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中的物候
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诗中的物候》的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诗中的物候》的知识点第1篇:七年级语文下册《唐宋诗中的物候》的知识点了解唐宋诗中反映出的物候特点及规律。
1.看来同学们已经对“物候”这个概念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么现在让我们来具体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唐宋诗句来说明物候规律的。
2.请同学们划出文中的唐宋诗句,概括出它们分别说明了哪些物候特点及规律。
(强调获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是阅读说明文必须掌握的能力)3.学生思考交流(强调先*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与同学交流)4.说说读读。
(学生不能直接找出来的,就先读一读相应段落)了解诗人与作者的科学精神与态度。
1.作者把唐宋诗句作为研究对象,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物候知识和规律,那么,作为文学家的唐宋诗人为什么能在诗歌中再现物候现象呢?(我们应该到哪一段去找*?第2段)(齐读第2段)“诗人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
”也就是善于观察、思考。
可见,诗人对待自然虽然用的是文学的眼光,但也具有科学的精神和态度,他们的诗歌创作是于生活的,而非闭门造车。
2.我粗略的数了一下,仅课文3—7段中引用的诗句有十多首呢!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随便的往中一堆就完事了呢?这些诗句的排列有没有清晰的条理呢?我们来看看这几段之间有没有内在的逻辑*?3—5段是对植物*物候的关注;6—7段是对动物*物候主要是候鸟的关注。
可见,虽然充满了浓厚的文学**,但是作者却不改他作为科学家一贯严谨的态度,思路非常缜密。
第2篇:七年级下册语文《在沙漠中心》的知识点1作者简介圣埃克絮佩里,法国飞行员、作家。
于1900年6月29日出生在法国里昂一个传统的天主教贵族家庭。
1921~1923年在法国空*服役。
他是法国最早的一代飞行员之一。
著有《空*飞行员》《给一个*的信》《小王子》(1943)等作品。
2相关背景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飞机改变了整个人类的生活。
在20世纪初,飞机的制造技术还不完善,同时天气预报也不准确,信息技术也不发达,对于较早一代的飞行员来说,每一次驾驶飞机上天都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考验,开辟新航线更是一件冒险的事情。
唐宋诗中的物候

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唐宋诗中的物候体系涉及春、夏、秋、冬四季的植物和动物的变化,以及四季的天气变化,从中可以体现不同季节的文化表达。
一、春季1、春花开放:春季是花朵开放的季节,桃花、梅花、荷花等,令人感受春的喜悦。
2、桃李熠熠:桃树繁花是春季的特征,李树的叶子也在春季里发芽华熠熠生辉,令人赞叹不已。
3、蝴蝶戏花:春天是蝴蝶起舞,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的季节,极富传奇色彩。
4、水芙蓉出淤泥:水芙蓉是春季特有的花,在水中可以见到它们的踪迹,使人感受到春的活力。
二、夏季1、竹叶出新蕊:夏季是竹叶开放的季节,新芽出现,带来一抹绿色的清新佳景。
2、莲势千重绿:夏季中,莲花绽放千重绿,使人感受大自然的繁荣与壮丽。
3、燕子舞空翼:夏季里,燕子们在空中婉转飞翔,此时此景可以说是名符其实的美景。
4、柳绵凝烟霏:夏季时,柳树一簇簇,绵延着烟波,蕴藉着清新的气息,给人以宁静的景致。
三、秋季1、金鸾出沧江:金鸾是秋季的特有动物,在沧江上彩霞飞舞,可以体现出秋季的浪漫童趣。
2、枫叶染火红:枫叶在秋季里变得火红,艳丽而又惬意,使人爱不释手。
3、菊花香催霜:菊花虽然开在秋季,但是它有着落叶般的青翠,黄色的花瓣,清甜的香气,带来一股清新的气息。
4、梧桐落细雨:秋季的天气逐渐凉爽,细雨飘洒。
梧桐树的叶子落下,仿佛在洗涤着一切。
四、冬季1、梅花催雪霁:冬季梅花是最具特色的花朵,耐寒、芳香,催引着寒冷季节的雪霁,也让冬季不那么孤寂。
2、乌鸢凌空傲:冬季乌鸢凌空时,它们洒洒白色的羽毛,傲立空中,是冬季的一道异像。
3、蓑衣拂青山:冬季,山间白茫茫一片雪空,蓑衣行人拂青山,令人思绪万千。
4、雁阵唳孤风:雁阵是冬季的最美景象,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景象,它们在空中鸣叫,唳洒着孤寂的冬风。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从古诗词中看物候现象
古人观察自然环境的方式多以诗词创作表达,其中不乏对物候现象的描绘。
物候现象指的是大自然中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如花开花落、鸟儿迁徙、虫豸出没等。
以下是一些古诗词中关于物候现象的描写: 1. '花自飘零水自流'——李清照《如梦令》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花开的景象,花瓣像雪花一样在空中飘落,水流也随着花瓣一起流动。
2.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这句话描绘了春天鸟儿唱歌的景象,表示春天来了。
3. '暮春之初,群芳妍媚,阴晴不定'——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这句话描绘了春季的气候,时而阴天,时而晴天,花儿们也繁盛美丽。
4. '黄鹂声里斜阳暮,绿水青山人未老'——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话描绘了夏季傍晚的景象,黄鹂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夏天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5.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乐府《秋风辞》
这句话描绘了秋天的景象,秋风吹起,白云飘荡,草木逐渐变黄,雁儿开始往南方迁徙。
6.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之涣《登鹳雀楼》
这句话描绘了冬季的景象,人们思乡想家,不得不在异地守岁。
通过古诗词中的描写,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对物候现象的观察十分细致,也将这些现象融入到了诗词中,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阅读理解一、物候知识基础1. 物候的定义- 物候是指生物长期适应温度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长发育节律,这种现象称为物候现象,主要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例如,植物的发芽、开花、结果,动物的冬眠、迁徙等。
2. 物候与气候的关系- 气候是物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不同的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会影响物候现象的出现时间。
一般来说,温暖湿润的气候可能会使植物开花结果的时间提前,而寒冷干燥的气候可能会推迟物候现象的出现。
3. 物候观测的意义- 物候观测有助于了解自然季节的变化规律,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物候现象来安排耕种、收获等农事活动。
同时,物候也是研究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通过长期的物候观测数据,可以分析气候的变化趋势。
二、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实例分析-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从物候角度来看,这里的“花”和“鸟”是物候现象的体现。
在春天这个特定的季节里,花朵盛开、鸟儿啼鸣是正常的物候现象。
但诗人处于战乱的环境中,看到美好的春花和欢快的鸟儿,却因感时伤世而落泪惊心。
这反映了物候现象与诗人情感的相互交融。
花朵盛开本是春天生机盎然的标志,而诗人却从中感受到了国家命运的飘摇,这种反差体现了物候在诗歌中的独特表意作用。
-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 诗中的“桃花三两枝”是春天物候的典型表现。
桃花通常在春季开放,它的盛开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而“春江水暖鸭先知”则涉及到动物对物候的感知。
鸭子能够最先感知到江水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鸭子是水禽,它们与江水的接触密切。
这种物候现象的描写既准确地捕捉到了初春的特点,又充满了生活情趣。
从物候学的角度,它体现了动物对环境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细致入微的观察。
-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这两句诗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垂直差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说明在平原地区,到了四月,大部分花卉已经凋谢。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说明方法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物候是指动植物的生长、发育、活动规律与非生物的变化对节候的反应。
在唐宋大诗人的作品中,物候成为了重要的题材之一,他们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四季的物候变化,不仅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
在唐代,杜甫、白居易、韩愈等大诗人都曾在他们的作品中涉及到物候。
例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写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里描述的是春天的雨水,反映了春雨对万物生长的重要性。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则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描绘的是草原上的草在四季中的生长荣枯,表达了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到了宋代,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的作品中更是充满了对物候的描绘。
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里用桃花初放、蒌蒿满地、芦芽抽长的物候特征,揭示了春天的到来,并借助“鸭先知”、“河豚欲上”等物候现象,传达出万物复苏、生命勃发的春意。
那么,唐宋大诗人是如何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的呢?首先,他们运用物候来表达季节和时令。
通过对四季物候的描绘,如春天的花开、鸟鸣,夏天的蝉鸣、荷开,秋天的叶落、霜降,冬天的雪飘、冰冻等,大诗人将季节和时令形象化、具体化,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四季的变化和更迭。
其次,他们运用物候来抒发情感。
例如,在离别诗中,诗人常常以春天的花开、秋天的叶落等物候现象来表达离别的悲伤和思念之情。
在边塞诗中,诗人则常常以冬天的雪飘、夏天的酷热等物候现象来描绘边地的荒凉和战争的残酷。
再次,他们运用物候来象征和隐喻。
例如,在《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中的“雨”可以象征及时雨、好时机,“润物细无声”则可以隐喻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给予帮助或关怀。
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则可以象征生命的顽强和坚韧。
综上所述,唐宋大诗人巧妙地运用物候来丰富其诗歌,既描绘了四季的景色和时令,又表达了情感和象征意义。
物候的诗句唐宋

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大全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关于物候的诗句唐宋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1.关于物候的唐宋古诗宋词“竹外桃花3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玩耍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10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1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季节,水鸟相依,1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季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到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消失的3种物象,表明白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1“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1个世界:“5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5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照旧积雪掩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4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发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
如范成大的《4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劳碌。
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1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
”上联描绘了1幅远山高林、野鸟飞行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劳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3)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逐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年月::体裁:类别: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年月::体裁:类别: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赏析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赏析白居易1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形象的揭示了物候现象的年度变化。
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寥寥数语,一幅阳春花鸟图便跃然纸上。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很多反映有关物候变化的诗句。
他在《初冬》诗中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
”于《枕上作》中说:“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
”在《夜归》中写道:“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
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
”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无时不刻不在留心自然的生动情景。
陆游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
他在《鸟啼》诗中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
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
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
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
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
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
”在《禽声》又云:“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
”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以免延误农时。
苏轼的《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的每句都在描写这春江晚春的景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气息,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物候现象。
李珣的《浣溪沙》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浦纹覃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词中的“红藕花香”,“翠”“蝉”等景色反映出了当时的物候现象。
荷花开在夏天,尤其是盛夏时节。
唐诗宋词一般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物候现象。
唐乐诗人诗中的物候属于什么说朋文

唐乐诗人诗中的物候属于什么说朋文摘要: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概述二、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表现形式三、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作用和意义四、总结正文:一、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概述唐宋时期是中国诗歌创作的繁荣时期,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苏轼等都在这一时期涌现。
在他们的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关于物候的描绘。
物候,指的是一年四季中自然界的气候、景色、植物和动物等方面的变化。
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而且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二、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表现形式在唐宋大诗人的诗歌中,物候的表现形式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列数字:诗人通过列举数字,精确地描绘了物候的变化。
如杜甫的《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通过“城春草木深”这一数字,展示了春天草木茂盛的景象。
2.作比较: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物候的变化。
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通过“一岁一枯荣”的对比,表现了草原植物一年四季的变化。
3.举例子:诗人通过具体的例子,形象地描绘了物候的变化。
如苏轼的《蝶恋花·春景》中:“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通过“青杏小”和“燕子飞”等具体例子,展示了春天的景象。
4.打比方:诗人通过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物候的变化。
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
”通过“花千树”和“星如雨”的比喻,展示了春天的美丽景象。
5.分类别:诗人通过对物候进行分类,系统地描绘了四季的景象。
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纷纷小雨漉纱窗,黄昏细碎伴离觞。
高卧南楼疑梦觉,故园草树竟如何?”通过描绘秋天的细雨、黄昏、南楼等景象,表现了秋天的特色。
三、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作用和意义物候在唐宋大诗人诗中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丰富诗歌内容和意境:通过对物候的描绘,丰富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使读者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诗人所描绘的自然景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开头所引两句诗的目的在于什么? 2、文中哪些语句说明了人类研究大自然语言的目的?
•答案1:为了引出“什么是大自然的 语言”,进而引出本文说明的目的。
•答案2:重要的是我们要能体会这种 暗示,明白这种传语,来理解大自然, 改造大自然。
阅读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2、作者引明末学者黄宗羲的话的作用是什么?
。 ⑦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板书设计
石头传语
古诗 唐
花鸟传语
宋
白居易
大
诗 人
唐宋大诗人
诗
王安石
刘禹锡 杜甫
关心百姓疾苦 留心物候
中 的
陆游
物
候 物候因时因地而有所差异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物候描写的 唐宋诗词
再见
鄂教版七年级语文(下)第二单元第9课
物候:是指受环境(所气候、水文、
土壤)影响而出现的以年为准周期的 自然现象,它包括树木花草的发芽、 展叶、开花及秋季的叶变色和脱落, 候鸟(燕子、布谷鸟、大雁等),昆 虫(蝉、蟋蟀等)的南飞、北迁、始 鸣、始见、绝见,湖泊河流的封冰、 流凌、冰融、以及初雪、终雪、初霜、 终霜日期等。物候能较直观地指出自 然季节的变化。
❖ 答案1:第一是芳草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第二是这种循环 是随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了。
❖ 答案2:为了说明树木抽青是初春重要指标。 ❖ 答案3:说明杨柳抽青之所以成为初春代表的原因之一:分布区
域广。
把握物候特点,个人欣赏句 子或段落,从另一个角度认识 唐宋诗歌的价值。
实用价值:再现物候特点, 帮助人们理解大自然,亲近大自 然。
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感 知文章内容。(用圈点 勾画的方法划出文章的 主要信息,整合出每一 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一)(1):花香鸟语是大自 然的语言。
(二)(2—7):主要介绍了唐宋诗歌中揭示出 的一些物候现象和一些物候规律。
(三)(8):总写从唐宋诗人所吟咏的物候中 看出物候的一些特点:物候变化因地而异,因时 而异。同时也点出了研究唐宋诗歌中物候的意义。
夏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冬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说出下列诗词所反映的时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九月九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除夕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
找出本文的说明方法:
提示:说明方法主要有举例子、列数字、 分 类别、打比方等。家、地理学家,中国近代 气象事业主要奠基人。字藕舫,1890 年3月7日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1974 年2月7日卒于北京。1910年赴美,人 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1913年毕业, 转入哈佛大学研究院地学系研究气象 学,1918年以论文《关于台风中心的 几个新事实》获博士学位。
课堂小练
按照下列诗句描写景物的不同季节,分类。 (1)表示春天的诗句__⑤_②___________ (2)表示夏天的诗句__⑦______________ (3)表示秋天的诗句___①__④__________ (4)表示冬天的诗句___⑥__③___________ ①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②溪水觉暖微函碧,山杏经春半吐红。 ③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⑤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主要著作
• 20世纪20年代,他创建气象研究所,推进中 国气象科学的研究。竺可桢共发表论著270余 篇,其中属于气象方面的重要论著还有: 《中国气候区域论》(1930)、《中国气流 之运行》(1933)、《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 量》(1934)、《中国气候溉论》(1935)、 《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961)、 《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 产的关系》(1964)、《中国近五千年来气 候变迁的初步研究》(1966、1972)、《物 候学》(和宛敏渭合著,1963、1973)等。
拓展练习:1、说出下列诗所反映
的季节或物候特征。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春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秋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正音正字:
卉(huì )勰( xié )瀛 (yíng)滹沱 ( Hū tuó )蕃(fān ) 瀼( ràng )涪(fú )
全文的主要内容
• 花鸟鱼香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 对于物候的歌吟,唐宋诗人诗有杰
出的成就 • 唐宋诗歌中揭示的物候现象及规律 • 唐宋诗人所歌吟的中看出物候规律:
物候因地而异,因时而异
答案1:他们关心民生疾苦,搜集各地大量的竹枝词、民 歌,又热爱大自然,善于领会鸟语花香的暗示,模拟民 歌、竹枝词编成诗句。
答案2: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道出了诗人为何能掌握大自 然语言,编成诗句。
阅读第三、四、五段回答下列问题
1、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中,我们得到的物候 学知识是? 2、引用李白诗和王安石诗在于说明什么? 3、引用李益诗、刘禹锡诗、王之涣诗在于说明什么?
• 同年回国,历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 南大学等校教授,中央大学教授兼地学
系主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评 议员、院士、气象研究所所长。1929年 起连续当选人中国气象学会会长、理事
长、名誉理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华全国科
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生物学、 地学学部主任。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 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