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资料

合集下载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 教案 )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 教案 )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概、累、裤”等10个生字,会写“希、谎、野”等13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希望、神秘、留意”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带着问题读课文,在交流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二、教学内容1. 课题: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述了一个小女孩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小动物和妈妈住在鸟窝里的故事。

课文语言优美、想象丰富,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概、累、裤”等10个生字,会写“希、谎、野”等13个生字,理解并积累“希望、神秘、留意”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提示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2.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语文书、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曾经做过的美梦,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3. 交流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学会的生字词,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朗读课文: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点评并指导。

5. 理解课文: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提出不懂的问题,尝试着自己解决。

6. 想象训练: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创造性地复述故事。

7. 总结提升:教师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7 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二课时教案班级:______ 课时:______ 课型:______一、学情分析在本课中,需要学生巩固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故事语言的生动形象和想象的丰富。

学生根据引导理解课文内容,并积累运用。

二、教学目标1.阅读指导,理解“我”的奇妙经历。

了解童话故事的语言特点。

2.能大胆想象自己会变成什么,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三、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阅读课文,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理解内容。

了解表现手法,积累运用。

【教学难点】品读故事,发挥想象,表达自己的奇思妙想。

四、教学过程第一板块【温故知新梳理文意】1.生字回顾:展示本课会认的字,引导学生去掉拼音读一读。

2.词语认读:出示本课需要理解的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3.内容回顾:(1)课文的体裁是:童话故事。

(2)树上有什么东西?树上长满了各种形状的鸟窝:三角形的、正方形的,还有长方形的、圆形的、椭圆形的、菱形的……(3)树上的鸟窝,可以用来做什么?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可以住进鸟窝,比如小白兔、小刺猬、小松鼠、小鸭子、小鳄鱼、小狐狸等。

4.结构梳理:(3部分:起因-经过-结果)第二板块【品读故事体验经历】1.抓住重点:出示文本,提取信息,理解“我”的贪玩,了解心理描写的手法,并交流故事的起因。

2.讨论交流:阅读第5-20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我”变成的这棵树有什么奇特之处?3.情景想象:阅读第8自然段,了解“我”对小动物们的喜爱之情,感受“我”的品质——有爱心。

4.情感体会:从妈妈和“我”的语言和动作中,体会“我”的矛盾心情。

5.趣味体验: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从大树嘴巴里流出来的水珠是什么呢?(1)小狐狸认为是_下雨了_______________。

(2)小鳄鱼认为是___牛奶打翻了_________。

(3)小白兔却说这是__大树哭了__________。

(4)实际上这是_“我”嘴里流出来的口水___。

6.反复叙述:(1)“咕噜噜……”我的肚子里发出一种怪怪的声音。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我变成了一棵树》,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剩、秘密”等生字,会写“谢、需要”等生字,理解并积累“自言自语、葱郁、神奇”等词语。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提示梳理小作者变成一棵树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学会用动词描述小动物,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我变成了一棵树》2. 生字词:认读“剩、秘密”等生字,会写“谢、需要”等生字,理解并积累“自言自语、葱郁、神奇”等词语。

3.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认读“剩、秘密”等生字,会写“谢、需要”等生字,理解并积累“自言自语、葱郁、神奇”等词语。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借助提示梳理小作者变成一棵树的过程。

2.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想象的乐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盒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自己变成一棵树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梳理小作者变成一棵树的过程,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4. 全班交流: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体会小作者的情感变化。

6. 课后习题: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我变成了一棵树》2. 课文内容梳理:小作者变成一棵树的过程3. 生字词:认读“剩、秘密”等生字,会写“谢、需要”等生字,理解并积累“自言自语、葱郁、神奇”等词语。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并组内互相检查。

2. 朗读课文,感受小作者的情感变化。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1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1课时(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第1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培养学生对想象作文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掌握课文的基本框架,学会用关键词语复述课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懂得珍惜大自然,关爱生命,培养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7课《我变成了一棵树》。

2. 教学时间:1课时。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作一篇想象作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棵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树的课文,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吧!”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明原因。

4. 探究学习: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作一篇想象作文,要求内容丰富,用词严谨,段落衔接流畅。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珍惜大自然,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2. 教学目标: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3.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4.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创作一篇想象作文。

七、作业设计1. 家庭作业:根据课堂所学,写一篇关于树的想象作文,字数不限。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大胆创作。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4.对于学生的作业,教师可以进行个别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5.定期组织作业讲评,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和点评,强调作业中的亮点和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改进。
6.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强调《我变成了一棵树》在现实生活或学习中的价值和作用,鼓励学生进一步探索和应用《我变成了一棵树》。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我变成了一棵树》的短文或报告,以巩固学习效果。
学生学习效果
1.理解和掌握《我变成了一棵树》的故事情节,能够讲述主人公变成树后的奇妙经历。
2.理解想象和创造的重要性,能够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激发创新思维和创造力。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是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童话故事。本文通过讲述主人公变成了一棵树后的一系列趣事,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想象和创造的重要性。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主人公变成树的描述,第二部分是主人公在树上所经历的各种奇妙经历。本文的难点在于学生需要通过想象来理解主人公的奇特经历,同时需要通过观察和思考来理解故事中的寓意。
4.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作业反馈:
1.及时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指出存在的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2.在反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给予鼓励和肯定,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引导学生进行改进。
3.对于作业中的错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培养学生的自我纠错能力。

《我变成了一棵树》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我变成了一棵树》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我变成了一棵树》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材来源: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内容来源: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五组主题:大胆想象(习作单元)课时:第一课时授课对象:三年级学生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1)基于识字写字: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2)基于阅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基于习作:乐于书面表达,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

2.学情分析(1)基于识字写字:有主动识字的习惯,也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能使用硬笔书写正楷字,但熟练度还需练习。

对于“写字姿势正确,良好的书写习惯,规范、端正、整洁的书写。

”还需加强。

(2)基于阅读: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会默读。

对感兴趣的故事能够略读,把握大意。

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还需继续训练。

(3)基于习作:学生乐于表达,分享习作的快乐,需要做到语言规范,情感丰富。

3.教材分析《我变成了一棵树》是部编版三年下册习作单元第二篇课文。

作者顾鹰写了“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树上长出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鸟窝,鸟窝上住着很多动物朋友和“我”的妈妈,他们一起在树上吃东西,而“我”被馋得口水直流的故事。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语文三年级下册统编版
2. 教学难点
(1)理解“变”字的各种用法。
难点解释:学生可能会对“变”字的各种用法感到困惑,如变成、变化等。教师需要通过举例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些用法。
(2)描述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难点解释:学生可能会难以用语言准确地描述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如高兴、难过等。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和示范,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这些感受。
(3)要求学生在课后尝试使用激发想象力的方法和技巧,记录自己的想象过程,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讨论。
(4)推荐学生在课后阅读《我变成了一棵树》的其他版本或类似故事,写下自己的读后感,在下节课进行分享和交流。
七、典型例题讲解
例题1:
请用“变”字的不同用法造句。
答案:
1. 他变成了一个大人。
2. 天气变冷了。
最后,我在课堂上布置了一些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然而,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完成这些作业时遇到了一些困难,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某些知识点没有完全理解。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加注重提供充足的练习机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九.板书设计
1. 教学目标:
- 掌握并运用“变”字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用法
- 理解并描述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 激发自己的想象力
2. 教学内容:
- “变”字的用法:变成、变化等
- 描述内心感受的词语:高兴、难过等
- 激发想象力的方法和技巧
3. 教学步骤:
- 引入主题,展示相关图片或故事
- 讲解“变”字的用法,结合实例
- 引导学生描述故事中主人公的内心感受
- 讲解激发想象力的方法和技巧
4. 教学重点:
- 强调“变”字的用法和例句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17《我变成了一棵树》第一课时(教案)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

课题我变成了一棵树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想象的趣味。

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能够将生活和想象结合,组织语言,进行想象力训练。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变成树的乐趣。

教学重点联系生活,读懂想象,学会想象。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体会想象的乐趣,进行想象力训练。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本课“希、痒”等8个字,会写“状、狐”等13个字,理解相应的词语。

2.通过朗读,了解“我”变成大树的乐趣。

教具课件。

准备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分钟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单元导学内容2.课件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我变成了一棵树。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出示课件,激情导入,使学生兴趣浓厚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新课教学()分钟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会读的地方请多读几遍。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1)检查预习一:词语形状白狐狸猫肉丁巧克力香肠继续抬头麻绳烦恼零钱教师重点解析“狐”的写法。

“狐”结构左窄右宽,关键笔画竖提,【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自主预习,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在竖中线右边一点点,偏旁注意是反犬旁,最后注意右面是个“瓜”。

(学生在本子上写2遍)注意写字的姿势。

(2)预习检查二:整体感知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的故事。

三、整体默读课文,解决问题:默读课文4到18段,边读边想一想:“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说说你觉得哪些想象有意思。

用笔在文中画出来,再和大家交流。

预设答案:(一)“我”变成一棵树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树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鸟窝鸟窝里住满了小动物妈妈分享美食,大树馋的直流口水哪些想象很有趣?(1)变的过程很有趣:身上痒痒的,有许多小树枝从身上冒出来(神奇,有趣)有趣生动,充满想象力.(2.)长满鸟窝很有趣:各种形状【设计意图:书写的指导,细致具体,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习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材分析
《我变成了一棵树》从“我”的愿望出发,展开了大胆的想象,讲述了“我”变成了一棵树之后发生的一连串奇妙的事情。

全文语言轻快活泼,字里行间充满童趣。

故事中的“我”率真可爱,充满了奇思妙想。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希、痒”等8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3.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过程与方法
1.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图片和文字内容,生动再现课文所讲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白妈妈永远是最了解孩子的,体会伟大的母爱。

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认识“希、痒”等8个生字,会写“状、狐”等13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狐狸、继续、秘密”等词语。

2.了解“我”变成一棵树的奇妙经历,感受想象的神奇。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说说如果你也会变,变了以后会发生什么,创造自己的想象世界。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在《西游记》当中,孙悟空有72变,他经常变换着各种形象,同妖魔鬼怪作斗争。

假如你会变,你会变成什么呢?是歌声婉转动人的小鸟,还是在花丛中偏偏起舞的蝴蝶?是干旱沙漠中的一眼清泉,还是广袤无垠大海中的一粒砂砾……可有一位小朋友,她的想法却很奇特,她想变成一棵树(板书课题),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文中去看一看吧,相信学完本课,你一定会为这个小朋友的奇思妙想叫好。

请同学们打开语文课本的第63页。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字词学习,基础积累
1.教师范读课文。

重点指导生字中的后鼻音“状、丁、零、肠” 。

2.教师出示阅读要求,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圈画生字新词,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遇到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自学情况,教学生字。

师:用多媒体出示词语,组织学生朗读,可采用分排读、男女对读形式
(1)教读生字并组词造句。

学习“状、零、巧、肠、续、抬”时,可以使用形近字对比的方法;学习“狐、克、继”时,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学习“狸、秘、密”时,可以用同音字对比的方法。

形近字歌示例:
状:大地穿新装,山峰显异状,壮美令人叹,大雪巧梳妆。

丁:原有千寻山,丁香把露含,于今再寻觅,水枯地也干。

字谜示例:
有犬不是狗,左靠瓜旁走,生性很狡猾,借虎威风抖。

(谜底:狐)
同音字歌示例:
狸:一只小狸猫,想摘大鸭梨,爬上青竹篱,还是有距离。

(2)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指导。

师;看来同学们都会读这些生字新词了,那同学们会写吗?
书写指导:
(强调个别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让同学们写一写,写之前提示同学们,写的时候一定要坐正了,头不要太低。


“状”左窄右宽,右部捺画伸展。

“丁”的横要长些,竖勾要写在竖中线上。

“零”的“雨”字头宜写得扁些,下部撇捺伸展,托上盖下。

“巧”的“工”位置偏上,下横变提,右部折笔要自然。

“克”的“口”要写扁小,撇宜长,竖弯钩要舒展。

“肠”的左部窄长,右部两撇平行,长短不同。

“继”注意笔顺,右边部分先写“米”,再写竖折。

“抬”左窄右宽,“口”在竖中线上起笔,写扁一些。

易错提示:
“狐”左部是“犭”,不是“扌”;右部是“瓜”,不是“爪”。

“零”下部是“令”,不是“今”。

(3)多音字。

秘mì:秘密秘而不宣bì:秘鲁
(4)形近字。

状zhuàng:形状壮zhuàng:强壮
密mì:秘密蜜mì:花蜜
(4)书写练习:巡视指导,并纠正握笔姿势、笔顺和坐姿。

师:同学们写完了就坐直了,这样老师就知道你写完了。

对同学写完的作品进行展示。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同学们,现在请带着我们的小伙伴再次回到课文中,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明确:课文讲述了“我”因为不想自己在玩的时候有人叫“我”吃饭而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继而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展示了一个奇妙的想象世界,也表明世界上最了解自己的人是妈妈。

四、课堂小结,效果强化
这节课,通过初步学习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讲述的是“我”想象变成了一棵树后发生的故事。

小朋友们一定觉得很有意思吧!课后大家可以讨论一下,如果你可以变成某样东西,你想要变成什么?
五、练习设计,巩固提升
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