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
分子生物学综述论文(基因敲除技术)

现代分子生物学课程论文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班别生物技术10-2学号 *********** 姓名陈嘉杰成绩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要摘基因敲除是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此后经历了近20年的推广和应用,直到2007年10月8日,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Mario Capecchi)和奥利弗•史密西斯(Oliver Smithies)、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Martin Evans)因为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对小鼠基因金星定向修饰原理方面的系列发现分享了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基因敲除技术从此得到关注和肯定,并对医学生物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就基因敲除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RNAi、生物模型、同源重组前言基因敲除又称基因打靶,该技术通过外源DNA与染色体DNA之间的同源重组,进行精确的定点修饰和基因改制,具有转移性强、染色体DNA可与目的片段共同稳定遗传等特点。
应用DNA同源重组技术将灭活的基因导入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 cells)以取代目的基因,再筛选出已靶向灭活的细胞,微注射入小鼠囊胚。
该细胞参与胚胎发育形成嵌合型小鼠,再进一步传代培育可得到纯合基因敲除小鼠。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建立使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新基因的功能得到阐明,使现代生物学及医学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上述起源于80年代末期的基因敲除技术为第一代技术,属完全性基因敲除,不具备时间和区域特异性。
关于第二代区域和组织特异性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始于1993年。
Tsien等[1]于1996年在《Cell》首先报道了第一个脑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动物,被誉为条件性基因敲除研究的里程碑。
该技术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Cre在哪种组织细胞中表达,基因敲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中。
2000年Shimizu等[2]于《Science》报道了以时间可调性和区域特异性为标志的第三代基因敲除技术,其同样以Cre/LoxP系统为基础,利用四环素等诱导Cre的表达。
基因敲除技术及其进展

基因敲除技术及其进展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及其在代谢工程上的应用The Current Status of Gene Knockou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MetabolicEngineering天津大学化工学院二零壹六年六月摘要基因敲除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一项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在微生物代谢工程,动植物改造以及功能基因研究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基因敲除的策略和在代谢工程中的作用,着重介绍了四种新兴的基因敲除策略:RNAi,ZFN,TALENs以及最近研究火热的CRISPR/Cas9。
并在最后展望了基因敲除技术尤其是新兴技术在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为基因敲除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基因敲除代谢工程同源重组CRISPR/Cas9目录第一章基因敲除技术 (1)1.1基因敲除相关背景 (1)1.2基因敲除技术在代谢工程中的应用 (2)第二章基因敲除策略 (3)2.1传统的基因敲除策略 (3)2.1.1利用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 (3)2.1.2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 (4)2.2新兴的基因敲除策略 (5)2.2.1 利用RNA干扰引起的基因敲除 (5)2.2.2 锌指核酸酶基因打靶技术 (5)2.2.3 TALENs 靶向基因敲除技术 (6)2.2.4 CRISPR/CAS9基因敲除技术 (7)第三章前景展望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1)第一章基因敲除技术1.1基因敲除相关背景随着测序技术的迅速发展,生物体基因功能的研究已经成为当下最热门的课题。
现阶段基因功能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减弱或中止某一基因表达,观察生物体整体功能变化,推测该基因的相关功能,然后将基因与生物整体功能相关联进行深入探究,为最终确定基因功能提供依据[1]。
随着功能基因组学研究的深入,相关技术也得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其中最为常用的便是基因敲除技术。
基因敲除是20世纪8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2007年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1]。
基因敲出技术

基因敲出技术研究进展:
1956年,Whitten成功地使单细胞的受精卵在体外发育到囊胚 阶段。 1958年,诺贝尔奖得主Joshua Lederberg在细菌中首先证实 同源基因间重组的原理。 1965年,Brinster建立了微滴培养技术,用于着床前小鼠胚 胎的培养。 1970年,Stevens作为先驱者成功分离了小鼠畸胎瘤细胞并将 其作为模式体系研究胚胎细胞的全能性。 1975年,Gardner建立了将分离的细胞注射人宿主囊胚获得嵌 合体小鼠的方法。 1980年,Capecchi报道用玻璃针将DNA直接注射人细胞核可以 显著提高基因转移的效率。
Gene Knock-out
200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在小鼠基因组建立 基因靶向改造技术的三位科学家:
美国科学家马里奥·卡佩奇 奥利弗·史密西斯
英国科学家马丁·埃文斯
该技术的诞生和发展,为人类攻克某些遗传因素引发的疾 病提供了药物试验的动物模型,因此它已成为了功能基因组 研究的核心方法。
基因敲除技术的过程 ①基因载体的构建 ②ES细胞的获得 ③同源重组 ④选择筛选已击中的细胞
⑤表型研究:
⑥得到纯合体
基因敲除技术的应用
(1)建立人类疾病的转基因动物模型,为医学研究提供材料 : 如1992年成功建立了CFTR基因的基因敲除的CF(囊性 纤维化疾病)小鼠模型, (2)治疗遗传病,即基因治疗: 包括去除多余基因或修饰改造原有异常基因以达到治 疗的目的,如AD。 (3)改造动物基因型,鉴定新基因和/或其新功能,研究发育 生物学: 目前已报道了多种学习、记忆以及一些有缺陷的基因 敲除动物,发现多种基因在学习、记忆的形成过程中必不 可少。 (4)改造生物、培育新的生物品种: 定点改造原有的基因功能,使生物获得优良的性状, 并且可以避免由于外基因在基因组中随机整合可能带来 源 的不利影响。对动植物生殖细胞或早期胚胎干细胞的基因 进行修饰改造,可以产生一些人类需要的新品种。
CRISPR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应用

01 引言
03 应用场景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研究进展 04 结论
引言
引言
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它能够在特定位置切割DNA,并插入 或删除特定的DNA序列,从而对基因进行精确编辑。自CRISPR技术问世以来,其 在医学、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和研究热潮。本 次演示将介绍CRISPR技术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内容摘要
CRISPR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病毒基因组编辑许多病毒具有致病的潜力,通过对病毒基因组进行编辑, 可以研究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免疫应答,为抗病毒治疗和疫苗研发提供新思路。 例如,利用CRISPR技术成功实现了对流感病毒和HIV病毒基因组的编辑,降低了 病毒的致病性。
内容摘要
未来,CRISPR技术在病毒学研究中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更加精确的基因编辑技术,降低脱靶效应,提高安全性。
内容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要
2、将CRISPR技术与其它生物技术相结合,如单细胞测序、蛋白质组学等技术, 以更深入地研究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
内容摘要
3、研究新型CRISPR系统,发掘更多潜在的应用价值,为抗病毒治疗和疫苗研 发提供新策略。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病毒学是一门研究病毒的学科,涉及病毒的分类、结构、生命周期、与宿主 细胞的相互作用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特别是CRISPR技术 的出现,病毒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次演示将探讨CRISPR技术在病毒学研 究中的应用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基因敲除技术的运用 (1)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作者:蒋成学号:201207749指导教师:谢放完成日期:2014-7-16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本综述主要阐明基因敲除技术近几年来的方法和步骤,以及在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中的具体实施,并运用实例形象阐明基因敲除技术的作用,以及其在国内的发展和以后基因敲出技术的发展前景,和一些在运用基因敲除技术过程中的问题。
关键字:基因敲除原核中断系统真核中断系统丝状真菌基因敲除1.引言:1.1概念:基因敲除是80年代后半期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
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1]。
1985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
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2]。
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2012年初的敲除决定表面抗原的猪的模型的成功建立更是为异种器官移植排除了一道重要的障碍,展示了基因敲除技术的美好前景。
总之, 基因敲除已成为当前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最热点与最前沿,并已对生物学和医学的许多研究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成为革命性的研究工具, 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1,3]。
基因敲除是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胚胎学的方法, 通过胚胎干细胞[2]这一特殊的中间环节将小鼠的正常功能基因的编码区破坏, 藉以揭示基因功能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因此成为后基因组时代的重要研究方法和内容。
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3],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1.2基本步骤:a.基因载体的构建: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DNA 分子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TK基因等)的载体上,成为重组载体。
b.ES细胞的获得:现在基因敲除一般采用是胚胎干细胞,最常用的是鼠,而兔,猪,鸡等的胚胎干细胞也有使用。
课题 基因敲除小鼠的pcr鉴定

基因敲除小鼠pc鉴一、技术介绍与研究进展敲除动物技术已经/ 基因、基因敲入转该技术从上世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原核显史,经典技术如DNA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在小鼠模型构建方面日趋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制备技术一样,逐渐从完善,并且如同剪切酶和抗体等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催生了数以百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然存在一些难以计的创新药物和数以千计的优秀文章。
尽管如此,传统技术仍TALEN和费用高昂等,而ZFN克服的缺陷,如步骤繁琐、周期漫长、成功率低、等新技术的出现,或有可能将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二、同源重组技术原理同源重组的原理发展起来的,年代中后期基于DNA基因敲除鼠技术是上世纪80)homologous recombination1987年根据同源重组(在Capecchi和Smithies),这的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EStargeted integration的原理,首次实现了),gene knockout(基因敲除)或gene targeting(基因打靶一技术称为利用这种ES的显微注射就可以制作出基因敲出小鼠(KO Mice: knockout mice);由于这一工作,Capecchi和Smithies于2007年与Evans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定义: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
在基因敲除小鼠制作过程中,需要针对目的基因两端特异性片段设计带有相同片段的重组载体,将重组载体导入到胚胎干细胞后外源的重组载体与胚胎干细胞中相同的片段会发生同源重组,如图1所示:1.基因敲除鼠制作同源重组原理示意图图制作流程三、.基因敲除鼠制作过程示意图图2. 载体设计与构建1. Knockout根据研究项目具体情况和要求把目的基因和与细胞内靶基因特异片段同源的的载体上,成为重基因等TK )基因,如片段都重组到带有标记基因DNA (neoKnockout组的载体。
基因敲除小鼠技术

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并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一、技术介绍与研究进展转基因、基因敲入/敲除动物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和药物研发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该技术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诞生以来,至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经典技术如DNA原核显微注射、胚胎干细胞显微注射技术一直以来经久不衰,在小鼠模型构建方面日趋完善,并且如同剪切酶和抗体等常规分子生物学试剂的制备技术一样,逐渐从基础研究实验室转向商业模式,成为一项高度标准化的新兴产业,催生了数以百计的创新药物和数以千计的优秀文章。
尽管如此,传统技术仍然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如步骤繁琐、周期漫长、成功率低、费用高昂等,而ZFN和TALEN等新技术的出现,或有可能将这一局面彻底改变。
二、同源重组技术原理基因敲除鼠技术是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基于DNA同源重组的原理发展起来的,Capecchi和Smithies在1987年根据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的原理,首次实现了ES的外源基因的定点整合(targeted integration),这一技术称为"基因打靶"(gene targeting)或"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利用这种ES的显微注射就可以制作出基因敲出小鼠(KO Mice: knockout mice);由于这一工作,Capecchi和Smithies于2007年与Evans分享了诺贝尔医学奖。
同源重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定义:是指发生在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atin) 之间或同一染色体上含有同源序列的DNA分子之间或分子之内的重新组合。
CRISPRCas9基因敲除研究进展

902021年 第1期CRISPR/Cas9基因敲除研究进展白祥慧(青海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海 西宁 810008)摘 要:功能基因组学的发展促进基因敲除技术的进步,基因敲除技术从载体的构建到细胞筛选再到动物模型都取得长足进步。
基因敲除手段种类繁多,其中CRISPR/Cas9作为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具有高效、便捷、精确等优点,在农业、医学、生物学的模型构建中被广泛运用。
随着科研工作的逐渐深入,CRISPR/Cas9技术逐渐渗透到植物和微生物研究领域中。
文章综述近年来CRISPR/Cas9的应用,为科研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CRISPR/Cas9;基因;敲除中图分类号:S 8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692(2021)01-0090-03Research progress of CRISPR/Cas9 gene knockoutBai Xianghui(College of Life Science, Qinghai Normal University, Qinghai Xining 810008)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functional genomics has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gene knockout technology, which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from vector construction to cell screening to animal models.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gene knockout methods, among which CRISPR/Cas9, as a common gene editing technology,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efficiency, convenience and accuracy, making it widely us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s in agriculture, medicine and biology. CRISPR/Cas9 technology has gradually infiltrated the field of plant and microbial research as scientific work demands. In the paper, the application of CRISPR/Cas9 in recent years is briefly reviewe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research.Key words: CRISPR/Cas9; Gene; Knockout收稿日期:2020-11-17作者简介:白祥慧,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动物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综合能力训练Ⅰ——文献综述题目: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作者:王振宇学号:201207744指导教师:谢放完成日期:2014-7-16基因敲除技术研究进展摘要基因敲除是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子生物学技术,是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机体特定的基因失活或缺失的技术。
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对基因敲除技术的概况、原理方法应用以及近年来基因敲除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个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基因敲除 RNA i生物模型基因置换基因打靶同源重组1. 基因敲除技术简介基因敲除(Gene knockout)是指一种遗传工程技术,针对某个序列已知但功能未知的序列,改变生物的遗传基因,令特定的基因功能丧失作用,从而使部分功能被屏障,并可进一步对生物体造成影响,进而推测出该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它克服了随机整合的盲目性和偶然性,是一种理想的修饰、改造生物遗传物质的方法。
基因敲除借助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胚胎学的方法,通过胚胎干细胞这一特殊的中间环节将小鼠的正常功能基因的编码区破坏,使特定基因失活,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或者通过外源基因来替换宿主基因组中相应部分,以便测定它们是否具有相同的功能,或将正常基因引入宿主基因组中置换突变基因以达到靶向基因治疗的目的。
基因敲除是揭示基因功能最直接的手段之一。
通常意义上的基因敲除主要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用设计的同源片段替代靶基因片段(即基因打靶),从而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发展,除了基因打靶技术外,近年来新的原理和技术也逐渐被应用,比较成功的有RNA干扰技术,同样也可以达到基因敲除的目的。
简单的说基因敲除是指将目标基因从基因组中删除。
基因敲除技术主要应用于动物模型的建立,而最成熟的实验动物是小鼠,对于大型哺乳动物的基因敲除模型还处于探索阶段。
这项技术的诞生可以说是分子生物学技术上继转基因技术后的又一革命。
尤其是条件性、诱导性基因打靶系统的建立,使得对基因靶位时间和空间上的操作更加明确、效果更加精确、可靠,它的发展将为发育生物学、分子遗传学、免疫学及医学等学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强有力的研究、治疗手段,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商业价值。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1]:比如有一段"序列":"1234567890"(原基因),敲除后为:“123 7890”,一般一个敲除载体还会在其中插入一段外源基因,如“ABC”,则新的基因为:“123ABC7890”;或者不插入基因直接连接,则为“1237890”。
基因敲除的细胞基础——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Embryoonic stem cells,ESC)是早期胚胎细胞经体外抑制分化培养建立的多能性细胞系,体外培养时保持了未分化状态,可以传代增值,在发育上类似于动物早起胚胎的内细胞团细胞,具有与早期胚胎细胞相似的分化潜能和正常整倍体核型两大特点,是研究哺乳动物个体发育、胚胎分化以及性状遗传机制的理想模型。
ESC是进行基因敲除研究不可替代的材料。
目前,虽然体外培养乳腺细胞、胎儿成纤维细胞等细胞类型的技术都已相当成熟,对这些类型的细胞进行基因组修饰也是完全可能的,但ESC 的另一特性是其他任何类型的细胞都不具备的,那就是当将一定数目的ESC注入囊胚期小鼠的囊胚腔后这些细胞就可以参与包括生殖腺在内的各种组织嵌合体的形成,在此基础上,通过检测和选配,筛选出基因组中正常基因被破坏的动物个体,通过行为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检测等手段可以揭示该基因的作用。
迄今为止,只有小鼠干细胞的建系方法最成熟、效果最稳定,因此小鼠是基因敲除研究的唯一的实验动物模型。
2. 实现基因敲除的多种原理和方法:2.1利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基因敲除是应用DNA同源重组原理发展起来的。
80年代初,胚胎干细胞(ES 细胞)分离和体外培养的成功奠定了基因敲除的技术基础[2]。
1985年,首次证实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同源重组的存在奠定了基因敲除的理论基础。
到1987年,Thompsson首次建立了完整的ES细胞基因敲除的小鼠模型[6]。
直到现在,运用基因同源重组进行基因敲除依然是构建基因敲除动物模型中最普遍的使用方法。
2.1.1条件性基因敲除法条件性基因敲除法可定义为将某个基因的修饰限制于小鼠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胞或发育的某一特定阶段的一种特殊的基因敲除方法。
它实际上是在常规的基因敲除的基础上,利用重组酶Cr e介导的位点特异性重组技术,在对小鼠基因修饰的时空范围上设置一个可调控的“按钮”,从而使对小鼠基因组的修饰的范围和时间处于一种可控状态。
利用Cr e/Lox P 和来自酵母的FLP—frt 系统可以研究特定组织器官或特定细胞中靶基因灭活所导致的表型。
通过常规基因打靶在基因组的靶位点上装上两个同向排列的1oxP,并以此两侧装接上lox P 的ES 细胞产生“loxP floxed”小鼠,然后,通过将“lox P floxed”小鼠与Cr e 转基因鼠杂交(也可以其他方式向小鼠中引入Cr e重组酶),产生靶基因发生特定方式(如特定的组织特异性)修饰的条件性突变小鼠。
在“lox P floxed”小鼠,虽然靶基因的两侧已各装上了一个lox P,但靶基因并没有发生其他的变化,故“1oxP no xed”小鼠表型仍同野生型的一样。
但当它与Cr e转基因小鼠杂交时,产生的子代中将同时带有“lox P floxed”靶基因和Cr e基因。
Cr e基因表达产生的Cr e 重组酶就会介导靶基因两侧的1oxP间发生切除反应,结果将一个lox P 和靶基因切除。
这样,靶基因的修饰(切除)是以Cr e的表达为前提的。
Cr e的表达特性决定了靶基因的修饰(切除)持性:即Cr e在哪一种组织细胞中表达,靶基因的修饰(切除)就发生在哪种组织细胞;而Cr e的表达水平将影响靶基因在此种组织细胞中进行修饰的效率。
所以只要控制Cr e的表达特异性和表达水平就可实现对小鼠中靶基因修饰的特异性和程度。
2.1.2 诱导性基因敲除法诱导性基因敲除也是以Cr e/lox p 系统为基础,但却是利用控制Cr e表达的启动子的活性或所表达的Cr e 酶活性具有可诱导的特点,通过对诱导剂给予时间的控制或利用Cr e 基因定位表达系统中载体的宿主细胞特异性和将该表达系统转移到动物体内的过程在时间上的可控性,从而在1oxP 动物的一定发育阶段和一定组织细胞中实现对特定基因进行遗传修饰之目的的基因敲除技术。
人们可以通过对诱导剂给予时间的预先设计的方式来对动物基因突变的时空特异性进行人为控制、以避免出现死胎或动物出生后不久即死亡的现象。
常见的几种诱导性类型如下:四环素诱导型;干扰素诱导型;激素诱导型;腺病毒介导型。
诱导性基因敲除优点:①.诱导基因突变的时间可人为控制;②.可避免因基因突变而致死胎的问题③.在2 个lox P 位点之间的重组率较高;④.如用病毒或配体DNA 复合物等基因转移系统来介导Cr e的表达,则可省去建立携带Cr e的转基因动物的过程。
2.2 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2.2.1基因捕获法基因捕获法是最近发展起来的利用随机插入突变进行基因敲除的新型方法。
通常基因捕获载体还包括一个无启动子的报道基因,通常是neo基因,neo基因插入到ES细胞染色体组中,并利用捕获基因的转录调控元件实现表达的ES克隆可以很容易地在含G418的选择培养基中筛选出来,从理论上讲,在选择培养基中存活的克隆应该100%地含有中靶基因[9]。
中靶基因的信息可以通过筛选标记基因侧翼cDNA或染色体组序列分析来获得2.2.2原理:此法利用某些能随机插入基因序列的病毒,细菌或其他基因载体,在目标细胞基因组中进行随机插入突变,建立一个携带随机插入突变的细胞库,然后通过相应的标记进行筛选获得相应的基因敲除细胞。
根据细胞的不同,插入载体的选择也有所不同。
逆转率病毒可用于动植物细胞的插入;对于植物细胞而言农杆菌介导的T-DNA转化和转座子比较常用;噬菌体可用于细菌基因敲除。
2.2.3基因捕获法的优缺点用常规方法进行基因敲除研究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研究者必须针对靶位点在染色体组文库中筛选相关的染色体组克隆,绘制相应的物理图谱,构建特异性的基因敲除载体以及筛选中靶ES细胞等,通常一个基因剔除纯合子小鼠的获得需要一年或更长的时间。
面对人类基因组计划产生出来的巨大的功能未知的遗传信息,传统的基因敲除方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10]。
因此,基因捕获法应运而生,利用基因捕获可以建立一个携带随机插入突变的ES细胞库,节省大量筛选染色体组文库以及构建特异打靶载体的工作及费用,更有效和更迅速地进行小鼠染色体组的功能分析。
此方法的缺点是只能剔除在Es细胞中表达的基因。
单种的细胞类型中表达的基因数目约为I04,现在的基因捕获载体从理论上来讲应能剔除所有在ES细胞表达的基因,因此,在ES细胞中进行基因捕获还是大有可为的。
用基因捕获法进行基因剔除的另一个缺点是无法对基因进行精细的遗传修饰。
2.3 RNA i引起的基因敲除。
2.3.1基因敲除技术与RNA干扰技术(RNA i)RNA i是近两年才发展起来的一种在RNA水平上研究及印尼功能的技术。
将化学合成的双链RNA分子(ds RAN)或将能表达ds RNA的载体转导入体外或动物体的细胞内,ds RNA会介导受体细胞中序列特异的同源靶m RNA发生降解或受阻,引发受体细胞产生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使之与相应的内源靶基因表达被阻抑,从而获得类似于基因敲除的基因阻抑效果[12]。
RNA干扰为基因和蛋白质学的研究等提供了崭新的技术方法,大有取代基因敲除技术的趋势,但是RNA干扰技术存在许多问题,使它不能完全替代基因敲除技术:一、RNA i不适用于所有的细胞,而基因敲除技术则可以作用于个体胚胎发育各个介段,能精确地敲除任何组织或器官的目的基因;二、RNA i在低等生物中能高效诱发基因沉默,但是在哺乳动物中,RNA i的抑制效果远远不如在低等生物体中那么明显,而基因敲除对哺乳动物的效果也是明显的;三、基因敲除得到的动物模型具有遗传性,能够进行繁殖而获得大量的基因敲除动物群体,有利于实验的延续,而RNA i的基因沉默是没有遗传性的。
由于少量的双链RNA就能阻断基因的表达,并且这种效应可以传递到子代细胞中,所以RNA i的反应过程也可以用于基因敲除。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基因敲除采用了RNA i这种更为简单方便的方法[13]。
2.3.2 RNA i阻断基因表达的机理双链RNA进入细胞后,能够在Dicer酶的作用下被裂解成si RNA,而另一方面双链RNA还能在Rd RP(以RNA为模板指导RNA合成的聚合酶RNA-directed RNA polym的双链解开变成单链,并和某些蛋白形成复合物,Argonaute2是目前唯一已知的参与复合物形成的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