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
名家郑振铎著名散文佳作

他说,日本宪兵曾经问起了我,“你有见到郑某某吗?”他撤了谎,说道, “好久好久不见到他了。”其实,在那时期,我们差不多天天见到的。他是那末爱护着他的朋友!
也许商界在这里会议?群众在这里候大消息的宣布?”匆匆的走近,“失望” 立刻抓住了我的心,我的热泪立刻聚挤在眼眶中了。原来是一个什么“南大附中平民学校游艺会”正在那里开会!我自己愤骂道:“还开什么游艺会!还不立刻停止么!”
唉,我失望,什么也使我失望!第二天是星期日,我又出去观察一次,还是什么悲悼的表示也没有。“迟钝呀!麻木呀!!”
他很远的挤上了电车到办公的地方来,从来不肯坐头等,总是挤在拖车里。我告诉他,拖车太颠太挤,何妨坐头等,他总是不改变态度,天天挤,挤不上,再等下一部;有时等了好几部还挤不上。到了办公的地方,总是叹了一口气后才坐下。
“丐翁老了,”朋友们在背后都这末说。我们有点替他发愁,看他显著的一天天的衰老下去。他的营养是那末坏,家里的饭菜不好,吃米饭的时候很少;到了办公的地方时,也只是以一块面包当作午餐。那时候,我们也都吃着烘山芋、面包、小馒头或羌饼之类作午餐,但总想有点牛肉、鸡蛋之类伴着吃,他却从来没有过;偶然是涂些果酱上去,已经算是很奢侈了。我们有时高兴上小酒馆去喝酒,去邀他,他总是不去。
各酒楼上,弦歌之声,依然鼎沸。各商店灯火辉煌,人人在欢笑,在嘲谑。我在自疑,上海不是很大的地方,交通也不算不方便,电话、电车、汽车、马车、人力车,全都有,为什么这样重大的消息传播得如此的迂慢?我不敢相信又不能不相信:“上海难道竟是一个至治之邦,‘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么?” 又到了南京路,各商店仍旧是大开着门欢迎顾客,灯光如白昼的明亮,人众憧憧的进出。依然的,什么大雷雨扫荡的痕迹也没有,什么特异的悲悼的表示也没有!直行至老闸捕房口,才觉得二三丈长的这一段路,灯火是较平常暗淡些,闭了的商店门也未全开。英捕与印捕,乘了高头大马,闯上行人道,用皮鞭驱打行人。被打的人在东西逃避。一个青年,穿着长衫的,被驱而避于一家商店的檐下,英捕还在驱他。他只是微笑的躲避着皮鞭。什么反抗的表示也没有。这给我以至死不忘的印象。我血沸了,我双拳握得紧紧的。他如来驱我呀,……皮鞭如打在我身上呀!……但亏得英捕印捕并不来驱逐我。当时如有什么军器在手,我必先动手打死了这些无人道的野兽再说!再走过去,景象一如平日,又是什么大雷雨扫荡的痕迹也没有。我又在自疑:为什么我们还没有什么严重的悲悼的表示呢!?难道商界领袖竟没有在商议这事么?难道在商议而尚未确定办法么?“迟钝,迟钝!”我暗暗的自叫着。回转身,到西藏路,望见宁波同乡会门口有黑压压的一大堆人。我吃了一惊:“又发生了什么事?
郑振铎简介及主要作品

郑振铎简介及主要作品
一、简介
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1958年10月18日),字西谛,笔名有郭源新、落雪、ct、西谛等,出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收藏家、训诂家,景星学社社员。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7年,他编集出版了《中国文学研究》三册。
1958年10月18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享年60岁。
二、主要作品
1、专著
《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
2、小说
《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佝偻集》、《欧行日记》、
《困学集》、《短剑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
译著
3、《沙宁》、《血痕》、《灰色马》、《飞鸟集》、《新月集》、《印度寓言》。
郑振铎_高三作文

郑振铎[编辑本段]简介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原籍福建省长乐县,生在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同时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19年开始发表作品。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日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中国文学论集》、《中国俗文学史》、《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基本建设及古文物保护工作》、《域外所藏中国古画集》、《中国历史参考图谱》、《伟大的艺术传统图录》、《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版画史图录》,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取火者的逮捕》、《桂公塘》,散文集《佝偻集》、《欧行日记》、《山中杂记》、《短剑集》、《困学集》、《海燕》、《民族文话》、《蛰居散记》,译著《沙宁》、《血痕》、《灰色马》、《新月集》、《飞鸟集》、《印度寓言》,《郑振铎文集》、《郑振铎选集》,编辑《中国短篇小说集》、《北平笺谱》(与鲁迅合编)等。
其中《猫》入选人教版初中教材。
诗篇:《我们是少年》。
[编辑本段]青年时代曾回故乡郑振铎虽然生长在温州,后来升学到北京,从铁路管理学校毕业后到了上海,长期在商务印书馆工作,但是,他和故乡亲人却是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且回过故乡。
[总结范文]郑振铎简介
![[总结范文]郑振铎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ba2bc0e482fb4daa48d4b20.png)
[总结范文]郑振铎简介郑振铎简介郑振铎简介(一):郑振铎简介郑振铎,(-),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曾就读于北平铁路专科学校,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区乘凉桥),曾在广场路小学、温二中、温州中学就读。
1917年入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今北京交通大学)学习。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1920年与沈雁冰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文学周刊》与《小说月报》,曾任上海商务印书馆修改,《小说月报》主编,上海大学教师,《公理日报》主编,1927年旅居英、法,回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上海暨南大学教授,《世界文库》主编。
1937年参加文化界救亡协会,与胡愈之等人组织复社,出版《鲁迅全集》,主编《民主周刊》,1949年后历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文联全委、主席团委员,全国文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5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1955年当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及学部委员。
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突然失事遇难殉职。
主要著作有:短篇小说集《家庭的故事》、《桂公塘》,散文集《山中杂记》,专著《文学大纲》、《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中国文学论集》、《俄国文学史略》等。
有《郑振铎文集》。
还有《猫》。
郑振铎简介(二):郑振铎简介郑振铎,1898年12月19日生于浙江温州,原籍福建长乐。
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学者、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艺术史家,也是著名的收藏家,训诂家。
1919年参加五四运动并开始发表作品。
1932年,他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出版。
1949年任全国文联福利部部长,全国文协研究部长,人民政协文教组长,中央文化部文物局长,民间文学研究室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文化部副部长。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燕子作者简介:郑振铎素材新人教版20200503275

郑振铎生平简介:郑振铎(1898—1958),我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又是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翻译家和艺术史家,也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
原籍福建省长乐县,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今温州市),1958年10月17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翌(yì)日因飞机失事遇难殉职。
代表作:代表作品:《猫》《我们是少年》。
艺术成就:在文学研究方面有很大贡献,著有专著《文学大纲》《俄国文学史略》等;小说集有《家庭的故事》等;译作有《沙宁》等。
附:什么样的考试心态最好大部分学生都不敢掉以轻心,因此会出现很多过度焦虑。
想要不出现太强的考试焦虑,那么最好的办法是,形成自己的掌控感。
1、首先,认真研究考试办法。
这一点对知识水平比较高的考生非常重要。
随着重复学习的次数增加,我们对知识的兴奋度会逐渐下降。
最后时刻,再去重复学习,对于很多学生已经意义不大,远不如多花些力气,来思考考试。
很多老师也会讲解考试的办法。
但是,老师给你的办法,不能很好地提高你对考试的掌控感,你要找到自己的一套明确的考试办法,才能最有效地提高你的掌控感。
有了这种掌控感,你不会再觉得,在如此关键性的考试面前,你是一只被检验、被考察甚至被宰割的绵羊。
2、其次,试着从考官的角度思考问题。
考官,是掌控考试的;考生,是被考试考验的。
如果你只把自己当成一个考生,你难免会惶惶不安,因为你觉得自己完全是个被摆布者。
如果从考官的角度去看考试,你就成了一名主动的参与者。
具体的做法就是,面对那些知识点,你想像你是一名考官,并考虑,你该用什么形式来考这个知识点。
高考前两个半月,我用这个办法梳理了一下所有课程,最后起到了匪夷所思的效果,令我在短短两个半月,从全班第19名升到了全班第一名。
当然,这有一个前提——考试范围内的知识点,我基本已完全掌握。
3、再次,适当思考一下考试后的事。
如觉得未来不可预测,我们必会焦虑。
那么,对未来做好预测,这种焦虑就会锐减。
浙教版语文四上《鸬鹚——郑振铎》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现代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文献学家、艺术史家、考古学家。
笔名有西谛、C.T.、郭源新等。
郑振铎祖籍福建长乐,1898年12月19日出生于浙江永嘉(今温州)。
1917年夏,靠亲友的帮助到北京进铁路管理学校求学,课余读了不少西方社会学著作和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思想上、文学上都受到启蒙教育。
不久结识瞿秋白、耿济之、许地山等人;五四运动爆发时,他们各自成为所在学校的学生代表,积极投身反帝反封建运动。
1919年11月,他们一起创办了《新社会》旬刊,提倡社会改造。
1919年12月,《新中国》月刊发表了他翻译的列宁的《俄罗斯之政党》。
1920年夏,他和耿济之共同翻译了《国际歌》歌词。
1920年11月,郑振铎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1年春,他毕业后到上海工作。
不久担任《学灯》(上海《时事新报》副刊)编辑,又由沈雁冰介绍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同年5月10日,他主编的文学研究会机关报《文学旬刊》创刊,为初期新文学运动中有影响的刊物。
同时开始主编出版《文学研究会丛书》,还参与创刊了《戏剧》月刊、《诗》月刊等。
1922年1月,他主编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并写作了许多作品,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事业起了开山作用。
1923年1月,他接替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
在此期间,他在《文学旬刊》、《小说月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与封建旧文学作了坚决的斗争,并批评了新文学阵营中一些人“为艺术而艺术”的观点,成为当时与沈雁冰齐名的文学研究会的重要理论批评家。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郑振铎与叶绍钧、胡愈之等创办《公理日报》,揭露和抨击帝国主义暴行。
同年,他参加发起“中国济难会”,并与郭沫若、沈雁冰、胡愈之等人签名发表《人权保障宣言》。
这一时期,他撰写的主要学术著作有《俄国文学史略》、《太(泰)戈尔传》、《文学大纲》等。
《俄国文学史略》(1924)是中国这方面第一本专著,对介绍俄国文学(包括苏联文学)起过积极作用。
七年级上册语文17课猫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17课猫笔记一、作者简介。
郑振铎(1898 - 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学者、翻译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二、文章结构。
1. 第一只猫。
- 来历:从隔壁要来的。
- 外形: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性情: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 结局:病死。
“我”的感受是“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2. 第二只猫。
- 来历:从舅舅家要来的。
- 外形:浑身黄色,比第一只猫更有趣、更活泼。
- 性情:会爬树、捉鼠,更加活泼可爱,还会乱跑、爬树、扑蝴蝶等。
- 结局:被路人捉去。
“我”的感受是“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3. 第三只猫。
- 来历:在冬天的早晨,张妈在门口拾到的。
- 外形:毛色花白,并不好看,又很瘦。
- 性情:不活泼,天生忧郁,懒惰。
- 事件:芙蓉鸟事件使“我”误会它咬死了鸟,遭到“我”的毒打,最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我”的感受是“我心里十分的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苦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
”三、主题思想。
1. 对弱小者的同情。
- 通过描写三只猫的不同遭遇,尤其是第三只猫被冤屈致死的故事,表达了对弱小者的同情。
第三只猫在家庭中本就处于弱势地位,它不漂亮、不活泼,容易被人忽视,而当芙蓉鸟被“咬死”时,“我”没有深入调查就认定是它所为,对它进行毒打,最终导致它的死亡。
这反映出弱小者在面对误解和不公时的无力。
2. 自我反省精神。
- 文章也体现了“我”的自我反省精神。
“我”在第三只猫死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认识到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就对事物下结论。
这种自我反省在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人们在对待他人或事物时要保持客观、公正,避免因偏见和冲动而造成伤害。
四、写作特色。
1. 描写生动。
- 外貌描写。
- 如描写第一只猫“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第17课《猫》知识清单-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猫》知识清单一、作者简介郑振铎(1898—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
现代作家、文学史家。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二、创作背景介绍《猫》创作于1925 年11 月7 日。
作者养了三只猫,第一只猫病死,第二只猫亡失,第三只猫冤死,作者借这三只猫的经历,表达了对弱小生命的关注和同情,也抒发了自己的忏悔和内疚之情。
三、文体常识本文是一篇散文。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作者往往围绕一个中心,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融合在一起。
四、字词梳理1.重点字词解释污涩(wūsè):肮脏且不光滑。
例句:它的毛色污涩,一看就知道是只流浪猫。
怂恿(sǒng 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例句:他经不住朋友的怂恿,去参加了那个冒险的活动。
怅然(chàng rán):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例句:看着他离去的背影,她心中怅然若失。
蜷伏(quán fú):弯着身体卧着。
例句:那只小猫蜷伏在角落里,安静地睡着。
惩戒(chéng jiè):通过处罚来警戒。
例句:老师对他的错误进行了适当的惩戒。
妄下断语(wàng xiàduàn yǔ):不经考虑,轻易地做出判断。
例句: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切不可妄下断语。
2.重点字词拼音消耗(xiāo hào)例句:运动消耗了他大量的体力。
忧郁(yōu yù)例句:从他忧郁的眼神中,我能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
懒惰(lǎn duò)例句:他太懒惰了,连作业都不愿意完成。
安详(ān xiáng)例句:老人面容安详地离开了人世。
五、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 2 段):主要写了第一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以及它的病死,作者及家人的感受。
这只猫活泼可爱,给家人带来了不少欢乐,但生命短暂,最终因病离世。
第二部分(3 14 段):详细描述了第二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和它的亡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鄭振鐸(1898-1958),現代作家,文學史家。
字西諦,筆名寶芬,郭源新。
原籍福建長樂人,生於浙江永嘉縣。
是中國現代的文學史家,對古代民間文學的整理和研究工作,成就很大。
重要作品有《文學大綱》、《中國通俗文學史》、《山中雜記》等。
本篇選自《鄭振鐸選集》。
印度卡瑪拉姊妹高超的藝術表演使觀眾度過了一個美妙的黃昏。
作者將她們的舞蹈寫得栩栩如生,歷歷在目。
本文描述了作者觀看印度卡瑪拉姊妹歌舞表演後如癡如醉的感受,讚頌了卡瑪拉姊妹精湛的表演藝術,說明印度這個偉大的民族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遺產,是一個世界上最優秀藝術的源泉。
輕歌妙舞送黃昏──觀印度卡瑪拉姊妹的表演後作鄭振鐸
假如有甚麼好書使你讀了一次之後,還想再讀兩次三次的話,有甚麼風光明媚的山畔水涯,使你到過一次之後,還想再去兩次三次的話,那末,那些好書或那些風景區的確是值得人們吟味1和留戀的了,也就是古語所云:「好書不厭百回讀」之意。
我看了印度婆羅多2舞蹈家卡瑪拉姊妹的表演就有這個感覺。
我看了一次,又看了一次,但餘味無窮,還想再看三次,四次,以至更多次,如果有可能的話。
那些場極高超的藝術的表演,是那末簡樸,又是那末豐富多彩。
舞台上著不得一丁點兒背景、或道具甚麼的,幾千隻眼睛只集中在一位或兩位的舞蹈者的身上,隨著她或她們的一舉手,一投足,一揚眉,一轉眼的疾如脫兔、宛若游龍的細膩之至,卻又是變化無端的動作而移轉著,只恐怕疏忽了一個身段,漏掉了一個手勢,她們的舞姿,是那末柔媚3,卻又是那末剛勁;柔若無骨,剛如利劍。
也許只有一句話可以描述她們:「百煉鋼化為繞指柔4。
」不經過「百煉」,怎能如此地頸肩柔轉,臂指圓融5呢。
卡瑪拉女士的臉上表情是無窮無盡的,一會兒歡歡喜喜,一瞬之間,又一變而為痛楚淒涼,又一變而為憤怒填胸,你簡直有點趕不上她的變化。
她的象牙色的十指,會表演出各式各樣的姿態。
在印度舞蹈藝術裏手勢的表演本來佔很重要的地位。
舞蹈家的十指尖尖,是會說出無窮盡的話語,無窮盡的情意來的。
不僅如此,全身的各部分,特別是眉、眼、嘴、唇、面頰、頸、肩、臂、足,無不會說出各式各樣的話語和情意的。
卡瑪拉女士的開合迅速的十指和眉、眼、頸、臂,是成功地而且優雅地達到了印度舞技的高峰了。
見到她的一場舞蹈基本動作的表演。
表演蜜蜂,仿佛就使觀眾像聽到營營之聲,漸飛漸近,繞著香花而轉,而憩息了下來。
表演雙角岐嶷6的牡鹿,就使我們見到它的確在驚奔著,雙眼是那末恐怯。
表演孔雀,就使我們覺得它是悠閑而高貴地在散步,在飲啄,在驕傲地張開錦色斑斕7的尾屏8。
卡瑪拉姊妹是從印度的南部大海港馬德拉斯來的。
馬德拉斯是保存著印度風趣最醇厚9的地方,也是印度舞蹈藝術的重要寶庫之一。
卡瑪拉姊妹的婆羅多舞和其他的好些舞蹈都是屬於南方一派的。
但那不是說,他們就不擅長別的舞蹈了。
卡瑪拉女士的北方卡塔克舞10,是那樣地迷人。
隨著音樂的緩奏,手、足和眼、眉,逐漸舞開了。
緩緩地揮著手,緩緩地轉著足,鏗鏘11悅耳的腳鈴聲,有節奏地響著,像天上彩虹似的百褶裙子,也有節奏地時張時合,眉眼之間仿佛含著無限的幽怨。
突然地,舞步由緩而疾,樂聲也急驟地變快了,表情也頓時緊張起來。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姿態優美極了,就像一隻五色繽紛的蝴蝶,在眼前飛翔著,就像彩色幻變不窮的虹霓在眼前閃耀著。
看她那臉部的表情,也便是瞬息萬變12,和舞蹈的動作緊緊地結合無間,配合得奇妙可喜。
卡瑪拉姊妹的每場舞蹈都給予我們以二小時以上的無上的歡愉與欣愛。
沒有一秒鐘容許你轉眼他顧。
一下子疏忽,或偶然地沒有全神貫注的話,便會失去了一段、一節最美妙的柔姿妙態。
舞蹈者以整個的身心,整個的感情,整個的靈魂在舞台上舞著,觀眾們也必須打疊起全副精神來觀看。
粗心大意的人是不會充分地欣賞得到其細緻優美的好處的,但即使是他們,也絕對不會無動於衷,不會不屏息寧神在觀看著,而到了紅幕垂下時才輕喟一口氣的。
樂隊只有四個人,一位吹笛,一位擊鼓,一位擊磬兼歌唱,一位是導演,有時也參加歌唱。
人數雖不多,卻配合得十分緊湊。
假如我們能夠聽得懂那些歌詞,一定會更加感動的,但即使是不懂它們,而這場輕歌妙舞已足夠使觀眾渡過一個最有意義和最愉快的黃昏了。
印度這個偉大民族,正和中國民族似的,蘊蓄著的是多大的力量,多麼繁賾14,多末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的遺產啊!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一個世界上最優秀藝術的源泉。
1 吟味:吟詠玩味的意思。
2 婆羅多舞:是印度南方的一種民族舞蹈。
3 柔媚:柔和可愛。
4 百煉鋼化為繞指柔:經過千錘百煉,能把堅硬的鋼彎曲自如,柔軟得可以繞
在手指上。
這裏用來形容跳舞的姿態,有時顯得剛健有力,有時又變得軟弱柔和。
5 圓融:形容動作靈活自然,給人純熟和優美的感覺。
6 岐嶷:原指高聳繁茂的山勢。
這裏用來形容鹿角的姿態。
7 斑斕:光彩絢麗的意思。
8 尾屏:指孔雀尾上的羽毛,張開時像屏風一樣,所以又叫孔雀開屏。
9 醇厚:精純、深厚。
10 卡塔克舞:是印度北方的一種民族舞蹈。
11 鏗鏘:指金屬互相撞擊所發出的聲音,這裏形容有節奏而響亮的腳鈴聲。
12 瞬息萬變:形容極短的時間內變化快而多。
13 屏息寧神:指緊張到使人忍住呼吸、全神貫注的意思。
14 繁賾:繁多而精湛、深奧。
賾,【粵音】責,【國音】zé。
1 卡瑪拉姊妹跳的婆羅多舞時臉上表情有何特色?
2 第二段作者描寫卡瑪拉姊妹哪些方面?用了甚麼方法描寫?
1 指出下面比喻句的本體和喻體。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那姿態優美極了,就像一隻五色繽紛的蝴蝶,在眼前飛翔著,就像彩色幻變不窮的虹霓在眼前閃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