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知识

合集下载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

对联的全部知识点总结一、对联的概念及特点对联是指对仗平仄工整,意义相对应的两句诗文。

对联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仗工整,一句对上一句,两句之间往往存在着平仄谐美的对应关系,形成“句对”。

2、意境深远,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往往富有内涵,抒发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3、大气磅礴,对联在表达文学和艺术方面,往往力求短小精悍,以大气磅礴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示出气势恢宏的特点。

二、对联的历史渊源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汉朝,汉武帝时期已经有对联的雏形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走向成熟和完善。

唐代盛行对联,诗人杜甫、李白等都曾创作过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作品。

宋代以后,对联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艺术形式,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时代风貌。

三、对联的艺术魅力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首先,对联在表达意义和情感时,能够通过对仗和线条的优美组合,展现出诗情画意的美感。

其次,对联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往往能够通过简洁、精炼的表现手法,展示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再者,对联在表现文雅之美、生活之美、书法之美、明理之美、人格之美等方面,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产生深远的文化影响。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情趣的提高,对联在当代又产生了新的影响和发展。

一方面,对联在传承方面,通过书法绘画、节庆祝贺、宣传标语等各种形式,不断传承和发扬对联的艺术魅力。

另一方面,在发展方面,对联在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和理念,使得对联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五、结语对联作为一种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瑰宝。

它不仅在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文学、美术、民间风情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联的精湛之美、思想之美、艺术之美,为中国文学艺术宝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联的知识点五点总结

对联的知识点五点总结

对联的知识点五点总结知识点一:对联的来源和发展对联的起源时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中国古代,对联是由文人雅士们在诗词创作中衍生而来。

古代对联的形式是上句横批下句,往往是反义词或者是对仗词。

后来,对联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文学形式,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

在明清时期,对联更是达到了顶峰,形成了中国对联的黄金时代。

至今,对联在中国文化中依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一直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知识点二:对联的形式特点对联的形式非常简单,通常是由两句话组成,上下呼应,相对对仗,需要押韵。

在形式上,对联要求上下对应,下联的字数要与上联相同或者是对称,这样才使得对联更加美观。

在内容上,对联要求上下联要有一定的意思对应和表达出来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

同时,对联的押韵要求也非常高,往往需要用典故或者是成语来押韵。

知识点三:对联的艺术价值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一种艺术的表现。

对联在形式上要求相对对仗,内容上要求意思对应,这一点体现了对联的艺术价值。

同时,对联的押韵要求也非常高,这对作者的词汇和语言的运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

在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他们的对联作品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了中国文化的瑰宝。

知识点四:对联的传统和现代形式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同时也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

传统形式的对联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往往是以卷轴形式呈现。

而在现代社会,对联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创新,有很多新形式的对联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比如说网络对联、现代装饰画中的对联等等,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不少色彩和乐趣。

知识点五:对联的传承和保护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对联的传承工作在中国还不够完善,有些传统形式的对联已经逐渐被淡忘。

因此,应该加强对对联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广对联的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形式。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

对联基本常识对联基本常识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知识。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对联基本常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对联基本常识篇1楔子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

它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自产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国文学百花园中站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这是因为汉字的独特造型与结构造就了对联:(1)汉字的方正典雅、齐整庄重,上下联语句的工整对仗,赋予了对联结构上的均称美,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与享受。

(2)汉语音韵的抑扬顿挫,上下联语调的和谐应对,使得对联诵读时表现出神妙的音韵美,给人以听觉上的愉悦和快感。

(3)就其内容而言,有褒扬、有批判;有抒情、有绘景;有对历史的深思、有对现在的剖析……。

可以说:优秀的对联是集思想、书法、音乐、诗歌、造型艺术于一身的完美的艺术珍品。

它能启迪人们的心智、慰藉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对联的演革与渊源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

这是对联最原始的形式。

在两千多年前的先秦书籍中,就存在许多含有对偶因素的句子。

例如,《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老子》中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论语》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后来,在汉赋以及魏晋南北朝盛行的骈文里,句子更是“奇偶相配”。

隋唐以后,律诗兴起,其颔联、颈联都是对仗的,把它们单独抽出来,就是一副对联。

如“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

对联应掌握的90个知识点1、【对句】即“对联”中的“对”,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

一般有出句和应句,多由两人以上互相应对完成。

如:张之洞,陶然亭。

2、【联语】在对句的基础上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一般由一人单独完成,多独立悬挂出来。

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

3、【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对独立的对联。

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

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

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4、【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

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5、【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6、【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7、【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8、【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

对联基本知识

对联基本知识
基本要求
• 一、字数相等; • 二、词性相同; • 三、结构相应; • 四、句式相似; • 五、内容相关; • 六、平仄相对。
字数相等
• 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对联最首要的一条
要求。这一要求也是与它“立”起来分别 悬挂张贴的用途相适应的。字数相等,可 以给人以匀称雅观、平衡舒适的美感。
词性相同
• 上下联相同的字位要词性相同,分别相对,
• “反对” 往往形似相反,实则一致,是从
正反两面说明同一主题,所以,有时比正 对更为生动鲜明一些。
3.串对
• 上下联在意思上是前后相承一致的关系的,
称为“串对” 。
• 如:•欲穷千里目;来自•更上一层楼。
• 望远须登高,上联是目的,下联是行动。
4.自对
• 上联和下联句中本身就有对偶的成分的,
称为“自对”。
注意事项
• 注意事项。撰写对联,出必须具备以上几个要素
外,还必须注意做到:
• 一、 一般地讲,上下联不能重复用字。这里说的
“一般”,是不包括采用特殊的修辞方法和对仗 技巧撰拟的对联,我们在以后的教材中将详细地 讲述这些特例。
• 二、长联要分解成若干短句,各句脚平仄应遵循
马蹄韵的规则,即:两个短句上联是平、仄,三 个短句上联是平、平、仄,四个短句上联是仄、 平、平、仄;下联则与之相对。
2、 递进关系
• 指上联叙说某一事物某时某刻的状态或人
物动作,下联则进一步说同一事物更深层 次的状态或人物更进一步的动作。
• 如有一古联说新婚夫妇进洞房时,新
郎出联“十八年来未谋面”,新娘对 说“三五朝后便知心”,这联从人类 婚姻发展变化的规律上,从不识到相 亲相爱的渐进过程进行了生动有趣的 描述。又如“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 明月送将来”, 则是从时间上对花影 这一事物的递进说明。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

对联有关知识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以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下面我们来谈一谈有关对联的知识。

一、对联的概念对联是由对仗、对称、韵律等方式组成的文学形式,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

对联以“对、仗、对、称、韵、律”为基本特征,用短短的几个字,表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哲学思想和民族精神。

二、对联的分类1.按照韵部分类:平水韵、上声韵、去声韵。

2.按照形式分类:对偶对联、对仗对联、对子对联、对数对联、对仗交错对联等。

3.按照内容分类:书法对联、诗词对联、散文对联、歌词对联等。

三、对联的创作技巧1.要注意对仗:对仗是对联的基本特征,要注意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的对仗。

2.要注意对称:对称是对联的重要特征,要注意左右、上下、前后等方面的对称。

3.要注意韵律:韵律是对联的必要条件,要保持规范的韵律结构。

4.要注意内容:对联的内容要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要注意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四、对联的经典名句1.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唐·蒋捷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3.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王之涣4.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明·文天祥5.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清·曹雪芹6.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唐·白居易7.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清·乾隆帝8.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唐·纳兰性德9.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唐·张继10.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唐·陆游以上是对联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它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

(完整版)对联知识大全

对联知识大全一、什么叫对联:对联又名对子,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辞典》释),来源于律诗的四联八句。

二、对联的形式对联有联语和对句之分。

○对句没有特别的形式要求,主要是口头进行,诉之于听觉,倘记录于书面,则按联语形式但决不带横额。

○联语必须写出来张贴或悬挂;有些还必须配上横额。

联语可以用任何书体来书写。

上联:第一句,叫出句,也叫出联,如门第春常在下联:第二句,叫对(应)句或应联,如人家庆有余横额:也叫横批或横披。

如福星高照其贴法有三:甲式(传统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文字顺序为从右至左。

乙式(常用):上联在基下联在右,横额顺序也是从左至右。

丙式(不常见式):上联在右下联在左,横额顺序却是从左至右。

对联的形式,按时间和场合分: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2.楹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缕刻于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如:一九七九年,杭州“岳庙”修复一新,当代著名词人兼书法家赵扑初,化用岳飞《满江红》词意,为重新塑好的岳飞巨像两边的大柱上,精心撰写了一幅古为今用、气魄宏伟大新楹联: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头望// 收拾山河酬状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房墙壁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4.喜联:用于祝贺婚娶、建新屋、迁居;如婚联:巧借花容添月色欣逢秋夜作春宵5.寿联:他人过生日,送对联祝寿;如: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6.挽联:哀悼死者的对联。

如:悼念敬爱的周总理的一幅挽联:心血劳干革命事业似巍巍泰山震环宇骨灰撒遍总理恩情如滴滴雨露润人心。

三、对联的对法:从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关系看,可分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上下两联所表达的内容相似或相关。

例:福如东海浮舟沧海两个黄鹂鸣翠柳春蚕到死丝方尽寿比南山立马昆仑一行白鹭上青天蜡炬成灰泪始干2.反对:顾名思义,反对即上下两联意思相反。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四、对联的写作技巧一、遣词技巧1、比喻法例: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2、夸张法例: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3、衬托法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4、对比法例:心清水浊===山矮人高;5、反对法例:藕入池中,玉管通地理===荷出水面,朱笔点天文6、自对法例: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7、借对法例: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8、借代法例:藏古今学术===聚天地精华9、双关法例: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因何而得偶;有幸不须媒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第二层意思是: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10、用数法例: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二、用字技巧1、拆字法例: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2、合字法例:八刀分米粉===千里重金钟3、复字法例:佳水佳山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梦痴情,几辈痴人;4、叠字法例: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年年暮暮朝朝;5、同字异音法例: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6、同音字法例:闲人免进贤人进===盗者休来道者来;7、谐音法例: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8、漏字法例: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此外还有同傍法、拟声法、析数法、应首法、数字领法、交叉法、复韵法、虚字法、玻璃字对三、组句技巧1、回文法例: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1倒句回文例:结同心果===开并蒂花倒读即为:2倒章回文例: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倒读即为: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2、排比法这种方法多用于长联例:鹄比翼,花颦眉,柳拂裙,画意更兼诗意==林蕴幽,水凝碧,山环翠,东湖不让西湖3、顶针法例: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4、反复法例:佛言不可说,不可说===子曰如之何,如之何;5、嵌字法: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1整嵌: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2分嵌: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6、反问法例:不经几番麻炼===怎成一段锋芒7、设问法例:雄关百二谁为最===要路三千此并名;8、分总法1先总后分式;例:四声平、上、去、入===八字年、月、日、时;2先分后总式;例: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此外还有潜意法、歇后语法、婉曲法、层递法、无情法五、对联的禁忌1.忌同声落脚2.忌同声收尾3.忌三平尾或三仄尾4.忌孤平或孤仄5.忌同位重字和异位重字6.忌同义相对※在对联创作中运用平仄规律,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在不因词害义的前提下,上下联的句脚最后一个字,应尽量做到上仄下平;如:天赐灵湖,幅幅美景天铸就;地书华章,张张图画地生成彭贤伦题罗甸县烈士陵园长廊联;2长联中,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交替、相对;一般情况下,1—11字为短联,12—20字为中联,20—29字为长联,30—60字为中长联,60—100以上为特长联;3上下联相对的每个音节上停顿的字,以及相对的每一个分句停顿的字,平仄应当对立;如:生似高山仰日月;逝如流水汇江湖沙先贵题罗甸烈士陵园大门联;4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原则是以“上仄下平”为好,但,如果因内容限定,不好做到的话,也可以不拘平仄,不能因词、因声而害义;5对联中有些特殊的字词对偶,可以不拘平仄,主要是同字相对、专用名词相对、文言虚词相对,用字技巧奇险的字相对可以不拘平仄正如红楼梦里林黛玉对香菱谈诗时所讲的“如果有了奇句,平仄虚实不对立是使得的”;近日人潮沸腾;来日天翻地覆;其中“日”字相对,平仄相同,不讲究对立;※关于调平仄的三种格式①按音步调平仄:②按语意调平仄:③上联不论,下联工对:上联只管按意思说去,不拘平仄,下联要与之严格工对;六、对联的基本要素1、字数句数相等:上、下联用字数目及句子数目完全相等,是对联的首要要条件;上联如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等如罗方友题罗甸千岛湖联:一坝横空,天光云影平湖聚上联两句11言;万峰耸立,木色山辉深谷飘下联两句11言;桃花开喜色上联五言;柳浪荡情歌下联五言;2、词性相当:上下联句法结构的对应位置,用词的词类属性要一致;对联的对偶,对于词语的要求,是上下联相对的词或词组在词性上必须一致,这是对联的精髓词性相当指的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副词对副词等等,即同类词对同类词,所属范畴越小,对仗越算精工;如王晓毛题罗甸千岛湖:雾锁三龙湖,雾散鱼如天上客;云封千里路,云开鸟似水中仙;花外子规燕市冷↓↓↓↓↓名词方位词名词名词形容词↑↑↑↑↑柳边精卫浙江潮3、结构相应:指语法结构相称;所谓结构,即几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叫结构;水作青罗带↓↓↓主语谓语宾语主谓动宾↑↑↑山为碧玉簪4、节律相协:对联中语句的语流节拍,上下联要一致,即单音节对单音节,双音节对双音节,多音节对多音节;构成句子的词组和节奏,在“五言”诗中,一般句式为“二二一”或“二三”;在“七言诗”中,一般为“二二二一”或“二二三”;对联,因为字数多少灵活,篇幅不拘一格,故无固定格式;但上、下联句式必须一致,否则就造成“失拍”;对语的节奏是音和义的停顿规律,分语意节奏和声律节奏两种;①语意节奏:如“党兴盛举;春润神州”为“二二节奏”;②声律节奏:一般以两个字为一节奏,又称音步,构成声律单位,以此论节奏;不雨山常润↓↓二三↑↑无云水自阴帆运浮云阔↓↓↓二二一↑↑↑江空得月多5、语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如果内容上缺乏有机的联系,即使上下联文字对偶再工整,也只能是毫不相干的两句话,不能组成有意义的对联;一般上联写景、下联抒情;上联轻,下联重;上联虚、下联实;如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下面这一副上下联无关联,就不能称作对联:门前绿水流将去;屋里青山跳出来;6、平仄相对:联文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复句联,每句句脚平仄按音步递换,句脚拼节形成“仄顶仄,平顶平”的格局;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平仄,古代汉语中平、上、去、入四声的简称;平仄相对的要求,是为了使对联读起来,节奏分明,声调和谐,起伏跌宕,抑扬有致,形成一种音乐美;要使平仄运用得好,首先要了解“四声”;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对四声的划分略有不同;旧四声:平声上声、去声、入声;新四声:–′ˇ‵;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第三声、去第四声简言之,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第一、二声为平声;第三、四声为仄声新四声;判别声调平仄遵循“双轨制”,但旧四声、新四声在同一联文中不得混用;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出”为旧四声,当仄声用;平仄声律是诗词对联可知律的重要因素,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诗词对联;所以,创作时,一定要学会调平仄,这是基本功,不是可有可无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对联的知识
对联又称楹联、楹帖等,是悬挂或粘帖在墙壁和楹柱上的联语,是用汉语描述客观事物、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它具有诗、词的某些特点,但比诗、词更精炼、更工整,也更富
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它是中国文学艺术中的一种特有的形式,也是汉族文学艺术中独有的一大艺术特色。

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

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作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

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

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千百年来,它一直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所欣赏,也日益为国内
外汉学家所重视;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它已流传许多国家和地区。

对联,一般是用古典艺术语言造句和修辞的,所以它典雅、精炼、优美。

它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或咏物言志,或抒情寓意,或缅古叙怀,或扬善抑恶等。

同时,它又是与书
法揉合在一起的综合艺术,两者互相映衬,更显出一种神彩飞扬、瑰丽典雅的艺术美。

对联讲究炼字炼意,作者常用精炼的文字、巧妙的构思以及画龙点睛的手法,为读者创造出感情丰腴、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意韵浓郁的各种作品,因
而,它能引人入胜,发人深思,耐人寻味,给人启迪。

凡思想健康、艺术精巧的联语,更是经久不衰,耐人品赏,永放光彩。

许多联语不但和诗、词同样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审美意义,而且更富有广泛的使用价值,它与诗、词相
比,,能赢得更多的读者,使用的范围也更为广泛。

从对联发展史看,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使用。

我国对联的形式,其渊源极为久远。

早在
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雏形的对句。

例如《易经·系辞》中,就有这样的对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又如《老子》中,亦有类似的句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知,前后
相随。

”这些对句(或称偶句、对仗句),尽管对得还不工整,但对偶形式已开始萌芽。

这对以后骈文、律诗和对联的创作,却具有渊源关系。

对联究竟起源于何时,其说不一。

有人认为,最早出现有是五代孟昶的春联。

据传,
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不有神和、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把它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民间在春节时,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

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宋张唐英在《蜀☆☆》中记载:“孟昶命学士为题桃符,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相传,这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但这种春联,在当时还只是写在宽约一寸、长约七八寸的桃木板上,仍称“桃符”。

又有人认为,后
蜀宫廷题联,早已成为习惯,而孟昶不是最早的题联人。

谭嗣同曾考证: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罢官不出,自题其门曰:“闭门罢庆吊,高卧谢公卿。

”其三妹令娴续曰:“落花扫仍合,丛兰摘复生。

”这虽是诗,但语句皆为骈骊,又题于门上,这应
是我国最早的对联。

后者言之有理。

到宋代,春节粘贴对联,已成为一种普遍风俗。

如王安石在他的《元日》诗中写道:“千户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里说的“桃符”,其意还是际昶当时所书写的春联。

孟昶是五代蜀国的国君,后蜀不久
为宋所灭,但这种在桃板上题的形式,宋代就被广泛地使用。

以后,人们又用纸张代替桃木板写联,这与今天粘贴的春联,并无什么区别。

又据传,把“桃符”推广为春联的,还是明太祖朱元璋的事。

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次
除夕前,他传旨:无论公卿士庶,每家门口都要粘帖一副春联。

除夕晚上,他还微服出巡,见到五彩缤纷的春联,他非常惬意。

当他走到一家庶民门口时,见没有贴出春联,他很奇怪,一打听,原来这家是以“阉猪”为业的,不好意思写出春联贴
上。

于是朱元璋就精心思索,亲自给这家写出一副对联,联云:“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全联并非说出“阉猪”二字,但这个“阉”字的含义却充分地体现出来了,而且全联对得工整、确切,曲而不浮。

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家门口察
看,见门框上仍未贴出对联奉承更觉得奇怪。

当询间时,这家主人说:“因这副对联是皇上的御笔,我贴到神龛上供起来了。

”朱元璋一听大喜,当即赏给这家主人一些银钱。

由于皇帝亲自提倡春联,对联这一艺术形式就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
场合。

不但婚丧、喜庆使用它,一些名胜古迹、驿站茶亭、官署试院、楼台亭阁等处,也都普遍地使用它。

对联是一种精炼的艺术形式,它要求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

它绝不是什么小玩艺、小摆设,而是一种具有积
极意义的特殊艺术形式。

它或褒贬、或打情、或言志、或谐趣,等等,这些都是作者有感而发。

所以,对联会使人获得鉴赏的乐趣,增加各种知识,品味各类书法,同时还能受到一定的思想启迪。

但要写好一副对联,并不那么容易,它需要一定的文学
知识,一定的艺术表达能力,还要顾及到对仗和平仄,不是一般人都能做得到和写得好的。

就对联的形式而言,它的基本格式,是律诗(五律、七律)的中心部分,无论五律、七律,全诗共八句,中间四句(三、四句和五、六句)是两副规范的对
偶句(或称对仗句、对联句),而且对得工整、恰当。

对偶也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刘勰在《文心雕龙·丽辞》篇中曾说:“造化赋形,支体必双;神体力用,事不孤立。

”这就指出了客观事物的对偶状态。

正因如此,在文学上也必然腹到相应的反映。


以《史通·叙事篇》明确地指出:“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

”凡律诗中的对偶和对联中的对仗,又不同于一般事物那样刻板、机械地相对,而是表现得更为灵活、形象、多样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