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合集下载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不识经术 不通古今
韩愈 刘挚 扬雄 黄鲁直
文人不足贵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 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
浙东学术
章学诚
文化背景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六 顾炎武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强调把“ 经之旨” 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 经之旨”和“当世之务”结合起来考察,鉴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 古知今,以探索未来社会发展之路。可是清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代学术后来的发展,没有遵循他的路途前进。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乾隆嘉庆时期,被称为清王朝的“盛世”, 乾嘉学派” 而“乾嘉学派”又成为这一盛世在学术文化 上的点缀。 乾嘉学派” 上的点缀。“乾嘉学派”打着研究经典的旗 漠不关心“当世之务” 究其根本, 帜,却漠不关心“当世之务”。究其根本,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 还是清王朝大兴文字狱、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的结果。 的结果。
《文史通义》 文史通义》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 章学诚的史学理论著作,中年起笔, 历时近30 30年 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历时近30年,直到逝世尚未完成。他写作此书,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 意在阐明史学的意义,论述史学的重要性。他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 明确提出了“六经皆史也”的观点,并多次反 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 复论述,公然剥去“六经”神圣的外衣,把它 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扩大了 当做古史来考察,还经书以本来面目, 历史研究领域, 历史研究领域,对空谈性命的宋学和繁琐考证 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 的汉学都是一种有力的冲击。提倡“经世致 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 用”,是贯串《文史通义》的主要思想。章学 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 诚认为,学问文章要经世致用,道理就像五谷 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可以充饥,药石可以疗病一样简单明了。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经世致用思想研究
魏源是晚唐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提出的“经世致用”理论被人们誉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的瑰宝。

“经世致用”思想,指的是以道德和学问为中心的教育,旨在培养人的品德良知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其在职业上受益于自身的知识和道德品质,同时也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魏源认为,人的终极目的不是习得知识,而是用知识来维护自己的生活,即“用学之计,报大臣立业”。

也就是说,人要做到既有学问又能报效大臣,才能获得社会尊重。

为此,魏源特意强调了“戒淫守真,勤書若水”这一观念,坚持要勤奋学习,不怕劳累,不畏苦难,即使出现困难,也要积极追求。

此外,他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主张做到“不怠学而致用,不淫而廉洁”。

他认为,一个人只有健全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社会中受到尊重和赏识。

魏源经世致用的思想,既然被公认为了古代教育思想的瑰宝,说明这种思想在当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其观点在现代仍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今,我们应从它借鉴到的精神,认识学问,勤奋学习,坚持择善而从,保持良好的道德风尚,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及实践能力,创新思维,拓宽知识面,从而有效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的概念
"经世致用"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概念,它强调将学问和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以造福社会和人民。

以下是对"经世致用"概念的解释和理解:
1. 学以致用:"经世致用"鼓励人们在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同时,注重知识的应用实践。

不仅要追求学术研究和理论创新,更要把学问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社会和人民面临的实际挑战。

2. 务实求真:"经世致用"强调实用性和实际效果,强调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不仅要追求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更要注重解决问题的实际效果,追求真知、真理和真实的结果。

3. 造福社会:"经世致用"是为了社会的福祉和人民的利益。

将学问和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4. 融通中西:"经世致用"也强调中西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在应用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学习借鉴中西文化的优点和经验,积极融合各种元素和思想,开拓创新。

"经世致用"不仅是一种价值观念,也是对知识的一种态度和追求。

它强调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应对现实挑战和问题,贡献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这一理念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实践中追求真理、实效和社会价值。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简介

经世致用编辑指学问必须有益于国事。

由明清之际思想家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等提出。

他们认为学习、征引古人的文章和行事,应以治事、救世为急务,反对理学家不切实际的空虚之学,对后人影响很大。

作品名称经世致用创作年代明清之际作者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名称来源出自儒家的“经世致用”之学目录1概述2简介3历史渊源4引用概述编辑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经世致用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随着儒家思想不断被统治者利用、宣传,其中的实学之风也随之传播开来。

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大兴,其集大成者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社会伦理准则。

这正是在宋王朝的统治面临巨大危险之时提出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世风,以挽救国家。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含义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含义

“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含义“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含义如下:1. 正德明志:正德是指以德为先,弘扬正确的道德观念,注重个人品德和素质的培养。

明志则是指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不断追求自我提升和发展。

这一方面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个人应该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不断追求自我成长和进步。

2. 经世致用:经世是指要关注社会现实,注重实践和应用的结合,注重培养实际能力。

致用则是指要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一方面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强调了个人应该关注社会现实,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以下是对“正德明志,经世致用”校训的解读:1. 强调个人品德和修养:校训中的“正德明志”强调了个人品德和修养的重要性。

这不仅包括传统的道德观念,如诚信、善良、勤奋等,还包括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如创新、沟通、团队合作等。

这要求学生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成为有责任感、有担当的人才。

2. 注重实践和应用:校训中的“经世致用”强调了实践和应用的重要性。

这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还要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通过实践来锻炼自己的能力和技能。

同时,学生还需要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3. 强调社会责任:校训中的“经世致用”强调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

作为学生,他们应该关注社会的发展和变化,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做出贡献。

同时,他们也需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和社会的影响,有意识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4. 强调创新和进步:校训中的“正德明志”强调了个人的创新和进步。

这不仅包括个人的自我提升和发展,还包括团队和组织的发展。

学生需要不断挑战自己,探索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综上所述,“正德明志,经世致用”的校训强调了个人品德、修养、实践应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

经世致用 的意思

经世致用 的意思

经世致用的意思经世致用的意思是经历一世的人才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出来。

形容有真才实学,或为官清正。

下面我们一起看看:经世致用的意思是什么?经世致用的意思是经历一世的人才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出来。

形容有真才实学,或为官清正。

经世致用出自宋·曾巩《洪州到任表》:“使命之出,岂求於人,自我退而闲居,则思所以经济天下。

”经世致用基本解释经历一世才能把学到的东西运用出来。

形容有真才实学,或为官清正。

经世致用近义词行之有效、有志竟成反义词玩物丧志、得过且过第二天清晨,李时珍就离开了医馆。

他走在大街上,看见了一群医生在围攻一个穷苦百姓,原来这个穷苦百姓中了毒蛇之毒,危在旦夕。

李时珍看着他痛苦的样子,又听说这个病必须采集一种叫五步蛇的蛇药才能救治,便决定冒险去找五步蛇。

但当时五步蛇住在悬崖绝壁上,李时珍费了好多力气才爬上去采到五步蛇,带回去给穷苦百姓煎服。

服后不久,那个被咬伤的穷苦百姓立即好了起来,并在众人的感激声中,将蛇药送给了李时珍。

从此,李时珍便一心一意地钻研医药。

他写的《本草纲目》,经世致用,对医药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

李时珍受人们爱戴,也与他本身医德高尚分不开。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了《本草纲目》中李时珍采集蛇药的故事,李时珍采药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

从中,我们知道了:李时珍一生勤于钻研,经世致用。

为了寻找民间的治病良方,他敢于探索,勇于创新。

像李时珍这样的科学家才称得上是真正的“神医”。

可是现在,仍有许多“庸医”鱼目混珠,误人性命。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作者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只有经世致用,多积累知识,才能让自己变得博学。

经世致用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只有多读书,博览群书,才能吸取前人的智慧结晶,在书海中遨游,培养自己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

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我们要努力读书,刻苦学习,做一个经世致用的栋梁之才!我们应该注意语言的积累,因为积累语言的运用才是关键。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近代一批有识之士掀起经世致用思潮,试图寻求中国社会的出路。

这一思潮,以“救世济时”、为中心,以挽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倡导学习西方,对社会现进行批判,提倡改革弊政。

近代经世思想及其学术学风的导向,为有识之士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提供了积极的思想底蕴,对西学的引进和传入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经世致用思想本身所固有的功利性和短视性的局限,决定了它最终不可能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体系引导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找到一条御侮自强、救国救民之道。

标签:中国近代;经世致用;历史影响;局限性经世致用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鸦片战争后,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近代转型过程中,这一思想呈现出鲜明的特征,对整个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乃至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脉络,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主要对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内涵特征、历史影响,略作分析。

一、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的渊源所谓“经世”,即治世之意。

在先秦典籍中,“经”字常和“纶”字并用,含有“匡济”之意。

如《周易》曰:“君子以经纶”;《中庸》讲:“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庄子》指出:“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辨。

”但真正把经世思想理论化并付诸实践的则是孔子。

孔子在世时,一方面周游列国,矮病医世,对后世经世思想的发展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他把经世思想注入全部儒学经典。

因此,经世与修身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成为儒家思想的中心观念。

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过重大影响。

儒家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孔子以后,历代儒者根据不同形势对经世思想进行了积极的弘扬和阐发。

如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儿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魏源的“善言心者必有验于事矣,善言人者必有资于法矣,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矣,善言我者必有乘于物矣。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



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 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 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 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 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 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 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 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 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 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 清末,封建的清政府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日益加深, 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局面。在这种情况下,经世致 用之学,再度兴起。其代表人物是魏源、龚自珍以及稍后 的康有为。他们以今文经学为主干,继承和发展了明末清 初的经世致用精神,借经书的所谓“微言大义”发挥自己 社会改革的主张。在救亡图存的旗帜下,揭开了历史的新 篇章。


著书原则: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 所不可无” 后人著书,产量越高、速度越快,错误也 就越多的原因: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 写书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归 根结底,还是创作态度诚实与否的问题, 可以称之为动机决定一切
三、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 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 “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 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 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 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 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 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 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 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 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 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 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 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世致用思想的内涵
《辞源》中对“经世”的解释为:治理世事;另外,对“经济”的解释为:经国济民;“致用”为:尽其所用。

《辞海》的解释为:明清之际主张学问有益于国家的学术思潮。

由此可以给经世致用下一个定义: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实效。

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功利、求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经世致用思想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思想家——孔子。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仔细分析儒家思想,可以看到,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入世哲学”,孔子不遗余力地宣传他的思想,目的就是要改变春秋末年社会动乱,礼崩乐坏的局面,恢复他理想中的社会秩序。

另外,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不尚思辨。

它不象其他哲学思想那样,用极强的思辨性去解释诸如世界的本原问题,今生与来世的问题或是人世与鬼神的关系等问题,而是很实在,甚至可以说是很实用地教人们如何做人,如何行事,教统治者如何治国。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从其产生之时,就具有强烈的经世的传统,这对中国传统社会的知识分子,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们吸收了这种经世精神,并将其作为自己重要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关心时政、关注国事、针砭时弊、甚至救国于危难之中的使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