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合集下载

物理化学(070304 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化学(070304 Physical Chemistry

二、研究方向
1.摩擦化学 2.光催化 3.表面与界面物理化学 4.新能源材料及锂电池研究 5.仿生矿化及材料合成
三、培养目标及基本要求
培养具有马列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端正,热爱科学,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业务上应具有较高的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清楚地了解当今物理化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研 究动态;熟练掌握物理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 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毕业后应具有从事物理化学及其相关 前沿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相应专业的本科、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的能力。
4、研究生须参加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术讲座、学术报告、讨论班等学术活动,开阔思路, 努力提高自己的科研素质和能力。
5、加强与国内外的横向联系和交流。 6、加强对研究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领导和生活管理,导师既要教书又要教人;研究生须积极 参加政治学习和公益活动,加强体育锻炼。
考试 54

3 蒋晓红等
纳米材料
专 业
Nanomaterials
课 固体物理
Solid State Physics
考试 54

考试 54

李志伟 3 戴树玺 3 李蕴才
纳米晶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Synthesi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 考查 36

of Nanocrystals
3、论文完成后,必须经导师审阅、修改、同意,并经实验室审查后方可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要求按国家有关规定进行。研究生如在规定时间内不能完成论文,经本人申请, 导师同意,学校批准后,可适当延长论文期限。
4、由导师组成的研究生中期考核小组对研究生的学位课程,论文进展情况以及掌握国内外 最新研究动态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小组本着公正、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生做出评价, 评定成绩,对考核不合格或完成学业确有困难者,劝其退学或作肄业处理。研究生在论文答辩前, 研究生除完成学校规定的课程等指标以外,还要达到实验室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规定的科研成果要 求方可申请学位论文答辩。论文答辩合格后方能授予硕士学位证书。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制定人:王琳琳教学团队审核人:徐菁利开课学院审核人:饶品华课程名称:物理化学(上、下)/Physical chemistry Ⅰ,Ⅱ课程代码:040109-040110学时:96学分:6 讲课学时:96 上机学时0 实验学时:独立设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环境工程、制药工程教材:南京大学付献彩等编著“物理化学”(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主要参考书:1、天津大学编著“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2、华东理工大学胡英等编著“物理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一、本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的一门核心基础理论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能用以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打好专业基础。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提高自学能力;掌握实验数据的处理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归纳方法,从而加深对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既具有坚实的实验基础,又具有初步的研究能力,实现由学习知识、技能到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转变,成为化学专业高素质的专门人才。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运用物理和数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2.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能定量地描述和处理化学运动的规律与问题;3.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一般研究方法与特有研究方法,树立正确的自然观,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工作、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效果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1.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从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3.掌握和应用科学方法论,增强他们在工作、科学研究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教学效果对照表五、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教学内容:绪论部分重点介绍物理化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发展简史和研究方法,以及该课程的地位、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明确教学要求。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物理化学英文名称:PhysicalChemistry课程编号:x2030672学时数:80其中实践学时数:0课外学时数:0学分数:5.0适用专业:能源化工一、课程简介物理化学课程是能源化工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内容包括化学热力学基础、化学动力学基础、多组分系统热力学、相平衡热力学、化学平衡热力学、界面层的热力学和动力学以及电化学系统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等;其基础理论包括热力学、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研究系统的状态及状态变化过程的方向与限度、速率和机理;为后续能源化工专业课的学习以及科学研究提供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物理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发展现状,掌握物理化学中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掌握有关物质变化过程的平衡与速率的基础理论和知识。

掌握物理化学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化学平衡系统,相平衡系统,界面层以及电化学系统等方面的应用。

理解物理化学的理论知识在能源化工中的实际应用,获得应用物理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能源化工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关系表三、课程教学内容、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一)绪论1、教学内容:物理化学发展历史,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2、基本要求了解物理化学发展历史,掌握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3、重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4、难点:物理化学的研究内容。

(二)化学热力学基础1、教学内容:热力学基本概念,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其原理和热力学方法及在物理化学过程中的应用,两个途径函数(W、Q)、五个状态函数(U、H、S、A、G)的性质、物理意义及增量值的计算,热力学基本方程、麦克斯韦关系式及状态方程式的导出及应用,偏摩尔量、化学势的定义及化学势作为判据在相变化、化学变化中的应用。

2、基本要求(1)熟练掌握热力学基本概念、术语。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一、课程基本情况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课程学分:3学分课程总学时:48 学时,其中讲课:48 学时课程性质:必修开课学期:第3学期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材料化学适用专业: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教材:沈文霞编,《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科学出版社,2009年。

开课单位: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材料物理系二、课程性质、教学目标和任务本课程是适用于应用化学,材料物理等相关专业的学科基础课,本课程主要解决化学反应的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等方面的问题,着重研究学科内更具普遍性的、更本质的化学运动内在规律,研究化学中的物质运动基本规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和理解物理化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各基本原理、定律、规则,并能进行计算和综合运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能有意识的运用化学观点去思考、认识和解决问题。

该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将化学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一般化学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质,从而为后继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生产和科研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第1章绪论(1学时)(1)明确为什么要学习物理化学,了解物理化学课程内容;(2)掌握物理化学研究与学习的方法;(3)掌握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

重点:物理量的表示难点:物理量的表示与运算第2章气体(2学时)(1)了解低压气体的经验定律、真实气体的状态方程;(2)理解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3)理解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4)掌握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重点:混合物组成表示法;难点: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和临界状态;道尔顿分压定律和阿马格分体积定律;第3章热力学第一定律(7学时)3.1 热力学概论(0.5学时)(1)了解热力学的研究对象;热力学的研究方法和(2)理解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掌握热力学研究方法;重点:热力学研究方法;难点:热力学研究方法的局限性;3.2 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0.5学时)(1)掌握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2)掌握状态函数的特点;重点:热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难点:状态函数的特点;3.3 热力学第一定律(1学时)(1)理解内能(U )和焓(H)都是状态函数、热(Q)和功(W )都是与途径有关的过程量。

物理化学简介

物理化学简介
其量纲为1w定义为混合前纯b的体积与各纯组分体积总和之比量纲为1混合物的组成12理想气体混合物41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对理想气体混合物的应用因理想气体分子间没有相互作用分子本身又不占体积所以理想气体的pvt性质与气体的种类无关因而一种理想气体的部分分子被另一种理想气体分子臵换形成的混合理想气体其pvt性质并不改变只是理想气体状态方程中的此时为总的物质的量
• 概论
•物质的聚集状态
气体 V 受 T、p 的影响很大 V 受T、p 的影响较小 (又称凝聚态)
液体
固体
•联系 p、V、T 之间关系的方程称为状态方程 •本章中主要讨论气体的状态方程 理想气体 气体的讨论 实际气体
29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低压气体定律: (1)波义尔定律(R.Boyle,1662): pV = 常数 ( n ,T 一定)
解:M甲烷 = 16.04×10-3 kg · -1 mol
m pM ρ V RT 200 103 16.04 103 k g m 3 8.315 (25 273.15) 1.294k g m 3
33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2.理想气体模型
(1)分子间力
•相互作用 相互吸引—范德华力(趋向力,诱导力,色散力) 相互排斥—分子间电子云、原子核间排斥力
25
0.3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3. 量值计算
物理化学的公式中均表示成量方程式的形式, 而在对量的数学运算中,有时涉及数值方程式。
[例如] 计算25℃,100kPa下理想气体的摩尔体积Vm =? •用量方程式运算
RT 8.315J m ol1 K 1 (273.15 25) K Vm 3 p 100 10 Pa

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2、《物理化学》教学大纲(化学专业)

《物理化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一)课程中文名称:物理化学(二)课程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三)课程代码:(四)课程属性及模块:专业必修课(五)授课学院:理学院(六)开课学院:理学院(七)教材及参考书目教材:《物理化学》(第五版)上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物理化学》(第五版)下册,傅献彩,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参考书:《物理化学核心教程》(第二版),沈文霞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万洪文,詹正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简明教程》(第四版),印永嘉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学习指导》,孙德坤沈文霞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物理化学核心教程学习指导》,沈文霞等编,科学出版社,2009年《化学热力学基础》,李大珍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物理化学》,朱文涛编,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年《物理化学教程》(修订版),姚允斌,朱志昂编,湖南科技出版社,1995年(八)课程定位及课程简介《物理化学》是化学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

是化学、化工、冶金、材料等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主干基础课之一。

它是从化学现象与物理现象的联系入手,借助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科学的理论及其提供的实验手段,来探求化学变化中最具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是先行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普适规律的理论归纳和定量探讨,是后续专业知识深造和科研工作的理论基础,也是连接化学与其它学科的桥梁。

(九)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依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1)使学生在已学过的一些先行课程(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高等数学、普通物理学)的基础上,对化学运动作理论和定量探讨。

(2)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加深对自然现象本质的认识;(3)使学生学会物理化学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物理化学 -气体

物理化学 -气体
因为物理量 n 中已包含单位 mol,T 中已包含单位 K了。
正确的表述应为:“物质的量为n”, “ 热力学温度为T ”
。2.对于复杂运算,一般不列出每一个物理量的 单位,而直接给出最后单位。
Vm
RT p
8.315 (273 .15 25) 100 10 3
m3 mol 1 24.79dm3 mol 1
1.2074 0.03575
- 0.03564
2021/1/24
§0.4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1. 物理量的表示
y [y]
y
2021/1/24
x /[ x]
•示意图 x
§0.4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2.对数中的物理量
• ln x、ex中的 x 为无量纲的纯数
•因为 x 原为有量纲的物理量 → dx/x 无量纲 →dx/x = dlnx 无量纲→d(x /[x] d ln( x /[x]
2021/1/24
§0.4 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
注意
3.在图中表示函数关系均是数值关系,运算时即 使用数值方程。
[例如]
应用
ln
p
vap H m R
1 T
C
作 ln
P [P]
T
1 /[T ]
图,
由直线求 vapH m 时,即应用数值方程:
ln p vapH m / J mol 1 1 C
欢 迎 走 进《 物 理 化 学 》
2021/1/24
绪论
何谓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
物理化学 是从物质的物理现象与化学现象的联系入手,
探求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用物理的理论、物理的实验手段”,探求化 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

《物理化学》课程标准第一部分课程概述一、课程名称中文名称:《物理化学》英文名称:《Physical Chemistry》二、学时与适用对象课程总计100学时,其中理论课64学时,实验课36学时。

本标准适用于四年制药学、药剂、生物技术专业。

三、课程性质地位物理化学是药学、药剂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它是从研究化学现象与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入手,从而找出化学运动中最具有普遍性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是从理论上探讨化学变化的方向和限度问题,化学反应的速率和机理问题,以及物质结构与其性能间的关系问题等等,其原理、研究方法及结论普遍适用于化学相关的各个专业。

研究物理化学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向化学提出的理论问题,从而使化学能更好的为生产实际服务。

学员对物理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对于学员科学思维、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为药学后续课及专业需要建立必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四、课程基本理念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准确把握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和地位,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依据,培养出国家、军队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2、课程教学目标和组织,与学校建设国际先进的研究型军医大学的定位相匹配,与所有单位的发展目标相符,体现国际化、精品化等一流的办学理念。

3、在教学活动中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学员的自学能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

4、要坚持学员为主体,教员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全程渗透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

施教之功重在启发,贵在引导,授之以“渔”。

突出学员学习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员的积极性和学习潜能,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如何学习。

五、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设计思路以课程的基本理念为指导,将框架设计、内容安排、教学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有机结合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理化学(physical chemistry)撰写人:王玉春审核人:陈泳,冯辉霞一、课程编号: 203128-9二、学时学分:120学时,7.5学分三、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四、适合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五、课程性质和任务《物理化学》是化学专业四大主干课程之一,是化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物理化学是用物理学的原理和实验手段来研究解决化学变化基本规律的一门科学,对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研究起着指导性的作用。

物理化学重点解决化学反应方向和限度、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机理,以及物理化学基础理论在溶液、相平衡、化学平衡、电化学、表面、胶体等领域的进一步理论开发和应用问题,是化学和相关学科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一门理论科学。

本课程的目的是要求系统地掌握有关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一些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一些化学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物理化学的教学,使学生掌握物理化学的基本概念、定义、定律和主要公式;了解重要理论的实验基础;理解重要公式的导出、物理意义及适用范围;区别易混淆的概念;并能初步运用演绎、归纳、计算等方法分析、论证有关具体问题。

六、主要教学内容1、绪论: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与要求,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2、气体: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理想气体混合物,气体的液化和临界参数,真实气体方程,对应状态原理及普遍化压缩因子图3、热力学第一定律:热力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热力学第一定律:功和热,体系的内能,第一定律的数学表达式,恒容热,恒压热及焓,热容,理想气体的热力学能及焓,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热化学:物质的标准态及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反应焓与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方程式,节流膨胀4、热力学第二定律: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文字表述,熵的引出,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达式,熵增加原理,熵变的计算,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Helmoltz 函数和Gibbs函数,热力学基本方程及Malxewell关系式5、多组分系统热力学:偏摩尔量,化学势,理想气体和真实气体的化学势,化学势判据,拉乌尔定律,亨利定律,理想液态混合物,理想稀溶液,分配定律,稀溶液的依数性,逸度和逸度因子,活度与活度因子6、化学平衡:化学反应的等温方程,理想气体化学反应的标准平衡常数,温度对平衡常数的影响,其它因素对理想气体化学平衡的影响,真实气体反应化学平衡,混合物及溶液中的化学平衡7、相平衡:相律,单组分系统相图,二组分理想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真实液态混合物的气-液平衡相图,精馏原理,二组分液态部分互溶及完全不互溶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态不互溶系统液-固平衡相图,二组分固态部分互溶与完全互溶系统的液-固相图,二组分生成化合物的凝聚系统相图。

8、电化学: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及法拉第定律,离子的迁移数,电导,电导率和摩尔电导率,电解质离子的平均离子活度及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可逆电池(定义,符号,电动势及其测定),原电池热力学,Nernst方程式,电极电势与电池电动势,电极的种类,原电池的设计,不可逆电极过程,分解电压,极化现象与过电位,9、界面现象:界面张力,弯曲液面的附加压力和毛细现象,固体表面,液-固界面,溶液表面,表面活性剂10、化学动力学:化学反应的反应速率及速率方程,简单反应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速率方程的确定,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活化能,典型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复合反应速率方程的近似处理方法,链反应,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溶液中的反应,光化反应,催化反应11、胶体化学:分散体系的分类,溶胶的制备和净化,胶体的光学性质,胶体的动力性质,胶体的电学性质,溶胶的稳定与聚沉,高分子溶液12、统计热力学基础:概论,玻兹曼统计,配分函数,各配分函数的求法及其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分子的全配分函数七、教学基本要求1.绪论了解物理化学的内容,特点,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 学习物理化学的方法与要求,熟悉物理量的表示及运算2. 气体2.1 能熟练地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掌握分压力、分体积的概念2.2 了解液体的饱和蒸气压和气体的液化过程2.3 掌握范德华方程及校正项的意义2.4 了解对应态原理,学会使用压缩因子图3. 化学热力学3.1 掌握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着重理解状态函数的特点3.2 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式,熟练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理想气体在等温,等压,等容及绝热等典型过程中的△U,△H,Q及W。

3.3了解几种热效应形式如相变热,化学反应热,离子生成焓,掌握利用标准摩尔生成焓,标准摩尔燃烧焓数据计算化学反应的标准摩尔反应焓的方法.学会应用Kirchhoff定律计算在不同温度下标准摩尔反应焓3.4 了解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明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3.5 理解熵的引出过程和初步理解熵的物理意义,理解克劳修斯不等式的重要性,注意导出熵函数逻辑性,了解热力学第二定律与卡诺定律的联系。

掌握熵判据的适用条件及其应用,学会计算一些特定过程的熵变3.6 明确吉布斯函数和亥姆霍兹函数的定义及其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意义,掌握如何使用△G判断过程的方向和限度及△G的计算方法,了解如何用△A判断过程方向和限度及计算方法。

3.7 掌握热力学函数间的基本关系式,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了解用热力学基本方程和麦克斯韦关系式推导重要热力学公式的演绎方法。

3.8 掌握热力学第三定律,掌握标准摩尔反应熵的计算3.9 理解Clapeyron方程与Clapeyron-Clausius方程的推导过程,并掌握其应用。

4.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4.1 理解偏摩尔量和化学势的概念4.2 掌握Raoalt定律和Henry定律,了解其适用范围4.3 掌握理想液态混合物和理想稀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4.4 掌握稀溶液的依数性4.5 理解逸度与逸度因子、活度与活度系数的概念,掌握真实液态混合物和真实溶液中各组分化学势的表达式5. 化学平衡5.1 掌握化学反应自发、平衡的条件,熟练应用化学反应等温方程式判断化学进行的方向5.2 理解标准平衡常数的概念,熟练掌握理想气体反应的标准摩尔吉布斯函数变与标准平衡常数的计算5.3 掌握各种因素对于平衡的影响。

5.4 了解真实气体反应、混合物及溶液中的化学平衡。

6. 相平衡6.1 理解相律的推导、物理意义,掌握相律的应用6.2 熟悉单组分体系和贰组分体系相图, 相图部分要求会填写相图中各区域存在的物质,能用相律分析相图和计算自由度数,能从实验数据绘制相图,会叙述变化过程及绘制步冷曲线。

并能应用杠杆规则进行计算。

7. 电化学7.1 理解离子迁移数、电导、电导率、离子强度、平均离子活度等概念,掌握法拉第定律、离子独立运动定律、离子迁移数的计算、电导的应用,了解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机理、离子氛的概念,学会使用德拜-修克尔极限公式。

7.2 明确可逆电池与不可逆电池的概念,掌握电池图式的表示方法。

熟悉电极类型、电极反应、电池反应,理解标准电极电势。

7.3 学会利用给定化学反应设计原电池,掌握Nernst方程,计算电池的电动势与有关热力学函数,液体接界电势7.4明确电解和分解电压的意义,理解超电势和极化曲线,了解影响电极极化的因素,了解塔菲尔公式,掌握电解时电极反应的一般规律,学会判断给定电解池在给定电压下的电极反应8. 界面现象8.1 明确表面张力,表面吉布斯函数的基本概念,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关系。

8.2 明确润湿,铺展,弯曲液面附加压强,并会解释一些现象8.3 掌握朗格缪尔吸附理论和BET吸附理论的要点及朗格缪尔吸附等温式与BET公式的应用。

8.4了解吉布斯吸附公式的推导过程及理解Gibbs吸附公式、表面超量的意义,掌握有关计算。

明确什么是表面活性物质,了解它在表面上定向排列及降低体系表面能的情况,了解表面活性剂的大致分类及它的几种重要作用。

9. 化学动力学9.1 理解反应速率、反应级数、基元反应和反应分子数的概念,熟悉反应速率表示方法。

9.2 掌握零级、一级、二级、三级反应的微分式、积分式、动力学特征及计算。

9.3 掌握反应级数的测定方法9.4 掌握阿累尼乌斯经验公式并能从实验数据计算表观活化能,理解活化能的意义。

9.5 掌握几种典型复合反应的速率方程、动力学特征及计算。

9.6 掌握由反应机理建立速率方程的近似方法(稳态近似法,平衡态近似法)。

9.7 了解反应速率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

9.8 了解链反应、溶液反应、光化反应的基本规律。

掌握量子效率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9.9 明确有关催化反应一些术语的意义(如单相催化、多相催化、催化剂及其活性、选择性等)掌握催化作用的通性与催化剂的基本特征。

10. 胶体溶液10.1 理解分散系统、分散相、分散介质等概念。

了解分散系统的分类,胶体体系的制备与净化。

10.2 了解胶体的光学性质、动力性质、电学性质,掌握胶体粒子带电原因、胶团结构、双电层结构,理解电动电势的概念。

10.3了解憎液溶胶的DLVO理论。

理解电解质和高分子化合物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10.4 理解唐南平衡,学会用渗透压法测定电离大分子物质的相对分子量,了解大分子溶液性质及分子量的测定方法。

11. 统计热力学基础11.1 理解统计热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定位体系与非定位体系、独立粒子体系与相依粒子体系、微观状态、分布、最可几分布与平衡分布、配分函数)11.2了解平动、转动、振动对热力学函数的贡献,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11.3 明确Boltzmann分布律,掌握粒子配分函数11.4了解热力学函数与配分函数的关系11.5了解理想气体统计热力学性质八、参考学时分配与考核方式1. 参考学时分配序号 课程主要内容学时1 绪论 22 气体的P-V-T性质 63 热力学第一定律 154 热力学第二定律 155 多组分系统热力学 116 化学平衡 87 相平衡 138 电化学 149 表面现象 810 化学动力学 1411 胶体化学 612 统计热力学基础 8合计 1202.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成绩评定:综合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

九、大纲说明1、本大纲依据《兰州理工大学2004年本科指导性培养计划》编写。

2、教材与主要参考书1.天津大学物理化学教研室.《物理化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傅献彩、沈文霞、姚天扬编:《物理化学》[M],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3、教学方式:以课堂讲授为主,通过课堂讨论、习题课和课后作业、答疑等教学环节,达到本课程目的。

物理化学 A(physical chemistry A)撰写人:王玉春审核人:赵新红冯辉霞一、课程编号: 203109(A1) 203110 (A2)二、学时学分:112,学分 7三、学时分配:理论课88学时,实验课24学时四、先修课程: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五、适合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六、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学位主干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