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区发展模式借鉴

合集下载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启示与借鉴21世纪是城市群主导经济发展的世纪。

目前,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沿海城市群主要有:美国大西洋沿岸(“波士华”)、太平洋沿岸两个城市群,日本太平洋沿岸(东海道)城市群,荷兰兰塔斯德城市群等等。

这些沿海城市群已经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主要载体,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和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作用。

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一、城市群的主要驱动力——外向型经济从发展历程看,外向型经济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兴起和壮大的主要驱动力量。

虽然技术进步使生产的区位约束条件日益宽松,但海运仍然是实现国际贸易物资交流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临海地区在利用全球资源和拓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极大的比较优势,这也是全球临海工业带普遍兴起的主要原因。

尤其对于后发国家而言,沿海口岸还可以发挥“桥头堡”的作用,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

因而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沿海地区一些主要的港口城市,如美国的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日本的东京、大阪,迅速发展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并且以其巨大的技术经济能量向腹地进行辐射和扩散,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和城市绵延。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知识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已成为美国“波士华”城市群、日本东海道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高科技产业和研究机构、高校在这些沿海城市群聚集,增强了城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孵化功能,为城市群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

二、城市群的产业空间组织形式——产业集群从产业空间演化过程来看,专业化分工与产业集群是国外沿海城市群发展的主要趋势。

城市群内各主要城市、港口通过垂直和水平分工,形成了各异的职能和优势产业部门,而且彼此间紧密联系,发展为若干个相互交叠的产业聚集带和聚集区,进而推动城市群的发展。

如美国“波士华”城市群,其首位城市纽约是全美乃至全球的金融中心,也是美国和国际大公司总部以及各种专业管理机构和服务部门的聚集地;费城是该城市群的第二大城市,重工业发达,利用进口原材料发展了钢铁、石油化工与有色金属冶炼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重型机器制造、造船、铁路机车制造与汽车制造工业群;巴尔的摩的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地位重要;而波士顿是著名的文化中心,以它为中心的128公路环形科技园区,形成了一个高技术工业群。

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探索不同和地区的发展经验

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探索不同和地区的发展经验

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探索不同和地区的发展经验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探索不同地区的发展经验近年来,世界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不同地区拥有各自独特的发展经验,可以相互借鉴和学习。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的使用方法,并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发展经验,为读者提供启示和参考。

一、多元化发展:中国模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有着引人注目的成就。

中国模式以多元化发展为特点,注重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通过鼓励创新和促进技术进步,中国成功实现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调发展,有效推动了经济增长。

这一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中国在开放合作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和投资,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经济多样化:北欧模式北欧国家以其全面发展和社会福利政策而闻名于世。

这些国家注重促进经济多样化,同时还致力于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

他们通过高品质的教育和研发投入,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能力,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此外,北欧国家注重环境可持续性,在能源转型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种综合性发展模式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价值。

三、开放市场:东南亚模式东南亚国家以其开放的市场和强大的出口业务而著称。

这些国家通过积极吸引外资,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他们注重抓住全球经济一体化带来的机遇,通过加强贸易合作和经济整合,提高了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力。

此外,东南亚国家还注重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交通和物流的效率,促进了区域一体化和跨国合作。

四、创新驱动:美国模式美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其创新驱动模式为世界所称道。

美国注重科技创新和创业精神,鼓励个人和企业推陈出新,推动经济的长期增长。

他们通过大力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的创新人才,并孕育了众多的世界级企业。

此外,美国在金融领域也拥有强大的实力,为创新活动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和创业环境。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模式地区发展模式是指在特定地理区域内,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发展策略和措施的总和。

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可能因地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因素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本文将以某虚构地区为例,详细介绍该地区的发展模式。

1. 地区背景某地区位于东亚,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该地区经济起步较晚,但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快速发展。

然而,由于资源分配不均、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存在,该地区迫切需要制定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地区发展模式。

2. 经济发展模式该地区采取了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鼓励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该地区实现了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同时,该地区积极引进外资,扩大对外开放,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合作。

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该地区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 社会发展模式该地区注重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

通过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该地区培养了大量高素质人材。

同时,该地区注重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全面的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4. 环境发展模式该地区重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推行绿色发展理念,该地区加强了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利用。

该地区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产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量。

同时,该地区加强环境监测和管理,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

5. 区域合作发展模式该地区积极参预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交流合作。

通过共同开展项目合作、资源共享,该地区与周边地区实现互利共赢,促进了整个地区的发展。

6. 结语综上所述,某地区的发展模式以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发展、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合作为核心。

该地区通过制定并实施这一综合发展模式,实现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发展模式的成功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提供借鉴和参考,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借鉴三大区域增长极模式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

借鉴三大区域增长极模式培育西部经济增长极

在 核心 层 中北 京无 疑是 最重要 的增 长极 ,天津是 次
增长极 。世界经济重心 向亚太地区转移、国内生产 力布 局 的调 整都 为 区域 的能 量 聚集和 跨跃 式发 展提 供了可能 ,再加上独特的区位优势、雄厚 的经济实 力、全国一流的技术装备和科研环境 ,都预示着它 有可能成为推动北方乃至全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但是 ,这个 核 心层 目前 的发展 远逊 于珠 三角 和
中图分类号:F 2 17
文献标识码 : A 托在独立成熟的增长极上的落后腹地开始发展的。 除政策优势外 ,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得益于区位 优势 ,它正是充分利用 了香港这个 重要 的 “ 体外 增长极” 的扩散效应率先迈 出 了经济发 展关键 的

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 , 经济是在不同部门、行 业或地区不平衡增长的。在市场的引导下 , 经济会 倾 向于集 中在某些地域 , 并且渐渐形成持续的 自 然 增长能力 , 从而成为经济增长极。该理论蕴涵的政 策含义是 明确的:发展一国或区域经济 ,应选择具 有 良好开发条件的地区 , 中投资以形成经济增长 集 对边缘 区域的扩散效应 ,最终实现协 同发展 。
维普资讯
第 l 6卷
第 3期







V0 . 1 No 3 1 6 .
Ma 0 y20 6
20 0 6年 5月
J OUR NAL OF C HANGC HUN UNI RS Y VE nT
文章编号 :10 30 (0 6 3— 0 8— 3 09— 9 7 2 0 )0 00 0
重要 的现 实指导 意 义。通过 借鉴 三 大经济 区域经 济增 长极 的培 育模 式 ,运 用增 长极 理论 来研 究 西 部 地 区在 大开发 过程 中应 怎样形 成 经济发展 的极 点 ,从 而 带动 区域 经 济的增 长 。 关键词 :不平衡 增 长理论 ;区域 经 济 ;西部地 区;经济增 长极

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 比较与借鉴

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 比较与借鉴

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摘要中文摘要二战后的40余年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一起快速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

韩国和台湾地区属于Chcncry和Syrquin为进行国际比较而分类的人口大国的范围,拥有一定规模的领土,因此,它们的经济发展经验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模式,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性意义。

-中国、韩国和台湾地区地域相邻、基础相似、文化近同,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验的借鉴使大陆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少走许多弯路。

对韩国与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为今后中国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提供更多参考。

本文首先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演变轨迹,接着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其次介绍了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再次分析了对外贸易、产业政策、要素投入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并对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增长、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水平的情况进行比较。

最后,总结韩国和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的启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的问题,提出中国模式调整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韩国,台湾地区,经济发展模式,比较1【韩】安忠荣.现代东亚经济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4.摘要^眵.Abstract■Duringthe40yearsaftertheSecondWorldWar,SouthKoreaandTaiwan,asdevelopingcountries,tookaquickturnontheireconomicdevelopmentstrategyandadoptedastrategywhichisdominatedbyexport.Eventually,thesetwocountriesachievedgrowthineconomyandtransformationinindustrialstructure.SouthKoreaandTaiwanfallintothecategoryofmostpopulouscountrieswhichweredefinedbyCheneryandSyrquinforthepurposeofinternationalcomparison,andbothcountrieshaverelativelyvastterritory.Therefore,theirexperienceineconomicdevelopmenthasawiderpracticalsignificanceindevelopmentmodelsfordevelopingcountries.AdjacenttoSouthKoreaandTaiwan,Chinasharessimilarityinprimaryindustryandculturewiththetwocountries,andbydrawingontheexperienceofthern,Chinaavoidedmanytwistsandturnsinitsprocessofreformandopeningup.Bycarryingoutacomparativeanalysisoftheeconomicdevelopmentmodelsofthetwocountries,moreinformationCallbecollectedwhilechoosingtheeconomic,developmentmodelformainlandchinainthefutureThispaperexaminesfirstly,theevolvementprocessofeconomicdevelopmentt,广modelsofSouthKoreaandTaiwan,secondly,thesimilaritiesanddifferencesineconomicdevelopmentmodelofthetwocountries,thirdly,thepolitical,economicandculturalbackgroundfortheformationofsuchmodels.Then,itanalyzestheinfluenceofsuchdevelopmentmodelonbonlcountriesfromtherespectofforeigntrade,industrypolicyandelementinput,andfl/nller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economicgrowthofthetwocountriesandtheincomedistributionandlivingstandardoftheirpeople.Finally,itanalyzestheenlightenmentoftheeconomicdevelopmentmodelsofbothcountriestoChina,theproblemsf.acedwithChina’Sec【;nomicdevelopmentmodel,andputsforwardssomesuggestionontheadjustmentoftheChinamodel.Keywords:SouthKorea,Taiwan,Economydevelopmentmodel,Comparison-毫.‘一Ill.◆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r●卜≮IV中文文摘^,,●中文文摘二战后的40余年间,作为发展中国家的韩国和台湾地区一起快速转向“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转换。

非洲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非洲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非洲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非洲作为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大陆,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却长期被贫穷和不发达所困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非洲的经济社会也逐渐呈现出新的发展模式。

本文将探讨非洲的发展模式及其经验借鉴。

一、自由市场的实施在过去,非洲国家多采取国家控制的经济模式,这使得许多企业在无竞争环境中得以存在,不断消耗国家资源。

而如今,非洲的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实行自由市场制度,对外开放,吸引了大量外资,促进了地区经济繁荣。

例如在卢旺达,政府放宽了对外商投资的限制,建立了投资支持机构,并减少了商业登记的难度,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商。

而同期,卢旺达也加强了对监管环境的改善,取消了一些旧规定,这使得小型企业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二、发展农业和制造业非洲实行农业和制造业多年,这也是阻碍非洲发展的一个原因。

但现在的非洲政府,都在积极推进农业与制造业的发展。

由于非洲的国土面积很大,再加上人口稀少,因此农业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

肯尼亚作为非洲最大的花卉出口国之一,其推进花卉产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来自其他国家的花卉购买商。

此外,卢旺达也在推进生态旅游和咖啡产业的发展,后者更成为了全国的重点产业。

在制造业方面,非洲国家也正在宣传中国的经营模式。

例如埃塞俄比亚,政府引进了中国汽车厂商依托本地资源组建了一家汽车制造厂,并一直在扩大业务规模。

而其他非洲国家,也在积极吸引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投资。

三、提高卫生、医疗和教育水平非洲多年以来的教育和医疗管理都十分落后,这直接影响了非洲的经济发展。

为了提高非洲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一些国家已经开始在此方面进行投资。

例如在卢旺达,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学校和医院,加强了对教育和医疗的管理和监督。

而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地,政府正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让民众更方便地使用教育和医疗资源。

这些措施都将为非洲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保障。

结语尽管非洲经济发展仍然存在问题,但随着一些措施的实施,非洲的发展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国内外典型区域发展模式的实践与启示
■发展 战略
■现 代管 理科 学
■2 1 0 2年 第 9 期
国 内夕 典 型 区域 发展模 式 的 实践 与启示 卜
● 蔡 武 程小 军
摘要: 经过 3 多年的高速增长, 0 中国经济发展 已经进入 中等收入国家行 列。在新发展阶段 , 如何调整现有的粗放型 发展模式, 保证 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促使 中国由中等收入国家转变为发达 国家, 避免落入中等国家陷阱意义重大。 基
会 公 平 的统 一 , 东欧 国家 的休 克 疗 法 , 度 的非 平 衡 发展 速 发展 。 印 人均 国 民收入进 入 中等 收入 国家 行列 。 而 , 然 主要 等 为其 他发 展 中 国家模 式 的选 择提 供 了有 益启 示 。其 中 . 东亚 和拉 美 两 种 发展 模 式 在发 展 中 国家 最 具有 典 型 的代 拉 美 国家在 工 业化 水平 达 到 一定 的程 度 后 , 劳动 密集 型 其 产业并 没有 向发展水 平 较 低 的拉 美 国家 转移 . 是直 接 承 而
身于 国际视野 与 国 内实践 . 国 内外典 型 发展 模式 的 分析 从
区内产业 结构 趋 同 , 最终 导致 ” 亚神 话” 东 的破灭 。不过 。 东
还 是具有 深刻 意 义的
要素 来 分析 区域 发 展 的动 因和 路 径 . 揭示 发 展 规 律 , 置 亚 模式 特 别 是其 中 的 区域 产 业 分工 与转 移 机制 对 于 中 国 并 比较 巾寻 求引 导和 优化 不 同区域 发展 道 路 的合适 模式 。
亚地 区 出 现 的 区域性 经 济 高 速 持续 增 长 和 社 会快 速 发 展 的现象 及其 运 行方 式 它代 源 于 战后 的 日本 . 后来 发展 到 国和 中 国大陆 也在 上世 纪 8 O年代 以来 陆续 践行 了与之 类 存度 过 大 . 外 负 债 率 普 遍较 高 , 济 对外 依 赖性 和 脆 弱 对 经 性增 大 . 剧 了经济 波 动 。 由于在 经济 快速 发 展 中经济 社 加 特别 是忽 视 了财 富分 配 的调 整 与社 会进 步 目标 . 展成 果 发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然而,关于地区发展模式在本土适用性与契合度的反思性 研究则较为缺乏。
在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农村社区早已不复存在,社会工作 主要针对城市社区而言。反观中国,从宏观层面看,20 世纪 50 年代户籍制度的实施促成城乡分治,形成了典型的二元社会 结构。时至今日,社区依然具有强烈的城乡“二元”属性,农 村社区在快速城镇化的背景下仍然占据近半比例。另一方面, 城市社区居民长期生活工作于单位制体制下,相应地产生了依 附性人格、单位办社会等现象。如此一来,源自西方的地区发 展模式对社区文化结构的假设并不完全符合“礼俗社会”的中 国农村社区和城市的“单位型”组织体制。从中观层面看,变 迁中的社区自身尚存在诸多的不协调。转型社区大多是在短时 间内行政规划的结果,不同风俗习惯、文化程度和职业背景的
2 地区发展模式与中国社区建设
1991 年,民政部首次提出“社区建设”概念。2006 年, 农村社区建设在国家层面倡导推行并快速起步。迄今为止,中 国社区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面临行政管 理色彩浓厚、居民参与度不高、社区自组织发育不良等困境。 怎样实现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源自西方的地区发展 模式值得学习和借鉴。 2.1 社区模式起源的社会背景
赵天予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城乡建设与发展
地区发展模式的本土适用性研究
赵天予
(东北林业大学 文法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 摘要 ] 运用文献研究法,从社会背景 适”。研究发现,本土社区建设与地区发展模式之间既有吸纳融合态势,亦有磨合扬弃之处。本土社区建设需从社会建设 社区化、理解社区内涵、动态实现社区发展三方面持续发力,实现良性有序发展。
居民合并为一个社区,身处“陌生人社会”的居民之间缺乏良 性互动与有效沟通,很可能演化为矛盾冲突和利益摩擦的诱发 地。从微观层面看,社区建设作为新生事物嵌入传统的街居制, 难免产生不熟悉、不理解甚至不接受的现象。政府购买服务在 缺乏监管的情况下,容易形成压力型体制下的任务型服务。“宏 观 - 中观 - 微观”层面的现行体制和实践操作都将构成地区发 展模式本土应用的阻碍性因素或造成水土不服。鉴于此,本研 究意欲厘清地区发展模式与本土社区建设在社会环境、文化传 统和历史渊源方面的异同,地区发展模式对于依然处于初级阶 段的中国社区建设有何启示?怎样在借鉴地区发展模式的基础 上,衍生出适合本土历史文化和福利制度的新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借鉴意义
杨星宇社会工作2012级1210010221
要探讨地区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首先要搞明白地区发展模式的定义和特点。

社区发展模式的定义:是指通过调动社区居民的参与、互助合作,再加上上级政府和外界机构组织的协助和支持,动员社区内外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居民需求的一种工作模式。

该模式强调的是居民的参与和合作沟通,注重居民在参与守区发展过程的个人能力、公共意识和社区归属感的培养,而不仅仅是社区物质环境的建设。

地区发展模式的特点。

1、关注社区共同性问题。

2、注意通过培养社区自主能力来实现社区的重新整合。

所介入社区的社区成员参与意识淡漠,缺乏解决社区问题的能力。

3、过程目标的地位和重要性超过任务目标。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有许多地方和地区发展模式不谋而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思路是:
(一)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二)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可以概括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其中,
生产发展是关键,
生活宽裕是目标,
乡风文明是保障,
村容整洁是形象,
这二十个字,内容丰富,含义深刻,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它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求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又要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既鲜明而具体地指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指明了方向。

中国社会有着和谐共识的传统文化基础,注重乡土意识和邻里互助,又加上中
国政府对基层社区高度重视居民自治的基层民主建设,这些都是适合社区发展模式的有利条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思路可以通过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方法得以实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