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中政治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8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8一、【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学时为1课时。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A.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B.能力目标:活动中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
结合当代具体事例,感悟民族精神的具体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讨论中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辩证思考。
培养学生分析、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A.增强学生对认同爱好和平、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民族优良品格的认同,保持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统一的信念。
B.结合"汶川地震"与"北京奥运"等时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之转化到学生的自觉行动中。
同时,学会理性爱国,克服民族主义情绪!三、【教学方法】A.学习方法主要为合作讨论法、主动学习法、活动参与法等。
B.教学方法主要是活动设置法、创设情境法、实例引入法等。
四、【教学重难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与核心五、【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播放《神州七号发射》短视频]导语:现在是北京时间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搭乘神七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进入点火的倒计时阶段,请同学们屏住呼吸,一起见证这一历史时刻!10,9,8,7,6,5,4,3,2,1点火!(掌声)采访:(找喊声比较大的学生)你看起来很激动,很兴奋,能跟我们说说理由吗?学生:略师:今天我们就要讲与爱国主义相关的知识。
走进新课:课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一、中华民族之魂问题1:中华民族精神与第6课所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学生答后追问:民族精神从中华文化中吸取精华,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问题2:中华民族精神为什么说它是永恒的?(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高中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公开课教案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教学思路】因为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一大难点。
所以,设计通过媒体片段,将身边事带进课堂,从媒体片段中更直接地感知,同时通过挖掘身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抽象而是具体的。
【教材分析】“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是在于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现实情境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内涵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教学案例】汶川地震的视频,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断臂王子刘伟”“奥运会和字”;李卫“跪行高考路”【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讲授新课:探究一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谈谈对温总理那句“多难兴邦”的理解,学生:略教师归纳:灾难为什么能够兴邦,不是因为灾难本身可以兴邦,而是在灾难中所涌现出来的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98年水灾,03年非典,08年冰灾,还有地震,10年玉树泥石流,以及今年云南地震;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说灾难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灾难却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变,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归纳:民族精神永不泯灭提问:为什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1)它植根于辉煌的传统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安徽省县级优课)

八、板书设计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
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精神纽带、精神支柱、精神动力(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是什么:(1)团结统一:和平时期、危难时刻
(2)爱好和平:和谐社会、和平外交
(3)勤劳勇敢:吃苦耐劳、艰苦奋斗
(4)自强不息:迎难而上、百折不挠
(5)爱国主义:核心
2.五者的关系是什么:四者统一于爱国主义
(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高中政治三 7.1永恒的民族 教案

总结: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
作风。
学生七嘴八舌共同来回答,可以提问一两个学生,让他们简单说一下。
引出第一部分的内容
各组学生围绕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的四个方面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讨论,总结概述四个方面的核心表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团结统一精神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凝聚力,无论在国家顺利发展、兴旺发达的时期还是在祖国面临畏难、生死存亡的关头,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
引导学生认识到:爱好和平精神在国内表现为礼仪之邦、建设和谐社会;国际上表现为和平外交、建设和谐世界。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教学方法与
教学准备
问题引领、材料引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
学生活动和效果预测
一、导入
二、新课讲授
(一)中华民族之魂
1.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中华民族
1.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历史的
2.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布置
展示两组图片,一是“神九"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二是中国女排苦战五局,勇夺冠军.并联系中国百年沧桑之变,
提问:这种民族精神被鲁迅称为中华民族之魂。那么:(1)它与中华文化有怎样的关系呢?
(2)为什么我们能历经磨难、在各个方面取得很大的成就呢?它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怎样的重要力量呢?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新课推进】教学过程1教师引导思考与讨论:看了中国选手获胜镜头,你被感动了论后发言:是神鼓舞之下,运参发言的表现)论后发言:过载,我们知道探格:一:中华民族平:中华民族在族的交往中,课堂练习:【课堂小结】本节课在教学设计有两个突出特点。
第一个是重点关注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突破,主要由两个教学活动集中体现:第一个是在课堂活动(一)中通过对观看奥运夺冠镜头的感受交流激起学生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第二个是在课堂活动(四)中组织学生进行“抵制日货是不是爱国行为”这一辩题进行辩论时注意引导学生在“理性爱国”这个观念上的意识。
第二个突出特点是注重对能力目标的突破,主要是通过课堂活动(三)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完成对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五个方面的比较,有利于学生锻炼合作探究能力与比较分析能力。
本节课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了探究。
主要涉及到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化文化的关系、作用、基本内涵以及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具体要求。
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板书设计】【布置作业】一、选择题2005年5月19日,《光明日报》载文指出,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对于我们国家、我们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团结和凝聚、自立和自主意义尤为重大。
据此回答1—2题。
1、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 团结统一B 爱好和平C 勤劳勇敢D 爱国主义2、中华民族精神是()①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②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③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④中华民族之魂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③④3、2005年4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秦刚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中方将继续积极斡旋,推动六方会谈早日重启,中方一向从维护朝鲜半岛和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出发,主张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半岛核问题,实现半岛无核化的目标。
这体现了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之一()A 爱国主义B 团结统一C 爱好和平D 自强不息4、《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论语·子罕》说“为仁由己”;《论语·卫灵公》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高中政治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永恒的中华民族精
神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能力目标: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善于结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美德感悟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感受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顾全大局的情感,坚定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信念;具有民族自尊、自立、自强意识,保持民族气节,维护民族尊严,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法、案例分析法等
五、【教具准备】多媒体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后记】:。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
教师写好教案可以自信地走进课堂,可以使课堂教学安排更科学更合理,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优秀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政治《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
一、教学内容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③《文化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题。
二、计划学时
1课时。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通过事例的归纳,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通过对我们现在生活中各种爱国行为的分析,认识到我们都应该是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战史实资料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通过对材料的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史实材料的分析,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饱经磨难但始终坚强不屈的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意识,以实际行动报效祖国的决心。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作用。
教学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五、教学过程。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3篇)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案(精选3篇)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篇1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识记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2)理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3)结合自身实际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能力目标(1)列举一些历史事实、,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而认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结晶。
(2)列举中国古代与现代的一些典型事例,体会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伟大的民族精神的体会,加深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和认同,在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上,自觉坚持爱国主义。
二、教学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三、教学难点:(1)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2)如何理解爱国主义四、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2)讨论法(3)多媒体演示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六、课时量:一课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中国梦》中国梦是一个什么样的梦呢?我们怎样实现中国梦?生:略师:实现中国梦,需要强大的民族凝聚力,需要凝聚伟大的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一、中华民族之魂师:那什么是民族精神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1—72页的专家点评的内容,并找出什么是民族精神?生:略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
同学们结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能不能来归纳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
生:略1、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snap12、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snap2师: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类四大文明古国,其中只有中华文化得到了绵延不断的继承和发展,而中华民族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否是一帆风顺的呢?生:略师:在未来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我们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艰难困难,我们中华民族会被这些艰难困难给打垮吗?生:不会师:为什么呢?(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的分析,学会知识的灵活运用)生:略3、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为什么?)snap3师:虽然我们在前面的发展中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着较大的差距,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各国都在加强本国民族精神的建设,以此增强本国的综合实力,下面请大家来猜猜这是哪些国家民族精神的内容?生:略师:那中国的呢?二、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幻灯片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容学生活动:合作与分享学生分为四组,分别对以下四项内容进行探讨,并通过pk方式展示成果内容事例、、典故、名人、名言、歌曲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师: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都体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1《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
因为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可能会让学生感觉离他们的生活很遥远,如何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感知民族精神特别是爱国主义精神就成为一大难点。
所以,设计通过媒体片段,将身边事带进课堂,从媒体片段中更直接地感知,同时通过挖掘身边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例子,让学生明白爱国并非抽象而是具体的。
【教材分析】
“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知识点是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模块中第三单元第七课的内容。
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民族文化教育的整个链条中重要的一环,但内容理论性较强,所以重点是在于将课本理论的东西用现实情境再现出来,从而更好地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其核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经磨难而更加坚强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和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以及内涵
难点: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
【教学案例】
汶川地震的视频,温总理的“多难兴邦”“断臂王子刘伟”“奥运会和字”;李卫“跪行高考路”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翻开课本77页,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我们的民族精神》;第一框题“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
讲授新课:
探究一
播放汶川地震视频,并让学生结合视频思考,谈谈对温总理那句“多难兴邦”的理解,
学生:略
教师归纳:灾难为什么能够兴邦,不是因为灾难本身可以兴邦,而是在灾难中所涌现出来的团结的民族精神力量推动着我们,
我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如98年水灾,03年非典,08年冰灾,还有地震,10年玉树泥石流,以及今年云南地震;在发生这些灾难的时候,我们特别能感受到一种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就是民族的精神;我们说灾难虽然是不幸的,但是灾难却也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变,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
归纳: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提问:为什么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1)它植根于辉煌的传统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中,更彰显于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
(形成)(2)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
(民族精神作用)
过渡: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我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那中华民族精神有怎样的内涵呢,我们接下来看第二部分
探究二
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逐一来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1、团结统一;
有人说:中国人一个人是一条龙,十个人是一条虫;同学们觉得这种说法对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很早就意识到个体必须结成整体,才能够生存和发展;而这种意识慢慢的上升为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这种精神无论在国家兴旺发达还是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都发挥着强大的力量,我们可以从老师找的这些图片中可以看出我们中华民族具有团结统一精神的一个民族。
(展示图片)教师:抗震救灾,奥运会56个民族一起出场;台湾各界反对台独;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思考:除了这些事例,同学们还想出哪些体现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的事例吗?
2、爱好和平
北京奥运会和字表演的展现(视频),并思考其展示了中华民族什么样的民族精神,
我们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这种精神,在奥运会上展现的淋漓尽致,不管是中国“和”的思想的变化还是放飞和平鸽;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爱好和平;那同学们还知道哪些事例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爱好和平呢?
教师归纳:向外派维和部队;在解决朝鲜核问题上,坚持和平的对话方式解决。
3、勤劳勇敢
说到勤劳勇敢,我们同学们会想到什么事例?
学生:略
教师:说到勤劳勇敢,我们就会想到我们身边整天埋头在田里的干活的爸爸妈妈;
就会想到在发生灾难面前我们中华民族所表现出来的勇敢的精神;同学们看下下面的照片;(在田里干活的人民,98年抗洪救灾,03年非典,08年汶川地震)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4、自强不息
播放感动中国人物刘伟的视频;思考:里面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你还知道有哪些名言典故或者事例体现这样的精神。
教师归纳:刘伟虽然没有了双臂,但是他却靠着自己自强不息的精神;感动了中华民族;最终其在2012年2月份获得了感动中国人物奖;下面我们继续看体现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名言典故;1、“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探究三:永远高扬爱国主义的旗帜
以上我们学习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无一不体现着一个共同的主题: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所以我们要永远高扬着爱国主义的旗帜;
思考:举出古至今高扬着爱国主义旗帜的人物或者爱国主义行为的事例?
屈原、岳飞、文天祥、鲁迅、黄继光、邱少云、叶挺、杨靖宇、刘胡兰、钱学森~~~~~~~还有近期中华儿女反对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游行示威活动;这些都属于体现爱国主义精神的人物或者行为;
过渡:从以上这些具体的人物,具体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1)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例如在抗日战争中,我们主要体现的反对日本侵略者;而现在则体现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中;(2)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是一致的。
在当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设问:看图:你觉得下列这些行为属于爱国行为吗,为什么?
教师归纳:在9月27号全国大规模的反对日本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游行示威活动中,我们很多中华民族的儿女都能够有序的表达自己爱国的情绪;但是也有一些地方出现了打砸抢烧事件,在这里我们无法判断这些行为是由于民族情绪过激行为导致的,还有有些人利用这次游行示威活动进行一些不正当行为,在这里可以用一句话评价他们的行为:真情可嘉,理性不足
【知识梳理】
【结束】:以奥运会开幕式林妙可的《歌唱祖国》结束此节课的内容
7.教学小结与反思:
这一课时起到衔接的作用,是第六课向第七课过渡的一课时,可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看待文化的能力。
但课时内容多,如何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而生成知识就非常的关键,这就要求各环节都非常的紧凑,因而事先一些活动的设计意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并做一定必要的准备。
同时,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重头戏,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同样不能忽视,这也是思想政治学科的一个特点,因而如何设置情境、设置问题就非常的关键,因为这是一个导入,引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和参与,从而在知识的学习中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达到教育教学的目标。
【课堂练习】另外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