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

合集下载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

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

2020/12上传媒新思维视听广角从跨文化传播视角解读种族歧视现象———以奥斯卡最佳电影《绿皮书》为例阴蔡心洁2019年2月25日,一部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绿皮书》在奥斯卡一举拿下五大奖项。

这部电影是以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为背景,讲述了白人司机托尼·立普(Tony Lip )和黑人音乐家唐·谢利(Don Shirley )在漫长的8周南部巡演中发生的故事,从曼哈顿到美国南部,越往南,他们遭受的盘问和不公待遇就越来越多。

就是这样一段跨越阶层、肤色的友谊成功化解了当时尖锐的种族矛盾。

作为一个异域文化文本,《绿皮书》的成功代表着以种族问题为题材的奥斯卡电影实现了一次完美的商业“突围”,同时也成就了一次经典的跨文化传播活动。

戏剧冲突式的电影文本叙事对于影片《绿皮书》这样一个独特的片名,引发了观众的思考。

《绿皮书》是一个1962年发生在美国关于种族歧视的故事,这一时期的种族歧视现象至今仍存在于美国社会的各个角落。

迄今,美国黑种人的境遇仍是美国民主的灰色地带。

在美国种族抗争的历史中,曾经出现过一本非常重要的黑人专用书。

作者是个黑人邮递员,他在书中整理了美国当时可以供黑人入住和就餐的旅馆和餐厅,以免他们误闯了不该去的地方而受到虐待和杀害。

该书曾是一本为黑人专属定制的保命旅行手册。

《绿皮书》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好莱坞公路题材电影,整部电影是根据黑人钢琴家唐·谢利真实经历改编的一部白人视角下诉说黑人人权的故事,以避重就轻的叙事模式模糊和弱化了黑人境遇。

但编剧不仅仅满足于“绿皮书”的故事,他们更倾向于把“绿皮书”当作影片的故事基底,当作孵化故事的土壤,将一个关于精英黑人和底层白人的故事巧妙地植入《绿皮书》中。

电影里有两位主人公,一位是受过良好教育,拥有三个博士学位,在上流社会有着很高知名度的美籍牙买加裔黑人钢琴演奏家唐·谢利;另一位是没怎么受过教育,只在各种高级夜总会和俱乐部做保镖工作,经常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美籍意大利裔白人托尼·立普。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分析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美国电影一直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影产业之一,而在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的表现一直备受关注。

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形象,一直被认为是有争议的,在一些作品中他们被描绘成勤劳、聪明,但也有作品中呈现出刻板印象和种族歧视,这些形象的表现方式对观众对于华人的认知和理解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于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进行深入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在历史上曾经是受到严重刻板印象的影响,早期的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将华人塑造成充满了种族歧视和刻板印象的形象,他们往往被描绘成为会说道歉英语、卑微、懦弱的形象。

在1937年上映的《笑傲江湖》中,华人形象经常被描绘成是外貌丑陋、无能、软弱,这种刻板形象在当时迅速传播,并影响了大众对于华人的认知和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于种族歧视的反思,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也慢慢地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近年来的一些作品中,一些电影制作人开始尝试打破刻板印象,塑造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华人形象。

2018年上映的《绿皮书》中,片中的华裔角色并不是被描绘成刻板形象,而是一个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生活经历的形象,这种呈现方式对于华人形象的塑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在电影中以人物角色的形式进行表现外,一些电影也尝试从更深层次地去探讨华人在美国社会中的地位和生活状态。

《再见,我的爱人》这部电影在讲述华裔移民在美国的生活和困扰,表现了一种全新的华人形象。

这种形象的呈现不仅丰富了华人形象,也增加了观众对于华人生活和社会地位的认知。

在美国电影中,华人形象也经常出现在动作片和科幻片中。

虽然在这类影片中,华人形象通常被描绘成勇敢、智慧、技艺高超的形象,但与此也会出现一些刻板的形象。

一些动作片中的华人角色经常被描绘成武功高强、语言障碍,这种表现方式也给人留下了不够深入和单一的印象。

美国电影中的华人形象经历了从刻板印象到多元化的变化,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表现华人形象时,电影制作人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华人的生活和文化,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呈现华人形象,使之更加真实和立体。

电影《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分析

电影《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分析

电影《弱点》看种族歧视下的黑人美国梦分析《弱点》是一部由泰特·泰勒执导、塔奇娜·阿诺德和霍兹·普伦特斯主演的电影。

故事围绕着阿什利(Kelly)展开,她是一个黑人单亲妈妈,渴望摆脱贫困生活的束缚,为了给女儿提供更好的生活,她不断冒险赌博,直至陷入严重的经济危机。

这部电影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美国黑人的生活困境和家庭破碎的现实,同时也反映了美国社会种族歧视的思想、状态和历史背景。

在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黑人在美国社会的劣势地位,例如无法获得稳定的工作和顾客、受到警察和管制机构的不公正对待、缺乏社会保障和安全网。

更重要的是,这些劣势不仅仅是一种个别的经济困境,而是种族歧视的结果,是历史和社会制度的必然。

尽管许多人认为美国已经改变了,已经越来越平等和多元化,但这种预期仍然只是一种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黑人面临的种族歧视随处可见,他们的美国梦依然遥不可及。

在这部电影中,阿什莉梦想自己能成为一个富有的人,与此同时,电影也揭示了梦想本身的危险性。

赌博、堕落和犯罪让阿什莉的梦想破灭,同时也伤害了她和她女儿的生活。

在这个社会中,权力和财富往往成为一种自我实现的目标,但这种目标是以浪费、暴力和邪恶为代价的。

追求个人财富不仅会促使阿什莉走上赌博路,而且与其他黑人邦际人士之间的团结、街头压力、政治声援等有关。

阿什莉的经历表明,追求个人财富是梦想而不是现实,黑人需要团结起来,互相帮助,才能实现与白人社会的平等竞争。

《弱点》反映了美国白人优越主义和黑人挣扎的现实。

电影给了观众一种感觉,这是一场不公正的战斗。

阿什莉照顾女儿、奋斗工作,但仍然无法抵抗她层层叠叠的种族歧视和经济困境。

与此同时,白人社会的家庭、企业、银行等机构却可以轻松地获得权利、财富、社会地位。

密集的场景交织着角色的情感和挣扎,镜头扫过阿什莉的挣扎、赌博、家庭困境和街头暴力。

这样的镜头和场景,向观众呈现出美国黑人所处的状况和心理,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观众开始思考美国黑人所渴望的美国梦。

逆境并非沉沦的借口--电影《银行家》主题解析

逆境并非沉沦的借口--电影《银行家》主题解析

电影批评CR_TO_SMONF_LMS逆境并非沉沦的借口电影《银行家》主题解析®郝静波丁一芳《银行家》The Banker)是由乔治•诺非执导,好莱坞著名黑人影星塞缪尔•杰克逊和安东尼•麦凯联袂主演,由真实事件改编的传记电影。

本片于2020年3月6日在美国院线上映,并于2020年7月25至阴2日,在第二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作为线下影院展映影片,让众多中国影迷在疫情防控期间及时欣赏到了这部好莱坞电影。

作为苹果流媒体AppleTV+的首部原创电影,这是一部在种族题材外衣下,包裹着的“美国梦”的故事。

本片讲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伯纳德•加勒特(Bernard Garrett)和乔•莫里斯(Joe Morris)这两个非裔美国企业家,为了摆脱当时美国社会的种族限制,通过雇佣白人扮演他们商业帝国的负责人,在实现他们心中“美国梦”的过程中,演绎出一段非凡人生的经历。

“可惜你一出生就是黑人”“黑人不能像白人一样做生意”,在偏见、歧视和刻板印象下,大部分黑人都选择过着沉默绝望和听天由命的生活,而主人公在厄境下对梦想的追求和对不公的抗争中,所展现出的常人不具备的品质,给观众以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这也使《银行家》这部传记片,在种族歧视题材下有所创新和突破。

与近年来《月光男孩》《绿皮书》以及《皇后与瘦子》等被贴上“政治正确”标签的好莱坞电影有所不同,种族歧视问题只是这部电影故事的引线,而主人公面对不平等社会的挑战,其所展现出的信念、力量和精神,才是本片想要传达的主题内涵所在。

一、一部种族议题包裹下的励志传奇片传记电影以真实人物为表现对象,将历史发展中有重要影响的某一杰出人物,以其本人和生平业绩作为表现的重点,并通过导演对这一人物和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的加工和润色,使观众能够回顾历史并审视当下,获得不一样的人生启示和感受。

传记片不仅因其“真实的维度”而具有史学价值,同时经过对人物真实经历的解构和重构,更能对观众产生深刻的审美内涵和价值。

主题报告--好莱坞大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

主题报告--好莱坞大片中的美国意识形态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2009年一部席卷全球7.5亿美元票房的好莱坞大片的剧情可以用这样一段话来概括:面对印度人发现的全球危机,美国的黑人总统无力回天,白人中产阶级家庭搭乘俄国寡头的私人飞机,赶上made in China 的诺亚方舟,最终奔向新大陆。

没错,这部电影就是至今仍被大家津津乐道的《2012》。

仔细揣摩剧情我们会发现电影在描绘了一幅世界末日图景的同时,暗藏着某些意识形态的因子。

而且这并不是一个个案,这其实是电影的一个共性。

今天我的主题报告就是想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好莱坞大片中的意识形态。

原理部分:“意识形态”一词最初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796 年正式提出的。

他认为意识形态是界限和可靠性程度的学问。

“一旦反映人类真实需求的可信知识出现,一个关于理想的人类社会的最终蓝图就可以获得。

在马恩经典著作中,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神圣家族》的“对法国革命的批判的战斗”这一节中。

马恩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要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反映某一特定社会阶级的精神观念及物质生活状况,受到该意识形态操控的人由于为这种教化所影响,对实际状况与理想状况产生混淆,因而处于无意识的认同状态,心甘情愿地接受统治阶级的思想。

1969年,法国著名哲学家,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让·路易斯·阿尔都塞发表了其经典论著《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对应于军队、法庭、监狱等具有鲜明的暴力和强制特征国家机器(state apparatus),是另一套专门化的机构:宗教、法律、家庭、教育、政治、传媒系统和文化(文学、艺术、体育)。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功能在于把个体“询唤”为主体,通过“询唤”,意识形态剔除了主体对社会的不满因素,使其产生归属感、参与感、安全感和荣誉感,这一过程之后,主体不再对社会秩序构成威胁,臣服于主流意识形态,任凭驱使,成为国家机器的顺民。

阿尔都塞将艺术归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一种,艺术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属于美学意识形态的范畴,而美学意识形态又是意识形态的一个子系统。

从好莱坞电影《撞车》看美国的种族歧视

从好莱坞电影《撞车》看美国的种族歧视

从好莱坞电影《撞车》看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撞车》看美国的种族歧视在当今社会,种族歧视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限于美国,但美国作为一个多元文化国家,其种族关系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撞车》这部2005年上映的好莱坞电影,通过一系列交织的故事情节,揭示了美国社会中种族歧视的普遍存在和其对个体和社群的影响。

本文将从主要角色的刻画、情节的发展以及对多元文化的思考,分析《撞车》如何反映了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

首先,电影《撞车》中有许多不同背景的主要角色,他们来自不同的种族和社会阶层。

电影通过展现这些角色的生活和相互交往,强调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差异和隔离。

这些角色都有各自的故事,他们之间的冲突和相互作用揭示了美国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种族偏见。

例如,上流社会妇女珍妮(Jean)对移民劳工的种族偏见和警官瑞安(Ryan)对非裔美国人的不公正待遇都是典型的例子。

这些刻画表明,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深深植根于个人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其次,电影《撞车》通过情节的发展,凸显了社会互动中的种族不公和歧视。

故事情节交织,不同种族和社会阶层的角色相遇并产生冲突。

例如,一位非裔美国人导演卡梅伦(Cameron)被白人警察瑞安侮辱和不公正待遇。

但电影也展示了一些转折点,表现了一些角色由于经历或观念上的改变而开始反思自己的偏见。

例如,珍妮因一次车祸而受伤后,与一位非裔美国人的接触改变了她的心态,并对自己的种族偏见产生了怀疑。

这些情节向观众展示了不同种族之间的误解和偏见如何影响到个体和社区,并且引发了对种族问题与歧视的深思。

最后,电影《撞车》通过对多元文化的思考,探索了美国种族歧视问题的根源和解决之道。

该片并没有简单地将种族歧视问题归因于某个群体或个人,而是强调人类在面对他者时普遍存在的偏见和刻板印象。

电影给出了一个触动人心的结局,当被瑞安冷漠对待的非裔美国人开始救他时,触动了他的内心,改变了双方对彼此的看法,并且展示了互相理解和包容的力量。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相助》看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相助》看

论文知识[摘要电影《相助》反映了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

影片站在女性的视角讲述了黑人女佣自我奋斗的历史和罕见的白人帮助黑人的故事,用一股温和的力量阐述了一段凄凉而又略显温暖的历史。

在美国,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一直遭受着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刁难。

本文围绕影片,从历史根源、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出发来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种族;种族歧视;《相助》2011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

影片用细致的手法和看似平静的场景描述了白人斯基特、黑佣艾碧林和明尼三个平凡的女人的故事。

他们生活在因种族制度而令人倍感窒息的密西西比州,斯基特是白人农场主的女儿,因其从小受到家中黑人女佣的照顾而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并对黑人抱有深厚的感情,长大后家中黑佣的不辞而别对斯基特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怀着对黑人妈妈的思念,斯基特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黑人女佣,将黑佣所遭受的种种凄惨遭遇记录了下来出版成书。

影片从一开始便巧妙运用女主人与女仆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代替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问题根深蒂固,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相助》:种族旗帜下的个人命运电影《相助》是由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

这是一部承载着作者对家中黑人女佣的无限感激与怀念的作品。

电影从女主角——斯基特的视角,着重反映了黑人女佣艾碧林和明尼的不幸遭遇。

斯基特是杰克逊镇白人女性中的一个异类。

她讨厌白人对黑佣的欺压,并大胆地决定写书帮助黑佣改变现状。

于是,她将目光瞄向了镇上的黑佣,希望她们用真实的遭遇帮助她写书。

艾碧林是一位典型的优秀黑人女仆,她的性情平和而稳重,照看过17个白人小孩,但是却被不断地解雇与抛弃。

尽管她对于白人雇主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母爱并全心全意给予照顾,而她惟一的儿子,却在车祸后因白人医院拒绝抢救,最终死在了一张沙发上。

【《当幸福来敲门》――理想与现实中的黑人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真实故事

【《当幸福来敲门》――理想与现实中的黑人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真实故事

【《当幸福来敲门》――理想与现实中的黑人美国梦】当幸福来敲门真实故事电影作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其传播的主流价值观承载了各民族的精神文化传统和普遍认同的文化核心价值观。

被誉为“梦工厂”的好莱坞,制作了一部部体现鲜明美国文化色彩的影片。

而在美国人心中刻下深深文化烙印的“美国梦”一直是好莱坞的导演们乐此不疲的主旋律。

《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隐形人》等影片都从不同的角度完美地演绎了不断变化的“美国梦”。

但梦和现实之间有时候就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但如果电影中的主人公演绎的是现实生活中英雄的故事,那么该类电影无疑就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力。

由好莱坞导演加布里尔・穆奇诺执导,著名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主演的《The Pursuit of Happyness》(中文名《当幸福来敲门》)就是其中引人深思的经典之作。

该电影取材于成功创办了“迦纳富饶”投资经济公司的当今美国黑人股票经纪人克利斯・嘉德纳(Chris Gardner)的真实故事,成功诠释出一位已近而立之年、濒临破产、老婆离家出走的落魄推销员,如何刻苦耐劳的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该片可解读的元素众多,如“美国梦”、父子情、幸福的真正含义、美国的社会现象等等。

本文将从黑人的“美国梦”这个角度入笔,探讨影片中理想的美国梦和社会现实中美国梦的差距及原因。

一“美国梦”的多重含义美国知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提出了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该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才会出现较高层次的需求。

其中第五个层次的需求即自我实现需求,指的是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善于独立处事及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的种族歧视从好莱坞电影《相助》看
[摘要]电影《相助》反映了自美国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种族歧视。

影片站在女性的视角讲述了黑人女佣自我奋斗的历史和罕见的白人帮助黑人的故事,用一股温和的力量阐述了一段凄凉而又略显温暖的历史。

在美国,一些少数民族特别是黑人,一直遭受着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刁难。

本文围绕影片,从历史根源、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政治等方面出发来探讨美国的种族歧视问题以及给美国社会带来的极大的影响。

[关键词]美国;种族;种族歧视;《相助》
2011年上映的好莱坞影片《相助》讲述了20世纪60年代初密西西比州杰克逊镇的白人主妇和黑人女佣之间的故事。

这是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电影。

影片用细致的手法和看似平静的场景描述了白人斯基特、黑佣艾碧林和明尼三个平凡的女人的故事。

他们生活在因种族制度而令人倍感窒息的密西西比州,斯基特是白人农场主的女儿,因其从小受到家中黑人女佣的照顾而深受黑人文化的影响并对黑人抱有深厚的感情,长大后家中黑佣的不辞而别对斯基特产生了极大的打击。

怀着对黑人妈妈的思念,斯基特决定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黑人女佣,将黑佣所遭受的种种凄惨遭遇记录了下来出版成书。

影片从一开始便巧妙运用女主人与女仆人之间的种种矛盾代替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

从这部电影中可以看出,美国的种族歧视、种族问题根深蒂固,为美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一、《相助》:种族旗帜下的个人命运
电影《相助》是由美国作家凯瑟琳·斯多克特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而成。

这是一部承载着作者对家中黑人女佣的无限感激与怀念的作品。

电影从女主角——斯基特的视角,着重反映了黑人女佣艾碧林和明尼的不幸遭遇。

斯基特是杰克逊镇白人女性中的一个异类。

她讨厌白人对黑佣的欺压,并大胆地决定写书帮助黑佣改变现状。

于是,她将目光瞄向了镇上的黑佣,希望她们用真实的遭遇帮助她写书。

艾碧林是一位典型的优秀黑人女仆,她的性情平和而稳重,照看过17个白人小孩,但是却被不断地解雇与抛弃。

尽管她对于白人雇主的孩子付出了自己的母爱并全心全意给予照顾,而她惟一的儿子,却在车祸后因白人医院拒绝抢救,最终死在了一张沙发上。

艾碧林所遭受的一切是她对白人深感恐惧,因而她最初拒绝帮助斯基特。

电影中另一主人公明尼是艾碧林的好友。

明尼与艾碧林的性情截然不同,她从小便对白人的欺压深恶痛绝,但迫于无奈也只能忍气吞声,并将自己的四个孩子教育得对雇主俯首帖耳。

电影中,明尼最终还是因为自己的个性遭到了女主人西丽的报复。

但明尼是勇敢的,为了她的孩子不再受到白人的欺压,她试图向白人雇主宣战,并与艾碧林秘密参与到斯基特写书的计划中。

然而,明尼最终还是成了种族文化的牺牲品。

整部影片试图用平和的手法,以种族歧视的文化为背景为观众反映半个世纪以前,发生在美国南方的种族隔离制度和黑人解放运动。

虽然从现实来讲,弱势群体想要摆脱束缚,得到真正的平等所面临的困难还有很多,但影片仍然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感人而又励志的故事。

二、从电影探讨20世纪60年代美国城市黑人问题及种族歧视根源
如电影《相助》中所反映的一样,种族问题一直是困扰美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尽管美国黑人曾进行了多次的斗争,政府也试图加以解决,但是种族歧视已经在美国社会根深蒂固。

1956年在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带领下美国黑人发起了大规模的民权运动,但是因
为遭到各方面的强力阻挠和干扰,运动后黑人居住区隔离和经济贫困的问题不但没有被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

城市种族间的暴力不断升级。

60年代美国城市黑人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黑人居住问题
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美国黑人大规模的迁移和黑人人口激增。

美国开始出现了黑人人口的集聚区。

尤其在20世纪50年代,黑人人口迁移的速度加快。

而由于白人的阻挠,黑人无法进入白人居住区,只能涌入早已非常拥挤和破败的黑人聚居区。

这就导致了黑人居住环境的不断恶劣化。

然而,对黑人住房的歧视不仅仅是社会个人的行为,也是政府的政策规定。

联邦住房政策中有规定写道:“邻里间如欲保持稳定的关系,就有必要使房产继续为相同的社会和种族等级所占有。

”这样的政策使得黑人聚居情况更加严重,也加深了社会上对于黑人种族的偏见和歧视。

而1949年开始的“城市更新城市”政策,使得黑人的居住环境更加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因为这一政策一方面要清除城市中的贫民窟,另一方面又在原来贫民窟的地皮上建造非居住区豪华住宅,并已高价出售。

这样就变相阻止了搬出贫民窟的黑人搬回原住址。

正是由于白人社会的种种歧视与压迫,并在居住上受到严格的限制,黑人不得不与白人隔离,从而导致了教育上的种族隔离学校体制,黑人被迫接受较差的教育。

(二)黑人的教育问题
由于居住环境上的隔离和政策上的规定,黑人儿童无法进入白人学校学习。

特别是对于北部城市而言。

1954年,南部各州取消了公共学校种族隔离的法院裁决。

然而北部却因为种族隔离居住模式的固定化和政策规定,使得黑人儿童难以进入白人学校。

种族隔离体制依然存在。

由于社会上种族歧视的存在和政府的不重视,再加上教育经费不足,黑人学校的教育质量相对低劣。

由于黑人学生在公共学校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白人学生纷纷被迁往以白人学生为主,教育质量更好的郊区学校。

这就导致了教育经费和资源也随之迁移。

于是,富有的郊区学校设施齐全,教育质量蒸蒸日上。

而内城学校却处于衰败状态。

直到现在,北部公共学校事实上的种族隔离制度依然存在,且相当普遍。

正是由于教育上长期受到不公正待遇,且教育质量低下,使得黑人青年在社会上无法与白人竞争,造成本就备受歧视的黑人就业十分困难,大部分黑人只能从事白人不愿做的职业。

(三)黑人的就业问题
美国的种族歧视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历史性的问题。

美国白人对于黑人的歧视不是一朝形成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经历了一系列演变,有诸多因素参与的复杂过程。

即使是
现在,法律上的歧视制度虽然已经消除,但是由于长久以来白人至上的观念的影响,无形的种族歧视观仍然影响着美国社会,使黑人处处遭遇着不公正的待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