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专题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必修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培养学生对人生、命运和历史的思考,引导学生思考人与世界、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3. 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基本内容,包括情节、人物、主题等。
2. 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象征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3. 探讨文章中的哲学思想,如生命的意义、人与命运的关系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阅读和讨论来解决问题。
2. 使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中的具体内容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作者和背景。
2. 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并提出问题。
3. 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通过讨论解决问题。
4. 对文章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5.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哲学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与命运的关系等。
五、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通过作业和测验,评价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握程度。
3. 通过思考题和作文,评价学生对文章哲学思想的思考和理解程度。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探讨文章的哲学思想。
2.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对生命的意义和人与命运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
七、教学准备:1. 准备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文本,供学生阅读。
2.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如作者的介绍、文章的背景等。
3. 准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关于文章的主题、修辞手法等。
八、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深入探讨文章中的哲学问题,如生命的意义、人与命运的关系等。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苏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节课将围绕着探究今生今世的证据展开,让学生了解人类对于生命和死亡的不同的思考方式和看待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探求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
具体的教学目标如下:1. 让学生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概念,明确人类对于生命的存在的想法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生命的意义,探究生命存在的意义。
3. 让学生学会分析文章中的表述,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并试图与自己的思考联系起来,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和生命观点。
二、教学内容1. 第一部分:课件讲解。
通过课件的介绍,引导学生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概念,明确人类对于生命的存在的想法和观点。
对于不同的文化对于人类生命看待的方式和哲学思考,带领学生一起探究人类的哲学思考。
2. 第二部分:案例分析。
通过阅读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生命意义和不同的生命观点,帮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表述,提炼文章的核心思想,并试图与自己的思考联系起来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和生命观点。
3. 第三部分: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互相讨论,梳理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并试图与组内其他成员交换思考过程,寻求新的思维方式。
4. 第四部分:展示报告。
通过小组的讨论,每个小组将有机会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报告,让每组的成员会交流和感知更深入的理解和生命哲学观点。
5. 第五部分:课堂总结。
总结课堂教学的内容、思路和方式。
在讲到生命意义的时候,课堂的最后是还可以给学生一个思考题,引导学生对这个思考题目,给与一些启示性的思考方式和问题。
三、教学方法1. 听课学习方法。
学生会在听如此深入、繁复的话题中,有可能会存在疲乏的感觉,而这些 lectures 通常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因此,听课的核心应当是专注不分心及渐进式的注重细节。
2. 交流讨论方法。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皮亚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要创设适切的阅读情境。
建构主义特别重视“阅读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铺垫、预热、浸染。
教学中要反复研读,学会运用评点的方法,深入地品味、理解文本。
体味作家以朴素简单的文字表达了他对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和土地的感谢,对自然万物的尊敬和理解。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与文本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以此深刻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观点。
2.探究与活动体验,进一步了解“今生今世的证据”的深刻含义。
重点:理解文章独特的立意,揣摩文章形象的语言。
难点:品味作品独特的思想感情,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1课时烟垢()骨骸()瘸腿()打夯()悄无声息()划痕()圈点()牲畜()畜牧()拐弯抹角()刘亮程,沙湾县人,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
著有长篇小说《虚土》,诗集《另一只眼睛》和《晒晒黄沙集的太阳》,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把人刮歪》《站在黄沙梁边上》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在99年引起宏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其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有《今生今世的证据》。
我们的村庄——解读《今生今世的证据》刘亮程,1962年生,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xx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宏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一位蛰居穷乡僻壤多年,甘受寂寞,以智慧的火光执著耕耘在自己的家园里是一种幸福的生活境界,它还在于,它也给我们读者带来了幸福的境界,一种独特的阅读新体验。
苏教版必修一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以下简称《今》文)用一种崭新的笔法,独特的思维视角一下子就攫取了我们的心。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让学生理解并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2. 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等活动,训练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小说基本情节的理解: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了解小说主要情节,把握人物形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土地、种子、证据等,理解其深层含义。
3. 生命意义的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3. 采用写作训练法,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小说作者及其作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自主阅读:学生自主阅读小说,了解基本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分享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写作等环节的积极性。
2. 学生写作质量:评价学生在短文中的观点表述、论证逻辑等方面。
3. 学生小组合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调等方面表现。
六、教学内容1. 小说主题的探讨:引导学生从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出发,深入探讨作品的主题,即人与土地、人与证据之间的关系。
2. 生命价值观的反思:通过小说中的情节,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观,思考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人生。
七、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教师展示与小说相关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主题的现实意义。
2. 运用反思性写作法,让学生通过写作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观,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八、教学步骤1. 案例分析:教师展示与小说主题相关的现实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苏教版高中语文《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1.1.2 分析技巧:分析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特点。
1.1.3 培养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1.4 思考人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培养积极的人生观。
1.2 教学内容1.2.1 课文朗读:通读全文,理解大意。
1.2.2 重点解析: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
1.2.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1.2.4 课后作业:写一篇关于课文主题的思考essay。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1.2 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和讨论。
2.2 教学难点2.2.1 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特点的解读。
2.2.2 学生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3.1.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背景知识。
3.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思考。
3.1.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
3.2 教学手段3.2.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3.2.2 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第四章:教学过程与步骤4.1 教学导入4.1.1 引入话题: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知识,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兴趣。
4.1.2 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4.2 教学展开4.2.1 解析课文: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解读作者的叙述技巧和语言特点。
4.2.2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4.3.2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教学评价与反馈5.1 教学评价5.1.1 课堂参与度:评价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参与程度。
5.1.2 作业质量:评价学生的课后作业质量,对课文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5.2 教学反馈5.2.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本文的主题思想和中心议题:“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分析、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3. 培养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今生今世的证据》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主题思想,掌握“证据”在人生中的意义。
3. 教学难点:分析文章语言特色,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主题思想,交流对“证据”在人生中的理解。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梳理文章思路,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品味语言:分析文章语言特色,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人生感悟。
6. 朗读训练: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学习内容。
2. 写一篇关于“证据”在人生中的感悟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文章语言特色的理解和感悟。
3. 学生的朗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证据”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 采用互动教学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过程中的分析讨论。
2. 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证据”的思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标记出生字词和不懂的地方。
3. 案例分析: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证据”的作用,加深对“证据”重要性的理解。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今生今世的证据》,使学生了解并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亲情、友情、爱情的珍视和感恩之情。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并为之努力。
4.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课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表达及其意义。
3. 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4. 课文中的人生智慧和对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难点1. 理解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
2. 感悟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并为之努力。
4. 培养学生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的关爱和责任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
2.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引导学生就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展开讨论。
4. 感悟法: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写作等方式,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五、教学准备1. 教材:《今生今世的证据》。
2. 相关参考资料:关于生命意义、亲情、友情、爱情等方面的文章、故事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音响设备等。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进程1. 第一课时:阅读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对课文进行初步理解。
2. 第二课时:分析课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表达,引导学生感悟这些情感在生命中的重要性。
3. 第三课时:讲解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
4. 第四课时: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生命智慧和对生活的启示。
七、作业设计1. 阅读课文《今生今世的证据》,做好读书笔记,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理解。
a. 课文中的亲情、友情、爱情对你有何启示?b. 你认为如何过上有意义的生活?c. 课文中所体现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自然观对你的成长有何影响?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和讨论时的表现。
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教学目标】1.进一步学习掌握赏析文章的方法。
2.了解人对故乡情感如此深沉的原因,了解故乡对人的生命的意义。
3。
了解文中对场景细致描写的方法及物与场景的个人化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请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段落,然后说出自己写的感知。
明确:(这些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明确:(证明往日生活的痕迹,生命存在的依据。
)明确:(这种寻找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怀旧。
)明确:回忆的内容中有一个主人公“我”存在,每个人的回忆的内容中的主角是不一样的,每一个人的回忆都是对自己过去生活的回忆。
人是能够感知时间无情的动物,明知旧日时光的一去不返,旧地重游,物是人非,能够证明我们存在过的东西是物,那是我们人类经历和情感依附的唯一证明,所以人怀旧的实质就是人对自己过去生活和情感的留恋。
为何故乡的明月是最亮的为何故乡的山水是最美的因为故乡是留有我们生活经历与情感的最多的地方。
韩少功在《我心归去》中写道:“故乡存留了我们的童年,或者还有青年和壮年……故乡比任何旅游区多了一些东西: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正是因为那是我们生命经历过的,情感依附过的地方,所以我们始终念念不忘,而作为这些东西具象表现的物是我们直接抒情的对象。
7.问题:设想一下,如果我们们曾经生活的某个地方从地球上消失了,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明确:旧日物的消失,也就是我们情感依附物的消失,这必然会造成我们的情感无处可托,造成我们空虚感和漂泊感。
9.问题:与学生共同探讨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这些物的形式能不能证明内心的生存。
分析:“即使……也……”的关联用法和“又”所包含的意思,说明这些旧物能够证明旧日生活,却并不能证明“一个人内心的生存”。
10.问题:课文第7节说明什么问题明确: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
11.问题:既然任何物都会随着时间归于沉寂,也就是说我们生命的痕迹最终都会消失,那么一个人的孤独感和漂泊感是注定不可避免吗仔细体会第8小节的含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一、阅读初始化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
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
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他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今生今世的证据》选自《风中的院门》,是一篇有关故乡的散文,但是它跟一般的乡思作品有明显的不同,刘亮程没有过多地去抒情,相反,这是一篇情感深藏不露、多少显得克制、理智的作品。
如果说许多乡思作品是在反复吟咏人与故乡的依恋之情的话,那么《今生今世的证据》则越过这种感情去进一步追问这种感情何以会产生,人与故乡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故乡对一个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人在家乡,人离开家乡,家乡成为故乡,这其间都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变化深藏其中?
二, 重难点点击
课文内容分析
第1小节是一个铺垫,是为了与下文作对比的,叙述一个人在没有懂得怜惜旧物时,对
故土的轻慢之举。
作品从一个人的迁徙开始。
当人拥有的时候,并不觉得一样东西的珍贵,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东西是否珍贵,人们主要是从实用的角度考虑它的。
所以,文章说:“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因为“它没有用处了”。
第2—8节可以看作一个部分,这是文章的主体,从各个角度,反复说明故乡对人生命的意义。
故乡是人出生、成长、生活与劳作的地方,不管它今后是否有用,也不管人是不是永远永远与它相伴,它都是有意义的,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用作品里的话说“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之所以有人不明白,是因为他“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的生活需要物来证明,物又因为人才具有意义,这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人为什么喜欢怀旧?因为人是有时间感的动物,他知道生命的流逝与时间的无情,知道什么叫历史。
曾经经历的物之所以常常是人怀念的对象,说穿了,怀念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怀念自己的过去,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自己过去的时间与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这其中,故乡显然具有特别的份量。
否定了或忽视了这曾经之物,必然意味着对自己生命的怀疑:“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一小节,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
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实际上如《前方》一样,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况喻,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字里行间透析
1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
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文章开篇实际是站在今天对昨天的假设。
2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这是本篇的关键词。
3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
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4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见证。
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
本文的“证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5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写作特点分析
析:场景的细腻描写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倒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
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