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句式的判断技巧

合集下载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如何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如何判断文言特殊句式

如何判断文言特殊句式一、首先要了解现代汉语的句法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关系;二、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1、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

主要有:(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 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3)省略宾语投(之)以骨。

(《狼》)(4)省略介词林尽(于)水源。

(《桃花源记》)(5)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3、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句句问,无不知,句子把,四要素;主谓宾,否定分,时态助,语气张。


在学习文言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句子的结构。

文言文的句式种类众多,要准确的判断句子的句式,就应该牢记上面的口诀。

这句口诀蕴含着文言文句式判断的全部精髓,勾勒出句子形成的四个要素:主语、谓语、宾语和否定词。

一个句子形成完整,即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有了这三个要素就可以判断出句子的句式。

只有当句子形成完整后,再引入“时态”和“语气”两个要素,句子才能变得更加完美。

时态可以确定句子的发生时间,语气可以表示句子的语义。

想要准确的判断出文言文的句子句式,一定要熟练掌握上述的口诀,从“句句问,无不知”开始,一步步剖析句子,判断出句子所拥有的四个要素,再加上“时态”和“语气”,便可以准确的判断出文言文句子的句式了。

文言文的句式非常复杂,句子的构成非常丰富,准确的判断出句子的句式非常重要。

“句句问,无不知,句子把,四要素;主谓宾,否定分,时态助,语气张”,一句口诀就包含了准确判断句子的句式的全部精髓。

文言文的语言丰富多彩,令人叹为观止,要把握文言文的句式,就必须加深对口诀的理解,熟练掌握口诀中所含内容,不断练习,勤加练习,就能掌握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技巧,准确判断出句子的句式,
文言文句式判断搞熟练,从而达到解读文言文的目的。

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最重要的就是要掌握句子的结构,即掌握上述的口诀,熟练掌握口诀中所含内容,从而准确判断句子的句式,解读出文言文句子所隐含的深意。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字词的选择: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为古老,有些汉字的读音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如果一句话中使用了较多的文言字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2. 词序的安排:文言文的词序通常以主谓宾的顺序为主,主语一般放在句子的前面,动宾短语紧随其后。

3. 用词的形式:文言文中不常使用助词,也不常使用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如介词、连词等。

如果一句话中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这些助词和连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4. 句子的长短: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较长,一句话可以有十几个字,甚至更多。

如果一句话的长度超过了一般的现代汉语句子,可能是文言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是个相对的问题,因为有时现代汉语中也会使用一些文言句式。

此外,文言句式的使用还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不能仅凭以上的几个特点进行判断。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的具体方法

文言文断句具体方法一、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

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

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

(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

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

(1)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

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

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

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

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

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我们把这一步工作总结为标名(代)词,定主宾。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例:1、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2、诸葛亮之次渭滨,关中震动,魏明帝深惧晋宣王战,乃遣辛毗为军师。

3、匡庐奇秀甲天下山/山北峰曰香炉/峰北寺曰遗爱寺/介峰寺间/其境胜绝/又甲庐山/元和十一年/秋太原人白乐天见而爱之/若远行客过故乡/恋恋不能去/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选自《白居易集·草堂记》)4、(赵困于秦)齐人、楚人投赵。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文言文句式之被动句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d、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如下:
一、用“者”、“也”表示判断。

1、主语后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用“也”表判断,这就是“……者……也”式。

这种句式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形式。

例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2、“……也”句式。

例如: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3、“……者也”句式。

例如: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4、“……者……”句式。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夫……——《游褒禅山记》。

二、名词修饰名词,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秦,虎狼之国。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为……”句式。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鸿门宴》。

四、用副词“乃”“则”等加强语气表示判断。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五、用动词“是”直接表判断。

先秦时代文言文中“是”很少做判断词用,汉代以后才逐渐被当作判断词使用。

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
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过秦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么判断文言句式?
与词汇相比,文言语法变化不大,只是几种特殊句式的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不同,下
面分别加以说明:
判断句式被动句式倒装句式省略句式疑问句式否定句式
判断句式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词 "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
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 ......者, ...... 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史记.了涉世家》)
“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 "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
“ ......者,...... 。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
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
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
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
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被动句式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
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
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于”起介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的作用。

如:“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这里“惑”、“欺”的动作是由“于”后的“郑袖”、“张仪” 发出来的。

有时也在介词“于”或动词前加“受”,形成“受......于 ......。

”的形式表被动。

如:“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
用“见”、“于”,“见 ...... 于...... 。

”表被动。

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
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同上)“暴见于王。

”(《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

”(《答司马
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
行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用“为”,“为...... 所 .....。

”表被动。

如: “(巨)
偏在远郡 , 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
用“被”表被动。

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倒装句式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
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
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形式: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说)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
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
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
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苏轼《石钟山记》)等。

应注意的是,文言文中定语后置只限于表示修饰关系的句子,表领属关系的定语则不后置。

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
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
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如: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

”(《史
记.项羽本记》)即“以事具告。

”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
具告(之)。

”还有一种民政部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韩愈《师说》)句子
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省略句式
句子成分的省略,在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中都有,不过,文言文中的活力句更普遍。

常见的
有以下几种情形:
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文言文中的
第三称代词“之”、“其”不能作主语,也是文言文中主语多省略的原因之一。

如:“自吾
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年矣,而乡邻之日蹙。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
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有时一个复句或一段话中多
处省略主语,这些主语并不一贯,即所指不是同一对象,在阅读和翻译时要注意。

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桃花源记》)在
翻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的主语要补充出来。

省略谓语为主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
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

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后一分句省略了谓语“择”。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被省略的为主要补充出来。

省略宾语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句话就省略了动词谓语“拜”的宾语“之”又如:“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这句话中省略了介词“与”的宾语“之”。

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 "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
出来。

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如:“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

”(《张
衡传》)句中省略了介词“于”。

又如:“赐之彘肩。

”(《鸿门宴》)句中省略了介词
“以”。

泽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疑问句式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
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

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否定句式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词有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
及否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