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汇总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被动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1)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3)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4)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①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②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6)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以下是一些参考内容,用以帮助理解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1. 判断句是文言文表述事实或判断真伪、是非的句子。
2. 判断句用于陈述真实或想象中的情况,具有较强的肯定或否定意味。
3. 判断句一般由“是”、“非”、“然”等词引起,而后说明判断的
内容。
4. 在判断句中,常用的谓语动词有“是”、“非”、“然”、“甚”等。
5. 判断句中常常使用的语气是陈述语气,用于表示自己的真实认识或推断。
6. 判断句中的主语可以是一切能被判断的事物,如人、物、事、理、情、道等。
7. 判断句的情况可及物、不及物,也可是及物补语、定语、状语等。
8. 判断句中直接陈述的内容通常是真实的,经过辨析、推理后确定的,不是主观臆断。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1. “汝知之乎,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例子:汝知之乎,吾今日出门,抬头一望,哇,那天空真蓝啊,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
2. “其岂非人之所为哉?”例子:看那一片混乱的场面,垃圾遍地,其岂非人之所为哉?
3. “此非吾之所愿也!”例子: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满心无奈,此非吾之所愿也!
4. “斯事岂不怪哉?”例子:他突然就消失了,毫无踪迹,斯事岂不怪哉?
5. “彼乃真英雄乎?”例子:他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彼乃真英雄乎?
6. “此真乃奇妙之事也!”例子:看着那神奇的魔术表演,东西一下子变没了,此真乃奇妙之事也!
7. “其果能成乎?”例子:他说他能做到那件很难的事情,其果能成乎?
8. “吾岂不悲哉?”例子:努力了这么久却还是失败了,吾岂不悲哉?
9. “那岂不美哉?”例子:要是每天都能吃好吃的,那岂不美哉?
10. “此岂易事乎?”例子:想要爬上那座高峰,看看那壮丽的景色,此岂易事乎?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判断句式文言文,口语化又易懂,还带着真情实感,让人很容易产生兴趣并想要读下去。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判断句

八年级语文文言文中判断句
一.判断句: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1)用“者……也”表判断
如: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
(2)用“者”表判断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游褒禅山记》)
(3)用“者也”或“也”表判断
如: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出师表》)
臣本布衣。
(《出师表》)
且相如素贱人。
(《廉颇蔺相如列传》)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6)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7)无标志判断句。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初中语文】中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之判断句

文言文答题技巧1.掌握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和6个虚词的用法。
一般为古汉语的特殊用法为:一词多义、通假、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因此对课文中的这类词要特别重视,必须理解掌握《篇目点击》中收入的150个实词和6个虚词的用法,特别是初中教材中出现的义项。
2.在句子翻译中要有敏感的“特殊句式”意识。
如省略句,注意把省略的主语宾语加上;如判断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反问句等。
在翻译时要落实关键实词的含义和虚词的用法,翻译句子的语气句式必须与原句保持一致。
3.在课外文言文的阅读上,遇见不会的词或者一下没想起的词大可不必紧张,联系上下文,结合故事(文章)的情节,理解(猜)出它的意思,把词带到文章中去理解,切记翻译不可脱离文章。
如果选文下有注释,一定要充分利用注释的提示作用。
4.在课内语段阅读上要注重选文主要内容的归纳概括,如果在自己复习掌控的范围内,当然可以凭记忆答题;若自己复习不到位或记忆不清,则要仔细阅读选文收集处理信息,然后作出合理而简要的表述。
在课外文言文阅读上,要注意文章蕴含的道理体悟或文章中人物性格特征的归纳提炼。
2文意理解题型(1)阅读文言选段,把握主要内容。
先通读全文,明确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和作者的看法;接着排除不需要翻译的人名、地名、官名等,分析其关系,以便能更准确地理解。
(2)分析题目要求,锁定答题区域。
就题目要求来反复阅读相关文字,找准答题的切入点,依次思考答案;同时还要注意文段的出处和注释,依次寻找突破口。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将选文与信息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原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分析文章哪一句可以涉及题干的内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析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要仔细阅读。
(5)联系全文,整体分析。
站在全文的高度综合理解文意,整体分析,不可以偏概全。
(6)表述正确,文字简练。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示判断的。
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
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2、“……,……也”式。
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
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3、“……者,……”式。
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
这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也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
(《柳敬亭传》)4、“……,……”式。
“者”“也”都不用,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字。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5、“……为……”式。
用动词“为”表示判断。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如: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起义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赤壁之战。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2. 在汉、魏以后,“是”作判断动词的逐渐增多。 ① 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 委实的冤情不浅。(
关汉卿《窦娥冤》)
——不是我窦娥发下这无头脑的心愿, 确实是冤情不浅 呀。
② 萍水相逢, 尽是他乡之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王勃《滕王阁序》)
——一像到处随水飘流的浮萍一样, 在座的都是不相识 的异乡人。
?主语后面不用“者”, 只在谓语后面用“也”来表示判断, 相 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欧阳修《伶 官传记》)
——忧虑操劳可以使国家兴盛, 安逸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 这是自然的道理。 2.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苏洵《六国论》) 3. 和氏璧,天下所供传宝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 陈涉世家》)
——人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 不应当立为国君, 应 当立为国君的是公子扶苏。 2.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就是在岳阳楼上见到的雄伟景象了。 3. 予购三百盆,皆病梅。(龚自珍《病梅馆记》) ——买了三百盆梅花, 都是病病残的。 4.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啊!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得。(苏洵《六国论》)
三、……者, ……。
?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 “者”表示停顿, 在谓语不用“也 ”, 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不过, 这种句式比 少。如:
粟者, 民之所种。(晁错《论贵粟疏》) ——粮食是老百姓种的。
四、……, ……者也。
在谓语后面“者也”连用, 也相当于“……是……”。如 :
1.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 ——他是沛公车旁任警卫的樊哙。 2.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邹忌讽齐 王纳谏》) ——城北的徐公是最美丽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判断句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
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