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判断句式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

高中语文常见的文言文句式辨析特殊句式1.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

但在古汉语里,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由“者”和“也”构成的判断句。

由此变形组合的句式主要有:“……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几种。

这些句式,也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陈胜者,阳城人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①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梁父即楚将项燕。

④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⑤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⑦汝是大家子。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4)表因果关系的判断句如:①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5)无标识的判断句如:①刘备,天下枭雄。

②刘豫州王室之胄。

2.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

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

最常见的省略句有以下几种:(1)省略主语①承前省。

如: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廉颇)大破之。

②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③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④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为乐)”(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句)一、判断句是对人或事物表示断定,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者,……也)2.此帝王之资也。

(……也)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者,……)4.刘备天下枭雄。

(……,……)(这四种是由“者、也”表判断的类型)5.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者也)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7.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

(为)8.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则)9.即今之缧然在墓者也。

(即)10.巨是凡人。

(是)(是在先秦以前只做代词用,不表判断)二、判断句练习题(1)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3)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之战》)(4)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

(《信陵君窃符救赵》)(5)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沈括《活板》)(6)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廉颇蔺相如列传》)(7)蔺相如者,赵人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8)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9)\"离骚\"者,犹离忧也。

(《屈原列传》)(10)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师说》)(11)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1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爱莲说》)(1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14)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1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此不知人之祸也。

(《屈原列传》)(16)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17)此世所以不传也。

(《石钟山记》)(18)此人力士,晋鄙听,大善;不听,可使击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19)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文言文三种句式

文言文三种句式

2、省略句 、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A.主语省略 主语省略
( (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问:“何以战?” 何以战? )具答之。 具答之。
B.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省略句 倒装句
一、判断句 文言文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式。 、 者 也 主语后面用“ 表示停顿,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 表示判断。 “也”表示判断。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醉翁亭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也”式。主语后面不用“者” 、 主语后面不用“ , 也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 表示判断。 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练一练
翻译下列句子
1.环滁皆山也。 环滁皆山也。 2.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3.夫战,勇气也。 夫战,勇气也。 4.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臣本布衣。 臣本布衣。 6.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 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 何不试之以足?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宁信度,无自信也。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练一练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 何有于我哉? 于我哉 ( 有哪些 )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 何必 ) 何必? 3.王曰:“何为者也?” 王曰: 何为者也? 者也 ( 干什么 ) 4.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斯人,吾谁与归? ( 我与谁一起呢? ) 5.子将安之? 子将安之? 安之 ( 到哪儿去呀 )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

高中文言文句式判断的方法-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一般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②汝是大家子(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被天下人嘲笑)“(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资治通鉴》)(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2>无标志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1. “汝知之乎,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例子:汝知之乎,吾今日出门,抬头一望,哇,那天空真蓝啊,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
2. “其岂非人之所为哉?”例子:看那一片混乱的场面,垃圾遍地,其岂非人之所为哉?
3. “此非吾之所愿也!”例子: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满心无奈,此非吾之所愿也!
4. “斯事岂不怪哉?”例子:他突然就消失了,毫无踪迹,斯事岂不怪哉?
5. “彼乃真英雄乎?”例子:他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彼乃真英雄乎?
6. “此真乃奇妙之事也!”例子:看着那神奇的魔术表演,东西一下子变没了,此真乃奇妙之事也!
7. “其果能成乎?”例子:他说他能做到那件很难的事情,其果能成乎?
8. “吾岂不悲哉?”例子:努力了这么久却还是失败了,吾岂不悲哉?
9. “那岂不美哉?”例子:要是每天都能吃好吃的,那岂不美哉?
10. “此岂易事乎?”例子:想要爬上那座高峰,看看那壮丽的景色,此岂易事乎?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判断句式文言文,口语化又易懂,还带着真情实感,让人很容易产生兴趣并想要读下去。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文言句式的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1. 字词的选择:文言文使用的字词较为古老,有些汉字的读音可能与现代汉语不同。

如果一句话中使用了较多的文言字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2. 词序的安排:文言文的词序通常以主谓宾的顺序为主,主语一般放在句子的前面,动宾短语紧随其后。

3. 用词的形式:文言文中不常使用助词,也不常使用一些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语,如介词、连词等。

如果一句话中不出现或很少出现这些助词和连词,可能是文言句式。

4. 句子的长短:文言文中的句子通常较长,一句话可以有十几个字,甚至更多。

如果一句话的长度超过了一般的现代汉语句子,可能是文言句式。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一句话是否属于文言句式是个相对的问题,因为有时现代汉语中也会使用一些文言句式。

此外,文言句式的使用还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不能仅凭以上的几个特点进行判断。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在文言文学习中,文言句式是重点也是难点,尤其在中高考中,文言文句式是必考项,尽管讲解的无数遍,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会出现各种错误。

文言文句式,也叫特殊句式,在中学阶段,包括初中和高中,主要分: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前三种句式相对简单,后一种倒装句比较难。

今天我们先来讲解一下文言文判断句的五种形式。

一、以“者”“也”为标志的判断句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

有以下四种形式:1.“……者,……”表示判断例一:天下者,高祖天下。

——《魏其武安侯列传》翻译: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例二: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淮阴侯列传》翻译:达到象韩信这样的,就是天下无双的国士了。

例三: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小石潭记》翻译:同游的人,有……(略)例四: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翻译:这四个人,分别是……(略)2.“……,……也”表示判断例一: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翻译:作战,靠的是气势。

例二: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

例三:我,子瑜友也。

——《赤壁之战》翻译:我是子瑜(诸葛瑾)的朋友。

例四:周公,弟也,管叔,兄也。

——《孟子·公孙丑下》翻译:周公(姬旦、周公旦)是弟弟,管叔(姬鲜)是哥哥。

3.“……者,……也”表示判断例一: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翻译:陈胜是阳城人。

例二: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翻译: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例三: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

例四: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强大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呀。

4.“……,……者也”表示判断例一: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判断句式
导读:TAG:文言字词1)“……者,……也”式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阿房宫赋》)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说》)
2)“……,……也”式
曹公,豺虎也。

(《赤壁之战》)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
3)“者““也“都不用式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屈原列传》)
4)用“皆、乃、为、即、则”表示判断。

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

(《史记・项羽本纪》)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5)用“是”直接表示判断
问今是何世。

(《桃花源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