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转基因动物新技术研究进展

转基因动物新技术研究进展

cl ( Scl) w i a rvd da lraiew yt eiepuioet tm el o reai l wi xe dte el i el , hc h s o ie naen t a od r l p t e cl fl g nma , le t s P s h p t v v r ns s a s l n h
连 H R DT S(ei ) 21 年5 E E I B i g 01 月 A j n
I N05—72 W Wci gn. S 23 7 S 9 W . n ee R ha C
DoI 1 . 7 4 S . . 0 5 2 1 . 0 4 : 0 3 2 / P J 1 0 . 0 10 4 9
r s a c ft n g n c tc oo y t e d v l p n a h s . n t i r v e v ro sk n so a s e i e h o o i s e e r h o a s e i e h l g a n w e e o me t l a e I s e i w, a iu i d f r n g n ct c n l ge , r n o p h t i c u i g s ma i el u l a a s e, e eta s e d a e y ta s o o , e ek o k u e i td b n l dn o t c l n ce t n f r g n r n f r c r r me it db n p s n g n n c o t d ae yRNA t re e c , r m i e f r n e n a d zn — n e u l a e — e e t r ei g t c n l g ,a e s mma i e . c n l,t e s c e s o n u e lrp tn tm n i c f g r n c e s sg n a g t e h o o i n y r u rz d Re e t y h u c s fi d c d p u i o e t s e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种植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要,对于种植业的改良和提高来说,遗传改良技术一直是关键所在。

转基因技术在种植业中的应用,尤其是在植物遗传改良方面,近年来备受关注。

本文将探讨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研究进展。

一、转基因技术简介转基因技术是指通过基因工程的手段将来自不同物种的基因或DNA片段导入到宿主细胞中,从而以改变宿主细胞和整个有机体的遗传信息。

转基因技术可以使植物在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等方面的性状得到有效改善。

这项技术对现代农业的进步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的应用2.1 农业稳产增收在植物种植的过程中,植物常常遭遇各种环境压力和病虫害的侵袭,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和产量。

如果运用转基因技术,将含有抗虫、抗病、耐旱、耐盐等抗逆性状的基因导入到植物中,不仅可以提高植物的抗逆性,也可以提高植物的生长和产量,最终达到稳产增收的目的。

例如,使用Bt基因将其导入到棉花中,可以使棉花对除炭疽病外的多种害虫表现出强烈的抗性,从而保证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2.2 新品种的培育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在植物遗传改良中培育出新品种,例如经过转基因改造的植物可以表现出其他植物所没有的优异性状,比如耐盐、耐旱、抗寒、抗病、抗虫等,但是也必须保证其安全性。

通过对基因的剪裁和重新组合,使其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例如对主产区域状况和需求的精准调整和优化,可以大幅提高新品种的产量、品质和离子营养水平。

2.3 拯救灭绝物种随着生物多样性的破坏和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濒临灭绝的境地。

在这种情况下,转基因技术可以被用来拯救灭绝物种——通过在其DNA上插入其他物种的基因,使其具有另一种抗病、抗虫的能力。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使这些物种重新获得生存的能力并在自然环境中重新生长繁衍。

三、转基因技术存在的问题尽管转基因技术在植物遗传改良中具有巨大的潜力,但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

[文章编号]1005-0906(2000)03-0014-04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3赵久然,郭景伦,滕海涛,尉德铭,郭 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北京100089)[摘 要] 玉米转基因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基因枪、PEG介导等方法,受体主要是愈伤组织和幼胚等生活较旺盛的部位。

目前在玉米上的成功应用是抗玉米螟的Bt转基因玉米、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等种类。

转基因技术目前面临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和食物链的问题。

也就未来玉米的转基因发展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 玉米;转基因;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S513103513[文献标识码]A 转基因也称重组DNA技术,创立于1972年。

1985年首先在烟草上获得转基因植株。

随着研究的深入,植物基因工程在农业上取得了巨大进展。

到1997年初,美国已经批准的转基因田间实验已经达到2584项,批准17例转基因植物商业化释放。

我国已经批准商业化生产4项,环境释放4项,中间实验10项(吴志平)。

转基因可以使优良的生物基因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进行交流,将其他生物上的优良基因转移到玉米内,弥补某些遗传资源的不足,丰富种质库。

玉米是我国和世界主要农作物之一,是植物遗传研究的模式植物,玉米的生产对于解决世界和我国的粮食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了解玉米基因现状。

1 玉米中的转基因技术111 转基因的主要技术类型农杆菌是转基因中经常应用的一种手段。

根癌农杆菌是许多双子叶植物肿瘤病的病原菌,其中带有一种T i质粒,其中的DNA能够转移到植物基因组上,而使植物得到转化。

利用农杆菌在双子叶植物中的转化已经十分完善,但是因为玉米等单子叶植物不是其天然的寄主,转化工程比较困难。

G rismly(1987)年将玉米条锈叶病毒的cDNA克隆到[收稿日期]2000-03-24[作者简介]赵久然(1962-),男,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目前主要从事玉米新品种选育、高产优质配套技术及种子产业化等研究,承担多项国家和北京市课题。

转基因动物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转基因动物应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3、生物反应器:转基因动物可以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具有重要价值的生 物制品,如药物、工业原料等。
然而,要实现这些目标,还需要在政策、技术和社会接受度等方面取得更多 的支持。
三、关键技术
转基因动物应用的关键技术包括基因编辑技术和合成生物学等。基因编辑技 术可以通过对动物基因进行精确的改造,实现对动物性状的改良。合成生物学则 通过设计和构建新的生物部件,实现对动物基因组的全面改造。这些技术的不断 发展,为转基因动物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结论
总的来说,转基因动物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虽然仍存在一些技术和社会层 面的挑战,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挖掘,转基因动物将在未来生物 科技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国际合作、政策推动和公众教育,我们可 以期待转基因动物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更多的突破和创新。
引言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前沿课题,旨在通过改变动物的 遗传信息来提高其性能、增强其抗性或用于疾病治疗等。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 步,转基因动物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从提高畜禽生产效率到治疗人类疾病等 方面,转基因动物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次演示将介绍转基因动物的研究进 展及未来发展趋势。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科研人员继续深入研究转基因动物的机制和安全性 问题,并加强国际合作和技术交流。同时,需要制定更加科学、严格的法规和伦 理指导原则,以确保转基因动物研究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结论
转基因动物研究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项重要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 大的价值。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研人员已经在提高畜禽生产性能、增强抗性、 构建疾病模型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然而,仍需转基因动物的安全性、法规 和社会接受程度等问题。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转基因动物研究将有望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加重要的贡献。

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安全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

转化 技术 、终止 子技术 、雄 性不育 技术 、外 源基 因删除 技术 。其 中, 源基 因删 除技术 为实现 转基 因 生物的安 外
全 应用 展 示 了诱人 的前景 。最后,对探 索新 的安全 转基 因技 术策 略保 障转基 因生物安全 提 出 了建 议。
关 键词 :转基 因生物;生物安全性;安全转基因技术;外源基 因删除技术
Ad n e n t a g nec n a nm e tt c o o i s va c s0 r ns e o t i n e hn l g e Z NG Qi Z NG J e g, U nF n Z HA a , HA nF n F We — e g, HANG Ho gJ g, UA Wl . n n i n —i Y N e J n n u
综 述
安全 转基 因技术 研 究进展
张茜 ,张金凤 ,付 文锋 ,张鸿景 2 袁文 军
1 北 京 林 业 大 学 ,林 木 育 种 国 家工 程 实 验 室 ,国家 林 业 局 树 木 花 卉 育 种 与生 物 l程 重 点 开 放 实 验 室 , 木 、 . T 林 花卉 遗 传 育 种 教 育 部 重 点 实 验 室 ,北 京 10 8 ; 003 2 河 北 省 林 业 科 学 研 究 院 , 家庄 0 0 6 : . 石 50 1 3 河 北 省 围场 满 族 蒙 古族 自治县 林 业 局 ,围场 县 0 85 . 640
摘 要 :转基 因生物安全性 问题 已5起 了公众的普遍担忧, 重制约 了转基 因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近年来,研 『 严
究 者探 索 了不 同 的技术 策 略来 解 决转 基 因生 物 的安全 性 问题 ,安全 转基 因技术 成 为 当前 转基 因研 究 的热 点之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研究进展1.转基因技术概述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它物种中,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遗传物质得到改造的生物在性状、营养和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类需要的目标转变。

其主要过程为:从生物有机体复杂的基因组中,分离出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或者人工合成目的基因;在体外,将带有目的基因的DNA片段连接到能够自我复制并具有选择标记的载体分子上,形成重组DNA分子;将重组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亦称宿主细胞或寄主细胞);带有重组体的细胞扩增,获得大量的细胞繁殖体,从大量的细胞繁殖群体中,筛选出具有重组DNA分子的细胞克隆;将选出的细胞克隆的目的基因进一步研究分析,并设法使之实现功能蛋白的表达。

转基因技术根据人们的意愿操作, 对基因进行修饰、改造, 从而定向地改变生物遗传特征, 培育生物新品种的技术。

简而言之转基因技术就是把大自然不同物种的优秀基因组合到另一个新的物种里面,新的基因信息可以按照要求转入另一种机体, 借以提供一种手段来改造农作物的性状和改良家畜品种, 或生产安全高效的药物, 或制作预防严重疾病的疫苗, 或进行基因治疗, 或制作一系列的食品或蛋白质等,它是现代生物技术的核心技术, 对于发展工业生产和医药学,解决人类的粮食、健康、能源、环境等问题具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转基因按照对象可分为植物转基因和动物转基因。

1.1植物转基因植物转基因是基因组中含有外源基因的植物。

它可通过原生质体融合、细胞重组、遗传物质转移、染色体工程技术获得,有可能改变植物的某些遗传特性,培育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作物新品种。

而且可用转基因植物或离体培养的细胞,来生产外源基因的表达产物。

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的遗传转化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病毒介导转化法、基因枪转化法、电激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真空渗透转化法以及聚乙二醇介导法等。

1.1.1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的大豆遗传转化最早始于1985 年。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转基因作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随着人口不断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农业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更多的粮食,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保持农作物的高产和品质成为了当代农业科技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而在这个过程中,转基因技术,一种可以改变农作物基因组成的技术,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转基因作物是指人为将外源基因导入农作物中,以改变其基因组成,使其具有新的性状或性能。

转基因作物改进了植物的抗病性、抗虫性、耐药性等方面,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然而,在实际应用中,转基因作物也引发了不少的争议。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可以为人类带来诸多好处。

例如,转基因玉米能够抵抗玉米螟等虫害,不仅增加了玉米产量,还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减少了环境污染。

转基因水稻也能够增加水稻植株的抗性和耐盐碱性,使其适应恶劣的自然环境,为有限的耕地提高了生产能力。

另一方面,由于人为操纵了植物的基因,转基因作物也被认为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测的健康风险和环境风险。

虽然多项研究表明,转基因食品没有明显的食品安全问题,但是这种技术的风险仍然存在着不确定性,需要科学家们持续关注和研究。

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一些新的技术逐渐成为了重要的研究方向,为转基因作物的发展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性。

例如,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切除或修改某个基因,与传统的转基因技术相比,基因编辑更为安全,也更为可控。

不仅如此,基因编辑还可以通过人为改变植物的基因组,实现更多元化的农作物品种。

此外,在转基因作物的研究中,科学家们还注重了将转基因作物的性状与疾病、营养等方面进行关联,进一步增加作物的使用价值。

例如,通过修改某个基因,科学家成功地让作物中产生更多的维生素A,从而减少视力丧失病例,提高了食品的营养价值。

总的来说,虽然转基因作物在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风险,但是在当前农业生产面临的挑战下,其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科学家的不断努力和研究,转基因作物的应用范围和功能将不断拓展,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生产和生活便利。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新进展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新进展随着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转基因食品也逐渐走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由于其涉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对其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国内外对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本文将就其中的一些新进展进行介绍。

一、研究对象的扩展以往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多是局限于对单一基因转移的作物进行评价,比如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等。

而现在,研究对象的范围已经扩展到了多种转基因食品。

比如,近年来国外就对一种名为CRISPR-Cas9的转基因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应用,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多种植物品种进行基因编辑。

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中,将涉及到更多种类的转基因食品。

二、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传统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方法主要是基于生物学、化学和营养学等方面进行分析。

而如今,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采用系统生物学的方法进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评价。

这种方法包括从分子水平、细胞水平、器官水平甚至到整个生物水平来进行综合评估。

这种方法相对于传统方法来说,更加细致、全面,更容易发现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问题,对未来的食品安全评价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三、安全性评价的长期性过去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多以短期和中期评价为主,而如今,研究人员开始注重对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评价。

长期安全性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出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放心地消费。

同时,也需要注意的是,长期安全性评价的时间跨度需要足够长,这样才能够准确地反映出转基因食品的潜在问题。

四、合理科普对于广大公众来说,转基因食品一直存在一定的警惕心理。

因此,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中,科普教育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这不仅可以帮助公众理性看待转基因食品,也可以预防不必要的恐慌和误解。

因此,在未来的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研究中,应该加大对科普教育的宣传力度,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转基因食品。

总之,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更新的领域,前景十分广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展摘要:作为生物技术领域的前沿,转基因技术已在多种植物上取得重大进展。

本文主要介绍了当前作物转基因技术的三大主流方法: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并阐述了这几种转基因技术在水稻、小麦、棉花、玉米、大豆,甘薯等几种主要农作物的应用进展状况。

关键词:转基因技术、农作物、应用Genetically Modified---转基因,简称GM,是指运用科学手段从某种生物体中提取所需要的基因,将其转入另一种生物中,使与另一种生物的基因进行重组,再从结果中进行数代的人工选育,从而获得特定的具有变异遗传性状的物质。

而其衍生出的转基因技术就是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目的生物体的基因组中,从而达到改造生物的目的,即把一个生物体的基因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DNA中的生物技术。

1983年比利时科学家Montagu 等人和美国Monsanto 公司Fraley等人分别将T- DNA上的致瘤基因切除并代之以外源基因,获得了世界上第一株转基因植株———转基因烟草。

自此之后,作物转基因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截至目前,几乎所有的作物都开展了转基因研究,育种目标涉及到高产、优质、高效兼抗性及多用途等诸多方面.一批抗病、抗虫、抗逆、抗除草剂等转基因作物已进入商品化生产阶段.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2 月13 日在京发布的1 份报告显示,全球27 个国家超过1800 万农民,2013 年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2 年增加了500 万公顷。

此外,首个具有耐旱性状的转基因玉米杂交品种亦于2013 年在美国开始商业化。

据该报告显示,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18 年中增加了100 倍以上,从1996 年的170 万公顷增加到2013 年的1.75 亿公顷,其中美国仍是全球转基因作物的领先生产者,种植面积达7010 万公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0%。

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创始人兼荣誉主席、本年度报告作者Clive James 表示,目前排名前10 位的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的面积均超过100 万公顷,这为将来转基因作物的多样化持续发展打下了广泛基础。

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中,有19 个为发展中国家,8 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连续2 年超越发达国家。

目前,作物遗传转化的方法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电激法、PEG 法、脂质体法、低能离子束法、超声波介导法、显微注射法、花粉管通道法等.但在当前作物基因工程研究中,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这三种转基因技术也相对较为成熟.一、农杆菌介导法农杆菌介导法是指农杆菌侵染植物时,受到植物受伤后释放的酚类物质的刺激,活化质粒上Vir 区基因的表达,将质粒上的另一段DNA(T-DNA)共价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上,在植物体内表达而改变植物的遗传特性。

农杆菌介导法的转化效率受众多因素影响,如农杆菌侵染外植体的影响因素、外植体再生能力的内在因素和环境条件(pH、温度和光照条件)等[32],此法具有流程简单、仪器设备便宜、拷贝数低[33],且基因沉默少,转移的基因片段长等优点。

农杆菌介导法是获得第一个转基因植物的方法,迄今为止,农杆菌介导法获得的转基因植物占转基因植物总数85%,已成为植物基因转化首选方法。

二、基因枪介导法基因枪法又称微弹轰击法,是将外源基因包裹在直径1~2 nm的钨或金颗粒表面,加速轰击植物外植体靶组织,穿过植物细胞壁和细胞膜而将外源基因带入植物细胞。

因此,通过该方法进行DNA的转移过程不受外植体基因型的限制,可以将外源基因转移至几乎所有的植物细胞、组织器官和原生质体中。

最早的基因枪是由美国Cornel 大学的Sanford 等在1987 年研制成功的。

目前基因枪介导法在小麦中应用最多,其次是玉米和水稻。

优点是不受外植体范围的限制,且载体构建相对简单,但基因枪介导法存在转化效率低、外源DNA片段大小不明确、多拷贝整合比较多、容易发生基因沉默现象等缺点,不利于外源基因在宿主中的稳定表达,而且成本高,操作比较复杂,在实际应用中有一定局限性[44]三、花粉管通道法上世纪70 年代,周光宇等结合我国远缘杂交的成功经验,提出了DNA 片段杂交假说,为建立花粉管通道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而后周光宇等从分子水平上加以验证,模拟授粉杂交设计出花粉管通道转基因技术,成功地将外源海岛棉DNA 导入陆地棉,培育出抗枯萎病的栽培品种,正式创立花粉管通道法.该方法是在植物授粉后,将含有目的外源基因的DNA 溶液注射或涂抹到子房,利用植物开花,受精形成的花粉管通道,将外源的DNA 导入到受精的卵细胞中,最终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伴随着受精卵的发育而形成转基因新个体.尽管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在性状方面的确发生了明显的变异,但由于缺乏确切的分子生物学证据,致使国内外一些学者对其可靠性提出了质疑.花粉管通道法最突出的优点是不依赖组织培养人工再生植株,技术简单,不需要装备精良的实验室,常规育种工作者易于掌握等.然而由于受到转化时间、转化时温度和湿度、转化载体的DNA 浓度及受体植株花粉发育状态的影响,目前该方法的转化效率仍然较低.外源DNA 片段与受体染色体组交换和重组的随机性决定了转基因后代变异性状也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多向性.外源DNA 导入引起变异的种类多、范围广、幅度大,使得对后代的筛选变得很复杂.转基因技术在大豆上的应用大豆起源于中国,不仅是人类主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性蛋白来源,而且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我国粮食安全及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大豆种植受自然条件等逆境因子制约常造成减产,同时大豆品种适种范围窄,严重影响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

2011 年已达到1.6 亿hm2,增长94倍,转基因大豆作为主要的转基因作物,占据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47%(7 540万hm2)。

其中以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oundup ready soybean,RRS)种植为主[1]。

Hinchee首次报道成功获得大豆转基因植株[3],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RR大豆)和高油酸大豆(HO大豆)在国际上的种植面积不断增加,转基因大豆类型不断增加。

我国研究者主要在大豆抗病虫害、抗逆性及大豆油分等重要农艺性状方面获得转基因植株。

国外转基因大豆产业化引领世界转基因作物的快速发展。

如美国Monsanto公司利用基因枪轰击方法将编码5-烯醇-丙酮酸莽草酸-磷酸合成酶(EPSPS)基因转入大豆,培育出Roundup Ready转基因大豆并大面积产业化[10]转基因技术在水稻上的应用水稻是人类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世界上有二分之一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人口众多,是大米生产和消费的大国,水稻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改变,水稻生产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利因素的限制,如病虫害、环境污染等,严重制约了水稻的高产和稳产,所以必须进行品种改良。

自1988 年获得第一批转基因水稻以来,研究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对传统的水稻进行改良,成功地获得了许多具有高产、抗性、营养乃至药用价值的转基因水稻。

1991 年Christou 等利用基因枪法轰击水稻幼胚,获得转基因籼稻和粳稻植株,并发现转化性状能传递到子代并符合孟德尔遗传分离规律,同时利用分子生物学杂交证实了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子代植株中[11,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既可获得抗除草剂水稻品种,也可作为一个遗传标记导入杂交稻组合,以保证杂交稻的制种纯度.除抗除草剂、改良品质基因外,抗病虫、抗逆基因、高产以及与C4光合作用相关的PEPC 基因等都已应用于水稻的遗传转化[12].转基因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玉米为粮、饲兼用的主要作物之一, 在世界农业生产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我国为世界第二大玉米生产国, 对玉米的需求与日俱增。

1986 年Fromm 等用电击法把抗除草剂p at基因转入玉米原生质体中, 开创了玉米遗传转化研究的先河[ 3] , 之后世界转基因玉米研究的发展历程经历了转化方法的探索阶段、直接遗传转化方法的研究与发展阶段, 现已进入商品化阶段。

被批准商品化的转基因玉米主要有两种: 抗虫( Bt ) 转基因玉米和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

转基因技术在甘薯上的应用甘薯(Ipomoea batatas Lam.),又名红薯、白薯等,广泛种植于世界100 多个国家,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同时也是新型的能源植物,具有产量高、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

,在我国种植已有400 多年的历史,种植区域除高寒地区外,几乎遍及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华东和华北等地区,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1]甘薯营养丰富,含有多种成分,包括多糖、可溶性蛋白、膳食纤维、矿物质、维生素和胡萝卜素等初级产物[1],养分平衡,并且具有抗癌、抗氧化、抑制胆固醇生成、抗糖尿病、抗高血压及增强免疫等多种保健功能[2。

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加和人类对营养要求的不断提高,对甘薯的研究、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基因枪法也是甘薯有效地遗传转化方法。

目前,甘薯的转基因研究在抗除草剂、抗逆、抗病毒、抗病、抗虫及品质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对品种改良的要求。

转基因技术在枸杞上的应用枸杞( Lycium Chinense) 为茄科枸杞属落叶灌木植物,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

其中宁夏枸杞( Lycium barbarumL. ) 被认为是道地药材,是唯一被载入《中国药典》的枸杞品种[1]。

构建宁夏枸杞转基因系统,常用方法大同小异: 将外源基因利用农杆菌转化法导入枸杞外植体,经过无性繁殖后得到试管小苗。

根据实际需要,外源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方法或无性繁殖的过程有所不同。

目前,利用该技术已获得了抗虫、抗高渗、抗重金属、抗肝炎、可分泌HIV 壳体蛋白的转基因枸杞试管植株,但只有抗蚜虫转基因枸杞在试验园区有较大面积种植。

转基因枸杞系统的建立Wang 等[2]1991 年首次建立了转基因枸杞再生系统,后由Du 等[3]优化。

用叶盘法将含有新霉素磷酸转移酶-Ⅱ( NPT -Ⅱ) 基因的根癌农杆菌导入枸杞离体组织,经过愈伤组织、生芽生根过程后可形成完整植株。

NPT -Ⅱ酶的活性检测和DNA 杂交表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枸杞基因组,并可以表达。

转基因技术在棉花上的应用1987年,美国Ageacetus[3,4]公司首次成功获得转Bt基因的棉花植株,当时转Bt基因棉的毒蛋白毒性较低,没有实际生产价值。

目前的转基因棉花的品种有抗虫,抗除草剂,抗病,品质改良。

印度棉花研究中心称,调查显示,抗虫棉花在保护作物免遭虫害侵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杀虫剂用量从2001年的46%下降到2006年的26%,2009-2010年的21%,农民广泛拥护抗虫棉的使用,在印度,90%以上种植的是转基因棉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