压 腹泻、肝功能异常 上下肢产生麻木感,局部刺痛
23 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 给予利奈唑胺 1d中出现不良反 应的有 5例(56%),2~5d的有 27例(303%),6~10d的有 28例(315%),11~15d的有 19例(213%),>15d的有 12 例(135%)。 24 给药途径与剂量情况统计 参与本次研究的 89例患者 接受静脉注射或口服,其中静脉注射有 86例(966%),仅有 1例(34%)为 口 服。76例 (854%)患 者 给 药 剂 量 为 600
〔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6,36(04):337338
利奈唑胺不良反应与临床合理应用研究
陆培培,席骏钻(江苏省如皋市人民医院药剂科 如皋
226500)
摘要:目的 探究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类型,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提升用药安全性。方法 选择 2014年 1月至 2018年 12月在如皋市
人民医院接受利奈唑胺药物治疗后产生不良反应的 89例患者临床资
2000,(02):65 〔5〕汪维佳,方东升,华育晖 榄香烯注射液所致新的不良反应临床
利奈唑胺的临床应用策略

一、噁唑烷酮类抗菌药
(oxazolidinone) ——全新的化学结构
噁唑烷酮类抗菌药物是继磺胺类和喹诺 酮类之后,新上市的一种结构全新的化学合 成抗菌药物,有独特的作用机理和良好的抗 菌活性,其抗菌谱覆盖了革兰阳性球菌,被 认为是解决革兰阳性菌多药耐药的新方向和 新希望。
2
P=0.025
63.5%
生存率(%)
60
利奈唑胺
万古霉素
50
4
9
14
19
24
诊断后天数
1. Wunderink R, et al. Chest. 2003;124:1789-97.
29
10
治疗MRSA所致VAP的临床治愈率
临床治愈率(%)
两项随机双盲研究的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1
70
斯沃
万古霉素
60
50
二、利奈唑胺的化学结构
3’-氟苯-4’-吗啉
噁唑烷酮
5-次甲基乙酰胺
3
全面覆盖革兰阳性菌-金葡菌/肠球菌/链球菌1
体外研究和临床应用结果均已证实,下列菌株MIC90至少低于或等于利 利奈唑胺对下列绝大多数致病菌显 奈唑胺的敏感范围
示出抗菌活性
屎肠球菌(仅指VRE菌株)
粪肠球菌(包括VRE菌株)
金黄色葡萄球菌(包括MRSA)
Cepeda JA,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4;53:345-55.
18.6
P = 0.002
MRSA
(23/45) (8/43) 12
临床疗效差异的原因之一 PK/PD的差异
万古霉素:肺组织浓度低于血清浓度(n=30) 1小时 9.6mg/ug VS 40.6mg/L 穿透率(%) 24% 12小时 2.8mg/ug VS 6.7mg/L 穿透率(%) 4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临床疗效。
方法给2012年5月~11月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
结果经治疗,40例患者共治愈25例(62.5%),进步6例(15%),显效6例(15%),无效3例(7.5%)。
结论利奈唑胺对治疗脓毒症效果显著。
标签:利奈唑胺;脓毒症
革兰阳性球菌是脓毒症主要致病菌,临床治疗难度大,死亡率高。
利奈唑胺是人工合成唑烷酮类抗菌药物,对治疗革兰阳性球菌脓毒症疗效较显著。
本文对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使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评价其疗效以及安全性,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5月~11月将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用利奈唑胺进行治疗,其中女15例,男25例,年龄15~75岁。
40例患者基础病变多有一种以上,其中高血压6例,器官移植5例,糖尿病8例,脑出血5例,多发性创伤6例,冠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5例,血液系统疾病5例,甲亢危象5例。
患者均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且明确感染灶诊断为脓毒症。
严重脓毒症特征为伴有器官功能障碍和低灌注,40例患者中有25例符合严重脓毒症。
1.2方法给脓毒症患者注射利奈唑胺(600mg/支),2次/d,疗程为9~20d。
在此期间观察细菌学疗效、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
期间根据细菌病原学停止或继续抗菌治疗。
1.3疗效评判标准体征、病原学检查、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这4项指标完全恢复正常为痊愈;使用药物治疗后病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为进步;病情明显好转视为显效;用药后病情仍无好转为无效,痊愈加显效视为有效。
1.4细菌学清除判断标准菌学清除判断标准是按替换、清除、未清除3级来评定。
经治疗感染的灶原致病菌消失,新病原菌培养出来视为替换;治疗后培养病原菌连续2次消失视为清除;初始病原菌在治疗后仍然生长视为未清除。
2结果
2.1治疗疗效40例患者共治愈25例(62.5%),进步6例(15%),显效6例(15%),无效3例(7.5%)。
无效病例中合并屎肠球菌泌尿系感染及粪肠球菌血流感染的慢性肾脏病5期的有2例,MRSA感染肺炎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感染部位见表1。
40例患者共检查出50株致病菌株,同时合并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有3例,同时合并MRSA与人葡萄球菌的有3例,同时合并人葡萄
球菌和屎肠球菌的有4例,同时合并耳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的有3例,其均对利奈唑胺药物敏感。
2.2不良反应有不良反应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用药后肌酐水平比用药前升高的有5例,皮疹患者有2例,治疗前血小板为152×109/L,在用药期间降至52×109/L,并未进行特殊治疗,继续给患者用药未发现血小板有下降的趋势,结束治疗后未用药,血小板为正常标准。
3讨论
利奈唑胺能抑制细菌蛋白合成,阻止细菌70S起始复合物形成,未经过P450代谢,作用方式及靶部位独特,G+菌几乎被全面覆盖,用药后在各组织中的分布较为广泛[1]。
本文研究表明,利奈唑胺药物对屎肠球菌、粪肠球菌、微球菌、人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耳葡萄球菌、MRSA有较好的抗菌活性[2]。
其中对微球菌、人葡萄球菌与耳葡萄球菌的治疗较为有效,致病菌株50株中,MRSA 占的比例最大。
对治疗MRSA肺炎的传统药物是糖肽类抗生素,经报道,使用万古霉素治疗MRSA的临床分离率不断上升,我国国内并未发现万古霉素耐药菌株[3]。
我国使用利奈唑胺治疗MRSA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并對治疗革兰阳性球菌有较好的疗效。
利奈唑胺药物对治疗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具有明显的优势。
本研究中肺部感染25例患者中,治愈20例,说明肺部感染使用利奈唑胺治疗疗效好,对清除器官组织中的感染较为有效。
重病患者多为肝功能不全,多合并器官功能障碍,必须使用有效安全的抗感染药物,肾功能不全者,肝脏可代谢60%利奈唑胺,肾脏可代谢30%利奈唑胺,该药物还具有肝脏双通道排泄特点。
在使用药物过程中有5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肌酐水平升高,经治疗肌酐水平得到恢复,由表2得知,使用利奈唑胺药物后两组肾功肌酐上升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该药物对治疗肾功能不全的脓毒症患者较安全。
综上所述,利奈唑胺药物对收治的40例脓毒症患者临床治疗有显著效果,但要掌握好其用量与适应症,注意应用利奈唑胺以减少耐药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马玉东,孙宝山,宋岩.脓毒症的临床诊治[J].沈阳医学院学报,2010,22(02):143-144.
[2]张萍,曹权,郑崇明,等.利奈唑胺治疗脓毒症34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0,18(02):120-121.
[3]王博雅,闫素英.利奈唑胺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11,24(08):153-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