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431024-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中英文)

1. Have good composition ability and be familiar with the plane composition design method.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074104741
课程名称
平面构成
英文名称
Planar formation
课程类别
专业基础课
课程性质
必修
学时
总学时32:理论课学时10:实践学时22
学分
2
开课学期
第一学期
开课单位
设计学院
适用专业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
授课语言
中文
先修课程
造型基础(一)
毕业要求(专业培养能力)
由于是学科基础课程,主要从平面与色彩构成上体现能力:
074104741
Course Title
Planar formation
Course Category
Disciplinary Basic Course
Course Nature
Compulsory Course
Class Hours
32hours
Credits
2
Semester
Second semester of each school year
教材及参考书
《平面构成设计》,史启新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5
《色彩构成设计》,张彪主编,安徽美术出版社,2003,5
平面构成课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课教学大纲(专业必修课42课时)一、课程性质和任务本课程是一门横跨美术设计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课程的任务是研究诸如广告设计、印刷设计、室内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各个应用设计专业共通的与平面有关的基础视觉造形要素以及造形要素的用法即造形文法。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设计作品中形态、构图、表现方法及其他与平面造形有关的技巧、材料的效果。
(一)知识教学目标1、理解冠有“基础”二字的学问。
2、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概念。
3、平面构成同艺术设计作品的相互关系及时代特征。
4、熟悉平面构成的设计和制作程序。
5、掌握平面构成的造形文法。
6、明确平面构成的追求方向。
(二)能力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对平面抽象形式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及绘制能力。
2、培养学生对平面形式的实验能力。
3、培养学生在平面范畴中运用材料制造效果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使学生明确专业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提高视觉修养。
2、注重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3、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强化设计自觉性。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一)平面构成概述课程内容1、作为基础造形的平面构成。
2、平面构成追求的方向。
3、平面构成的内容。
4、平面构成的应用领域。
5、平面构成及艺术设计作品的对比赏析。
教学要求1、理解平面构成作为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意义和作用。
2、了解平面构成同艺术设计的互动关系。
(二)平面构成的造形要素课程内容1、材料与用具:色料、纸张、作图相关器具、加工器具等。
2、形态构成的要素:点、线、面、立体、空间、色、质感、形。
教学要求1、熟悉平面构成的材料及用具并能自觉运用,丰富经验。
2、了解并运用点、线、面的各自特性及其相互关系。
3、了解抽象立体形态的二次元空间表现。
(三)造形文法——构图课程内容1、离心的构图2、向心的构图3、构图的平衡感觉教学要求1、掌握处理形的分割或配置的有关构图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画面整体的控制能力以及平衡能力。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引言在美术教育中,平面构成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通过学习平面构成,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构图技巧,提升自己的创作能力,并培养对美感的敏感性。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合理安排平面构成教学,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平面构成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称、平衡、重心、对比等概念的介绍和解释。
(2)平面构成的技巧和方法:包括线条构成、形状构成、颜色构成等方面的知识介绍。
(3)平面构成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现有的艺术作品,教导学生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
2. 教学方法(1)示范和讲解:教师可以通过示范和讲解来介绍平面构成原理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
(2)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练习和实际操作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技能。
(3)讨论和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作品并相互评价,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提高创作能力。
四、教学步骤1. 知识导入介绍平面构成的概念和重要性,引发学生对平面构成的兴趣。
2. 知识讲解讲解平面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技巧,包括对称、平衡、重心、对比等概念和方法。
3. 示范演示通过示范作品,向学生展示如何运用平面构成原理进行创作,并解释创作过程中的思考和技巧。
4. 学生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所学知识和技巧创作自己的作品。
5. 学生作品分享与评价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分享与评价,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和提出建议。
6. 知识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平面构成在其他艺术领域中的应用。
五、教学评价1. 学生作品评价:根据学生的创作能力和作品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2. 学生口头表达评价:通过讨论和展示,鼓励学生口头表达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
六、教学资源1. 教学材料:提供平面构成的相关教学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等。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五篇)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五篇)第一篇:平面构成教学大纲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平面构成这门课程是优越设计团队所设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应用美术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教学形式为面授辅导,所学的教材为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的《平面构成》(黄刚编著)。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平面图形的构成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对平面设计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前三章为复习前设计软件技巧)第四章 :平面构成设计的点、线、面学时:4小时第五章 :渐变学时:3小时第六章 :重复第七章 :近似第八章 :骨格第九章 :发射第十章 :特异第十一章 :对比第十二章 :密集第十三章 :肌理第十四章: 空间第十五章: 图与底第十六章: 打散第十七章: 韵律第十八章: 分割第十九章: 平衡第二十章: 基本形的多种排列以上内容以每课15-20个实例为主,并且每课后独立设计2-5个相关作品学时:3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4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5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2小时学时:3小时学时:7小时学时:2小时第二篇:平面构成教学大纲《造型2》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造型2 课程编号: LMH1122005一、开设院部: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二、教学对象:艺术设计系三、教学目的: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的基础课,是设计者在处理现实用设计之前如何运用视觉语言的基础训练之一,是视觉艺术界研究平面形象构成的学科。
通过构成理论的教学,①使学生基本掌握视觉元素中的点、线、面的种类、性质以及它们之间在二维空间中的构成种类、方式,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关系构成表现,探索形式美法则怎样在具体构成中体现样式,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具体构成中的表现;②让学生掌握审美价值的原理、规律、法则和技法,掌握规律,运用逻辑的、抽象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图形配置。
平面构成理论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编制说明:理论28学时,40实践。
学分:4.5二、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1.课程性质:平面构成是广告专业的造型基础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用的基础课程之一。
2.教学目的:平面构成,是一种视觉形象的构成。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在平面设计中,如何创造形象,怎样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如何掌握美的形式规律,并按照美的形式法则,构成,设计所需要的图形,从中培养设计人员的审美能力,并提高其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平面构成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拓展设计思维,为专业设计提供方法和途径,同时也为各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技法支持,为今后的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以及产品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的总体要求:1、基本要求:平面构成的学习重点在于造型,它不是技术的训练,也不是模仿性的学习,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效的方法,在设计造型的过程中,主动地根据所限制的条件,有意义地去组织与创造,在反复的练习中获得能力的训练和创造力的开发。
采用讲课与作业指导的方法,通过讲课使学生掌握平面构成的一般理论和技巧,通过大量的作业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本课程要求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理解并掌握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能够理解综合构成中的具体方法并进行形象思维和设计创意。
2、与相关课程的联系:与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有着相辅相成的依存关系。
3、课程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构图能力的培养,难点在于培养创新能力。
四、课题(项目、案例)内容及考核目标:第一课题构成概述这部分知识点的学习目的和重点是帮助学生建立起针对本学科的全局观,以及本门课程的学习方法。
熟练掌握:1、平面构成的定义。
2、平面构成的目的。
掌握:1、平面构成的学习途径。
2、平面构成的材料与工具的准备。
理解:1、电脑在平面构成的作用。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平面设计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总学时:72 理论学时:36 实践学时:36适用专业:广告与装潢设计一、课程的教学目的、性质和任务平面构成是广告与装潢设计的基础课,是设计者在处理现实用设计之前如何运用视觉语言的基础训练之一,是研究平面形象构成的学科。
本课城的任务:训练和提高二维空间的形象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熟练地表现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性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灵活多变的形象思维能力和严格的理论创造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灵活地掌握平面构成的理论和严格的表现技法,能运用理性和逻辑推理的方法来创造形象,形与形之间的关系、编排。
三、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先修课、后续课、相关课程等)本课程是设计表达系列课程中的一门,相关课程有:色彩构成、效果图、模型制作。
本课程是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
四、课程的教学内容第一章概论1、元素:概念元素、视觉元素、关系元素。
2、形象:具象、抽象3、基本形与骨格:有规律性、有作用性、非规律性、非作用性第二章形与空间关系1、重复2、近似3、渐变4、发射5、特异6、对比7、密集8、空间第三章肌理视觉肌理、触觉肌理、想象空间五、课程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深度、广度重点:形与空间的关系。
难点:形的空间想象。
六、课程教学建议、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20人以下的小班授课。
授课时间建议每周三天连堂课,在设计教室进行。
七、课程的学时分配章次内容课堂教学大作业第一章概论 12 随堂第二章形与空间的关系 30 随堂第三章肌理:视觉肌理、触觉肌理、想象空间 30 随堂八、课程教材及参考书籍[1] 满懿《平面构成》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2] 陈菊盛《平面设计基础》中国工业美术协会[内部刊物] 1981[3] 真锅一男高山正喜久辛华泉译《设计技法讲座》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0[4] 洪兴宇新平面构成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1999.12。
形态构成之平面构成教学大纲

《形态构成之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作者:李健一、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目标形态构成作为设计基础是电脑美术专业不可缺少的必修课,它以形态造型训练为主线,着眼于学生的智能训练,采取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相合的构思方法,开拓创造思路,培养学生形态的抽象思维和抽象的表现并紧密结合本专业,使学生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构成的造型及组织规律,了解构成与实际应用的关系,为今后的专业设计奠定扎实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技能培养目标1. 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知识。
2. 了解掌握二维、三维形态的创造与形态的组织规律。
3、能进行平面形态的创造和组合构成。
5、能运用平面的基本变化规律进行各种表现的构成。
6、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能力。
2、职业素质目标1. 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开发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
3. 注重设计人员职业道德的培养。
4、总学时 34学时,按每周3学时,每学期17周,一学期完成。
二、教学内容要求模块一基础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一、教学内容1. 平面构成概述。
包括概念、内容、材料及用具等。
2. 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包括点、线、面等。
3.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态。
包括几何形、自然形(动物、植物、人物)、偶然形等。
4. 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包括重复、渐变、对比、特异、发射、密集、空间、肌理等,5. 平面构成的应用。
包括在服装、包装、室内陈设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要求1. 掌握基本概念及原理。
2. 熟练掌握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
3. 将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3、教学重点1、掌握平面构成的变化规律和特点。
2、在形式美的法则下,训练学生设计和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4、教学难点(1)认识和理解形态构成的本质,掌握抽象的表现语汇,(2)思维的创新设计。
模块二——技能训练三、教学建议1、开设时间:高一下期每周3学时,开设一学期。
2、理论课与实作课的课时分配约为:1:5。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平面构成》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平面构成》是美术设计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它的教学任务,在于指导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掌握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技能,掌握装饰图案、抽象图案、几何图案的表现手段,并在练习的基础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掌握平面构成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
本课程要求将形态分解为各种要素,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这些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性艺术思维方法,丰富学生的艺术表现手段,并通过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造型训练,掌握形式美的构成原则。
为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造型和电脑美术设计造型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和艺术思维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三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34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各学校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安排教学,教学时数为30学时。
3. 拓展模块是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继续学习需要的任意选修内容,教学时数不做统一规定。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章概论Ⅰ·教学目的与要求明确平面构成课程的性质,明确学习平面构成课程的意义。
第二章形式美的基本法则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和谐、对比、对称、平衡、比例、重心、节奏、韵律等形式美法则的基本含义。
第三章平面设计的门类元素和形象Ⅰ·教学目的与要求了解设计的门类和设计元素的分类,理解形的分类和组合方式。
第四章平面构成设计的点·线·面Ⅰ·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解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要素中最基本的构成三要素,掌握点线面在表现方面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100431024
课程英文名称:Plane composition
课程总学时:56 讲课:56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平面构成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是知识与技法相结合的课程,平面构成启发学生艺术设计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通过平面构成的学习,让学生学会创造形象,处理形象与形象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按照美的形式法则,设计所需要的图形,提高学生创造抽象形态和构成的能力。
平面构成课程用现代设计思维方式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和一定数量的平面构成设计练习,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平面构成设计的基本方法,掌握在平面空间范畴内,形的基本造型要素、结合方法与排列形式,构成形式美感的审美法则等一系列问题。
2.能力及技能要求: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基础造型能力,使其掌握理性和感性相结合的设计方法、用图式语言表达设计构思、形态构成规律等,让学生从中得到启迪,有所领悟,对平面构成有崭新的认识和理解。
(三)实施说明
1. 教学方法:采用多样化的形式,结合大量设计实例,多方面展示、表现、观察平面构成艺术的特点,启发、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开拓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2. 教学手段:本课程采用多媒体讲解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和图例,针对平面构成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研究、归纳、整理和讲解。
从简单到复杂地研究平面构成设计各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能按照一定的形式美的构成原则进行组合设计,能通过抽象形态体现形式美的法则,着重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设计创造能力。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课程对先修课无要求。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 对重点、难点章节安排习题,以便更好的让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
2. 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题内容必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要素及形式美法则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的作用,对作业中的重点、难点,课上应做必要的提示,并适当安排课内讲评作业。
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习题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课程考核方式
1. 考核方式:考查
2. 考核目标:本课程实行随堂作业考核,每阶段课程结束时,学生须按教学要求呈交课堂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对课题的分析理解能力,并由任课教师评分,同时进行随堂评讲。
3. 成绩构成:本课程的总成绩主要由二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含到课率、课堂表现)占20%;课程结课成绩(作业完成程度)占80%。
(七)主要参考书目:
《平面构成》,于国瑞,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平面构成》,曾维佳,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平面构成》,孙彤辉,湖北美术出版社,2013
《平面构成》,毛溪,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平面构成》,满懿,辽宁美术出版社,1999
二、中文摘要
本课程系统地讲授了平面构成的材料、基本的造型要素点线面、形式美的规律、设计法则等知识,研究运用平面图形等构成要素在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理性的创造活动来培养和提高造型能力,训练对形式规律的掌握与运用,更重要的是建立新的思维方式和造型观念,了解对称平衡、对比调和等形式美的规律,和重复、特异、发射、渐变等设计法则的表达特征。
通过教学,学生理解平面构成的基本理论,掌握平面构成的形式美的规律,能够对设计作品进行正确地分析和思考,能够在设计中熟练应用各项基本构成法则,丰富艺术想象力和启发创造力,并通过针对性的作业练习,使学生在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上有进一步的提高。
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1部分平面构成概述
总学时(单位:学时):4 讲课:4 实验:0 上机:0
第1.1部分平面构成概述(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了解平面构成课程的内容、性质、任务;
2) 明确平面构成的起源、概念、特征、演变与应用;
3) 掌握平面构成与各个设计学科之间的关系,包豪斯设计理念及其影响,注重视觉传达设计方向讲述。
重点:
平面构成的起源、概念、特征、演变与应用。
难点:
平面构成与各个设计学科之间的关系。
第1.2部分平面构成的材料、工具及技术(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了解平面构成的材料、工具的选择与运用;
2) 了解材料、工具的种类及特性;
3) 掌握材料、工具的特性和使用技术。
重点:
不同材料、工具的使用效果、情感特征表现。
难点:
平面构成常用材料、工具的使用、处理方法。
习题:
收集资料,了解平面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实例)。
第2部分平面构成的基本要素
总学时(单位:学时):16 讲课:16 实验:0 上机:0
第2.1部分认识形态,基本形的创造(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了解现实形态和非现实形态;
2) 掌握形的概括和省略;
3) 掌握形的组织和组合。
重点:
形的概括和省略。
难点:
形的组织和组合。
习题:
收集资料,了解形的概括、省略、组织、组合的在设计中的应用。
第2.2部分造型要素——点、线、面(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了解点、线、面的性质及感情特征;
2) 掌握点、线、面的构成形式。
重点:
点、线、面的性质及感情特征。
难点:
点、线、面的构成形式。
习题:
收集资料,了解点、线、面等构成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第2.3部分造型要素——点、线、面练习(讲课12学时)
具体内容:
1) 学生根据所学点、线、面等构成元素知识进行构成练习;
2) 教师在学生完成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设计方案指导;材料选择指导;材料加工指导)。
重点:
点、线、面的感情特征,点、线、面在设计中的运用,各要素间的相对性和可转化性。
难点:
具象事物的点、线、面化。
习题: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发挥想象力,设计完成以点、线、面变化为主要元素的练习作业。
第3部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总学时(单位:学时):36 讲课:36 实验:0 上机:0
第3.1部分有秩序的美(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对称;
2) 平衡;
3) 重复;
4) 群化;
5) 渐变;
6) 发射。
重点:
有秩序的美在设计中的性质及感情特征。
难点:
有秩序的美在设计中的应用。
习题:
收集资料,了解有秩序的美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为后续练习打下基础。
第3.2部分打破常规的美(讲课2学时)
具体内容:
1) 对比;
2) 特异;
3) 夸张;
4) 变形。
重点:
打破常规的美在设计中的性质及感情特征。
难点:
打破常规的美在设计中的应用。
习题:
收集资料,了解打破常规的美在设计中的应用实例,为后续练习打下基础。
第3.3部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练习(一)(讲课16学时)
具体内容:
1) 学生根据所学形式美法则知识,进行构成练习;
2) 教师在学生完成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设计方案指导;材料选择指导;材料加工指导)。
重点:
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感情特征。
难点:
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习题: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发挥想象力,设计完成形式美法则的构成练习(练习内容、方向、数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进行)。
第3.4部分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练习(二)(讲课16学时)
具体内容:
1) 学生根据所学形式美法则知识,进行构成练习;
2) 教师在学生完成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指导(设计方案指导;材料选择指导;材料加工指导)。
重点:
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感情特征和表现方式。
难点:
形式美法则在设计中的应用。
习题:
结合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特色发挥想象力,设计完成形式美法则的构成练习(练习内容、方向、数量由任课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