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
精读 女性生理周期对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影响

厌恶事件何时出现的情绪体验 , 即条件性情境恐 惧。研究显示 , 不同生理周期性激素的变化调节条 件性情境恐惧 (Goldstein, Jerram, Abbs, WhitfieldGabrieli, & Makris, 2010; van Wingen, Ossewaarde, Bäckström, Hermans, & Fernández, 2011)。但是 , 来 自动物和人类关于不同生理周期影响条件性情境 恐惧的研究结论不一致。 在动物研究中 , 有研究者发现 , 发情前期的大 鼠比其它周期的大鼠表现更少活动 , 进入开放臂次 数减少 , 在开放臂停留时间减少 (Shors, Lewczyk, Pacynski, Mathew, & Pickett, 1998)。发情前期 , 大 鼠有高水平的雌激素。也就是说 , 雌激素促进了发 情前期大鼠的条件性行为的形成 , 增强了焦虑情 绪。然而 , 有研究显示 , 雌性小鼠在发情前期 , 很 少表现出恐惧和焦虑行为 (Donna, Myers, & Davis,
女性和性激素水平较低的经期女性。参考 Grillon 等 人 (2009)的研究 (Grillon et al., 2009), 在实验中用 4 个厌恶声音替代电击增强厌恶事件的强度 , 防止被 试的疲劳。根据经前期对负性情绪的敏感和经前期 是情绪障碍的高发期 , 本研究假设经前期女性比经 期女性对条件一种常见的情绪状态 , 它是一种不知道
2006)。 研究者认为 , 升高的雌激素减弱了小鼠对恐 惧情绪的体验。同时 , 长时期使用雌激素对切除卵 巢的小鼠 (Hiroi & Neumaier, 2006)和大鼠 (Frye & Walf, 2004)进行治疗, 焦虑和恐惧行为明显地减少。 目前 , 不同生理周期的性激素与条件性恐惧的 人类研究不多。 Milad 等人 (2010)采取血样测试性 激素水平 , 将女性按生理周期的性激素水平分为经 期女性和排卵期女性进行研究 , 结果发现 , 经期女 性和排卵期女性在习得和消退阶段的皮肤电水平 (Skin Conductance level, SCL)没有显著差异 ; 但是 , 在消退保持阶段 , 排卵期女性比经期女性表现更高 的消退记忆 , 说明排卵期女性恐惧水平较低。排卵 期女性具有最高的雌激素水平 , 而经期女性的雌激 素和黄体酮水平都是最低的。这说明高水平的雌激 素抑制恐惧 , 有抗焦虑作用 (Milad et al., 2010)。最 近 , Antov 和 Stockhorst (2014)考察压力和雌激素对 条件性恐惧的交互影响 , 结果同样发现 , 在压力暴 露后的第二天 , 高水平雌激素的排卵期女性比低水
情景记忆及恐惧记忆消退与再次建立的关联性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e in Colon cancer. Methods 5 human colon cancer tissues and 5 peritumor normal tissues were collected for examining the microRNA expression changes by Af ̄ fymetrix miRNA 4������ 0 microarray.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was used to predict target genes of the deregulated microR ̄ NAsꎬ identify the enriched pathway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of target gene. Results Gene expression profile anal ̄ ysis showed that 73 deregulated microRNA in colon cancer ꎬ the top 13 up ̄regulated and the top 13 down ̄regulated microRNAs were selected for a brief summaryꎬ including some novel colon cancer related genesꎬ such as hsa ̄miR ̄ 183 ̄3pꎬhsa ̄miR ̄224 ̄5pꎬhsa ̄miR ̄99a ̄5p. Moreoverꎬ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showed the physi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predicted target genes of microRNAꎬ such as protein modification processꎬ Wnt signaling pathwayꎬ post transla ̄ tional protein modification ꎬ ras signaling pathwayꎬ pathways in cancer and TP53 transcriptional regulation. Conclu ̄ sion Detection of changes in miRNA expression profiles in colon cancer tissuesꎬ providing new insights into the pathogenesis of colon cancerꎬ finding early diagnostic and prognostic markersꎬ and expand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Key words colon cancerꎻ mircoRNAꎻ deregulatedꎻ gene expression profileꎻ target gene
恐惧记忆

研究设想
Histone acetylation(组蛋白乙酰化)是一种有助于基因与环境相互作用 的重要表观遗传装饰机制,组蛋白上的一些Lys位点可被乙酰化修饰, 此时染色质处于相对松散构象,转录因子可以结合该区域促进相关基 因的转录,从而影响染色质的空间结构,进而影响基因转录调控。 抑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 (histone deacetylases, HDACs) 增加组蛋白乙酰化 水平有助于基因转录,因此通过使用能够抑制HDAC的抑制剂就可以增 加组蛋白乙酰化水平,从而减少遥远恐惧记忆。 CI-994(抑制了HDAC2和其他I类HDAC)和VEH都能抑制HDAC,然后研 究者在记忆唤醒后注射30mg的CI-994和VEH 。
实际上,恐惧记忆或者任何记忆在形成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并不稳定。 如果在这个时期,给大脑中主管恐惧记忆的“杏仁核”施加电击,往 往恐惧记忆就无法生成。又或者,在恐惧记忆产生后,立刻对被试者 施行“恐惧消退”的疗法,也能干扰其记忆形成。
恐惧记忆消除相关的脑区
杏仁核( Amygdala) 内侧前额叶皮质(medial prefrontal cortex,mPFC) 海马(Hippocampus)
在睡觉时减少恐惧记忆的新途径
这一发现通过在夜间增加恐惧记忆的反复暴露,潜在地提高治疗恐惧 症的白天暴露疗法效果。研究显示,这一新发现可以在睡眠期间用以 加强治疗恐惧症的效果。 在研究中,15名健康受试者在看到两张不同的面孔时,接受了轻微的 电击。在他们观察每一个面孔而感到震惊时,同时闻到了一种特定的 气味,这样面孔和气味都与恐惧相关。受试者接收到与每一个面孔相 关的不同气味,如木香、丁香、柠檬、薄荷或新胶底鞋味。然后,当 受试者睡着时,与面孔相关的两种气味中的一个被再现,但没有相关 联的面孔和电击。在进入慢波睡眠状态,记忆巩固发生了。 在睡眠过程中,这个特殊的气味再现,重新激活关于面孔的记忆,而 一遍又一遍的重复类似于在暴露疗法中消退恐惧的过程。当受试者醒 来的时候,看到曾在睡眠过程中显现并与特定气味相连的面孔时,他 们的恐惧反应均低于对另一张面孔的害怕程度。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

《心理学报》审稿意见与作者回应题目:女性生理周期对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影响作者:金艳;郑希付第一轮审稿人1意见:意见1:本研究以临床常见的经前期综合征为切入点,研究其可能的理论机制;研究区分了条件性线索恐惧和条件性情景恐惧,比较了经前期和经期女性在2种条件性恐惧习得和消退的特点,得出了经前期女性对条件性情境恐惧易习得难消退的结论,结果分析和讨论合理。
文章中一些地方用词不严谨:如“老鼠”,具体是大鼠还是小鼠?“以往研究显示雌激素调节条件性恐惧,而黄体酮对条件性恐惧的研究较少”句子不完整,请对文章中类似问题进行修改完善。
回应:感谢审稿人指正。
首先,文章中用的“老鼠”一词,经过文献查证,已在修改稿中具体区分了小鼠和大鼠。
其次,对于文中句子不完整处,经多次通读,已做了相应的修改。
意见2:图3和4未做差异显著性标记,请补充。
回应:感谢审稿人指正。
修改稿中图3和图4已做差异显著性标记,补充了图注。
审稿人2意见:意见1:实验具有可行性,经前期和经期数据具有可对比性。
采用的NPU研究方法,增加了数据的可信度,虽然样本数太少,仍建议发表。
回应:感谢审稿人的认同。
本实验中样本量确实较少,主要是因为经期女性自主参加实验的人数不多。
但在国内外期刊曾发表了不少小样本的条件性恐惧的论文。
例如,《心理学报》2012年,vol.44,No.3,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的性别差异,作者孙楠:实验中采用男性和女性被试各20名;又如国外期刊Neuroscience Letters,2011年, vol.487,No.3,Effects of intensity and positional predictability of a visual stimulus on simple reaction time,作者Carreiro, L. R. R., Haddad, H., & Baldo, M. V. C.:实验中只有16名大学生参加行为实验。
恐惧条件训练,记忆检索阶段

恐惧条件训练,记忆检索阶段恐惧条件训练(Fear Conditioning)是一种常见的实验方法,常用于研究恐惧等情绪类的学习和记忆。
在恐惧条件训练中,实验者会经历以下过程:首先,实验者会被放置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例如一个实验箱或房间。
这个环境被称为条件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 CS)。
在这个环境中,实验者会接收到一个与恐惧相关的刺激,例如一个电击或者一个刺激性气味。
这个刺激被称为非条件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 US)。
经过多次重复,实验者会学习到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
这意味着当实验者再次置身于这个特定的环境中时,即使没有电击或气味刺激,也会感到恐惧。
这种对环境的恐惧反应被称为条件恐惧反应(Conditioned Fear Response, CFR)。
它包括生理和行为反应,例如心跳加速和逃避行为。
在恐惧条件训练中,恐惧记忆的维持和检索非常重要。
记忆检索阶段是指在条件刺激再次出现之后,实验者是否可以记住这个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
人们通常从两个方面来研究记忆检索阶段。
首先,重复学习对恐惧记忆的维持至关重要。
通过不断重复学习,实验者可以加深对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关联的记忆。
这就使得实验者在检索时能够更快地记住这个关联,从而表现出更强的条件恐惧反应。
其次,记忆检索阶段也需要注意记忆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恐惧记忆的稳定性指的是记忆的保持时间。
如果实验者在多次训练后失去了记忆,则说明这个记忆没有被固定下来。
这会导致实验者在检索时无法记住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之间的关联。
另一方面,可变性指的是记忆的可调节性。
这意味着恐惧记忆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其强度或表现。
例如,一些因素如药物、休息和情绪等都可能影响记忆的检索。
在恐惧条件训练中研究这些因素可以更好地理解记忆的可变性。
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探究

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的作用探究恐惧是一种基本的生存本能,有助于动物对威胁做出适应性反应。
海马体作为大脑中的重要结构之一,在恐惧条件反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究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的功能和机制。
一、恐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恐惧条件反射是指通过与恐惧刺激的关联学习而产生的一种条件性反射。
在恐惧条件反射中,刺激物(如声音、光线等)与恐惧性刺激(如电击)同时或相继出现,使得个体对刺激物产生恐惧性反应。
这是一种经典的条件性学习范式。
恐惧条件反射的形成与维持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途径,其中海马体的作用备受关注。
二、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的功能1. 情境记忆的形成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情境记忆的形成。
在恐惧条件反射中,海马体对于捕捉并储存与恐惧刺激相关的环境信息至关重要。
实验证明,对海马体的损毁会导致恐惧条件反射的学习和记忆障碍。
2. 恐惧记忆的加工和巩固恐惧记忆的加工和巩固是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的另一个重要功能。
海马体能够对与恐惧刺激相关的信息进行整合和编码,并与其他脑区共同参与恐惧记忆的巩固过程。
海马体损伤或功能抑制可导致恐惧记忆的消退或减弱。
3. 恐惧条件反射的情感调控海马体在恐惧条件反射中还发挥情感调控的作用。
作为情绪加工的重要中枢,海马体参与了对恐惧刺激的情感评价和情感记忆的调控。
通过与杏仁核等脑区的相互连结,海马体对于恐惧情绪的表达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海马体参与的机制1. 神经电活动海马体参与恐惧条件反射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其神经电活动。
研究表明,在恐惧条件反射过程中,海马体内的神经元会发生特异的放电活动模式,形成特定的电活动图谱。
这些电活动与恐惧记忆的形成和加工密切相关。
2. 突触可塑性突触可塑性是神经系统中学习和记忆的基础。
海马体作为突触可塑性的重要场所,在恐惧条件反射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发现,在恐惧条件反射学习过程中,海马体的突触可塑性发生变化,促进了恐惧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条件性恐惧消退的药理学干预

收稿 日期 ( a r e t n : 0 1 1~ 2 D t o e pi ) 2 1 —2 2 ef c o 作者简介 ( i r h ) 黄任之 ,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认知心理学研 究 ; Bo a y: gp 李则 宣为并列第一作者 。 通信作者 ( orso dn to) C r p n ig u r:丁立平 , m i d gp g@16 o e ah E a: i l i 3 2. r l n in cn
,
2 ,79 3 ()
/一 /
c me .gh s a r; u o
. 一
nt e
・
RE E Vl W ・
・
综 述 ・
条件性恐惧消退的药理学干预
黄任之 ,李则宣 ,陈欢 ,黄月胜 ,丁立平
( 湖南第一师范学 院教科系 ,长沙 400 ;2中南大学湘雅二 医院精神卫生研究所 ,长沙 401) 1 . 125 . 10 1
Cn aSu n ei, hn h 01, h a e r tU irt C ag a 101Ci ) t lo h v s y s 4 n
Co dii n d f a n t bno m a x i c i n a e iv l e n t e p y ho a h l g fa x ey n to e e ra d isa r le tn to r n o v d i h s c p t o o y o n it
d odr sc otam t r s i re (T D . on i hni ethv e i re ,uh s sr ac t sd o rP S )C giv e ac g gns ae e s s ap t u ise s d ten na b n
记忆遗忘理论1.消退理论

记忆遗忘理论1.消退理论记忆遗忘理论1.消退理论根据消退理论的解释,大脑中的记忆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衰退。
这种理论假定:学习会改变中枢神经系统,除非定期地使用或复述信息,否则这种信息就会逐渐衰退,最终完全消失。
据认为,这一过程就像拍照后印出来的相片一样,随着时间的延长,相片会逐渐变黄而模糊不清。
现在也有人把这种遗忘理论称之为“渐退理论”,即认为,不常回想起的或不常使用的信息,往往容易从记忆中失去。
事实上,这种理论在20世纪30年代初就开始遭到一些心理学家的怀疑。
因为研究表明,一个人在保持信息期间(即在学习之后、测验之前这一段时间内)参与各种活动,会对记忆有一定影响。
心理学家还发现,人们醒着的时候失去的信息,比睡着的时候失去的信息更多些。
显然,只把时间的推移或不定期使用信息作为遗忘的真正原因是不充分的。
这种所谓的“睡眠效应”成了下面要介绍的遗忘干扰理论的依据。
近年来,一些心理学家又开始重新评价消退理论,认为对遗忘的讨论,最终仍须回到消退理论或渐退理论上来,因为遗忘干扰理论或其他遗忘理论,都没有解决因时间推移而产生遗忘的问题。
例如,实验结果表明,即便在没有前摄干扰或倒摄干扰的情况下,遗忘也还是在发生的。
记忆遗忘理论2.干扰理论干扰理论认为,随着愈益增多的新信息被输入、归类,提取线索就愈益失效。
消退理论把遗忘归结于贮存的失败,而干扰理论则认为遗忘是由于提取失败所致。
不少心理学家都相信,许多遗忘是由于干扰,而不是由于消退。
有人甚至认为,85%~98%的遗忘变量应归结于干扰,余下的变量才归结于消退。
持这种观点的人常引用的一个例子是:有人用电击病人大脑的各个不同的部位,使得病人回想起自己认为已经完全遗忘了的事情。
所以,在有些心理学家看来,我们所失去的,是进入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通道,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后来学习的内容在起干扰作用。
干扰主要有两类:倒摄干扰与前摄干扰。
倒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受后来学习内容的干扰;前摄干扰是指以前学过的内容干扰以后学习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性别差异 性别差异
女性对条件性恐惧记忆的习得比男性快, 女性对条件性恐惧记忆的习得比男性快, 由于男女在习得和消退方面有存在差异的 趋势, 趋势 因此使用暴露治疗时应充分考虑其 中的性别因素, 中的性别因素 对女性采取暴露疗法可能 比对男性采取暴露疗法需要更长的时间。 比对男性采取暴露疗法需要更长的时间。 且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出现惊恐症状消退返 回现象这可能是女性在PTSD 等焦虑障碍 回现象这可能是女性在 疾病高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疾病高发的重要机制之一 因此对于女性 患者可以采取阶段性治疗, 减少消退返回, 患者可以采取阶段性治疗 减少消退返回 以保证暴露治疗的疗效。 以保证暴露治疗的疗效。
习得结果: 习得结果: 在习得阶段第10 个试次上, 被试整体对CSa+的预 在习得阶段第 个试次上 被试整体对 的预 期值和对CSc 的预期值的差异非常显著 的预期值的差异非常显著; 期值和对 被试整体对CSb+的预期值和对 的预期值和对CSc 的预期值 被试整体对 的预期值和对 的差异非常显著。 的差异非常显著。
• 选题依据
采用预期判断任务考察男女性对已消退的条 件性恐惧记忆是否会出现消退返回的现象且是否 存在性别差异,为今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 存在性别差异,为今后对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 患者的治疗应考虑性别因素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患者的治疗应考虑性别因素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 研究综述
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为基础, 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为基础,即先对动物进行 不可逃避的厌恶刺激( )与中性刺激( ) 不可逃避的厌恶刺激(US)与中性刺激(CS)的 联结匹配训练, 联结匹配训练,训练后当动物再次接触这个中性 刺激CS时就会表现出条件性恐惧反应 时就会表现出条件性恐惧反应, 刺激 时就会表现出条件性恐惧反应,对该条件 性恐惧反应形成的记忆就被称为条件性恐惧记忆 条件性恐惧记忆。 性恐惧反应形成的记忆就被称为条件性恐惧记忆。 然而,如果条件刺激CS反复单独呈现而不匹配厌 然而,如果条件刺激 反复单独呈现而不匹配厌 恶刺激US,那么动物先前习得的对CS条件性恐惧 恶刺激 ,那么动物先前习得的对 条件性恐惧 的反应就会渐渐消退。(暴露疗法) 。(暴露疗法 的反应就会渐渐消退。(暴露疗法)
条件刺激和试次的 性别和条件刺激的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 非常显著 不显著
各阶段创伤图片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注:男女被试在不同条件刺激(CSa+、CSb+和CSc)下, 在获得阶段的1(A1)、4(A4)、7(A7)、10(A10)个试次和 消退阶段1(E1)、4(E4)、7(E7)、10(E10)个试次对创伤 图片预期的平均值, 以及测验阶段(Test)单个测验试次创 伤图片的预期值。
(4)测验阶段: )测验阶段:
CSa+、CSb+和CSc个出现一次,每 、 个出现一次, 和 个出现一次 个试次都会出现探测文本, 个试次都会出现探测文本,每个条件刺激 后跟随的图片均为中性图片。( 。(该阶段在 后跟随的图片均为中性图片。(该阶段在 前三阶段完成4小时后再进行 小时后再进行)。 前三阶段完成 小时后再进行)。
男女性在习得阶段各试次上对CSa+和CSb+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和 男女性在习得阶段各试次上对 预期平均值的变化
对男女性在习得阶段第1、 、 、 对男女性在习得阶段第 、4、7、10 个试次 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t 对CSa+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 检验 结果显 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 检验, 示女性在第1、 、 示女性在第 、7、10 个试次上的预期值均高 于男性, 但差异不显著; 于男性, 但差异不显著; 对男女性在习得阶段第1、 、 、 对男女性在习得阶段第 、4、7、10 个试次 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则表 对CSb+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 检验结果则表 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 女性在这四个试次上的预期值均高于男性, 明, 女性在这四个试次上的预期值均高于男性 并且在第7 并且在第 个试次上差异达到显著水 平,p<0.05。 。
目前, 目前,对PTSD患者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患者最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 就是以消退训练为基本原理的暴露疗法, 就是以消退训练为基本原理的暴露疗法,尽 管如此,经过治疗的PTSD患者也还有可能 管如此,经过治疗的 患者也还有可能 出现恐惧症状再度恶化的可能, 出现恐惧症状再度恶化的可能,即消退返回 现象。 现象。
被试
40名在校大学生(男生20名,女生 名在校大学生(男生 名 名在校大学生 20名),被试年龄在 被试年龄在18~24岁之间, 岁之间, 名),被试年龄在 岁之间 平均年龄为20.2岁,标准差为 平均年龄为 岁 标准差为1.16。 。 被试均为右利手, 被试均为右利手,无躯体疾病及精神 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障碍,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
在测验阶段, 女性对CSa+的预期值和男性对 在测验阶段 女性对 的预期值和男性对 CSa+的预期值的差异非常显著 的预期值的差异非常显著 女性对CSb+的预期值高于男性 但差异不显著 的预期值高于男性, 女性对 的预期值高于男性 女性对CSc 的预期值低于男性,但差异不显著 的预期值低于男性, 女性对
男女性在消退阶段最后一个试次与测验阶段对CSa+和CS-的预期平均值比较 和 男女性在消退阶段最后一个试次与测验阶段对 的预期平均值比较
男性在测试阶段对CSa+ 的预期值与消退 男性在测试阶段对 阶段第10 个试次的预期值没有显著差异。 阶段第 个试次的预期值没有显著差异。 女性在测试阶段对CSa+的预期值非常显 女性在测试阶段对 的预期值非常显 著地高于消退阶段的第10 著地高于消退阶段的第 个试次
消退结果: 消退结果:
在消退阶段的第1 个试次上, 被试整体对CSa+的预 在消退阶段的第 个试次上 被试整体对 的预 期值和CSc 的预期值的差异非常显著 的预期值的差异非常显著; 期值和 在消退阶段第10 个试次上, 被试整体对CSa+的预 在消退阶段第 个试次上 被试整体对 的预 期值高于对CSc 的预期值,但差异不显著。 的预期值,但差异不显著。 期值高于对
在测验阶段, 对预期值进行了2× 性别 性别× 在测验阶段 对预期值进行了 ×3 (性别×条件 刺激)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刺激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条件刺激主效应 性别主效应 显著 显著
性别和条件刺激 的交互作用 显著
测验结果: 测验结果:
被试整体对CSa+的预期值和对 的预期值和对CSc 的预期值的差 被试整体对 的预期值和对 异非常显著; 异非常显著 被试整体对CSb+的预期值和对 的预期值和对CSc 的预期值的差 被试整体对 的预期值和对 异非常显著; 异非常显著; 被试整体在测验阶段对CSa+的预期值显著高于消 被试整体在测验阶段对 的预期值显著高于消 退阶段的第10个试次 个试次。 退阶段的第 个试次。
条件性恐惧记忆消退返回 的性别差异
作者:孙楠 魏艺铭 李倩 郑希付 作者:
心理学报 2012年第三期 第314-321页 年第三期 页 组员: 组员:094010341 师永红 094010339 潘春媛 094010318 洪君天 094010371 余海瑶 094010325 李黎 094010316 和家辉
实验结果
1.被试整体情况 被试整体情况
在对创伤图片的预期值上,对预期值进行 × × 性 在对创伤图片的预期值上 对预期值进行2×3×4(性 对预期值进行 条件刺激×试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别×条件刺激×试次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如 下表: 下表: 性别差异主效应 条件刺激主效应 试次主效应 不显著 非常显著 显著
2.男女差异比较 男女差异比较
对消退阶段第10 个试次和测验阶段CSa+和 对消退阶段第 个试次和测验阶段 和 CSc 的预期值进行 ×2×2 (性别×条件刺激×试 的预期值进行2× × 性别 条件刺激× 性别× 方差分析表明, 次)的ANOVA 方差分析表明 三者的主效应与交互 的 作用均不显著。 作用均不显著。
男女性在消退阶段对CSa+预期平均值的差异 预期平均值的差异 男女性在消退阶段对
对男女性在消退阶段第1、 、 、 对男女性在消退阶段第 、4、7、10 个试次对 CSa+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 检验 结果显示 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t 的预期值进行配对样本 检验, 女性在第4、 个试次上的预期值高于男性, 女性在第 、7 个试次上的预期值高于男性 而 在第1、 个试次上的预期值低于男性, 在第 、10 个试次上的预期值低于男性 差异 均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研究方法 实验法 实验材料 电脑 条件刺激:圆形( )、正方形 条件刺激:圆形(CSa+)、正方形 )、 )、多边形 (CSb+)、多边形(CSc) )、多边形( ) 非条件刺激: 非条件刺激:国际情绪图片库中的创 伤图片和中性图片
创伤图片为唤醒度很高的负性图片, 创伤图片为唤醒度很高的负性图片,包含伤 为唤醒度很高的负性图片 暴力、极限运动等内容, 残、暴力、极限运动等内容,共23张(其效价 张 M=3.04,SD=1.73;唤醒度 , ;唤醒度M=6.75;SD=0.33)。 )。 中性图片则是关于物体的内容 如茶杯、 则是关于物体的内容, 中性图片则是关于物体的内容,如茶杯、时 毛巾、餐具等, 钟、毛巾、餐具等,共30张(其效价 张 其效价M=5.15, , SD=0.60;唤醒度 ;唤醒度M=3.05,SD=1.07) , )
对消退阶段的实验结果进行2× × 性别 性别× 对消退阶段的实验结果进行 ×2×4 (性别×条 件刺激×试次)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件刺激×试次 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
性别差异主效应 条件刺激主效应 试次主次的 性别和条件刺激的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 显著 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