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分析.doc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与反思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实践与反思作者:王以雷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20年第03期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着重强调文化育人,而“以文化人”的实质就是文化育人,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把文化融入学校思政工作,以民族历史中蕴含的精神财富来感染学生,运用文化理念、文化内容和文化方法培育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文章基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涵、特征、实践路径与工作反思展开论述,分析具体应用,提出几点意见与建议,以提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效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实践途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学生健康品格的重要路径,优秀文化的融入往往能减少学生对于学习的排斥,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涵与特征1.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内涵(1)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本质与实际应用的表现形式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的特征随着社会背景与人文环境而不断变化,所以“以文化人”的内涵是文化的本质与实际应用的表现形式,更注重的是感悟和心得,文化的表现形式既明确了教育教学的方向与目标,也为教育教学手段与方法提供参考依据。
(2)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是文化内容与形式的教育模式“以文化人”强调思政教育过程中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如何选取相应的文化融入学校思政教育,构建何种教育教学模式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这些都是实现学校思政教育融入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
(3)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是文化育人功能的表现形式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以文化人”注重的并不是教育内容,而是重视思想影响和价值引领。
每个学生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分析学生个性化差异的基础上,提高教学和培育方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以文化人”的重点工作。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思路探讨1. 引言1.1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思政课程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通过思政课程的开设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对党的认同和信仰。
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到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的学科知识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可以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机融合,使学生在知识学习的同时能够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正文2.1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概念及差异高校“思政课程”是指在高校进行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和行为规范。
这些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是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而“课程思政”则是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使学生在各种学科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可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
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高校“思政课程”是专门设置的课程,重点是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而“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类学科的教学中,更强调的是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在实践中,高校应当充分发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教育目标,综合运用两者,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全面、系统地渗透到学习的方方面面,实现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
成风化人 润物无声 以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

成风化人润物无声以课程思政提升育人实效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之中,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实践模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发挥着成风化人、润物无声的作用,有效提升育人实效。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意义课程思政并非简单地在课程中添加思政元素,而是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其意义在于:首先,课程思政有助于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隔绝的“孤岛效应”,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思政课程往往被孤立看待,而专业课程则侧重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课程思政则强调在专业教学中渗透思政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想政治的熏陶。
其次,课程思政有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在于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更在于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课程思政,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激发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最后,课程思政对于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从而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二、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各类课程都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关键在于如何去挖掘。
例如,在自然科学课程中,可以从科学研究的方法、科学家的精神品质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意识和严谨的治学精神;在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中,可以从历史文化、社会现象、法律法规等方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
以数学课程为例,教师可以讲述数学家们追求真理、勇于探索的故事,如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的执着精神,让学生感受到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实施路径

2020年11月DANGDAIJIAOYANLUNCONG思臓.疗087“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实施路径杨萤(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上海201620)【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断创新,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也 不断深入,思政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然而随着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大学生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价值观还存在一定的偏差,政治信仰迷茫,比如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这些问題证明加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全育人理念将高校思政教 育工作渗透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不仅要实现知识教育,还要实现价值塑造与能力培养。
文章就基于“三全育人”理念分析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并提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与实施的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分析【中图分类号】GM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〇95-6517(2〇2〇)11-〇〇87-〇2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under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lete Education”YA N G Ying(Shanghai Lixin Institute of Accounting and Finance,Shanghai201620, China)【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 f China’s higher education,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college students,whether in content or form,is constandy innovative,the explo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s also deepen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has made great progress.However,with the spread of various social trends of thought,college students are affected by various factors,and their values stiD have certain deviation,political beliefs are confused,such as blind pursuit of material enjoyment. These problems prove that strengthening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The concept of**three integrityM education infiltrat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all aspects of talent cultivation.It is not only necessary to realize knowledge education,but also to realize value shaping and ability cultiv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 based on the concept of“three aspects of education”,and puts forward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Keywords】“Three complete education”;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Problem analysis一、"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所谓“三全育人”理念是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是谓“三全”。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

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研究一、本文概述本研究论文旨在深度探讨与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在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协同育人作用及其实施路径,旨在揭示二者相互融合、互为支撑的内在机理,并提出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策略建议,以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的创新发展。
文章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概念内涵进行明确界定。
前者指在各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精神、科学素养等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后者则特指系统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的专门课程,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
厘清两者概念,有助于理解其在育人功能上的异同及互补性。
本文深入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求。
理论上,我们将立足于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课程论等多学科视角,阐述其遵循的教育规律、德育原理以及课程整合理念现实中,将结合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才培养目标的新要求以及国际竞争环境下文化软实力提升的迫切需要,论述两者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研究将系统梳理国内外高校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探索与经验成果,通过案例分析,提炼成功模式与有效策略,同时也不回避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期为后续的改革提供借鉴与启示。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想模型,包括但不限于目标定位、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评价机制、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联动机制。
本文将基于上述理论探讨与实践经验,提出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深度融合、高效协同的政策建议与实施策略,强调制度保障、资源优化、技术赋能、文化营造等多元支撑体系的构建,以期为我国高校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本文致力于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框架,深度挖掘“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旨在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推进思政工作创新,提升育人实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及路径探究

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及路径探究摘要: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专业课所发挥的思政功能相对薄弱、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不能有机融合、重显性而轻隐性的评价机制等问题。
由此,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共性问题聚焦在育人的同频共振、价值核心要素的提炼、评价机制的隐性成效等方面。
基于此,可以通过搭建专题的方式提炼价值核心要素,依据学情分析强化专业课程的实践功能,探索隐性信息检验育人实效等路径来推动专业课程思政建设。
关键词:专业课程思政共性问题路径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为《纲要》)指出:“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提出既要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宽度,也要深化专业课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深度。
专业课程思政改革旨在变革传统课堂只教书不育人的局面,即寓价值于知识和能力之中。
那么,目前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状况如何?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哪些共性问题?又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实现知识与思政的有机融合呢?这是需要我们分析与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现状课程思政既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其最终目标是通过教学实现立德树人。
由此,专业课程思政的设计必须遵循专业素养与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之间的建设意识和逻辑理念,才能实现预期的育人效果。
目前,既有研究已从思政内涵、教育目标、理念方法等角度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应课程思政尚处初建阶段,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专业课的思政功能尚未发挥专业课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承载的育人功能是思政教育的有力补充。
但目前专业课多以知识传授为主、思政内容为辅,教学理念上还存在着一些思政学理上的认识偏差,对其基本要义的理解也不够明晰。
加上部分专业教师的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在诠释意识形态的价值上缺乏深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思政内涵,部分学生也更注重专业技能的提升而非品德的塑造。
由此,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内容被边缘化,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尚未融而为一。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述

关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综述一、引言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
本文旨在综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二、目标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观念。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应当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民族意识和文化自信,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内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忧患意识。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3. 法治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使其成为守法公民。
4. 健康成长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帮助学生全面发展。
四、方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应当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参与。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方法:1. 班会讨论:通过班级集体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主题教育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来深入了解相关内容。
3.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4. 学习资源利用: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丰富学生的思想政治知识。
五、结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途径。
通过明确的目标、丰富的内容和有效的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与路径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价值与第一篇范文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二者协同育人的价值与,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一、价值彰显1.1 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党的建设是党的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党建作为党的事业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
二者协同育人,有助于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青年。
1.2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需要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3 应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需要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依然严峻,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对我国进行渗透、颠覆、破坏活动。
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有助于增强青年学生的“四个自信”,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二、探索2.1 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全面领导是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根本保证。
要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高校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2.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要紧跟时代发展,善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3 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课程思政是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载体。
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2.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是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关键因素。
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得到有效落实。
三、结语高校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及路径分析
-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促进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文化育人起到重要的作用,对于提升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文章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有利于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传承力,然后进一步阐述了文化育人的发展路径,为开展和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路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内涵;路径
我国是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优化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现阶段,在我国开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文化育人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提升综合国力以及增强我国在国际舞台的竞争力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国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文化育人的内涵以及路径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文化传承的创新,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内涵
1.1是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必然选择
我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潮下,“以人为本”是核心内容,无论是在开展各项生产活动,还是进行思想文化的传承方面,都需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文化思想上去认同,去积极的投入,才能够有所提升和创新。
在接受这种文
化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得到心理上和感情上的认同,如此才能够从理性的角度出发去接受这种文化。
而在现代社会分工日益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形势下,所以需要培养素质全面的人才,来适应社会的发展。
文化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践行“以人为本”的重要途径,在传承文化教育以及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能够对人才进行理性的开发以及对健康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教育之本。
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因,所以对于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对人才进行特殊的思维模式的培养,对其在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使其在思想境界方面的提升,对其潜力进行无限的开发,并且在理想追求上超越世俗的牵绊,不在受到物质利益的诱惑,而是从人本的角度是考虑问题,从整个社会的发展导向以及科学的视野去评判世间的各种现象。
人类的进步推动了科学的发展,而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们思维的开阔,最终目的还是服务于人类,在此过程中,对于培养人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
文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其中所蕴含的内容也纷繁复杂,其中的分支包罗万象,但是其终极目的还是对人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从而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文化育人就是从人本主义出发,在遵循正确的价值引导下,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1.3文化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源,其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具有价值导向的作用,并且这种资源是可以转化的,其可以转化为精神力量,在人类的精神领域进行价值引导,从而彰显文化育人的内涵。
文化育人的功能贯穿于整个社会发展中的一切活
动,是确定社会能够持久运行并且保持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
文化育人能够对人的心理以及信仰产生重要的影响,能够对人们所追寻的意义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关注人的主体性为核心要素,这是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路径
2.1注重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
思想政治教育对文化所具有的文化传承、文化整合、文化创新与文化熔铸的特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潜在的文化力。
这种文化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积淀与发展中表现出来的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一种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的这种文化力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育人和“力”结合起来,从育人的角度看待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力,才更加能够认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功能和价值。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和利用,便能释放出更多的、对人的精神层面的“规范价值力”和“意义内驱力”。
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力,是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与职能的必然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2.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2.2.1注重信仰与价值体系的建设
多元取向的时代,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动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要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密切关注社会思想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腐朽文化的影响,引导社会思潮朝着积极健
康的方向发展。
2.2.2注重传道
道是道路、方向与目标,道也是灵魂、信心与责任。
当代社会,多元化思想冲击着人们的头脑,功利主义侵蚀着人们的心灵,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似乎变得过时,为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而读书的价值追求似乎变得陌生。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水平,全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要始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使人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为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2.2.3不仅要强调“文”,更要强调“化”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基础工作是普及文化知识,但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培养健全的人格,提升人文精神,最终把文化知识转变为支撑人们自觉行动的动力。
文化育人的形式是“文”,本质在“化”。
要想真正实现由“文”入“化”,发挥文化育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就要率先践行政治思想工作者的表率作用,以自己的德行为标准,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周围的人,以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直的人格去影响教育的对象,这种身先示范的做法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对被教育者起到心灵上的理解,从而更加适应和接受文化育人的氛围。
3、结束语
人类主宰社会的万物生长,掌控着社会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在对人的思想以及行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从低级向高级的逐渐转变,无论是在生产力还是精神文明领域的发展,都需要充满智慧的人才来进行引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是对人才进行特殊的价值培养,从文化育人的立场出发,在思想境界上
更加纯洁,在思维上更加灵活,始终能够坚持以人文本的路线方针,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