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 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科学研究中的一种系统的、有逻辑的方法。

它包括观察、提出问题、做实验、记录数据、进行分析与解释、得出结论等步骤。

2. 实验设计
在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进行实验设计。

实验设计包括确定实验目的、制定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与工具、制定实验步骤等。

3. 物质的性质
物质的性质可以分为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燃烧、腐蚀等;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物质在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情况下所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形状、熔点、沸点等。

4. 物质的分类
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同一种物质组成的,例如纯水、纯铁等;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在一起形成的,例
如土壤、空气等。

5. 灭火方法
灭火方法可以分为物理灭火和化学灭火。

物理灭火是利用物理
手段降低燃烧物的温度或隔离燃烧物与空气的接触,例如利用水、
泡沫等;化学灭火是通过物质间的化学反应来灭火,例如利用二氧
化碳、干粉等。

6. 气体的性质与特点
气体是一种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

气体的性质和特点包括
可压缩性、扩散性、较低的密度、容易受温度和压力的影响等。

以上是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知识点总结。

掌握了这些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科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学习科学打下坚实
的基础。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

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科学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分类一、引言物质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它的组成和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物质的基本概念出发,介绍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并探讨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二、物质的基本概念物质是世界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是指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液体是指具有一定体积但没有固定形状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气体是指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三、物质的组成物质由原子和分子组成。

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具有质量和电荷;分子是原子的结合体,是具有化学性质的物质基本单位。

1. 原子的结构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

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无电荷。

电子绕着原子核运动,带负电荷。

2. 原子的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每个元素都有一个唯一的符号,用于表示化学元素。

符号的第一个字母必须大写,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例如,氢元素的符号为H,氧元素的符号为O。

原子序数是指元素中原子的数量,也称为元素的序数。

元素表中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从小到大排列。

3. 分子的结构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结合而成。

化学式用来表示分子的成分和数量。

例如,水分子的化学式为H2O,其中H表示氢原子,O表示氧原子。

氧气分子的化学式为O2,表示两个氧原子结合而成的分子。

四、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根据其组成和性质进行分类。

常见的分类方式有元素和化合物、混合物等。

1.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是由同种原子组成的物质,如金属铁、非金属氧等。

化合物是由两个或多个不同种类的原子结合而成的物质,如水、氨等。

2. 混合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物质,每种物质保持自身的性质,如空气、土壤等。

混合物可以分为均相混合物和异相混合物。

均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均匀分散,如盐水、糖水等;异相混合物指组成物质不均匀分散,如沙水、油水等。

五、物质的应用物质的组成和分类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是从疑问开始的。

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思维方式。

3.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实验室取用药品三原则:(1)“三不原则”:不能用手拿药品;不能用鼻孔凑近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不得品尝任何药品的味道。

(2)节约原则:严格按实验规定用量取用药品。

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取最少量,液体 1ml~2ml,固体只要盖满试管的底部。

(3)处理原则:实验时剩余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要随意丢弃;更不要拿出实验室。

2.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

有些块状固体应用镊子取。

用过的药匙或镊子要立刻用干净的纸擦拭干净以备下次再用。

3.酒精灯的使用:用火柴点燃,用灯帽盖灭,禁止燃烧时添加酒精。

4.量筒、集气瓶、水槽、漏斗不能加热;坩埚、蒸发皿、试管、燃烧匙能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烧杯、烧瓶要放在石棉网上加热。

5.试管:加热时用试管夹夹在中上部;加热液体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1/3;加热液体时试管外不能有水,不能骤冷,防止炸裂;加热液体时试管口向上成 45 度,加热固体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

加热时,先预热后集中加热。

6.蒸发皿:加热液体时,不超过容积的 2/3。

7.烧杯:用作反应时液体不超过容积的 2/3,加热时液体不超过容积1/2。

烧瓶中液体加热时不超过 1/2。

8.广口瓶用于盛放固体药品,细口瓶用于液体药品。

容易见光分解的物质用棕色瓶。

碱性液体用橡胶塞,酸性液体用玻璃塞。

9.酒精灯失火要立即用湿布盖灭。

割伤要用 3%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伤处,并在伤处涂上烫伤膏。

被化学试剂灼伤要先用湿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再用缓缓流水冲洗 1 分钟以上。

10.胶头滴管:加液体时不能伸入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垂直悬空于容器上方 0.5cm 处。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册)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
结(全册)
本文档总结了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质的组成和变化
1. 物质的种类和分类
2. 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第二章:生物多样性
1. 生物的分类与鉴别方法
2. 生态系统及其构成要素
3. 物种的多样性与保护
第三章:光的传播与视觉
1. 光的传播的基本规律
2. 光的反射与折射
3. 视觉的原理与保护
第四章:机械运动
1. 速度与加速度的计算
2. 物体的等加速度运动
3. 弹簧的拉伸与压缩
第五章:细胞和人体组织
1. 细胞的组成和结构
2. 细胞的功能与分类
3. 人体组织与器官
第六章:电和磁
1. 电流的产生与电路的连接
2. 简单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3. 磁场及其作用
第七章:水和溶液
1. 水的特性和溶解能力
2. 溶液的组成和分类
3. 溶液的浓度和稀释
第八章:生物种间关系
1. 捕食与被捕食关系
2. 共生与寄生关系
3. 竞争与合作关系
第九章:能量的来源和利用
1. 能量的来源和转化
2. 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3. 节约能源与环保
以上是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更详细的内容可以参考教材。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1. 物质的分类: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

2. 物质的性质:物质有质量、体积、颜色、形状等性质。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经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 物理变化:物质的性质发生改变,但其组成不变。

- 化学变化:物质的性质和组成都发生了改变。

二、常见物质性质和变化
1. 热胀冷缩:物质在受热后胀大,受冷后缩小。

2. 溶解:某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形成溶液。

3. 沸腾:液体受热后发生剧烈汽化,形成气体。

4. 燃烧:物质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光和热,产生新的物质。

三、物质与能量的关系
1. 能量:物质具有能量,能够产生功和热。

2. 能量转化:能量可以在物质之间进行转化,如热能、化学能、动能等。

3.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只会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

四、科学实验
1. 实验设计:进行科学实验时,需要明确实验目的、处理变量和控制变量。

2. 实验步骤:科学实验通常包括观察、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和总结等步骤。

3. 实验记录:实验过程中需要准确记录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

以上为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的重要知识点概述。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错误之处请及时指正。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10.积的常用单位升(L)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

七年级第一章知识点科学目录一、光的性质- 光的传播方式- 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 光的折射二、声的性质- 声的产生和传播- 声的音调和音量- 声的反射和回声三、力的基本概念- 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二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四、压强与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压强公式- 浮力的概念和浮力公式五、运动与力学功- 运动的基本概念- 动能和势能- 力学功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六、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 滑轮原理- 斜面原理一、光的性质光的传播方式:光可以通过真空、空气、水、玻璃等介质进行传播。

在不同的介质中,光的速度不同,但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速度是恒定的。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传播过程中是直线传播的,这是光的一种基本性质。

在同一介质中,光传播的方向是不变的,这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和方向在介质中是恒定的。

光的反射:当光线碰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

反射光线的方向与入射光线的方向相同,反射光线和物体表面的法线成相等的角度。

光的折射:当一束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光线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种现象被称为光的折射。

根据斯涅尔定律,光线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之比保持不变。

二、声的性质声的产生和传播:声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声在介质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在空气中,声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

声的音调和音量:声音高低的频率称为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声音大小的强度称为音量,强度越大,音量越大。

音调和音量是衡量声音特征的重要指标。

声的反射和回声:当声波传播到物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并在环境中形成回声。

回声时间是指声音从发出到反射回来的时间间隔,可以用来计算物体与发声者之间的距离。

三、力的基本概念力的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包括接触力、重力、弹力等。

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作用的,即任何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力,也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力。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初一上册第1章总结知识点
本章主要介绍了科学与科学实践的基本概念,包括科学的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科
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等内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同学们对科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科学
实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为以后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1 科学的概念
科学是一种寻求真理的理性活动。

它是通过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进行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从而揭示客观规律和规律性的认识活动。

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
界的重要手段。

科学是寻求真理的过程,它包括了对现象、规律、机理、方法等方面的认识。

1.2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
科学实践是验证科学理论的最终标准。

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包括:客观性、系统性、可验
证性、可预测性、可控制性和可重复性等。

这些特点是科学实践持续发展和提高科学认识
水平的重要保证。

1.3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包括了实验、观察、模型建立、推理等。

其中,实验是科学研究中最
重要的手段之一,它是对自然界进行人为干预的过程,是获取科学知识的有效途径。

总之,初一上册第一章的内容涉及了科学概念、科学实践的基本特点以及科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等方面,对学生们初步了解科学、认识科学研究方法和发展规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科学素养,树立正确的科学观,自觉尊重科学、
学习科学、使用科学,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
好准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总结1.科学就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相应答案的一门学科。

2.学习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3.常用的实验仪器有:试管、试管夹、天平和砝码、酒精灯、显微镜、电压表、电流表、停表、玻璃棒、烧杯、量筒、量杯、刻度尺、胶头滴管等等4.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在科学实验中,常常用一些测量工具来对物体进行测量,同时还要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5.长度的国际标准单位是“米”,用“m”表示 1千米=_____米1米=_____分米=_____厘米=_____毫米1毫米=_____微米=_____纳米6.初中主要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7.近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种以长度单位为名称的技术叫做纳米技术。

8.认识刻度尺,就是认识刻度尺的零刻线是否磨损,量程以及分度值。

9.体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3表示,液体体10.积的常用单位升(L)11.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06立方厘米12.1升=1立方分米1毫升=1立方厘米13.形状规则的固体体积测量用刻度尺,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用量筒,采用排水法。

14.长方形的体积=长╳宽╳高圆的体积=底面积╳高15.液体体积的测量工具:量筒或量杯,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凹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16.读数时如果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17.教学大楼的一间教室的体积大约是200米318.怎样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一百张纸的厚度,然后除以一百,(注意两页为一张纸)19.如何用刻度尺测量一根长而细的金属直径?把细金属紧紧的在钢笔上绕20圈,用刻度尺量出长度,除以20。

20.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由数值的倒数第二位决定。

2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工具是温度计。

22.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常用的液体温度计有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煤油温度计,23.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符号是℃,摄氏温度的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摄氏度,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摄氏度,在0摄氏度和100摄氏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分为1℃,如人的体温(口腔温)是“37℃”读作“37摄氏度”北京一月份平均气温“-4.7 ℃”读作“零下 4.7摄氏度”或“负 4.7摄氏度”24.0℃的水与0℃的冰冷热程度相同(温度相同)25.温度计正确使用方法⑴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碰容器底、壁。

⑵玻璃泡浸入液体后要稍候,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⑶读数时玻璃泡要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平。

⑷使用时不能超过量程。

26.体温计测温范围35℃~42℃,最小刻度为每小格为0.1℃,可离开人体读数,因为有一段很细的弯管,所以使用前应握紧体温计玻管段用力下甩。

27.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质量的国际单位是千克(Kg),常用单位有吨、千克、克、毫克,它的质量标准物叫国际千克原器,质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体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质量的大小由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决定的,一个铁块压扁之后,形状改变,体积和质量都不变;一杯水结成冰,或变成水蒸气,状态改变,质量都不变28.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物体是由物质组成的,在实验室,称量质量工具是天平。

29.天平的调节和使用方法:1、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横梁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

2、调节天平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3、按物左码右的原则,将物体放在左盘上4、估计物体的大致质量,将适量的砝码用镊子夹取,轻放在右盘上。

砝码应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取放。

5、算出右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再加上游码所对的刻度值就是左盘被测物体的质量。

6、称量完毕后,用镊子将砝码放回砝码盒内,游码移回到“0”刻度线30.用天平称量时,待测物的质量不应超过天平的量程,不能用手摸天平托盘或砝码,取放砝码时要用镊子,不可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品直接放在天平托盘上,加减砝码时要轻拿轻放。

31.在用天平测量时,造成测量值偏大的原因有:砝码磨损、砝码比标准量小;造成测量值偏小的原因有:砝码生锈、沾上灰尘或水。

32.在用天平测量时,如果物体和砝码放反了,则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总质量减去游码的刻度值。

33.怎样测量1滴水的质量。

写出实验过程和计算结果,并设计记录测量数据的表格。

解:用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m1,然后在烧杯中滴入100滴水,称出总质量记为m2,总质量减去空烧杯的质量,除以100就是一滴水的质量,m =(m2— m1)÷10034.如果在实验中需要50克的水,想一想,应当怎样用天平测量?解:先用天平测出一个空烧杯的质量,然后在天平的右盘中用镊子夹入50克砝码,在烧杯中加入略少于50克的水,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直至天平平衡,即得50克水。

35.我们可以根据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来确定或感知时间,如:日升日落、月形变化、四季变化、电线杆的影子、枫叶红了、候鸟迁徙等,这是因为它们一直都在作有规律的变化,任何有周期性的运动都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标准。

古代计时器有日晷、表圭、砂漏等37.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用符号 S 表示,常用单位还有时(h)、分(min)、毫秒(ms)39.1时=60分=3600秒;1毫秒=0.001秒40.通常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手表、闹钟、石英挂钟、摆钟、停表等等43.流动的水和燃烧的香也可以作为测量时间的“尺子”,因为水的流动和香的燃烧都是一种运动,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表现出流逝的时间。

因此,量度时间离不开运动,蜡烛燃烧易受外界影响,不适宜作计时工具。

44.测量自己的心率(脉搏)有两种方法:一是测一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二是测一次脉搏跳动所需的时间。

坦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1、提出问题 2、建立假设 3、设计实验方案 4、收集事实证据 5、检验假设 6、合作交流。

提出问题一定要用“?问号”,建立假设一般说“可能…………”46.琴纳医生在探究天花和牛痘的科学实验时的过程:①提出问题:挤牛奶女工为什么不会患上天花?②建立假设:这些女工感染过牛痘,可能会产生对天花的免疫力。

③设计实验方案:让人先感染牛痘,再看会不会得天花。

④收集事实证据:人感染牛痘后,不会再得天花。

⑤检验假设:假设是正确的。

⑥合作交流:推广应用47.探究脚印的长度与身高的关系的一般过程:①提出问题: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呢?②建立假设:可能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一个比例关系。

③设计实验方案:测量不同年龄、不同身高的人脚印的长度与身高④收集事实证据:建立图表关系,分析脚印长和身高的关系⑤检验假设:脚印的长度与身高的确有一个比例关系⑥合作交流:对比其他同学的结果,完善比例关系,进行推广应用二知识填空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是研究各种,并寻找它们的学问。

如牛顿发现了瓦特发明了。

而这些都源于对身边和自然现象的观察和探究,所以从身边的问题着手就能进入科学世界。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技术使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利,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1、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请填出下列仪器的用途:(1)试管架:(2)试管:(3)停表:(4)酒精灯:(5)显微镜:(6)天平:(7)量筒:(8)刻度尺: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主单位是。

较大的还有,较小的还有。

3、长度单位的换算:1千米= 厘米、1米= 微米= 纳米1米= 分米= 厘米= 毫米、1纳米= 米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

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1)放正确:刻度线紧靠被测物体。

(2)看正确:视线与尺垂直。

(3)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

(4)记正确:数值一定要有单位。

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5、一些特殊的长度测量方法:(1)累积取平均值法:得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和的方法间接测量。

例:测纸厚、细铁丝的直径、一枚邮票的质量。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

当轮子沿曲线从一端滚到时另一端时,记下轮了滚动的圈数。

长度=周长X 圈数。

例:操场的周长。

(3)化曲为直法:测一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没有弹性或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起点处,逐步沿着曲线旋转,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的标记。

拉直棉线量出标记到端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的直径。

6、体积是物体的大小。

体积的主单位是:,较小的还有、等。

液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和。

7、体积单位的换算:1米3= 分米3= 厘米3,1分米3= 升= 毫升1毫升= 厘米3= 升8、体积的测量:(1)液体的体积:。

(2)规则的固体:(3)不规则的固体:排液法(适用于沉且不吸水):针压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悬挂法(适用于浮且不吸水):包裹法(适用于沉且吸水):9、量筒的使用方法:首先要注意量筒的测量范围(量程),量液体时量筒应放平,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读数仰视导致:俯视导致:。

第四节:温度的测量1、温度是表示物体的程度。

人体凭感觉对温度高低的判断是不准确的,要准确的测量温度,需要使用。

2、常用的温度计有、它们都是利用液体的性质制成的。

3、温度的常用单位是:,它的规定:温度定为100,温度定为0,在0~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表示:。

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

4、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温度。

(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

若测液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

(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相平。

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

(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

5、体温计(1)用途:测量人体的体温(2)构造特点:、(3)优点:、(4)使用时应注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5)测量范围(量程):。

6、其他温度计: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不同的温度计原理不同,构造和量程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