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孝道的时代价值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尊敬和孝顺,认为孝顺父母是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家庭和谐幸福的基石。
孝道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爱戴父母、侍奉父母、报效父母和孝敬父母。
爱戴父母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和敬爱之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子女对父母具有尊敬和感激之情,认为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无法衡量的。
侍奉父母则强调子女应当尽量满足父母的需求,体贴关心他们的生活,养老送终,孝顺至亲。
报效父母则是指子女在父母老去后,要尽力为父母分忧解劳,孝敬他们,让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
孝敬父母强调子女要用心去孝顺父母,不仅要物质上供养父母,还要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以及精神上的慰藉。
这些核心内容构成了孝道思想的基本框架。
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深远的价值意蕴。
孝道思想弘扬了家庭的和谐和幸福。
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出现了许多问题,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矛盾和争执屡见不鲜。
而孝道思想强调了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可以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
孝道思想倡导了社会共治。
孝道思想认为,社会的和谐需要每个个体的努力,每个人都应当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而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侍奉和报效,为了家庭的和谐付出努力,可以引导人们更加关注社会共同利益,从而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风尚。
孝道思想激励人们追求自我完善和修身养性。
孝道思想认为,子女对父母的孝顺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个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方式。
通过对父母的孝敬,可以使人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个体能够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质。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孝道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冲击。
传统的家庭观念逐渐淡化,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孝顺的意识减弱了。
一些孩子更加注重自己的需求和个人发展,对父母的关心和呵护减少了。
家庭结构的变化也影响了孝道思想的传承。
新时代的家庭更加小型化,父母独生子女的比例增加,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代沟和矛盾也日益增多。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
孝道思想源远流长,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对于当代社会仍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本文将从孝道的内涵和历史渊源入手,结合当代社会的现实情况,浅谈孝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的内涵是什么?孝道,简单说来就是要尊敬父母、孝顺长辈。
在《孝经》中有这样的描述:“君子之道,孝也。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之一,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价值之一。
孝道思想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认为孝顺父母是人们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
孝道思想具有深厚的道德内涵,引导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尊重长辈,维护亲子关系和社会和谐。
孝道思想的历史渊源是怎样的?孝道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深厚的传统。
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对孝道思想的重视。
《尚书》就有“敬慎父母”“亲子有应”等诸多关于孝道的描述。
孝道思想在儒家思想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孔子曾说:“孝悌为国之根本。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多次强调孝道的重要性。
在历史长河中,孝道思想一直得到重视,影响了中国社会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思想的价值意蕴又是怎样的呢?当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传统的孝道思想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
孝道思想对于维护家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在家庭中,孝道思想促使子女尊敬父母、关心长辈,促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在社会中,孝道思想引导人们尊重长者、关爱弱势群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孝道思想对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孝道思想仍然是培养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途径,它能够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善良和正直,引导人们践行孝道,表现出良好的人格和品行。
孝道思想对于维护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孝道思想的弘扬能够激发人们对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关爱他人、关注社会,从而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需要指出的是,孝道思想的当代价值意蕴也需要更多的挖掘和弘扬。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

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对论语中“孝”的解析孔子孝道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
孝道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品质,拥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
孝道是随着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的变迁而发展演变的,其中《论语》对于孔子孝道观的阐述尤为具有代表性。
本文将通过对《论语》中“孝”的解析,探讨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
首先,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情感之一,即子女应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
在《论语》中,孔子就曾说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是孔子对于孝道观的最为基本的概括。
在孔子看来,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保持家庭和谐关系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因此,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
其次,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
孔子认为,“孝者,善继人之志也。
”孝顺父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规范之一,也是延续家族家庭的基础。
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不仅仅是子女的一种责任与义务,更是一种美德和道德规范,能够帮助子女建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孔子孝道观的时代价值在于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
孔子认为,孝道应当贯穿于人的整个生命过程,应当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价值观和道德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不仅深刻阐述了孝道的内涵和要义,而且倡导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强调家庭和社区生活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任何一个人都必须在家庭和社区生活中遵守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珍惜生命,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使社会更加美好。
综上所述,孔子孝道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最为具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而且其时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孝道观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倡导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尊重家庭生活和社区文化,这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浅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

文化长廊浅议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当代价值王欢 陕西服装工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部摘 要:我国是一个具有尊老、敬老、爱老、助老悠久历史的文明之邦,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弘扬包括孝文化合理价值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新时代,传承和创新孝道文化,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中国;传统;孝道;当代;价值[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7-195-01“数千年来,传统孝道承载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晚年生活,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
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
”[2]从敬养上分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即:敬亲、侍奉、立身、善终。
”一、孝道文化的传统内涵孝,首先表现为一个“敬”字。
孔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孟子也说:“孝之至,莫大于尊亲。
”孔子认为,只把“孝”看成只是“能养”,只给父母吃穿那是不对的,在奉养的同时,必须要尊敬和爱戴以及爱护,和颜悦色的去和父母相处。
其次,孝表现为一个“养”,“孝”最早见于甲骨文,《说文解字》上讲,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承老也”。
“孝”字的构成,体现着父慈子孝,人间真情。
再次,孝还表现在“立身”上。
《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孝之终也。
”成人之后,在社会上成就一番自己的事业,树立了自己的志向,最终成就自己的事业。
为国家和社会做了贡献的同时,也给父母带来了荣耀,这也就是对父母的孝,而且是很有价值的孝。
最后 ,孝还表现为一个“祭”字。
所谓“养老送终”,除了抚养之外还要送终和祭祀。
中国人对生命非常重视和敬畏,对于已逝对象的孝还表现在如何纪念死者。
子日:“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国文化中孝道的深远影响与价值观

中国文化中孝道的深远影响与价值观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而孝道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家庭伦理的基石,也是社会道德的支柱。
本文将探讨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和其所蕴含的价值观。
首先,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体现在家庭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是家庭和睦的基础。
中国人相信,孝顺父母是一种道德义务,也是一种道德修养的体现。
因此,中国人从小就被教导要尊敬父母、关心家人,并将其视为一种美德。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不仅影响着个人的行为,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作。
其次,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关系的建立和维系上。
中国人普遍认为,孝道不仅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也包括对长辈、师长和社会上层人士的尊重和敬仰。
这种尊敬和敬仰的态度使得中国社会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中,人们相信通过尊重长辈和敬重有学识的人,可以获得智慧和福祉。
因此,中国人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注重对他人的尊重和敬意,这也是中国社会中重视礼仪之道的体现。
孝道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
中国人普遍认为,孝道是一种美德和道德准则,是一种正直、善良和有责任感的表现。
孝道的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被广泛传承和弘扬,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人注重家庭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以及个人的修养。
孝道的价值观也体现在中国人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上,中国人常常将孝道延伸到与他人的互动中,关心他人的福祉、帮助他人解决困难,以体现出自己的孝心和善良。
此外,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还体现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上。
孝道教导中国人要尊重传统、尊重长辈、尊重权威,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
中国人常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策,并尊重社会的规则和权威。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
孝道思想强调子女
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奉养,以及尊重家族传统和文化观念。
在当代社会,孝道思想依然
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尤其在家庭关系和社会和谐方面。
孝道思想在家庭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中国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
奉养被视为天经地义的事情。
孝顺父母不仅仅是一种德行,更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秩序和稳
定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孝道思想的具体表现
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依然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许多人仍然尊重和奉行孝道,以表达对父母
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孝道思想在社会和谐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
孝道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和互助。
在传统中国社会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对社会秩序和稳定的贡献。
尊敬父母和长辈的行为培
养了人们在社会中彼此关心和帮助的意识。
在当代社会,尽管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有所改变,但孝道思想的核心理念依然重要。
传承和弘扬孝道思想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冲突
和矛盾。
孝道思想在个人成长和道德建设方面也具有重要价值。
孝道不仅仅是对长辈的尊重,
更是一种道德修养和品德培养。
通过尊敬和奉养父母,人们可以培养出对他人的关心和关
爱之情,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孝道思想也强调了对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尊重和传承。
在
当代社会中,许多人在追求个人成长和成功的也意识到家庭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更加重
视家庭和谐以及尊敬长辈的行为。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孝道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精神。
孝道思
想强调尊敬和侍奉父母、长辈的道德观念,是中国道德伦理和家庭伦理的核心之一。
孝道思想最早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尚书》、《周礼》等文献中。
当时,孝道思想主要
是通过孝悌之礼来体现,即孝敬父母和尊敬长辈的礼节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孝道思想
逐渐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广泛传播和深远影响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思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社会中,孝子是受人尊重的,而不孝顺的人则会受到社会的谴责。
孝道思想鼓励人们尽自己所能去照顾父母,体现
出中华民族讲究家庭和谐、尊重长辈的传统观念。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思想的价值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
思想观念的变化,传统的家庭伦理和道德观念也得到了重新的评价和理解。
在当代中国社
会中,普遍存在着孝敬父母的良好传统,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干扰孝道思想的偏差现象。
比如,一些年轻人认为孝道只是一种传统礼仪,而忽视了孝敬父母的本质意义;另一些人则
因为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而放弃了照顾和关爱年迈的父母,导致一些家庭没有和睦的氛围。
然而,孝道思想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依然是不可忽视的。
孝道思想提倡人们尊重长辈,关爱家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当下许多家庭中仍然存在着尊敬长辈、照顾家
人的良好传统,这是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价值的体现。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

浅谈孝道思想及当代价值意蕴孝道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传统价值观念,是对亲情的一种表达和尊重,又称为“孝敬父母之道”。
传统孝道中,孝子应该尊敬父母、孝敬祖先、关爱家人,并传承这种思想和行为方式。
孝道不仅体现在家庭生活中,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道德规范,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而在当代,孝道思想的价值意蕴也更加体现出来。
首先,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着重要的价值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当代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念层出不穷。
但孝道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一直被人们所崇尚和推崇。
孝道不仅代表了对家庭关系的重视和保护,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修养和高素质表现。
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所表达的爱和责任感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并广泛传承。
其次,在当代社会中,孝道思想对于家庭和社会稳定发展具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中,家庭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而孝道则是加强家庭关系和家庭和睦的重要力量。
孝道可以有效地减轻家庭矛盾和冲突,增强亲情和和谐,从而使家庭更加和睦,稳定和谐。
而在社会层面上,孝道的传承也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孝道可以带动社会道德风尚的形成,推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最后,孝道思想在当代社会中教育意义深远。
在当代的教育中,孝道教育已经成为了很多学生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孝道思想让孩子们懂得关爱家人、尊敬长辈、注重家庭和睦、热爱祖国文化等,这些是当代社会公民应该具备的重要素质和道德观念。
孝道思想可以泥塑出优秀公民的精神风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做一个团结、友爱、互助和谐的好公民。
综上所述,孝道思想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在古代更有着深刻而重要的地位,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依然能够发挥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它反映了人们对亲情、家庭和乡土的深厚感情,注重因材施教、尊重人才,推动社会和谐与发展。
孝道思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应该在当代社会中得到重视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孝道的时代价值摘要习总书记执政以来,多次提到“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的问题,所谓,“家齐而后国治。
”[ 参见:《礼记·大学》]因为,许多社会问题源自家风。
人民日报说:“国风之本在家风家风之本在孝道”,那么,孝道有着怎样的意义呢?本文将对此加以简单论述。
关键词孝道和谐民族复兴在十九大报告中,习总书记大力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传统美德。
习总书记一方面以身作则,孝敬父母;一方面大力推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理念。
孝道,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时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孝道的核心意蕴(一)孝道是人性的根本“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 出自南北朝·庾信《徵调曲》。
]。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懂得感恩的民族。
《孝经》[ 参见:《孝经》汪受宽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没有父母的生养,没有儿女之身。
况且,正如《孝子经》曰:“亲之生子,怀之十月,身为重病。
临生之日,母危父怖。
”儿女出生之时,恰是父亲担忧,母亲蒙难之日。
因此,传统上,中国人一向把自己的生日称为“父忧母难日”,把这一天视作是对父母的感恩日。
南怀瑾先生每逢生日,一向不愿有人为他祝寿,常作“母难日”诗表达对父母的哀思,正如《诗经·小雅·蓼莪》[ 参见:《诗经》讲义傅斯年中华书局2014.]曰:“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哀哀父母,生我劳瘁。
”《增广贤文》[ 参见:《中华经典诵读:增广贤文》[清]周希陶浙江古籍出版社 2016.]曰:“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所以说,鸟知反哺,羊知跪乳,不孝父母,禽兽何如?正如《增广贤文》曰:“千经万典,孝义为先。
”那么,何为“孝”呢?从字形结构来看,“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说文解字》[ 参见:说文解字通论陆宗达中华书局 2015.]曰:“孝,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
”就是说,为人子女,要有对父母的恭敬之心,并承担起瞻养父母的责任。
“小时父亲常背我现在轮到我背他[ 参见同标题网络新闻]”,16岁的刘富源只身照顾瘫痪的父亲。
“小时候娘背儿,娘老了儿背娘[ 参见同标题网络新闻]”,50多岁的程英锐担心母亲看不见,背着85岁的老母亲,挤在人群中看民俗表演。
“天安门前,儿子肩扛老父亲看升旗!这一幕看哭多少人……[ 参见同标题网络新闻]”他们的行为恰是对“孝”字的诠释,也让世人深受感动。
“儿子当街殴打老母遭路人扇耳光[ 参见同标题网络新闻]”。
《劝孝歌》曰:“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
”孝敬父母,令人感动;不孝父母,人天共愤。
足见,孝道是人性之本。
(二)孝道是人类的共识人类有史以来,主要有五大文化主流:三大宗教和中国的儒、道思想。
从西方文化来看,天主教“十诫”、基督教“摩西十戒”、伊斯兰教《古兰经》,都有“孝敬父母”的简单表述。
而在中国文化里,孝道是一项重要内容,专门论述孝道的经典很多,包括:儒家的《孝经》、道家的《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佛教的《孝子经》、《佛说父母恩难报经》等。
其他如,儒家的《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道家三善书等,佛教的《地藏经》、《盂兰盆经》等,也都有对孝道的论述。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一方面,孝道是人类的共识;一方面,在孝道文化上,中国文化优于西方[ 另参:人民网,《孝道:中国优于西方之道》]。
二、孝道的时代价值(一)孝道有助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孝经》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为什么说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的本源呢?1、孝道使人爱国人们常说,“自古忠孝难两全”,其实不然。
《孝经》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
”“君”即是国家领导人,是国家的代表,所谓忠于君,其实就是忠于国家。
《忠经》[ 参见:忠经全集陈才俊海潮出版社 2011.]曰:“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
…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
”可见,君子之孝道,必然包括忠于国家、忠于职守。
因此,不是“自古忠孝难两全”,而是“自古忠孝本一体”。
岳飞谨遵母命,“精忠报国”,最终成为一代民族英雄,名垂青史。
洪承畴叛国投敌,欲迎母入京。
其母见之怒骂,以杖击之,数其不死之罪。
曰:“我打汝死,为天下除害。
”洪承畴疾走得免,其母即买舟南归,不再认他[ 参见:《清史列传》王钟翰点校中华书局 2016.]。
想想,天下哪有父母不愿子女为国争光而感到荣耀,又哪有父母希望子女叛国而辱没父母、祖先的呢?可见,为国尽忠是大孝,背叛国家是不孝。
曾子曰,“事君不忠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中国人懂得爱惜身体,尊重生命。
同时,中华民族又是最有骨气的民族,视道义、民族大义重于生命。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参见:《论语·卫灵公》]。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参见:《孟子》一本通胡承楷中国言实出版社 2015.]。
”《礼记·曲礼》曰:“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
”在中国的历史上,从古至今,战争年代为了保家卫国,不惜舍生取义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
所以,《千字文》[ 参见:《千字文全解》李小龙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曰:“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再次说明,“自古忠孝本一体”。
2、孝道使人敬业《孝经》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 参见:《论语·学而》]?”忠于职守,遵守职业道德,即是孝道。
和平年代,为中国核潜艇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黄旭华老先生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这正是“中于事君”,也就是报效国家的最好体现。
可见,为国尽忠,即是大孝;自古忠臣,出于孝门。
所以,为国家、民族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在各自岗位上忠于职守的人,都是大孝。
因此,正如新华网报道[ 参见网络新闻:《方强:全国红军小学要先讲孝不知孝道如何谈爱国》]所说,学校应该讲孝道,否则,不知孝道,何谈爱国?3、孝道促进和谐重阳节时,习总书记常常会亲自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习总书记就是这样一个重视家庭、重视孝道的人。
《大学》曰:“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
”国家领导重视孝悌之道,国民就会尊敬老人,尊重长者,可见,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助力社会和谐。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参见:《孝经》]。
”人若无礼,有辱父母,所以,心存孝道的人,不但不会犯罪,而且待人以礼。
进而,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参见:《孟子·梁惠王上》]”,我们的社会,必将更加和谐。
(二)孝道有助于促进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1、孝道使人自爱爱惜身体、珍惜生命是报答父母、报效国家的第一前提。
《中国教育报》报导,“又一危险游戏在青少年中传播,严重或致死[ 参见同标题网络新闻]!” 2014年世卫组织发布《预防自杀:一项全球要务》的报告,关注全球自杀问题。
而早在2011年06月,《半月谈》报导,我国每年有28.7万人自杀[ 参见网络新闻《数据显示我国有1亿精神病患每年28.7万人自杀》]。
自残、自杀的原因不只出于无聊或者抑郁。
有人因好奇而自残,有人因向异性表白失败,因手机被家长或老师扣留,甚至因与家人争吵等原因而自杀。
总之,自残和自杀都是出于对身体或生命的极不尊重而导致。
《孝经》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曾子曰[ 参见:礼记译注(上、下) 杨天宇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吕氏春秋?孝行览》[ 参见:《吕氏春秋译注》张双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载:“曾子曰:‘父母生之,子弗敢杀。
……,能全支体,以守宗庙,可谓孝矣。
’”如果人们都能深刻理解,身体是父母所给,要倍加珍惜。
只有爱惜身体,自爱自重,才是孝道,才能更好地报答父母的生养之恩,才能更好地报效国家、社会,又怎能自残、自杀呢?2、孝道减少犯罪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一个和谐的社会。
孝道的普及可以有效地减少犯罪,促进社会和和谐:(1)孝道减少亲情犯罪亲情犯罪的增加令人痛心[ 参见网络新闻:《大学生争吵中掐死母亲郑州今年的亲情犯罪增多》],其中不乏一些父母成为受害者的人间悲剧。
学习传统文化会让人懂得感恩,而孝道就是最好的感恩文化。
因为,仁爱之心,可以化解嗔恨。
所以,诵读经典,感悟孝道,一定会减少亲情犯罪的发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参见:《弟子规》]。
”悌道也是孝道。
看到那些兄弟相争,骨肉相残的悲剧,不免让人想起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豉,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兄弟相残,父母痛心,怎能不亏孝道?(2)孝道减少社会犯罪《孝经》曰:“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
”为什么呢?因为,身为帝王骄奢淫逸政权败亡,身为大臣胡作非为必受刑罚,身为平民与人争斗,动用凶器,易发凶案。
所以,这些行为都是不孝。
如果人们通过学习,了解了孝道,懂得了这些道理,那么,各种职务犯罪、各种激情犯罪必然减少。
《礼记·祭义》中,曾子谈到五种不孝:“居处不庄,非孝也。
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
朋友不信,非孝也。
战陈无勇,非孝也。
”就是说,日常言行不可猥琐不庄重,爱国敬业不可有失职,为官不可违法或滥权,与人交往不可有欺诈,保家卫国不可不尽力。
人们依此而行,污言秽语、骚扰性侵类事件必减少,损害国家利益、违反职业道德的行为必减少,官员违法违纪的行为必减少,诈骗案件必减少,军人失职的行为必减少。
孟子也曾谈到五种不孝的行为[ 参见:《孟子·离娄下》],包括:“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人们懂得了这些道理,因“啃老”而导致的各种犯罪会减少,与赌博、酗酒相关的犯罪会减少,遗弃老人的犯罪会减少,色情犯罪或情杀犯罪会减少,故意伤害、故意杀人的犯罪会减少。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参见:《弟子规》]。
”可是,竟有父母带着未成年儿子去盗窃,甚至唆使未成年儿子去抢劫[ 参见网络新闻:“只因装修抽材料无知父亲带未成年儿子盗窃”;“父亲唆使未成年儿子抢劫出租车”]。
遇到这些情形,子女应该怎么办呢?《孟子注疏》曰:“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不孝也。
”《荀子·子道》[ 参见:荀子全译蒋南华等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5.]曰:“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弟子规》曰:“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庄子·天地》[ 参见:庄子研究陈红映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曰:“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
”孝道并非教人简单地去盲从,而是教人要以道义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