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 大江健三郎

合集下载

211148976_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211148976_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People人物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

《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膜拜鲁迅的作家文、图|赵小斌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的喜多郡大濑村。

他的启蒙教育主要来自祖母和母亲,祖母讲述的乡村民间传说,成为大江日后重要的创作源泉。

祖母和父亲于1944年相继去世,此后母亲成为他的主要教育者,而他母亲在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依然进城用大米为他换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再加上母亲珍藏的《鲁迅选集》等书,这些书不仅成为大江的阅读启蒙,更为他孤独与迷茫的幼小之心注入了文学的力量。

在“个人的体验”中徘徊少年大江的孤独与迷茫源自他10岁时,那一年日本签署了投降书。

据他后来回忆,二战时期,小学老师一直向他们灌输天皇是神圣的这种观念,教导大家从小要有为天皇赴死的勇气和决心。

正是战败与投降一事让大江意识到了不断重复的谎言与彻底的背叛,而这一意识,也自然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最早主题。

至于大江作品中流淌的骨血,则来自他在日本东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的求学经历:从拉伯雷到萨特,法国现代派和存在主义对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大江发表于1958年并斩获芥川奖的代表作《饲养》中表现得很明显。

这篇小说以少年视角,在诸多隐喻和象征中探讨着战争与人性。

1961年,大江以轰动日本的17岁少年山口二矢,刺杀左翼旗手浅昭稻次郎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十七岁》及姊妹篇《政治少年之死》。

该书在日本国内引发右翼势力的极度不满,导致大江和出版方连续数周受到死亡威胁。

小说描写了少年从身体觉醒(性欲的勃发与旺盛)到家庭放逐(与父母的隔阂和对长姐的伤害)再到投身右翼的狂热,以至刺杀左翼党魁以及终在狱中自尽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天皇的讽刺批判和对日本政治的反思。

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赏析

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赏析

作品评价

大江对传统文化十分执著和尊重,从本民族的土壤中充分 汲取 营 养, 很好地继承并大量使用了自 《竹取物语》 (859—877年间)延续下来的象征性技法和日本文学传统中 的想象力。与此同时,这位战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异常热情 地借鉴外来文化,并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予以吸收,显现 出一种‚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使得自己的创 作活动不仅面向日本和东方,同时也面对世界和现代。

在计划抢劫朝鲜人的超级市场失败后,鹰四承认了奸污白痴妹妹并在 致其怀孕后逼迫她自杀的事实,随后自己也用猎枪自杀身亡。蜜三郎 与妻子商定,要把白痴儿子接回来,并收养鹰四的孩子。在整部作品 里,作者以故乡四国的群山、森林和山村为舞台,把虚构与现实、过 去与现在、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 幅幅离奇的画面,并借该作品表现出自己的焦虑:人类应如何走出那 片象征着核时代的恐怖和不安的‚森林‛。与前一时期的作品相比, 作者在1963年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具 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 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 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 (1964年)、《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洪水淹没我的灵魂》 (1968年)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健三郎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 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 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饲育》以一种异想天开的卓越的想象力作为创作基础, 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性的、 艺术手法纯熟的作品。 短篇小说《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 以柬埔寨为舞台,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名作 的影片《饲育》于2011年10月23日在第24届东京电影节的"亚洲之风"单元中上映。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核灾难文学。

本文将从大江健三郎的生平背景、核灾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特点与分析等方面,逐一阐述。

一、大江健三郎的生平背景大江健三郎,1935年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在二战和战后几年,他经历了灾难和贫困,这为他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和生活经验。

在日本文化界,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争议和不同的评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二、核灾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核灾难文学是一种反映核事故或核战争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的文学体裁。

核灾难文学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出核灾难的可怕之处,以此来探究人文精神、生存意义等人类重要的话题。

核灾难文学的特点包括:1. 思想深刻、主题严肃,积极探讨人类精神及生存的本质;2. 对核灾难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3. 力求真实,表现手法多样,文学叙事能力强,常常采用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方式。

三、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包括《黑色雨》、《受雇人》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受到原子弹爆炸和核事故的严重影响,描写了人们在这些灾难中的生存和反抗。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核灾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 核灾难作品的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3.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思潮和时代特征。

四、核灾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作品主题鲜明,真实反映了核灾难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带来的难以想象的破坏和影响。

他深刻探究了人类文明的道德、精神、生存状态及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现象,呈现出了一种荒诞、无情的世界观。

大江健三郎通过描写各种恐怖和悲惨的经历,对人类社会的贪婪、家庭、友谊等情感进行深层分析,表现出了人类的软弱性和脆弱性。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22年前,现代日本最优秀的文学人杰川端康成,最终未能摆脱“人类终极”的桎梏,在其寓所自杀身亡。

而后,被世人称为现代经济动物的日本人似乎无力再在世界文坛称雄。

然而,22年后的今天,由于“以一种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59岁的作家大江健三郎终于为日本和他个人荣膺了199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22岁的大江健三郎在大学校刊发表处女作《奇妙的工作》而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大学毕业前后,他接连创作了《死者的奢望》、《捕获》、《人年》、《鸽子》、《鸟》、《星各有河》与长篇小说《拔牙杀崽》;1958年11月,他又以《饲育》荣获日本非常有影响的芥川文学奖,当时的评委井上靖评价他为:出类拔萃,才能超群。

1960年,大江健三郎与日本剧作家伊丹万作的女儿成婚。

这一年,他随日本作家代表团访华,在上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3年,大江健三郎的长子出世了。

不幸的是,长子大江光出生伊始便被先天性癫痫缠身,智力低下,口不能语。

不久,大江健三郎去广岛参加和平大会,在广岛医院目睹了因核爆致残的众多被扭曲的生命,他不禁又联想起自己那残疾长子的痛苦神情。

从此,他的作品中便融合了有关人类的尊严、本质、魂灵和企望。

1964年,大江健三郎创作的“与长子共生”为主题的代表作《个人体验》发表,作品讲述了一个酗酒成性、放荡不羁的父亲即将杀害自己的病残儿之际,泯灭的人性突然复性。

此后,大江健三郎创作的不少有影响的小说相继问世,如《万延元年的足球》、《同时代的游戏》、《寄与难忘年代的信》等。

大江健三郎并没有按照医生的吩咐将孩子置于死地,相反,却十分关注长子的成长。

他认为,大江光虽不能语,但应该让孩子吐露自己的心声。

于是,在父亲呕心沥血的帮助下,大江光从孩提时代起就潜心作曲。

1992年10月,28岁的水江光所创作的小曲集被录入CD盘出版发行,发行状况超过唱片公司的预想,在当年非通俗乐曲销售排行中名列前茅。

1993年初,大江光癫痫病发严重,持续数日之久。

大江健三郎简介

大江健三郎简介

大江健三郎简介大江健三郎姓名:大江健三郎性别:男出生年月:1935年国籍:日本所获奖项: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大江健三郎(1935~)日本小说家。

生于爱媛县喜多郡大潮村。

1954年考入东京帝国大学文科,两年后转入法文科,并在哲学和欧美现代小说的影响下开始从事创作。

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1957)使大江一举成名,获“五月祭奖”,并为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所盛赞。

紧接着,《死者的奢华》(1957)又受到川端康成的称赞。

中篇小说《饲育》(1958)获“芥川文学奖”。

这一时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大都表现青年学生厌恶现实却又不得不以矛盾、孤独的意识去思考现实及自身的精神状态。

1959年大学毕业后,大江作为青年左翼知识分子的代言人与开高健等一起访问过中国。

自60年代初期起,大江的创作进入鼎盛期,重要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长篇小说《个人的体验》(1964),获新潮文学奖,《万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获谷崎润一郎奖,《洪水涌上我的灵魂》(1973)获野间文艺奖,《倾听雨树的女人们》(1982)获读卖文学奖,系列短篇《新人啊,醒来吧》获大佛次郎奖,长篇三部曲《燃烧的绿树》(1993)获意大利蒙特罗文学奖。

此外,还有随笔集《广岛札记》(互964)、《冲绳札记》(1970),理论著作《小说的方法》(1978)、《为了新的文学》(1988)等。

大江在小说创作观念上提倡与传统主流文化相对立的边缘文化,并擅长从性意识的角度观察,构筑文学世界。

1994 年,由于他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通过诗意的想象力,创造出一个把现实和神话紧密凝缩在一起的想象世界,描绘出了现代的芸芸众生相,给人们带来了冲击”,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个人的体验》、《万延元年的足球队》、《洪水涌上我的灵魂》、《倾听雨树的女人们》、《新人啊,醒来吧》、《燃烧的绿树》、《广岛札记》、《冲绳札记》、《小说的方法》、《为了新的文学》等。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txt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txt

大江健三郎作品集txt点击可进入全文阅读日本作家。

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在七兄弟中排行老三。

1941年入大濑国民学校就读,1944年丧父。

战争结束后,大江健三郎于1947年进入战后设立的新制中学——大濑中学接受民主主义教育,并以同年5月颁布的新宪法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

1950年入县立内子高中,翌年转入县立松山东高中,在校期间编辑学生文艺杂志《掌上》。

1953年高中毕业后大江健三郎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做报考大学的准备。

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1955年入东京大学法文专业,在渡边一夫教授的影响下开始阅读萨特的法文原作,并创作剧本《死人无口》和《野兽们的声音》。

大江健三郎积极从事文学活动,于1957年5月在《东京大学新闻》上发表《奇妙的工作》并获该报“五月祭奖”。

著名文艺评论家平野谦在《文艺、时评》上谈到该短篇小说时,认为这是一篇“具有现代意识的艺术作品”。

在这一年里,大江健三郎还相继发表了习作《死者的奢华》、《人羊》和《他人的脚》等短篇小说,其中《死者的奢华》被荐为芥川奖候选作品,著名作家川端康成称赞该作品显现出作者“异常的才能”。

自此,大江健三郎作为学生作家开始崭露头角。

1958年又发表了《饲育》和《在看之前便跳》等短篇小说,其中《饲育》获得第39届芥川奖,使得这位学生作家得以与石原慎太郎、开高健和江藤淳等人齐名,同被视为文学新时期的象征和代表;而稍后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摘嫩菜打孩子》,则更是决定性地把他放在了新文学旗手的位置上。

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其毕业论文为《论萨特小说里的形象》。

同年,作者接连发表了长篇小说《我们的时代》和随笔《我们的性的世界》等作品,开始从性意识的角度来观察人生,试图表现都市青年封闭的内心世界。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1935年愛媛県生刚进小学时,太平洋战争爆发,9岁时父亲和祖母去世,两个哥哥均被“战时集中征训”。

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关注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50年3月大江15岁时自大濑中学毕业,4月升入爱媛县立内子高等学校,翌年4月转入夏目漱石曾经执教的名校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其兴趣更多地转向人文学科方面。

1959年東大仏文学卒業师从日本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者渡边一夫教授。

“我是渡边一夫在人生和文学方面的弟子。

从渡边那里,我以两种形式接受了决定性的影响。

其一是小说,在渡边有关拉伯雷的译著中,我具体学习和体验了米哈伊尔·巴赫金所提出并理论化了的`荒诞现实主义或大众化笑文化系统',……渡边给予我的另一个影响是人文主义思想,我把与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小说的精神'相重复的欧洲精神作为一个有生气的整体接受了下来”。

(《我在暧昧的日本》)1957年『奇妙な仕事』「東京大学新聞」五月祭賞『死者の奢り』作家的に自立《奇妙的工作》(1957)是大江的成名作,标志着他迈出创造想象世界的第一步,获《东京大学新闻》五月祭奖,被平野谦称赞为“当代艺术性很高的作品”。

小说描写3个大学生(“我”、私立大学学生和女子大学学生)到东京大学附属医院打工的故事。

他们的任务是在3日内屠宰完用作实验的150条狗。

这些狗都集中在低矮的围墙内的场地上,每条狗被拴在相隔一米的木桩上。

狗很老实,既无个性,也不反抗。

大学生们感到自己同这些坐以待毙的狗没有什么不同。

由于介绍人从中舞弊,宰狗工作半途而废,他们不仅领不到报酬,就连治疗“我”被狗咬伤的医药费也无处报销。

小说结尾写道:“我们本来想杀狗,结果自己被宰了。

”作者用象征主义手法和荒诞的情节,曲折隐晦地揭示了其中所隐秘的深刻内涵,即在强权统治和美军占领下的日本社会现实,以及日本人民的绝望与悲哀,小说因此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
日本作家、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01 个人生活
03 创作特点
目录
02 成长经历 04 人物评价
大江健三郎(1935年1月31日-2023年3月3日),出生于日本南部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日本著名作 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1941年进入当时的国民学校, 1945年,大江健三郎10岁时,日本投降,美军对日本的军事占领、新宪法 的实施及民主思想教育,对他日后反对侵略战争、**社会问题及人类命运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950年3月,大江健三郎15岁时自大濑中学毕业,4月升入爱媛县立内子高等学校,翌年4月转入夏目漱石曾 经执教的名校爱媛县立松山东高等学校。在整个中学时代,创作的诗歌、评论、随笔和短篇小说等文学习作近40 首(篇)。
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二类, 1956年4月,转入文学部法国文学专业,师从日本著名的法国文学研究 者渡边一夫教授。1957年5月,短篇小说《奇妙的工作》获《东京大学新闻刊》“五月祭奖”。1958年,具有标 志性意义的短篇小说《饲育》发表于《文学界》,获得第39届芥川文学奖,以职业作家的身份正式登上日本文坛。 1 9 6 5 年 《 个 人 的 体 验 》 获 第 11 次 “ 新 潮 文 学 奖 ” 。 1 9 6 7 年 发 表 《 万 延 元 年 的 足 球 》 , 获 第 3 次 “ 谷 崎 润 一 郎 奖 ” 。 1989年,荣获欧洲共同体设立的“犹罗帕利文学奖”。1992年,又获得意大利的“蒙特罗文学奖”。1973年, 长篇小说《洪水荡及我的灵魂》,获第26次“野间文学奖”。 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大江健三郎通过自己的想象力,以森林神话为背景,探索了人类生存的本质,寻求世界和谐,形成了自己独 特的东方存在主义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棒安部公房闷热,一个六月的星期天……我在被人挤满的的车站前的百货公司的屋顶上,一面守着两个孩子,一面俯视雨后有点浮肿的街道。

正好看到人刚刚起身走开后的通风道和楼梯间的一个人用的空隙,迅速挤进去,按顺序抱起孩子,孩子很快就满足(厌倦)了,这回倒是自己全神贯注。

但是,觉得也没有特别的事。

实际上,趴在栏杆上的,跟孩子们比反而大人比较多。

孩子大都很快就足够(厌倦)了,央求着要回去,却像妨碍工作似的,被严加斥责;陶醉地再一次把手搁在栏杆上支着下巴的都是大人。

在这样一个闷热而嘈杂的环境中,通常会大汗淋漓难以忍受,然而主人公却似乎充耳不闻,反倒全神贯注地看着风景,看着看着就入迷了,不仅是主人公,周围的大人们大都发呆着看着远方。

没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但是大家却不约而同地倚着栏杆看着大街,什么也不用想只是发着呆,大人们似乎很享受这种失神的状态,与孩子们的厌倦形成鲜明对比,然而,为什么大人们会沉醉于这样的茫然状态?面对激烈转型期的异样的外部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为了获得某种安定感,改变自身去迎合外部的社会,以求获得与外部社会的一致感。

无论激烈巨变的外部社会有多异常,为了追求一种表面的安定,人们迫使自身内部慢慢习惯这种异常,久而久之便麻木了,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内部也被悄然无息地化为异常了。

高强度的工作生活、疏离的人际关系,对于这样的社会现实,包括主人公在内的大人们,与其说是毫不排斥地接受,倒不如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异常,慢慢的自身也变得异常。

由此可见生活表象的安定化其实并非真正的安定。

安部公房即用这种大人们沉浸在独自倚栏而望的失神状态,这一看似安定的日常状态来表现社会的“异常”,人的“异化”。

当然,也许会有少许内疚的快乐,但是,也并不能把它特别的当做问题。

我只发呆而已。

最起码,应该想不出有什么事后有必要想起的急迫的事情。

只是,也许是应为空气潮湿,我不可思议的焦躁,对孩子发怒。

大孩子用愤怒般的声音叫着:“爸爸……”我无意识地,好像想逃离这声音,越发探出了上半身。

虽这么说,只是心境上而已,并不觉得危险。

然而,身体轻轻浮在空中,一面听着“爸爸!”的叫声,一面开始坠落。

搞不清楚是落下时变成这样,还是变成这样之后才落下,发觉时,我已变成一根棒。

不粗不细,刚好合手,约一米长很直的短棍。

第二次呼叫“爸爸”的声音发出了。

下面人行道的人潮突然动了,留出了空隙。

我朝那空隙咕噜咕噜旋转着猛落下去,发出干而尖锐的声音后弹回来,碰到树上,插在人行道与汽车道间的阴沟的低洼处。

大家生气地瞪视上方。

屋顶上的栏杆旁,小脸苍白我的两个孩子,举止变好了(井然有序地排着我的孩子们那两张已失去血色的小脸)。

一直守在入口处的警卫冲声称要严罚淘气的小鬼,往上奔去。

众人昂奋地挥动拳头威吓。

却没有任何人注意到我,只能暂时就这样插在那里。

处于异化状态的主人公莫名的被一种焦躁感所驱使,这种焦躁感正是长期被异化的产物,“在我的印象里,这种焦躁感并非来自于城市计划的缺陷、落后、或交通难等等外界因素引起的,而是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异常化的一种产物(安部公房《莫斯科和纽约》)”。

渐渐无法忍受这种焦躁感的主人公选择了逃离。

主人公只想要逃离这一切,无意识地探出上半身,就如同条件反射般发出这个完全无意识的行为。

甚至在即将掉落时却没有感觉到一点危险或害怕,反倒沉浸于这样的感觉之中,在别人眼中的跳楼自杀行为对于主人公来说,似乎是获得了解脱。

“变形”的设定表现了主人公无法再作为人而存在。

存在主义是安倍文学的特点之一,存在主义的根本立足点是关注人的“情绪体悟”,正是因为有情绪体悟,才使人有了存在的可能。

主人公从最初的“茫然失神”“焦躁”的消极情绪与世界发生联系,虽然是异化的世界,但是他无法忍受想要逃离,从逃离的瞬间起,主人公陷入了“无情绪”,这是他已经无法与外部世界联系,无法产生顿悟,因而不觉得危险或害怕,甚至都无法意识到自己当下行为的真正意义。

安部主张内部世界和外部现实的同意,最初,这样的内外对应是简单朴素的,但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内外部的函数关系也会相应的复杂,如果自身放弃了与外部现实的对决,也就放弃了作为人的资格。

无意识的下落过程,也是主人公内部丧失的开始,下落过程中,对孩子呼喊声以及周围一切没有反应的主人公,内部感性世界渐渐消失,于是失去了作为人的资格,自然也就无法再以人类的形态而存在,于是发生了变形。

为什么要变成一根棍子,就要结合下面师生分析得出的棍子的特性和主人公的特性进行比较。

终于有一个学生注意到我了。

这学生是三人一起,其中一个是穿同样制服的学生,另一个可能是老师。

这两个学生从身高、脸形到戴帽子的方式,都像是双胞胎。

老师留了白胡子,戴度数很深的眼镜,完全是文静的高个子绅士。

第一个学生把我拔出来,夹杂着遗憾的口气说:“这种东西的话,被打中就糟了,一定会死了。

”“借我看看。

”老师微笑。

从学生手上接过我,看了两三遍,说:“比想像的要轻。

但是,不要贪心。

这正是你们最好的研究材料。

以首次的实习来说,也许相当合适。

从这根棒子可以知道什么?这不正是一个可以考虑的事情么?”老师带着我走,两个学生跟在后面。

三人避开人潮,走到车站前的广场,寻找长椅坐,但椅上都坐满了人,只好坐在绿化带的边缘上,老师把我捧在手中,眯眼透过阳光看:这时,我发现了一件奇妙的事。

学生们似乎也同时发现了,几乎同时开口说:“老师,胡子……”那胡子似乎是黏上去的。

左端剥落,在风中颤动。

老师沉静地颔首,用沾在指头上的口水压一压,若无其事地望着两旁的学生说:“嘿,从这根棒可以想像到什么?先分析、判断,再决定处置的方法。

”右边的学生先接过我,从各种角度环顾。

“最先注意到的是这根棒有上下的区别。

”让我在做成筒形的手中滑动,“上边沁进很多手垢;下面部分磨损得相当厉害。

因此,我想:这根棒不是平常被抛在路旁的东西,是为某些固定目的,为人所使用的。

不过,这根棒似乎受到相当粗野的待遇,满是伤,而且尚未被抛弃,还在继续使用中的这根棒或许生前有一颗诚实而单纯的心吧。

”“你说得很对。

但是似乎过分伤感了一点。

”老师以含着微笑的声音说。

这之后,仿佛为回应这话似的,以近乎严厉的口吻左边的学生说:“我认为,这根棒非常无能,可能是因为太单纯了吧。

只是普普通通的棒子,用来做为人的工具,太差了。

若是棒子,只能让猿猴使用。

”“不过,反过来说,”右边的学生反驳,“棒子难道不能说是一切工具的根本吗?而且,只因为没有特殊化,用途才广泛;可以导盲,也可以驯犬;可以做杠杆推动重物,也可以打敌人。

”“棒子可以导盲?我不能赞成这种意见,我认为,盲人不是由棒子导引,只是利用棒子自己导引自己。

”“这难道不是所谓诚实吗?”“也许是。

不过,用这棒,老师可以打我,我也可以打老师。

”老师终于笑起来,“看你们两个一模一样的人,你一言我一语,实在非常愉快。

不过,你们不过是用不同的表现说同样的事。

如果把你们说的综合起来,只是说,这人就是棒子;而且,这是和这人相关的必要而充分的解答……这个棒子,就是棒子。

”“可是,”右边的学生执着,“不是必须承认做为棒子的特征吗?我在标本室看过相当多不同的人,棒子却还不曾看过。

这样单纯的诚实还是罕见……”“不,我们标本室所没有的未必就罕见。

”老师回答,“反而可能是过于平凡。

也就是说,有时因为太平常,所以不必特别提出来研究。

”学生们不禁不约而同抬头环视四周拥挤的人潮。

老师笑着说:“不,不能说这些人全都成了棒。

棒很平常,与其说是以量的意义言,倒不如说是以质的意义言;就像数学家不谈三角形的性质一样。

也就是说,从中不能导出什么新的发现。

思考:棒具有哪些性质?两个外表相似的学生,针对棍子提出了看似不同的两个观点,但仔细研究的话,着两个观点反应的却是一个问题。

右边的同学认为棍子“诚实而单纯”,左边的同学认为棍子是一个“下等人类的道具”。

看似一褒一贬,正好相反,但是棍子之所以单纯诚实,是因为它从不掺杂自身的意志,如实的跟随使用者的意图,而棒之所以下等,也是因为它完全不带自身意志,无条件地服从使用者的想法。

如果没有使用者,棍子就成为废物,即使受到使用者的粗暴对待,满身伤痕,棍子依旧不可能有任何反抗,当然,没有生命的棍子作为单纯的物质,不可能有和人类一样的精神世界,因而棒在和包括使用者在内的外部现实对抗中,绝对服从于外部现实,由此可知,两个学生的分析只不过是棒的“无意识性”的两种表现。

通过特征分析,棒的“无意志性”和主人公内部世界的“异化”相重合,共同表现为对外部现实的屈从。

从而得知,结合主人公生前的“异化”,安部选择“棒”这一变形物作为其死后存在的形式。

虽然异化和变形物棒的特征重合,但文中并非所有的人都在外形上变成了棒,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异化并不代表内部丧失,异化虽然是内部世界对外部现实的一种屈从,但内部世界仍然存在。

尽管一味地修改内部世界的抗衡方式是消极的,但是至少没有完全放弃与外部世界的抗衡,所以没有内部丧失的人们仍得以人的形态存在于世。

然而“逃离”则彻底的放弃了与外部世界的抗衡,没有内部世界的人就如同物品一样,无法再以人的身份继续存在,而只能以人之外的某种形式存在。

如果没有“逃离”,棒的特征会一直隐藏在众人的内部难以察觉。

安部巧妙的借用主人公的逃离,将主人公生前异化的内部世界展现在我们面前。

停了一会,“你们打算怎么量刑?”“连这样的棒子也要加以惩罚吗?”右边的学生很困惑地问?“你以为如何?”老师回首看左边的学生。

“当然要惩罚。

惩罚死者这样的事情使我们存在的理由得以成立。

只要有我们,就不能不惩罚。

”“这么说,什么刑罚比较恰当?”两个学生各自一动不动地陷入沉思。

老师开始拿起我,在地面上摆弄着画着什么。

是没有抽象意义的图形,长了手脚,变成了怪物。

接着,开始把画抹掉。

抹完,站起来,以眺望远方的表情,喃喃自语道。

“你们已充分考虑了吧。

这答案太简单,又很困难。

我想,上课时学过……由于不裁判,被裁判同伙……”“记得。

”学生异口同声说:“地上的法庭可以裁判人类的百分之几。

可是,除非有不死的人出现,否则我们不能不裁判一切,可是,比起人类的数目,我们的数目是非常少的。

如果必须同样裁判全部的死人,我们可能会因辛劳过度而消灭。

幸好,有这种借不裁判而裁判东西,可以带来顺利……”“这棒子就是代表性的例子。

”老师微笑,放开了我。

我倒下,滚动。

老师用鞋尖挡住,“所以,像这样置之不理,就是最好的惩罚。

大概有人会捡起来,跟生前一样当作棒,用在许多方面。

”一个学生突然想起似的说:“这根棒听我们这样说,不知做何感想?”老师慈祥地注视学生的脸,但没有说话,催促两人走。

学生好像很惦记,回头看我好几次,不久便被人潮吞没,消失不见了。

有人踩到我。

被雨淋湿,我有一半陷在松软的地面下。

文中对棒的惩罚看似荒诞无理,实际也有一定代表意义,可以从中体会安倍的意图,主人公生前处于异化的状态,因越来越无法忍受异化带来的焦躁感,而选择了逃离,但逃离并没有给主人公带来解脱,死后的主人公继续以棒的形式存在于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