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生今世的证据》优质公开课
今生今世的证据公开课优秀课件

问题探究
•5、这些证据是永恒的吗?
不是。 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
问题探究
• 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吗?
是墙回归到土坑里。 一切都会缓慢而不可逆转的 向自然回归。
深入探讨
• 既然事物终将消失,那我们的生活又怎么证 明呢?阅读第八段的两个“是否”说说你的 理解。
事物虽然消失了,但是依附于它们身上的情感 与记忆能够证明我们曾经存在过,而这种存在 不仅是身体的存在,更是内心的生存。
朗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2、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有什么意义? 3、对于这些“证据”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
么样的变化? 4、没有了这些“证据”人生会怎样? 5、这些证据是永恒的吗?
问题探究
1、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是什么?
• 草、土墙、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破 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木、铁钉、大地 深处的风、大鸟、黑寂的村巷、瘸腿的男人、大 榆树、榆木桩、恒久明亮的月光、路、尘土、人、 牲畜、土坑、大红公鸡、黑狗、夕阳、门框等。
反之,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 么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 浪”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
深入探讨
•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 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 途。”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 不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 成为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只有这样, “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人只能在“虚 无”中了。这里的家园指的是精神的家园。
文句赏析
• 我真的看见过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 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
点评:岑参有句诗“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 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新疆的风是比 较有特色的。作者对风的描述,是带有故乡特 色的,是个性化的。这种大地深处的风,体现 出一种原始生命力。
今生今世的证据讲课稿

今生今世的证据讲课稿一、导入:5分钟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想先假设一个情境。
想象一下,二十年以后的你们,已经为人父母,事业有成了。
那个时候的你们,要如何证明自己曾经生活在我们美丽的西交大附中呢?好,现在已经是二十年以后了,我请两位同学来模拟一下未来的场景。
生: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独特的证据来证明自己美好的校园生活。
那么作家刘亮程又是如何去证明属于他的生活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今生今世的证据》。
【板书】今生今世的证据二、理清文本10-15分钟现在请同学们再阅读一遍课文。
阅读时带着PPT上一个问题:【PPT】1.文中写了证据是为了证明什么?三、探究10-15分钟接下来我们大家一起来找找看作者写了哪些证据?第一段或者第二段:引导同学作对比。
两个段落都有写证据,角度有什么不同吗?第一段是实用的角度,第二段是充满感情的。
第六段:文中直接就用了“证实以往的生活”。
第七段:你读出了什么?用了很多的一个词。
“我早就知道……”作者对这些熟悉的事物终将消逝这件事情是有着思考的。
他早就知道一切物质的证据终将消逝。
第八段:读了这些证据,觉得作者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第四段:引导同学说说作者的感受。
你读了这一段,觉得这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受?总结:我们刚才大家一起找了这么多的证据,有没有同学可以概括一下这些证据可以分为哪几类?作者笔下的这座平常的村庄,即从外在的生存上为他提供了栖息之地,又是他内心情感的一种寄托。
我们可以将这些证据分成物质和精神这两个层面。
现在我们来看第九自然段,现在同学们对于这句话有什么理解?这里的家园不仅指物质的,也指精神层面的。
当村庄消失,我没有了居住的地方,我没有了能够依靠的地方,自然无法回家。
当家园废失,我没有了寄托,没有了内心的坚守,我的灵魂是空虚的。
一座小小的村庄,作者却从中读出了大大的哲学。
每个作家写出这样或者那样的文字都是有缘由的,我们再来看看刘亮程为什么会写出这样的文字?【PPT】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本站论坛帖) 教案教学设计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第一至第五章)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和解读文章中的关键信息。
3.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材料,包括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
2. 学生准备教材和相关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第一章:生命的意义1. 引入:讨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目标和追求。
2. 阅读教材中的第一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生命的意义,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二章:爱情的证据1. 引入:讨论爱情的定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思考爱情的证据和意义。
2. 阅读教材中的第二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爱情的证据,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三章:友情的力量1. 引入:讨论友情的意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重要性。
2. 阅读教材中的第三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友情的力量,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四章:亲情的珍贵1. 引入:讨论亲情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思考亲情的重要性。
2. 阅读教材中的第四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亲情的珍贵,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五章:成长的脚步1. 引入:讨论成长的过程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脚步和方向。
2. 阅读教材中的第五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成长的脚步,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六章:改变世界的创新1. 引入:讨论创新的重要性和对世界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创新的意义。
2. 阅读教材中的第六篇文章,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改变世界的创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历。
第七章:文化的影响1. 引入:讨论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文化的作用。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

《今生今世的证据》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本课程以《今生今世的证据》为主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并积累属于自己的证据。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生命的短暂和无常,认识到珍惜当下的重要性;(2)探索个人成长的意义,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3)学会在生活中积累有价值的证据,为自己的生命留下丰富的痕迹。
第二章:生命的证据2.1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讨论生命的证据及其重要性。
学生将学习到如何观察生活中的细节,发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
2.2 教学活动(1)观看关于生命证据的短片,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2)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生命证据的理解和感悟;(3)写作练习:记录下自己生命中的美好瞬间和感悟。
第三章:成长的力量3.1 教学内容本章着重探讨个人成长的力量,学生将了解到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困难,实现自我提升。
3.2 教学活动(1)案例分析:分析成功人士的成长经历,提炼成长秘诀;(2)角色扮演:模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学会应对策略;(3)目标设定: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制定成长计划。
第四章:心灵的证据4.1 教学内容本章关注学生内心的成长,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声音,寻找心灵的证据。
4.2 教学活动(1)心理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2)冥想练习:通过冥想寻找内心的平静和力量;(3)情感表达: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
第五章:生活的证据5.1 教学内容本章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点滴,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和积累证据。
5.2 教学活动(1)摄影比赛: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2)日记分享:定期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和感悟;(3)主题演讲:分享自己如何在生活中积累证据的经历和心得。
第六章:人际关系的证据6.1 教学内容6.2 教学活动(1)情景模拟:模拟与他人交往的场景,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2)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在人际关系中的感悟和经验;(3)心得分享:邀请擅长人际交往的嘉宾分享经验,引导学生学习。
今生今世的证据___优秀课件

三、适度拓展,铭记时代发展悲伤
• 在现代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物质的村庄遭到蚕 食,精神家园与之并丧; • 人类总错过时间,拥有时总那么麻烦,失去时 永远那么追寻,追逐永远失去的; • 人们只能站在永恒时间的一个动点上哀泣死亡 的过去; • 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失去。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 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 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 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 回过头说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 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 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 窗口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落光,也在不经意的、 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 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钉, 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 证明。 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到明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 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 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 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 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那一场一场的风, 谁会证实以往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 又能见证。
作家简介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 县人。著名作家。新疆作家协会副 主席。在一个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 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 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 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 《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 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 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 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 和“乡村哲学家”。有散文集《一 个人的村庄》《风中的院门》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件)

“人在家乡”-------“家乡成为故乡” 不知道-----------知道 明确感情:
忏悔、怀念、遗憾、自责、无奈、深沉的哀 伤、……
作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情感?你有过这样的感受 吗?
许多事理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 明白,等到明白时,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 多的东西。故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沙,都打 上人生印记,是人生的证据,是人的精神依托。 当一切不复存在时,人就像失去了根的浮萍, 既丧失了根深蒂固,又会失去魂牵梦绕的精神 寄托。
为什么说是今生今世的证据?
因为“这些”都是证明我当年故乡的生活, 在它们身上留下了“我”生命的印记。
见证内心的生存
——丰富的精神生活
总结:
村庄,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面对是已经失去的这些今生今世的证据,作者 的内心有着怎样的心绪呢?
重点读一读第二段,并说说。
对比阅读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 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 物,……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 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 别,……这些都是我今 生今世的证据啊。
走近作者:
刘亮程,1962年生,新疆沙湾县人。在一个 靠近沙漠的村子里长大。种过地,当过乡农机 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 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主要作品有 《风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自2000 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 《南方周末》等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 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 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证实曾经的生活 ( 以往的生活)
见证内心的生存
什么是内心的生存?能找到作者在村庄时 心理活动的句子来说说吗?
《今生今世的证据》课件

图表呈现:使用 图表或表格来直 观展示证据之间 的关系和趋势
解读方法:如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
历史背景:介绍作品所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等,帮助理解证据的呈现和 意义。
文化内涵:分析作品所反映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念等,深入理解证据所表 达的思想和情感。
文学手法:探讨作品所运用的文学手法、修辞技巧等,揭示证据的呈现方 式和艺术效果。
与哲学流派的关系:一些哲学流派认为人生只有一次,应该追求真理和智慧。而另一些哲学流派则认为 人生是虚无的,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它的存在。
与其他宗教和哲学流派的关系:今生今世的概念在不同的宗教和哲学流派中都有不同的解释和意义。但 是,无论哪种宗教和哲学流派,都认为人生只有一次,应该珍惜并努力追求真理和智慧。
今生今世的意义和价值
今生今世是生命的存在和体验 今生今世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 今生今世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纽带 今生今世是信仰和价值观的体现
与其他宗教、哲学流派的关系
与佛教的关系:今生今世是佛教修行的基础,佛教认为人生只有一次,应该珍惜并努力修行,以获得解 脱和涅槃。
与基督教的关系:基督教认为今生今世是暂时的,而永恒的灵魂才是真正的证据。基督教强调信仰和救 赎,认为信仰是获得救赎的唯一途径。
文献证据:如历史文献、宗教典籍等
历史文献:包括古代史书、档案、日记、信件等,可以提供关于过去事件、人物和社会的证据。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您的观点。根据需要可酌情增减文字,以便观者准确地理解您传达的思想
宗教典籍:如《圣经》、《古兰经》等,记录了宗教信仰、教义和历史事件,是信仰者证明自 身信仰的证据。 这些文献证据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过去和现在的有力证据,帮助我们更好地 了解和认识历史和现实。
今生今世的证据ppt5 苏教版最新公开课优选PPT课件

文章是人写的,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 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 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 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 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 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 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 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 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 的证据”,那么证据是什么?
“今生今世的证据”有草、土墙、 房子、门洞、窗口、烟道、锅头、 破瓦片、泥皮、烟垢、灰、划痕、 木和铁钉等 。 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亲自的经 历——在较寂的村巷仓皇奔逃等 等。
2、为什么要留证据?
“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 证明。”
人如同任何事物一样,自己并不能 证明自己,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 证明自己的。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自 己生活过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 果,这些都是人生命的痕迹。
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还证明了 什么在哪一段表明的?
第六段。 “内心的生存”
“内心的生存”是一个复杂的表述, 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如果人 “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产 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 是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 据”、“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 多层的意思,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
作者为什么用了那么 多“真”“真的”?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 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 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 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 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那一场一场的风, 谁会证实以往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 又能见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结:
• 刘亮程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在自己平淡的叙述 中,有意无意间透出人世间的哲理和生命的意 义。每个人都期望着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就 如风中的院门那样,在一开一合地等待着你回 家的步履。生命就像一场风,我们不知道刮过 一个人的这场风什么时候停。刘亮程从破旧房 顶的窟窿里,看到了昔日那贫困的童年。刘亮 程的文字,俨然把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村庄, 承载着生命的重大课题。读刘亮程的作品,我 们要从那些凝重的文字里,领略到他对人生的 深刻理解。
•
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 变成另一个样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 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 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 —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让远 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 留下一个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 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 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 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 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 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 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 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激动……对于 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 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 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生中。 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 子和路,没有扬起又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 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那一场一场的风, 谁会证实以往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 又能见证。 文章的意思又进一层。“内心的生存”是一个 复杂的表述,包含了人内心丰富的精神生活。 如果人“内心的生存”找不到依凭,那么就会 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所谓“精神的流浪”是 现代人常有的精神疾患。本文的“证据”、 “村庄”、“家园”实际上都包含多层的意思, 既是日常生活的,又是精神的。
一、思考问题,了解文章思路
1、文章的题目是“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据是什么? 为什么作者视这些事物为证据? 因为它烙上了人的印记,是人生活的物化,承载着家 园情结和寻根意识。
2、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什么?
作者今生今世的证据证明了:
A、生命存在的痕迹 B、内心的生存
3、没有了这些证据会怎样?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 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当找不到以往在故乡的生活证据时,一个人 “内心的生存“就失去依凭,那么就会失去所 谓的精神家园,就会产生空虚感和漂泊感。
今 生 今 世 的 证 据
刘 亮 程
刘亮程,1962年生于新疆沙湾县沙漠 边缘的一个小村庄,在那里度过童年 和青年时期。种过地,当过十几年乡 农机管理员。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 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 个村子。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 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 然的意志生叶展枝。他在不慌不忙中 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自2000年起,刘亮程的散文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 多家报刊对其作品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 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 村哲学家”。作品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风 中的院门》,长篇小说《虚土》。
作者对同他一起生活过的事物很有感情,甚至把它 们都看作是有灵性的事物了。试从文中找出这样的 句子来体会。
作者在文中对草说道:“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 啊。”对墙说道:“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 啊。”对房子说道:“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 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 ——这些句子都是作者的深情表白,生动地表现了 作者对逝去的事物浓浓的深情。
作者的话:
故乡对于我,它不仅是出生地,还是一个人的 生存和精神居所。现在我已经到了乌鲁木齐,有 时候想着想着,好像又回到了那里,回到那种生 存中,好像是一个人死后又重返世间,看到那些 自己想过、抚摩过的事物,那些东西太珍贵了。 有时候我都觉得自己用了那么漫长的岁月,去经 历那么一点点东西,怎么忍心写出来,写出一句 话都觉得心疼。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一个生活在时 间之外的人,看着一个村庄、一代人一代人在流 逝,我就站在时光之处看着他们。 (刘亮程 《村庄的事情》)
二、思考问题,点评文章
朗读课文第一段,说说其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感情。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 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砍掉那些树,拆 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 地方会有许多新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 子一天天好转。 (1)对这些证据的珍爱;(2)对当初自己不懂得 这些证据的自责;(3)对故土家园的怀念之情。 总是要经过人生历炼和心灵思考才会明白,等 到明白时,许多事理时间的流水已经带走了许 多的东西,所以人生常有遗憾。
(刘亮程《对一个村庄的认识》)
课外拓展性阅读及作业
1、课外阅读刘亮程的散文,进一步走进他 的精神世界,感受他精心构筑的精神氛围。
2、结合实际以“故乡”为话题写一篇随笔, 可抒发思乡之情,也可写对故乡的思考。 要有真情实感。
连用七个设问句,自问自答,深刻表现了“我” 对过去生活的怀恋,对世事变迁的感叹,对失去 故乡这个精神家园的担忧,对传统文化受到现代 文明冲击的无奈。
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都领受 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村庄里的月亮是恒久明亮的,它可以 照透一切东西。这里的一切,我太熟 悉了,我从它们身上看见了贫困的童 年,看见了乡村的往事。
• 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 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⑤
一个人要想将他生命的物质痕迹全部留住是不 可能的,但它们会长久地留存在记忆中,成为 人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 只有这样,“家园”才不会废失,否则,就如 结尾所言,人只能在“虚无”中了。
(强调了一个人不能丢失“今生今世的证 据”,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本篇的关键词
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人活在世界上是需要对象来证明自己的,如同任何事物 一样,自己并不能证明自己。证明来自于他人,来自于 自己生活的地方,来自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些都是人 生命的痕迹。
• 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想念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 生怀疑。那是我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地深处的 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 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 的,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着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 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 的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根拴 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 便找到了回家的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 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 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 背面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 作者语言朴素,不少地方甚至有点“拙”, 但作者表述的角度比较新鲜,他把自己的村 庄视为了人格化的精灵,狗、猫、驴、马、 牛、乃至树木、麦子、鸣虫等,都被他赋予 了人格化的涵义。狗也拥有历经沧桑的生命, 狗的生命里,也浮现出人世间的陈事旧影。 驴也好,人也好,永远需要一种无畏的反抗 精神,人有时也要像驴那样卑微。当描述起 那个村庄所有的事物的时候,刘亮程都平等 地与之进行生命的对话。这种独特视角反映 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领悟,阅读时要注意体 会。
•作者离开自己的村庄是恋恋不舍的,村里的一切东西已经和他成 为默契的朋友,一切都变成有灵性的东西。作者为没有向他们告别 而深深地遗憾,那时还不懂得这些东西可以作为过去生活的证据。 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 一句:草,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 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 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 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 一小块吧,留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和铁 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的证据啊。
故乡对中国汉民族来说具有特殊意义。我们没有 宗教,故乡便成为心灵最后的归宿。当我们老的时候, 有一个最大的愿望便是回乡。叶落归根。懂得自己是 一片叶子时,生命已经到了晚秋。年轻时你不会相信 自己是一片叶子。你鸟儿一样远飞,云一样远游。你 几乎忘掉故乡这棵大树。但死亡会让人想起最根本的 东西。许多人都梦想死了以后埋回到故乡。一则是对 故土最后的感激,人一生都在索取,只有死亡来临, 才想到用自己的身体喂养故土。二则人在潜意识深层 有“回去”的愿望。所谓轮回再生均以回去为前提。 所有的宗教均针对死亡而建立。人们追随迷恋宗教是 因为它给死亡安排了一个去处。一个人面对死亡太痛 苦,确定一个信仰,一个“永生”的死亡方向,大家 共同去面对它。这便是宗教的吸引力。我们汉民族没 有宗教,死亡成了每个人单独面对的一件事情。这时 候,故乡便是全部惟一的宗教。从古到今,回乡一直 是中国人心灵史上的一大风景。
•刘亮程的作品被称为“乡村哲学”,它的独特之处 首先就在选材与众不同。作者经历了中国农村的世 事沧桑,庄稼人,牲畜,田野,小麦和树林……在 他的眼中化出化入,生死衰荣。作者笔下的农村是 几十年前的过去的农村,距离今天时代比较远了, 要联系一定的背景才能深刻地领会作者的用意。
•刘亮程在《住多久才算是家》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自白:“我一直庆幸自己没有离开这个村庄,没有 把时间和精力白白耗费在另一片土地上;在我年轻 的时候、年壮的时候,曾有许多诱惑让我险些远走 他乡。但我留住了自己,我做的最成功的一件事, 是没让自己从这片天空下消失。”于是丰沃而贫困 的土地就变成了感情,他的哲学。
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 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西提岛, 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 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无 助、快乐和幸福。 —— 林贤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