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61张PPT)

人教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课件(共61张PPT)

”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
受之重”。下面对“辫发之争”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深受欧美文化的影响
C
)
B.体现了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反映了国人文明程度的不一
中国近代奇女子张幼仪在三岁那年(1903年)被迫缠 脚三天,但最终在二哥“现现在在再再也也没没人人觉觉得得缠缠脚脚好好看看了了”
清末婚礼
五四前婚礼
蒋介石与宋美龄的 结婚照
★传统婚姻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民 国时已开始改革。
跪 社交礼仪

称呼上:
“老爷”“大人”
“先生”“同志”
作 历法上:
揖 农历
公历
并添加国庆、 元旦等新节日
见面礼:跪拜、作揖
鞠躬、握手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思考:1.近代以来,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化中贯穿 着什么矛盾?
西餐馆、面包房、咖啡店,….时尚
住宅 深宅大院
普通民居
传统民居与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
习俗 包办婚姻 风尚 迷信缠足
断发易服、废止缠足、新式婚礼、社交礼仪
导致变 化的重 要因素
1.鸦片战争后,西方国家的生产生活方式涌进我国; 2.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和影响; 3.政府政策的影响 4.先进中国人的努力和倡导
我的观点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节日, 而是我们丧失了很多很多的记忆!
我们不是没有我们的文化, 而是我们丧失了太多太多的自信!
一个没有自己节日的民族, 是一个浅薄无知的民族!
一个放弃自己文化的民族, 是一个走向堕落的民族!
学后反思:通过本课学习,你的感悟有哪些?
改革开放前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决定的。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28张ppt)

二、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农民分得了土地,城市居民解决了就业的 问题,人民生活逐步得到了改善。
2、50—70年代,勤俭节约、无私奉献是 中国社会风尚的主流,但生活水平总体较低
3、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民社会生活 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因:
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 目标。
(3)“住”的方面 住房状况不断得到改善,1995年启多样化,良好社会风尚逐步形成
中山装是孙中山先生倡导的一种具有特殊意 义的服装,
中山装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 扣代表孙中山先生所倡导的三民主义,上衣 四个兜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的统一。
中山装以特有的政治含义很快被中国的知识 分子和青年学生接受并迅速推广开来。
表现:
(1)“穿”的方面
从灰蓝单调的服装走向五彩缤纷,由单一 款式走向多样化。
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 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2)“吃”的方面: 1987年,中国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 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还发动了“菜篮子工 程”。
住:在沿海和内地大城市,开始出现了欧式洋 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
2、社会风俗方面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断发易服” “废止 缠足” ,并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民国时期: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 城市里,简约婚丧仪式
在中国的城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中国广大农 村仍处于落后、封闭的状态。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的封闭状态和保守的观 念,使城市与农村的联系少,交流少,而与外国 的联系就几乎为零。
第五单元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时间
184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中餐:把追求美味 奉为首要目的。 西餐:以讲究营养 为最高准则。
一、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1、表现 (1)物质生活
时间
1840—1949
衣 男: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 女:旗袍
食 传统饮食→西餐、面包、咖啡
想的传播; (3)先进的中国人的倡导; (4)国民政府的推动。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表现
时间 衣 食 住 社会风尚
20C50 —70S
朴素
50年代 流行“列宁装”和“布拉基”
“做套列宁装,留着结婚穿”,是 当时年轻人的流行说法。 列宁装本是男装上衣,却在当时的中国演变出女装,并成为革 命时装。它的外观是西服领、双排扣、双襟中下方均带一个暗斜口 袋。穿列宁装、留短发是那时年轻女性的时髦打扮,看上去既朴素 干练又英姿飒爽,所以它具有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社会风尚
物质匮乏,生活必需品 要凭票计划供应。
二、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住
简单 拥挤
社会风尚
住房拥挤, 家具简陋。
二、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改革开放前)
时间
20C50 —70S
衣 朴素
表现 食 住 社会风尚
简单 拥挤 勤俭节约 无私奉献
改革开放以后
食物总类逐渐增多
美丽的家
三、改革开放以来
时间 衣

_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_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意义:礼节上的尊卑观念已为平等观念所取代
告示:今日剪辫者奖酱肉面一碗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 土葬,是各个民族都实行过的葬法,汉族历行 土葬。迄今在某些少数民族和我国北方地区和 落后的农村地区仍然实行 火葬,在商代,一些边远民族已经有火葬习俗。 后来,受佛教的影响,真正意义上的火葬慢慢盛行。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 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 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 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 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 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你如何看待 这种现象和观点?说说你的理由。
服饰方面(三大阶段)
阶段
鸦片战争后至 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后 至十一届三中 全会 十一届三中全 会至今
干烧鱼
湘菜
徽菜 红煨鱼翅
符离集烧鸡
川菜
香辣炒蟹
金牌烧乳鸽 迎宾花篮
粤菜 鲁菜浙菜ຫໍສະໝຸດ 西湖醋鱼 清炖蟹粉 狮子球苏菜
各式西餐
老北京的建筑经典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中国建筑文化体现出很强的内向性和封闭性
最早出现在租 界的“洋房”
里弄住宅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起居 方式已完全西化,建筑高度一般三层,有的甚 至四层。
50年代女性的又一时尚——布 拉 吉
年 代 的 流 行 绿 军 装 ——
60
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下 人民生活艰苦,需凭票购物。
2、改革开放以来
(1)原因: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目 标,实行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
衣 食 五彩缤纷 、款式多样 、 彰显个性 解决温饱;注重膳食结构和营养配置 宽敞、舒适、环境优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4课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迁(共30张PPT)
西方建筑文化以外向 和开放著称
西式家具陈设
中完西全合欧璧化((上花海园的、石别库墅门)
婚姻法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
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
计士校国,周。8第女自年未家×1一利由×行资月,条益、禀及止现的一明 不,年父 动各封夫废2母 产8学建一除岁,可士主 妻包,即达如义 、办久在5有万寓婚 男强门与元北姻 女迫前×之京×挂制 权、数,具一度 利男。现有招。 平尊自执同夫实等女悬教等广牌行、卑鞭之告之于能男保、牌日京力护女漠,起师及上妇婚视,某资书女姻子至女产女民学学 者,和每子日女午合后4法时权至益6时的,新为民会主谈期主,义务婚请姻应制时度驾。临可也” 据 相地爱第止赵的,二干树刘却条涉理家遭的寡峻 到《山 双妇禁小村 方婚止二里 父姻重黑,母自婚结的民由、婚反兵。纳》对队剧禁妾。长情小二止。:黑二任禁1黑的何止94与父2人童同亲年藉养二村山婚媳孔姑西姻。明娘某还于抗关禁私小日下芹根 给二系黑问收题了索个童取养财媳物;。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 光小 与 命芹小,、第许嫁二媒宣三任给黑妁之条何吃喜之交一喝 结 言,嫖 良 ”方结盛赌 缘 的对婚行的 , 婚他须吴姻冲文方男广制破明加女荣度了结以双。在。婚强方于我,小国迫本倡芹延或人抛续于任完弃几都何全家千会第自庭年商三愿包的埠者,办“,婚父加不内姻母,之 地亦以渐干行涉之。。 ——徐珂《清稗类钞》
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 革开放的影响)
(2)变迁的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 的趋进。
(3)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乙:摘编自1919年末长沙《大公报》的一则报道。 李欣淑幼年时,父为其订了亲,未婚夫不幸去世,父母准备叫她守 “望门寡”。李欣淑在女校念过书,不满这种包办婚姻,因而反抗出走, 到北京工读。她说:“我于今决计尊重我个人的人格,积极的和环境 奋斗,向光明的人生大路前进。” 结论: ①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新旧交织,保守和进步共存。 ②社会进步是女性解放的重要前提。 互动探究(1)根据史料,概括指出兴趣小组得出结论①的依据(举 一例说明即可)。 (2)根据史料乙并结合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发展现状,对结论②加 以阐述。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5.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 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解析20世纪60年代,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 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与这一时 期的政治有很大关系,这说明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故D项正确。 答案D
杂多样的景象,且社会生活的变化地域之间严重不均衡。②近代社
会生活的变化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密切相关,随着中国民主化进
程的发展而不断加深。③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
面向世界、由过去的封建传统一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探究点
随堂训练
图解识记近现代物质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课堂篇探究学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
随堂训练
课堂篇探究学习
提示(1)应结合具体事实进行概括归纳,准确说明事实与结论①的 关系,举一例说明即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30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共30张PPT)
感受历史沧桑
品味今昔时尚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课标要求】
了解近现代以来人们衣、食、住和习俗方面变化 的史实,探讨变化特征和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1)长袍马褂 服饰有何变化?
(2)西装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民国成立后流 行,与长袍马褂同时并存。
前身四个口袋:礼、义、廉、耻
合作探究
分析总结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与习俗变迁的特征。 1、受西方文明的影响明显 2、中西合璧、新旧并存 3、沿海到内地、城市到农村,地域之间发展不均衡 4、平等、民主和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 总特征: 封建、传统、保守 开放、现代化、国际化
合作探究
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迁的 主要因素。
3.服饰变迁的原因 (1)受当时政治经济状况的影响和制约; (2)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 (3)国家政策在社会生活上的反映。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至今
1.代表性服饰 异彩纷呈 2.服饰特征
个性、大方、多样、时尚
3.服饰变迁的原因 (1)改革开放,思想解放; (2)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1.外因: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2.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
(1)政治:政治环境、形势变化 (2)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3)思想:思想观念的变化 (4)科技:科技革命的推动
合作探究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近现代物 质生活和习俗变化造成的影响? 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 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 度,中国逐渐废除一些传统陋习,开始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侵入, 导致中国传统文化一步步沦丧,如每年圣诞节、情 人节,商家和顾客都会热烈投入,而一些传统节日 如端午节、中秋节的气氛却远不及西方节日。作为 当代青少年,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持什么态度呢?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对点训练】
1.近代历史上,中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断 发易服”“废止缠足”的主张最先出现于( B ) A.洋务运动时期 B.维新变法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新文化运动时期 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中孕 育出了许多新的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以下 最具代表性的是( B ) A.西装 B.中山装 C.洋楼 D.四合院
(3)住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4)风俗: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和婚嫁仪式变化
戊戌变法时维 新派主张“断 发易服”“废 止缠足”
辛亥革命前后, “断发易服” 具有反清革命 的色彩。 民国时期,政 府颁布 “剪辫 易服”和“废 止缠足”等法 令。
断发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 亲,邦交不结矣。且物资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则摇,误缠机 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 相容也。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废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 童牵弄,既缘国弱,天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 损。 —— 康有为《请断发易服改元折》 材料二 这种愚昧的风俗,是满洲人强迫我们做成的,必须等全体的中国 人决心把它剪掉,或者至少要有一个大多数,使全世界都知道才行。并且 这种发辫不过是中国所受许多侮辱中一种,我们应该立刻地把许多侮辱去 掉的。 ——《孙中山年谱长册》(上册)
②.变化
首先,通商口岸的“洋布” 、“洋装”渐渐进入城 市百姓生活。 其次,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由来:孙中山结合中西样式 设计 ·含义:四个口袋表示“国之 四维”(礼、义、廉、耻); 门襟五个纽扣表示孙中山的五 权分立主张;袖口三个纽扣则 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 民生);上衣袋倒立的笔架代 表要以文治国;后背不破缝表 示国家和平统一之大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家槐《海南近志》
材料三:甲午中日战争前30年间,民族资本的总额只有680万 元,而甲午战争后三年间,民族资本总额就增加了一倍多 ···1912至1919年,新建厂矿企业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其中 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化工、皮革、卷烟等行业也相当发 展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供了物质基础
材料四:谭嗣同主张以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平等原则代替 封建主义的婚姻家庭伦理。另外,谭嗣同盛赞西方社会的文明 婚俗.“夫妇择偶判妻,皆内两情相愿,而成婚于教堂”
——《谭嗣同全集》下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51页 。
先进中国人的提倡,西方民主思想源自影响本课练习1.“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 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 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
这一材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中的新气象 B.戊戌变法产生的社会变化 C.民国初年的社会风貌 D.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带来的
社会变化
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
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
跪拜仪式,称呼上用“先
生”、“同志”取代“老
爷”、“大人”,这一变化 本质上体现了( )
A.民主共和的平等精 神 B.近代化的历史趋势
见不合可以离婚。消息传开来,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舍。 ——《蔡元培:三次婚姻,见证时代变迁》金羊网
1、材料中蔡元培的征婚启事为什么让“媒人们顿时一个个退避三 舍”?
蔡元培的行为和思想与传统生活和婚姻习俗差别很大,在当时 是离经叛道。 2、你知道旧中国有哪些陋习嘛?
缠足、蓄辫、包办婚姻、繁琐的婚丧仪式等。
C.西学在中国的发 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
课堂小结
服饰
长袍马褂——西装、 中山装、 旗袍、列宁装、款式 多样、玲琅满目等
饮食 建筑
传统饮食——西餐、糖果、糕点、饮料,温饱,多样
四合院——欧化的别墅、花园洋房、高级公寓,新农村 单元房
社会 风俗
新式婚礼、简洁葬礼、剪发、禁缠足、鞠躬、握手 、新风尚
西装
中山装
末代皇帝溥仪与皇后婉容的合影
满族妇女一般都穿长 度到脚的宽长袍,外 面再罩一件像背心的 坎肩。
旗袍是在二十世纪上半叶 由民国服装设计师参考满 族女性传统旗服和西洋文 化基础上设计的一种时装 , 是一种东西方文化糅合现 象。
旗袍
从图片可以看出,女装的变 化趋势是什么?
旗袍的改良向称身适体、短 袍窄袖发展
(5)农村落后,沿袭传统风俗习惯。
基本状况:广大农村仍然处在落后 、封闭的状态。传统风俗习惯,在 农村坚如磐石沿袭下来
深度探究一:根据下列材料总结归纳影响近代社会生活 变迁的因素
材料一: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
民的禁锢。…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
《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长垂,不
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
求放足、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
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
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发民智的意义。
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治运动的推动;
材料二:“中华民国元年春,正月,元旦,南京临时政府公布采用 阳历纪元,定五色旗为国旗,革去长揖磕头之礼,代之以握手与鞠 躬;大人老爷之称,改呼先生或衔职;男子劝其剪发,女子禁其缠 足;吸食鸦片者,严令戒绝。凡属国民,一律平等……”
第14课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 迁
1 了解近学代习以目来标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
2 探讨并掌握其变化的原因(重点难点)
合作探究
1840---1949
建国初--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以后
你会以怎样的流行装扮去赴宴? 在饭桌上会看到什么新式的食物? 你参观了新房,发现从里到外有什么时代特色?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图片中看,社会习俗有了哪些变化?
旧习
婚姻包办 男子留辫 女子缠足 婚丧仪式繁琐 社交礼仪:跪拜、老爷
改变
婚姻自由 剪辫易服 废止缠足 仪式文明简约 社交礼仪:握手、同志、先生
采用公历、增添新节日
特别提示:戊戌变法时发出变革呼声,辛亥革命时 “断发易服”具有革命色彩,民国时期颁布相应法律。 但这只是在大城市的变化,新中国成立前,传统的风俗 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不同时期,社会习俗不同,你知道在你参加婚礼的时代,有哪些 社会习俗在悄然形成吗?
一、动荡中的近代社会生活变迁
1、变化的表现:
(1)衣:
①.清代服饰
长袍马褂是清朝男子常穿的 服饰。马褂是穿在长袍外面 的短褂子,长度只到腰际, 本来是北方人在骑马时穿的 。
②.变化 近代中国服饰变革(男装)
长袍,马褂
(3)住 传统民居和欧式洋房、中西合璧豪宅的出现
1900年夏,他的原配夫人病逝,那时蔡元培才33岁。为他提 亲的人多得踏破了门槛。蔡元培面对纷至沓来的媒人,磨浓墨、铺 素笺,挥毫写下了一张征婚启事贴在书房的墙壁上。他提出了五个 条件:第一是不缠足的女性;第二是识字的;第三是男子不得娶妾、 不能娶姨太太;第四,如果丈夫先死那么妻子可以改嫁;第五,意
谢谢
裙西 子装 等、
长 衫 、 中 山 装 、 旗 袍 、 学 生 装 、 西 式
(2)食: ①.传统饮食
北方饮食
南方饮食
②.变化:开始出现西式餐饮 。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
市里也开始出现西餐馆,还 有面包房、咖啡店。西式的 糖、烟、酒和饮料传入。
中国传统建筑中,以宫殿和都城的规划成就最高, 体现皇权和森严的等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