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
211148976_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

People人物2023年3月3日,日本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去世,终年88岁。
《朝日新闻》以“如今混沌的国家,失去了指南针”为题刊发悼文,指出大江健三郎以文学良心和一己之力肩负着对日本国家和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之责。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则表示,大江的作品反映了日本社会良知对侵略战争的反思、对客观历史的捍卫和对人类和平的追求。
大江健三郎:日本的“美丽”与“暧昧”膜拜鲁迅的作家文、图|赵小斌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爱媛县的喜多郡大濑村。
他的启蒙教育主要来自祖母和母亲,祖母讲述的乡村民间传说,成为大江日后重要的创作源泉。
祖母和父亲于1944年相继去世,此后母亲成为他的主要教育者,而他母亲在战时物资极度匮乏的时候,依然进城用大米为他换回《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和《尼尔斯骑鹅旅行记》,再加上母亲珍藏的《鲁迅选集》等书,这些书不仅成为大江的阅读启蒙,更为他孤独与迷茫的幼小之心注入了文学的力量。
在“个人的体验”中徘徊少年大江的孤独与迷茫源自他10岁时,那一年日本签署了投降书。
据他后来回忆,二战时期,小学老师一直向他们灌输天皇是神圣的这种观念,教导大家从小要有为天皇赴死的勇气和决心。
正是战败与投降一事让大江意识到了不断重复的谎言与彻底的背叛,而这一意识,也自然成为其日后文学创作的最早主题。
至于大江作品中流淌的骨血,则来自他在日本东京大学法国文学专业的求学经历:从拉伯雷到萨特,法国现代派和存在主义对他有深远的影响,这一点,在大江发表于1958年并斩获芥川奖的代表作《饲养》中表现得很明显。
这篇小说以少年视角,在诸多隐喻和象征中探讨着战争与人性。
1961年,大江以轰动日本的17岁少年山口二矢,刺杀左翼旗手浅昭稻次郎事件为原型,创作了小说《十七岁》及姊妹篇《政治少年之死》。
该书在日本国内引发右翼势力的极度不满,导致大江和出版方连续数周受到死亡威胁。
小说描写了少年从身体觉醒(性欲的勃发与旺盛)到家庭放逐(与父母的隔阂和对长姐的伤害)再到投身右翼的狂热,以至刺杀左翼党魁以及终在狱中自尽的全过程,自始至终洋溢着对天皇的讽刺批判和对日本政治的反思。
大江健三郎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赏析

作品评价
大江对传统文化十分执著和尊重,从本民族的土壤中充分 汲取 营 养, 很好地继承并大量使用了自 《竹取物语》 (859—877年间)延续下来的象征性技法和日本文学传统中 的想象力。与此同时,这位战后成长起来的作家异常热情 地借鉴外来文化,并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予以吸收,显现 出一种‚冲突·并存·融合‛的文化模式,使得自己的创 作活动不仅面向日本和东方,同时也面对世界和现代。
在计划抢劫朝鲜人的超级市场失败后,鹰四承认了奸污白痴妹妹并在 致其怀孕后逼迫她自杀的事实,随后自己也用猎枪自杀身亡。蜜三郎 与妻子商定,要把白痴儿子接回来,并收养鹰四的孩子。在整部作品 里,作者以故乡四国的群山、森林和山村为舞台,把虚构与现实、过 去与现在、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 幅幅离奇的画面,并借该作品表现出自己的焦虑:人类应如何走出那 片象征着核时代的恐怖和不安的‚森林‛。与前一时期的作品相比, 作者在1963年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具 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 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 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 (1964年)、《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洪水淹没我的灵魂》 (1968年)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健三郎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 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 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
《饲育》以一种异想天开的卓越的想象力作为创作基础, 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性的、 艺术手法纯熟的作品。 短篇小说《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 以柬埔寨为舞台,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名作 的影片《饲育》于2011年10月23日在第24届东京电影节的"亚洲之风"单元中上映。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大江健三郎(1935 ),日本战后一代派代表名作家。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大江健三郎是一位著名的日本作家,他以其深沉的人文主义和对历史事件的深刻洞察力而被广泛认可和尊重。
他的作品涵盖了许多主题,其中包括核灾难文学,这是日本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流派,谴责核武器的恐怖和对人类的无尽苦难。
本报告将对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进行探讨,并提出九个提纲标题。
一、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和背景在这个地方,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生平和背景,包括他的早年经历、学术成就和文学作品。
此外,您还将了解日本文学史上的核灾难文学,并介绍其他重要作家和作品。
二、核灾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核灾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包括核试验的影响和日本在二战中被投下原子弹的历史。
此外,您还将了解日本社会对核武器和原子弹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这些事件对日本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影响。
三、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包括《黑色的绝望》、《一个女孩的故事》和《沉默之歌》等著名作品。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主题,以及它们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四、核灾难小说中的人性探讨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中所探讨的人性问题,包括对人类本性和人类秩序的质疑,以及对人类对自然的控制和扰乱的深刻反思。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精神境界,以及它们的意义和价值。
五、核灾难小说中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包括对日本民族记忆和文化传承的批判和反思。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如何反映出日本社会对核灾难的态度和反应,以及这些主题如何反映在其他日本文学作品中。
六、核灾难小说中的生态主题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中所反映的生态主题,包括对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动物的残忍行为的控诉。
您还将了解这些小说中如何反映出大江健三郎对生态问题的意识和关注。
七、核灾难小说的文学风格和技巧在这个部分,您将了解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小说的文学风格和技巧,包括他的独特叙述方式和写作技巧。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大江健三郎是日本当代文学的重要代表之一,他的作品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核灾难文学。
本文将从大江健三郎的生平背景、核灾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特点与分析等方面,逐一阐述。
一、大江健三郎的生平背景大江健三郎,1935年生于日本山口县下关市一个贫困农村家庭。
在二战和战后几年,他经历了灾难和贫困,这为他的作品创作提供了深刻的背景和生活经验。
在日本文化界,他的作品曾经引起过争议和不同的评价,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巨匠,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种语言,风靡全球。
二、核灾难文学的定义与特点核灾难文学是一种反映核事故或核战争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的文学体裁。
核灾难文学的作者通过文学作品,向读者展示出核灾难的可怕之处,以此来探究人文精神、生存意义等人类重要的话题。
核灾难文学的特点包括:1. 思想深刻、主题严肃,积极探讨人类精神及生存的本质;2. 对核灾难事件的经过和影响有深入的了解和研究;3. 力求真实,表现手法多样,文学叙事能力强,常常采用多角度、多线索的叙述方式。
三、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文学作品包括《黑色雨》、《受雇人》等。
这些作品反映了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受到原子弹爆炸和核事故的严重影响,描写了人们在这些灾难中的生存和反抗。
接下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1. 核灾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2. 核灾难作品的文学手法和表现形式;3. 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作品所反映的文化思潮和时代特征。
四、核灾难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大江健三郎的核灾难作品主题鲜明,真实反映了核灾难对人类生存和环境带来的难以想象的破坏和影响。
他深刻探究了人类文明的道德、精神、生存状态及其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人性现象,呈现出了一种荒诞、无情的世界观。
大江健三郎通过描写各种恐怖和悲惨的经历,对人类社会的贪婪、家庭、友谊等情感进行深层分析,表现出了人类的软弱性和脆弱性。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读后感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读后感刚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就像走进了一团迷雾。
大江健三郎这个家伙,他把主角鸟的生活描写得那叫一个混乱啊。
鸟是个老师,可他的生活完全没有一点老师该有的那种稳重劲儿。
他老婆生了个有残疾的孩子,这就像一颗炸弹直接丢进了他原本就有点浑浑噩噩的生活里。
我当时就想,这鸟可咋办呢?他的那种纠结、害怕,就像我自己遇到特别难的事儿时一样。
他一开始想逃避,想着把这个残疾的孩子就这么扔在医院不管了,自己去过那种所谓的正常生活。
我看到这儿的时候,心里就有点瞧不起他,觉得这人咋这么不负责任呢?可是又忍不住想,如果我是他,我会不会也有这样懦弱的想法呢?这就很矛盾,大江健三郎就这么巧妙地把我也带进了这种矛盾的情绪里。
不过啊,故事越往后发展,就越有意思了。
鸟开始慢慢地转变了,他不再只是想着逃避。
他去和那些同样有特殊孩子的家庭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他好像重新认识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生命带来的意义。
这就像是在黑暗的隧道里,他终于看到了一点光亮。
我读到这儿的时候,就觉得松了一口气,同时也对他有点敬佩起来。
就像我们每个人在生活里都会犯错,都会有懦弱的时候,但是只要能像鸟一样,在某个时刻突然觉醒,开始勇敢地面对那些烂摊子,那就是一种胜利啊。
大江健三郎写这个故事,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语气,就像是在和你聊天,把鸟的那些小心思、那些丑态和那些闪光点都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
他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把人性剖析得明明白白。
让我读完之后,就像自己也跟着鸟经历了一遍这样的痛苦、挣扎和成长。
这不仅仅是鸟一个人的体验,也像是我自己,或者是我们每个人可能会有的那种体验。
读完这本书,就像被大江健三郎狠狠地敲了一下脑袋,让我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大江健三郎

22年前,现代日本最优秀的文学人杰川端康成,最终未能摆脱“人类终极”的桎梏,在其寓所自杀身亡。
而后,被世人称为现代经济动物的日本人似乎无力再在世界文坛称雄。
然而,22年后的今天,由于“以一种诗的力量创造了一个想象的世界”,59岁的作家大江健三郎终于为日本和他个人荣膺了199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1957年,22岁的大江健三郎在大学校刊发表处女作《奇妙的工作》而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大学毕业前后,他接连创作了《死者的奢望》、《捕获》、《人年》、《鸽子》、《鸟》、《星各有河》与长篇小说《拔牙杀崽》;1958年11月,他又以《饲育》荣获日本非常有影响的芥川文学奖,当时的评委井上靖评价他为:出类拔萃,才能超群。
1960年,大江健三郎与日本剧作家伊丹万作的女儿成婚。
这一年,他随日本作家代表团访华,在上海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
1963年,大江健三郎的长子出世了。
不幸的是,长子大江光出生伊始便被先天性癫痫缠身,智力低下,口不能语。
不久,大江健三郎去广岛参加和平大会,在广岛医院目睹了因核爆致残的众多被扭曲的生命,他不禁又联想起自己那残疾长子的痛苦神情。
从此,他的作品中便融合了有关人类的尊严、本质、魂灵和企望。
1964年,大江健三郎创作的“与长子共生”为主题的代表作《个人体验》发表,作品讲述了一个酗酒成性、放荡不羁的父亲即将杀害自己的病残儿之际,泯灭的人性突然复性。
此后,大江健三郎创作的不少有影响的小说相继问世,如《万延元年的足球》、《同时代的游戏》、《寄与难忘年代的信》等。
大江健三郎并没有按照医生的吩咐将孩子置于死地,相反,却十分关注长子的成长。
他认为,大江光虽不能语,但应该让孩子吐露自己的心声。
于是,在父亲呕心沥血的帮助下,大江光从孩提时代起就潜心作曲。
1992年10月,28岁的水江光所创作的小曲集被录入CD盘出版发行,发行状况超过唱片公司的预想,在当年非通俗乐曲销售排行中名列前茅。
1993年初,大江光癫痫病发严重,持续数日之久。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读后感

大江健三郎个人的体验读后感先说说这个主角鸟吧,他在面对自己有个残疾婴儿这个事儿的时候,那心态简直是乱成了一锅粥。
刚开始的时候,他就像个胆小鬼,满脑子都是逃避。
这让我一下子就觉得,哟呵,这人咋这样呢?但仔细想想,要是自己突然遇到这么个大难题,可能也会慌得不知所措。
他想把孩子丢在医院不管,自己去逍遥快活,这种想法虽然不道德,但却很真实地展现了人性里自私的那一面。
就像我们有时候在生活中遇到麻烦,第一反应可能也是想躲开,而不是勇敢地去面对。
不过呢,大江健三郎厉害就厉害在这儿,他没有让鸟就这么一路“渣”下去。
鸟在经历了一系列内心的挣扎和自我对话之后,慢慢地开始转变了。
这个转变的过程啊,就像是看着一个迷路的人,一点点地找到方向。
他从逃避走向了接受,从只想着自己的痛苦变成开始考虑孩子、妻子,还有整个家庭的未来。
这种成长和转变,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和美好。
人性啊,就不是那种非黑即白的东西,有软弱的时刻,但也有坚强起来的潜力。
书里描写鸟的那些心理活动的时候,那叫一个细腻。
有时候我感觉自己都快钻到鸟的脑袋里去了,跟着他一起纠结、痛苦、犹豫。
大江健三郎的文字就像是一把手术刀,把人的内心世界一层一层地剥开给你看。
我一边读一边想,这人咋这么懂人心里那些弯弯绕绕的东西呢?就好比我们平时可能有很多想法在心里一闪而过,自己都没太在意,但是他却能抓住这些细微的念头,然后把它们放大,让你不得不去正视。
而且啊,书里还不只是讲鸟和他孩子的事儿。
还穿插着很多对社会、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比如说鸟在日本那个社会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他的朋友、他周围的人对他的影响等等。
这就像是一幅大拼图,鸟和他孩子的故事是其中一块比较大的拼图块,但周围还有好多小的拼图块,共同拼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通过这个画面,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还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影子,看到了不同人在生活的重压下是如何做出选择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历程
作者の経験が重要だと思いますが、気をつけなさい。
早在1958年,这位东京大学法文专业的学生作家在以小说《饲育》获 芥川奖后即对报界表示:‚我毫不怀疑通过文学可以参与政治。就这 一意义而言,我很清楚自己之所以选择文学的责任。‛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后,在进一步谈及文学的责任时,这位作家认为:‚所谓文学的 责任,就是对20世纪所发生过的事和所做过的事进行总清算。关于奥 斯威辛集中营、南京大屠杀、原子弹爆炸等对人类的文化和文明带来 的影响,应给予明确的回答,并由此引导青年走向21世纪。‛1961年, 他以右翼少年刺杀日本社会党委员长浅沼稻次郎的事件为题材,写了 《十七岁》和《政治少年之死》两部小说,通过对17岁少年沦为暗杀 凶手的描写,揭露了天皇制的政治制度。《政治少年之死》在《文艺 春秋》杂志发表后,大江健三郎立即遭到右翼势力的威胁,而《文艺 春秋》杂志则未经作者本人同意,便刊登了道歉声明。自此,这篇小 说再也未能收入到他的任何作品集里。
やさしいお爺さん
人物简介
大江健三郎(日本语:大江 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Ōe Kenzaburō?,1935年1月31日-)),日本当代著名存在主义作家。 出生于日本四国偏僻的山村,在东京大学修读法国文学,1957年正式 踏上文坛时便赢得了‚学生作家‛、‚川端康成第二‛等赞语。
1994年,他因作品中‚存在着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崭新的见解、 充满凝练形象的诗这种‘变异的现实主义’,让他回归自我主题的强 烈迷恋消除了语言等障碍‛而荣膺诺贝尔文学奖。但某些日本人得知 大江获奖时相当惊讶、愤怒,他们认为‚持续批评日本的态度‛才是 大江被瑞典学院青睐的原因。大江本人的解释是,他的获奖是‚边缘 (文学)对中心的胜利‛(他认为从文化角度上看,日本应该被视为 世界的边缘)。
对于大江健三郎的创作生涯来说,1963年是个非常重要的年头。在这 一年里,他的长子大江光出世了。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喜事,却给这位 28岁的青年作家蒙上了厚厚的阴影——婴儿的头盖骨先天异常,脑组 织外溢,虽经治疗免于夭折,却留下了无法治愈的后遗症。就在这一 年的夏天,大江健三郎还去广岛参加了原子弹在广岛爆炸的有关调查, 走访了许多爆炸中的幸存者。这两件与死亡相关联的事给这位作家带 来了难以言喻的苦恼和极为强烈的震撼,使他把小的‚死‛(残疾病 儿大江光的死的威胁)与大的‚死‛(全人类所面临的核武器爆炸的死 的威胁)联系在一起,认为死亡的危险正经常性地显露出来。这种思 考又使得作者在生活中不得不时时意识到死亡,并且将这种生活态度 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的文学创作结合起来。
大江健三郎
大江健三郎(おおえ けんざぶろう),毕业于东京大学,是日本著名小说家。大 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 完成学业,从东京大学法文专业毕业,著有《广岛札记》(1965年)、《作为 同时代的人》(1973年)和《小说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论。1994年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
在计划抢劫朝鲜人的超级市场失败后,鹰四承认了奸污白痴妹妹并在 致其怀孕后逼迫她自杀的事实,随后自己也用猎枪自杀身亡。蜜三郎 与妻子商定,要把白痴儿子接回来,并收养鹰四的孩子。在整部作品 里,作者以故乡四国的群山、森林和山村为舞台,把虚构与现实、过 去与现在、畸形儿、暴动、通奸、乱伦和自杀交织在一起,勾画出一 幅幅离奇的画面,并借该作品表现出自己的焦虑:人类应如何走出那 片象征着核时代的恐怖和不安的‚森林‛。与前一时期的作品相比, 作者在1963年以后发表的作品大多以残疾人和核问题为主要题材,具 有较浓厚的人道主义倾向。就其艺术特色而言,在更成熟地借鉴西方 现代派文学技巧的同时,充分运用日本文学传统中的想象,把现实与 虚构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还有《日常生活的冒险》 (1964年)、《核时代的森林隐遁者》(1968年)、《洪水淹没我的灵魂》 (1968年)等长篇小说。此外,大江健三郎在随笔和文学评论领域也非 常活跃,著有《广岛日记》(1965年)、《作为同时代的人》(1973年) 和《小说方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 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饲育 - 大江健三郎创作的长篇小说
《饲育》是日本当代作家大江健三郎登上文坛以来发表的第 3部小说。故事发生在二战 期间日本一个偏远闭塞的村庄。这个古老的村庄几乎与世隔绝,外边的战火烽烟丝毫 没能影响到它。但是有一天一架美战机的突然坠落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宁静,一个像"猎 物"似的黑人兵闯入了村里人们的视线。于是这个不速之客让村里炸开了锅。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童年时代的大江健三郎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的残酷性给他幼小的心 灵强烈的震撼,尤其是发生在1945年的九州帝国大学人体解剖事件, 对经历 过战争时代而又进入战后 "新时代"的大江健三郎来说,带来的不仅是心灵的 震撼,更重要的是他对战争的反思, 更是给正处在青年时期的大江健三郎以 "灵魂的救治"为主题找到了全新而又宽广的舞台。 在大江健三郎创作《饲育》的20世纪50年代末期,整个日本还沉浸在二战后 民主主义的思潮当中,"歧视" 是一个普遍存在却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 在日本,"歧视"还有着源于历史的特殊内涵,如贱民歧视问题几乎与日本天 皇制的建立相伴而生。明治维新后虽然颁布了解放令,但歧视问题并未得到 彻底解决,对阿伊努族的歧视等也是一直存在的社会问题。 个人背景 1935年出生于四国岛爱媛县喜多郡大濑村的大江健三郎, 在被森林和峡谷包 围的山村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美丽的大自然风光和与外界隔离 的山村给大江健三郎的创作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物生平
出生与成长
日本 作家。1935年1月31日,大江健三郎出生于日本四国岛的爱媛县喜多 郡大濑村,在七兄弟中排行老三。1941年入大濑国民学校就读,1944 年丧父。战争结束后,大江健三郎于 1947 年进入战后设立的新制中 学——大濑中学接受民主主义教育,并以同年5月颁布的新宪法作为 自己的道德规范。1950年入县立内子高中,翌年转入县立松山东高中, 在校期间编辑学生文艺杂志《掌上》。1953年高中毕业后大江健三郎 赴东京,入补习学校做报考大学的准备。1954年考入东京大学文科, 热衷于阅读加缪、萨特、福克纳和安部公房等人的作品。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个人的体验》
作者在这种苦闷之中创作的一部以自身经历为背景的长篇小说。如同 日本著名文学评论家平野谦所盛赞的那样,‚在大江健三郎至今的所 有作品里,这是最为出色的一部‛。在这部发表后即获得新潮文学奖 的作品中,当主人公鸟在面临脑残疾婴儿的生死抉择——或听从情妇 劝告,借黑市堕胎医生之手埋掉病儿,或接受医院建议,为病儿施行 脑疝气手术以拯救其生命——时,最终决定听从医生的建议。这也就 意味着,自己要同将会留下严重脑残疾的儿子共度生涯,从而把个人 的不幸升华为人类的不幸。同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另一部作品《万 延元年的足球队》(1967年)也属于这一类表现残疾人题材的长篇小说。 在这部被称之为现代传奇小说的作品中,白痴儿的父亲蜜三郎与从美 国回来的弟弟鹰四,一起返回故乡四国的群山之间,卖掉了百年老屋 并寻找这座老屋所象征的祖先的谱系。早在万延元年(1860年)的农民 起义中,他们的曾祖父(身为村长的老屋主人)与其任义军首领的弟弟 相互对抗,最后曾祖父杀死了纵火焚烧老屋的弟弟。为把村里年轻人 组织起来同朝鲜人抗衡,鹰四用卖老屋的钱办起一支足球队,蜜三郎 却通过此事从鹰四身上看到了曾祖父弟弟的暴力基因。
主题思想
《饲育》的核心主题 :从弱小者的角度控诉靠权力和暴力 解决问题。
儿童视野中的自然世界和人文世界
儿童视野中的暴力和死亡
文本与现实的对话--《饲育》儿童视角的诗学内涵
《饲育》以一种异想天开的卓越的想象力作为创作基础, 是一部具有浓厚抒情性的、 艺术手法纯熟的作品。 短篇小说《饲育》获得芥川文学奖。 以柬埔寨为舞台,改编自大江健三郎的同名名作 的影片《饲育》于2011年10月23日在第24届东京电影节的"亚洲之风"单元中上映。
内容简介
《饲育》通过一个山村孩子的视点,叙述二战期间发生在一个偏远的森林峡谷山村里的 故事。在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峡谷山村里,村民们过着贫穷却宁静充实的生活,孩子们逮 野狗、掏鸟窝、玩"爬犁",在泉边洗澡晒太阳,战争对于这个乐园式的山村来说是遥远 毫无意义的。战争唯一给孩子们带来的,就是小学校停课。直到一天一架美国飞机坠毁 在森林里,才打破了峡谷里的宁静。村民们俘虏了黑人飞行员,刚开始大家都惧怕这一 "黑色怪物",把他关在地窖里,由孩子们给他送食物,将他象动物似的"饲养"起来。每 天与黑人的接触,孩子们发现这个"黑色怪物"原来也具有善良的人性,于是渐渐地消除 了对黑人的恐惧,而且孩子们和黑人之间还逐渐产生了一种深厚激昂的、近乎于人与人 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逐渐发展成了朋友之间的友谊。 孩子们将黑人带出了地窖,带他看爹如何处死莱替不驯的黄鼠狼,如何利索地剥下它的 皮。还带黑人去铁匠铺看热闹,带他去泉边洗澡嬉戏。村里的人,连女人们也不再惧怕 黑人了,黑人有时还直接从女人那里得到食物,孩子们更是与黑人玩得十分开心。 情节的递转突变是由镇政府职员 "书记"引起的,他从镇里带来了要把黑人押送到镇上去 的消息。于是"我"出于对黑人的友谊,跑去黑人那里提醒他注意。而往日的黑人朋友却 突然间变成了敌人,将"我"抓为人质,"我"掉进了恐惧的深渊,看着地窖外的大人们, 希冀他们看在"我"的份上放弃暴力。然而往日纯朴善良的村民们却是如此暴怒,他们根 本不把"我"放在眼里,爹向"我们"扑来,举起了厚刃刀将"我"的左手连同黑人的头颅一 起打得粉碎。最后引起这场暴力的镇政府职员"书记"死于非命,峡谷山村又恢复了往日 的宁静。但极度的恐惧,强烈的反差,深切的困惑使"我"大病一场,也给少年纯洁的心 灵留下了可怕的阴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