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腊的石头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2)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3)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文学素养。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2)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基本内容及其文学价值。
(2)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次含义的把握。
(2)对古希腊文化的理解和对作者创作意图的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记录生字词及不懂的地方,与小组成员交流。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
(2)解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感受古希腊文化的魅力。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6. 课堂小结:(2)强调课后作业的要求。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基础知识。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希腊文化,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基本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的象征意义、比喻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参与度、思考深度等。
4.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如书写认真程度、心得体会等方面的评价。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古希腊文化背景。
《古希腊的石头》教学课件

现代希腊人是怎样保护古希腊文化遗产的? 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他们绝不去动一动历史遁去之后的现场, 尊重历史而不更改历史。只做加固和清洗工作。
二、旅游区的商店盖在隐蔽的地方,不 干扰人们的视野,使历史的空间受到绝 对与纯正的保护。 告诉我们,保护古代文明遗产,需要的是对历 史的深刻理解与崇拜,科学的方法,优雅的美 感和高尚的文化品味。
创作背景
冯骥才是一位很有成就的作家,他似乎对 古代文化情有独钟。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 代,他就凭借反思历史、反思传统文化的 《神鞭》《三寸金莲》等一系列小说而蜚 声文坛。几年前,就在自己文学创作最旺 盛的阶段,他停下了创作,转而致力于文 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当来到古希腊遗 址,站在雅典卫城上,冯骥才有了惊人的 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像与中国古代神像
对“时间隧道就在希腊人的石头中间 ”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古希腊的石头是古希腊历史的见证,所 展现出来的是人类文明演进的脚步,站 在他们中间就如同站在时光隧道中,可 以发现人类历史的过程。
探究参考:
1、古物翻新,甚至更愚蠢的复原,破坏时间在 每一件古物的体内全留下的美丽的生命的年轮。
2、修复圆明园,历史的魂灵就会一下子逃离而 去。
3、圆明园遗址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鲜活历史 见证,供游人参观凭吊,教育后人勿忘国耻。
4、今人面对充满屈辱意味的圆明园时,应保持 清醒。既然我们无法扑灭英法联军那场可耻的大 火,那么,何不让历史继续给后人留下深刻反思。
像缺 头 神
波塞冬神庙
址迈 锡 尼 遗
主旨感悟
本文通过游览古希腊国家考古博 物馆、拉奥雷斯·帕果斯山上的雕 像,以及迈锡尼遗址和海神庙, 通过对古希腊“石头”的描写, 阐释了自己对古代历史遗迹的思 考以及对古代文物保护的态度和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

高中语文《古希腊的石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比较分析法,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3)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希腊文明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2)理解作品中所传达的人性与命运的主题,反思现实生活中的困境与抉择。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作品背景及古希腊文明的基本了解。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人物形象及故事情节。
(3)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的深入解读。
(2)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古希腊的石头》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希腊文明及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合作探讨。
3. 文本分析:(1)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如石头象征命运、时间等。
(2)分析人物形象,如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成长历程等。
4. 讨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2)邀请学生代表进行交流,促进思维碰撞。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课后作业1.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及人物塑造。
2. 请谈谈你对古希腊文明的了解,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3. 结合个人经历,谈谈你对作品主题“命运与抉择”的思考。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古希腊的石头》第一课时课件

2.字词积累
坍塌 tān 苍劲 jìng 篝火 gōu 兀自 wù
粗糙 cāo 庇护 bì 聆听 líng 隧道 suì 葱茏 lóng 甬道 yǒng 暧昧 ài mèi龟裂 jūn
泯灭 mǐn 亢奋 kàng 掰开 bāi 战战兢兢 jīng
3.解题
①文体:游记散文
②借代,“古希腊的石头”指“古希腊的文 化”
一、导入新课
1860年,被雨果盛赞为“东 方艺术奇迹”的圆明园,在英法 联军的摧残、劫掠下变成了废墟。
面对圆明园废墟,我们该怎 么做呢?让我们从冯骥才的文章 里找一下答案吧!
古希腊的石头
王瑞花
2021.04.07
展示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古希腊文化的相关常识;了解作品
的思想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重点 能力目标:
谢谢观看
四、巩固提高,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思考一。 2.希腊人是怎样对待这些石头的? 3.我们应如何对待文化遗产?
五、情感升华
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 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 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 真实,还生命以过程。 ——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
了解本文视角独特、联想丰富的特点; 品味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难点 情感目标:
认识保护文物的重要性,培养热爱古代 文化的感情。
二、设疑激探,自主学习
1.作者简介 2.字词积累 3.解题
1.作者简介
冯骥才,当代著名作家,民俗文化学者。 1942年说《雕花烟斗》
三、合作探究,师生展评
1.作者的游踪? 2.见到哪些石头? 3.文章的主旨?
1.作者的 游踪 ?
博物馆 阿雷奥斯·帕果斯 迈锡尼遗址 海神庙
古希腊的石头概要课件

表面处理技术
对石材表面进行保护处理,防 止其受到自然和人为的损坏。
国际合作与法规
国际合作
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保护和修 复古希腊石材建筑,共享相关技术和经 验。
VS
法规制定
各国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法规,规范古希腊 石材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其得到 有效保护。
感谢观看
THANKS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01
古希腊石材的加工 与利用
石材加工工具与技术
石材加工工具
古希腊人使用各种石材加工工具,如锤子、凿子、磨石等, 来切割、打磨和抛光石材。这些工具大多由金属制成,如铁 和铜。
石材加工技术
古希腊石材加工技术包括切割、打磨、抛光和雕刻等。这些 技术不断发展,使得石材能够被加工成各种形状和尺寸,满 足不同的建筑和雕塑需求。
石材在雕塑艺术中的价值
古希腊雕塑
古希腊雕塑家常用大理石作为雕刻材料,创作出众多精美的艺术品,如《米洛的维纳斯 》和《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等。
石材的质感与美感
石材的硬度和质感为雕塑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力,其天然纹理和色彩也增添了艺术美感。
01
古希腊石材的影响 与传承
对罗马的影响
01
古希腊石材在罗马建筑中广泛应 用,如罗马斗兽场、万神庙等著 名建筑均采用希腊石材。
古希腊的建筑理念和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影响,许多 现代建筑师从古希腊建筑中汲取灵感,创造出现代与传统相 结合的建筑作品。
01
古希腊石材的保护 与修复
石材保护的重要性
历史价值
古希腊石材建筑是历史文化遗产 ,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保护这 些建筑能够让后人了解古希腊文
古希腊的石头学习教材PPT课件

结构与情感
古 希 腊 的 石 头
历史美: 石雕 - 神像 - 迈锡尼遗址 -海神庙 (时间美)
珍视 保护
文化美: 英雄时代—中西文化—重现历史—中西文化 的联系 的融合
缺 头 神 像
迈 锡 尼 遗 址
波塞冬神庙
思考与拓展
石头 我们应该怎样用现代文明 去珍惜历史文明?
古 希 腊 的 石 头
目标
分析结构 揣摩感情
领会尊重历史的真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作者简介
冯骥才: 当代作家 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 中篇小说:《走进暴风骤雨》 《啊!》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 篇小说奖。 《神鞭》获1983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短篇小说 :《高女人和他的矮丈夫》 《雕花的烟斗》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 小说奖。
《古希腊的石头》ppt课件03

尊重历史
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图片
迈锡尼遗址
爱琴海文明金三角之一
龙门石窟
雷峰塔遗址图片
福建土楼
新疆清真寺遗址
谢谢观赏
勤能补拙,学有成就!
2021/11/9
40
5.为什么要致力于文化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
• 明确: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为美 丽而耽搁,因失去而忧伤;它没有拖泥带水 的留恋也不肯做搔首弄姿的回望。历史与古 老的文明只有留给后人去苦苦追寻了。然而 ,“永恒是达不到的”,“石头并非坚不可 摧”。历史会因为久远而模糊,文化会因失 传而断层。“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 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 残块和断片。”现在这些残块和断片”固然 还向我们传达着那个时代零星的信息,但如 果任其损毁,不加保护,很快,我们就再也 无从找到历史的蛛丝马迹了。
文章重点解疑体会作者情感
• 1.作者为什么喜欢“古希腊的石头”?
• 明确:在作者眼中,“石头”是文化的使者,“ 石头”(雕塑)反映了古希腊的文明,或者说让 冯骥才找到了“逼真地进入希腊历史的秘密”, 它们从历史深处走来,与现代人交谈,现代人得 以与这个地方“神交”,可以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
2.从课文来看,作者真正关注的是什么?
《古希腊的石头》ppt课件03
古希腊的石头
冯骥 才
冯骥才 当代作家、画家
小说《义和拳》《神鞭》 《雕花烟产的守望 者”
炯炯 亢奋 暧昧 龟裂 苍劲 葱茏 隧道 聆听 神谕 呵护 遁去 坍塌 磨砺 粗糙 泯灭 庇护
辨形 天涯海角
五彩缤纷 悬崖峭壁 暧昧
• 明确:作者当然不会简单的一门心思的沉 醉在对外族文明的欣赏中,他更加关注的 是古希腊文明与中国古代文明的千丝万缕 的联系,更关心的是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 的融合和并存。所以,站在雅典卫城上, 冯骥才有了惊奇的发现,有了对古希腊神 像与中国佛像的简单的比较与联想,比较 的结果让人对世界文明的未来和发展充满 了信心。这是冯骥才在“古希腊石头”上 最为温馨的遐想。
冯骥才《古希腊的石头》阅读练习及答案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古希腊的石头冯骥才①每到一个新地方,首先要去当地的博物馆。
只要在那里边呆上半天或一天,很快就会与这个地方神交上了。
故此,在到达雅典的第二天一早,我便一头扎进举世闻名的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
我在那些欧洲史上最伟大的雕像中间走来走去,只觉得我的眼睛——被那个比传说还神奇的英雄时代所特有的光芒照得发亮。
②我承认,希腊人的文化很对我的胃口。
我喜欢他们这些刻在石头上的历史与艺术。
由于石头上的文化保留得最久,所以无论是希腊人,还是埃及人、玛雅人、巴比伦人以及我们中国人,在初始时期,都把文化刻在坚硬的石头上。
这些深深刻进石头里的文字与图像,顽强又坚韧地表达着人类对生命永恒的追求,以及把自己的一切传之后世的渴望。
③然而,永恒是达不到的。
石头并非坚不可摧。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把人带到永远。
在岁月的翻滚中,古希腊人的石头已经满是裂痕与缺口,有的只剩下一些残块和断片。
④在博物馆的一个展厅,我看到一截石雕的男子的左臂。
虽然只是这么一段残臂,却依然紧握拳头,昂然地向上弯曲着,皮肤下面的血管鼓胀,脉搏在这石臂中有力地跳动。
我们无法看见这手臂连接着的雄伟的身躯,但完全可以想见这位男子英雄般的形象。
一件古物背后是一片广阔的历史风景。
历史并不因为它的残缺而缺少什么。
残缺,却表现着它的经历,它的命运,它的年龄,还有一种岁月感。
岁月感就是时间感。
当事物在无形的时间历史中穿过,它便被一点点地消损与改造,因而便变得古旧、龟裂、剥落与含混,同时也就沉静、苍劲、深厚、斑驳和朦胧起来。
⑤于是一种美出现。
凡是懂得这一层美感的,就绝不会去将古物翻新,甚至做更愚蠢的事——复原。
⑥在一座名叫阿雷奥斯帕果斯的小山上,有一座高大的雕着神像的纪念碑。
由于历时久远,一半已然缺失。
石碑上层的三尊神像,只剩下两尊,都已经失去了头颅,可是他们依然气宇轩昂地坐在深凹的洞窟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读文本古希腊的石头一、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百年震柳梁衡1920年12月16日,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
是日晚8时,风暴大起,四野尘霾,大地颤动,山移、地裂、河断、城陷。
黄土高原经这一抖,如骨牌倒地,土块横飞。
老百姓惊呼:“山走了!”有整座山滑行三四千米者,最大滑坡面积竟毗连三县,达两千平方千米。
山一倒就瞬间塞河成湖,形成无数的大小“海子”。
地震中心原有一大盐湖,为西北重要的产盐之地。
湖底突然鼓起一道滚动的陡坎,如有人在湖下推行,竟滴水不漏地将整个湖面向北移了一千米,称之为“滚湖”。
所有的地标都被扭曲、翻腾得面目全非。
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千米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被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在两个半边树中间可穿行一人,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已经有大约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过了差不多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锯开一根木头,无论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这棵树并没有死。
地震揪断了它的根,却拔不尽它的须;撕裂了它的躯干,却扯不断它的连理枝。
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来,在这人迹罕至的桃源深处,阳光暖暖地抚慰着它的身子,细雨轻轻地冲洗着它的伤口,它自身分泌着汁液,小心地自疗自养,生骨长肉。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
柳树这个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唐人有折柳相送的习俗,取其情如柳丝,依依不舍。
贺知章把柳比作窈窕的美人:“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西北的气候寒冷干旱,是足够恶劣的了,它却能常年扎根于此。
在北国的黄土地上,柳树是春天发芽最早、秋天落叶最迟的树,它尽力给大地最多的绿色。
当年左宗棠进军西北,别的树不要,却单选中这弱柳与大军同行。
“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柳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木性软,常用来做案板,刀剁而不裂;枝性柔,立于行道旁,风吹而不折。
我想,海原大地震的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而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却能够存活下来,它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一百年前海原地震的发生过程,而且还详细描述地震所造成的巨大破坏,主要是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
B.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将平常木头剖面上年轮图案的美与震柳“惨不忍睹”的丑进行对比,目的在于引发读者对遭受巨大创伤的古柳坚韧生存的赞颂。
C.作者在文中列举了很多详实的数据,比如地震发生的具体时间、大地裂缝的长度、古柳的树龄、遇难的人数等,衬托了柳树的坚强。
D.本文格调昂扬,文笔凝练,第一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地震发生时的情状,第三段“阳光暖暖抚慰”“细雨轻轻冲洗”则充满了生命的温暖。
解析:A A项,“为了表现‘震柳’生存环境的恶劣”有误。
2.文章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用的分析。
第四段插入关于柳树的介绍的作用,主要从内容和结构方面分析。
如本题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
照应上文。
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答案:①说明原因。
第四段介绍柳树的习性和特质,对震柳能战胜灾难、顽强存活下来的原因作进一步补充交代。
②照应上文。
上文集中写震柳,第四段则对柳树作总体介绍,上下文点面结合,相互呼应,使文章内容更加完整。
③丰富内涵。
文章引述与柳树相关的习俗、诗句、传说等,使文章内涵更加丰富,文学性更强。
3.文章结尾说“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你认为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呢?请根据文本分析探究。
解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既涉及文章的内容,又要拓展。
立足文本,分析它会对后人说些什么。
结合震柳作为“活化石”的作用,联系文章内容,只需分析出“震柳”对后世的意义即可。
答案:①震柳作为“活化石”,向后人诉说那场巨大的悲剧和不能忘怀的历史。
②告诉后人,面对灾难不要灰心丧气,而应坚韧不拔,顽强坚守。
③启示后人,生命具有惊人的力量,她可以创造奇迹,拥有生命就会拥有希望和未来。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二、语言运用4.下面是网络购书的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字。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解析:答好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作为购书流程的介绍,应交代好购书的步骤,即注册、登录、搜索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
答案:进入购书网站之后,需要注册网站会员,填写注册信息,然后以会员的身份登陆网站进入购书网站进行图书搜索,可以选择高级搜索或直接搜索的任一方式,查看图书信息,购买图书。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
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
《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
“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
“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
“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
“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
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
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
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5.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个归谬论证的句子。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流行的一定是被喜欢被接受的,那么流行感冒也就成为最受欢迎的了。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逻辑归纳与仿写的能力。
题干部分已经对归谬法做了详细的解释,例句部分也给出了“如果……,那么……”的句式特点,仿写时注意句式上的一致性和内容上的归谬性。
答案:(示例)如果作品水平越高,知音越少,那么谁也不懂的东西就是世界上的绝作了。
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