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_20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1968 年夏,上海《文汇报》刊载了一篇题为《从“赤脚 医生”的成长看医学教育革命的方向》的文章。同年第三 期《红旗》杂志和 9 月 14 日出版的《人民日报》都全文转 载。正是这篇文章,第一次把农村半医半农的卫生员正 式称为“赤脚医生”。当天,毛泽东在《人民日报》上批示
“赤脚医生就是好”。从此,“赤脚医生”成为半农半医的乡 村医生的特定称谓。赤脚医生的兴起是与当时在全国普 遍开展的农村合作医疗密不可分的,赤脚医生是合作医 疗的忠实实践者。新中国合作医疗的典型是一个叫覃祥 官的人在鄂西长阳土家山寨创造的。覃祥官主动辞去公 社卫生所的“铁饭碗”,在大队卫生室当起了记工分、吃农 村口粮的“赤脚医生”。农民每人每年交 1 元合作医疗费, 大队再从集体公益金中人均提留 5 角钱作为合作医疗基 金。覃祥官首创的看病吃药不花钱的 “农村合作医疗制
覃祥官以“三土”(土医、土药、土药房)、“四自”(自种、 自采、自制、自用)的方式,在大队卫生室和小队土药房开 辟了药园栽种了大量的常用易植药物。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杨念群在总结赤脚医生广受农民 欢迎的原因时说,首先,以中医、草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赤 脚医生更适合农村的实际,西医是城市模式,是静态的,且
L 历史广角 ishiguangjiao
赤脚医生:20 世纪中国的温暖记忆
" 李砚洪
“赤脚医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是个熟悉并非遥 远的名词。从 1968 年首次见诸报端到 1985 年卫生部决 定停止使用这个称谓,近 20 年的岁月里,数百万乡村里 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具体实践着中国农村 的合作医疗,为六亿农民提供着最基础的医疗服务。中 国这种低投入、广覆盖的基础防疫和医疗救助体系,也 广受国际肯定,成为世界医疗卫生史上辉煌的一页。
“赤脚”行医50年 守护村民半世纪

社会中等城市核心期刊SOCIETY ·众生·责任编辑丨谭 冰50年“赤脚”行医,从不停歇;半世纪守护健康,初心不改。
夏至将至,稻田里的秧苗已经种下,迎着夏日蓬勃生长。
湖南省衡东县荣桓镇萧家新屋村卫生室中,70岁的老村医肖光衡一大早便忙活开了,一个上午的功夫,便接待了两位病人。
“走到村里,问起谁家地里收成最差,估计都会说我家。
”50年前,肖光衡成为一名赤脚医生,一边种地,一边看病。
家里的农忙、农闲,得看病人的多少。
但大多数农忙季节,也是病人多的时候,有时候忙得自家的田也顾不上。
“肖医生可是个好人啊!”走进萧家新屋村,问起肖光衡,却得到另一番答案。
“赤脚医生向阳花,贫下中农人人夸,一根银针治百病,一颗红心暖万家。
出诊愿翻千层岭,采药敢登万丈崖,迎着斗争风和雨,革命路上铺彩霞。
”这段出自20世纪70年代的歌曲,生动描绘出赤脚医生的形象。
身背红十字药箱,行走在田间地头,半个世纪以来,肖光衡始终承担着村民健康守护者的角色,为一方百姓传递着简单而又温暖的关怀。
一双一天穿破的布鞋“输液时手别乱动,不然就会肿。
”初见肖光衡,便是一派忙碌景象。
“这小伙子骑摩托车摔了一跤,这几天都得过来治疗。
”虽早已提前联系好采访时间,但肖光衡还是腾不出空。
卫生室位于四个村落交汇处,除了萧家新屋村的1100多名村民外,还有不少外村村民前来求医,29岁的罗金宇便是南湾村人。
“这么多年来,我们家一直都是在肖医生这里看病,我从小开始,就来了不少次。
”罗金宇回忆道,“如果不方便,肖医生就会上门。
”罗金宇的一番话,引出了另一段故事。
“肖医生,快去救命啊!”20世纪70年代的一个春天,肖光衡正在田间劳作,听到呼喊后忙去询问,原来是住在金觉峰上一户人家的小孩在出麻疹。
“这个病可不敢耽误。
”随便冲洗下手脚,换上布鞋,背上药箱便跟着来人赶路。
“那时候出诊都是走路,那一路足足走了20多里的山路。
”头顶烈日出门,到达已是漫天星辰。
中药外敷,灶心土泡水内服,一番忙碌过后,已是半夜,没办法回家,只好在病人家住下来。
为什么叫“赤脚医生”

为什么叫“赤脚医生”分类:医疗/疾病问题描述:为什么农村德一些医生以前叫赤脚医生啊?不明白,他们好像也不是赤脚德把。
解析:赤脚医生是中国卫生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产物,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新名词,指的是乡村中没有纳入国家编制的非正式医生。
一般而言,村民管那些光着脚丫下田种地的乡村医生叫做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出现在中国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它是是那个时代基层医疗体系最重要的一环。
1965年6月26日, ... 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
随后,全国各地农村涌出了大批赤脚医生,并普遍建立了农村医疗卫生防治网。
赤脚医生对改变当时中国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和农村落后的卫生面貌,对开展预防工作和促进农业生产等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那时的赤脚医生,主要任务就是降低婴儿死亡率和根除传染疾病。
当时 ... 挑选赤脚医生,会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来自医学世家者,二是从高中毕业生且略懂医术病理者,其中还有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挑选出来后,他们会被集中送到县一级的卫生学校进行短期培训,结业后回到乡村,即成为赤脚医生。
他们都掌握有一些卫生知识,可以治疗常见病,并能为产妇接生。
但当医生只是 ... 给他们的一个非全职工作,没有固定的薪金,有的只是每月从生产大队拿到一些补贴,有的只是以生产队记工分代酬,所以他们当中还有许多人要赤着脚,荷锄扶犁耕地种田。
赤脚医生常常就拎着一个装有几片普通药片、一支针筒、几块纱布和一个听诊器的药箱,走村串户给人看病。
尽管他们无法治疗什么大病,但通过一些简单的科学治疗和土法医疗,他们仍能治好一些疑难病症,所以在那个时候,他们是农村人心目中最有文化的人之一,被认为是农村人生命的守护者,因而备受敬重。
赤脚医生及其制度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规范的乡村医院机构,卫生人员也多是经过系统培训的医学院的毕业生。
根据200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乡村医生经过相应的注册以及培训考试后,以正式的名义执照开业。
纪录片《赤脚医生》

纪录片《赤脚医生》纪录片《赤脚医生》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将这组数字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震怒了:“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
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改成城市卫生部或老爷卫生部,或城市老爷卫生部好了。
”毛泽东指示:“应该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培养一大批‘农村也养得起’的医生,由他们来为农民看病服务。
”从此,辽阔的中华大地农村,出现了“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这个词,在今天中国人的心目中是熟悉而遥远的。
从1968年正式见诸报刊,此后在全国范围内的广为流行,直到1985年卫生部决定改“赤脚医生”为乡村医生,“赤脚医生”在中国存在了将近20年时光。
赤脚医生,是文革中期开始后出现的名词,指一般未经正式医疗训练、仍持农业户口、一些情况下“半农半医”的农村医疗人员。
当时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二是高中毕业且略懂医术病理;三是一些是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
赤脚医生为解救中国一些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燃眉之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历史背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百废待兴,有限的医疗资源大都集中在城市,为解决农村医疗问题,1965年1月,党中央批转了卫生部关于组织巡回医疗队下农村基层的报告。
此后半年时间内,全国城市先后组织2800多名医生下农村巡诊。
“但此举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就解决不了农村的医疗问题。
”对“赤脚医生”做过深入研究的历史学家杨念群说,“毛泽东是农民的儿子,他知道这种流动性医疗措施只有雨过地皮湿的效果。
农民怎样才能拥有固定的医生?这是他的一块心病。
”当时,中国有140多万卫生技术人员,高级医务人员80%在城市,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县城,只有10%在农村,医疗经费的使用农村只占25%,城市则占去了75%。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将这组数字汇报给毛泽东后,毛泽东震怒了:“卫生部的工作只给全国人口的15%工作,而且这15%中主要是老爷,广大农民得不到医疗,一无医,二无药。
中国第一位赤脚医生覃祥官

二 六” 辉 照乐 园》 书 , 书第 一 光 一 该
章 “ 芽 被土 ” 新 中第 二 节 “ 斤 重 担 千
受 贫下 中农 欢迎 的合 作 医疗制度 》 。
文中特别提 到 ,杜 家村大 队卫生 室
万人挑” 这样 写 道 : 16 “ 9 1年 . 三 在 大 队党支 部 的 支持 下 ,快 3 0岁 而 又只读 过 3年 小 学 的覃 祥 官 。 着 怀 为 贫下 中农 去 占领 医 疗 阵 地 的雄 心 ,开 始 学 医 …… ” 见 该 书 第 1 ( 1
页 ) 。
荣 誉 的巅 峰
16 9 9年 9月 .从 未 离 开 过 上
赤脚 医生 覃祥官 是一位 “ 忠心 耿耿 为人 民” 白求 恩式 的好 医生 ” 一 的“ 。
夜之 间, 覃祥 官 就成 了全 国家 喻户 晓的新 闻人物 。
海 的王 桂 珍 奉 命 来 到北 京 .参 加 共和国2 0岁 生 日庆 典 活 动 。 17 94 年 .王 桂 珍 代 表 中 国 上 百 万 赤 脚 医 生参 加 了第 2 7届 世 界 卫生 组 织 大 会 。这 次会 议 之后 , 桂珍 的名 王 气 和 影 响 越 来 越 大 .已 经是 江 镇
的说法 进行 了有力 的佐 证 。
倪兵 万今 年 虽 已 7 4岁 ,但 神 清气 爽 , 面
色红 润 . 养极 佳 。 15 保 9 8年 至 1 9 9 4年 , 他一
4 7
世 纪 行 20 0 8年第 1 0期
世纪 追踪 l 。。。。。— [hJ ZuZ n] ’。。。。 S iih iog ’。。。。 ’ 。。。。 。 ‘。。。。 ’ 。。。。。 — 。。。。— 。。。。
阳县革命 委员会 、长 阳县人 民武装 部编 印的 《 深受 贫下 中农 欢迎 的合 作 医疗 制度 》 书 , 书第 6 一 该 5页题 为 《 卫毛 主席 无产 阶级卫 生路线 捍 的好 战士— —覃 祥官 》一文 中这样 写 道 : 16 年 , “ 9 1 覃祥 官开 始跟 着 老 医生徐 谋书学 医… …” 。 二 是 17 9 5年 l 2月 .由 湖 北
赤脚医生的名称典故

赤脚医生的名称典故:赤脚医生是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医生。
为什么要叫赤脚医生呢?那时候都是泥路,遇上下雨天,农村人一般不穿雨鞋都是光着脚走路,乡村医生也不例外,于是农村人叫乡村医生不叫乡村医生叫赤脚医生。
也正是因为路道不好,农村人生病一般都找赤脚医生,小到感冒发烧拉肚子,大到毒疮扭伤婆娘生孩子。
可见当时的赤脚医生是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
苏小妹就是这样一位赤脚医生。
苏小妹十三岁就辍学了,也不是笨,就是没心思读书。
姑姑说,不读书你干啥?苏小妹说,我要跟你学医,我想和你一样当赤脚医生。
就跟姑姑学起了医。
姑姑给人看病,苏小妹忽闪着大眼睛在边上看。
一天,姑姑出诊去了,留下苏小妹照看诊所。
一位母亲拉扯着一个脏不拉叽的孩子进来,孩子哭叫着死拗,不肯进屋。
苏小妹赶紧迎出去,原来孩子脑袋上长了一个毒疮,鸡蛋大,鼓鼓的,里面已经化脓了,必须马上开掉。
孩子怕疼死活不肯找医生。
苏小妹笑着对孩子说,不一定要开刀的,你过来,我帮你看看,我只要用手一摸,你的毒疮就好了。
孩子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医生,将信将疑就走进去了。
苏小妹说我用酒精帮你消消毒,一点都不疼,凉凉的很舒服。
说着就拿一团酒精棉在毒疮上擦,噗,一股浓水就泚了出来,孩子还没感觉什么,苏小妹已经将伤口上好药包扎完毕了。
嘿嘿,没事了,几天就好了。
孩子的母亲也傻眼了,背着孩子问苏小妹,你怎么弄的?苏小妹调皮地一笑,翻过掌心,原来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片锋利的刀片。
后来小孩子长毒疮都指名道姓要苏小妹给治。
姑姑笑着说,想不到你这丫头还真是行医的料。
一次,姑姑带她去给一个农妇接生。
产妇躺在床上疼得汗珠子噼里啪啦地掉,孩子就是生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动静了,一看,不得了,孩子脐带先出来了。
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最好的办法是剖腹产,可是剖腹手术要大医院才能做,现在送大医院肯定来不及了,姑姑也急得汗珠子噼里啪啦掉。
苏小妹说,姑姑让我试试吧。
你?虽然姑姑满腹狐疑,但是事不宜迟,死马当活马医吧。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民间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医疗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在农村和偏远地区,由于基础设施条件和医疗资源的不足,医疗服务仍然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赤脚医生在这些地区就成为了农民们的“救星”。
然而,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虽然多了起来,但依旧没有被广泛传播。
在本文中,我将带您了解一些民间流传的关于赤脚医生的故事。
第一篇故事:草根医生。
草根医生是山东省潍坊市一位村委会主任,他家住在天桥区域,每次下乡都要走五六十里路。
在他当了党员以后,开起了村补充保健站,经常通过外展、义诊等形式向群众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他擅长中医,反对运用大量西药,提倡自然疗法和养生。
而且,每个月他都要挑选几个贫困家庭去家里请吃饭,让他们感受到山东人民的热情。
第二篇故事:随父入行。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十三四岁的小姑娘,她的父亲是一位赤脚医生。
小姑娘因为失去了妈妈,就跟着父亲学习急救知识。
她每天下午都要跟父亲一起出去看病,当时她身高还没开花呢,看起病来显然对医疗事业一窍不通。
她问父亲是不是跟那个赤脚医生一样,父亲才告诉她自己就是赤脚医生。
当地群众十分看重赤脚医生,每逢遇到有人生病,他们自然而然地想起了这位神奇的草根医生。
第三篇故事:生与死的抉择。
有一位叫李孝实的赤脚医生,在1959年修建武汉长江大桥工地上拯救了无数的生命。
他自己很穷,家在武汉市青山区,后来他就到徐洲口大队去当田长,并自掏腰包把食宿费高达60元一天的赤脚村医的门诊和卫生所投入运营。
但是,有一次他却遇到了一个非常难以决定的问题。
当他找到了一名急需手术的病人时,他发现这个病人是个小孩。
他没有任何正经的医学知识,却要做这样一种手术:孩子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他需要通过人工心脏按摩复苏孩子的生命。
在整个过程中,他克服了内心的恐惧,坚持了16分钟,最终用50000分之一的概率拯救了孩子的生命。
以上三篇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赤脚医生的故事。
在很多人眼中,赤脚医生是一种落后的医疗模式。
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_名人故事

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辞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她是大山里最后的赤脚医生,提着篮子在田垄里行医,一间四壁透风的竹楼,成了天下最温暖的医院,一副瘦弱的肩膀,担负起十里八乡的健康,她是迁徙的候鸟,她是照亮苗乡的月亮。
两头牛换来“门诊室”李春燕中学毕业后,当了一辈子乡村医生的父亲替她选择了去贵州省黎平卫校读书。
1997年,卫校毕业的李春燕开始协助父亲从事农村医疗工作。
后来,李春燕爱上了从江县雍里乡大塘村来的一位苗族小伙子孟凡兵,爱情的力量让她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个贫困的苗族山寨,成为村里的第一个汉族媳妇。
大塘村位于山区,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
由于交通不便,经济落后,人们缺医少药。
村民看病要走很远的山路到乡里,重病要到县里医治,来回十分不便,而且医疗费用很高。
村民们往往因承受不起昂贵的费用而终止就医。
有的村民甚至病了就求神拜佛,请巫师驱神弄鬼,不仅白花了钱,也没治好病。
为了方便村民看病,李春燕毅然卖掉两头黄牛,筹得2000元,在家里开了个门诊室。
卫生室的基本设施只有一张桌子和一铺床。
为省下更多钱买药,李春燕连药箱也没买,把药放在房间里,用纸箱装起来,而医疗器械则是跑去跟她父亲借。
赢得村民的信任小诊所开办了几个月,但来看病的人却寥寥无几。
贫穷的村民宁愿相信巫术,也不相信医学。
李春燕第一次到老乡家给小孩看病,一位母亲抱着孩子直往竹林里躲,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这个不穿苗装的姑娘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间故事-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是六七十年代的乡村医生。
为什么要叫赤脚医生呢?
那时候都是泥路,遇上下雨天,农村人一般不穿雨鞋都是光着脚走路,乡村医生也不例外,于是农村人叫乡村医生不叫乡村医生叫赤脚医生。
也正是因为路道不好,农村人生病一般都找赤脚医生,小到感冒发烧拉肚子,大到毒疮扭伤婆娘生孩子。
可见当时的赤脚医生是不折不扣的全科大夫。
苏小妹就是这样一位赤脚医生。
苏小妹十三岁就辍学了,也不是笨,就是没心思读书。
姑姑说,不读书你干啥?
苏小妹说,我要跟你学医,我想和你一样当赤脚医生。
就跟姑姑学起了医。
姑姑给人看病,苏小妹忽闪着大眼睛在边上看。
一天,姑姑出诊去了,留下苏小妹照看诊所。
一位母亲拉扯着一个脏不拉叽的孩子进来,孩子哭叫着死拗,不肯进屋。
苏小妹赶紧迎出去,原来孩子脑袋上长了一个毒疮,鸡蛋大,鼓鼓的,里面已经化脓了,必须马上开掉。
孩子怕疼死活不肯找医生。
苏小妹笑着对孩子说,不一定要开刀的,你过来,我帮你看看,我只要用手一摸,你的毒疮就好了。
孩子看着这个比自己大不了多少的小医生,将信将疑就走进去了。
苏小妹说我用酒精帮你消消毒,一点都不疼,凉凉的很舒服。
说着就拿一团酒精棉在毒疮上擦,噗,一股浓水就泚了出来,孩子还没感觉什么,苏小妹已经将伤口上好药包扎完毕了。
嘿嘿,没事了,几天就好了。
孩子的母亲也傻眼了,背着孩子问苏小妹,你怎么弄的?
苏小妹调皮地一笑,翻过掌心,原来食指和中指间夹着一片锋利的刀片。
后来小孩子长毒疮都指名道姓要苏小妹给治。
姑姑笑着说,想不到你这丫头还真是行医的料。
一次,姑姑带她去给一个农妇接生。
产妇躺在床上疼得汗珠子噼里啪啦地掉,孩子就是生不下来。
好不容易有动静了,一看,不得了,孩子脐带先出来了。
这种情况有可能会导致孩子窒息死亡。
最好的办法是剖腹产,可是剖腹手术要大医院才能做,现在送大医院肯定来不及了,姑姑也急得汗珠子噼里啪啦掉。
苏小妹说,姑姑让我试试吧。
你?虽然姑姑满腹狐疑,但是事不宜迟,死马当活马医吧。
于是点了点头。
洗手消毒。
苏小妹将右手小心地伸进产妇产道,使劲往上一推,咯吱,进去了。
亏了苏小妹手小还细滑,产妇并没有丝毫痛苦。
孩子终于降生了,但是脸色苍白,有窒息症状。
苏小妹赶紧进行嘴对嘴人工呼吸,不久孩子哇地一声哭了出来。
在场的人都松了一口气,无不向苏小妹翘起了大拇指。
那年苏小妹十五岁,十五岁就成了颇有名气的赤脚医生,特别是接生,受到了产妇们的一致推崇。
几年下来,经苏小妹之手接生的孩子不计其数。
这次,苏小妹又成功接生了一名胖乎乎的男婴。
男婴的奶奶抱着孙子直乐,突然看着身材凹凸有致的苏小妹问:闺女你多大了?
二十了。
不小了,你别光顾着替别人接生孩子,自己的事情也该考虑一下了。
苏小妹脸一红,还早哩!
其实苏小妹心里有一个人——关在牛棚里的李大头。
李大头参加过抗日战争,虽然立功无数,却放掉过一个日本兵。
在那个敏感时代,这问题的严重程度可想而知了。
李大头自己也觉得有罪,心甘情愿认打认罚。
因为在战场上负伤瘸了一条腿,李大头快四十了还是孤家寡人一个。
苏小妹经常给李大头送吃的,浆洗衣服。
村人都说这个苏小妹当赤脚医生当傻了,别人看见李大头都躲得远远的,她
倒好,一个黄花大闺女,和个通敌间谍纠缠不清。
话传到姑姑耳朵里,面对姑姑的质问,苏小妹说我觉得大头不是坏人,他放那个日本兵一定有隐情的。
其实作恶的不是当兵的,是指挥他们的人,那些日本兵同样也是战争的受害者。
慌得姑姑赶紧捂住了苏小妹的嘴巴,你这不知轻重的丫头,可不敢瞎说。
大队支书也给苏小妹做工作,说别为了一个坏分子毁了自己的前程。
苏小妹抬手把乌黑的发辫甩到背后,挺了挺胸说,为了解放新中国他已经废了一条腿,而且他立了那么多功,就算有过也抵消了。
他要是出不来,我给他送一辈子牢饭。
说到做到,苏小妹真的把铺盖卷搬到了李大头家。
嫁给李大头后,赤脚医生被罢职了,跟着农妇们下田种地。
看着累得一歪一倒的苏小妹,李大头心疼得直淌泪。
苏小妹笑着说,瞧你个大男人,就这点出息啊?放心吧,你老婆不是豆腐捏的,别人能干我也能干。
没多久,苏小妹就把农活干得有模有样了,不过队里还是把她调上去当赤脚医生了。
因为大队新换的赤脚医生,不太在行,村里人怨声载道,都念叨着苏小妹。
后来李大头不但被平反了,基于抗战立过功,还享受了干部待遇。
村里人都咂着嘴说苏小妹,当年你寻死觅活要嫁给李大头,原来你长着前后眼啊!
苏小妹也笑了,正了正肩上的药箱说,我没长前后眼,但是我相信好人有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