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将军列传预习文言知识翻译

合集下载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赏析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於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译文:我看李将军,老实敦厚,像个下人,不善言辞。

可在他死的那一天,天下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哀。

李将军忠实的品格,得到了士大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说话,树下却被人踩出了一条小路。

”王勃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让天下人无不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李将军之命艰。

李将军真有这么命背吗,答案是否定的。

李广的出身可谓光环绕身。

名将李信后人,世代骑射,李广骑射更是世上无双。

按我们今天的说法,那就是妥妥的官二代,学霸一枚;更甚之,称其为名将之后,学霸之花也不为过。

这么好的一把人生牌,谁摸到了谁激动。

汉文帝都叹息道:李广,人才啊,可惜生不逢时。

汉景帝时,汉匈之间时有战斗,李广不负韶华,对匈奴作战异常猛敢,以致大臣们都担心的向汉景帝建议:“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恐亡之。

”如此努力的官二代,学霸,怎么就落得没有一点战绩,最后悲剧谢幕呢?我们先来看看李广的首秀之战。

跟随周亚夫平定吴楚叛军时,李广战功最大,而且夺下对方战旗。

可以说这一战李广扬名立万,达到了人生的高光时刻。

连权倾天下的梁王都对他垂涎,为拉拢他,私下授了李广将军印。

李广竟然接受了。

吃皇帝的粮,领国家的军,竟然接受外人的印。

按我们今天的说法,这就是明显的吃里扒外,李广从此被汉景帝疏远,终其一朝,再无所建树。

汉武帝时,李广王者归来。

汉武帝左右皆曰:“广,名将也”。

大有:“为人不识李将军,纵称英雄也枉然”的味道。

汉武帝求贤若渴,立马重用。

铅华划过,李将军归来仍是少年吗?非也。

史记记载,李广治军极其简易,无所禁,士卒都愿意跟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其他治军严厉的将领。

虽然司马迁极力为李广辩白,这样治军打仗也没出大问题,而且士卒乐为其死。

高中语文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高中语文 文言文《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

《李将军列传》原文与译文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徒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人萧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

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遗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译文:李广将军,陇西成纪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做过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第一篇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李将军列传(节选)翻译

李将军列传(节选)翻译

李将军列传(节选)翻译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

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李将军列传》翻译将军李广,陇西郡成纪县人。

他的先祖叫李信,秦朝时任将军,就是追获了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的家原来在槐里县,后来迁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之术。

文帝十四年(前166),匈奴人大举侵入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参军抗击匈奴,因为他善于骑射,斩杀敌人首级很多,所以被任为汉朝廷的中郎。

到景帝即位后,李广任陇西都尉,又改任骑郎将。

吴、楚七国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从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了敌人的军旗,立功扬名。

调他任上谷太守,匈奴每天都来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对皇上哭着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己仗恃有本领,屡次和敌人正面做战,恐怕会失去这员良将。

”于是又调他任上郡太守。

以后李广转任边境各郡太守,又调任上郡太守。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天子派来一名宦官跟随李广学习军事,抗击匈奴。

这位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宦官逃回到李广那里。

李广于是就带上一百名骑兵前去追赶那三个匈奴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活捉了一个。

把他捆绑上马之后,远远望见几千名匈奴骑兵。

他们看到李广,以为是诱敌之骑兵,都很吃惊,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

李广的百名骑兵也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

李广说:“我们离开大军几十里,照现在这样的情况,我们这一百名骑兵只要一跑,匈奴就要来追击射杀,我们会立刻被杀光的。

现在我们停留不走,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大军来诱敌的,必定不敢攻击我们。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简析:本篇记述汉代名将李广的生平事迹。

李广是英勇善战、智勇双全的英雄。

他一生与匈奴战斗七十余次,常常以少胜多,险中取胜,以致匈奴人闻名丧胆,称之为“飞将军”,“避之数岁”。

李广又是一位最能体恤士卒的将领。

他治军简易,对士兵从不苟刻,尤其是他与士卒同甘共苦的作风,深得将士们的敬佩。

正是由于李广这种战斗中身先士卒,生活中先人后己的品格,使士兵都甘愿在他麾下,“咸乐为之死”。

然而,这位战功卓著、倍受士卒爱戴的名将,却一生坎坷,终身未得封爵。

皇帝嫌他命运不好,不敢重用,贵戚也借机对他排挤,终于导致李广含愤自杀。

李广是以自杀抗议朝廷对他的不公,控诉贵戚对他的无理。

太史公也通过李广的悲剧结局揭露并谴责了统治者的任人唯亲、刻薄寡恩以及对贤能的压抑与扼杀,从而使这篇传记具有了更深一层的政治意义。

《李将军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力作,这篇作品充分展示了作者在人物传记方面的杰出才能。

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是司马迁最擅长的方法之一,在本文中作者就抓住李广最突出的特点,通过一些生动的故事和细节,着力加以描写,使人物形象极为鲜明。

如写他以百骑机智地吓退匈奴数千骑,受伤被俘而能飞身夺马逃脱,率四千人被敌军四万人围困,仍能临危不惧,指挥若定,等等。

通过这几个惊险的战斗故事,突出表现了李广的智勇双全。

尤其是对李广的善射,作者更是不厌其详地精心描写,如射杀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等。

这些精彩的片断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丰采。

司马迁写人物传记往往笔端含情,在这篇《李将军列传》中更是倾注了对李广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流露出对当权者的愤慨。

作者的这些感情又主要是在叙事中体现出来的。

如写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远甚”,但却能封侯拜相;写卫青徇私情而排挤李广。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作者的愤愤不平之情。

《李将军列传》翻译及注释

《李将军列传》翻译及注释
辞:
固自辞于大将军
固:
或失道
或:
单于遁走
遁:
南绝幕
幕:
大将军使长史持糒醪遗广
遗: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曲折:
传曰
传:
下自成蹊
蹊:
《李将军列传》注释
广家世世受射
受:
单于素闻广贤
素:
得李广必生致之
生致:
络而盛卧广
络:
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
睨:
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暂:
鞭马南驰数十里
南:
广行取胡儿弓
行取:
广居右北平
原文
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
译文
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拿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原文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译文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中石
辄:总是
广之将兵
将:率领
见敌急
见:看见
见敌急
急:逼近
度不中不发
度:推测
诸将多中首虏率
率:军令
异道
异:分开
广为圜阵外向
圜:通“圆”
广为圜阵外向
阵:阵势
胡虏益解
益:更加
胡虏益解
解:通“懈”,松懈
会日暮
会:碰上
益治军
益:更加
军中自是服其勇也
是:此
直贯胡骑
直贯:一直穿过
译文
军中没有向导,迷失道路,延误了约定与大将军会师的时间。大将军和单于接战,单于逃跑,没能俘获而回。大军南归横渡沙漠,遇到前将军和右将军。李广见过大将军,回到军中。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

《李将军列传》原文及译文赏析广既从大将军青①击匈奴,既出塞,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而令广并于右将军②军,出东道。

东道少回远,而大军行水草少,其势不屯行。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得一当单于,臣愿居前,先死单于。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恐不得所欲。

而是时公孙敖与俱当单于,故徙前将军广。

广时知之,固自辞于大将军。

大将军不听,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曰:“急诣部,如书。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南绝幕③,遇前将军、右将军。

广已见大将军,还入军。

大将军使长史持鞴醪④遗广,因问广、食其失道状。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

广未对,大将军使长史急责广之幕府对簿。

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吾今自上簿。

”至幕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李将军列传》注释:①大将军青:即卫青,西汉武帝时的大司马大将军;②右将军:主爵赵食其时为右将军;③南绝幕:绝,横渡;幕,通“漠”,沙漠。

④糒醪:糒(bèi),干饭;醪(láo),酒浆。

1.《李将军列传》选自《史记》,这是我国第一部体的史书。

(1分)2.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乃自以精兵走之A.其李将军之谓也B.令长史封书与广之幕府C.百姓闻之D.及死之日3.请结合选文,任选一个角度,写一段书评,感受司马迁的“奇”气。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

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及翻译原文如下:史记·李将军列传两汉司马迁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

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

故槐里,徙成纪。

广家世世受射。

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萧关,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为汉中郎。

广从弟李蔡亦为郎,皆为武骑常侍,秩八百石。

尝从行,有所冲陷折关及格猛兽,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徙为骑郎将。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

以梁王授广将军印,还,赏不行。

徙为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

”于是乃徙为上郡太守。

后广转为边郡太守,徙上郡。

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从广勒习兵击匈奴。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见匈奴三人,与战。

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

中贵人走广。

广曰:“是必射雕者也。

”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

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

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

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于是胡骑遂不敢击。

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

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居久之,孝景崩,武帝立,左右以为广名将也,于是广以上郡太守为未央卫尉,而程不识亦为长乐卫尉,程不识故与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将军列传》,传记篇名。

西汉作。

载于《史记》。

通过描写西汉“飞将军”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

文章叙事突出重点,多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李广将军,是陇西人。

他的先祖名李信,秦朝时担任将军,就是追获燕太子丹的那位将军。

他们老家在槐里,后迁徙到成纪。

李广家世代传习射箭。

建元四年,匈奴大举入侵萧关,李广以良家子弟的身份从军抗击匈奴,因为精通骑马射箭,杀敌斩首和虏获多,做了汉朝的中郎.李广曾经随从皇帝出行,有冲锋陷阵抵御敌寇和与猛兽搏斗的事,因而文帝说:“可惜呀,你未遇到好时候,假如让你生在高祖时代,封个万户侯那还用说呢!”
到孝景帝初登位,李广任陇西都尉,后调为骑郎将。

起兵叛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随太尉周亚夫反击吴楚叛军。

在昌邑城下,夺取敌人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显扬。

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

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

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皇帝说:“李广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本领高强,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世他。

”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

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天子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与
他们交战。

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

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广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

”李广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

李广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干骑兵。

他们看见李广,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

李广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

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

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

”李广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

”于是就没敢袭击。

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广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

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

天亮,李广回到大军驻地。

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很久,孝景帝死,武帝即位。

左右大臣认为李广是名将,于是将他从上郡太守调为卫尉,而程不识也调为长乐宫卫尉,程不识从前与李广都当边郡太守,屯兵驻防。

出击匈奴时,李广的部队没有严密的编组和队列阵势,只选择有水草的地带驻扎,在宿地,人人
可以自便,夜晚不打更巡夜,幕府公文簿册很简单,不过也派哨兵
远出侦察,部队从未遇到危险。

程不识就要求严格部队编组和扎营
布阵,晚上打更巡夜,士吏办理公文表格必须清楚明细,全军不得
休息,这样也未曾遇到危险。

程不识说:“李广治军非常简单省事,然而敌人如突然袭击他,他就无法阻挡了;可是他的土卒也很安逸
痛快,都乐意为他去死。

我抬军虽然繁忙,但敌人也不能侵犯我。

”这时汉朝边郡李广、程不识都是名将,然而匈奴怕李广的谋略,士
卒也大多乐于跟随李广而以跟随程不识为苦。

程不识在孝景帝时因
为几次直谏调任太中大夫,他为人清廉,认真执行朝廷的法令条文。

后来汉朝用马邑城引诱单于,派大军埋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里,
而由李广担任骁骑将军,受护军将军统领。

这时单于发觉了这个策略,就撤走,汉军都没有立功。

过了四年,李广从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

匈奴兵多,
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

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
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
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
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
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

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
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

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

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依法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转眼之间,李广已在家居住了几年,李广与前颍阴侯的孙子一
起隐居在蓝田南山射猎。

有一天夜间他带一名骑从出去,与人在乡
下饮酒,回来走到霸陵驿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禁止李广通行。

李广的骑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

”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
能夜行,何况前任的呢!”便让李广住在亭下。

过了不久,匈奴入侵
杀了辽西太守,打败韩安国将军,韩将军调任右北平后病死,于是
武帝下诏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

李广就请霸陵尉同去,到军中就斩
了他。

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

躲避了他数年,不敢进右北平。

李广出外打猎,看见草中的石头,
以为是虎就射去,箭头没入石中,近看原来是石头。

于是又重射,
却再不能射进石头里了。

李广所在的郡,听说有虎,他常自己去射。

他在右北平射虎,虎曾跳起来抓伤过他,李广也终于把虎射死。

李广很廉洁,得到赏赐常常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卒在一起。


广一生到死,任俸禄两千石的官四十余年,家里没有剩余的钱财,
他始终不谈家产的事。

李广身材高大,臂膀象猿一样,他的善射也
是天赋。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特征,突出人物形象。

通过着力描写一些生动的故事及细节,突出人物形象。

如只选
择两次有代表性的战斗:一次是,二是脱险战,在敌众我寡、紧张
惊险的战斗描写中表现了李广惊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略。

如对射杀
匈奴射雕手,射杀敌军白马将,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
射没簇,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这些细节的精心描写,表现李广的善射,生动地展示了这位名将的风采。

(2)用克制、含蓄的叙事笔法,表达深沉、强烈的爱憎感情和
自己的主观认识。

如,在“匈奴大入萧关”时,可惜李广的生不“遇时”,很有
意味,引用其语也包孕对汉文帝时期用人制度的委婉批评。

在文章
结尾李广“引刀自刭”后,写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这里没有议论,没有抒情,而
作者对李广的赞扬、同情、以至悲愤和辛酸,都蕴涵于叙述之中。

(3)用对比烘托方法揭示人物命运,丰富人物形象。

全文在处
处写李将军事迹的同时,也记录了他所遭遇的不公平待遇,形成强
烈的反差和对比。

为了使李广形象富有立体感,文中引用汉文帝的
赞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
又引用匈奴人所赋予的“飞将军”称号,从侧面烘托表现李广的才干。

(4)语言通俗,极富文采。

如,写李广与匈奴的遭遇战,因寡不敌众,全军震恐。

这时李
广镇定自若,号令全军向匈奴军逼近,以示壮胆。

“广令诸骑曰:
‘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十六个字,分为四句,两个“前”字,意义不一。

第一个“前”字,写口令,概括了李广如雷
霆之声的命令,表示只有勇往直前,才能在气势上压倒敌军,争取
死里求生。

第二个“前”字写进行,表示全军整齐前进的豪壮气势。

一个“止”字,显示全军岿然不动的意志。

十六个字,长短四句话,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汉军视死如归、一往无前的精神,勾画了一场两
军交兵的大场面,真是精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