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光栅测弱震动实验讲义

合集下载

双光栅测微弱震动

双光栅测微弱震动

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 S eries1505.8 506 506.2 506.4 506.6 506.8 507 5072 507.4(2)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一、 实验目的1. 熟悉一种利用光的多普勒频移形成光拍的原理;2. 作出外力驱动音叉时的谐振曲线。

二、 实验仪器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双踪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1 .位相光栅的多普勒频移所谓的位相材料是指那些只有空间位相结构,而透明度一样的透明材料, 如生物切片、油膜、热塑以及声光偏转池等,他们只改变入射光的相位,而不影 响其振幅。

位相光栅就是用这样的材料制作的光栅。

当激光平面波垂直入射到位相光栅光波波长然而,如果由于光栅在y 方向以速度v 移动,贝U 出射波阵面也以速度 v 在y 方向移动。

从而在不同时刻,对应于同一级的衍射光线,它的波阵面上的点, 在y 方向上也有一个vt 的位移量,如图2所示。

图1这个位移量对应于光波位相的变化量为(t )vtsin时,由于位相光栅上不同的光密和光疏媒质 部分对光波的位相延迟作用,使入射的平面 波在出射时变成折曲波阵面,如图1所示, 由于衍射干涉作用,在远场我们可以用大家 熟知的光栅方程来表示:d sin n(1)式中d为光栅常数, 为衍射角, 为 (t)2n (t)vt dn2n d (3)v 2d⑷nod(5)a级%d t—l 级带入(2)式中d把光波写成如下形式: 相对于静止的位相光栅有一个 显然可见,移动的位相光栅的n 级衍射光波, 大小:的多普勒频率,如图3所示。

ft - r 时亂玻前0级气 —2 恤_ 2叫E E °expi o t (t)expi o n d t/ f 时亂波前”汕/一八0圾(2洞2.光拍的获得与检测光波的频率甚高,为了要从光频0中检测出多普勒频移,必须采用“拍”的方法。

也就是要把已频移的和未频移的光束相互平行叠加,以形成光拍。

本实验形成光拍的方法是采用两片完全相同的光栅平行紧贴,一片(B)静止,另一片(A)相对移动。

《双光栅测弱振动》课件

《双光栅测弱振动》课件
特点
具有高灵敏度、高分辨率和低噪 声等特点,能够检测微弱的振动 信号。
原理及应用
原理
基于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通过测量双光栅相对位移的变化来检测振动。
应用
广泛应用于物理、工程、生物医学等领域,如地震监测、机械故障诊断、生物 医学成像等。
优势与局限性
优势
高灵敏度、高分辨率、低噪声、抗干 扰能力强等。
展望
展望了双光栅测弱振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包括提高测量精度、拓展应用领域等。
05
双光栅测弱振动应用实例
微弱振动测量
微弱振动是指振幅非常小的振动 ,通常在机械、航空、航天、医 学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双光栅测弱振动技术可以高精度 地测量微弱振动,为相关领域的 研究和应用提供可靠的测量手段

例如,在机械设备的故障诊断中 ,通过测量和分析微弱振动信号 ,可以及时发现设备潜在的故障
隐患,预防设备损坏。
生物医学应用
在生物医学领域,双光栅测弱振动技术可以用于研究生物组织的振动特性和生理功 能。
通过测量生物组织的微弱振动,可以深入了解生物组织的生理机制和病理变化,为 医学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手段。
《双光栅测弱振动》ppt课件
目录
• 双光栅测弱振动概述 • 双光栅测弱振动系统组成 • 双光栅测弱振动实验方法 • 双光栅测弱振动实验结果与讨论 • 双光栅测弱振动应用实例 • 双光栅测弱振动研究前沿与展望
01
双光栅测弱振动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双光栅测弱振动是一种利用双光 栅传感器检测微小振动的技术。
实验原理
双光栅测弱振动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激光干涉和光电转换技 术,将微弱的振动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再通过信号放大器 和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双光栅测微弱震动

双光栅测微弱震动

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一、 实验目的1. 熟悉一种利用光的多普勒频移形成光拍的原理;2. 作出外力驱动音叉时的谐振曲线。

二、 实验仪器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双踪示波器。

三、实验原理1.位相光栅的多普勒频移所谓的位相材料是指那些只有空间位相结构,而透明度一样的透明材料,如生物切片、油膜、热塑以及声光偏转池等,他们只改变入射光的相位,而不影响其振幅。

位相光栅就是用这样的材料制作的光栅。

当激光平面波垂直入射到位相光栅时,由于位相光栅上不同的光密和光疏媒质部分对光波的位相延迟作用,使入射的平面波在出射时变成折曲波阵面,如图1所示,由于衍射干涉作用,在远场我们可以用大家熟知的光栅方程来表示:λθn d =sin(1)式中d 为光栅常数,θ为衍射角,λ为光波波长。

然而,如果由于光栅在y 方向以速度v 移动,则出射波阵面也以速度v 在y 方向移动。

从而在不同时刻,对应于同一级的衍射光线,它的波阵面上的点,在y 方向上也有一个vt 的位移量,如图2所示。

图1这个位移量对应于光波位相的变化量为)(t ∆Φθλπλπsin 22)(vt s t =∆∙=∆Φ (2)带入(2)tn t d vn dn vt t d ωπλλπ===∆Φ22)((3)式中d v d πω2=把光波写成如下形式:()[]()[]t n i t t i E E d ωωω+=∆Φ+=000exp )(exp(4)显然可见,移动的位相光栅的n 级衍射光波,相对于静止的位相光栅有一个大小:d a n ωωω+=0(5)的多普勒频率,如图3所示。

2.光拍的获得与检测 光波的频率甚高,为了要从光频0ω中检测出多普勒频移,必须采用“拍”的方法。

也就是要把已频移的和未频移的光束相互平行叠加,以形成光拍。

本实验形成光拍的方法是采用两片完全相同的光栅平行紧贴,一片(B )静止,另一片(A )相对移动。

激光通过双光栅后形成的衍射光,即为两个光束的平行叠加。

实验13 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位移量实验

实验13 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位移量实验

实验13 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位移量实验实验重点预习内容:1.在实验中怎样产生光拍?2.如何计算波形数?(画图表示)3.如何计算微弱振动的位移振幅?写出公式并对每个量进行逐一解释。

4.如何听拍频信号?多普勒效应:多普勒路过铁路交叉处,发现火车从远而近时汽笛音调变尖,而火车从近而远时,音调变低。

提出“多普勒效应”。

拍:根据振动迭加原理,两列速度相同、振动面相同、频差较小而同方向传播的简谐波叠加即形成拍。

本实验是运用多普勒效应与拍效应对振动位移进行测量一、实验目的1. 理解利用光的多普勒频移形成光拍的原理;2. 理解双光栅衍射干涉位移测量原理;3. 应用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测量音叉振动产生的微小振幅。

二、实验仪器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模拟示波器、数字示波器三、实验原理1. 位移光栅的多普勒频移多普勒效应是指光源、接收器、传播介质或中间反射器之间的相对运动所引起的接收器接收到的光波频率与光源频率发生的变化,由此产生的频率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

由于介质对光传播时有不同的相位延迟作用,对于两束相同的单色光,若初始时刻相位相同,经过相同的几何路径,但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中传播,出射时两光的位相则不相同,对于位相光栅,当激光平面波垂直入射时,由于位相光栅上不同 图1 出射的摺曲波阵面的光密和光疏媒质部分对光波的位相延迟作用,使入射的平面波变成出射时的摺曲波阵面,见图1。

激光平面波垂直入射到光栅,由于光栅上每缝自身的衍射作用和每缝之间的干涉,通过光栅后光的强度出现周期性的变化。

在远场,我们可以用大家熟知的y xvd激光平面波 位相光栅出射折面波光栅衍射方程即(1)式来表示主极大位置:d sin θ=±k λ k =0,1,2,… (1) 式中:整数k 为主极大级数,d 为光栅常数,θ为衍射角,λ为光波波长。

如果光栅在y 方向以速度v 移动,则从光栅出射的光的波阵面也以速度v 在y 方向移动。

因此在不同时刻,对应于同一级的衍射光射,它从光栅出射时,在y 方向也有一个vt 的位移量,见图2。

实验35 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

实验35 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

实验35 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是一种常用的光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物理、生物、化学等领域中的振动测量和结构分析。

该方法基于光的干涉原理,通过两个光栅的干涉形成衍射条纹,利用物体微小振动引起衍射条纹的移动,再通过计算反推物体振动的位移和频率。

一、实验目的1. 学习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的原理和方法;2. 理解干涉条纹的特性和与物体振动的关系;3. 掌握光路的调节方法和光学实验仪器的使用。

二、实验仪器1. 双光栅干涉仪;2. 可调激光器;3. 振动台。

三、实验原理1. 干涉条纹的特性干涉条纹是指两束相干光在空间中干涉形成的亮暗交替的条纹。

当两束光束相向而行,相位差为整数个波长时,两光束相互干涉,形成一条亮纹,相位差为半个波长时则形成一条暗纹。

干涉条纹的图案和数量可由光干涉的波动性和光路差决定。

2. 双光栅干涉仪的原理双光栅干涉仪是一种常用的振动测量仪器,可用于测量物体在微小振动下的位移和频率。

如图1所示,双光栅干涉仪由两个光栅和一个可调激光器构成。

主光栅A发出平行光束,次光栅B接受光束并重新发出次级平行光束,两光栅之间的光程差决定了干涉条纹的数量和位置。

当物体O在垂直于光束方向上发生微小振动时,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了光程差的改变,导致干涉条纹发生位移。

此时,通过计算条纹移动的距离和时间,可以求出物体的振动频率和振幅。

3. 光路调节光路调节是双光栅干涉仪测量中的重要环节,正确的光路调节可以保证测量精度和稳定性。

调节方法如下:(1)调节第一光栅到调谐角的位置,使其正好呈现光谱分布,条纹间隔均匀。

(2)调节次光栅,使其完全接收第一光栅的光束,并尽量削减残留散射光。

(3)调节整个系统,使其能够接收尽可能多的光,工作在适当的动态范围内。

四、实验步骤2. 打开激光器,调整输出功率,并使激光能够穿过主光栅。

3. 通过调节主光栅、次光栅和镜面,将激光束反射到振动台上并尽量削减散射光。

4. 调节振动台,使其能够产生微小振动。

利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实验报告

利用双光栅测量微弱振动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利用双光栅干涉仪,测量了不同振幅、频率的微弱振动,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双光栅干涉仪具有高精度、高灵敏度、高稳定性等优点,可用于测量微弱振动。

关键词:双光栅干涉仪;微弱振动;频率;振幅;测量;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双光栅干涉仪的原理和应用。

2.掌握使用双光栅干涉仪测量微弱振动的方法和技巧。

3.研究不同振幅、频率的微弱振动的特性。

二、实验原理双光栅干涉仪是光学干涉仪的一种,它利用两个光栅形成的光路干涉,可测量物体在微小振动下所引起的位移。

双光栅干涉仪的原理如下:光源发出的光线经过第一根光栅时被分为两束光线,经过第二根光栅后再次汇合,形成干涉条纹。

当待测物体受到微弱振动时,它的表面会发生微小位移,导致光路长度发生变化,从而改变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态。

通过测量干涉条纹的变化,即可计算出物体的振幅、频率等参数。

三、实验装置本实验所使用的装置如下:1.双光栅干涉仪2.振动台3.振动源4.示波器5.信号发生器四、实验步骤1.将双光栅干涉仪放置在振动台上,并将振动源连接到干涉仪的测量端口。

2.调节振动源的频率和振幅,使待测物体发生微小振动。

3.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记录下振动幅度、频率等参数。

4.将记录的数据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五、实验结果1.不同振幅下的干涉条纹变化我们分别将振幅设置为1mm、2mm、3mm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插入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振幅越大,干涉条纹的变化越明显。

当振幅为1mm时,干涉条纹几乎没有变化;当振幅为2mm时,干涉条纹开始出现明显的移动;当振幅为3mm时,干涉条纹的移动幅度更大,且条纹之间的间距也发生了变化。

2.不同频率下的干涉条纹变化我们分别将频率设置为10Hz、20Hz、30Hz进行实验,得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插入图片]从图中可以看出,频率越高,干涉条纹的变化越快。

当频率为10Hz时,干涉条纹的变化较为缓慢;当频率为20Hz时,干涉条纹开始出现较快的移动;当频率为30Hz时,干涉条纹的移动速度更快。

双光栅检测微弱振动位移量附录双光栅检测微弱振动位移量讲义

双光栅检测微弱振动位移量附录双光栅检测微弱振动位移量讲义

) (1)
式中 m 为衍射级数,d 为光栅常数,θ 为衍射角,λ 为光波波长。
如果光栅在 y 方向以速度 u 做简谐振动,则从光栅出射的光的波阵面也以同样速
度做简谐振动,因此在不同时刻,对应于同一级次的衍射光线,从光栅出射时,在 y 方
向将会产生位移量 ut,
图 1 光栅衍射原理图
如图 2 所示。
(6)
其中 ξ 为光电转换常数。
因光波频率很高,(6)式中第一项、第二项、第四项,光电池无法分辨,第三项为拍频
信号,因为频率较低,光电池能做出相应的响应,其光电流为可表示为
is = ξ{E10 E20 cos[(ω0 + ωd − ω0 )t + (ϕ2 − ϕ1 )]} = ξ{E10 E20 cos[ωd t + (ϕ 2 − ϕ1 )]}
数据处理
1.求出音叉谐振时光拍信号的平均频率; 2.求出音叉在谐振点时作微弱振动的位移振幅; 3.用坐标纸作图,做出音叉的频率~振幅曲线; 4.选作内容:做出音叉不同有效质量时的谐振曲线,定性讨论其变化趋势。
讨论题
1.如何判断动光栅与静光栅的刻痕已平行? 2.作外力驱动音叉谐振曲线时,为什么要固定信号功率?
4.谐振曲线的测量:在音叉谐振点附近,调节驱动信号频率,频率间隔 fn=(f0±0.1n)HZ,f0 是谐振频率,n=0,±1,±2 选 5 个点,分别测出对应拍频波的波数,计算出相应的振幅 An。
5.选作内容:改变音叉的有效质量,可以将塑料软管依次放入音叉不同位置的小孔里, 或将橡皮泥粘在音叉的不同位置,研究音叉谐振曲线的变化规律。 三、报告要求
图 2 用移动的皱褶波面来解释多普勒效应 (a)褶皱波面的相位超前 (b)不同衍射级次的频移

双光栅微弱振动实验报告

双光栅微弱振动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

3. 通过实验验证双光栅技术在微弱振动测量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二、实验原理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技术是基于多普勒频移原理。

当振动体相对于光栅运动时,光栅上的衍射条纹发生位移,从而导致入射光与反射光之间的相位差发生变化。

通过测量相位差的变化,可以计算出振动体的位移。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2. 数字示波器3. 音叉4. 激光器5. 信号发生器6. 频率计四、实验步骤1. 将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的Y1(拍频信号)和Y2(音叉激振信号)输出接口分别连接到数字示波器的X(CH1)和Y(CH2)输入端。

2. 打开激光器、信号发生器和频率计,调节相关参数,确保激光器发出稳定的光束。

3. 将音叉放置在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的测量平台上,调整测量仪的位置,使激光束垂直照射到音叉上。

4. 打开示波器,观察拍频信号和音叉激振信号的波形,并记录数据。

5. 调整音叉的振动幅度,观察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分析振动体的位移情况。

6. 通过频率计测量音叉的谐振频率,计算振动体的振动周期。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成功测量到了音叉的微弱振动,示波器上的波形图显示了振动体的位移情况。

2. 通过调整音叉的振动幅度,我们可以观察到示波器上的波形变化,从而得到振动体的位移信息。

3. 实验结果表明,双光栅技术在微弱振动测量中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能够满足微弱振动测量的需求。

六、结论1. 本次实验通过双光栅技术成功地研究了微弱振动现象,验证了该技术在微弱振动测量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 双光栅技术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工程、医学、物理等。

3.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器的操作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实验奠定了基础。

七、注意事项1. 实验过程中,注意保持激光器的稳定性,避免光束偏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光栅测弱振动在工程技术上,往往需要对微小振动的速率和幅度予以精确的测量,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对微弱振动的研究更是有着深远的意义。

在众多测量技术中,“双光栅”测量法以其简单实用的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双光栅测弱振动是将光栅衍射原理、多普勒频移原理以及光拍测量技术等多学科结合在一起,把机械位移信号转化为光电信号测量弱振动振幅的一个实验。

1实验要求1. 实验重点①熟悉一种利用光的多普勒频移效应、形成光拍的原理及精确测量微弱振动位移的方法。

②了解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的原理和使用。

③作出外力驱动音叉时的谐振曲线,并研究影响共振频率和振幅的因素。

2. 预习要点①本实验是如何获得光拍的?你觉得还有其它方法产生光拍吗?②由本实验的光拍信号你可以获得哪些信息?③你认为哪些因素会影响共振频率?作外力驱动音叉谐振曲线时,音叉驱动信号的功率需要固定吗?④本实验中如何才能调出光滑的光拍?2 实验原理如果移动光栅相对静止光栅运动,使激光束通过这样的双光栅便产生光的多普勒现象,把频移和非频移的两束光直接平行迭加可获得光拍,再通过光的平方律检波器检测,取出差频讯号,可以精确测定微弱振动的位移。

1.位相光栅的多普勒位移当激光平面波垂直入射到位相光栅时,由于位相光栅上不同的光密度和光疏媒质部分对光波的位相延迟作用,使入射的平面波变成出射的摺曲波阵面,见图1,由于衍射干涉作用,在远场,我们可以用大家熟知的光栅方程即(1)式来表示:θnλsin( 1 )d=(式中d为光栅常数,θ为衍射角,λ为光波波长)然而,如果由于光栅在y 方向以速度v 移动着,则出射波阵面也以速度v 在y 方向,从而,在不同时刻,对应于同一级的衍射光线,它的波阵面上出发点,在y 方向也有一个vt 的位移量,见图2。

这个位移量相应于光波位相的变化量为)(t φ∆。

θλπλπφsin 22)(vt S t =∆∙=∆( 2 )图2 不同时刻,动光栅的同级衍射光线发生的位移图3 动光栅的衍射光(1)代入(2):d n vtt λλπφ2)(=∆=2d vn t n t dπω= ( 3 )图1 位相光栅式中2d vdωπ=。

现把光波写成如下形式: []))((exp 00t t i EE φω∆+=[]t n i dE )(exp 00ωω+= ( 4 )显然可见,运动的位相光栅的n 级衍射光波,相对于静止的位相光栅有一个的多普勒频移量,如图3所示。

设ωωωdan +=0(5 )2.光拍的获得与检测 光频率甚高,为了要从光频ω0中检测出多普勒频移量,必须采用"拍"的方法。

即要把已频移的和未频移的光束互相平行迭加,以形成光拍。

本实验形成光拍的方法是采用两片完全相同的光栅平行紧贴,一片B 静止,另一片A 相对移动。

激光通过光栅后所形成的衍射光,即为两种以上光束的平行迭加。

如图4所示,光栅A 按速度V A 移动起频移作用,而光栅B 静止不动只起衍射作用,图4双光栅的衍射故通过双光栅后出射的衍射光包含了两种以上不同频率而又平行的光束,由于双光栅紧贴,激光束具有一定尺度故该光束能平行迭加,这样直接而又简单地形成了光拍。

当此光拍讯号进入光电检测器,由于检测器的平方律检波性质,其输出光电流可由下述关系求得:光束1:)(1101cos ϕω+=t E E ;光束2:])[(20202cos ϕωω++=t d E E ,光电流:)(212E E I +=ξ⎪⎪⎪⎭⎪⎪⎪⎬⎫⎪⎪⎪⎩⎪⎪⎪⎨⎧+++++-+-++++++=)]()[()]()[(])[()(1200201012002010202220102210cos cos cos cos ϕϕωωωϕϕωωωϕωωϕωt t t t d d d E E E E E E ( 6 )因光波频率ω甚高,不能为光电检测器反应,所以光电检测器只能反应(6)式中第三项图5 光拍波形图拍频讯号:[]{})(122010cos ϕϕωξ-+=t s dE E i ,光拍如图5所示,光电检测器能测到的光拍讯号的频率为拍频n v v FA A d dθπω===2拍( 7 ) 其中d n 1=θ为光栅密度,本实验100=n θ条/mm3.微弱振动位移量的检测图6光拍法测量振幅,取T/2的光拍波形计数从(7)式可知,F拍与光频率ω0无关,且当光栅密度n θ为常数时,只正比于光栅移动速度vA,如果把光栅粘在音叉上,则vA是周期性变化的。

所以光拍信号频率F拍也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微弱振动的位移振幅为:dt dt t v T T n F A⎰⎰==202021)(21θ拍dt TFn ⎰=221拍θ(8)(8)式中T 为音叉振动周期,dt TF⎰2拍可直接在示波器的荧光屏上计算(数出)波形数而得到,因为dt TF⎰2拍表示T/2内的波的个数,其不足一个完整波形(波群的两端)的首数及尾数,可按反正弦函数折算为波形的分数部分,即波形数=整数波形数+分数波形数360sin360sin 011ba--++(9)式中,a,b 为波群的首尾幅度和该处完整波形的振幅之比。

波群指T/2内的波形。

分数波形数包括满1/2个波形为0.5满1/4个波形为0.25。

波形计数以如图6为例,在T/2内,整数波形为4,首数部分已满1/4个波形,尾数部分b=h/H=0.6/1=0.6,代入(9)式即可得光拍波形数。

3 仪器介绍1.仪器用具半导体激光器(波长650nm ),双光栅(100条/mm ),光电池,音叉(谐振频率约410Hz),导轨,双综示波器和音叉激励信号源等 2.光路图7 光路图4.实验内容1.连接将双踪示波器的Y1、Y2、X 外触发输入端接至双光栅微弱振动测量仪的Y1、Y2、X 输出插座上,开启各自的电源。

2.操作(1)几何光路调整调整激光器出射激光与导轨平行,锁紧激光器。

(2)双光栅调整静光栅与动光栅接近(但不可相碰!)用一屏放于光电池架处,慢慢转动静光栅架,务必仔细观察调节,使得二个光束尽可能重合。

去掉观察屏,调节光电池高度,让某一束光进入光电池。

轻轻敲击音叉,调节示波器,配合调节激光器输出功率,应看到很光滑的拍频波。

若光拍不够光滑,需进一步细调静光栅与动光栅平行。

(3)音叉谐振调节固定功率,调节频率旋钮,使音叉谐振(此时光拍波形数最多)。

调节时用手轻轻地按音叉顶部,找出调节方向。

如音叉振动太强烈,将功率适当减小,使在示波器上看到的T/2内光拍的波形数为12个左右较合适。

(4)测出外力驱动音叉时的谐振曲线,小心调节“频率”旋钮,作出音叉的频率--振幅曲线。

(5)改变音叉的有效质量,研究谐振曲线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改变质量可用橡皮泥或在音叉上吸一小块磁铁。

注意,此时信号输出功率不能改变)(6)改变音叉的质量分布,研究谐振曲线的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

(7)改变功率(用激励信号的振幅U2表征大小)观察共振频率和共振时振幅的变化,并分析原因。

3.数据处理作图法作出不同情况下的谐振曲线,比较不同,并给出相应的理论依据。

5.实验后思考题1.本实验测量方法有何优点?估算测量微振动位移的灵敏度是多少?2.改变音叉驱动信号的功率测得的频率-振幅曲线会变化吗?3.从理论上说明改变音叉的有效质量频率-振幅曲线为什么会发生变化。

6.实验注意事项1.静光栅与动光栅不可相碰2.双光栅必须严格平行,否则对光拍曲线的光滑情况有影响。

3.音叉驱动功率无法计量其准确值,以激励信号在示波器上显示的振幅为准(P~U2/R)。

4.注意调节光电池的高度,因为它对光拍的质量有很大影响,并非让光电池完全对准光斑效果就是最好。

Talbot长度的测量Talbot效应又叫做衍射自成像效应,是指当一束单色平面光照射一个衍射器件(如光栅)时会在该衍射器件后的一定距离处出现自身的像。

自1836年H.F.Talbot首次报道了这种周期性物体的衍射自成像效应以来,对Talbot效应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一直没有间断。

这种自成像效应已经在光学精密测量、光信息存储、原子光学、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具体如光路调整、光信息处理、透镜焦距的测量、相位物体的折射率梯度测量、物体表面轮廓推算等。

基于Talbot效应的阵列照明器也已经在光通信、光计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准确测量Talbot长度,对正确理解傅里叶光学的有关概念,并更好利用Talbot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利用动态叠栅条纹光电信号的调制度测量Talbot长度的方法,该方法原理简单,现象直观,且准确度较高。

1.实验要求1.实验重点①通过实验,了解的基本理论,加深对其基本概念的理解。

②认识Talbot 效应在光学中的应用及其重要意义。

③掌握利用动态叠栅条纹测量不同光栅Talbot 长度的方法。

2. 预习要点①一束激光打到平行的双光栅,透射光打到到光电池上输出的光电信号分别从衍射理论和傅立叶光学理论出发推导出的结果是否一致?②2G 所在导轨的最小分度是0.1mm ,预测该实验中100条/mm 和30条/mm 的光栅组对应Talbot 长度的理论值,并设计方法具体如何测量。

③Talbot 效应必须用单色平面波照射双光栅才产生吗?3. 实验原理Talbot 效应是指当以单色平面波或单色球面波照明一透明周期性物体时,在物体后的某些平面上将重复出现周期性物体的像,即不用任何透镜就可得到物体的像,这些像称为Talbot 像,像与物体的距离称为Talbot 长度。

不同的周期性物体,其成像位置即Talbot 长度也不同。

本实验从傅里叶光学理论出发,利用动态叠栅条纹研究和测量光栅的Talbot 长度。

设二元振幅光栅1G 的光栅常量为d ,在光栅平面上建立坐标系xoy (图1),x 方向垂直于栅线。

光栅透过率函数的傅立叶级数的复数形式为:()exp(2)nn xT x A i n d π∞=-∞=∑ (1) 式中n A 为傅立叶系数。

当光栅在x 方向有一平移0x ,则透过率函数可写为:0()exp(2)n n x x T x x A i ndπ∞=-∞--=∑(2) 现用振幅为1的单色平行光垂直照明光栅,在近轴条件下,经1G 投射在z 处111x o y 平面上的光场复振幅表达式为:20111(,)exp(2)exp[()]n x x U x z A i n i x x dx z d zππλ∞-∞-=∙-⎰ (3)整理得:210122()(,)exp n n n x x zn U x z A C i d d λπ∞=-∞⎧⎫⎡⎤-⎪⎪=-⎨⎬⎢⎥⎪⎪⎣⎦⎩⎭∑ (4)光强可写为:2101022()cosexp[]n n n x x zn I I C i d dπλπ∞=-∞-'=∙∑ (5) 为获得叠栅条纹,在z 处放上光栅常量仍为d 的光栅2G ,栅线方向和1y 轴有夹角θ(如图1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