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

文言文句式判断口诀文言文句式判断口决如下: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1一、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
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
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
2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
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2.“为”“为……所”表被动。
如:“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3.“受”“受......于”表被动。
如:“受制于人。
”3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
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
文言文判断句

文言文判断句文言文判断句是古代汉语中用来表示判断的句式,它与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在古代汉语中,判断句通常不使用“是”来表示,而是通过其他词汇或句式结构来表达。
以下是对文言文判断句的详细解析。
首先,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往往通过使用特定的动词来表达判断,如“为”、“是”、“乃”等。
这些动词在句中起到连接主语和宾语的作用,从而构成判断句。
例如,“为”字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就有判断的用法:“项籍者,下相人也。
”这里,“为”字连接了主语“项籍”和宾语“下相人”,表达了“项籍是下相人”的判断。
其次,文言文中还常用“也”字来作为判断句的句尾,起到强调判断的作用。
例如,在《论语·学而》中,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的“也”字就是用来强调“学而时习之”是令人愉悦的事情。
再者,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时也会省略主语,直接使用谓语来表达判断。
例如,在《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有这样一句话:“非吾子也。
”这里省略了主语“他”,直接用“非吾子也”来表达“他不是我的儿子”的判断。
此外,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还可能通过使用特定的句式来表达,如“……者,……也”的结构。
这种结构在《史记·陈涉世家》中有所体现:“陈胜者,阳城人也。
”这里,“陈胜者”作为主语,“阳城人也”作为谓语,构成了“陈胜是阳城人”的判断句。
最后,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还可能通过使用“之”字来连接主语和宾语,构成判断。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样一句话:“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之。
”这里的“之”字连接了主语“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和宾语“使人言”,表达了“这是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派人来说的”的判断。
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形式多样,既有使用特定动词的,也有使用句尾助词的,还有省略主语或使用特定句式的。
这些判断句的表达方式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能力,也为我们今天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文言文特殊句式(判断省略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讲解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文言文特殊句式讲解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一)用“…….者,……也”来表示。
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此乃信所以去也。
判断句式文言文

判断句式文言文
1. “汝知之乎,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例子:汝知之乎,吾今日出门,抬头一望,哇,那天空真蓝啊,就像一块巨大的蓝宝石,吾今日方觉天何其蓝也!
2. “其岂非人之所为哉?”例子:看那一片混乱的场面,垃圾遍地,其岂非人之所为哉?
3. “此非吾之所愿也!”例子:面对这样的结果,我满心无奈,此非吾之所愿也!
4. “斯事岂不怪哉?”例子:他突然就消失了,毫无踪迹,斯事岂不怪哉?
5. “彼乃真英雄乎?”例子:他在危险面前毫不退缩,彼乃真英雄乎?
6. “此真乃奇妙之事也!”例子:看着那神奇的魔术表演,东西一下子变没了,此真乃奇妙之事也!
7. “其果能成乎?”例子:他说他能做到那件很难的事情,其果能成乎?
8. “吾岂不悲哉?”例子:努力了这么久却还是失败了,吾岂不悲哉?
9. “那岂不美哉?”例子:要是每天都能吃好吃的,那岂不美哉?
10. “此岂易事乎?”例子:想要爬上那座高峰,看看那壮丽的景色,此岂易事乎?
我的观点结论:这些判断句式文言文,口语化又易懂,还带着真情实感,让人很容易产生兴趣并想要读下去。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

文言文句式及文言文断句(划分朗读停顿)一、文言特殊句式1.判断句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为谓语,对主语直接表示判断的句子。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式通常是借助于虚词构成一定格式来表示的,主要表示法有以下几种:☆“……者……也”这是古汉语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者也”可以单用,可以双用,可以合用,也可以不用。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醉翁亭记》☆“……是……”“是”在文言中表判断,这种情况比较少。
例: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行》☆动词“为”表判断例:此为何若人?(这是怎样的人?)《墨子》☆副词“乃”“即”“则”“皆”表判断例: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环滁皆山也。
《醉翁亭记》☆否定判断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
”以上是判断句常见的表示形式,译成现代汉语时,都要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2.被动句所谓被动句是就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而言的,主语不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而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
现代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用介词“被”来表示。
为方便学习,我们把古汉语中的被动句,分为两大类,即标志被动和意念被动。
▲标志被动(主要有四类标志)☆“于(乎)式”表被动,介词“于(乎)”用在动词后,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见……”/“……见……于……”式例: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为……”“为所……”“为……所……”式例: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被……”式(文言中较少见)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
《孔雀东南飞》▲意念被动没有表示被动的介词出现,需要联系上下文去理解。
例:帝感其诚。
《愚公移山》3.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句。
在汉语的语法中,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但有时因为表达的特殊需要而出现倒装现象。
现代汉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文言文断句知识点

文言文断句知识点一、断句的基本概念。
文言文断句就是根据文言文句子的意思和结构等,在恰当的地方断开句子,使句子的停顿正确,语义清晰。
二、断句的依据。
1. 依据词性和语法结构。
- 名词和代词。
- 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物名等)和代词(如吾、汝、之、其等)常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
如果在它们前面发现动词或者“于”“以”等介词,往往是句子的停顿处。
例如“沛公/军霸上”,“沛公”是名词作主语,“军”是动词,这里断开。
再如“夫晋,何厌之有?”“晋”是名词,“夫”是句首发语词,所以在“晋”后断开。
- 动词。
- 一个句子中一般有一个主要动词,它前面的主语部分和后面的谓语部分常常需要断开。
例如“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有叹焉”“有得”都是谓语部分,前面的名词性成分与之断开。
- 虚词。
- 句首发语词:夫、盖、且夫、若夫等,它们常常引出句子,在其后断开。
如“夫/战,勇气也”。
- 句末语气词:也、矣、焉、耳、乎、哉等,它们一般表示句子的结束,常在其前断开。
例如“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在“也”前断开。
- 关联词:虽、然、故、则等。
如果关联词连接两个句子,一般在关联词前断开。
如“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依据句子的对称结构。
- 文言文常常有对称的句式,如对偶句、排比句等。
在断句时,可以根据对称结构来确定停顿。
例如“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根据“故不积……,无以……;不积……,无以……”的对称结构来断句。
3. 依据文意。
- 这是断句最重要的依据。
要理解文言文的大致内容,根据句子表达的完整意思来断句。
例如“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如果不理解文意,断句就容易出错,这里根据蔺相如对秦王的判断以及他采取的行动来正确断句。
三、断句的方法和步骤。
1. 通读全文。
- 先通读文言文,了解大致内容,明确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等)、主题等,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

文言文句式总结之判断句(包含判断句及也字的讲述)一、定义判断句: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的词组为谓语,表示判断的。
二、判断句类型1、在现代汉语里,判断句的主语和谓语之间一般要用系动词(判断词)“是”字来联系,例如“我是.中国人”。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判断句不用系动词,而是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来帮助判断。
例如: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虢,虞之表也.。
(左传僖公五年)董狐,古之良史也.。
(左传宣公二年)而母,婢也.。
(战国策·赵策)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2、有时候在主语后面用语气词“者”字表示提顿,然后再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字。
例如: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
(战国策·赵策)彼吾君者,天子也.。
(战国策·赵策)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总结:这种用“也”字煞句和用“者”“也”照应的句子,是文言文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在先秦时代,有些“是”字容易被人误解为系动词,实际上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或谓语。
例如:是.吾师也。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是.社稷之臣也。
(论语·季氏)在以上这两个例子里,“是”字用作主语,“吾师”“社稷之臣”是谓语。
例如: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战国策·魏策)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孟子·梁惠王下)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逍遥游)(“是已”略等于“是也”,“已”字也是语气词。
)在这三个例子里,“是”字用作谓语,“今日”“武王”“汤之问棘”是主语。
4、复指的情况(1)在判断句中,人们所判断的不限于人或物,有时候是一件事情,这件事情在前面叙述过了,然后用指示代词“是”字或“此”字复指,使意义更为明确。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左传僖公三十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论语·季氏)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判断句,是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
注意判断句与叙述句的区别。
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判断句,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文言文中,判断句有以下八种形式:(一)、用者,也来表示。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二)、用者也来表示,即主语后面不用,号。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知殊遇,欲报之于殿下也《出师表》(三)、用者也表示判断,翻译时者也不译。
例: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爱莲说》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四)、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例: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山市》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观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例: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五)、用动词为作判断,把为直接翻译成是,语序不变。
例:此为何若人《公输》为与此同类《公输》天下为公《大道之行也》号为张楚《陈涉世家》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两小儿辩日》(六)、用副词表示判断,这个副词不代替判断词,所以翻译时副词照样译,只在其后加判断词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文言文判断句句式讲解
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陈胜者,阳城人也。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2、句末用”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方柯,天才也。
”
3、用”者”表判断
”方柯者,中国之人。
”
4、用”为”表判断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
5、用”乃”表判断
”是乃狼也。
”
”电脑乃高科技用具。
”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
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
”......,......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
”......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
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
夫战,勇气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
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text-indent: 2em; margin: 25px 0px; padding-left: 0px; letter-spacing: normal; padding-right: 0px; font: 16px/28px ‘microsoft yahei’, 宋体; white-space: normal; color: rgb; overflow:
hidden; border-top: 0px; border-right: 0px; word-spacing: 0px; padding-top: 0px;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刘豫州王室之胄。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