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者的条件
旅游学概论-旅游者条件

地位与声望的动机——会议
第四节 旅游者类型及其特点
一、旅游者的类型 1、按地理范围 2、按费用 3、距离 4、组织形式 5、按旅游者购买心理 ▲理智型 这种旅游者头脑比较清醒冷静,经验比较丰富,对 旅游产品的品质、特征、用途、价格高低等都有自己的 见解,主观性强,不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很少感情 用事。他们能够广泛收集信息,了解市场行情,进行认 真分析,权衡各种利弊因素,然后才实施购买行为。
三、旅游动机的类型
1、日本学者的分类 心情的动机——追求愉悦
身体的动机——康体、保健
精神的动机——审美、教育 经济的动机——商务旅行
2.美国学者的分类
[提问]同学们自身会出于哪些需要而进行旅游? 美国著名的旅游学教授罗伯特 ·W 麦金托什提出,旅游动机可划 分四种基本类型: 身体健康的动机——疗养、运动、治疗、休闲 文化动机——历史文化故迹、修研、增长知识和见闻 交际动机——探亲、访问故乡、民间交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
爱和归属的需要
安全、保护
自尊、地位
感情、爱情、友谊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食物、水、 空气
2、个人的文化修养、年龄和性别
●个人的文化程度与修养显然与一个人的受 教育程度有关。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人,掌握的知 识和关于外界的信息也相对较多,从而更有亲自了 解外部世界的兴趣和热情,同时,也有助于克服对 陌生环境的不安和恐惧。
”Disposable Income” ,个国家所有个人(包括私 人非营利机构)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实际得到的 可用于个人开支或储蓄的那一部分收入。 即:可支配收入=总收入—全部税收
(三)可随意支配收入(可自由支配收入)
“Discretionary income”,指全部的总收入扣除全部税 收,社会消费(保险、养老、保健、教育等)以及日常生活 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余下的收入。
第三章旅游者

客观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经济因素 、社会文化因素、交通运 输因 素、旅游资源因素等
。
其它
思考题
阐述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如何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解释旅游动机产 生的社会心理原因? 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Thank You!
本章结束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界定
此外,国际上还存在着多种定义方式。
以英种以逗留时间 长短来度量的标准。
而法国旅游总署的定义则是:凡以消遣、 健康、出差或会议、商务、修学(如海上 课程或滑雪课程)等原因离开自己的主要 居所,外出旅行超过24小时,但不超过4个 月的人均可视为国内旅游者。
• 外部尊重: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 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马斯洛认为, 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 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 用处价值。
自我实现的需求
•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 这种需要就要求敢于超越自我,最大地发 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 这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 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 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 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
•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
按马斯洛的理论,个体成长发展、 工作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 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各 种需要之间,有先后顺序与高低层 次之分;每一层次的需要与满足,将 决定个体人格发展的境界或程度。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要是分层次 的,由低到高。它们是:生理需求、 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 自我实现需求。
第二节 旅游需求与旅游动机
4、旅游需求指标
旅游人 数指标
旅游者停 留天数 指标
旅游者 消费指标
2、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二、闲暇时间
(全国总工会2013年6月调查数据)
客观因素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二、闲暇时间
客观因素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二、闲暇时间
客观因素
资料卡 2015年8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 要求: 1. 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把落实职工带薪休假制度纳入议事日程,制 定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细则或实施计划,并抓好落实。 2. 鼓励错峰休假。在稳定全国统一的既有节假日前提下,各单位和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 情况,将带薪休假与本地传统节日、地方特色活动相结合,安排错峰休假; 3. 鼓励弹性作息。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 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家庭生命周期对旅游的影响
特点:没有旅游兴趣
特点:大量外出观光、 疗养的旅游活动
分解阶段 空巢阶段
特点:取决于经济 和 孩子教育需要
初为父母阶段
特点:乐于旅游,多以 消遣为主
新婚阶段
特点:乐于 旅游
单身阶段
客观因素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主观因素
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是旅游者 产生的客观条件。
主观因素
✓精神需要
——维持认知、感情等平衡 后天的、随着人的认知改变
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主观因素
三、旅游动机
中国民谣中的“需要百态”
忙碌为充肚子饥,刚得饭饱又思衣。 恰的衣食两分足,家中缺少美貌妻。 家娶三妻和两妾,出门走路少马骑。 骡马成群任驱使,身无官职被人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旅游概论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念
(三)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
国际游客不包括下列人等:
为移民或就业而进入目的 地国家的人 以外交官或军事人员身份 访问该国的人 上述人员的随从 避难者、流浪者以及边境 工作人员 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人
但包括下列人员:
中途停留在该国的外国轮 船或飞机的乘务人员 逗留时间不到一年的外国 商业或企业人员,包括安 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二、旅游者的需求特点
(一)消遣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二)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三)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及其特点
(一)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水平
家庭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是实现旅游活动的前提之 一和重要物质基础。但真正决定能否实现旅游活动 的家庭收入水平实际上是指家庭的可自由支配收入 水平。
可自由支配收入=个人或家庭收入-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 消费-日常生活必须消费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收入水平这一因素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一个家庭 外出旅游的经济条件,而且还在于超过满足基本生 活需要这一临界水平后,每增加一定比例收入,旅 游消费便会以更大的比例增加。
(二)旅游动机的类型
1.学者对旅游动机的分类
田中喜一的四类动机 麦金托什的四种基本动机 托马斯的18种旅游动机
利奥得的8类基本动机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2.旅游动机的常见类型
健康、娱乐的动机 好奇、探索的动机
文化方面的动机
社会交往的动机 探亲访友与追宗归祖的动机
公务和商务方面的动机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第二节 旅游者形成的条件
旅游心理类型对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
自我中心型(安乐小康型)
1、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小
多中心型(追新猎奇型)
1、外出旅游的可能性大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二节 旅游者产生的条件

第二节旅游者产生的条件新课导入一、播放《我想去桂林》此歌曲反应了哪些影响一个人成为旅游者的因素?如何解决可自由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在开展旅游活动中的矛盾?二、你认为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因素有哪些?1.班上人平均分为三组2.一人只能写一个,不要跟别的小组重复,大家监督,如果写的时候没有发现的,评比时相同的都划掉。
3.如果有那个小组多写了,扣分4.请写的起来讲解。
一、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一)收入水平收入水平影响着人们的旅游消费水平,当一个家庭的收入不足以购买基本生活必需品时,该家庭很少会外出旅游;然而一旦这个家庭的收入水平超过这一临界点,该家庭用于旅游的消费便会迅速增加,且增加比例会超过收入增加比例。
1.关于个人可自由支配的实际收入2.可自由支配收入内涵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的收人中扣除全部纳税和社会性消费(如健康和人寿保险、老年退休金和失业补贴的预支等)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衣、食、住、行等)之后所余下的收入部分。
3.可自由支配收入对旅游的影响影响到一个人能否成为旅游者。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及旅游活动范围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对旅行方式、旅游活动内容的选择。
影响到旅游者外出逗留的时间长短。
影响到旅游者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
◆[引入] 恩格尔系数概念恩格尔系数概念: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对消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规律: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100%恩格尔系数越低,表明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越高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旅游的关系800至1000美元——国内旅游的动机;超过1000美元——跨国旅游动机;超过3000美元——洲际旅游动机;超过10000美元——环球旅游动机。
第三章_旅游者

(二)旅游者产生的主观条件 1.个人需要与旅游动机 2.旅游动机的类型 3.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1)性别、年龄和教育 (2)经济能力、余暇时间和职业 (3)个性心理 (4)社会文化因素
四、旅游者类型及其需求特点
(一)旅游者类型及其划分
1.按游客的人口统计特征划分 (1)按年龄划分,可分为青少年旅游者、中青年旅游者、老年旅游 者。 (2)按性别划分,可分为男性旅游者和女性旅游者。 (3)按收入划分,可分为豪华型旅游者、经济型旅游者。 (4)按职业划分,可分为商人、学生、公司员工等多种类型的旅游 者。 2.按旅游目的划分
恩格尔系数(%)=食品费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定律用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来说明经 济发展、收入增加对生活消费的影响程度,揭示了居 民收入和食品支出之间的相关关系。国际上常常用恩 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百 分之五十九以上为贫困,百分之五十至百分之五十九 为温饱,百分之四十至百分之五十为小康,百分之三 十至百分之四十为富裕,低于百分之三十为最富裕。 二○○○年,我国居民的恩格尔系数首次低于百分之 五十。
2、差旅型旅游者
(1)人数少,出行频繁。 (2)没有季节性限制。 (3)选择自由度较小、甚至根本没有选择余地。 (4)消费相对较高。 (5)对价格不太敏感。
3、家庭及个人事务型旅游者
兼有上述两种类型旅游者的特点 (1)出游季节性较弱; (2)对旅游价格敏感; (3)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自由度不大。
2、北美国家的定义:
• 加拿大:旅游者指到离开其所居社区边
界至少50英里以外的地方去旅行的人。
• 美国:旅游者为了外出出差、消遣、个
人事务、或者出于工作上下班之外的其 它任何原因而离家外出旅行至少50英里 (单程)的人,而不管其在外过夜还是 当日返回。
第三章 旅游者

第三章 旅游者
下列哪些是国际游客(international visitors) ?
(1)为移民或就业而进入目的地国家的人; (2)国际团体雇佣的任职不超过一年或回国作短暂停留 的侨民。 (3)出于休闲、医疗、宗教、探亲、体育运动、会议、 学习的目的而访问他国的人; (4)避难者、流民以及边境工作人员; (5)中途停留在该国的外国轮船或飞机上的乘务人员; (6)逗留时间超过一年的人。 (7)逗留时间不到一年的外国商人或企业人员,包括安 装机器设备的技术人员; (8)以外交官或军事人员身份访问该国的人; (9)第(8)条中所述人员的随从;
第三章 旅游者
(三)其他客观因素
1、科学技术因素
2、人口结构及素质
人口数量增长,为旅游者增加奠定了基础 人口年龄结构:中青年人喜欢外出旅游 文化教育素质:受教育程度越高,求知欲望越强, 收入越高,外出旅游可能性越大
第三章 旅游者
3、家庭生命周期
1)成长学习期 2)单身阶段 3)新婚阶段 4)初为父母 5)空巢阶段 6)分解阶段
闲暇时间包括: 每日闲暇、每周闲暇、公共假日、带薪假期
第三章 旅游者
20世纪人的平均时间 分配: 每年工作47周; 21世纪的时间分配 一生工作47年 ; • 工作5万小时(减少一半); 一生工作10万小时; 25万小时用于就学、社 • 就学、社交、休闲、旅游 交、休闲、旅游等活动 。 38.8万小时(增加13.8万小 时); • 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工作时 间的7倍以上。 ——21世纪是人类真正的休闲 时代。
2、北美国家(美国、加拿大)
以外出旅行的距离为标准进行界定,不论其是否在外过夜。
3、欧洲国家(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法国)
标准是在异地逗留的时间长度
旅游学概论 讲稿 第三章旅游者 第一节 旅游者的概述

第一节旅游者的概述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旅游者概念的主要说法,熟悉定义旅游者的基本原则,掌握旅游者的类型、特点及旅游者形成的主客观条件,并能运用所学原理对本地区旅游者的基本类型、形成原因进行初步分析。
[提问]:什么是旅游者?同学们大多都是从外地到江门来念书的,算不算旅游者?为什么?一、国际上关于旅游者的定义1.国家联盟统计专家委员会的定义国际旅游者是指离开其惯常居住地,到其它国家旅行至少24小时以上的人。
具体可包括以下人员:为了消遣、家庭事务及身体健康方面的目的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出席国际会议或作为公务代表而出国旅行的人为了工商业务原因而出国旅行的人;在海上巡游过程中停靠登岸访问的人员,即使其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
以下人员不可统计在内:到某国就业任职者,不管其是否订有合同;到国外定居者;到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凡属边境地区居民及落户定居而又越过边界去工作的人;临时过境而不停留的旅行者,即使其在该国境内时间超过24小时。
2.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1950年,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世界旅游组织的前身)对国际旅游者的定义进行了修正,具体包括:(1)在国外学习,且膳宿在校的学生同样被视为旅游者进行统计;(2)到他国访问,停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的人员被视为国际短途旅游者;(3)途径他国,但不作法律意义上停留的人员被视为过境旅行者。
1963年,联合国在罗马召开了由国际官方旅游组织联盟发起的国际旅行和旅游会议。
会议提出了“游客”(Visitor)的新概念,并将游客定义为“除了为获得有报酬的职业以外,基于任何原因到其它一个不是自己常住国家访问的人员”。
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游客在一个国家停留时间的长短对游客进行细分,具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过夜旅游者(Tourist),简称旅游者,另一类是一日游游客(Excursionist)。
1976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举行第19次会议,通过《国际旅游统计暂行准则》,对国际旅游者的界定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小练习
试分析《我想去桂林》歌词“我想去桂林呀, 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钱的时候,我却没 时间。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 有了时间的时候,我却没有钱。”中提到 了哪些旅游者须具备的个人条件
二、社会条件
1、社会富裕和社会闲暇
旅游是一种高级消费形式,因此,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 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旅游 者的产生有赖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旅游者的条件
昭化职中:曾红娟
学习目标
1、掌握要成为旅游者所具备的个人条件
2、掌握要成为旅游者所具备的社会条件
温故知新
一、旅游者的定义?
旅游者就是暂时离开常住地,通过游览、消遣等活动, 以获得精神上愉快感受为主要目的的人。
二、对旅游者的理解
1、旅游者首先必须是旅行者 2、旅游的目的主要是进行非功利性的游览、消遣等活 动,即消磨时间,满足个人的旅游需要 3、特殊的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公务旅游者、购物 旅游者等
2、人们的旅游权利 旅游活动虽然是个人的自愿的一种社会行为,但社会必须 首先赋予其成员旅游的权利才能如愿以偿。这牵涉每一个 国家的旅游政策问题。
总结
要成为一个旅游者,除了满足社会的富裕 和社会闲暇以及社会赋予的人们的旅游权 利的社会条件之外,还要个人具备的可随 意支配收入、闲暇时间、旅游动机和健康 的身体的条件
导
入
通过学习旅游者的定义和对旅游者的理解, 我们知道旅游者是什么样的一类人,那么 这节课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要成为 旅游者这样的一类人,必须的具备哪些主 观和客观的条件呢?
教学内容
一、个人条件
1、有“钱”
是指有足够用于支付旅游费用的“可随意支配收 入”
2、有“闲”
是指闲暇时间,亦即可自由支配的时间
3、旅游动机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之外的消费需要而产生的明确 方向的旅游行为的内驱力,是推动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的 心理因素 4、身体条件 旅游活动在于旅游者对旅游吸引物的亲自鉴赏和旅游经历 的亲身体验,而要顺利完成从常住地到旅游目的地之间和 旅游目的地各景点之间的空中移动以及浏览等各项活动, 必须以良好的身体作为保证的,否则,旅游活动难以开展
作业
1、名词解释 旅游动机 2、问答题 一个人要成为旅游者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3、案例分析题 美美和芳芳两个都身体健康,个性活泼、热爱旅游的女孩。 她们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有一样的收入(每个月3000元), 每年都有21天可自由安排的带薪假日。但是,美美经常能 到处旅游,而芳芳旅游的愿望经常不能实现,原因可能是 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