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合集下载

高中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散文教学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散文教学是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

散文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文学体裁,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多年的散文教学中,我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现将之分享如下。

一、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散文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

为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 结合生活实际,引入散文。

通过讲述散文中的故事、人物、情节,让学生感受到散文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散文魅力。

运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欣赏美的过程中,领略散文的魅力。

3.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鼓励学生阅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散文,拓宽他们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二、引导学生掌握散文阅读方法散文阅读方法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效果至关重要。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 教授散文基本知识。

如散文的分类、特点、写作手法等,让学生对散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分析散文结构。

散文结构通常较为松散,但仍有一定的规律。

通过分析散文结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散文内容。

3. 培养学生抓住散文重点。

散文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丰富的情感。

引导学生抓住散文的重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阅读效果。

三、注重散文写作指导散文写作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中,我注重以下方面:1. 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散文创作的源泉。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累素材,为写作打下基础。

2. 指导学生运用写作技巧。

如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散文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3. 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散文写作没有固定的模式,鼓励学生在遵循散文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四、注重评价与反馈在散文教学中,评价与反馈至关重要。

我注重以下方面:1. 定期开展作文评改活动。

通过评改学生的作文,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不足,并及时给予指导。

2. 鼓励学生互相评价。

散文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散文教学的心得体会doc

散文教学的心得体会doc第一篇:散文教学的心得体会doc浅谈散文教学的心得散文教学一直以来是我的“软肋”,每次碰到散文教学单元我就头疼,总感觉到花费的精力不小,可课堂效果并不好。

有时一节课下来自己的教学思路竟然糊里糊涂的,虽心神疲惫,但从学生的眼神里仍然读出了他们的困惑。

我听了毛洪其教授的《初中现代散文解读与教学策略》的讲座,顿开茅塞,受益匪浅。

我想散文是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的认识积淀为审美情感后的审美创造,文学作品中注“情” 最真,最深者莫过于“散文”,所以散文被誉为“情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散文情感的审美功能,探寻散文教学艺术的审美特征和规律。

为此我打算在今后的散文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力争散文教学的“语文味”。

(一)设计精美巧妙的导语:对于情感色彩比较浓厚的散文来说,设计的导语要与文章感情基调相和谐一致,这样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集中注意力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中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做到感情充沛的课文范读:欣赏抒情色彩很强烈的散文须得“歌之抑扬”,“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范读对于营造情感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在范读时,一定要激情充沛,抑扬顿挫,注意传达作者细微的感情变化,只有把自己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范读时才能再现出课文的意境和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三)领会意境,启发联想优美的散文与诗歌一样,也有深邃的意境,指导学生理解,领会散文意境,同样是散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进行教学散文时,要通过联想和想象,努力开拓散文的意境,做到既能把学生带入散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中,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过去积累的知识,进而启迪他们联想、想象,以便使他们能深刻地领会散文的艺术魅力,受到感染教育,提高散文的阅读鉴赏能力。

第二篇:散文教学2017年房山区教育学会学术年会参评论文学科:语文学校编码:10A论文编号(学会填写):题目:雾里看“花”花在语内容摘要: 摘要:从教十余年,自我感觉高中散文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散文很散,在散文教学过程,讲什么?怎么讲?特别是到了高中,课文篇幅长,课时又非常有限,在课时与篇幅的矛盾中,这个问题常常困扰着语文老师。

形是构成散文的材料,神是包含在材料中的主题。

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只有把散落的材料归拢,才能使隐含的主题显露。

但如何把散落的材料归拢,怎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主题呢?教师不同,学生不同,教材不同,具体的教学方法也就不同,但是,这也并不等于无规可循。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散文教学的关键是把握好散文的线索,文眼和意境三个环节,即:捋清线索找文眼,把住文眼觅意境。

捋线索。

散文线索虽然是各式各样的,但基本上也不外乎五种情况:人、事、物、情、景。

它的作用是把不同时间的空间发生的事情串连在一起,组成一个整体。

《锁忆》是以人为线索的,唐弢同志对鲁迅的回忆,是截取他生活、斗争的几个片断连缀而成篇的。

《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是以事为线索的,即以。

寻找和运送特效药救人”这两件事为线索。

《土地》一文是以物为线索的,全文以“土地”为线索,说明土地的珍贵,歌颂劳动人民,保卫土地的斗争和建设土地的壮举。

《纪念刘和珍君》是以作者对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衷悼之情和对反动政府及御用文人愤怒揭露的感情作为全文的线索。

《海燕》这首散文诗,则是以暴风雨来临之际,海面上的景象变化为线索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散文结构虽难于把握,但我们只要让学生清清这些线索,就为学好这些散文奠定基础,能取得较好效果。

找文眼。

文眼是指提示文章内容情感和谋篇布局的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文眼犹如人眼,那是传神的窗口,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聚焦点,这些句子或是画龙点睛地揭示文章的中心,或是理解和把握全文的钥匙。

如朱自清的《绿》,落笔点题“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趣,定下了全文对生活充满希望,积极向上的感情基调。

结尾呼应开头,再次点题,用“不禁”二字,有意深化主题,突出梅雨潭的特点——绿,突出作者的感情——惊诧、赞叹。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3篇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3篇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3篇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一一.激发兴趣,明确目的。

大家都知道,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边天”,学生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语文分数的优劣。

但事实上,在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普通中学有不少学生谈“文”色变,视作文为畏途,他们写文时,常常搜索枯肠,胡编乱造,敷衍完篇,应付了事,毫无作文的主动性和兴趣性。

针对此现状,我在每接一个新班级时,特别注重对学生进行写作兴趣的培养。

首先是利用“乡土文化”对学生进行熏陶,消除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和神秘感,使学生找到榜样和信心。

例如我把自己长期收集整理的一些优美*和自己创作的一些文学作品印发给学生诵读,让学生明白文学创作并非可望而不可即的事,从而使学生对写作产生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

其次,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了解学生的兴趣所在,以学生感兴趣的作为写作题材,巧妙命题。

例如学生入学伊始,我便以《假如我是语文老师》《老师,我想对你说》等为题,由于此时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和与老师交流思想的愿望,学生感到有话可说,写的*大多真挚感人。

再者,在作文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写作中的“闪光点”,不要吝啬表扬语,要运用赏识教育和激励教育唤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增进学生写作的“内驱力”。

第四、第五、在作文课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引导学生自改、自评、互改、互评,最后老师再总结归纳。

还课堂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作文教学的主人。

使学生的思维、表达、评价能力得到同步训练。

既提高了学生作文、改文、评文的兴趣,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要明确写作目的。

前文说过,作文水平的高低事关语文考试成绩的优劣,尤其是高考,作文分值甚重。

古人云“*千古事”。

所以,教师一定要使学生明白作文在中学语文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及日后在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使学生心理上重视,态度上端正,为日后的作文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二﹑加强阅读,做好笔记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多为典范美文,文质兼美.只有加强阅读,才能读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闲;读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伤;读出雨中梧桐树下淡淡的哀愁,读出月夜草原冬不拉的喜悦。

高中现代散文鉴赏教学之我见

高中现代散文鉴赏教学之我见

高中现代散文鉴赏教学之我见摘要:现代散文是高中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具有人文性与科学性的部分。

对现代散文进行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可以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可以促使教师走向专业自觉。

关键词:高中语文;现代散文;鉴赏散文的突出特点是形散神聚,而又集文学之诸美于一身,但高中学生对散文的形式和特点了解不多,阅读鉴赏中也就容易出现各种疑惑,加之在现代散文阅读教学中因教师注重强化训练而忽视情感熏陶、强调理性分析而忽视整体感悟,从一定程度上又为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蒙上了面纱。

在现代散文阅读鉴赏中,审美感知是基础,审美体验是关键,个性化理解是核心,为此,要提高高中现代散文阅读鉴赏教学效率,教师还得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现代散文内涵的基础上生成出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散文阅读鉴赏才会更加有效。

1.注重情感熏陶,以情感来优化教学文乃情之声。

语言文字只是人类借以表达自己观点、抒发自己感情的一种载体,散文历来备受人们喜欢,除了其优美的语言外,还因其蕴含于语言之内的情感因素。

因此,在高中现代散文阅读中,教师要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经历等基础知识上去加入自己的感情进行阅读鉴赏,这样才能真正把握现代散文的内涵。

1.引导学生走入作者的世界。

要理解文本的内涵对作者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就目前的高中现代散文阅读鉴赏而言,很多教师不太注重这一环,多是在课堂中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文本的词句来理解文本,没有将写作背景、作者的遭遇等纳入鉴赏的环节。

其实不然,一篇优美的散文必然凝聚了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而这又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的人生遭遇紧密相关。

故而在对现代散文进行阅读中,了解这些基本常识就是关键。

如《画人记》(贾平凹)的教学中,《画人记》里面记的是五位画人,这五位画人都是他的朋友,认真读一读这五位画人,你也就能够大概知道他是啥样的人了。

他是个啥样的人呢?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胸怀的人,一个洒脱的人,一个够朋友的人。

感悟美——散文教学之我见

感悟美——散文教学之我见

“感悟美“——散文教学之我见语文学科的教学,有不少的人存在教学的认识误区:认为只要在课文教学中渗透了文化知识就达到了目的,至于其它方面的教育作用则无须作过多的讲授。

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本人认为其实语文教学可学的内容应该是非常丰富的。

接受文化知识是其中的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但在思想教育、方法等方面的学习也很重要。

就拿散文教学方面的存在的种种情况来说吧。

很多人认为:散文无外乎就是教学生了解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的特点。

然后就是叫学生多读多背,把其中的一些重要语段和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掌握下来,就已达到了目的。

实际上,散文教学的目的远不止这些。

让学生去发现美、认识美、感悟美应该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如教学朱自清的《春》这一课,学生在掌握知识这一层面上问题应该不大,但仅仅停留在这方面可以说教学的目的是还远远不够的。

春天是美丽的,春天又是充满生机与活力,这一内容应该让学生认真去感悟和体会,这样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就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中也受到了一次美熏陶与教育。

在这种感受与体验中,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又有了更高层次的理解与体会。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教学内容的定位
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为什么要写这个?
根据
文章 他是怎么写的?
选其 一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浅显 深刻
散文内涵的挖掘
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为什么要写这个?
根据
文章 他是怎么写的?
选其 一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浅显 深刻
• 1.《江南冬景》
• 喜爱江南——境由心生——知人论世
• 2.《西地平线上》
•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非语文化的倾向表现:
• 说明性散文教学“理科化”,议论性散文 教学“时政化”,知识性散文“专业化”
产生非语文化的原因:
• 1.把作者的言语当成表达的跳板。
• 一个高中教师:看似短小散漫却含义隽永的文章 • 一个大学教师:散文太复杂,难讲,非韵文作品

语文课程论专家的视点
• 实用性和工具性的散文:
• 1963年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散文实际上是普通文章,包括 故事、寓言、特写、传记、游记、杂文、生动的说明文、形 象的议论文。学生学习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等内 容,教师偏重于散文的实用性、工具性功能。直到现在, 1963年的散文概念根深蒂固地扎根于人们的心中。
作者这种“自述”有什么效果?
散文教学的定位
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为什么要写这个?
根据
文章 他是怎么写的?
选其 一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未到位 到位
写了什么? 表达了什么情感? 它为什么要写这个? 他是怎么写的? 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

散文教学之我见生活处处皆语文,语文时时现生活。

这是大语文观所体现出来的语文和生活的关系。

语文和生活是不能分割而论的。

散文更是作者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感受流淌于笔尖的产物。

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

由于它取材广泛,摇曳多姿,艺术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因而让人陶醉,让人喜爱散文不受时间限制,前可以远涉古代,后可跨及未来,又可覆盖今天。

因此散文又有:时间跨度很大、空间转换广、事件牵涉多、表达方式活、勾连全文巧等特点。

但行文却始终紧紧围绕作者要表现的主题,没有让人感到丝毫的散乱。

散文既有诗一般的语言,又有诗一般的意境。

古人云:“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散文亦然,此所谓境界即意境,何谓意境?散文中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这种感情,必须有所寄托,或借景以抒情,或托物以言志,或因事以明理。

这可寄托的景、物、事就是“境”。

意境即作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使读者如临其境,产生与作者的境界相似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可见,单纯的景物描写谈不上意境,意境应该是外在的境界、景物,与作者心中的境界棗喜怒哀乐的高度统一,是外物与内情自然融合,是饱含作者感情的艺术画面。

正如古人所云:“说景即是说情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相关,这个问题比较抽象,因此是散文教学的难点。

这就是环境与心境的统一,景和情的统一,意和境的统一。

散文教学到了这一步,我们才算是引导学生凭借语感,透过字里行间,通过联想和想象,走进了作者创作的意境之中,欣赏到了散文的意境美。

这当然属高层次的文学鉴赏范畴,有一定的难度;但既然大纲要求学生“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那么,我们就该在散文教学中努力追求之,给学生一些跳一跳够得着的东西。

要指导学生欣赏散文中的意境美,教应该具有一定的文艺理论修养和较广的知识面。

例如在备课中应把握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

在散文的阅读教学的同时是可以训练学生的写作,阅读教学本身就是写作教学,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体会,把自己的体会再写成文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散文教学之我见
摘要: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样式。

散文以其情意浓厚,文辞优美,构思缜密,语言富有情感和哲理,艺术表现形式异彩纷呈,倍受读者青睐。

近年来,散文作为检测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材料,成为高考必备考题,且在分值中有相当大的比重。

因此,对散文阅读一般规律及技巧的研究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研究散文教学规律、技巧,对于全面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各类文章的阅读兴趣,提高文学素养,都十分重要。

关键词:研究散文教学规律技巧重要
散文作为古今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是文人墨客智慧的结晶,有着迷人的风采与魅力。

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古代,散文也称散体、散语、平文,是对比韵文而言的。

广义的散文,泛指诗歌、戏曲以外的所有文学样式。

狭义的散文,泛指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文学。

散文以感情丰富、语言优美而受到读者的喜爱。

在高中阶段,散文占有比较大的篇幅,因为散文是新课程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好教材。

散文教学理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许多教师对文本的不恰当处理,把散文鉴赏变成了对词、句的机械分析,把一篇优美的散文肢解成零碎的词句,导致散文课失去了美感,造成散文教学的一种缺失。

那么,如何采取有效的散文教学方法呢?
一、掌握特征,明确主旨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

“形散”主要是说明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而“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来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

散文的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审视不同的散文品类,抓住不同品类散文总体营构的艺术焦点,深入透视它们的个性特征,把握它们不同的艺术创造规律,才能引导学生切入散文内部构造的深层领悟。

散文品类繁多,内容庞杂,但大体上可分为:叙事散文、写景散文、议论说理类几种。

叙事写人类散文的中心往往蕴含在所叙的事物中,所写的人物身上。

所以要抓住记叙的基本内容,探明叙事、写人的目的,也就抓住了散文的主旨;写景状物类的散文主要特征是“情景交融”。

写景状物,目的是由景由物及情,通过所写景物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感情。

景是情的载体,即散文中写什么景物,景物如何安排,它们都受主观情感的支配。

教学这类散文,首先要抓住情与景的切合点,即景物的特征;议论类散文的突出特征是形象化的议论,它的实质是说理,只不过语言形象,充满感情。

既然是说理,就要表明观点。

教学这类文章,抓
住首尾段,各段开头与结尾的句子,主旨就不难明确了。

二、把握基调,披文入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创作是作家的一项高级心理活动,作家的创作活动带有明理的情绪性,这种情绪性反映在作品中就是文章的感情基调。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文学作品载负着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双重情感交流。

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文章感情倾向的集中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披文入情,进入作品意境之中。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散文,作者开头就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分量很重的一笔,可见“文由情生”。

作者起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令人沉思。

这是作者不加掩饰直抒情怀,显示出个人内心的苦闷,心绪烦乱。

这也正是作者夜游荷塘,欲排遣苦闷之情的缘由,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为此,教师联系作者撰文时间,启发学生联系有关大革命失败的情况,说明朱自清的思想状况:追求进步,憎恶黑暗;虽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富有正义感和爱国心,渴望中国统一,实现民主。

反革命政变给朱自清的打击是沉重的,手中的笔是他寻求解脱的唯一工具。

三、抓住线索,理清脉络
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结构的集中体现。

一篇经典作品一定要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从表面上看,散文的内容和形式往往是松散的,在内容上它往往从某一点引申出来,或道古论今,谈天说地,或回忆往昔,畅想未来;在结构形式上如同人的华丽的外表,失去
它,文章势必会枯燥乏味,读起来味同嚼蜡。

尽管在结构形式上,散文样式众多,灵活多变,开合纵横,不拘一格,但是每一篇散文都有一条线索作为组织材料的中心,各部分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散文有的以人物为线索,有的以情感变化为线索,有的以时间的推移或空间的转变为线索。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是这样强调线索的:“启行之辞,逆萌中篇之意;绝笔之言,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绮交,内义脉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注意引导学生划清段落层次,理清文章脉络,并通过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把握全文的结构,理解作品的主题。

由于散文的线索反映作者的思路体现整体,因此,弄清楚构思线索,就可以理解文章的波澜跌宕。

抓住散文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脉络了然于胸,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的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分析文章的立意。

如初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大家可能会认为作者的行踪(出家门—漫步荷塘边—回到家)是线索。

其实只要细细读全文,注意品味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绪和心境,体会作者感情,就不难发现全文的“文眼”却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不平静的心情,贯穿全文,成为文章内在的线索。

理解了这一点,文章的中心就容易把握。

四、借鉴手法,读写结合
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原则,散文教学也不例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以范文为例,帮助学生吸取思想的精华,
借鉴、模仿立意谋篇、选材组材、精心策划、遣词造句等写作技巧。

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师要善于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真正做到把读写结合起来。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者没有像一般人那样把荷塘月色的景象笼统地写出来,而是把这个景象“剥开来看,拆穿来看”,把这个荷塘与月色本来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景象分解为两个组成部分,一部分是月色下的荷塘,一部分是荷塘上的月色。

前者重点是写荷塘的种种景物,而以月色为背景;后者重点是写月色的种种变化,而以荷塘为背景,这样由一完整的荷塘月色这一景物巧妙地分解开来作两次描写,就得以把景物描写得很细腻。

当然,这种描写,并不是把本来很统一和谐的描写对象生硬地割裂开来,而是始终把被分作两部分的荷塘和月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只不过两次描写的角度不同,主景和背景互相调换了一下位置罢了。

所以,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确这类散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借鉴这种写作方法,练习写作。

(作者单位:重庆市开县丰乐中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